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河南省商丘市董店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1-2022学年河南省商丘市董店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1-2022学年河南省商丘市董店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1-2022学年河南省商丘市董店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1-2022学年河南省商丘市董店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河南省商丘市董店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中国哲学家表达思想的方式冯友兰①一个西方人开始阅读中国哲学著作时,第一个印象也许是,哲学作者的言论和著述往往十分简短,甚至互不连贯。打开《论语》,每一小段只包含几个字,各段之间往往也没有联系。打开《老子》,全书只有约五千字,但是老子的全部哲学都在其中了。习惯于长篇大论进行理性论辩的学生,遇到这种情况,会感到摸不着头脑,不知这些中国哲学家在说什么,由此不免会认为,这是中国哲学家的思想不够连贯。假如果真是这样,中国哲学就不存在了。不相连贯的思想,怎能称得上是哲学呢?②中国哲学家的言论著述,表面看来似乎不相连贯,乃是由于它们本不是专门的哲学著作。按照中国传统,学习哲学不是一个专门的行业。人人都应当读经书,正如在西方传统看来,人人都应当去教堂。读哲学是为了使人得以成为人,而不是为了成为某种特殊的人。因此,中国没有专业的哲学家;非专业的哲学家不认为自己要写专门的哲学著作。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专门哲学著作的哲学家比有专门著作的哲学家,为数多得多。如果要想读这些人的著作,就需要从他们对友人和学生的言论集和书信中去辑录。因此其中不免有不相连贯,甚至互相矛盾的地方,这是不足为怪的。③在有些哲学家如孟子、荀子的著作里,的确也有长篇大论的文章。但是和西方哲学家的著作相比,它们仍显得篇幅短小,未曾把道理讲透。这是因为中国哲学家惯于用格言、警句、比喻、事例等形式表述思想。格言总是简短的,而比喻和事例则总是自成段落,与前后文字不相衔接的。用格言、比喻和事例来说理,难免有不够透彻的地方,只能靠其中的暗示补足。明述和暗示正好相反,一句话越明晰,其中就越少暗示的成分;正如一种表达,越是采取散文的形式,就越不像是诗。中国哲学家的语言如此不明晰,而其中所含的暗示则几乎是无限的。富于暗示而不是一泻无余,这是中国诗歌、绘画等各种艺术所追求的目标,它也同样成为中国哲学家表述思想时的风格。④《论语》和《老子》中的简短词句是充满提示的箴言。正由于富于提示,才使它们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我们如果把《老子》书中提到的概念列举出来,重述一遍,可能用上五万字或五十万字,它可能帮读者了解《老子》一书的含义,但它本身将成为另一本书,而永不可能代替《老子》原著。郭象是《庄子》一书的著名注释家,他把庄子使用的寓言和隐喻,用理性论辩的方式加以阐述,又把《庄子》书中的诗句用散文予以重述,他的论述比《庄子》一书清晰得多,但是,《庄子》原书富于提示,郭象的注释则明晰具体。人们会问:两者之中,哪个更好呢?后来一位禅宗僧人曾说:“曾见郭象注庄子,识者云:却是庄子注郭象。”

(节选自《中国哲学简史》,有删改)16.文章在论述过程中两次提到《老子》,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17.作者认为中国哲学家的言论著述简短、看似不相连贯的原因有哪些?(6分)18.“曾见郭象注庄子,识者云:却是庄子注郭象。”请结合文意阐释这句话的内涵。(6分)

参考答案:16.(1)第①段提到《老子》,用来说明中国哲学著作简短的特点;(2)第④段提到《老子》,用来说明中国哲学著作富于暗示而具有巨大吸引力的特点;(3)用读者熟知的中国经典哲学著作来作例证,使作者的观点更有说服力。(6分,每点2分)17.(1)中国哲学家的言论著述不是专门的哲学著作,往往散见于对学生和友人的言论集和书信中;(2)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专业的哲学家,许多哲学家没有专门的哲学著作;(3)中国哲学家惯于用格言、警句、比喻、事例等形式来表述思想。(6分,每点2分)18.(1)郭象为《庄子》做注解,用理性的方式阐述了庄子使用的寓言和隐喻,使庄子的思想变得明晰具体;(2)《庄子》原书富于提示而不是一泻无余,更具有巨大的吸引力;(3)禅宗僧人认为,庄子原书要比郭象明晰具体的注解更引人深思,更富于诗意和情趣。(6分,每点2分)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垂

钓余秋雨去年夏天我与妻子买票参加了一个民间旅行团,从牡丹江出发,到俄罗斯的海参崴游玩。海参崴的主要魅力在于海,我们下榻的旅馆面对海,每天除了在阳台上看海,还要一次次下到海岸的最外沿,静静地看。海参崴的海与别处不同,深灰色的迷蒙中透露出巨大的恐怖。我们眯缝着眼睛,把脖子缩进衣领,立即成了大自然凛冽威仪下的可怜小虫。其实岂止是我们,连海鸥也只在岸边盘旋,不敢远翔,四五条猎犬在沙滩上对着海浪狂吠,但才吠几声又缩脚逃回。逃回后又回头吠叫,呜呜的风声中永远夹带着这种凄惶的吠叫声,直到深更半夜。只有几艘兵舰在海雾中隐约可见,海雾浓了它们就淡,海雾淡了它们就浓,有时以为它们驶走了,定睛一看还在,看了几天都没有移动的迹象,就像一座座千古冰山。我们在海边说话.尽量压低了声音,怕惊动了冥冥中的什么。在一个小小的弯角上,我们发现,端坐着一胖一瘦两个垂钓的老人。胖老人听见脚步声朝我们眨了眨眼算是打了招呼,他回身举起钓竿把他的成果朝我们扬了一扬,原来他的钓绳上挂了六个小小的钓钩,每个钓钩上都是一条小鱼。他把六条小鱼摘下来放进身边的水桶里,然后再次下钩,半分钟不到他又起竿,又是六条挂在上面。就这样,他忙忙碌碌地下钩起钩,我妻子走近前去一看,水桶里已有半桶小鱼。奇怪的是,只离他两米之远的瘦老人却纹丝不动。为什么一条鱼也不上他的钩呢?正纳闷,水波轻轻一动,他缓缓起竿,没有鱼,但一看钓钩却硕大无比,原来只想钓大鱼。在他眼中,胖老人忙忙碌碌地钓起那一大堆鱼,根本是在糟践钓鱼者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伟大的钓鱼者是安坐着与大海进行谈判的人类代表,而不是在等待对方琐碎的施舍。胖老人每次起竿摘鱼都要用眼角瞟一下瘦老人,好像在说:“你就这么熬下去吧。伟大的谈判者!”而瘦老人只以泥塑木雕般的安静来回答。两人都在嘲讽对方,两人谁也不服谁。过了不久,胖老人起身,提起满满的鱼桶走了。快乐地朝我们扮了一个鬼脸,却连笑声也没有发出,脚步如胜利者凯旋。瘦老人仍然端坐着,夕阳照着他倔强的身躯,他用背影来鄙视同伴的浅薄。暮色苍茫了,我们必须回去,走了一段路回身,看到瘦小的身影还在与大海对峙。此时的海,已经更加狰狞昏暗。狗吠声越来越响,夜晚开始了。妻子说:“我已经明白,为什么一个这么胖,一个这么瘦了。一个更加物质,一个更加精神。人世间的精神总是固执而瘦削的,对吗?”我说:“说得好。但也可以说,一个是喜剧美,一个是悲剧美。他们天天在互相批判,但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类。”确实,他们谁也离不开谁。没有瘦老人,胖老人的丰收何以证明?没有胖老人,瘦老人的固守又有何意义?大海中多的是鱼,谁的丰收都不足挂齿;大海有漫长的历史,谁的固守都是一瞬间。因此,他们的价值都得由对手来证明。可以设想,哪一天,胖老人见不到瘦老人,或瘦老人见不到胖老人,将会是何等惶恐。在这个意义上,最大的对手也就是最大的朋友,很难分开。4.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篇散文从作者观海写起,第二段文字是作者对大海、海鸥、吠犬、兵舰等的描写和感受,主要是为了突出海参崴的独特魅力,从而表现自己对大海的一种深沉的哲理思考。B.作者着重从外貌特征、情态动作以及心理活动等方面对垂钓的胖老人和瘦老人进行了精心的描述,两人一正一反,一喜静,一喜动,对比鲜明,真是相映成趣。文章最后通过妻子和自己对两位老人垂钓的评价,揭示出最大的对手也是最大的朋友的哲理,升华了主题。C.这篇散文从平淡的叙述中娓娓道来,有关人生哲理的感悟完全源于一次轻松的旅游,一次偶然的发现,既有对环境的描写和感触,也有对人物不同心理的揭示。字里行间渗透了作者的主观感受,如文中对大海、垂钓老人的描写,就分别写出了作者的一种惶恐和震惊敬佩之情。D.余秋雨的散文大多以沉重的笔触来书写自己关于生命哲学的思考,富于深刻的历史理性。这篇《垂钓》笔调凝重、深沉,思想幽邃深刻,可谓见微知著,体现了作者的博学、睿智和深厚的文学功底。5.作者初见海参崴,对海鸥、猎犬和兵舰做了细致的描绘,其用意是什么?6.纵观全文,胖老人和瘦老人各是一个怎样的人?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文章题目“垂钓”的理解。参考答案:4.C

5.这是环境描写。作者通过对海鸥“不敢远翔”、猎犬“凄惶的吠叫声”和兵舰“像一座座千古冰山”的描绘,形象地烘托出大海的的恐怖、迷蒙、凄惶的特点(或:渲染了一种凝重、深沉、荒凉的气氛),为下文两位老人的出场作环境上的铺垫

6.形象:胖老人是一个随和、活泼、容易满足,追求物质与快乐的人;瘦老人是一个执著、倔强、孤独悲壮,追求精神与崇高的人。题意:一是指胖老人和瘦老人在海边垂钓;二是指胖老人和瘦老人一个倾向物质,一个倾向精神的不同人生价值追求,二者相互依存,加在一起构成和谐完美的人类。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项,第二段属环境描写,是为了渲染气氛,从而为下面写两位垂钓老人作铺垫。B项,文章着重写的不是两位老人的外貌,而是心理活动,两人的生活理想不同,谈不上谁正谁反。D项,余秋雨的散文大多是写自己对文化枯荣的感慨而非生命哲学的思考,这篇《垂钓》笔调轻灵、淡定而非凝重、深沉。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类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有:(1)勾勒环境(概括什么样的画面,即概括画面特点);(2)为下文某人或物提供背景;(3)营造某种气氛;(4)为下文做铺垫;(5)如在开头,还可能起到奠定全文感情基调的作用。本文作者笔下的海鸥“不敢远翔”、猎犬“凄惶的吠叫声”和兵舰“像一座座千古冰山”,都是为了说明“海参崴的海与别处不同,深灰色的迷蒙中透露出巨大的恐怖”的特点,进而为下文两位老人的出场作环境上的铺垫。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概况和文章标题的理解能力。从文本中作者的描述,以及作者妻子的语言中可以看出,胖老人随和、活泼、容易满足,追求物质与快乐;而瘦老人则执著、倔强、孤独、悲壮,追求精神与崇高。他们的性格彼此相反,却又相互依存,谁也离不开谁。文章标题“垂钓”,浅层意义上指两位老人在海边垂钓,而深层含义指两位老人一个倾向物质,一个倾向精神的不同人生价值追求,“一个是喜剧美,一个是悲剧美。他们天天在互相批判,但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类”。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中国工尺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乐谱之一。世界上只有三个国家发明了乐谱——意大利人发明了五线谱,法国人发明了简谱,中国人发明了工尺谱、减字谱、律吕谱等。把转瞬即逝的声音用一系列抽象符号记录下来,是一项看起来简单但构建过程却十分复杂的工程。为记录声音,古代的中国人尝试了多种方式,寻找到多种途径,创造了多种乐谱。这些乐谱应当与方块字、造纸术、印刷术一样,是让中国人感到自豪的伟大创造。千百年来音乐家一直在不断追求和完善乐谱这一用平面图形表达声音高低长短的符号体系。古今中外,贯穿乐谱中的基本元素是数字。五线谱依据五条横线的高低,表示声音高低。简谱以数字排序,表示声音高低。西方唱名法(doremifasolasi)来自一首赞美诗每个诗句的第一个音节,这是外国乐谱的情况。中国人用汉字表达音高,历史上把乐谱符号,称为“谱字”。工尺谱字是否也是数字呢?常见的“谱字”共计十个:合四一上勾尺工凡六五。一眼便知的数字有:一、四、五、六,其他符号也同质同构,源于数字。在20世纪西方乐谱大面积传播之前,工尺谱使用甚广,中国戏曲的主要记载方式就是工尺谱。清乾隆六年(1741),由清庄王允禄编纂的《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共收录4466首曲谱,是记录戏曲音乐最丰富的资料集。清代“贮香主人”于1821年辑录的《小慧集》,是目前唯一能见到的用工尺谱来记录民歌的文献,其中收录了著名的《茉莉花》。民间器乐的主要记录形式也是工尺谱,大家熟悉的西安鼓乐、福建南音、山西笙管乐、冀中音乐会、江南丝竹等,都是采用工尺谱记录。民间乐师依照师傅嫡传的墨本和父辈祖传曲本,辗转续抄,代代相传。工尺谱的流传,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文化现象,不但宫廷、寺院传抄,市井、乡村也传抄,而且民间抄本比宫廷藏本保存得更好,流传得更广。20世纪,传统文化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五线谱与简谱成为音乐传播的主要形式,工尺谱被驱除出文化传承的主渠道,甚至连其名称也已退出大部分人的记忆。21世纪以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深入人心。从20世纪初现代学堂明令禁用工尺谱,到今天专业音乐院校学生跟着民间乐师咿咿呀呀地韵唱工尺谱,历史已经大翻转了!“西安鼓乐”“福建南音”等古老乐种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则说明人们对工尺谱的态度已发生了逆转。没有谱本,无以为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存在的声音也就不易传播。乐谱是话语权之所在,代表了书写,代表了传统,代表了师承。于曲目,它是保存乐曲的传媒;于乐器,则是按谱用字的依据;于乐师,则是代代相承的脉络;于乐社,则是凝聚维系组织的象征。正如文化部副部长董伟所言,出版《中国工尺谱集成》,不仅对营造全社会注重收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具有积极作用,还将对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产生深远的影响。(摘编自张振涛《工尺谱:让传统音乐有“谱”可依》)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工尺谱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乐谱,是与方块字、造纸术、印刷术一样让中国人感到自豪的伟大创造。B.工尺谱同简谱一样,也贯穿了数字这一基本元素,常见的十个谱字由数字和源于数字的符号构成。C.收录了著名的《茉莉花》的清代文献《小慧集》,是迄今唯一能见到的用工尺谱记录古代歌曲的文献。D.《中国工尺谱集成》一书对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介绍了工尺谱的“前世今生”,并以此呼吁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B.文章第二段通过中西方乐谱的比较,详细论证了中西方乐谱符号构成和来源的异同。C.文章指出了工尺谱在中国古代社会流传甚广,并为这一观点提供了大量例证。D.文章最后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指出了工尺谱对于传统音乐和文化的重要意义。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间乐师辗转续抄、代代相传的工尺谱,能为音乐学家了解民间器乐提供重要的历史信息。B.20世纪西方乐谱在我国大面积传播,工尺谱被驱逐出文化传承的主渠道,可见某些传统文化曾受到的冲击和影响。C.如果没有工尺谱,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的一些古老乐种也就不易传播了。D.21世纪,曾经难登大雅之堂的工尺谱,不但不再被视为“落后”,反而被视为古老文化的象征和文化的品牌。参考答案:1.B

2.B

3.D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A项,以偏概全。原文是“中国工尺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乐谱之一”。C项,偷换概念。原文是“是目前唯一能见到的用工尺谱来记录民歌的文献”,不是记录“古代歌曲”。D项,未然变已然。原文是“还将对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产生深远的影响”。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2.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B项,第二段并未详细论证中西方乐谱符号的来源,只提及了“西方唱名法(doremifasolasi)来自一首赞美诗每个诗句的第一个音节”。3.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考核文中的观点。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C项,原文只是说“人们对工尺谱的态度已发生了逆转”,而工尺谱目前还未达到“被视为古老文化的象征和文化的品牌”这一高度,夸大事实。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钱若水,字澹成,一字长卿,河南新安人。若水幼聪悟,十岁能属文。华山陈抟见之,谓日:“子神清,可以学道;不然,当富贵,但忌太逮尔。”雍熙中,举进士,释褐同州观察推官,听决明允,郡治赖之。淳化初,寇准掌选,荐若水五人文学高第,召试翰林,若水最优,椎秘书丞、直史馆。岁余,迁右正言。会置理检院于乾元门外,命若水领之。俄同知贡举,加屯田员外耶。诏诣原、盐等州制置边事,还奏合旨,翌日改职方员外郎、翰林学士,与张洎并命。尝草赐赵保忠诏,有云:“不斩继迁,开狡兔之三穴。”太宗大以为当。

真宗即位,加工部侍耶。数月,以母老上章,求解机务,诏不许。若水请益坚,遂以本官充集贤院学士。俄诏修《太宗实录》,成八十卷。真宗览书流涕,锡赉有差。

俄知开封府。时北边未宁,内出手札访若水以策。若水陈备边之要有五:一曰择郡守,二曰募乡兵,三日积刍粟,四日革将帅,五日明赏罚。

未几,出知天雄军兼兵马部署。时言事者请城绥州,屯兵积谷以备党项。边城互言利害,前后遣使数辈按视,不能决。时已大发丁夫,将兴其役,诏若水自大名驰往视之。若水上言:“绥州顷为内地,民赋登集,尚须旁郡转饷。自赐地赵保忠以来,人户凋残,若复城之,即须增戍。刍粮之给,全仰河东。其地隔越黄河、铁碣二山,无定河在其城下,缓急用兵,输送艰阻。且其地险,若未葺未完,边寇奔冲,难于固守。况城邑焚毁,片瓦不存,所过山林,材木匮乏。城之甚劳,未见其利。”复诣阙面陈其事,上嘉纳之,递罢役。初,若水率众过河,分布军伍,成有节制,深为戍将推服。上谓左右曰:“若水,儒臣中知兵者也。”是秋,又遣巡抚陕西缘边诸郡,令便宜制置边事。还拜邓州观察使、并代经略使、知并州事。

六年春,因疾灸两足,创渍出血数斗,自是体貌羸鼛,手诏慰劳之,俾归京师。数月,始赴朝谒,因与僚友会食僧舍,假寝而卒。年四十四。赠户部尚书,赐其母白金五百两。其死也,士君子尤惜之。

(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五》,有删改)

8.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听决明允,郡治赖之

听:倾听。

B.真宗览书流涕,锡赉有差

锡:通“赐”,给予,赐给。

C.前后遣使数辈按视

按:巡查。

D.俾归京师

俾:使。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遂以本官充集贤院学士

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

B.且其地险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C.边寇奔冲,难于固守非銛于钩戟长铩也

D.深为戍将推服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10.把文言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复诣阙面陈其事,上嘉纳之,遂罢役。(4分)

答:

(2)数月,始赴朝谒,因与僚友会食僧舍,假寝而卒。(4分)

答:11.文言文中,传主钱若水是怎样一个人?请概括作答。(5分)

答:参考答案:8.A

解析:“听”是“判决”的意思。9.A

解析:A项,都是介词,凭借。B项,前一个是“连词,况且”,后一个是“连词,尚且”;C项,前一个是“介词,在”,后一个是“介词,比”;D项,前一个是“介词,被”,后一个是“介词,替”。10.(1)(4分)(钱若水)又到朝廷当面陈述这件事,皇上赞赏并采纳了他的意见,于是停止招募劳役。(2)(4分)几月后,(钱若水)才前往(京师)入朝拜见,于是与僚友们在僧舍聚餐,和衣打盹就去世了。

解析:(1)“诣”,拜见;“纳”,采纳;各1分,大意通顺2分。(2)“谒”,拜见;“假寝”,和衣打盹;各1分,大意通顺2分。“假寝”翻译为“小睡”、“临时睡觉”均可给分。11.(5分)聪慧有文才,断案公允,孝顺母亲,体恤民情,见识深远,深知军事(每点1分,任答5点即可)

解析:先审题干,确定筛选方向“传主钱若水是怎样一个人”;再通读全文,找到相关内容;最后形成答案。参考译文:钱若水,字澹成,又字长卿,河南新安人。钱若水自幼聪明,十岁就能写文章。华山陈抟见到他,对他说:“你心神清朗,可以学习道术;不这样的话,应当富贵,只是应当忌讳太快。”雍熙年间,进士及第,初为官担任同州观察推官,处理决断公正,州的治理都靠他。淳化初年,寇准掌管铨选,举荐钱若水等五人文学名列高位,招在翰林院考试,钱若水最为优异,提升为秘书丞、直史馆。一年多后,升迁为右正言。在乾元门外设置理检院,让钱若水兼领。不久,同知贡举,加官屯田员外郎。奉召到原、盐等州处理边疆事务,回朝奏报符合旨意,第二天改任方员外郎、翰林学士,和张洎同时受命。曾经草拟赐赵保忠诏,有“不斩继迁,开狡兔之三穴。”的话,太宗认为非常恰当。真宗即位,加官工部侍郎。几个月后,因为母亲年老上奏章,请求解除枢密院职务,下诏不允许。钱若水请求更加坚决,于是就以本官充任集贤院学士。不久,下诏编修《太宗实录》,写成八十卷。真宗看到书流泪,赏赐各有不等。不久担任开封府知府。当时北部边境还不平静,皇帝从宫中发出亲笔信向若水询问策略。钱若水陈述边疆备战的要点有五条:一是选择知州,二是招募乡兵,三是积聚粮草,四是调整将帅,五是赏罚分明。不久,出朝担任天雄军知军兼兵马部署。当时言事的人请求在绥州筑城,驻兵积粮以防备党项。边境各城将领的说法利弊不一,先后派遣数名使臣巡视,不能决断。当时已经大规模征发民夫,即将兴建这项工程,下诏钱若水从大名快马前去视察。钱若水进言:“绥州刚入内地,百姓赋税繁多,还需要其他州转运粮饷。自从赐地给赵保忠以来,人口户数大减,如果又重新在那里筑城,就必须增加守军。粮草的供应,全部依赖河东。那个地方隔着黄河和铁、碣两座山,无定河在其城下,发生紧急情况作战时,运输物资道路艰难。而且那里地势险要,如果修葺尚未完成,敌人迅速冲击,难以固守。何况城邑被烧毁,片瓦不存,所经过的山林,材木匮乏。筑城非常难,没有什么益处。”又到朝廷面见皇帝陈述此事,皇上采纳了他的意见,于是免去了这项工程。起初,钱若水率领人马渡过黄河,分布军队,都能调度有方,深为守将推崇信服。皇上对身边的人说:“钱若水是文官中通晓军事的。”这年秋天,又派他巡视安抚陕西沿线边境各州,命令他根据情况自行处理边境事务。返回后授予邓州观察使、并代经略使、知并州事。六年春,因病针灸两脚穴位,伤口破裂流血数斗,从此身体羸弱憔悴,皇帝亲笔书写诏书慰问他,让他返回京城。几个月之后,才上朝拜见,与同僚朋友在佛寺聚会用餐,小睡时去世。享年四十四岁。赠官户部尚书,赏赐他的母亲白银五百两。对他的死,文人君子尤其惋惜。5.文言文阅读(19分)傅潜,冀州衡水人。少事州将张廷翰。太宗在藩邸,召置左右。即位,隶殿前左班,三迁东西班指挥使。征太原,一日,再中流矢。又从征范阳,先到涿州,与契丹战,生擒五百余人。翌日,上过其所,见积尸及所遗器仗,嘉叹之。师旋,擢为内殿直都虞候。上对枢密言:“潜从行有劳,赏薄。”复加马步都军头、领罗州刺史,改捧日右厢都指挥使、领富州团练使,迁日骑、天武左右厢都指挥使,领云州防御使。真宗即位,领忠武军节度,数月召还。咸平二年,复出为镇、定、高阳关三路行营都部署。契丹大入,缘边城堡悉飞书告急,潜麾下步骑凡八万余,咸自置铁挝、铁棰,争欲奋击。潜畏懦无方略,闭门自守,将校请战者,则丑言骂之。无何,契丹破狼山砦,悉锐攻威虏,略宁边军及祁、赵游骑出邢、洺,镇、定路不通者逾月。朝廷屡间道遣使,督其出师,会诸路兵合击,范廷召、桑赞、秦翰亦屡促之,皆不听。廷召等怒,因诟潜曰:“公恇怯乃不如一妪尔。”潜不能答。都钤辖张昭允又屡劝潜,潜笑曰:“贼势如此,吾与之角,适挫吾锐气尔。”然不得已,分骑八千、步二千付廷召等,于高阳关逆击之,仍许出兵为援。洎廷召等与契丹血战而潜不至,康保裔遂战死。及车驾将亲征,又命石保吉、上官正自大名领前军赴镇、定与潜会。潜卒逗遛不发,致敌骑犯德、棣,渡河凑淄、齐,劫人民,焚庐舍。上驻大名而边捷未至,且诸将屡请益兵,潜不之与。有战胜者,潜又抑而不闻。上由是大怒,乃遣高琼单骑即军中代之,令潜诣行在。至,则下御史府,命钱若水同劾按,一夕狱具。百官议法当斩,从驾群臣多上封请诛之。上贷其死,下诏削夺潜在身官爵,并其家属长流房州。潜子内殿崇班从范亦削籍随父流所,仍籍没其赀产。五年,会赦,徙汝州。景德初,起为本州团练副使,改左千牛卫上将军,分司西京。大中祥符四年,车驾西巡至洛,因令从驾还京,迁左监门大将军,还其宅。久之,判左金吾街仗。天禧元年,卒。(选自《宋史》,有删节。)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再中流失

再:B隶殿前左班

隶:C适挫吾锐气尔

适:D师旋,擢为内殿直都虞侯

旋:5.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上驻大名/而边捷未至/切诸侯屡请益兵/潜不之/与有战胜者/潜又抑而不闻B上驻大名而边捷未至/切诸侯屡请益兵/潜不之与/有战胜者/潜又抑而不闻C上驻大名而边捷未至/切诸侯屡请益兵/潜不之/与有战胜者/潜又抑而不闻D上驻大名/而边捷未至/切诸侯屡请/益兵潜不之与/有战胜者/潜又抑而不闻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傅潜随驾征范阳,与契丹交战有功,得到了升迁,但太宗认为傅潜功劳很大,对他的奖赏不够。B.契丹大举入侵,傅潜不顾朝廷的命令和部下的请战,始终不愿意出兵。C.傅潜被高琼取代后,回到朝廷就被交给御史府,钱若水一个晚上就判罪定案了。D.傅潜被流放房州,他的儿子也被削去官职随父流放,他们的资产全部被没收。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潜畏懦无方略,闭门自守,将校请战者,则丑言骂之。(4分)译文:

(2)至,则下御史府,命钱若水同劾按,一夕狱具。(6分)译文:

参考答案: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李文祥,字天瑞,麻城人。祖正芳,山西布政使。父?,陕西参政。文祥自幼俊异。弱冠举于乡,成化末登进士。万安当国,重其才。以孙弘璧与同榜,款于家,文祥意弗慊也。未几,孝宗嗣位,即上封事①,略曰:祖宗设内阁、六部,赞万几,理庶务,职至重也。顷者,在位多匪人,权移内侍。赏罚任其喜怒,祸福听其转移。仇视言官,公行贿赂。阿之则交引骤迁,忤之则巧谗远窜。朝野寒心。望陛下密察渠魁,明彰国宪,择谨厚者供使令。更博选大臣,谘诹治理,推心委任,不复嫌疑,然后体统正而近习不得肆也。臣见登极诏书,不许风闻言事。古圣王悬鼓设木,自求诽谤。言之纵非其情,听者亦足为戒,何害于国,遽欲罪之?昔李林甫持此以祸唐,王安石持此以祸宋。远近骤闻,莫不惊骇。愿陛下再颁明诏,广求直言,庶不堕奸谋,足彰圣德。大率君子之言决非小人之利,谘问倘及,必肆中伤。如有所疑,请试面对。疏奏,宦官及执政万安、刘吉、尹直等咸恶之,数日不下。忽诏诣左顺门,以疏内有“中兴再造”语,传旨诘责。文祥从容辨析而出。谪授陕西咸宁丞。南京主事夏崇文论救,不纳。工部主事莆田林沂复请召文祥及汤鼐,纳崇文言,且召陈献章、谢枭等。时安已去,吉、直激帝怒,严旨切责之。廷臣多荐文祥,率为吉、直所沮。弘治二年以王恕荐召为兵部主事,监司以下馈赆皆不纳。到官未逾月,复以吉人事下狱,贬贵州兴隆卫经历。都御史邓廷瓒征苗,咨以兵事,大奇之,欲荐为监司。文祥曰:“昔以言事出,今以军功进,不可。”固辞不得乃请赍表入都固乞告归疏再上不许还经商城渡冰陷死焉年仅三十。(选自《明史,列传第七十七》,有删改)【注释]①古代臣下上书言事时,将奏章用皂囊缄封呈进,以防泄漏,谓之“上封事”。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固乞告归/疏再上不许/还经商城/渡冰陷/死焉/年仅三十B.固乞告归/疏再上/不许/还经商城/渡冰陷/死焉/年仅三十C.固乞告归/疏再上不许/还经商城渡冰/陷死焉/年仅三十D.固乞告归疏再/上不许/还经商城渡冰/陷死焉/年仅三十11.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疏奏”中,“疏”指封建时代臣下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的文字,比如《谏太宗十思疏》“疏”与“奏”的所指内容是一样的。B.“成化末登进士”中的“进士”,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古代科举殿试及第的人。C.“弱冠举于乡”的“弱冠”,古代中国男子二十岁算成年,行“加冠之礼”,以示成人。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D.“弘治二年”中,“弘治”是皇帝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也可以用来表示年份)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文祥从小英俊非凡。很年轻就乡试中举,颇有才气,受到当权者的重视。B.李文祥重视人才的选用。在给皇帝的奏疏里,他建议选用谦虚忠厚的人,还要广泛选择良臣,放心重用。C.李文祥遇事从容不迫。在遭到执政者厌恶、责问、贬滴后,他因为从容辩驳而被解救D.李文祥正直无私。不接受赠送的财物,被贬后因军事才能而被举荐,可他坚决请辞。13.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阿之则交引骤迁,忤之则巧谗远窜。朝野寒心。(2)言之纵非其情,听者亦足为戒,何害于国,遽欲罪之?参考答案:10.B

11.A

12.C

13.(1)阿谀逢迎就交相引荐突然升迁,违背不从就巧言诋毁流放远方朝廷内外无不心惊胆战。(2)言论即使不合情理,听的人也足够作为警戒,这对于国家有什么害处,却要马上加罪呢?【1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上”是呈上、呈入的意思,“上”的内容为“疏”,不应该断开,排除D项。“不许”是不被批准,前面应该断开,“冰陷”是冰沉陷,不应该断开,结合句意内容断句,排除A项、C项。句意:坚决请求辞官还乡。奏疏两次呈入,不被批准。返回途中经过商城,渡河时冰沉陷,淹死于水中,年仅三十岁。故选B。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1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A项,“‘疏’与‘奏’的所指内容是一样的”错误。二者有区别,疏是奏章的一种,封建时代臣下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的文字;奏,臣子对帝王陈述意见或说明事情,范围大些,比如,启奏、奏议、奏疏、奏折、奏本、奏对。故选A。1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C项,“在遭到执政者厌恶、责问、贬滴后,他因为从容辩驳而被解救”因果不当。结合“疏奏,宦官及执政万安、刘吉、尹直等咸恶之,数日不下。忽诏诣左顺门……纳崇文言,且召陈献章、谢枭等。时安已去,吉、直激帝怒,严旨切责之。廷臣多荐文祥,率为吉、直所沮”分析可知,文中并没有讲李文详被解救是因为他的辩驳。故选C。【1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阿”,曲从、迎合;“之”,代词,他;“则”,连词,那么、就;“引”,引荐;“迁”,升迁;“忤”,违背;“巧”,用巧言(形容词作状语);“窜”,流放;“寒心”,心惊胆战,战恐惧。(2)“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纵”,纵使、即使;“其”,代词,它的;“为”,动词,作为;“戒”,警戒、戒规;“于”,介词,对于;“何害于国”(状语后置句);“遽”,立刻、马上;第二个“罪”,归罪于,加罪;“之”,代词,指言论。【点睛】参考译文:李文祥,字天瑞。麻城人。祖父李正芳,任山西布政使。父亲李,任陕西参政。李文祥从小英俊非凡。二十岁时乡试中举,成华末年考中进士。万安执掌国政,推重他的才能。因孙子万弘璧和李文祥同列进士榜,便在家设宴款待,李文祥内心不满。不久,孝宗即位,李文祥马上密奏皇上,大致内容是:祖宗设置内阁、六部,辅佐国家大事,处理各种政务,官职特别重要。近来执政者多非其人,权力转移到内侍手中。赏罚随其喜怒确定,祸福听凭其意志转移。敌视谏官,公然施行贿赂。阿谀逢迎便交相引荐骤然升迁,违背不从就巧言诋毁流放远方。朝廷内外无不心惊胆战。万望陛下暗暗地访察首恶,使国家大法显明昭彰,选择谦虚忠厚的人以供使唤。更广泛选择贤良大臣,咨询治国策略,推心置腹委以重任,不再猜测怀疑,然后国家法制端正而亲近之臣便不敢放肆了。臣见陛下即位时所颁布的诏书,不允许以传闻议论时事。但古代圣明的帝王曾悬鼓设木,自己广泛征求不同意见。言论即使不合情理,听的人也足够作为警戒,这对国家有什么害处,却要马上加罪呢?从前李林甫便如此,从而祸害唐代,王安石也是如此,从而祸害宋代。远近多次传闻,无不惊讶恐惧。望陛下再次颁布圣明诏书,广泛征求直言,希望不要堕入奸人的阴计,足以彰显圣上的德行。大概君子的话决不会对小人有利,倘若询问他们,必定会放纵中伤。如有所疑虑,请求当面对证。奏疏呈入,宦官和执政大臣万安、刘吉、尹直等人都憎恶他,几天都不批示下发。忽然被诏令去左顺门,因奏疏中有“中兴在造”的话,传圣旨责问。李文祥从容不迫论辩析理而出。贬谪授任陕西咸宁丞。南京主事夏崇文上疏解救,不被采纳。工部主事莆田林沂又请求召回李文祥和汤鼐,采纳夏崇文的建议,并召回陈献章、谢铎等人。当时万安已离任,刘吉、尹直激怒皇帝,已严厉圣旨严词斥责。朝廷大臣多推荐李文祥,大多被刘吉、尹直阻挠。弘治二年,因王恕的推荐召任兵部主事,监司以下赠送的财物都不接受。到任不到一个月,又因吉人之事被捕入狱,贬官贵州兴隆卫经历。都御史邓廷瓒征伐苗人,向他咨询用兵之计,对他的才能非常惊奇,想推荐他任监司。李文祥说:“以前因上疏言事被贬谪出京,现又因军功升官,不可行。”坚决请求辞官还乡。奏疏两次呈入,不被批准。返回途中经过商城,渡河时冰沉陷,淹死于水中,年仅三十岁。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在对科学的探求中,人类表现出非凡的智慧,不但不断开创出更加和谐而优美的境界,而且获得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B.前人留下的那些浸着血泪的爱国诗篇,秉笔直书的史传,与旧世界决裂的宣言,无一不是出于高尚的情操与坚定的信念中来。C.阅读和欣赏古典诗词需要相应的知识贮备,并在鉴赏活动中逐步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享受那沁人心脾的芬芳。D.让我们走进语言的现场,体验语言的交锋,感受演说者的睿智,领略辩论者驰骋古今、纵横捭闽,这想必会激发起同学们思想的冲动和表达的激情。参考答案:C【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本题中,A项,“不但不断开创出更加和谐而优美的境界,而且获得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语序不当,“不但……而且”表递进关系,两句的逻辑顺序不当,“获得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应放在“不断开创出更加和谐而优美的境界”前面。B项,“无一不是出于高尚的情操与坚定的信念中来”中“出于……”与“由……中来”句式杂糅,应改为“无一不是出于高尚的情操与坚定的信念”或“无一不是由高尚的情操与坚定的信念中来”。D项,“领略辩论者驰骋古今、纵横捭闽”成分残缺,“领略”后缺宾语,可在“纵横捭闽”后加的“风采”。故选C项。【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8.阅读下面实验数据,归纳出两条结论,不得出现任何数字。(6分)《中国科学报》刊文称中科院某课题组选取42只基本等重的实验鸡,分3组自由散养于同等环境条件的露天养鸡场内,每组14只(13母1公)。实验历时263天后发现:实验组别ABC饲料种类转基因玉米普通玉米有机玉米产蛋数量121349449结论一:结论二:参考答案:结论一:喂饲转基因玉米的实验鸡产蛋量大大低于喂饲普通玉米和有机玉米的实验鸡的产蛋量;结论二:转基因饲料影响动物生殖系统。(每条结论3分)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l5个字。判断羽绒服是否保暖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充绒量。一般来说,充绒量达到95%左右的属于优质羽绒服。①______,羽绒服是否保暖还要看羽绒的蓬松度。蓬松度是衡量羽绒制品保暖程度的重要指标。如果说羽绒服的充绒量代表了羽绒的“量”,那么,②________。羽绒服的蓬松度越高,其中存储的空气就越多,这样就越能有效阻止羽绒服内外的空气流通。在充绒量相当的情况下,蓬松度越高,③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