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 课件【新教材备课精研】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1页
《兰亭集序》 课件【新教材备课精研】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2页
《兰亭集序》 课件【新教材备课精研】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3页
《兰亭集序》 课件【新教材备课精研】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4页
《兰亭集序》 课件【新教材备课精研】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巳节),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参加修禊之礼,举行过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参加的名士,有“东山再起”的司徒谢安、“掷地作金石声”的辞赋家孙绰,潜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这天天气很好,名士们分坐在溪水两旁,饮酒赋诗。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首。之后王羲之将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兰亭集会《兰亭集序》(神龙本)唐人冯承素摹本,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王羲之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右军”。王羲之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跟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王羲之的书法圆转凝重,全然突破了隶书的笔意,“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后代尊为“书圣”。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

如:《<呐喊>自序》、《兰亭集序》。赠序——是指亲友间,表达惜别、祝愿、劝勉之意时相赠的文章,如:明代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序”是一种文体,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前言、引言之类的小篇幅文章。大致可以细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赠序、二是书序。文体知识文翰之美,自兹以还,亦未见的然有以过之者。——文徵明《重修兰亭记》《兰亭序》真古今第一情种!——金圣叹羲之此《序》低徊慨叹,情溢于辞,殊有悱侧之致;究其心蕴,析以文理,反杀风景。——钱钟书七拼八凑,语无伦次,不知所云。——施蛰存1.2段

叙事写景,写实部分3.4段

抒情议论,表达哲思初读,整体感知两晋政治恐怖,司马氏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如“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不满当朝统治,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此时文学创作内容消沉,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时代背景1.2段

叙事写景,写实部分3.4段

抒情议论,表达哲思乐—痛—悲初读,整体感知1.乐在何处?

良辰

暮春之初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阵阵,温暖舒畅。研习1.2段

见·可乐之处1.乐在何处?

美景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兰亭)这地方有崇山峻岭、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翠竹,又有清澈湍急

的溪流,映衬(在亭子)四周研习1.2段

见·可乐之处1.乐在何处?

赏心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抬头观览宇宙之广大,低首细察万物之众多,借以纵目游览,开畅胸怀,足以穷尽(尽情享受)视听的乐趣,实在令人愉快啊。研习1.2段

见·可乐之处1.乐在何处?

乐事

......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许多贤士全来参加,少者老者都聚在一起。......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大家)依次排列坐在水边。即使没有热闹的音乐,

只是饮酒赋诗,也足以酣畅地抒发深远高雅的情思。研习1.2段

见·可乐之处小结

环境幽美、名士相聚、诗酒为伴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流觞曲水,一觞一咏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游目骋怀信可乐也

时、地、人事。此地有......又有......引以为......虽......亦......

是日也......仰......所以......足以......乐。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阵阵,温暖舒畅。抬头观览宇宙之广大,低首细察万物之众多,借以纵目游览,开畅胸怀,足以穷尽(尽情享受)所见所闻的乐趣,实在令人愉快啊。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人们互相交往,(一俯一仰之间)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中晤谈,互相倾吐心里话;(有的人)把情怀寄托于所爱之事物,言行不受拘束,自由放纵。虽然(对生活的)取舍千差万别,(性情也有)沉静和躁动的不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感到欢喜,心里一时感到自得,(就感到)高兴和满足,(竟)没想到老年即将到来;等到他们对所得的事物已经厌倦,心情随事情变化而变化,感慨也就随之有所不同了。从前感到欢欣的,很快就成为往事,(人)尚且不能不因这些引起感触,更何况(人的)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终注定归于消灭!古人说:“死生也是一件大事啊。”这怎能不让人痛心啊!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悟言——清谈放浪?因何而痛?研习第3段

感·痛之缘起“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天生刘伶,以酒为名。唯酒是务,焉知其余?——《酒德颂》(刘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之,谓曰:“死便埋我”。——《晋书·刘伶传》刘伶携妓东土山,怅然悲谢安。——李白《东山吟》谢安东山携妓图与王弘之诸人出千秋亭饮酒,倮身大呼,顗深不堪,遣信相闻。灵运大怒曰:“身自大呼,何关痴人事。”——《南史·谢灵运传》谢灵运

诸阮皆能饮酒,仲容至宗人间共集,不复用常桮斟酌,以大瓮盛酒,围坐,相向大酌。时有群猪来饮,直接去上,便共饮之。——《世说新语》阮咸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快乐短暂,不能长存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索求不止,欲望无穷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生命有限,终期于尽因何而痛?研习第3段

感·痛之缘起人生苦短欢乐易逝欲望无尽生命有终

每当(我)看到古人(文中对死生)发生感慨的原因,像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一次不对着这些文章叹息哀伤,(却)不能明了于心。(我)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看待的说法是虚妄之谈。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啊!因此(我)一一记下当时的与会者,抄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即使时代不同、世事各异,(但)触发他们情怀的原因大概是一致的。后世的读者,也将由这些诗文产生(一样的)感慨吧。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古诗十九首》: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曹植《赠白马王彪》其五: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陆机《门有车马客行》:慷慨平生,俯仰独悲伤。石崇《金谷诗序》: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孙绰《三月三日兰亭诗序》:乐与时去,悲亦系之。往复推移,新故相换,日之迹,明复陈矣。古人关乎生死的思索悲悲古人悲今人悲后人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

亦犹今之视昔研习第4段

悟·悲之哲思为谁而悲?作者的态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永和九年

针对这一乱世,研究者认为中国此际“出现了三股潮”:一是五胡入诸夏潮,少数民族大规模内迁,引发南北战争对峙;二是称王称帝的恶潮,东南西北小国蜂起,人心思乱,内战频仍;三是奔散逃亡的难民潮,其中关中人口10余万流入蜀地、河南数万家流入河北、河南河北流入湖南湖北20万人、随司马睿南逃江南近100万人,出现了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人口大迁徙。在永和九年(353)之前的37年中,国家基础未稳的东晋王朝,五次换帝,贫民和政权内部不断有人起来造反,灾象频生,年复一年地出现地震、瘟疫和日食,《晋书》于此多有记载。作者的态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个人遭际義之顿首,丧乱知已⋯……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哀毒益深,奈何!奈何!十一月十三日,義之顿首…⋯哀痛催剥,情不自胜,奈何!奈何!姨母哀哀、哀痛催剥,不自胜,奈何!奈何!〞義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茶毒痛贯心肝,痛当奈何…⋯不知何言…九月二十五日,羲之顿首…兼哀伤切,不能自胜,奈何!六月十六日,義之顿首⋯…痛悼伤恻,兼情切割,奈何!奈何!初月二日,義之顿首⋯⋯感远兼伤,奈何!奈何!”十一月十八日義之顿首顿首,从子弟夭没。孙女不育,哀痛兼伤,不自胜。新好入门未久,岂图奄至此祸,情愿不遂,缅然永绝,痛之深至,情不能已。作者的态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遗谢安书

自军兴以来,征役及充运、死亡叛散不反者众,虚耗至此,而补代循常,所在凋困,莫知所出。上命所差,上道多叛,则吏及叛者席卷同去。又有常制,辄令其家及同伍课捕;课捕不擒,家及同伍寻复亡叛。百姓流亡,户口日减,其源在此。小结在《兰亭集序》中,王羲之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敢于直面现实,并承担直面现实的痛苦。因为认识到死亡的痛苦,所以他珍视如兰亭集会这样的欢乐,看重生机勃勃的自然;因为认识到一切终将消逝,所以他并不沉溺于各种快乐之中,而是用哲人的目光审视它们;因为认识到生死之叹贯串古今,所以他寄望后人能与兰亭诸贤心灵相通。因为有了痛苦,所以珍惜欢乐;因为有了痛苦,所以思考生命;因为有了痛苦,所以寄情未来。

当热爱人生的心灵一旦对人生的意义发生了根本的疑问,这颗心灵就失去了安宁,注定要同悲观主义的幽灵进行永世的抗争,飘泊在重新寻求人生意义的前途未卜的路程上。——周国平《无用之学》

先日之欢,于今皆为哀苦,触事切人,处此而能令哀恻不经于心,殆空语耳。——《卿女帖》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呜呼!兰亭已矣,梓泽丘墟。天高地迴,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王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