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培训演示课件_第1页
艾灸培训演示课件_第2页
艾灸培训演示课件_第3页
艾灸培训演示课件_第4页
艾灸培训演示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艾灸养生入门培训艾灸培训课艾灸养生入门基础知识培训什么是艾灸?艾----即艾草,是一种草本药用植物。其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既可驱蚊蝇净化空气,又可以防病治病。灸----是拿易燃的艾草点燃之后去熏、烫穴道,直接或间接地刺激穴道,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作用而达到防病治病和养生的目的。这种以艾草为原料的灸法-----叫艾灸艾灸的作用艾草被誉为百草之王。《孟子—离娄篇》中说:“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神灸经纶》中说:“。。。。取艾之辛香作炷,能通十二经、入三阴、理气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简要地说明了艾灸法治病的特性和效果。艾灸,是借艾火的纯阳热力和药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来调节脏腑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病防病、养生保健的目的。作用:通经活络、行气活血、去湿逐寒、调节阴阳、回阳救逆、防病保健。一、通经活络经络是气血运行之通路,经络通畅,则利于气血运行,营养物质之输布。寒湿等病邪,侵犯人体后,往往会闭阻经络,导致疾病的发生。艾灸温暖肌肤经脉,活血通络,以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引起的各种病证。二、行气活血气是人的生命之源,血为人的基本物资,气血充足,气机条达,人的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艾灸可以补气、养血,还可以疏理气机,并且能升提中气,使得气血调和以达到治病保健的目的。三、祛湿散寒气血的运行,遇寒则凝,得温则散。中医认为,血见热则行,见寒则凝,故一切气血凝涩的疾病,均可用温灸来治疗。艾灸疗法能起到温经通络、散寒除痹的作用,加强机体气血运行,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艾是纯阳植物加上火的热力渗入阳气驱出阴邪,艾灸疗法对湿寒之证特别有效。

四、调节阴阳

人体阴阳平衡,则身体健康,而阴阳失衡人就会发生各种疾病。艾灸具有调节阴阳及补益作用,从而使失衡之阴阳重新恢复平衡,达到阴平阳秘。艾草是一种纯阳植物,加上火力的物理作用,所以艾灸是补充人体阳气最好的方法。五、回阳救逆

正所谓“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艾灸有回阳救逆的作用。气阴两脱急取神阏、关元,艾灸以回阳救逆。阳气虚弱不固,轻者下陷,重者虚脱。艾叶性属纯阳,火本属阳,两阳相合,可益气温阳,升阳举陷,扶阳固脱。六、防病保健(艾灸的现代研究证实):1、灸法能加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加速各种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抗体的产生,提高其免疫效应,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同时灸法还能改善人体各个系统的功能,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有利于多种疾病的康复。2、艾燃烧生成物的甲醇提取物,有清除自由基作用,施灸局部皮肤中过氧化脂质显著减少,艾的燃烧不仅没有破坏其有效药物成分,反而使之有所增强。4、近红外线,能够激发人体自身的“免疫激活素”。这种免疫激活素具有免疫和调节的作用,它能够有效的调节荷尔蒙和性激素的分泌,能够增强女性卵巢的功能,消除和改善痛经、闭经、性冷淡、不孕症等;也能够有效的消除男性的阳痿、遗精、早泄等疾病。5、艾叶主要含挥发油(艾叶油)。艾叶油主要成分为苦艾醇和苦艾酮,有解热、镇痛、止血、兴奋中枢神经的作用。6、艾叶中硒含量很高,具有抗肿瘤、延缓衰老的功效,含有一种鞣质成分---卡泰新,对治疗心血管疾病疗效也很显著。7、艾叶有抗病毒、平喘镇咳去痰、抗过敏、止血、抗凝血、增强免疫、护肝利胆、解热止痛、镇静、抑制心脏收缩、降压及抗菌抑菌作用。总之,艾灸疗法可起到防病治病的功效。对亚健康状态有很好的调节作用。艾灸的种类艾灸分为:艾炷灸、艾条灸、温灸。●艾炷灸--是用艾绒捏成的圆锥体,点燃施灸的方法。标准艾炷,其艾的直径为0.8厘米,柱高为1.0厘米,艾柱的重量约为0.1克,可燃烧3—5分钟。艾炷灸---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种。直接灸,因直接灸对皮肤的刺激程度不同,又分为瘢痕灸和无瘢痕灸。间接灸,又称“隔物灸”“间隔灸”。古代的间接灸法种类很多,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的疾病。●艾条灸艾条灸-----艾条灸可分为悬起灸、实按灸、隔物灸三种。(1).悬起灸---

一般艾火距皮肤约3厘米,灸5—10分钟,使皮肤有温热感而不至于烧伤皮肤。分为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三种方法。(2).实按灸---

施用药物艾条点然后,垫上纸或布,乘热按到穴位上,使热气透达深部组织的一种施灸方法。(3).隔物灸---

是在穴位或部位上覆盖某些物品,将艾条点燃后悬灸隔物的一种灸法,常用的有隔姜灸。●温灸温灸--分为温灸器灸,蒸气灸及铺灸等。(1).温灸器灸,又叫灸疗器,使用金属特制的一种圆筒灸具,故又称温筒灸。(2).蒸气灸,将艾叶或艾绒放入容器内煎煮,用蒸气熏灸。(3).铺灸,是将艾绒铺在穴位上而施灸的一种灸法。艾灸禁忌和注意事项一、艾灸禁忌:1.面部痤疮、急性湿疹、局部皮肤溃疡处、颜面部、大血管处亦不宜施灸。2.怀孕和经期,绝对不能使用艾灸。3.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时不宜灸。4.凡属实热症,高热、或易于阴虚火旺、血燥生热的体质者不宜用艾灸,一切热性红肿疾病者禁止艾灸,防止晕灸5.容易皮肤过敏者,宜先少量试用,观察其反应,如有痒、肿、红、痛等现象时应禁用。6.感觉障碍、肿瘤晚期、糖尿病、结核病、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急性期)、大量吐(咯)血。二、艾灸注意事项:1.

客人在施灸之前要保持心情平静,大怒、大喜、大悲之后,不宜马上艾灸。2.

艾灸后,要乐观愉快,心情开朗,精心调养,戒色欲,勿过劳,清淡素食,以助疗效。3.

使用灸法调理要有耐心,勿急于求成,灸从久,要有长久坚持下去的信心,这样才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于养生保健,更要持之以恒。4.

艾灸的时间,上午、下午均可,一般阴晴天也不须避忌。失眠症在晚上灸比较好。5.

艾灸的不良反应,一般无,但由于体质和症状不同,开始施灸可能引起发疲倦、口干、全身不适等反应,一般不需顾忌,继续施灸即能消失。6.

一般施灸后,要避免着凉,秋冬季待穿戴整齐后,头上和身上的汗擦干、休息片刻后再出门。春夏艾灸后,也要注意保暖。施灸的当天不要洗澡,以免染上风寒。7.

一般客人在艾灸之前后,都要喝一杯温白开水,有利于艾灸后排毒。艾灸操作技巧:1、开始时艾条燃端距穴位不能太远,不然温热感出现太慢。艾灸时宜火力先小后大,灸量先少后多。2、艾条上提时,速度要快,避免热感中断;如果感觉太热,可上、下、左、右或回旋移动艾条,以连续地温热刺激穴位。3、艾灸时出现了痒、发热、痛感,可用手指揉、搓、按,帮助缓解不适。4、在头面、胸部、四肢末端皮薄而多筋骨处艾灸,灸量宜小;在腰腹部、肩及两股等皮厚而肌肉丰满处艾灸,灸量可大一点。5、温灸后,不要冷水洗手或洗澡,并要喝较平常多量的温开水,以帮助器官排出体内的毒素。6、施灸时要注意防止落火,以防艾炷翻滚脱落,烫伤。7、注意室内的适当通风,以免产生头晕、头痛等缺氧现象。8、晕灸者不多见,一般会出现突然头昏、眼花、恶心、颜面苍白、心慌汗出等症状,多因初次施灸或空腹、疲劳、灸炷过大、刺激过重等引起。一经发现要立即停灸,赶紧平卧,一般没什么危险。三、出现晕灸了怎么办?出现突然头昏、眼花、恶心、颜面苍白、脉细手冷、血压降低、心慌汗出,甚至晕倒等症状。多因初次施灸或空腹、疲劳,恐惧、体弱、姿势不当、灸炷过大、刺激过重等引起。一经发现,要立即停灸,让病人平卧,喝一杯白糖开水,休息片刻,一般无什么危险。但应注意施灸的禁忌,做好预防工作,在施灸中要不断留心观察,争取早发现,早处理,防止晕灸为好。经灸一二次后,情况就会好转。四、出现“灸花”是怎么回事?灸花是什么?就是做艾灸是有时会出现的气泡甚至化脓现象,是邪气外排的表现。古代中医应用瘢痕灸养生保健治疗疾病。用艾绒做成米粒大小的锭上尖下圆,直接在皮肤上烧,快烧没时熄灭,为一炷,反复灸多炷,病痛全无。有“灸疮若发,去病似把抓”之说。灸疮是将我们身体里的病邪祛除体外的一种表现,常表现为起泡甚至流脓。古代的瘢痕灸出现灸疮是很正常的,甚至有人一定要灸到流脓生疮才认为能排除病邪达到效果。现代艾灸多用的是温灸和悬灸,和原来的疤痕灸不同,灸花是温灸和悬灸是可能出现的一种正常的排毒反映。通常表现为局部起小水泡,或水泡里有少量脓液。出现这种情况也不要太惊慌,灸花和烫伤是不同的。灸花是由于湿气、寒气重,经络不通而造成的大的或小的水泡,是身体里病邪往外发的表现。湿寒之气属于邪,阳气属于正,正要把邪逼出来,就会出现灸花。邪气排除体外需要一个通道,灸花就是这个通道。当然,我们在做灸的时候也会尽量避免灸花的出现,毕竟在现代来说,忙碌的生活中出现灸花会带来一些不便。灸花处理:很小的泡可以自行吸收,大的水泡用无菌注射器抽干,再涂抹烫伤膏即可。五、艾灸后上火反应很多人艾灸后出现所谓的“上火”:如发热,高烧,口干舌燥,便秘便结,眼屎多,黄鼻涕,黄痰,晚上精神亢奋,心烦不安夜不能眠,鼻腔发干或流鼻血,血压升高,脾气暴躁,皮肤发痒疹等类似“上火”的现象,虽说不排除有真是热性体质而出现此现象的,不过极少遇见;更多的人出现这种现象其实是艾灸补充阳气后,与体内病邪进行正邪相争的表现,即是好转发应。艾灸后很容易出现“上火”反应的这些人的体质,大多平时是阳虚体弱体质的人,特别是那些脾肾虚寒,严重气血两虚的人,在艾灸初期多出现这种虚不受补的现象,可以采取上下左右平衡的灸法或专艾灸某些降热特效穴;若平时胃寒兼手脚冰凉的话,最好艾灸前后喝一杯姜枣红糖热茶,也可以减低发热和眩晕的现象。要先解决一艾灸就“上火”这种反应。1、是灸法或配穴的问题外;2、主要是灸量未达量变至质变的程度,气血升降不和;此时可以调整灸的穴位和方法来先降热后才能继续艾灸不上火;3、加灸涌泉30分钟~1小时,百会,中脘或神阙各10分钟将身体上中下的经气平衡一下,这样不容易上火;4、在《灸绳》里提到灸大椎泻火有特效:退热穴的选用,《素问.骨空论》:灸寒热之二十九灸,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壮数,再依次灸其余各穴。经验证明,用大椎熏灸,其退热作用,确是迅速而神奇。临床验证,风门穴也是艾灸退热的特效穴:可以加灸大椎或风门30分钟泻火降热,再灸足三里,三阴交,涌泉,太冲等穴各10分钟引火下行;三关定位(即颈、上背、腰)灸法,灸不易上火,灸后也很舒服。配合食疗如红枣水、核桃准山糊等。灸法的补泄灸法治病,既可补虚又可泻实;既可温寒又可散热;既可扶阳,又可养阴。

一、灸法补泻的渊源

《内经》中就已明确指出灸疗补泻。《灵枢?背腧》篇:“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泄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黄帝内经太素》:“吹令热入以攻其病.故日泻也。以手拥傅其艾吹之,使火气不散也。”元代《丹溪心法?拾遗杂论》“灸火有补火泻火。若补火,艾火黄至肉;若泻火,不要至肉,便扫除之。”明代《医学入门》“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阳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之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明确指出灸疗适用于寒热虚实之证。清《神灸经纶》:“灸者温暖经络宜通气血,使逆者得顺,滞者得行……”。

补法:《类经图翼》介绍灸中脘,气海以治“脱血色白,脉濡细,手足厥冷……其效如神。”《古今医统大全》:“中寒,阴寒厥冷脉绝欲死者,宜灸之气海、神门、丹田、关元,灸百壮。”《针灸易学》:“血崩漏下,中极、子宫灸”。泻法:《备急千金要方》:“凡卒患腰肿、附骨肿、痈疽、节肿、皮游毒热肿,此等诸疾,但初觉有异,即急灸之立愈。”《丹溪心法》灸治热病可令“火以畅达,拔引热毒。”为“从治之意也”,根据火性就燥,同气相求之理,或灸以引火化气,发达透泄,引热外解,是灸治实热闭郁之急重症的关键。《医学人门》曰:“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

以艾叶为原料的灸治疗法,其灸治效应与灸术补泻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如:用艾灸泻法----------百会穴-------治疗急性神经血管性头痛,效果显著:用艾灸补法----------百会穴-------治疗遗尿疗效甚佳。用艾灸泻法--------------------------高血压患者灸后结果80%以上血压下降,用艾灸补法--------------------------低血压患者灸后结果全部血压均上升。用艾灸泻法--------------------------带状疱疹,炎后即可控制症状。可见艾灸补泻已被应用于寒热虚实各种病证中,并且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一般认为灸行泻法其机理有五:①以热引热:使邪外出达到以热引热,邪热泄之散之。认为灸火力猛峻,不能深入,很难循经深透远达,故无入里助热之弊,此同气相求之理,以热引热之法也。②开辟门户,引邪外出:认为灸后的起泡发疮,皆为给邪以出路。③温通行散、消瘀散结:因气血得热则行,行则通,通则散,故郁滞可通,火源可清,瘀毒可散。④灸法扶阳、阳生阴长:灸后可扶阳养阴,益气生津。⑤热因热用:用于阴盛格阳之真寒假热证具有救急之意。总之,灸法产生补泻的机理可归纳为“双重调节”作用。药理研究证明:艾叶中含有多种化学成份,能扩张血管,加速血细胞流速.有利于病变组织的修复和再生,改善血液循环,增加组织器官的血氧供应.促进炎症吸收和局限化,有利于消炎,增强新陈代谢而达到祛瘀生新之效。二、艾灸法补泻的作用

灸法是借助灸火特定剌激作用,从腧穴这个门户进入体内,再沿相应经脉通道内达脏腑,直驱病所。有寒则温热而消之,郁热则引泄而散之,血气凝滞则温通而行之,阳气虚弱则温阳益气而补之,从而达到气血流畅,经脉疏通。扶正祛邪,除病止痛的目的。这里面包含了补和泻。灸法补泻,即虚者灸之,则正气得扶;实者灸之,则邪气得除。三、灸法补泻的方法

临床中要使灸法在治疗过程中产生预定的补泻效应,必须根据患者病情辨证施治,合理选穴,按照治疗需要选择适宜的施灸材料和方法,并通过补泻操作来保证补泻效应的产生。(一)辨证施治是灸法补泻的基础。中医辨证施治。灸法是中医治疗学的主要手段之一。辨发病之症,求致病之源。1.辨证选病证:

应用补泻之法有助于提高灸疗的效果,而要准确使用灸疗补泻。补法:多用直接灸或隔物灸治疗慢性病。如:慢性腹泻、胃下垂等气虚证、气脱证、气不摄血证、血虚证、精髓之虚证、心阳暴脱证、中气下陷证、虚寒证、脾肾阳虚证、肾不纳气证、肾阳之虚证、冲任虚损证等。泻法:直接灸多见于治疗疔疮痈疽,犬蛇咬伤之类,而艾条温和灸可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发热、风湿病、外伤瘀血等;扁桃体炎、腮腺炎、淋巴腺炎等急性炎症多采用灯火灸。神经性皮炎、带状宽大疱疹、鸡眼等多采用局部灸治。2.辨证选灸穴

腧穴比喻人体的门户,腧穴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反应病证,协助诊断和接受刺激,预防疾病两方面,其治疗作用有区域性、整体性、双向调节性、相对特异性、协同性与指抗性等特性。选用不同的腧穴灸治,收到不同的补泻治疗效果。如:气海----补气,气虚患者--------------------补法---------------------补益之效倍增、肺俞----解表散寒,风寒表证者-----------灸泻法------------------疏风解表,宣肺散寒。百会----胃下垂、子宫脱垂及脱肛--------温和灸------------------补气升提之功效;涌泉----咯血、鼻衄等症--------------------蒜泥灸或雀啄灸------泻火止血。神阙----阳气暴脱-----------------------------大艾灸火力峻猛------峻补回阳救脱;阴寒凝结的腹痛------------------------------缓灸疗------------------逐寒外出泻法之能。所以我们在临床中应用灸疗补泻时可根据腧穴的特性合理选穴施灸即可提高灸治疗效。3.辨证选灸材

即根据不同疾病的性质,选择相应功效的施灸药物加入艾中(药艾),或是隔于艾下(隔物灸),或施灸材料(如桃枝、桑枝、硫磺、黄蜡等),产生不同的补泻效应。如隔蒜灸解毒杀虫,隔附子灸可回阳固脱,隔姜灸可祛寒温中。此三种隔物灸就寓有补泻之意。总之,在加用灸药时,应充分考虑其性味、功能、主治,以产生不同的补泻效果。4.辨证选灸法

临床中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适当的施灸方法,才能更好地发挥其补泻作用。如:化脓灸,发泡灸可以达到--------------开辟门户,引邪外出之效;灯火灸疗则可以--------------------------疏风解表、引气利痰、解郁开胸。艾炷直接灸行补法则可以--------------温通经脉,活血化瘀:欲行气活血,则可用--------------------艾条温和灸;急性实热证则多用-----------------------着肤灸,雀啄灸等。一般虚证、寒证用艾补法,艾炷宜大,壮数宜多;对于实证,热证用艾泻法,艾炷宜小,壮数宜少。总之,要提高灸治疗效,必须根据患者病情辨证施治,合理选穴.选择适宜的施灸材料和补泻方法。并通过补泻操作来保证补泻效应的产生。(二)、灸法补泻的具体操作

灸法治病同针法一样,手技是关键。灸疗补泻与操作中的徐疾和艾火的大小及壮数的多少密切相关。灸疗的补泻的具体操作方法,分为两个方面。1.灸法补泻

补法多采用刺激性较弱的灸疗,灸至皮肤略红即可,泻法则采用刺激性较强的灸疗,使患者产生强烈的温热刺激,或以灸后发泡或形成灸疮为宜。

选偏重于泻的药物进行隔物灸或敷灸就能起到泻的作用。如甘遂敷灸则多用于逐水泻水;治痈疽疖肿癣疮----------------------隔蒜灸-----------------------解毒消肿杀虫治风湿痹痛---------------------------威灵仙敷灸------------------祛风除湿、通经止痛治腮腺炎------------------------------板兰根敷灸------------------清热解毒治流感---------------------------------簿荷敷灸---------------------疏散风热选偏重于补的药物进行隔物灸或敷灸就能起到补的作用。如附子饼隔物灸多用于补虚助阳。治厥逆、阳痿、遗精---------------隔姜灸------------------------温经散寒;治虚寒腹泻、阳痿、阴冷---------丁香敷灸---------------------温中降逆,温肾助阳。治遗精、遗尿、自汗、盗汗------五倍子敷灸------------------固精敛汗;治心腹冷痛---------------------------胡椒---------------------------温中散寒。软坚散结、消瘀止痛、祛腐排脓的灸疗可列为泻法,如化脓灸、艾条灸中的雀啄灸、灯火灸。补泻选穴参考:人体最多气多血的经络是胃经,而足三里穴是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它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之功能。十大补气穴位:一、脾腧穴------健脾二、足三里穴------益胃三、膻中穴------宽胸四、涌泉穴------补肾五、关元穴---------养肾六、气海穴------补气七、太溪穴------滋肾八、百会穴---------健脑九、肺腧穴------补肺十、悬钟穴------补肾等等。补血穴位血海膈腧脾腧足三里补阴太渊------肺阴泻火穴一、大椎---泻火二、曲池---泻大肠火三、太冲行间--泻肝火,四、少商---泻肺火五、风门----清风热六,内庭陷谷--泻胃火七、水沟---泻督脉之火八、少府少海--泻心火九、鱼际尺泽--泻肺十、合谷------泻头面之火等等。(所有井穴都有泻火作用)(经络有双向调节作用,所以,有的穴位既有补的功效,又有泻的功效。关键取决于所用的方法及患者的虚实症候。)艾灸节气一、什么是节气灸?中医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是指人的养生要顺应天序。时令是指季节和时序的变化。因为时序以十五日为一节,又称节气。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节气灸”包含两个关键的内涵:时令节气和艾灸。即用艾灸的“药热之气”在特定的时令节气,对人体特定的穴位进行熏灼、温熨以激发经络之气,温壮元阳、调动与开发机体潜能、扶正祛邪,防病保健的健身防病的传统方法,叫“节气灸”。它反应了中医“天人相应”因时制宜的防治思想。掌握并顺应阴阳气化之节气养生的奥秘,进行“节气灸”,才能发挥最佳效果,事半功倍。二、节气艾灸养生:艾灸养生以“节气灸”为重。节气灸以得八正节之气为佳。八正节即“四立”“两分”“两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自然界天地阴阳之气升降变化及消长的转折时期,季节交替阴阳变化动荡之时,也正是久病、年老、体弱等人群加重病情、诱发宿疾或易生新病的时期。比如夏至、冬至前后是中风、溃疡及哮喘等高发之时。如果人体内在的自稳功能不能对此作出相应的反应,及时地调整机体的阴阳,使之与自然界的阴阳节律相适应,就会出现阴阳失衡的疾病状态。“节气灸”的目的是培壮元阳以扶助正气,更是一种兼顾全身整体机能调节的扶正固本之法。当机体的元阳充盛,整体调节能力就会明显提高,依“天序”阴阳变化而显露的疾病端倪就会被机体自身的应变和抵抗能力消灭于萌芽之中。三、五季艾灸养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风)气通于肝。---春季养肝。夏(火)气通于心。---夏季养心。长夏(湿)气通于脾。---长夏养脾。秋(燥)气通于肺。---秋季养肺。冬(寒)气通于肾。---冬季养肾。四、艾灸时间:保健类:(针对体弱,有慢性病,易感病人群)养生类:(强身健体,未病先防,延年益寿等人群)五、夏养三伏、冬补三九“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的反季节的防治思路。中医有种说法“今年冬令进补,明年三月打虎”。“三九灸”与“三伏灸”相配合,疗效相得益彰,能显著提高人体免疫能力,行气活血,使人体阳气充沛,经络气血贯通,抗病能力增强。1、三伏艾灸时间:初伏7月14,中伏7月24日,末伏8月13日,2、三九艾灸时间:(冬至开始三个九天)12月27日—1月22日。六、顺时用灸以养生每个月初的八天是阳之升的八天。每个月:初1---初8。每个季度的最后十八天是养脾胃的好时机。艾灸时间:春季4月18日—5月5日;夏季7月21日—8月7日;秋季10月21日—11月7日;冬季2012年1月17日---2月3日总之:养生灸,不仅可用于防患于未然,治未病,治未乱,抗早衰,而且亦用于治已病,治已乱。【效能】壮元阳固虚脱,培补元气,回阳益阴,调和营卫,延年益寿,抗衰防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