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苏教版高二语文 选修《论语》《孟子》选读 学问之道 《诲人不倦》(共79张PPT)_第1页
【课件】苏教版高二语文 选修《论语》《孟子》选读 学问之道 《诲人不倦》(共79张PPT)_第2页
【课件】苏教版高二语文 选修《论语》《孟子》选读 学问之道 《诲人不倦》(共79张PPT)_第3页
【课件】苏教版高二语文 选修《论语》《孟子》选读 学问之道 《诲人不倦》(共79张PPT)_第4页
【课件】苏教版高二语文 选修《论语》《孟子》选读 学问之道 《诲人不倦》(共79张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诲人不倦2005年9月2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从2006年起由山东省和济宁市政府每年出资15万美元(首期为5年),以中国政府的名义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孔子教育奖”。这是该组织最高级别的奖项,也是在世界范围里第一次以中国人的名义设立的教育奖项。

中国的教育家有千千万万,为何独以“孔子”为名设立教育奖?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教育学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你认为孔子教育思想的特色有哪些,请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来概括。初读感知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切磋琢磨、告诸往而知来、绘事后素、述而不作。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本课所选录的15章中包含了孔子教育思想的哪几个方面?或者说它们从哪几个方面阐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教育的作用教育的对象教育的内容教育方法和原则教育者的素养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17.2)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17.3)一、教育的作用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17.2)性:指人的性情、本性;习:习染。[“……也,……也。”表示判断]教育的作用:教育可以改变人。所有的人天赋都差不多,只是因为后天的教养习染不同而相差很远了。这就肯定了人的教养的可塑性,基于这一点,孔子特别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唯:只有;知:同“智”,智者,形容词作名词;上知:上等的智者;愚:形容词作名词,愚人;下愚:下等的愚人;移:改变。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17.3)“上智”是指高贵而有智慧的人;“下愚”指卑贱而又愚蠢的人,这两类人是先天所决定的,是不能通过教育改变的。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16.9)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17.3)【译文】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是最上等的;通过学习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遇到困难才学习的又是次一等的;遇到困难仍然不学习的人是最下等。实践论:强调后天的作用。先天论:强调先天的作用。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17.2)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17.3)

“性相近,习相远”,所强调的是后天因素(教养)的作用,人是可以通过教育改变的,“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强调先天因素的作用。这里是说这两类人是先天所决定的,是不能改变的。因此,这两种说法是矛盾的。

从孔子的整个言行看,他实际更倾向“性相近,习相远”这种观点。作为仁者,作为教育家,孔子更看重的是后天教养的一面,所以他苦口婆心地叮咛我们“学而时习之”,并现身说法。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重视教育,主张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这些都说明孔子是肯定教育的育人功能的。

这两种说法之间有什么矛盾?从孔子的整个言行看,他实际更倾向于哪种观点?(课后习题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yue)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学记》)

玉石是天生生成的,但要成为有用的东西,还得要经过打磨加工。用这个道理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儒家的学者一方面承认了人所拥有的天赋和才能,另一方面则强调了开掘和发展天赋、才能,必须通过学习的过程,使他们得到充分的展现。【译文】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道理。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尚书·说命》中说:“自始自终想着学习。”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根本的要靠教育,联系《论语》中的其他篇章,我们还能够找到孔子的以下“片言只语”,你如何理解教育的作用?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说说在孔子的眼中教育到底有着怎样的作用?1.以德来引导,以礼来规范,百姓会因知廉耻而遵守法规。在孔子看来,用礼乐文化来教育人的行为规范和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比单纯用禁止、惩治来解决社会问题要好得多。孔子的这一教育观恰恰符合儒家“以德治民”的主张。2.先富后教。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孔子重视人民,主张富民,但他又认为民富了,更要注意使人民受教育以提高素质。他把教育作为立国之本,放在治国的重要位置。

子曰:“有教无类。”(15.39)种类、类别二、教育的对象在当时的社会可以依据什么样的标准来给人分类?据考,古今学问大家对“有教无类”大致有三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解释:人无论出身贵贱,都可以接受教育。何晏认为,“有教无类”“言人所在见教,无有贵贱种类也”。(何晏《论语集解》)第二种解释:人无论品行善恶,都能够进行教育。这一解释以朱熹为代表。他在《论语集注》中将“有教无类”注为“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三种解释:是当代著名学者赵纪彬先生的一种特殊观点。他从训字入手,认为“有教无类”中的“有”应释为“域”,即分划居住区域的意思;“教”应释为“军事训练和政治教化”;“类”则是“族类”的意义,是贵族实行世袭统治的社会基础。他得出的结论:凡是贵族,不分族类,都必须接受强制的政治、军事训练。(赵纪彬《赵纪彬文集第二卷》)第一种解释:人无论出身贵贱,都可以接受教育。

孔子招收学生是不论出身贵贱和等级的。他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身份也五花八门,只有少数是贵族子弟(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和商人子弟(如子贡),大多数是平民(如颜回、曾参、子路等),还有家无立锥之地的“贱人”仲弓;出狱的犯人公冶长,做过盗贼的颜涿聚。孔子是鲁国人,从地域看他的学生也不限于鲁国,还有齐、宋、晋、楚、秦等国。从民族看大多数是华夏族的,也有少数民族的。诚如斯言:“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是说只要给我一些薄礼,我从来没有不教的,来者不拒。第二种解释:人无论品行、善恶,都能够进行教育。

孔子招收学生是不分智愚的,所教学生的知识、智能、学习态度都各不相同。如颜回、子贡的接受能力较强,像高柴、曾参的智力却较差。但经孔子的教育,最终成为高才生。在学习态度上,颜回好学,宰予懒惰,但孔子都招为学生。他们的年龄也不受限制,有的比孔子小几岁,也有比孔子年长几十岁的。孔子并未因品行上的缺陷而歧视他们,照样收为弟子,他们后来都成为孔子最好的学生。这些事实说明,朱熹将“有教无类”解释为人不分善恶,都可以进行教育,这也是符合孔子的教育实际的。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雍也》);冉雍“父,贱人”(司马迁《史记》),家“无置锥之地”(梁启雄《荀子简释》)。曾参“缊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纳屦而踵决。”(《庄子·让王》)子思家贫,其居处“蓬户不完”,“上漏下湿”(王先谦《庄子集解》)。孔子曾评价宰予“予之不仁也”(《阳货》);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司马迁《史记》);子张秉性邪辟,公冶长坐过牢(《公冶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泰勒博士说:“如果人们思索一下孔子的思想对当今世界的意义,人们很快便会发现,人类社会的基本需要,在过去的二千五百多年里,其变化之小是令人惊奇的。”人人都有接受教育,不断完善自我的需要

当然,必须指出的是孔子虽然主张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但他所说的“人”不包括占人类一半的妇女。“唯女子与小人不可教也”,孔子的三千弟子中没有一个是女性。我们不能要求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具有男女平等的现代意识,但孔子把妇女排斥在教育对象之外,则是他“有教无类”原则的一个极大的缺陷。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7.25)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16.13)三、教育的内容以:用,介词;文:指文献、古籍等;行:指德行,也指社会实践方面的内容;忠:尽己之谓忠,对人尽心竭力;信:以实之谓信,与人交往讲诚信;省略句,四教后省略“之”,代“学生”。子以四教:文,行,忠,信。(7.25)教育内容概括起来讲,就是书本知识,社会实践和道德修养三个方面。于:介词,向;独立:古今异义,指孔子一个人站在那里;而:连词,表修饰,可译为“地”;无以:没有用来……的;而:连词,表承接,可不译;斯:指示代词,这;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16.13)之:助词,取独;远:形容词作动词,离开,保持距离;其:代词,指代孔子。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16.13)教育内容:学《诗》、学礼。结合《论语》中孔子其他关于“教学内容”的“言论”,说说孔子对教学内容的评价。1.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新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2.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3.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4.子不语怪、力、乱、神。(《述而》)2.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孔子说:“同学们怎么不学诗呢?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3.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孔子说:“(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4.子不语怪、力、乱、神。(《述而》)孔子不谈论怪异、勇力、叛乱和鬼神。孔子教育弟子们,对于鬼神要敬而远之,君子当正道在心。如果自己不以正念做主而去崇拜鬼神,那就要为鬼神所制。儒家讲究中庸之道,以人道为修行准则。儒家相信有鬼神,但不主张去追求,崇拜。结合《论语》中孔子其他关于“教学内容”的“言论”,说说孔子对教学内容的评价。1.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新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2.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3.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4.子不语怪、力、乱、神。(《述而》)

孔子所倡导的教育在内容上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他认为首先应教育学生在家孝顺父母,外出敬爱兄长,不多说话,说则诚实可靠,博爱大众,亲近有道德的人,在有余力的时候,就去学习文献。他还认为要从学习礼开始,不学习礼,就没有道德标准,就失去了立足于社会的根本。他尤为重视学诗,更可贵的是不讲鬼神迷信。孔子在那个宗教迷信思想很流行的时代,能做到这样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当然孔子的教育内容由于受时代的局限,很少讲到自然科学知识,而且他尽管自己博学多识,但不重视科学知识,甚至鄙视生产劳动知识,这是孔子教育内容的消极方面。四、教育方法和原则孔子关于教学方法的理论和实践,历来为学界所重视,请看以下几章。思考并概括章句中所蕴含的教育方法和原则。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11.3)德行:指能实行孝悌、忠恕等道德;言语:指善于辞令,能办理外交,古今异义;政事:指能从事政治事务;文学:指通晓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古今异义。孔子关于教学方法的理论和实践,历来为学界所重视,请看以下几章。思考并概括章句中所蕴含的教育方法和原则。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11.3)1.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因”是依据、根据的意思;材是人的意思,这里指学生;施是实施、实行的意思;教是教育、教诲的意思。合起来就是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行相应的教育。朱熹《论语》集注:“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11.22)同样运用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的在本章还有吗?斯:连词,就;诸:“之乎”的合音;如之何:怎么;其:副词,表反问;进:使动用法“使……进”,指鼓励他大胆干;退:使动用法“使……退”,指他一些约束。子路:轻率鲁莽冉有:优柔寡断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11.22)同样运用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的在本章还有吗?在个人发展方向上的因材施教(11.3)因材施教(11.22)因材施教在个人品性修养方面的因材施教同样都是运用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其中有什么不同?说说你对孔子因材施教的体会。(课后习题二)

“因材施教”是指根据不同人的不同基础、不同个性采取不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一种教育方式。首先,孔子对学生的特点有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再是,孔子能够根据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品德和学业方面的教育培养。举一反三的教学法,

典型的启发式教学方法。诱导,启发。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刺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由此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7.8)愤: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样子;发:启发。2.启发式教学法孔子提出的启发诱导包括两层意思:1.实行启发式必须抓住教育的时机,把握好施教的火候(愤则启,悱则发);“愤”和“悱”,都是形容学生追求知识的一种急切的心理状态。2.实行启发式必须有明确的要求,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16.13)同样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的还有吗?另外:3.循序渐进原则朱熹对孔子教子的做法有很高的评价,作为后人,我们能从这一章中得到什么启发?1.要坚持学习,明确学习的内容、作用和意义。2.要像孔子那样,对人对事都公平公正,不偏心、不徇私。否则不但学习学不好,而且做人也做不好。4.激励式教学法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5.9)颜回:闻一知十端木赐:闻一知二女:同“汝”,你;孰:哪一个,谁;弗如也:“如”后省略了代词“之”,代“颜回”。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3.8)5.讨论式教学法兮:语气助词,相当于“啊”;素以为绚:即“以素为绚”,宾语前置;何谓也:即“谓何也”,宾语前置;绘事后素:即“绘事后于素”,省略了介词“于”;后:名词作动词,后于;予:我,孔子自称;商:子夏姓卜,名商;起予者商也:判断句始可与言:即“始可与尔言”,省略了代词“尔”。子夏有举一反三的学习意识孔子说“绘事后素”,这里用了怎样的说理方法,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学思想?

类比的说理方法,用“绘事”类比礼仪,用“素”类比仁义。孔子认为仁义先于礼仪,教人学习礼仪首先要教人具备仁义,这体现孔子重视人的道德修养的教学思想。孔子的教育方法与原则有哪些?1.因材施教原则2.启式发教学法3.循序渐进原则4.激励式教学法5.讨论式教学法五、教育者的素养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7.34)若:如果;为:做;云尔:如此、这样;正唯弟子不能学也:判断句。教育者的素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好学、耐心——敬业)孔子认为自己不是超凡入圣的人,也不是仁人君子,但只是学而不厌,为之不厌,诲人不倦罢了。学而不厌,为之不厌,是智者的表现,诲人不倦是仁者的风范。——顾鸿安《论语解读》对于孔子的诲人不倦,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书、传授知识与技艺。孔子的诲人不倦,更多的是育人,是不厌其烦地、具体地教导弟子们如何做人。他把许多精力、时间用在了研究如何引导他的学生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这个问题了。为了编写教材,孔子整理过不少古代文献,编著成教学用书。这也是他诲人不倦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想上课很精彩,必须下课不精彩”。他对学生的爱也是他在教育事业上能做出如此巨大贡献的情感基础。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15)

谄:chǎn,巴结、奉承;何如:即“如何”,怎么样;未若:不如;如:好像;其:表示揣测的语气副词;斯之谓: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宾语前置形式,其中“之”是提宾的标志;与:同“欤”,句末语气词;始可与[省略“之”]言《诗》已矣;往/来:动词活用为名词,过去的事/未知的事。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1.15)为人、处世、做学问跟打磨玉器一样,需要逐步去完善,不是某一个方面做好了就算完美——逐步完善自我。教育者的素养:贫而乐道,富而好礼。逐步完善,德高为师。

据说,子贡早期很贫穷,后来做生意发了财。“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正是子贡当下的境界,他也自以为做的很好,故求老师印证肯定。孔子深知子贡的心思,首先也肯定他,说“可也”,接着再婉转地对他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且还称赞子贡的悟性很好,无疑子贡的信心倍增。

“贫而乐”比“贫而无谄”的境界高出一层,“富而好礼”亦比富而无骄更进一步。贫而无谄,只表明个人的一种骨气,但未如安贫乐道更有价值。富而无骄,只表明能够抑制自己内心的骄慢,但不如“好礼”有更积极的意义。故孔子就子贡所问,因势利导,鼓励子贡不能止于现有的境界,而要追求更大的进步。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7.19)教育者的素养:身教重于言教,多做少说。身正为范。小子:弟子的自称,古今异义;小子何述:宾语前置句,即“述何”的倒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下同。天何言:宾语前置句,即“言何”的倒置;四时:四季;行:运行;焉:句末语气词,可不译;生:生长;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7.1)教育者的素养:重古代文化。而:却,表转折的连词;信:相信;而:表递进的连词;古:指古代文化;窃:私自、私下;比于我:即“比我于”,介宾短语后置。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7.1)孔子采取“述而不作”的态度,跟他的政治倾向有什么关系?你如何评价这种主张?(课后习题三)

孔子的政治倾向比较保守,主张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礼乐制度,述而不作的主张与这种政治态度恰恰相应。所谓述,就是对古代礼乐以及反映这些礼乐的典籍进行整理、阐释和传授,而这正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恢复周礼的需要。“自孔子以来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柳诒徵《中国文化史》)对“述而不作”的主张可以从下面几点分析:(1)在“述”与“作”的关系上,作是第一位的。只有在各领域内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创新,才能推动社会生产生活不断进步。因此,从总体来说,述而不作的主张是一种文化保守主义,不符合现代社会要求。(2)但另一方面,述又是作的基础。创新的前提是对前人成果的学习和吸收,离开这一点,就会成为不切实际的想入非非,不可能获得成功。(3)述不是对前人成果奉若神明,原封不动,而是根据时代要求和后来的认识对原有文化进行新的整理,在对资料的选择处理中渗透着整理者的观点和倾向。从这个意义上说,述也是一种形式的作。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9.15)本章孔子自叙对诗乐的重视和高深造诣。孔子认为乐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反:同“返”;正: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被厘正;然后乐正:被动句。教育者的素养:重礼乐,造诣高深。

在孔子之前,中国早已有《诗》,是古代奏乐时相配的歌词,乐与诗是密不可分的。本来只称《诗》。汉代儒家列为经典之一,故称《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的创作,距今二千五百多年。相传周王室有专人收集民间诗歌的制度,称为“采诗”。主管音乐的太师必须经常地征集、编写和整理一些歌辞。好的歌辞被充实保存下来,不好的被淘汰、删削,这样,久而成册,就是《诗》。

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室哀微,礼坏乐崩,诗或有句而不能成章,或有章句而不能成篇,而且与音乐脱节,无法歌唱。另外当时各国口语不同,在相互传授、抄录中,错讹在所难免,有些传本零落不全。不同版本中相重复的诗篇加在一起达三千余篇。这不利于孔子的教学工作。因此,孔子整理古代文献先从删定《诗》的篇章着手。

孔子参照各个抄本,进行校勘核对,辛勤地做了一番整理工作。首先删去了重复的篇章,经过删削后仅存三百零五篇,进而将这些篇章归类,分《风》《雅》《颂》三类。其次,是把整理过的诗篇都配上乐谱,能够弹琴歌唱。完成了这项工作,孔子得意地说:“我从卫国回到鲁国以后,诗歌的乐谱才入了正轨,错乱的歌词才有了头绪。”这一工作规模宏大,几乎涉及到当时全部流行的歌词和乐谱,其艰辛可想而知。说说你心目中的“教育家——孔子”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早在16世纪,基督教传教士就将孔子的学说包括教育思想传入欧洲,引起巨大震动。欧洲启蒙思想家、“百科全书派”领袖伏尔泰称赞孔子为“真理的解释者”和道德的化身。

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弟子们以对父亲之礼仪对待孔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孔子守坟6年。

中国历史上创办私学的先行者,第一位职业教师,得到了弟子们的衷心尊敬。

本章是论述教育的作用、教育的对象、教育的内容、教育的原则与方法、教育者的素养。孔子重视学习内容的选择,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提倡启发式、因人而异的教育教学方法等,都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至今仍有现实意义。思想内容总结(一)教育的作用(17.2、17.3)分别强调了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教育)对人的影响。孔子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提升素质,肯定教育的育人功能。

(二)教育的对象(15.39)有教无类,一视同仁。(1)无论出身的贵贱,都能接受教育。(2)无论品行的善恶,都能进行教育。

(三)教育的内容(7.25、16.13)德文诗礼——书本知识,社会实践和道德修养。(7.25)重诗教与礼教。(16.13)(孔子认为要闻《诗》、闻礼,让自己的言行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即立言、立身。)孔子所倡导的教育在内容上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四)教育方法和原则(11.3、16.13、7.8、5.9、3.8、11.22、17.19)1、因材施教原则(11.3、16.13、11.22)2、启发式教学法(7.8、16.13)(启发诱导、举一反三)3、激励式教学法(5.9)4、讨论式教学法(3.8)5、循序渐进原则(16.13)6、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17.19)

(五)教育者的素养(7.34、1.15、17.19、7.1、9.15)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敬业:好学、耐心。(7.34)2、贫而乐道,富而好礼。完善自我,德高为师。(1.15)3、重视身教,多做少说。以身作则,身正为范。(17.19)4、重古代文化。(7.1)(认真继承、传授、创新传统文化。)5、重礼乐,造诣高深。(9.15)

成语1.有教无类:对任何人都给予教诲,没有种类的区别。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2.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3.诲人不倦:教育别人不懈怠,比喻教育人极有耐心,不知疲倦。4.不愤不启:愤:心里想弄明白而还不明白。启:启发。指不到学生们想弄明白而还没有弄明白时,不去启发他。5.不悱不发:悱:心里想说而说不出来。发:启发。指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来时,不去启发他。6.举一反三: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反:类推。7.闻一知十:听到一点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于类推。

8.切磋琢磨:加工骨角玉器的各种方法,比喻人有了好的本质,还要致力于学问,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比喻学习或研究问题时彼此商讨,互相吸取长处,改正缺点。9.告往知来:告诉了这一点,就可以知道另一点。比喻能明了事物的因果同异的关系,据此知彼。10.绘事后素:①指先有白色的底子,才能进行彩绘。②比喻礼乐产生于仁义之后;比喻做事先从简单做起,然后逐步深入。11.述而不作: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不加自己的创见。作:创作。12.信而好古:信奉并爱好古代文化。13.各得其所:原指每个人都得到满足。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舒适的位置或安排。

1.背诵7.8、11.22两章。2.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习”“趋”“愤”“与”“素”“诸”在文中的含义。3.理解并积累成语: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切磋琢磨、述而不作等。4.领悟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5.简要分析、评价孔子“述而不作”的主张。十一、诲人不倦课堂检测1.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A.有教无类(种类)

文,行(品行),忠,信B.抑(或许)为之不厌,诲人不倦《雅》《颂》各得其所(各归适当的位置)C.不愤不启(气愤)不悱(想说而说不出来的样子)不发D.述而不作(创作),信而好古

窃(私下里)比于我老彭【A行:社会实践;B抑:不过,只是;C愤: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D2.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A.举一隅(方位)不以三隅反女与回也孰愈(胜过)B.吾与(跟)女,弗如也巧笑倩(面颊美好)兮C.美目盼兮(盼望)素以为绚(色彩繁盛)兮D.绘事后素(白色的底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