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服装发展史》第四章_第1页
《中西服装发展史》第四章_第2页
《中西服装发展史》第四章_第3页
《中西服装发展史》第四章_第4页
《中西服装发展史》第四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西服装发展史基础理论与应用训练(中国部分)第四章奴隶社会服装0170万年前21世纪21世纪前百家争鸣奴隶社会服装包括整个奴隶社会,即夏、商、西周和春秋时期。历史小回顾

a夏在公元前2040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b

公元前1600多年,汤灭桀(jie),并在亳(bo)定都,建立商朝

c

公元前11世纪中期,武王伐纣,周武王建都于镐

d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身亡,西周结束,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进入东周时期,即初秋战国时期。第一节原始信仰及其对服装观念的影响奴隶社会统治者的原始宗教信仰包括: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夸父追日怒族祭神奴隶社会统治者的原始宗教信仰包括: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第一节原始信仰及其对服装观念的影响红色:冕服分解说明蓝色:十二章纹图解冕服襟:上衣、袍子前面的部分。交领:衣领直连在左右襟,衣襟在胸前交叉,领也随之相交。“衽”指衣服的前片(外)衣襟。右衽ren:左襟在外压住右襟,左襟向右合于腋下系带或系扣为右衽。或衣襟向右掩为右衽。左衽:衣襟向左掩为左衽。中原(汉族)习俗为右衽。游牧民族为左衽。玄色:黑色。纁xun色:绛色(暗红色、深红色、朱红色)。下裳(shang):保护下体的衣服。包括裳(围在下体的一片或两片布)及下体的其他服装,如裤、裙等。裳有两个音:裳(cháng):指古代指裙子。最初是围在下体的一片布或两片布。首服:指头上戴的服饰的总称。如头上戴的冠、帽、巾等。冠:一般冠内有胎是硬的固定形,主要目的是装饰或罩髻。帽:一般帽无胎为软形,主要目的在于保暖或罩头。巾:巾为方形或长方形的一块面料遮盖物,目的为便利和保暖。一、服装体现了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敬人们认为服装的主要作用不是为了满足身体的需要而是体现对自然神灵和祖先的崇拜和敬畏。服装的形制和色彩,都分别传达出奴隶主及统治者们的这种原始信仰心理,这种状况在原始社会未期就已初现端倪。第一节原始信仰及其对服装观念的影响1、玄衣黄裳与自然崇敬《易·系辞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黄帝及尧帝、舜帝衣裳的形制是按天地的特征来制定,最初的上衣下裳cháng分别是上玄(黑色)下黄的服色。玄衣黄裳含义:上衣的黑色象征未明之天,下裳的黄色表示黄昏之地。采用上衣与下裳分开的形制,上衣代表天,下裳代表地。玄衣黄裳代表天地。反映中国古代服装讲究人与环境协调的特征,讲究“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人们的衣着必须和天地(乾坤)相统一。第一节原始信仰及其对服装观念的影响一、服装体现了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敬2、祭服与崇敬祭祀体现对神灵和祖先的敬畏,祭祀穿的冕服的形制采用玄衣纁裳、色彩和图案体现了对天地的崇拜,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敬,祭祀是商周最大的政治活动,冕服是最高等级的服装。最高贵的冠是天子的冕冠。冕冠的形制要体现对天的崇拜。周代天子的冕冠冕板前后各有12条“垂旒”(12旒),每一根有十二颗珠,每条长十二寸,“12”这个数字体现了人们对一年12个月的天文观。由“12”的观念引申到宇宙万物,体现对天的崇拜。第一节原始信仰及其对服装观念的影响一、服装体现了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敬冕服配蔽膝是对祖先的崇敬和祈求第一节原始信仰及其对服装观念的影响一、服装体现了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敬天子冕服上的12种纹饰(十二章),体现对自然的崇拜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yí、藻、火、粉米、黼fǔ、黻fú。第一节原始信仰及其对服装观念的影响一、服装体现了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敬“日”即太阳,太阳当中常绘有乌鸦,这是汉代以后太阳纹的一般图案,取材于“日中有乌”、“后羿射日”(《淮南子·精神训》等)等一系列神话传说“月”即月亮,月亮当中常绘有蟾蜍或白兔,这是汉代以后月亮纹的一般图案,取材于“嫦娥奔月”(《归藏》、《淮南子》古本、张衡《灵宪》)等优美的神话传说。第一节原始信仰及其对服装观念的影响一、服装体现了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敬“星”即天上的星宿,常以几个小圆圈表示星星,各星星间以线相连,组成一个星宿。日、月、星辰:取其照临或有普照天下的含义,以象天,象征帝王统治天下。第一节原始信仰及其对服装观念的影响一、服装体现了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敬山:即群山,其图案亦为群山形,取其镇也,取其稳重或由于形体高大,似乎可以左右气候。取其能兴云雨的神力或稳重的性格,象征王者能镇国而安定四方或为人所仰。"龙"为龙形,取其变也,龙变化多端,象征帝王们善于审时度势,妥善处理国家大事;"华虫",即是雉,取其文(纹)也。雉是鸟类,但有细毛似兽,纹理华美,象征帝王之文采昭著;第一节原始信仰及其对服装观念的影响一、服装体现了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敬第一节原始信仰及其对服装观念的影响一、服装体现了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敬"宗彝",是古代祭祀的一种器物,作尊形,取其孝也。"宗彝"通常是一对,每只各有虎纹和猿纹。虎,取其忠猛;长尾猿猴,古人传说其性孝,象征帝王忠、孝的美德;

"藻"即水藻,为水草形,取其洁也,象征帝王的品行高尚,冰清玉洁;

"火"即火焰,为火焰形,取其明也,象征帝王处理政务光明磊落。火焰向上也有率天下黎民及众生向归天命之意;"粉米"即白米,为米粒形,取其养也,象征着帝王给养人民,安邦治国,重视农桑;第一节原始信仰及其对服装观念的影响一、服装体现了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敬第一节原始信仰及其对服装观念的影响一、服装体现了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敬"黼"是黑白相次的斧形,刃白身黑,取其断也,象征帝王做事干练果敢;"黻"为两个"己"字相背,取其辩也,代表着帝王明辨是非,背恶向善,知错就改的美德。被衮:指披着有日月星辰之章的祭服。是最高级的冕服。1968年在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了一座晚商的青铜立人。是我国至今发现最早的和最大的青铜造像。他头戴冠,身着龙纹衣,这表明在我国古代奴隶社会长江流域存在崇拜习俗和信仰观念。3、古人重视冠因头与天最近,古人视头为人格、尊严、权力的象征。冠在头上,因此非常重视“冠”,官员礼服是以冠配衣的。男人头,女人脚第一节原始信仰及其对服装观念的影响一、服装体现了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敬1小冠(也称束髻冠),束在头顶的小冠,多皮制,正束在发髻上,用簪贯其髻上,用緌系在项上,武官壮士则多饰缨于顶上,称为垂冠,初为在家便装时戴,后通用于朝礼宾客,文官,学士常戴用。

2獬豸冠(也称法冠)

獬(音卸)豸(音志),传说是神羊,善判断曲直,故为执法官所戴,秦汉及秦以前各代常用。

3进贤冠(也称儒冠)

是在朝的文官所戴,冠上有梁为记,亦称梁冠,以梁的多少来分等级爵位,并可再衬巾帻,如无巾帻与梁数,则为儒者戴用。

4鶡冠(又称武冠)

为古代武官武将所戴,冠顶插饰鶡毛以示英勇。鶡(音何)是属鸱鸟类,性勇好斗,至死不却,为秦汉及秦以前各代武官所戴。5高山冠,在古代多为谒者(皇帝传令或引见外宾受事之官)所戴,一般为中外官、谒者、仆射所戴用(仆射为隋唐官制,是尚书省的主管)。高山冠其形方而有山(山为冠中间之饰),高而竖直。6委貌冠(又称元冠),为诸侯朝服之冠,委貌即礼仪之道,委即安定,貌即正容,是在朝官臣所戴。委貌冠其形如圆,倾斜,后高前低,根据〈庶物异名疏〉云:长七寸,高四寸,制如覆杯,前高广,后卑锐。7远游冠,为王公所戴,在朝上品的朝臣也多戴用,有展筒(即冠前的横围片),冠上一般饰有三梁,有时也衬黑介帻或青緌以做装饰。远游冠其形方,后倾,外有围边,开前合后。8梁冠,多为在朝文官所戴,一品七梁,二品六梁,三品五梁,四品四梁,五品三梁,六品,七品二梁,八品,九品一梁,梁冠为历代在朝文官所好戴。梁冠其形方,前低后高,后倾,有围片,前开后合。二、服装体现了阴阳五行说的宇宙观

1、五行五行指的是古人以木、火、土、金、水五种自然物来代表宇宙一切物质,分别配上方位、颜色、季节、动物等,其间彼此相生相克,循环不已。第一节原始信仰及其对服装观念的影响四象:青龙、朱雀、白虎、玄武

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

水、北、黑色、玄武;

金、西、白色、白虎;

土、中、黄色、帝王;

木、东、青色(蓝色或绿色)、青龙;

火、南、赤色、朱雀。第一节原始信仰及其对服装观念的影响二、服装体现了阴阳五行说的宇宙观四象:

四象即为:太阳、太阴、少阴、少阳。而其又名:少阳、老阳、少阴、老阴。从数学角度论四象为:七、九、八、六。从方位角度论四象为:东、南、西、北。从一年季节论四象为:春、夏、秋、冬。从人的名字论四象为:孟章、执名、监兵、陵光从飞禽走兽论四象为:青龙、玄武、白虎、朱雀。四象还有两种说法为:一说为:金、木、水、火。一说为:阴、阳、刚、柔。第一节原始信仰及其对服装观念的影响二、服装体现了阴阳五行说的宇宙观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五季五方五行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志五藏五声酸青生风春东木肝胆目筋怒

魂呼苦赤长暑夏南火心小肠舌脉喜神笑甘黄化湿中夏中土脾胃口肉思意歌辛白收燥秋西金肺大肠鼻皮毛悲魄哭咸黑藏寒冬北水肾膀胱耳骨恐精呻中央的象征——“土、中、黄色、帝王”,主“皇权”

五行中,“土”在五方中是“中央”,五色为“黄色”,是“帝王”之象。在五行的相生规则中“土生金”,相克规则为“土克水”。五行中的

“土”为万物之本。封建帝王“惟我独尊”、“王者必居天下”的皇权至上思想,使他们自古以来总是择“中”而居第一节原始信仰及其对服装观念的影响二、服装体现了阴阳五行说的宇宙观2、色彩的贵贱功能古代色彩的贵贱是:贵正色,贱间色,正服(朝服)的彩色要与官职尊卑联系起来,不可乱穿。正色为礼服色,间色为便服、内衣、平民服色。第一节原始信仰及其对服装观念的影响二、服装体现了阴阳五行说的宇宙观3、名词解释正色:即五方之色(以象征五行的色),为青、赤、黄、白、黑。间色:由正色所调出的色,或指五行中克与所克的色相调和的颜色。五间色即绿、红、碧bì、紫、骝liú黄。碧:青绿色。列采:指正服的彩色必须按尊卑品第排列,即服装的颜色要与官职尊卑联系起来,不能乱穿。第一节原始信仰及其对服装观念的影响二、服装体现了阴阳五行说的宇宙观4、追溯原始信仰的意义夏商周的服装观念,深受原始信仰的影响,在这种观念指导下,又以国家的名义制定成制度,在朝服中体现出来。同时又因礼制的渗入服装就尤其鲜明地突出了社会功能,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官服都保留了这种政治符号的特点。所以追溯服装上原始宗教观念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第一节原始信仰及其对服装观念的影响二、服装体现了阴阳五行说的宇宙观礼制:是周代形成的一套典章制度,是治理国家和人民的规则与道德行为准则,目的是维护统治者的政权,要求全社会按照礼的要求来行使个人的义务和权力,最终维系贵族内部的等级秩序。

冠服:是服装根据冠帽的不同而命名的各类服装的总称。在古代,戴什么冠配什么服都有定制,天子和贵族因不同身份和参加活动的性质,配穿不同的服饰,这些服饰在颜色、材质、尺寸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规定。

冠服制度(礼服制度):是官服的服饰制度,国家对官服的生产、制作、服饰管理到样式、佩物等都有严格规定。第二节礼制与冠服制度冠服制度成为我国古代社会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原因:西周政权以血缘关系、宗法制度为基础,确立了天子、后妃、百官的等级制、世袭制。礼制是治理国家和人民的规则与道德行为准则,礼制天下的冠服制度成为统治阶级划分等级贵贱的工具(法则)。礼制的推行在服装上产生了等级分明的服饰制度,在服饰上从造型,颜色、佩饰至纹样很多是等级身份的象征和提醒人们礼仪行为的符号。冠服制度的目的是维护统治者的政权,要求全社会按照礼的要求来行使个人的义务和权力,最终维护贵族内部的等级秩序。第二节礼制与冠服制度一、冕服1、冕服:是天子率百官举行重大活动时穿的服装。如祭祀、登基等活动穿。

2、档次:在冠服制度中属于最高等级服装。3、冕服形制、颜色冕服形制采用玄衣纁裳,玄衣即黑色大袖交领上衣,纁裳即绛色长至地的围裳(长裙)。衣裳上有纹样。第二节礼制与冠服制度一、冕服一、冕服4、冕冠形制冕冠的形制是在圆筒式的帽圈(名武)上,覆盖一块木扳,名“冕板”。冕冠帽圈颜色外黑内红,在冕板下前后两端垂有数条成串的垂珠,名“旒(liú)”,冕冠的左右两旁各有一孔,玉笄穿过两孔和发髻起到固定冠的作用。5、冕服制度完备时间西周有文献可证实冕服制度在西周已相当齐全和完备了。传说和推测在黄帝时期或夏、商时期已有冕服。(详细内容见第三节)。第二节礼制与冠服制度一、冕服二、弁bian服1、弁服:是天子、诸侯等官员平常视朝穿的冠服。2、档次:弁服是仅次于冕服的冠服。3、弁服组成由首服、大袖上衣和下裳(长至地的围裳、长裙)等组成。4、弁服与冕服的最大区别(1)弁服无章彩纹饰,冕服有章彩纹饰。(2)首服不同第二节礼制与冠服制度二、弁服5、弁服的种类及形制根据首服不同有爵弁、皮弁、韦弁之分,衣裳形制为右衽、大袖长衣、下裳至地。

⑴皮弁

皮弁是用白鹿皮分片缝合而成的尖顶瓜皮帽,条状处镶有玉石装饰,等级不同玉石的数量及质料不同,天子以五彩玉12饰其缝中,诸侯群臣按等级分别饰7、5、3、1珠。衣裳形制:右衽、大袖长衣、下裳至地,裳有褶裥在腰间,衣裳无纹饰,配白色蔽膝。等级区分:等级不同衣裳颜色不同,每片珠数不同,珠数越多,等级越高。第二节礼制与冠服制度二、弁服⑵爵弁

①爵弁:在弁上加冕板,色为暗红色,冕板无前低后高之势,也无旒,以笄固弁。

②衣裳:大袖玄衣纁裳,不加章采文饰,佩赤黄色蔽膝。第二节礼制与冠服制度二、弁服(3)韦弁用赤色的革制成。第二节礼制与冠服制度二、弁服6、弁服的应用(1)皮弁是上朝穿(2)爵弁是祭祀穿(士、君等官用)(3)韦弁专用于军事。第二节礼制与冠服制度二、弁服三、玄端(元端)1、玄端:是较弁服低的正式官服上衣,是黑色(玄色)无纹饰、大袖宽博服装。2、制作规定:衣袖和衣长都是2.2尺长、2.2尺宽的整幅方形(整幅正裁),颜色都为黑色(玄色)属正色,无纹饰。正色、整幅方形这是中国传统思想所致。中国历来讲究规矩行事,要成方成圆。玄端之名在于取其端正,其色用的玄色(黑色),布料用整幅,正幅不削。袂;袖子。3、服用阶层:周时是国家法服即国家官用服,天子至士大夫。天子平时燕居(日常生活)时穿,诸侯祭祀宗庙时穿,士大夫作为朝服。4、配套服装穿玄端时头戴冠或弁,下身着裳,裳的颜色随身份变。第二节礼制与冠服制度三、玄端第二节礼制与冠服制度三、玄端四、深衣深衣有不同的名称:深衣、长衣、麻中衣、申衣(见《中国服饰史》)。1、深衣定义:是上衣下裳cháng分裁连制的长衣。(是上下连属的服装)儒家学者为了继承上代传统观念,按规矩在裁剪时仍把上衣与下裳分开来裁,然后缝接成长衣,以表示尊重祖宗的法制。腰缝以上仍称“衣”,腰缝以下则称“裳”。2、穿着对象:是周代男女官民最广泛穿着的长衣,是为官(士大夫阶层)居家的便服(最低礼服),又是庶民日常的服装。是最有使用价值的服装之一。现认为深衣始于周代是我国古代最早服饰之一,是西周时用途最广泛的衣服。战国时盛行的最有代表性的服饰。(详细内容见第四节)。第二节礼制与冠服制度四、深衣四、深衣3、古代(周代)深衣的形制规定是上衣和下裳分裁后,再从腰间缝合的长衣,下裳以12片拼合。长至踝间(长度在足踝间左右)

矩领(曲领):方形的交领右衽)周代深衣领口曲折作方,呈直角方型,称曲领。小口大袖(袖口小而袖身肥)领、袖口(即祛qū)和下摆处均有缘边装饰,腰间束丝织物大带。祛:袖口收缩紧小的部分。袂;袖子下摆:衣服的底边部分或衣服侧缝腰线以下部分。第二节礼制与冠服制度四、深衣第二节礼制与冠服制度四、深衣4、深衣的文化含义(深衣符号意义)深衣的裁制有严格的形式和尺度规定,表示古代人们在服装上的社会符号意义。深衣的袖口圆如圆规,领口方如尺矩,表示方正,象征行为正直思想端正;背缝经线从上至下如垂绳一样直而不偏,表示正直;衣下摆要平齐如权衡,表示公道。深衣下裙部分以十二片布缝合而成,以应天时,象征一年有十二个月蕴涵着天地间运动和变化的一切,体现“天人合一”。隐喻“时间”的延续。上衣下裳分裁连制以表示尊重祖宗的法度。第二节礼制与冠服制度四、深衣5、深衣的优点上下连属形制简便,穿着适体,舒适性和功能性强,并可完美地表现人的体形。穿着适体,保暖性强,不妨碍移步和运肘功能。深衣的续衽钩边可防止内衣外露。续衽钩边。“衽”就是衣襟指衣服的前片,“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一段,作为斜角;穿的时候由前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这样就形成了“曲裾”。其目的是为了防止内衣的外露。第二节礼制与冠服制度四、深衣五、裘服商周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制造熟皮的方法,可将兽皮制成柔软的裘服。1、周代礼服制度中对裘服的穿着是根据皮质和颜色来划分等级的。2、穿法:裘服外一般都有罩衣,称“裼(xī)衣”,裼衣外则为朝服或上衣。裼(xī)衣:为保护裘皮,在裘服外用的罩衣。第二节礼制与冠服制度五、裘服第二节礼制与冠服制度五、裘服六、命妇服命妇:古代有封号的妇女。

内命妇:宫廷中皇后、嫔妃

外命妇:宫廷外臣下之母、妻。(指受册封有尊号的贵妇)命妇服:命妇按身份高低和活动内容主次穿的礼服。采用上衣与下裳不分的袍式,表示妇女应情感专一。王后六种礼服等级规定(1)等级依次为:袆(huī)衣、揄狄yúdí(揄翟)、屈狄(阙què狄)、鞠jū衣、展衣、褖tuàn衣。这六种礼服,在用料和式样上差别不大,但色彩、纹样则有所不同。第二节礼制与冠服制度六、命妇服王后礼服搭配首饰命妇首饰与服装配套,首饰:分副、编、次、衡、笄。这里的首饰指发饰及饰件。

①副:即覆,是盖于头顶的饰物,为最高等级的女子首饰。用于穿祭服。

②编:用假发编于头上(或指在加戴假发的基础上加一些首饰)。用于穿鞠衣、展衣者戴(桑蚕和见王)。

③次:以假发续长,用于平时燕居。

④衡:戴在耳垂上的玉制饰物,用于穿祭服时,头配副,耳戴衡。瑱:戴在耳垂上的玉。

⑤笄jī(簪zān):是一种贯于发髻之中用于固定发髻jì的细长钎子,一头尖、一头钝并有外凸的装饰。平时用笄。笄有固定发髻和冠的作用,也有装饰作用。第二节礼制与冠服制度六、命妇服1、冕服(周代最具特色的服饰)天子、诸侯、大夫的祭服,祭祀之礼。主要由冠(冕冠)、上衣(玄色,即黑色)、下裳(一般为红色或黄色)、舄(xi)等主体部分及蔽膝、绶、佩等其他配件相构成。

第三节冕服红色:冕服分解说明蓝色:十二章纹图解冕服冕冠

延板:前圆后方,象征天圆地方;有前倾之势,象征国王关怀百姓。

旒(liu):前后各十二旒,每旒贯十二块彩玉,按朱、白、苍、黄、玄的顺次排列。(旒数目按典礼轻重,服用者身份有区别)

玉笄:插在帽卷两边的纽孔中,使冠与发髻栓住。

武:帽卷底部的帽圈,用金片镶成。

纩kuang(俗名充耳):系在冠圈上悬在耳孔外的两块黄玉,因悬挂于两耳边,象征君王不能轻信谗言。

天河带:冕板上垂下来的一条红丝带,长度可以垂到下身。

缨:冕板左右垂下的红丝绳,在颔下系结,用于固定

天子在最隆重的场合,使用十二章纹,其他场合视礼节轻重而定或用七章或用五章,大致与冕冠上的旒数相配;王公贵族则按爵位等级使用不同章纹。二、冕服(章服)及其配件1、冕服衣裳形制和颜色冕服衣裳形制:采用玄衣纁裳,玄衣即黑色大袖交领上衣,纁裳即绛色长至地的围裳(长裙)。上衣和下裳有刺绣纹样。玄色:黑色。纁色:绛色(暗红色、深红色、朱红色)。2、玄衣纁裳含义冕服颜色含义

黑色上衣的黑色象征未明之天,红色下裳的红色表示黄昏之地。冕服形制含义采用上衣与下裳分开的形制,上衣代表天,下裳代表地。玄衣纁裳代表天地。反映中国古代服装讲究人与环境协调的特征,讲究“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人们的衣着必须和天地(乾坤)相统一。3、冕服章纹(纹章)①纹章:冕服上刺绣的纹样(图案)。②十二纹章:冕服上刺绣的十二种纹样(十二种图像)。十二章由高到低依次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yí、藻、火、粉米、黼fǔ、黻fú。用纹章数区别官品等级章数越多,等级越高。

章数等级分:12章、9章、7章、5章、3章、1章,共6个等级。最高等级是十二纹章,称为“十二章服”,十二章服只有帝王在最隆重场合服用。日、月、星辰三章是只有帝王可用的纹样。如:帝王在最隆重的场合穿十二纹章,王公贵族等则以九章、七章相次递减,以示身份、等级。

d纹章不论三章、五章都是在十二章中从后向前依次选用。如九章用山、龙、华虫、宗彝yí、藻、火、粉米、黼fǔ、黻fú。一章用黻。十二章的名称最早见于《尚书.益稷》。4、鞋古代鞋的种类有舄(xì)、屦(jù,即履lǚ)、屐等之别。(1)舄舄(xì):舄是双层底的鞋,用兽皮制成。是在单层底的鞋底上又另加一层木底。双层优点是既防朝又保暖。(2)屦jù屦是单层底的鞋子,有皮质和葛质等。根据原材料草、麻、葛、丝、皮的不同称呼又有所变化。如草屦又称躧,(xǐ,同屣)、屫(juē),皮屦又称鞮(dī)。4、鞋(3)舄(xì)、屦(jù)服用情况男女同式。舄、屦的颜色要与下裳相同。档次:舄贵屦贱。舄为穿冕服或王后穿礼服时的搭配。为最高档的鞋。舄的等级以色区分:天子着舄有三等:其上等的是赤舄,其次等的是白舄和黑舄。身着冕服时,足着赤舄。平时穿屦,屦以草屦最贱,为贫苦之人穿用,最为奢侈的是丝屦。5、韨(fú蔽膝)(1)蔽膝:在腹前垂的遮盖大腿至膝盖的饰物,形似围裙而狭长。官员蔽膝有等级区分。

商代蔽膝是长条状皮革,下为斧形。

蔽膝也称黻(fú)、绂(fú)、袆(huī)等,用在冕服上叫芾(fú),用在祭服上叫韨(fú)。(2)戴蔽膝的目的

①象征权威

②装饰

③不忘祖先,表示对祖先的崇敬和祈求(表示对先民所创衣式的纪念)(3)周代蔽膝等级:根据颜色、章数等区分等级。天子用纯朱红色,绘龙、火、山三章;公侯用黄朱色,绘火、山二章;卿大夫用赤色绘山一章。6、大带:是丝制的系在腰间的带,比革带宽,天子和诸侯的大带四周有缘边。7、革带:是皮革制的腰带。宽二寸,是系垂佩和韨的带。8、佩玉:以色质区分等级:如天子为白玉,诸侯为山玄玉,大夫为水苍玉。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组玉佩是贵族身份在服饰上的体现之一,身份愈高,组玉佩愈复杂愈长;这种现象的背后则与当时贵族间所标榜的步态有关;身份愈高,步子愈小,走的愈慢,愈显得气派出众,风度俨然。三、冕服的种类⑴周朝定六种冕服,等级由高到低依次为:大裘qiú冕、衮gǔn冕、鷩bì冕、毳cuì冕、絺chí冕(或为希冕)、玄冕。⑵根据典礼的轻重穿相应的冕服。

如:帝王在最隆重的场合穿十二纹章,王公贵族等则以九章、七章相次递减,以示身份、等级。

纹章不论三章、五章都是在十二章中从后向前依次选用。冕服种类旒章数色彩用途大裘qiǘ冕012上玄衣,下纁裳祭上天五帝衮gǚn冕129祭先王鷩bì冕97祭先公毳cuì冕75祭四望山川絺chí冕(希冕)53祭社稷(土神、谷神玄冕(元冕)31群下祀(百物之神)周代天子冕服的使用规范第四节两种基本服装形制

中国古代服装从款式分为两种:“上衣下裳”形制和“上下连属”形制。一、上衣下裳形制上衣:上体穿的衣。包括襦、夹袄、袍、衫、坎肩等。下裳(shang):保护下体的衣服。如裙、裤等。古代最初的下裳(shang)是裳(cháng即常)指裙子。裳即常《说文解字》载:“常”为“下帬qún也”。帬就是裙。上衣下裳形制;是上身有衣,下身有裳,把上衣和下裳分开的服装形制。上衣下裳是中国基本服装形制之一。古时的裙称为下裳。上衣下裳是商代的主要服饰形制中国古代最早的服饰形制(目前认为)在商代出现,商代基本确立了上衣下裳(cháng)的形制。(一)上衣种类1、按长短分:短上衣为襦,长上衣有里为袍。见《说文解字》中说:“长衣曰袍,下至足,短衣为襦,自膝以上”。(1)襦:短上衣,即长自膝以上。襦裙是中国女服中最主要的一种服式。尊卑贵贱都可穿。

襦按长短分类长襦:长从大腿的上部到膝之间或及膝。短襦:长至大腿的上部或臀或腰。(2)袍:有里的长衣。长至膝以下。夹层里可装御寒的填料(丝絮、麻絮、棉等)。填新棉叫纩(kuàng),填旧棉叫袍。2、按领型分类(1)交领交领:衣领直连在左右襟,衣襟在胸前交叉,领也随之相交。右衽:左襟在外压住右襟,左襟向右合于腋下系带或系扣为右衽。或衣襟向右掩为右衽。左衽:衣襟向左掩为左衽。①汉族习俗为右衽。游牧民族习俗为左衽。我国古代上衣中襦的开襟形式为右衽。②领型分二式:一般相交呈锐角。也有呈直角方型。周代深衣领口曲折作方,呈直角方型,称曲领。(2)立领(直领)立领:在领窝上加领座制成的领子,用于对襟衣。3、按衣裾分类(1)直裾:外襟折到右侧身旁,然后直通而下(侧缝垂直)。一般多为直裾,唐朝前交领右衽,唐朝及唐朝后为直裾,圆领右衽。(2)曲裾曲裾:外襟加长,作为斜角(呈三角形);穿的时候由前绕至背后,旋转而下,再用腰带系扎。春秋战国出现曲裾。4、按有无里子分(1)禅衣(单衣)①禅衣:是用单层布帛制成的衣服。一般多指单层的外衣。无衬里。如楚国单衣交领右衽,有直裾、曲裾。汉代单衣多为长衣,样式与袍、深衣略同。②应用穿在袍里或夏日居家时穿或外穿。(2)夹袄(夹衣、袷jiá)夹袄(称为袷jiá):有里(双层)无絮衣。我国古代双层无絮的衣称为袷jiá,即夹衣。双层无絮的袍也称为袷jiá。5、按穿在内外分(1)中衣中衣:穿在衣内的上衣。(2)褂子:外衣。6、按袖口是否收缩分

衫:袖口不收缩的上衣或穿在衣外的半臂衣和没有袖子的褙子。7、按是否开衩分

缺胯袍衫:是在袍衫两胯下开“衩儿”的形制,以利于行动。

一般袍衫:不开衩。8、古代上衣特点宽大(身肥、袖宽、袍长)、缘边、交领。如周代袍长者曳地,短者及踝、缘边。(二)下裳种类1、裙子古代裳(cháng):裙子(围在腰部以下的服装)。古代开始的裙子是围在下体的一片布(围裳)或两片布,前后裳在腰部两旁相掩而不相连接,穿时先服后裳,再服前裳。裙子:围在腰部以下的服装。裳分为围裳和裳,围裳:围在下体的一片布。裳:围在下体的两片布。2、裤(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裤的演变)(1)裹腿:脚部用一窄幅斜缠数层,即现在的裹腿,当时考古资料中称为“邪幅”。

裹腿考古资料中称为“行滕”或“邪幅”。(2)胫衣:包裹在腿上的服饰(无裆管裤),仅是两条裤管(套腿的裤套)。商周时男女内着胫衣(穿时将两条裤管套在胫(jìng)上),外着裳。(3)穷裤:有前后裆的縛带裤,在裤内侧前后用多带系住。形成开裆裤的造型,但没有裤腰,裤管很肥大,汉代男子和宫廷妇女外面穿裙里面穿穷裤。(4)开裆裤开裆裤:有裤腰,裤腿缝合,裤裆不缝合,形成开裆裤。(5)裈kūn(裨bì):有裆短裤。分为两种:一种下长过膝,直称“裈”;另一种形制短小,因它形如牛鼻,故称“犊鼻裈”,像现代的三角裤。劳动人民穿着。两汉时期穿裈十分普遍,尤其南方。(6)大袴kù:没裤腰的合裆长裤。汉末武士、劳动人民穿短衣,大袴(全裆长裤)。(7)合裆裤①形制:高腰、合裆,裤腿肥阔,无前后裤片之分,无侧缝,无开襟,裤腰比较宽,腰与裤身的面料不同,穿时把裤腰叠在一起,系上裤腰带。②特点:两面穿着,裆比较大,高腰,裤腿肥阔,整体宽松,穿脱极为方便。③服用:清代有身份的穿在内,农夫穿在外。穿着方式:有的裤腿末端用带系住(腿带紧裤腿),也可以散开裤脚。(8)套裤①套裤:是套在内裤之外,仅遮盖大腿前面及膝盖以下的裤。②形制:无裤腰,只有两只裤腿(管),两条裤腿不连属,穿时套在内裤之外,露出臀部及上腿后部,裤腿上部较窄,用丝绦系于腰间,交叉向后系住。③服用:清代北方男女在冬、春、秋服用。冷时把裤口扎束起来。绵袴形制:由袴腰和袴脚两部分组成,袴脚上部与袴腰相连,但两裆不相连,后裆敞开形成开裆。(三)上衣下裳形制对我国历代服装产生的影响上衣下裳形制把上衣和下裳分开。中国古人崇拜自然,讲究人与环境协调的特征,讲究“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人们的衣着必须和天地(乾坤)相统一。将对自然的崇拜反映在服装上,采用上衣与下裳分开的形制,上衣代表天,下裳代表地。上衣下裳的符号表现手法的使后来封建社会冕服的形制、服色等难以改变,成为服装变化的消极因素。上衣下裳分开形制对后世的襦裙装、袍、衫、裤等都打下了基础。二、上下连属形制1、上下连属形制:把上衣和下裳缝合在一起的服装形制。如深衣。2、上下连属形制对我国历代服装产生的影响(1)深衣符号表现手法的影响古人将传统的思想,做人的规范寓意在深衣款式中,以警示和表现穿着者的高尚行为,使深衣周身皆为表现符号。把服装的社会功能提高到道德规范的高度,是周王朝在服装上的一大创举,这一思想一直延续数千年,影响着历代封建王朝的官服制度。为我国服饰在表现手法和符号使用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逐步积淀为一种衣的传统文化。(2)深衣形制的影响周代深衣的“上下连属”形制重视服装的功能性,对后世长衣“质孙服”以及至今的连衣裙等都打下了基础。当上衣下裳制和上下连属制这两种服装基本形制定型后,就表现出奴隶社会对原始社会在服装上的反动和创新,这一点积极因素一直影响着整个封建社会时期。从消极方面来考察,周代出现完善的冕服制后,其形制、服色、章纹、种类等,都纳入了礼制的范畴,使一切艺术的东西、实用性的东西都从属于政治和伦理,这一点成为后来封建社会服装中消极层面上的遗传因素,久久难以抹掉。按照儒家理论,说深衣的袖圆似规,领方似矩,背后垂直如绳,下摆平衡似权,符合规、矩、绳、权、衡五种原理。第五节服饰礼仪与社会民俗

民俗民风对服饰礼仪的影响:周代制定了详细的国家管理制度,并用“礼”作为核心,指导国家的运转和人民的生活。要求全社会人民要遵守规定的尊卑,各守其规则,要具有感恩、仁爱等品质这样社会就安定了,社会秩序就正常了。原始迷信的崇拜观念,认为天地、祖先都应尊崇,企图通过与它们性灵相通,达到保护自已的目的。周代将礼分为五类:即吉礼、军礼、宾礼、嘉礼、凶礼合为“五礼”。五礼有相应的礼服。一、男子成人行冠礼,女子行笄jī礼1.冠礼周代贵族男子到二十岁,要行冠礼,即举行一个戴冠的仪式,表示从此是成人,可以从事成人的活动,包括有了穿戴某些服饰的资格。贵族男子到二十岁束髻顶冠。加冠者从此便享受本集团正式成员的权力,也应履行相关的义务,作为成年的标志。二十岁以前为幼,不可穿皮服、丝帛和裳,不能驾车,不能主持宾客之事。遇父丧事不可穿缌(sī)服(细布丧服)。在冠的程式上就有三次,先加缁zī布冠,再加皮弁,最后加爵弁。拜见母亲和兄弟之后,换去冠,着玄端服,带着雉鸡为礼拜见乡里年高德望者后,加冠礼才算完毕。缁:黑色。缁zī布冠:是一种深黑色的布帽,专为加冠而用。无笄,用一条青缨带系在头上。2、笄礼女子到十五岁束发戴笄。作为成年的标志。女子到十五许嫁,脖上戴缨(玉石等颈饰),表示已有归宿,发上加笄,成为妇人。如果十五岁没有许嫁,到二十岁时也要行笄礼,表示已经成人。女子在尚未行笄礼之前,发式大多为“丫髻”。二、以赠俪lì皮、束帛为礼的婚俗婚姻的关系确立后,男子要送聘礼给女方,周代有标准,要送女方一束丝帛、鹿皮2张,皮衣一套。由此可见当时人们特别看重服装。周代婚礼规定有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其中纳征是确定婚姻关系的重要一环,男方送礼给女方,如同今天的订婚。纳征又称纳币。币,指一种交换物,有男子以物易人之意,是奴隶社会人们婚姻观的一种反映。三、丧服以布的精粗来区别亲疏1、五服五服:周代根据逝者的身份和亲属关系,给吊丧者制定了五种丧服规定来标志等级和亲疏。五服由高(深)到低(轻)依次为:斩衰(cuì)、齐(zī)衰、大功、小功、缌麻。2、丧服用麻制成,有粗细之别,麻越粗,表示亲属关系越近,哀悼之情越深。斩衰最粗,缌麻最细。3、在民俗中为父母、公婆、祖父母、夫吊丧皆服斩衰(深丧礼),服制三年。其余丧服则为逐渐疏远的亲属所穿,服制也递减。天子崩,诸侯与臣也服斩衰,如死父母一样。4、吊丧时要将麻披挂在胸前。丧服不缝边不缉缝,以示哀痛。四、男女随身佩带物品方便生活的风俗周代男女成人后,有孝顺父母公婆的义务,加之周礼特别烦琐,生活中往往会有所不便,所以为了使长辈生活中不至于不便,要求男女随身佩带一些必用工具。男子随身带抹布、手巾、小刀、取火工具等,而女子所佩带之物,左佩和男子相同,右佩有缝衣用针、针套、线等。就象今天人们随身带的折刀小剪一样。谢谢课堂作业一.单选题(

)1.古代尤其重视“

”,因其居于头上,上与天相近,体现对天的崇拜。A.帽

B.冠

C.笄

D.髻(

)2.祭祀是商周最大的政治活动,为五礼之首,称为

。A.嘉礼

B.宾礼

C.吉礼

D.军礼(

)3.被

,指披着有日月星辰之章的祭服。A.裘

B.袍

C.泽

D.衮(

)4.1968年在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了一座

的青铜立人。是我国至今发现最早的和最大的青铜造像。A.晚商

B.晚唐

C.中唐

D.魏晋(

)5.

指正服的彩色必须按尊卑品第排列,也就是说服装的颜色还与官职尊卑联系起来,不能乱穿。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