储层水淹变化规律课件_第1页
储层水淹变化规律课件_第2页
储层水淹变化规律课件_第3页
储层水淹变化规律课件_第4页
储层水淹变化规律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篇

PartIII第八章储层储层敏感性分析第九章储层动态变化第十章储层水淹机理与剩余油分布规律第三篇

PartIII第八章储层储层敏感性分析1concept:

1地层损害(Formationdamage)是指从钻井打开储层直至原油开采的全过程中(钻井、完井、增产措施、油田开发等),由于外来流体与储层的不匹配,引起储层孔隙减少或孔喉堵塞,从而造成油井产能下降,甚至丧失产能的现象,称为地层损害或油气层损害。2储层保护(Reservoirprotection)3储层敏感性(Reservoirsensibility)第八章储层储层敏感性分析第八章储层储层敏感性分析2concept:储层保护(Reservoirprotection)防止地层损害(主要指油气层),稳定油井产量的措施。储层敏感性(Reservoirsensibility)储层对各种类型地层损害的敏感程度。储层水淹变化规律课件31勘探过程中,保护油气层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能否及时发现新的油气层或油气田,关系到对储量的正确评价例如:辽河荣兴油田2保护油气层有利于油气井产量及油气田开发经济效益的提高例如:屏蔽暂堵钻井液的推广3油气田开发生产各项作业中,保护好油气层油气井的稳产高产例如:压裂液不成功;射孔液堵塞保护油气层的重要性1勘探过程中,保护油气层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能否及时发现新的4地层损害恶果1降低产能及产量。2影响试井、测井解释的正确性,严重时导致误诊,漏掉或枪毙油气层。3增加试油、酸化、压裂、解堵、修井等井下作业的工作量,因而提高油气生产成本。4影响最终采收率,造成油气资源的损失和浪费。5地层损害是永久性的造成其它无法弥补的损失。地层损害恶果1降低产能及产量。5地层损害的原因岩石成分及孔隙结构外部作业流体敏感性矿物储层内孔隙流体物理-化学作用地层损害的原因岩石成分及孔隙结构外部作业流体敏感性矿物储层内6地层损害的原因图件地层损害的原因图件7地层损害的原因冲刷带侵入带原始地层冲刷带侵入带原始地层油层油层井筒地层损害的原因冲侵入带原始地层冲侵入带原始地层油层油层井筒8地层损害的原因敏感性矿物水敏矿物:Smectite、chlorite、mica酸敏矿物:calcite、chlorite、zeolite速敏矿物:kaolinite、illite结垢矿物:gypsum、calcite、siderite地层损害的原因敏感性矿物水敏矿物:Smectite、chl9地层损害的原因外部作业流体钻井固井完井修井增产DST一次采油注液开采固相堵塞44231微粒运移33434433粘土膨胀44232乳化水锁33424144润湿反转223344渗透率降333432结垢22334矿物沉淀43出砂31432地层损害的原因外部作业流体钻10油藏保护技术主要内容1、岩心分析、油气水分析和测试技术2、油气层敏感性和工作液损害室内评价试验技术3、油气层损害机理研究4、钻井过程中保护油层技术5、完井射孔过程中保护油气层技6、油气田开发过程中保护油气层技术7、油气层损害程度的损害标准及评价方法8、保护油气层技术每个作业的最优化技术系统设计(效果与效益的科学统一)油藏保护技术主要内容1、岩心分析、油气水分析和测试技术11一速敏实验及评价二水敏性实验及评价三盐敏性实验及评价四酸敏性实验及评价五碱敏性实验及评价储层敏感性评价实验

Reservoirsensibility一速敏实验及评价储层敏感性评价实验

Reservoir12储集层伤害表现在哪里?储集层受到伤害及伤害程度表现在哪里?最明显的表现是油井产量低或产量下降,或称产能差,即油井的流动系数Kh/u明显降低,或表皮系数S大等。因此,可以认为储集层渗透性的降低是其受到伤害的主要标志。储集层伤害表现在哪里?储集层受到伤害及伤害程度表现在哪里?13储集层伤害如何评价?直接实验室测定岩石与各种外来工作液接触前后渗透率的变化,来评价储集层伤害及敏感性程度。速敏水敏盐敏酸敏碱敏性压敏实验及评价或间接测定其伤害程度,即渗透率或产能指标。方法包括离心发毛管压力曲线、试井、测井、完井等储集层伤害如何评价?直接实验室测定岩石与各种外来工作液接触前14

Reservoirsensibility速敏原理及评价指标损害程度<30%30-70%>70%敏感程度弱中等强Reservoirsensibility速敏原理及评价指15

Reservoirsensibility速敏VelocitysensibilityKv=不同流速下KKg=原样KReservoirsensibility速敏Veloci16

第九章储层动态变化孤岛油田港西油田双河油田板桥油田

第九章储层动态变化孤岛油田17储层水淹变化规律课件18储层水淹变化规律课件19储层水淹变化规律课件20储层水淹变化规律课件21储层水淹变化规律课件22储层水淹变化规律课件23储层水淹变化规律课件24储层水淹变化规律课件25原油密度随时间变化

7378838893981.000.980.960.940.920.90原油密度时间(年)1-112-114-11原737826储层非均质性研究1.宏观非均质性(平面.层间.层内)中一区Ng44渗透率等值图(特高含水期)储层非均质性研究中一区Ng4427

不同开发时期不同岩性储层参数变化关系图

不同时期不同岩性含油饱和度变化关系特高期中高期初期特高期初期a.中砂岩b.细砂岩c.粉砂岩含油饱和度(%)含油饱和度(%)含油饱和度(%)频率(%)频率(%)频率(%)频率(%)频率(%)频率(%)泥质含量(%)粒度中值(mm)孔隙度(%)400102030503020100不同开发时期不同岩性储层参数变化关系图28储层水淹变化规律课件29第十章

储层水淹机理与剩余油分布规律

储层水淹级别划分

水淹储层剩余油饱和度测量技术

水淹储层微观剩余油分布

水淹储层宏观剩余油分布

第十章

储层水淹机理与剩余油分布规律

储层水淹级别划分30第八章

储层水淹机理与剩余油分布规律

本章提示1、掌握储层水淹级别类型及其特征2、熟悉水淹层测井识别方法3、能够分析储层宏观水淹规律4、了解储层水淹机理第八章

储层水淹机理与剩余油分布规律

本章提示31

第一节储层水淹级别划分油田开发阶段综合含水率和日产油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示意图

第一节储层水淹级别划分油田开发阶段综合含水率和日产油量随32

储层水淹级别划分4个水淹层级别:油层(未水淹层)fw≤10%,弱水淹层fw为10%-40%,中水淹层fw为40%-80%,强水淹层fw>80%

储层水淹级别划分4个水淹层级别:33

储层水淹级别划分孤岛油田划分出了6个水淹层级别→油层(fw≤10%)→弱水淹(10%<fw≤40%→中水淹(40%<fw≤60%→较强水淹(60%<fw≤80%→强水淹(80%<fw≤90%→特强水淹(fw>90%)

储层水淹级别划分孤岛油田划分出了6个水淹层级别34

测井识别

测井识别35

第二节水淹储层剩余油饱和度测量技术1.单井剩余油测量技术取芯分析、返排示踪试验(backflowtracertest)、测井、单井压力瞬变分析等方法,因为只测量一口井,所以属于单井剩余油测量方法。

第二节水淹储层剩余油饱和度测量技术36

第二节水淹储层剩余油饱和度测量技术1.单井剩余油测量技术测井

电阻率测井核磁测井NML介电常数测井

电磁传播测井EPIC/O伽马射线测井

脉冲中子捕获测井PNC,或热衰变时间测井(TPT),或中子寿命测井(NLL)

第二节水淹储层剩余油饱和度测量技术1.单井剩余油测量技术37

水淹储层剩余油饱和度测量技术C/O比测井成果

水淹储层剩余油饱和度测量技术C/O比测井成果38

水淹储层剩余油饱和度测量技术2.井间剩余油饱和度的测定方法电阻率井间示踪原油驱替总压缩率测水比

水淹储层剩余油饱和度测量技术2.井间剩余油饱和度的测定方法39

水淹储层剩余油饱和度测量技术3.物质平衡法

水淹储层剩余油饱和度测量技术3.物质平衡法40

第三节水淹储层微观剩余油分布一、剩余油在孔隙和喉道中的赋存状态二、水驱油过程

第三节水淹储层微观剩余油分布一、剩余油在孔隙和喉道中的赋41

第三节水淹储层微观剩余油分布一、剩余油在孔隙和喉道中的赋存状态(1)珠状、棒状(2)条带状(3)环状(4)连片状

(5)网络状(6)凝块状图11-4剩余油在孔隙中的赋存状态(转引自罗蛰潭等)

第三节水淹储层微观剩余油分布一、剩余油在孔隙和喉道中的赋42

水淹储层微观剩余油分布光刻片水驱油模拟

水淹储层微观剩余油分布光43

第三节水淹储层微观剩余油分布二、水驱油过程图11—5亲水岩石水驱油的吸吮过程(上)和亲油岩石水驱油的驱替过程(下)

第三节水淹储层微观剩余油分布二、水驱油过程图11—544二、水驱油过程图11-6并联孔道绕流形成残余油(转引自,Dawe等,1978)二、水驱油过程图11-6并联孔道绕流形成残余油45

第四节水淹储层宏观剩余油分布

一、垂向上水淹变化与剩余油分布二、平面上水淹变化与剩余油分布

三、水淹储层宏观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

第四节水淹储层宏观剩余油分布一、垂向上水淹变化与剩余油46

第四节水淹储层宏观剩余油分布

一、垂向上水淹变化与剩余油分布

第四节水淹储层宏观剩余油分布一、垂向上水淹变化与剩余油47

第四节水淹储层宏观剩余油分布

一、垂向上水淹变化与剩余油分布模型A无水采收率%B见水时扫油厚度系数%C最终采收率%D最终注入倍数E注入效率系数%(C/D)均质18.0040.0057.782.3224.9正韵律11.6327.5051.383.5714.4反韵律33.8371.8857.341.8730.6复合正韵律12.7535.6351.293.0916.6复合反韵律24.0055.8854.542.1425.5

第四节水淹储层宏观剩余油分布一、垂向上水淹变化与剩余油48

第四节水淹储层宏观剩余油分布

一、垂向上水淹变化与剩余油分布

第四节水淹储层宏观剩余油分布一、垂向上水淹变化与剩余油49

第四节水淹储层宏观剩余油分布

二、平面上水淹变化与剩余油分布

第四节水淹储层宏观剩余油分布二、平面上水淹变化与剩余油50

第四节水淹储层宏观剩余油分布

三、水淹储层宏观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控制储层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主要因素包括内因(储层本身)和外因(工程和人为因素)两大因素,具体有沉积及储层因素、构造因素、流体因素、工程因素、油藏管理因素等

第四节水淹储层宏观剩余油分布三、水淹储层宏观剩余油分布51

第四节水淹储层宏观剩余油分布

三、水淹储层宏观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沉积及储层因素

第四节水淹储层宏观剩余油分布三、水淹储层宏观剩余油分布52

第四节水淹储层宏观剩余油分布

第四节水淹储层宏观剩余油分布53

第四节水淹储层宏观剩余油分布

三、水淹储层宏观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构造因素、流体因素、工程因素、油藏管理因素等

第四节水淹储层宏观剩余油分布三、水淹储层宏观剩余油分布54

谢谢各位同学!

谢谢各位同学!55第三篇

PartIII第八章储层储层敏感性分析第九章储层动态变化第十章储层水淹机理与剩余油分布规律第三篇

PartIII第八章储层储层敏感性分析56concept:

1地层损害(Formationdamage)是指从钻井打开储层直至原油开采的全过程中(钻井、完井、增产措施、油田开发等),由于外来流体与储层的不匹配,引起储层孔隙减少或孔喉堵塞,从而造成油井产能下降,甚至丧失产能的现象,称为地层损害或油气层损害。2储层保护(Reservoirprotection)3储层敏感性(Reservoirsensibility)第八章储层储层敏感性分析第八章储层储层敏感性分析57concept:储层保护(Reservoirprotection)防止地层损害(主要指油气层),稳定油井产量的措施。储层敏感性(Reservoirsensibility)储层对各种类型地层损害的敏感程度。储层水淹变化规律课件581勘探过程中,保护油气层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能否及时发现新的油气层或油气田,关系到对储量的正确评价例如:辽河荣兴油田2保护油气层有利于油气井产量及油气田开发经济效益的提高例如:屏蔽暂堵钻井液的推广3油气田开发生产各项作业中,保护好油气层油气井的稳产高产例如:压裂液不成功;射孔液堵塞保护油气层的重要性1勘探过程中,保护油气层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能否及时发现新的59地层损害恶果1降低产能及产量。2影响试井、测井解释的正确性,严重时导致误诊,漏掉或枪毙油气层。3增加试油、酸化、压裂、解堵、修井等井下作业的工作量,因而提高油气生产成本。4影响最终采收率,造成油气资源的损失和浪费。5地层损害是永久性的造成其它无法弥补的损失。地层损害恶果1降低产能及产量。60地层损害的原因岩石成分及孔隙结构外部作业流体敏感性矿物储层内孔隙流体物理-化学作用地层损害的原因岩石成分及孔隙结构外部作业流体敏感性矿物储层内61地层损害的原因图件地层损害的原因图件62地层损害的原因冲刷带侵入带原始地层冲刷带侵入带原始地层油层油层井筒地层损害的原因冲侵入带原始地层冲侵入带原始地层油层油层井筒63地层损害的原因敏感性矿物水敏矿物:Smectite、chlorite、mica酸敏矿物:calcite、chlorite、zeolite速敏矿物:kaolinite、illite结垢矿物:gypsum、calcite、siderite地层损害的原因敏感性矿物水敏矿物:Smectite、chl64地层损害的原因外部作业流体钻井固井完井修井增产DST一次采油注液开采固相堵塞44231微粒运移33434433粘土膨胀44232乳化水锁33424144润湿反转223344渗透率降333432结垢22334矿物沉淀43出砂31432地层损害的原因外部作业流体钻65油藏保护技术主要内容1、岩心分析、油气水分析和测试技术2、油气层敏感性和工作液损害室内评价试验技术3、油气层损害机理研究4、钻井过程中保护油层技术5、完井射孔过程中保护油气层技6、油气田开发过程中保护油气层技术7、油气层损害程度的损害标准及评价方法8、保护油气层技术每个作业的最优化技术系统设计(效果与效益的科学统一)油藏保护技术主要内容1、岩心分析、油气水分析和测试技术66一速敏实验及评价二水敏性实验及评价三盐敏性实验及评价四酸敏性实验及评价五碱敏性实验及评价储层敏感性评价实验

Reservoirsensibility一速敏实验及评价储层敏感性评价实验

Reservoir67储集层伤害表现在哪里?储集层受到伤害及伤害程度表现在哪里?最明显的表现是油井产量低或产量下降,或称产能差,即油井的流动系数Kh/u明显降低,或表皮系数S大等。因此,可以认为储集层渗透性的降低是其受到伤害的主要标志。储集层伤害表现在哪里?储集层受到伤害及伤害程度表现在哪里?68储集层伤害如何评价?直接实验室测定岩石与各种外来工作液接触前后渗透率的变化,来评价储集层伤害及敏感性程度。速敏水敏盐敏酸敏碱敏性压敏实验及评价或间接测定其伤害程度,即渗透率或产能指标。方法包括离心发毛管压力曲线、试井、测井、完井等储集层伤害如何评价?直接实验室测定岩石与各种外来工作液接触前69

Reservoirsensibility速敏原理及评价指标损害程度<30%30-70%>70%敏感程度弱中等强Reservoirsensibility速敏原理及评价指70

Reservoirsensibility速敏VelocitysensibilityKv=不同流速下KKg=原样KReservoirsensibility速敏Veloci71

第九章储层动态变化孤岛油田港西油田双河油田板桥油田

第九章储层动态变化孤岛油田72储层水淹变化规律课件73储层水淹变化规律课件74储层水淹变化规律课件75储层水淹变化规律课件76储层水淹变化规律课件77储层水淹变化规律课件78储层水淹变化规律课件79储层水淹变化规律课件80原油密度随时间变化

7378838893981.000.980.960.940.920.90原油密度时间(年)1-112-114-11原737881储层非均质性研究1.宏观非均质性(平面.层间.层内)中一区Ng44渗透率等值图(特高含水期)储层非均质性研究中一区Ng4482

不同开发时期不同岩性储层参数变化关系图

不同时期不同岩性含油饱和度变化关系特高期中高期初期特高期初期a.中砂岩b.细砂岩c.粉砂岩含油饱和度(%)含油饱和度(%)含油饱和度(%)频率(%)频率(%)频率(%)频率(%)频率(%)频率(%)泥质含量(%)粒度中值(mm)孔隙度(%)400102030503020100不同开发时期不同岩性储层参数变化关系图83储层水淹变化规律课件84第十章

储层水淹机理与剩余油分布规律

储层水淹级别划分

水淹储层剩余油饱和度测量技术

水淹储层微观剩余油分布

水淹储层宏观剩余油分布

第十章

储层水淹机理与剩余油分布规律

储层水淹级别划分85第八章

储层水淹机理与剩余油分布规律

本章提示1、掌握储层水淹级别类型及其特征2、熟悉水淹层测井识别方法3、能够分析储层宏观水淹规律4、了解储层水淹机理第八章

储层水淹机理与剩余油分布规律

本章提示86

第一节储层水淹级别划分油田开发阶段综合含水率和日产油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示意图

第一节储层水淹级别划分油田开发阶段综合含水率和日产油量随87

储层水淹级别划分4个水淹层级别:油层(未水淹层)fw≤10%,弱水淹层fw为10%-40%,中水淹层fw为40%-80%,强水淹层fw>80%

储层水淹级别划分4个水淹层级别:88

储层水淹级别划分孤岛油田划分出了6个水淹层级别→油层(fw≤10%)→弱水淹(10%<fw≤40%→中水淹(40%<fw≤60%→较强水淹(60%<fw≤80%→强水淹(80%<fw≤90%→特强水淹(fw>90%)

储层水淹级别划分孤岛油田划分出了6个水淹层级别89

测井识别

测井识别90

第二节水淹储层剩余油饱和度测量技术1.单井剩余油测量技术取芯分析、返排示踪试验(backflowtracertest)、测井、单井压力瞬变分析等方法,因为只测量一口井,所以属于单井剩余油测量方法。

第二节水淹储层剩余油饱和度测量技术91

第二节水淹储层剩余油饱和度测量技术1.单井剩余油测量技术测井

电阻率测井核磁测井NML介电常数测井

电磁传播测井EPIC/O伽马射线测井

脉冲中子捕获测井PNC,或热衰变时间测井(TPT),或中子寿命测井(NLL)

第二节水淹储层剩余油饱和度测量技术1.单井剩余油测量技术92

水淹储层剩余油饱和度测量技术C/O比测井成果

水淹储层剩余油饱和度测量技术C/O比测井成果93

水淹储层剩余油饱和度测量技术2.井间剩余油饱和度的测定方法电阻率井间示踪原油驱替总压缩率测水比

水淹储层剩余油饱和度测量技术2.井间剩余油饱和度的测定方法94

水淹储层剩余油饱和度测量技术3.物质平衡法

水淹储层剩余油饱和度测量技术3.物质平衡法95

第三节水淹储层微观剩余油分布一、剩余油在孔隙和喉道中的赋存状态二、水驱油过程

第三节水淹储层微观剩余油分布一、剩余油在孔隙和喉道中的赋96

第三节水淹储层微观剩余油分布一、剩余油在孔隙和喉道中的赋存状态(1)珠状、棒状(2)条带状(3)环状(4)连片状

(5)网络状(6)凝块状图11-4剩余油在孔隙中的赋存状态(转引自罗蛰潭等)

第三节水淹储层微观剩余油分布一、剩余油在孔隙和喉道中的赋97

水淹储层微观剩余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