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旅游?旅游何为_第1页
何为旅游?旅游何为_第2页
何为旅游?旅游何为_第3页
何为旅游?旅游何为_第4页
何为旅游?旅游何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何为旅游?旅游何为?吕君博士、副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后内蒙古工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生导师

二○○八年四月旅游何为?何为旅游?一、何为旅游?二、旅游何为?三、旅游的本质四、旅游--跨地域的交往和文化传播五、对旅游经营的启示一、何为旅游?一般认为“旅游”一词,是从英文“Tourism”翻译过来的,并且考证出“Tourism”这个词首次出现是在1811年出版的《牛津词典》中。其实,“旅游”一词最早见于1500前,我国南北朝诗人沈约(441-513年)的《悲哉行》中的诗句:“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一)旅游词源

(一)旅游词源

“上国旅游罢,故园生事微”(韦应物)

白居易:“忆昨旅游初,殆今十五春”

特别是到了唐代,游历山水成为文人墨客的时尚,在山水文学中时常会出现“旅游”一词,其中“全唐诗”中就出现过22次。如:

“相识仍远别,欲归翻旅游”(高适)

此外,在我国文献中,与“旅游”相近的有“观光”和“旅行”两个词。

(一)旅游词源

“观光”一词最早出现于3000多年前的《易经》和《左传》。《易经》中有“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的句子。

《左传》中则有“观光上国”之语。至于“旅行”在文献中出现的时间大体与“观光”同一时代。

(一)旅游词源

在《礼记·曾子问》中有:孔子曰:“三年之丧练,不群立,不旅行”。

(二)旅游的概念

1.瑞士学者(汉泽克尔)1942年提出的定义: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导致长期定居,并且不从事任何赚钱活动。2.美国的《国家旅游政策最后研究报告》中提出:旅游是人们处于日常上班以外的任何原因,离开其居家所在地区,到某个或某些地方旅行的行动和活动。(二)旅游的概念

3.联合国“官方旅行机构国际联合会”认为:旅游是指到一个国家访问、停留超过24小时的短期游客,其旅游目的属于下列两项之一:①悠逸(包括娱乐、度假、保健、研究等);②业务、出使、开会等。4.世界旅游组织的定义是:旅游是指一个人旅行到他(她)通常环境以外的地方,时间少于一段指定的时段,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在所访问的地区获得经济效益的活动。

(二)旅游的概念

5.唐友波在《旅游文化发展》论著中提出:“旅游是人们为了需求文化差异所进行的一种暂时性文化空间跨越的行为和过程,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行为关系和影响的总和”。

6.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在《旅游是现代人的特殊生活方式》一文中指出:旅游是现代社会中居民的一种短期性的特殊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是异地性、业余性和享受性。(二)旅游的概念

综上所述,各家都强调了从时间过程、空间过程、行为目的、活动性质的角度来研究旅游活动。

因此,我们可以把旅游一词定义为:“旅游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短期生活方式,是旅游者在旅行和暂时停留中所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二、旅游何为?人类旅游文化(2)王淑良:《中国旅游史》(1)陈颖:《力的奔放美的热恋――中国古代旅游说薮》

黄帝的旅游实践:(2)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第一》

(1)葛洪,《抱朴子·地真篇》黄帝旅游的文化建设

向人们诉说着这样一个观点:人类旅游的最初源头存在于人类诞生之初即原始初民为生存而进行的迁徙和劳作之中。

这一观点的意义在于,它将旅游活动的缘起奠定在人类诞生之初为生存和发展,为生产和生活而进行的一切“行路”之中。这实际上是从人类的生产实践中,从人类的一般生活中来追溯和理解旅游活动的。这样的观点无疑将旅游根植于人类文化创造的发展与进步之中,根植于人性的完善和追求之中。这一观点的意义是什么?这样开阔的思路给了学术界一个启示,即人类旅游现象的性质就存在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性质之中。

旅游何为?

从这个意义上讲,与其说旅游的历史可追溯到人类诞生之初的生产劳动和反映在神话史诗的民族迁徙中,不如说人类诞生之初的迁徙、狩猎、游牧、漂泊等为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文化创造,折射出人类转换生活空间和开拓生活领域的本质,而旅游就是人类拓展或转换生活空间的一定时代的表达方式。雅丹(风蚀垄槽)罗布泊洼地罗布泊千年罗布泊逝去的楼兰1.彭加木被外星人接走

2.彭加木逃往美国

3.彭加木被直升飞机接到原苏联

4.被与彭加木有分歧的同行人员杀害

5.迷失方向找不到宿营地

6.不幸陷入沼泽被吞没

7.被突然坍塌的雅丹砸住

8.被狼群吃掉

9.芦苇包中躲避炎热晕倒,风沙掩埋彭加木失踪的九种说法三、旅游的本质命题1:旅游是人类完善人格,追求人性自由而要求拓展生活空间的生活创造。命题2:旅游是世界各民族文化创造基础上的一种趋同的大众的、民间的休闲消费文化。命题3:旅游是人类直面的文化交流和对话的一种方式。(一)古代地中海沿岸的旅游活动命题1:旅游是人类完善人格,追求人性自由而要求拓展生活空间的生活创造。1、古埃及

2、腓尼基人

3、古希腊

4、古罗马

1、公元7世纪兴起的阿拉伯帝国

2、亚欧大陆之间开辟的“丝绸之路”和东西方经济文化的日益交流,更增加了西方对东方的兴趣和向往。(二)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旅行活动

(三)从地理大发现到环球旅行

1、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

2、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3、到18世纪中叶,英国为了掠夺殖民地,曾组织许多侦察性的探险队

命题2:非定居的全球趋同的旅游生活。一是世界各民族文化基础上的一种趋同文化(旅馆、景区、交通)1、为旅游成为世界的一种趋同文化做出贡献的人①托马斯·库克的贡献②斯塔特勒的贡献2、工业革命对旅游文化趋同的影响

(一)工业革命推动了新式交通工具的产生,使较大范围、较远距离的旅行成为可能(二)工业革命带来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扩大了旅游者规模(三)工业革命极大地加速了城市化进程,促进了城乡之间的人员流动量

(四)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性质及生活方式,为旅游的大众化创造了条件命题2:非定居的全球趋同的旅游生活。二是大众的、民间的休闲消费文化(休闲的保证,休假制度)(一)居民收入有较大增长,为开展国际旅游活动提供了资金条件

(二)假期的增加(三)海陆空运输业的发展为开展国际旅游活动创造了便利的交通条件(四)现代科技革命的成功促进了信息交流手段的现代化(五)伴随世界经济一体化,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日益频繁,跨国公司、集团的迅速兴起,商务旅游者不断增加,也使国际旅游普及开来。命题3:旅游是人类直面的文化交流和对话的一种方式。消失的地平线――香格里拉佛教的中国化过程,佛教对中国的各方面影响等。

四、旅游――跨地域的交往与文化传播(一)通过旅游接触、观赏及参与当地人的民俗活动中去,有利于培养人们对不同文化持积极理解的态度。四、旅游――跨地域的交往与文化传播(二)在旅游中学会旅游,有利于培养跨文化接触时的适应能力。

四、旅游――跨地域的交往与文化传播(三)从旅游间接的长远的社会效应看,旅游跨地域的交往有助于旅游者对文化交流的感性认识,促进培养理性思考的能力,增进旅游者的文化素养。五、对旅游经营的启示

一方面,对象物的销售将受到旅游消费关联集中其他组成部分的约束

1.使用价值获得的特殊性:人的流动而非物的流动另一方面,对象物的销售受时空的约束。

五、对旅游经营的启示2.生产的本地化刚性。

3.信息传递和品牌建设的重要性

基于此我们在旅游经营中要做到以下几点:1、认识到影响旅游决策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感知环境感知旅游环境:人们把进行旅游决策时收集到的各种信息摄入脑中,形成对环境的整体印象,这就是感知环境。黄果树瀑布与十丈硐瀑布比较瀑布名称高度宽度1986年接待游客/平均每月1997年接待游客黄果树瀑布66.8m81.2m3.8万34.6万十丈硐瀑布71.5m68m不足300人2000人2、强化旅游者的感知环境一首歌开拓了一个市场

背景1985年春天,国家旅游局组团参加了展期半年的筑波万国博览会,这是我国首次对日本公众进行大型旅游促销活动1984年,只有不足两万名日本游客光临的无锡,没有错过这次机会,派出了曾在日本侨居多年的国旅无锡分社许吉荣经理理念形成了解旅游市场对无锡的认知情况机会的把握理念的萌生创作过程寻找歌曲创作者邀请访问无锡提出创作意见创作完成正式发表信息传递:实质性市场开拓过程1986年9月21日,日本音乐出版公司将两首歌制作成唱片、磁带正式发行。当天就发行了1万张,创造了日本唱片、磁带首日发行的最高纪录。1988年12月31日晚,在日本一年一度的新年晚会“红白歌赛”上,《无锡旅情》获得大赛金奖。日本六家著名电视台同时作了现场直播,收视率极高。1986年7月2日,日本ABC音乐出版公司和中山大三郎率先在东京召开了歌曲的发表会。《无锡旅情》今天在日本家喻户晓,百分之七十多的日本人从歌词中知道了来无锡的路线和无锡的主要名胜,许多人踏上了来无锡旅游的旅程。2005年,无锡接待日本游客近20万人次,获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到1987年7月歌曲发表一周年之际,《无锡旅情》的唱片、磁带发行量达到100万张,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