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中国文化应试宝鉴02_第1页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中国文化应试宝鉴02_第2页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中国文化应试宝鉴02_第3页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中国文化应试宝鉴02_第4页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中国文化应试宝鉴0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21【明灯注】荀子的学说中有法家的因子,有人说他“外法内家”,还有的干脆就把他老人家直接装在法家的筐里,正因如此,他的弟子才出了两个法家人物,韩非子与李斯,但荀子的思想根本还是儒家(三)道家及其主张

1.道家简介道家认为道是哲学的最高范畴,宇宙的根本规律,“道可道,非常道”;道更是世界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家哲学是一种乱世时期的哲学,战国时代特有的针对乱世而发并能在乱世中行之有效的学说。是百家中唯一能够与儒家分庭抗礼的派别。其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的代表作《道德经》,庄子的代表作《庄子》。2.老子的思想(1)无名之道:(道的基本特征)天地万物都有道,但道无名,因为普通的语言和概念不能表达道。

(2)反者道之动是对变动的合乎规律的表述。矛盾双方到了极端就会对立方向转化。有得必有所失。

(3)无为而治必要--过度,自然--人为(对立统一)

人要做到:知足、寡欲、弃智、抱朴(【明灯注】葛洪自号抱朴子,乃源于此)

理想的国家是圣人当政,圣人的职责就是不做事,无为才能无不治。老子反对周公造作的礼乐典章制度。

3.庄子的思想(1)万物一齐齐物我--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齐是非--是非之争是无谓的争论,因为不存在是非对错之分。

(2)安之若命用完全自然的态度对待人生,用师法自然的方式认知世界,实现人的精神自由。(四)其他八家的思想主张

1.墨家

代表人物:墨翟

十大主张:尚同、尚贤、节用、节葬、非乐、非攻、非命、尊天、明鬼与兼爱。(【明灯注】记忆方法:二尚又二节,三非尊明兼)

墨家与儒家是当时的两大显学,墨家(后期)注重研究形式逻辑与自然科学,提出名、辞与说的思维的三种形式。对几何和物理也有研究。墨家自产生起就与儒家唱反调,其十大主张有六个与儒家不同,“兼爱”是墨子学说最重要的哲学命题,表不分远近亲疏地爱,非攻即反对不义战争,非乐即反对礼乐、节制欲望,非命即不屈服命运,尚同即主张思想统一,尚贤即惟才是举,节用和节葬,即提倡节俭、节约,尊天与明鬼,则肯定天意和鬼神的存在。【明灯注】《要略》中还基于意识形态传统,谈到了东汉的王充及其《论衡》(P74),其实是障眼法,王充是无神论者不错,但王充也是历史上最坚定的宿命论者,他信命而不信神,与墨子正好相反,难道王充也算唯物主义者吗?2.兵家

孙武

《孙子兵法》——中国第一部有系统的兵书

战争的先决条件:知己知彼,知人知天。

战术:“奇”是旁出奇袭的灵活战术。“正”是正面对阵的常规战术。用正兵挡敌,用奇兵胜仗。【明灯注】孙膑容易与孙武相混,《孙子兵法》不是孙膑写的,不妨可以记为:孙膑是孙子的孙子。3.法家

韩非子

《韩非子》

诸子百家中最晚的派别,形成中央集权专制理论。《韩非子》总结慎到、申不害、商鞅三大派的观点,提出以法治为中心,综合运用法、势、术。法是君主制定的法令,势是指君主的权势地位,术指君主心中的权术。4.名家

惠施、公孙龙(公孙龙的“白马非马”是古代最重要的一个辩题)

辩论名实问题,强调名实相符,发展古代逻辑学。【明灯注】惠施,原笔记误作惠师,是庄子的朋友,好辩论,与庄子有著名的“濠梁之辩”,令后人叹为观止。5.阴阳家

邹衍

《周易》(后被司马迁列为六家之首)

在“术学”基础上糅合阴阳五行。6.纵横家

苏秦、张仪

以连横、合纵政策分别策划统一中国,“衡则秦帝,纵则楚王”

7.农家

许行

研究农业政策,生产技术8.杂家

吕不韦《吕氏春秋》

“杂糅”各家学说,主张统一中国。【明灯注】吕是秦始皇的“亚父”和宰相,《吕氏春秋》是他的一堆门客写的,所以称为杂家,成语“一字千金”即出于此。三.两汉经学(一)概念汉代儒学的表现是经学化,“经学”是训解或阐述儒家经典的学问。

(二)背景汉武帝“独尊儒术”时兴起的两汉学术思想主流。

(三)代表人物:董仲舒(今文经派)

(四)派别经指六经(《诗》、《书》、《礼》、《易》、《春秋》和《乐》,《乐》失传,实际是五经),开始只是抄录文字的不同,但后来成了不同的学术学派。

1.古文经学:先秦时用古文(篆书)书写的,由汉代学者训释的儒家经典,重在训诂,代表人物是郑玄。

2.今文经学:两汉时用当时流行的文字(隶书)抄录儒家经典所成的定本。重在阐述微言大义,代表人物是董仲舒。【明灯注】指南与原笔记都有:“东汉末年,郑玄使两家的斗争趋于消失”的说法,不知其所自来,都是错误的,依《要略》P79,东汉有马融、许慎(《说文解字》作者)、郑玄一批经学家,都属于古文经学派,而没有古今调和,此后三国(王肃、虞翻),两晋南北朝(南王被郑)均以古文经学为“官学”,直到唐朝为开科考,才由孔颖达编纂《五经正义》,使两派观点合二为一,须明辨之。四.魏晋玄学(一)概念流行于魏晋时代的哲学思潮,以老庄思想为主旨,糅合儒家经义所形成的学派。“玄”指深奥难测,无法用语言明确表达的某种状态。研究这种状态的学问叫做“玄学”。玄学是道家复兴的表现。

(二)背景“正始之音”是两汉经学转化为魏晋玄学的起点。“正始之音”指的是三国曹魏正始年间,以王弼,何晏为代表的思想界,运用辨析,论难,评判的方法,以《老子》、《庄子》的思想解释《周易》,建构“以无为本”的哲学思潮。

(三)代表人物王弼、何晏、郭象(玄学讨论的问题,在郭象那里得到了最高的解决)

【明灯注】成语“得意忘形”即源于王弼的谈论玄学的名言——得意忘象,汉代研易重象数,而不重义理,至晋代王弼将此风气一扫而光,如此风云人物,死时年仅二十三岁。

(四)特点以清谈的方式研究哲理,用最精粹的语言,最简洁的词句表达思想谈论现实世界的本质。

(五)内容“有无之辩”——否认世界万物的本原

“名教与自然”——讨论社会治理应顺其自然还是坚持封建礼教。

“言与义”是从名实之辩演变而来。

【明灯注】晋人思想开放而洒脱,不受儒学礼教羁绊,象竹林七贤那样放荡形骸、饮酒作乐,也并非特殊现象,即使王羲之也喜欢纵情山水,无拘无束,因而才能醉里写出《兰亭序》的神笔。五.宋明理学(一)概念是宋明儒学的总称(延续600多年),因重视阐释义理,兼谈生命,就有了理学之称,又由于它尊重儒家传道的系统,故又被称为道学。

(二)背景两汉以后,儒学内在的变化:以经学为表现形式的儒学墨守成规,拘泥于训诂,活力消失,致使儒家转向探求“原道”和“原性”。

吸取了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了以儒家伦理纲常为核心内容的新儒学。

(三)派别

1.程朱理学:

程颢、程颐(真正奠基人)→“天理论”:格物穷理,“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

(集大成者)→“理”,最高的“理”是太极,认识论:“格物穷理,致知”两个阶段2.陆王心学(与理学相对)陆九渊(象山先生)→接受了程颢的“天即理”,形成了“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的思想体系。王守仁(阳明先生)→“心外无物,心外无事。”,“致良知”,首次明确提出“知行合一”,强调行而后知。【明灯注】陆象山悟性奇高,他本不会下围棋,一天看到有人自称江南第一高手摆擂台寻弈,观棋三天,回家就对着易经书中的河图和洛书苦思,第四天上台挑战,着法匪夷所思,将高手击败,事后则忘记围棋怎么下了,其智慧由此可见一斑。六.清代朴学(按:此部分指南缺,不知何故,另外要略非常详尽,不可不细读)(一)概念亦称“汉学”或“考据学”,盛行于清朝的训诂考据的学派,文风朴实,重视实证,因其盛行于清代乾隆、嘉庆两朝,好尚相同,自成体系,又称为“乾嘉学派”。

(二)背景清初学者认为宋明理学清谈误国,提倡经世致用,转而研究经典,此外康乾时期大兴文字狱,学者为避祸而去考据训诂

(三)代表人物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钱大昕,戴震【明灯注】黄宗羲不但是大学者,而且也是极其有民主思想的人,其性情也异于常人,史载:黄父被阉党害死,他身怀铁椎,赴京申冤,抵京时,崇祯皇帝已平定阉党,为其父平反,黄余恨不消,亲手打死杀父凶手,其孝名轰动京城,传遍天下。清兵入关后,他组织武装抗清,被剿散通缉,四处亡命,至康熙时期采取怀柔政策,才回乡著作,创浙东学派,桃李天下。

(四)风格重视考据、训诂,学风平实、严谨。每考证一义,必要搜集大量相关材料,旁征博引,锲而不舍,然后得出结论。

(五)内容以经学为中心,衍及文字音韵、名物训诂、史籍考订、方舆地志、天文历算、金石乐律等各个方面。

(六)贡献通过校勘辑佚古代文献,对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学术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与总结,业绩卓著,超越既往,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七)弊端在实践中难免脱离实际、烦琐细碎。七、当代新儒学(明灯按:此部分指南与要略皆缺)(一)背景晚清以后,儒学已渐从考据训诂中解放出来,与议政,改良等政治活动相结合,形成现代新儒学。

(二)代表人物龚自珍,康有为,特别是王国维。(三)发展20世纪20年代。新儒学成熟,接续儒家道统,以强烈的人文精神和历史使命感,力图融汇中西文化,实现儒学现代化。代表人物有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钱穆。(“国学大师”钱穆较为有影响力),新中国成立后,儒学研究仍在充分发展.

(四)当代新儒学的内容1.儒学与科学2.儒学与民主政治3.儒学与社会发展和管理4.儒学与企业管理5.儒学与现代化6.儒学与人生价值

(五)当代新儒学的任务

1.深入研究儒学历史和内涵

2.结合社会现实发展

3.参与创造新的中国文化【要略之要略】1.(儒家)讲的是“入世之学”,讲的是政治教化,其作用偏重于社会,就个人来说,偏重于人的品格修养;而(道家)讲的是(“出世之学”),主要讲的是宇宙人生,其作用偏重于个人,而且偏重于个人精神层面。2.墨家在形式逻辑方面,提出了以(名、辞、说)为思维的三种基本形式,在自然科学方面的几何学、力学方面都有突出成就。3.(儒学)和(墨家学说)在战国时代并称为两大显学。4.法家学说所说的“法”即君主的法令,君主治国必须有明确的法令,赏罚必须严明;所说的“术”即君主驾驭群臣的心术和权术,君主应知人用人,听言察实;所说的“势”即君主的权势地位,君主必须牢牢掌握权柄不放。5.六艺(名词解释):《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部先秦时的著作,在《庄子》一书中被称为“六经”,这六部经典经过孔子删订,成为向弟子讲授的教材,因此也称为“六艺”。6.今文经:到汉武帝设立“太学”时,经书大都没有先秦时的旧本,而是由战国时代的学者师徒之间口头传授,后来才采用汉代当时流行的隶体文字书写而成的,因此称为“今文经”。7.古文经:使用“古文字”写成的先秦旧本,是从孔子旧宅的壁缝里发现或从民间获得的古文经书。8.今文经学家西汉以(董仲舒)为代表,尊(孔子)为经学之祖,注重阐述经文的(微言大义);而古文经学家尊崇(周公),认为六经不过是孔子整理过的古籍史料,真正的古意还有待研究,注重(名物训诂)。9.唐代孔颖达等人合编(《五经正义》),对汉代以来的经学做了一次系统性的整理。9.玄学(名词解释):是魏晋时期流行的一种哲学思潮,它是以老庄思想为主旨,又糅合儒家经义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学说。“玄”就是老子所说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指深奥难测而又无法用语言明确的某种状态、关系或道理,研究这种深奥难测的状态关系或道理的学问,就可称为“玄学”。10.魏晋玄学及其思辨方法,如(得意忘象)、(得意忘言)等对中国文学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1.北宋初年的(胡瑗)和(孙复),都强调儒家纲常与天道的一致性,讲“经世济人”,两人实开理学先河。12.(张载)称他治学的目的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13.北宋理学四大家是(周敦颐)、(张载)、(程颐)、(程颢)。14.理学中有四学即,濂(周敦颐之学)、洛(二程之学)、关(张载之学)、闽(朱熹之学)15.朴学(名词解释):清代的儒家学者因思想和社会的变迁又归向经学,象汉儒一样注重训诂和考据,而这种训诂和考据之学被称为“质朴之学”,简称“朴学”。16.乾嘉学派:朴学以清代为盛,成就超过古人,尤以乾隆、嘉庆时的朴学最辉煌,形成“乾嘉学派”。17.(顾炎武)是清代儒林第一人,他的两部著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被认为“无一字无来历”。18.黄宗羲的(《明儒学案》)是第一部研究中国哲学断代史的著作,(《明夷待访录》)为考古论今之作,突出表达了他的进步思想。19.后人把王夫之的作品集结为(《船山遗书》),总结和发展了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达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高峰。20.四存之学:颜元是一位专讲实学的思想家,因反对书本上的学问,所以著述很少,一生只写了四篇文章,即《存学》、《存治》、《存性》、《存人》,称为“四存之学”。第五章中国宗教(明灯按:本章对应于要略P86—138,是要略最丰富、最精彩、最重要的部分,原笔记内容基本是对指南和要略的提炼和归纳,而指南缩略过多,今依要略重新梳理充实,复习时要略为主,采用列表、细读等方法才能应付各种测试)一.中国原始宗教与信仰(一)原始宗教的特点1.中国原始宗教是多神论,即物物是神,处处有神。

2.中国人对各种神不是始终专一的信仰,而是希望多神能对他们的现实生活有直接的影响或救助,因此对各种神有用则拜,可以选择,可以更换。

3.中国人不变的三大崇拜

(1)天地崇拜——天地(生之本也)是人类生存的环境

(2)祖先崇拜——祖先(累之本也)是人类得以延续的纽带。

(3)君师崇拜——君师(治之本也)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组织者、教导者。

严格的说,三大崇拜不是宗教,而是世俗民风。

(二)三大祭祀

1.祭祀天地祭祀天地的形式有封禅、祭祀后土和庙祭以及郊祭。(1)封禅封禅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仪式,封,指在泰山上设坛祭天,禅,指在泰山附近的小山上祭地(一般是梁父山),都由帝王亲临。封禅的目的是帝王以天子的身份祭告天地,借以表明自己的登位和统治合乎天意和正统。史书记载,第一个封禅的皇帝是秦始皇,第二个是汉武帝,宋真宗是历史上最后一个封禅的帝王,封禅次数最多的是唐高宗,另,武则天因自己是女帝而改封嵩山,改禅少室山。(2)祭祀后土封禅是祭天,自然还有祭地的仪式——祭祀后土。历史上第一个祭祀后土的是汉文帝,地点在汾阴(今山西)。(3)庙祭与郊祭庙祭是祭祀天帝,地点在雍州的天帝庙,郊祭则是在京城外郊区祭祀天地。

2.祭祀祖先周礼本规定,天子、诸侯、大夫与士都建宗庙用以祭祀,至秦始皇,明令只准帝王拥有宗庙,他人不得用宗庙,至此宗庙就称为太庙,成为帝王祭祀祖先的专用场所。官员和百姓用宗祠祭祀祖先,也叫宗族祠堂。

3.祭祀君师(1)君师的含义“君”指历代明君,“师”指孔子和关羽一文一武两圣。后世的“师”包括先贤,即中华民族各朝代的杰出的代表人物。

(2)祭君历代设帝王庙祭祀先朝开国皇帝,但清朝不祭秦始皇,明代则不祭秦始皇和忽必烈。(3)祭孔孔子从汉代高祖刘邦开始被祭祀,唐太宗时期,在全国兴建孔庙,成为士人的朝拜对象,至清代孔子被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而达极至。

(4)祭关大规模祭关,始于宋代,顺治时期,被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雍正时期,在全国兴建关帝庙。

【明灯注】古代的忠臣良相也有庙,如张良庙、诸葛祠等,当代周公——周恩来最喜欢逛庙(但不拜),但他从不去帝王庙,只去张良庙和诸葛祠这类庙,还有两件事颇有意味:一是周爱写诗,但写完后马上撕掉,二是死后绝不留骨灰,知其味者几何?(三)中国宗教的特点

1.没有形成政教合一制度;

2.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3.从属于世俗与伦理道德;

4.各种宗教和平共处。二、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起源与发展(一)道教概述是在中国本土生长的宗教,是了解中国文化,特别是民众文化的关键。

1.产生时间:东汉中叶前身是秦汉时期的“黄老道”,在东汉中叶产生,创始人有两说:一是于吉,二是张陵(张道陵),一般采后说。

2.思想渊源1)原始宗教和巫术;2)春秋战国方术;3)阴阳五行说;4)黄老学说3.基本特点:1)既有民间信仰,有有方术;2)既重视眼前利益(修身养性),又有长远追求(长生成仙)

4.内容1)道家思想;2)神仙术;3)为人驱鬼

老子的《道德经》本是朴素辩证认识客观世界与人生的著作,却被曲解而神化,奉为道教经典,传说中的皇帝也被拉来说成是和孔子一样主张清静之术。(二)道教的发展

1.东汉三国时期(1)五斗米道

汉末,张道陵辞去江州县令职务,入大邑县鹤鸣山修炼,自作道书,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经典,以符水咒法为人治病,因无论何人,只要交五斗米即可被保护,当时被称为“五斗米道”,该派后来成为道教的正统——天师派。黄巾军起义时期,天下大乱,张陵之孙张鲁割据汉中,在陕南川北建立政权(达30年,后被曹操剿灭),成为道教的起源之一。

(2)太平道

东汉顺帝时期,于吉献《太平经》,内载阴阳五行,神仙咒符等,东汉末,张角、张宝、张梁三兄弟以符水咒法为人治病,创“太平道”,并利用太平道组织黄巾军,遍布中原,有百万人之众,后被统治者收编,太平道消失。2.南北朝时期(四个人物)(1)<晋>葛洪精于炼丹术,著《抱朴子》一书,丰富和发展了道教理论,影响深远

(2)<北魏>寇谦之建立了北天师道,得到皇帝支持,鼓动北魏太武帝灭佛,反对三张(张陵、张衡、张鲁祖孙三人),改革天师道(3)<南朝宋>陆修静建立南天师道,发展三张和葛洪的理论,在朝廷支持下,整理道教经典,完善了道教理论与组织形式(4)<梁>陶弘景陆的弟子,在道教理论、医药、炼丹都有造诣,著《真灵位业图》,形成了道教完整的神仙谱系

3.唐宋元明清时期各朝皆尊崇道教,唐代,封老子为皇帝,广建道观,宋代在太学增设道德经博士,金代王重阳创“全真教“,元代全真教丘处机掌管全国道教,明代世宗委任道士参政,清代重佛轻道,道教逐渐衰落。

(三)道教的派别

1.按形式区分:丹鼎派与符箓派(早期)2.按渊源区分:1)南北朝时期形成天师道派、楼观派、茅山派、上清派和灵宝派五派。楼观派:内外丹兼修,以符箓为主,至元代而归入全真道;茅山派:符咒,炼丹和导引,至元代而归入正一道;上清派:经典《上清经》,存思内修为主,至元代而归入正一道;灵宝派:经典《灵宝经》,葛洪创,至陆修静发展成为南天师道天师道:张陵创,至寇谦之发展成为北天师道2)金元时期各派大融合,形成正一道与全真道两大派。正一道:以天师道为主,融合了茅山派、上清派和灵宝派,保留了符箓派的很多特点,以江西龙虎山为基地,历代天师皆张陵之后裔(可结婚),受到皇室尊崇,元代朝廷曾封其天师为“正一教主“全真道:王重阳创,不重符箓与炼丹,专务养生,元代时丘处机曾被成吉思汗封为真人,掌管全国道教,至为兴盛【明灯注】王重阳和丘处机即金庸《射雕》中人物,王重阳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因此他自称创立的是新教——全真教,但外人看来他们还是道士的打扮,仍认为他们是道士。(四)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道教的某些活动含有一定的科学精神,对某些科学技术,如:冶炼、化学等做出了贡献;2.道教的养身之道和引导之术,是现在体育健身活动的直接来源;3.道教的成仙思想和仙界构想,激发了作家和艺术家的想象力,丰富了文学创作的浪漫主义色彩;4.在中国的民间习俗和传统节日中含有大量的道教内容。(五)道教的胜迹(要略P125—127)1.重要道观太清宫、玉清宫、白云观、永乐宫道教的名山泰山、华山、青城山、茅山、罗浮山、武当山、崂山三.外来宗教的传播与发展中国的外来宗教指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一)佛教

1.佛教概述(1)创始人佛教由古印度的释迦牟尼(乔达摩•悉达多)在公元前6世纪到5世纪创立。(2)传入与发展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内地,与汉文化交融形成,汉传佛教。公元7世纪,佛教从印度和中国内地传入西藏,与藏族文化融合,形成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魏晋南北朝佛教突出发展,大规模翻译佛经,大规模佛教活动场所,大规模佛寺,石窟,西行求法成风。隋唐时期积极扶植佛教发展,佛教发展到顶峰,广建寺院,佛经翻译达到最高成就,寺产丰富,寺院经济强大,学派林立。宋元以后开始走下坡路,由博致约,由繁致简,简便易行的宗派广泛传播。(3)主要教义

☉三世论回说:宣传自我解脱,超度求生。(使人们有所寄托)

☉容忍、不争、和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治秩序)2.佛教的宗派【明灯注】佛教宗派众多,

基本的分法是“二乘”与“二宗”,所谓二乘,指“大乘”与“小乘”,大乘佛教以我国与日本佛教为代表,讲求度人,修炼的目标是菩萨;而小乘佛教现以东南亚的佛教为代表,讲求自度,修炼目标是阿罗汉。二宗是空、有二宗,空宗立论于“无”,有宗立论于“有”,比较好理解,这些都是了解佛教最先要知道的常识,《要略》对此谈及甚少,此无他,对佛学没有过多研究故也。1)法相宗别称:唯识宗、慈恩宗创始人(及代表人物):玄奘(窥基)经典:《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主要教义:万法唯识,心无外境特点:外部事物是人的思想显现外境的形相,繁琐的心理分析法【明灯注】法相宗的观点即法相唯识,近代甚受重视,一般的图书馆都有《法相唯识论》这本书,值得一读。原笔记将该派经典作《大唐西域记》,显然有误。2)天台宗别称:法华宗创始人(及代表人物):智顗(湛然)经典:《法华经》(也称《妙法莲花经》)主要教义:三谛圆融,一念三千,诸法实相,无情有性特点:后日本创日莲正宗3)华严宗别称:贤首宗创始人(及代表人物):法藏经典:《华严经》主要教义:法界缘起,清净之心,随缘生起,理与事如同波与水特点:传入日本成日本华严宗4)律宗别称:南山宗创始人(及代表人物):道宣经典:《四分律》主要教义:戒法、戒体、戒行、戒相特点:唐代鉴真和尚东渡扶桑,开创了日本律宗。【明灯注】近代著名的弘一法师(李叔同)即律宗执掌。5)净土宗别称:莲宗创始人(及代表人物):昙鸾(慧远、善导)经典:《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主要教义:投生莲花,往生西方净土特点:日本创日本律宗6)密宗别称:密教创始人(及代表人物)不空、慧果经典:《大日经》《金刚顶经》主要教义:(秘典)特点:传入日本成日本密宗【明灯注】密宗在中国衰微,主要以日本的“东密”和西藏的“藏密”为主,密宗讲法力之术,据说密宗高师讲法时施用法力,往往漫天花雨,俗人不得不信。7)禅宗(比较重要,宜详参指南P165和要略)别称:—创始人(及代表人物):达摩(慧能)经典: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主要教义:我心即佛,识心见性特点:禅宗是纯属中国佛教,是中国佛教史的最后学派,平民化,只要顿悟谁都可成佛,分南禅与北禅,对中国文化影响至巨【明灯注】六祖慧能的“菩提本无树”偈和“心动幡动”之典,要略已载。慧能正在家烧火做饭,听到附近有寺僧念经之声,忽然猛醒,说:我知道该去哪了,就出家当了和尚,可见这个人的悟性,传他禅宗衣钵是必然的。3.藏传佛教(本部分应详参要略)

1)概念:藏传佛教(藏密)=印度密教+西藏苯教

2)范围:流传于青海、内蒙古、蒙藏附近的地区

3)派别:小乘、大乘

最早有四大派:宁玛派(红教)、噶当派、噶举派(白教)、萨迦派(花教),宗咯巴融合了各派所长,创立了最后教派——格鲁派(黄教)。

4)活佛转世制度活佛去世前,制定从某一方向寻找一个他去世时降生的男孩为其来世真身。

5)达赖喇嘛与班禅额尔德尼的涵义达赖与班禅是黄教活佛转世系统的称号。“达赖”是蒙语,意为大海,“喇嘛”是藏语,意为上师,因此达赖喇嘛的意思是:“对佛学无所不知,坚不可摧的象大海一样的和尚”。“班”是梵语,即“班弟达”,意为学问高深的学者,“禅”是藏语,意为大,额尔德尼是满语,意为珍宝,所以班禅额尔德尼的意思是“学问高深、如同珍宝一样的大学者”。【明灯注】有趣的是这些称号都是几种语言的混合语。以前报纸和新闻中经常出现班禅额尔德尼却提坚赞的名字,当时还奇怪:怎么藏族人的名字这么长、这么奇怪?现在才明白原委。4.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998年大题,再考的可能性很小,略,详参指南P166)

5.佛教的胜迹

(1)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普陀山。【明灯注】喜佛研佛的人都了解,此四大名山又称佛家四大道场: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蛾眉山是普贤菩萨道场,九华山是地藏菩萨道场,普陀山是观音菩萨道场。

(2)四大禅林灵岩寺、国清寺、玉泉寺、栖霞寺

(3)三大石窟云冈、敦煌、龙门(二)伊斯兰教

1.伊斯兰教概述伊斯兰教又名回教、天方教、清真教,由穆罕默德创建于公元7世纪,于公元7世纪中叶(唐代)传入中国。阿拉伯文文“伊斯兰”的含义是顺服,其信仰者“穆斯林”的意思是顺服者。伊斯兰教的朝拜中心是克尔白庙

2.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主要是“六信”和“五功”。

六信:1)信安拉是唯一的神;2)信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3)信天神:4)信《古兰经》是安拉启示的经典;5)信一切都是由安拉决定的;6)信‘死后复活“和”末日审判“五功:1)念功;2)拜功;3)斋功(回历9月);4)课功;5)朝功(回历12月)3.伊斯兰教的派别逊尼派与什叶派

【原注】谐音联想记忆:循着泥巴找到了十片叶子【明灯注】什叶派是少数派,现在新闻里天天都在说伊拉克的逊尼派与什叶派,两者的区别,依要略,什叶派尊阿里,而逊尼派尊阿里在内的四大哈里发。中国的穆斯林都是逊尼派。4.伊斯兰教的影响

1)影响中国民族成份,促成了回族的形成和民族间的融合

2)阿拉伯文化对中国科技产生重要影响

3)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4)影响中国建筑风格,以清真寺、塔、穆斯林墓地最为常见5.伊斯兰教的胜迹1)四大清真寺【原注】多次考填空,选择,试试联想记忆

●〈唐〉广州怀圣寺

【原注】谐音,联想记忆法:光滑——广怀

●〈唐〉杭州凤凰寺

【原注】联想记忆:杭州有个大凤凰

【原注】以上两个建于唐代,联想记忆:唐代有光滑的凤凰

●〈北宋〉泉州清净寺

【原注】联想记忆:清净的泉水

●〈南宋〉扬州仙鹤寺

【原注】联想记忆:仙鹤爱吃扬州炒饭2)最大的清真寺〈清〉新疆喀什市

艾提尕清真寺

同时容纳6-7千人做礼拜

【原注】注意尕字的写法,读嘎音,联想记忆:喀什人爱提起小兵张嘎。(三)基督教

1.基督教概述

基督教别称景教(唐代)和“也里可温教“(元代)(【原注】联想记忆:夜里可以吃到温饺子),基督教产生于1世纪中叶的罗马帝国时代,创立者是耶稣。【原注】注意: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都是在7世纪传入中国的基督教在历史上有过两次分裂:第一次是1054年,分裂为东正教和天主教;第二次是16世纪,产生了脱离罗马帝国的新教(领导者是马丁路德)

2.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唐〉贞观年间635年,景教经由陆路从波斯传入,唐武宗(845年)灭佛时,一道被禁绝。

〈元〉引进罗马天主教,称为“也里可温教“,元朝灭亡,也里可温教归于灭绝。

〈明〉下半叶,重新传入中国。意大利人利玛窦主张”习儒归汉“,天主教发展迅速。【原注】注意:多次考过利玛窦来华的时间、国籍、主张

〈清〉初,政府重视,因此得到传播,康熙年间下令禁止西方传教士在中国传教,但民间的信仰没有禁绝。〈民国〉1883年,孙中山在香港入教,此后大规模传入。

3.基督教的经典——圣经分为分为《旧约全书》与《新约全书》。4.基督教的信仰圣灵、圣父、圣子三位一体,十戒(详见要略)。【要略之要略】1.中国人的三大崇拜是对(天地)、(祖先)和(君师)的崇拜。2.历史上首次将祭祀后土列为大典的是(汉文帝)。3.中国文化中的五岳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4.五指东镇沂山、西镇吴山、南镇会稽山、北镇医巫闾山、中镇霍山。5.四渎指东渎大淮(淮河)、南渎大江(长江)、西渎大河(黄河),北渎大济(济水)6.四海指东海、南海、西海(青海湖)、北海。7.从(秦始皇)时候开始,宗庙成为帝王祭祀祖先的专用场所,后世称为(太庙)。8.庙号:即帝王死后在太庙受祭时享有的称号。如:明太祖、明成祖、清世祖、清圣祖9.帝王祭祀祖先用(太庙),官员百姓祭祀祖先用(宗祠)。10.现存最大的一座宗祠是山西省闻喜县礼元镇的(裴氏祠)。11.北京阜成门现存的(历代帝王庙),是国内仅存的一座帝王庙。12.(汉高祖刘邦)亲祭孔子是封建帝王祭孔的开始;(汉文帝)追封孔子(褒成宣尼公),这是孔子受封的开始;(东汉光武帝刘秀)明确把孔子作为一个教育家来尊崇;到(唐贞观四年),开始全国性的祭孔。13.佛教是由(释迦牟尼)于公元前六世纪到五世纪在(古印度)境内创立的,在我国又叫(释教),管和尚叫(释子)。14.迦叶摩腾、竺法兰翻译的(《四十二章经》),据说是中国最早的佛经。15.佛教在(两汉)之间传入中国。16.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发展的表现:(1)佛经翻译的规模明显扩大;(2)弘传活动进一步兴盛,出现了比较大的佛教活动中心,如洛阳、长安、建康、庐山等地;(3)大量营建佛寺僧舍,建造石像石窟;(4)西行求法活动成风。17.(鸠摩罗什)翻译的中论、百论、十二门论、金刚经及妙法莲花经对中国佛学理论的发展有划时代的意义。18.中国最早到西域去求法取经的僧人是三国时的(朱士行),他也是中国第一个西行求法的人。19.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突出发展的原因:一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社会各阶层都遭受了无穷的苦难,于是都想在痛苦中寻求一种寄托和安宁,佛教所主张的自我解脱和超度求生等教义正好适应了这种需要;二是这一时期,社会上流行玄学,热衷清淡;三是统治阶级的提倡和利用。20.隋唐时期佛教的特点:一是佛学大盛,唐代的佛经翻译无论是数量和质量都超越前代而达到最高成就;二是寺产丰肥;三是宗派林立。21.佛教宗派有三论宗、三阶宗、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律宗、净土宗、密宗以及禅宗。其中,(禅宗)是佛教中国化最典型的产物。22.藏传佛教:藏传佛教主要以印度传入的(密教)经典为主,吸收了(苯教)的某种的仪式和神持,形成了具有西藏特色的(藏密),后流传于(青海)、(内蒙古地区)、(蒙藏附近的国家)等地。23.(葛举派)又称(白教),是藏传佛教中最早采用活佛转世制度的;(萨迦派)为西藏政教合一的宗派;(格鲁派)用活佛转世制度解决法位传承问题。24.(达赖)和(班禅)是黄教两大活佛转世系统的称号。25.(无常)和(无我)是佛教思想的基本出发点。26.小乘佛教指初始的、传统的教派,讲修炼成(阿修罗);大乘佛教指后起的变化了的教派,追求修炼成(菩萨)。27.历史上的灭佛事件主要有四次,被称为“三武一宗”,是中外文化冲突的一种反映,也是三教对立、斗争的一种表现。“三武一宗”即北魏太武帝拓拔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周世宗柴荣。28.佛教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29.中国佛教属于(大乘佛教),尊崇(文殊、普贤、地藏、观世音)菩萨。30.佛教四大禅林是灵岩寺、国清寺、玉泉寺、栖霞寺。31.四大石窟:云冈、敦煌、龙门、麦积山。32.(乐山大佛)是中国第一大佛。33.中国开凿最早的大佛是(太原西山大佛)。34.大藏经是以佛教经典为主,包括印度、中国等佛教著述在内的大型丛书。35.(佛指灵骨)指释迦牟尼的真身遗骨。26.道教的基本特点:一是保留了较多的民间信仰和方术,其宗教理论和信仰素质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生活风俗密切适应;二是保留了历史上的自然宗教因素,而且还夹带着不少迷信成分;三、它的宗教内容和传道组织包括了道家、神仙术和为人驱鬼治病的几个层次;四、以长生成仙为信仰目标,以修生养性为现实利益,是一种既重视眼前利益,又有长远追求的宗教,很符合中国人的传统。27.道教发展的原因:1.道教所依据的哲学思想是中国本土产生的;2.道教的传播手段与各阶层群众的切身利益直接有关;3.入道成仙的口号有相当的诱惑力。28.丹鼎派由方术发展而来,以炼丹取药、祈求长生成仙为其特点;符录派是由巫术发展而来,以鬼神崇拜、画符念咒、驱鬼降妖、祈福禳灾为特点。29.道教一般把(楼观台)作为最早的道观。30.道教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为四方保护神。31.世界三大宗教是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32.伊斯兰教的六大信仰:(1)信安拉是唯一的神;(2)信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3)信天神;(4)信《古兰经》是安拉启示的经典;(5)信一切都是由安拉决定的;(6)信“死后复活”和“末日审判”33.伊斯兰教的五功是:(1)念功;(2)拜功;(3)斋功(回历9月);(4)课功(“课功”的“课”的意思:信徒要交纳课税。);(5)朝功(回历12月)34.伊斯兰教实行政教合一,一般分为(逊尼派)和(什叶派)两派,中国的伊斯兰教属于(前)者。35.番坊:唐宋时期,来华的阿拉伯商人逐渐增多,他们在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中起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其中不少人就侨居在中国的京城和沿海城市。由于他们信仰伊斯兰教,需要经常做礼拜,就比较集中地住在一起,形成“番坊”。35.伊斯兰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它的传播影响了中国的民族成分,促成离回族的形成和各民族间的融合;(2)随着阿拉伯人的东来和伊斯兰教的传入,阿拉伯文化也进入中国,其中最重要的如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3)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36.伊斯兰教的四大清真寺是:广州怀圣寺、泉州清净寺、扬州仙鹤寺、杭州凤凰寺。37.中国最大的清真寺是(新疆喀什市艾提尕清真寺)。第六章中国古代制度(明灯按:本章除避讳制度在要略中体现之外,皆指南与要略之所缺,本部分是原笔记最有价值之处,应细加研究)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大体包括:行政、官职、称号、法律和军事制度等(一)行政区划制度〈夏商〉九州:中国分为冀、兖、青、徐、杨、荆、豫、梁、雍九州《尚书.禹贡》。

〈西周〉封建制(分封制):周天子把新征服的地区和人民,分给自己的弟子,亲戚,功臣,

从前部落首长的后代,由他们去建立诸侯国。

〈春秋〉(春秋)十二诸侯:鲁、齐、晋、楚、秦、宋、卫、陈、蔡、曹、郑、燕。后又兴起吴、越等。

〈战国〉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秦〉郡县制:国家由中央,郡,县三级机构组成行政机构,分天下36郡。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员均由皇帝任免。由此,县作为基层政权一直未变。

〈汉〉州,郡,县

〈唐〉道,郡,县

〈宋〉路,郡,县

〈元〉设“省”。(从此有了“省”的名称)

〈明清〉省,府,县(延续至今)【原注】注意:秦→宋,均有郡、县。(二)职官制度1.中央官职

〈先秦〉由于实行分封制,家天下,因此各诸侯国没有统一的官制

〈秦〉建立中央集权的三公九卿制,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员均由皇帝任免。

以后各代继承发展,逐渐形成完整的从中央到地方的考核,任命、升迁、罢免等官职制度。(1)三公(中央最高级官员)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之间互不统属,直接对皇帝负责。

丞相: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全国事务,是皇帝的助手。

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

御史大夫: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

(2)九卿(三公之下)

三公九卿均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廷尉:掌管司法;

治粟内史:掌管国家财政税收;

奉常:掌管宗庙祭祀礼仪;

典客:处理国内各少数民族事务和对外关系;

郎中令:掌管皇帝的侍从警卫;

少府:掌管供皇室需要的山海地泽收入和官府手工业;

卫尉:掌管宫廷警卫;

太仆:掌管宫廷车马;

宗正:掌管皇帝宗族事务。(3)三省六部制三省指尚书、门下、内史。起于隋代,唐到清一直沿用,李世民正式定名六部,至清代未变。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吏部:掌管官员的任免、考核、升降

户部:掌管全国的土地、户口、赋税、财政

礼部:掌管学校、科举、国家的祭礼

兵部:掌管全国军政

刑部:掌管刑法、狱讼

工部:掌管工程、屯田、水利

(4)其他中央官职

史官:掌管国家图书典籍,也称为兰台令、秘书郎。

太学教师:掌管祭酒,博士,助教。

翰林学士:翰林是进士经殿试选拔者。无实权的皇帝身边的机要秘书、文学侍从、陪读。唐玄宗始设,唐以后,宰相非翰林学士出身则为人轻视。翰林学士在唐代不是正官,在宋代成为正官。2.地方官职

省级:地方大员,独掌一方军政大权。省在各朝的称呼不同,因此官称也不同,如郡守、节度使、转运使、巡抚和省长。郡级:省之下,县之上的官员,由朝廷委派。称呼有太守、刺史、知州或知府。县级:最基层的国家政权,自秦始皇起,至今未变。称呼是县令、知县、(元)县尹、民国后至今称县长。(三)称号制度

我国古代称号制度包括年号、谥号、庙号以及避讳。1.年号纪年的名称,多指帝王用的,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每次新皇帝登基,均会改变“年号”,称为改元。一个皇帝在位时,也可以进行多次改元。也有皇帝在即位时使用前一代皇帝的年号。称号始于汉武帝(公元前140年,建元元年),终于清宣统(1909年),中国历史上各种年号约600多个年号。著名的年号,如建安、贞观、永乐、康熙、乾隆等。2.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和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并相沿成为制度,这种制度称为设法,所给予的称号名为谥号。赠谥始于西周,如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原注】:姬昌,姬发,姬旦。姬旦(与鸡蛋同音)即周公,故又称周公旦,周武王之弟)

范围:帝王,诸侯,大臣,立奇功之人等

谥法:

1)美谥(褒义):文,武,神,烈,昭,庄,纯,等等

2)平谥(中性):怀,献,闵,哀,悼,康,玄,等等

3)恶谥(贬义):暴,炀,昏,厉,幽,灵,等等(元朝后取消恶谥)4)变谥:谥号一般不变,但也有后来加谥、改谥、夺谥之事

5)私谥:非朝廷所谥,多为弟子对老师,乡民对乡里尊者,宗族内部3.庙号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太祖、世祖、太宗、世宗等(不离祖宗二字)4.避讳(本部分可参考要略P384—386)讳指死去的帝王或尊长的名字,避讳指避开讳名,以示尊重。这种制度始于周朝,类别有国讳、家讳、宪讳三种。(1)国讳当朝皇帝和其七世以内祖先的名字。如秦始皇赢政,秦朝时月份名称中,故"正月"改为"端月。"(2)家讳父母祖先(有时包括所有长辈)的名字,作为小辈应在日常言行或行文用字时回避。如林黛玉读“敏”字时皆念作“密”,是避母亲名讳;唐代大诗人李贺,只因父名“晋肃”,竟终身失去参加进士考试机会。(诗礼之家最忌用与“饭”、“食”、“水”、“菜”等字同音或形似之字取名否则后代连吃饭饮水都成问题了。)(3)宪讳对上司官员的名讳,因下属官员对上司长官称“大宪”“宪台”,而对他们的名字要避讳,宋代—个叫田登的人当上了州官之后,要求百姓将“点灯”改为“放火”以达到宪讳目的。(4)避讳的方法

改字法:对成讳之字不用,另择它字代替。如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惊蛰”,先秦时本叫“启蛰”,乃汉朝时为避汉景帝刘启的名讳改。

空字法:对成讳之字空而不书,或作“某”,或直写“讳”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