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宁塔通天塔_第1页
永宁塔通天塔_第2页
永宁塔通天塔_第3页
永宁塔通天塔_第4页
永宁塔通天塔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运河在隋唐和元朝进行了两次重大的扩修。在隋唐,是以洛阳为大运河运输网的中心。在元朝把大运河的运输中心改在了大都。隋唐时期的洛阳城,洛河贯通整个城区,洛河两岸成为各色物资的集散地。一、隋唐时期的大运河的中心二、永宁寺的历史中国的塔一般分为佛塔和风水塔(风水塔有祈福和镇妖的作用,俗语宝塔镇河妖。钱塘江边的六合塔传说是镇压那里的龙王而建的。佛塔刚传入中国是作为寺庙的主体建筑与庙宇中的其他建筑一起构成寺庙的建筑群。永宁寺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规划在洛阳城内建筑的唯一座皇家寺庙。《魏书.释老志》记载“城内唯拟一永宁寺地,郭内唯拟尼寺一所,余悉城郭之外。“1.永宁寺的国家政治象征意义(1)永宁这个寺名就体现了一种王朝的政治理想和愿望。“永宁”一词,源出《尚书·周书·吕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其宁惟永。”孔传:“天子有善,则兆民赖之,其乃安宁长久之道。”检索二十五史,“其宁惟永”一语频繁出现在皇帝诏书、朝臣表章中,常被用以歌颂帝王德政,是儒家士大夫粉饰太平最常用的吉祥话语。帝王仁德,万民拥戴,四海升平,长治久安,这是儒家知识分子对最高统治者施政寄予的深切期望,也是封建帝王追求的最高统治理想。(2)永宁寺的选址也彰显其在北魏政治中的重要地位。据杨街之《洛阳伽蓝记》记载:“永宁寺,熙平元年灵太后胡氏所立也,在宫前阊阖门南一里御道西。其寺东有太尉府,西对永康里,南界昭玄曹,北临御史台。”灵太后将国家大寺—永宁寺建于铜驼大街西侧,中央官署区的核心地带,无疑是将一座宗教寺庙摆上了与中央官署同等重要的地位,这在无形中向人们昭示:皇家大寺与世俗衙署享有同等权威。佛教的精神统治地位由此得以彰显,永宁寺则俨然已是北魏王朝实施精神统治的权威机构。(2)永宁寺的寺内布局也体现其政治形象象征的特点。根据考古资料显示其建筑特色四面筑院墙以长方形院落构成一个闭合空间,利用中轴线将山门、木塔、佛殿等单体建筑紧密排列在一起,木塔两侧布置僧房,四门直对木塔,这种严谨规整、讲究对称的建筑布局形制,显然是借鉴了两汉以来明堂、辟雍等礼制建筑平面十字对称的形制。明堂是古代帝王颁布政令,接受朝觐和祭祀天地诸神以及祖先的场所。辟雍即明堂外面环绕的圆形水沟,环水为雍(意为圆满无缺),圆形像辟(辟即璧,皇帝专用的玉制礼器),象征王道教化圆满不绝。2.北魏中后期佛教的盛行太和十四年(490年)孝文帝主政后,他逐渐改变了前期诸帝在宗教归属上的游移、选择态度,明显倾向佛教。作为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孝文帝在政治上大力扶持佛教,十分重视僧侣管理的建设和完善,他对全国各州寺院的度僧数目及时间作出明确规定,并使之形成制度。《魏书·释老志》:“六年(492年)诏:中州五十人、下州二十人,四月八日、七月十五日,听大州度一百人为僧尼,以为长准,著于令。”史书记载,这一时期的皇室诸贵及朝廷重臣竞相以学佛为荣,元怪有文才,善谈理,与元悦“并折腰顶礼,谘奉戒训”义学僧法贞;元景皓“夙善玄言道家之业”,“演唱大乘数部”;崔光“崇信佛法,礼拜读诵,老而逾甚,终日怡怡,未曾患忿。”三、永宁塔的建筑风格塔,是梵文和巴利文的译音,佛经中译为“窣堵坡”,别音“兜坡”,或称“塔婆”。汉文意译为“聚”、“高显”、“方坟”、“圆冢”、“灵庙”等。中国最初以佛陀(Buddha)的译音“浮屠”、“浮图”,代表堵。印度佛塔的形态构成自下而上为基台(最下面的原型,有时可成方形)、覆钵(半球形主体)、平台(在覆钵之上的一个方形)、柱(平台之上的柱杆)和盖(柱杆上的华盖)。永宁寺塔于神龟二年(519年)建成,在永熙三年(534年)二月为大火焚毁。永宁塔的建筑样式是中印结合的塔楼式佛塔。杨街之在《洛阳伽蓝记》中这样描述永宁塔:“中有九层浮图一所,架木为之,举高九十丈......。”据《水经注》云:“浮屠下基方十四丈,自金露盘下至地四十九丈。”杨鸿勋前后两次对永宁寺木塔进行了复原研究,杨鸿勋认为郦道元《水经.谷水注》所记塔高49丈的说法比较可信,木塔复原高49丈,合133.7米,加塔刹高54丈许,约为147米。自由女神像的加基座的高度为93米,兰州白塔山的白塔为17米,相当于八个半白塔的高度。在距今1500年,建筑如此高的木建筑,难度之大,技艺之高,让人惊叹。其中最显著的部位就是佛塔的主体建筑—楼阁式塔身。永宁寺木塔的主体建筑—九层重楼塔身,毫无疑问是地道的中国传统建筑。而“天竺旧状”印度章堵波则以装饰性构件—塔刹的形式被安置在了塔顶上。“通天”的意义对佛塔的建筑有深刻的影响。北魏前期可以与天神交接的“通天”建筑依然得到了帝王的大力赞助,《魏书·释老志》记载:“恭宗(太子晃)见谦之奏造静轮宫,必令其高不闻鸡鸣狗吠之声,欲上与天神交接,工役万计,经年不成。”太武帝的回答很值得玩味,尽管早知这些人工建筑不可能与“天神交接”,他却仍然对中原汉人坚持的神仙信仰抱有幻想。佛教经典中有关佛塔中心柱的象征含义,无疑暗合了中国历代帝王不懈追求的“通天”理想。“正如哥特式建筑也对高度有特别的追求,例如莱菌河畔的斯特拉斯堡教堂的高度是142m。哥特式教堂的外形不仅是高,而且外表向上的动势也很强,这种高而直、尖而陡,具有很强的向上延伸发展倾向的造型特征,是弃绝尘世的宗教情绪的体现。教堂愈高,离上帝居住的天国也愈接近。这种思想与中国帝王的通天之梦有异曲同工之处。四、永宁塔的历史背景(1)永宁塔是代表中华正朔地位的地标式建筑。从5世纪中期到6世纪中期的一百多年里,佛塔的高度曾是中国南、北朝政权极为看重的政治争夺。北魏神龟二年(519年),高大的洛阳永宁寺塔建成。大通元年(527年),梁武帝建同泰寺。南朝政权终于有了可以在规模体量上与洛阳永宁寺一较高下的寺院。「唐」《续高僧传》卷1《宝唱传》记载同泰寺:“又以大通元年(527年)于台城北,开大通门,立同泰寺,楼阁台殿拟则哀宫,九级浮图回张云表,山树园池,沃荡烦积。其年三月六日,帝亲临幸,礼忏敬接,以为常准。”〔隋〕费长房《历代三宝纪》卷11:“(同泰寺)楼阁殿台,房廊绮饰,凌云九级,俪魏永宁”。按照史书记载,同泰寺的寺院规模和装饰的富丽程度虽然达到甚至超过了洛阳永宁寺,但梁武帝显然没有满足,因为同泰寺塔在高度上可能还是与洛阳永宁寺塔无法抗衡。据〔唐〕许篙《建康实录》记载:“(同泰寺)浮图九层、大殿六所、小殿及堂十余所。……起寺十余年,一旦震火焚寺,唯余瑞仪柏殿,其余略尽。即更构造而作十二层塔,未就而侯景作乱,帝为贼幽馁而崩。”(2)显示胡皇后的个人权威。《魏书·列传第五十五.崔光传》:“二年八月,灵太后幸永宁寺,躬登九层浮图。”《洛阳伽蓝记·城内》:“装饰毕功,明帝与太后共登之。”灵太后尝试过其他方式,比如儒家礼制建筑的营建。但是她很快发现在这些传统儒家礼制建筑的营建上,她获得发言权的机会非常有限。因为她是一个女人,灵太后甚至不能参与重大的国家祭祀。灵太后登上最高权力的宝座不久,曾经试图参与国家祭祀,但在北魏朝臣的强烈反对下,她遭遇了重大挫折。《魏书·皇后列传第一》记载:“及肃宗践昨,尊后为皇太妃,后尊为皇太后。.......《周礼》夫人与君交献之义,代行祭礼,访寻故式。门下召礼官、博士议,以为不可。”通过佛教来建筑自己的个人权威,在其他方面也有体现。永宁寺塔基发掘出土的一件最大佛像面部丰满圆润,显示出中国化女性特征与面部表情,她或许就是以胡太后形象塑造而成。五、永宁塔的政治作用永宁塔成为北魏国家政权的标志和人民精神支柱的标志性建筑。《洛阳伽蓝记·城内·永宁寺》:“建义元年(528年),太原王尔朱荣总士马于此寺。”“永安二年(529年)五月,北海王元颧复入洛,在此寺聚兵。”“永安三年(530年),逆贼尔朱兆囚庄帝于此寺……摸帝于寺门楼上。”先后入洛掌控北魏政权的尔朱荣、元颧、尔朱兆三人,均选择永宁寺为军事上的盘踞之地,乎夺取了永宁寺就如同掌握了国家政权。对逐鹿中原的几位北魏军阀而言,它有着更加实际的军事和政治意义,占据它同样也意味着获得天命,成为王朝的合法统治者。入洛争夺北魏最高权力的军阀高欢在这一年占据了近似废墟、“犹有烟气”的永宁寺,永宁寺的军事战略价值虽然下降,但是它的政治象征含义却仍然可以发挥作用,高欢很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北史》卷六《齐本纪上·高祖神武帝纪》:”(天平元年(534年)七月)己酉,神武(高欢)入洛,停于永宁寺。八月甲寅,召集百官。”《魏书》卷七七《辛雄传》:“齐献武王(高欢)至洛,于永宁寺集朝士。”在近乎废墟的永宁寺召集北魏朝士,高欢有着极深的政治用意。他选择这个特殊的场合,旨在提醒百官朝臣随着永宁寺塔的焚毁,北魏中央政权的大厦也会随即倒掉,占据寺塔的新主人将合法地继承北魏王朝的最高权力。六、永宁塔的军事作用永宁塔的规模巨大永宁塔的地理位置重要永宁塔的高度适合军事侦察五、永宁塔所体现的佛塔的中国化过程从永宁塔乃至永宁寺的历史沿革中可以看出,同一类型的建筑,在不同的政治、文化背景的影响下,会出现不同的功能变化,建筑应符合人们在文化、功能上的需求。永宁寺塔被毁掉了,在以后的一千多年里,统治者对高度的追求却并未停止,继起的隋唐帝国也营建了许多高大壮丽的寺塔。灵太后在六世纪初的登塔行动,打破了佛塔只言供奉不可登上的传统,以表达个人权力欲望的入世行动开启了登塔习俗。东汉明帝于洛阳城西雍门外建白马寺(实际上是利用原来接待宾客的官署鸿胪寺改建而成的)。白马寺落成后不久,汉明帝即敕令在寺之中心。兴建“浮图”,称名“齐云”(图2),四周廊房相绕。塔为大方木构,唐时重建,金代维修。此为中土有塔之始。在隋代出现了一些亭阁式塔。这种佛塔在我国起源较早,宋代以后逐渐衰落。亭阁式塔是小巧玲珑的传统亭阁与印度堵坡相结合的产物,多为历代高僧的墓塔。唐代以后,楼阁式塔开始向砖石仿木结构转化。东汉以来塔一直作为寺庙的主要建筑占据着寺庙建筑的中心位置。唐代以后,随着禅宗的兴起发展,礼佛寺形式逐渐改变,以塔为中心、佛殿居于塔后的寺院布局随之发生改变。由于辽代统治者信奉华严宗佛教,花团锦簇的华仔辽也很多见。值得注意的是“stupa”这种瓶式塔通过少数民族地区第二次传入我国,辽代智慧的匠人巧妙地将其与密檐塔相结合,形成了塔的新形式,再次将其转化为中国本土的建筑,这为研究如何使外国建筑形制融入我国建筑体系贡献了经典的范例。但是这种塔型目前存世不多,房山云居寺北塔、天津蓟县观音寺白塔就是典型。、宋时期塔的建造达到了空前繁荣的程度。塔的总体数量较前代大增。建塔的材料也更为丰富,除了木材和砖、石以外,还使用了铜、铁、琉璃等材质。宋代聊城铁塔位于聊城东关运河西岸,原护国隆兴寺东南角。始建于北宋时期,共13层,通高15.8米,是我国为数极少的金属佛塔。在元朝的铁血和高压下,其他国家的“stupa”瓶式塔型被再一次强行植入中国。著名如北京妙应寺白塔。这种外来建筑的强势引进在古代中国是非常罕见的。也许是因为“消化不良”的缘故,蹊跷地出现了如安阳天宁寺塔这种出檐上宽下窄,塔刹部分冠以一个小型窣堵坡式塔的古怪建筑。明清时期,中国原有的塔形被彻底世俗化了,秀才举子们为祈求金榜题名建造的文峰塔。广东的文昌塔就是典型的风水塔。文昌,原意属星官名。即常说的“文曲星”,或“文星”,也有称“文昌帝君”的。神话中,文昌星君主宰掌管着天下的功名、禄位大权。因此,文星是深受文人崇拜的星。当年高明县立文昌塔,不言而喻,是一种良好的愿望,祝愿文昌星君保佑高明大地文化昌盛,多出功名,多出人才。现在塔更成为城市中,旅游观光的地标性建筑。洛阳以武则天的礼佛堂遗址为基础,建筑了天堂塔。这座佛塔完全脱离了寺庙的局限,成为了独立的建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