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体制改革与“2011计划”-王延觉_第1页
科技体制改革与“2011计划”-王延觉_第2页
科技体制改革与“2011计划”-王延觉_第3页
科技体制改革与“2011计划”-王延觉_第4页
科技体制改革与“2011计划”-王延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科技体制改革与“2011计划”王延觉2014年10月一、关于高校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主要内容

一是要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高度理解高校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

二是要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角度明确高校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

三是要从深化高校综合改革的要求细化高校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三点认识什么是总体要求?

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高度理解高校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聚焦需求、提升效益”

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高度理解高校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2012年7月6号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十八大前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上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核心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并建立完善与之配套的政策环境和支撑条件,关键是系统改革科技管理体制、科技资源配置的决策体制、科技评价体系、科技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科技人员评聘管理制度,重点是全面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为落实中发〔2012〕6号文件,成立了国家科技体

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启动了科技体制机

制改革。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最重要的目标,是解决科技与经济

“两张皮”的问题,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

引导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活动和人才培养聚焦国家

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高度理解高校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

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高度理解高校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

今年3月12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意见的核心内容是通过“加强科研项目和资金配置的统筹协调、实行科研项目分类管理、改进科研项目管理流程和项目资金管理、加强科研项目和资金监管”来加快“建立适应科技创新规律、统筹协调、职责清晰、科学规范、公开透明、监管有力的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机制”。

意见的核心内容是通过“加强科研项目和资金配置的统筹协调、实行科研项目分类管理、改进科研项目管理流程、改进项目资金管理、加强科研项目和资金监管”来加快“建立适应科技创新规律、统筹协调、职责清晰、科学规范、公开透明、监管有力的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机制”,使科研项目和资金配置更加聚焦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明显提升,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不断增强。

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高度理解高校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

意见最核心的目标,是通过深化改革,使科研项目和资金配置更加聚焦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使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明显提升。

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高度理解高校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国务院11号文件,是落实中央2012年6号文件的重

大举措。调整国家科技资源配置方式,使其更加聚焦经济社

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强化目标导向的项目和资金管

理,显著提升财政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益。要在科技创新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的同时,更大力

度地引导科技和经济结合;在国家科技投入不断增

加的同时,更大力度地加强资金管理以提高效益。“要把钱用在刀刃上”。

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高度理解高校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

新修订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草案已挂网征求意见,财政资助形成的科技成果的处置权、收益权下放基本已成定局。7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选择部分中央级事业单位,开展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试点。允许试点单位采取转让、许可、作价入股等方式转移转化科技成果,所得收入全部留归单位自主分配,更多激励对科技成果创造作出重要贡献的机构和人员,进一步调动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

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高度理解高校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

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高度理解高校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深化改革。

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精心设计和大力推进改革,让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形成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

要保持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力度,并全面提高科技资金使用效率。科研资金要进一步整合,不能分割和碎片化,该集中的就要合理集中起来。习近平总书记8月中旬就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讲话。

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高度理解高校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总体目标是:强化顶层设计,打破条块分割,加强部门功能性分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以目标和绩效为导向的科技计划管理体系,更加聚集国家目标,更加符合科技创新规律,更加高效配置科技资源,更加强化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最大限度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热情。科技部、财政部在紧锣密鼓地起草《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方案》。基本原则是: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聚集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明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坚持公开透明和社会监督。通过建立公开统一的政府科技管理平台,优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布局,改革科技计划组织实施方式,整合现有各类科技计划,经过两年的努力,到2016年,全面按照优化整合后的科技计划体系运行。

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积极参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近十年来,无论从“投入”的份额,还是从“产出”的表现,一直是“稳中有进,量增质升”,始终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中坚支撑力量,地位重要,作用独特。

十年间,高校R&D经费占全国比重从10.54%下降到7.58%,R&D人员占全国比重从17%下降到9%,但高校科技论文、科技奖励占全国比例稳步提升。

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高度理解高校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在评价导向上,过分地依赖论文数量和经费数量,缺乏

以科研质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导向的评价方法。在项目管理上,重项目争取,轻项目过程和结果管理是

长期存在的“老问题”。经费监管不到位,经费滥用的现象仍然存在。和“聚焦需求、提升效益”的总体要求还有很大距离。存在的问题:

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高度理解高校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

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不论改变科研项目配置方式也好,改进科研项目评审方法也好,加强项目资金监管也好,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也好,从根本上来讲,就是要聚焦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提高科技资金使用效益,为国家解决问题,为创新驱动发提供支撑。“聚焦需求、提升效益”是高校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出发点。

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高度理解高校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什么是我们的总体目标?“形成优势、提升能力”

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角度明确高校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我国高等教育从1998年扩招开始,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我们用十多年时间,把中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快速推进到大众化教育阶段。推动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向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变,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已经成为新的历史阶段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

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角度明确高校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高质量高等教育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在国家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关阶段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充分发挥高等学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的独特作用,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高质量的智力支撑。高质量高等教育最主要的方向,就是要将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紧密结合,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形成学校的优势和特色,破解“千校一面”的局面。高质量高等教育最核心的内涵,就是通过大力增强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能力来大幅度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角度明确高校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促进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更加紧密结合,在服务国家的战略需求中形成学校的优势和特色,用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是当前推动高等学校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内在需求。聚焦国家发展重大需求,形成特色优势学科,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用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的人才培养。

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角度明确高校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高校要创造性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挖掘制度

红利。坚持三个结合:科技、教育、经济谋划三个并举:科技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实现三个转变:数量扩张到质量提升

成果导向到需求导向

封闭分散到开放协同提升三种能力:科技创新、支撑教育、服务发展进一步提高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

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角度明确高校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

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角度明确高校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优势学科建设和能力提升的核心要素:

科研方向、科研队伍、科研资源、学生培养模式高校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

调整科研方向和国家需求紧密结合

改革完善队伍建设机制

形成有效汇集科研资源的机制

调整、优化深造培养模式探索形成有效应对国家需求和支撑人才培养科技创新能力的体制机制在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和科研有关的政策和制度对大学运行或治理方式影响最大最深。从根本上决定了大学的聘用、考核、分配机制,研究生培养机制,队伍组织方式以及相关的资源配置方式。因此,把和科研有关的政策机制调整到位,把和科研管理有关的组织结构、运行方法调整到位,是深化高校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

从深化高校综合改革的要求细化高校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国家科技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对高校项目策划和组织能力、

尤其是重大项目的前期策划能力的挑战。科研项目经费预算方式的调整对高校组织预算编制、实施

预算管理能力的挑战。项目承担单位法人责任的强化对科研管理方式的挑战。劳务费的放开意味着给高校利用科研经费聘用一支相对稳

定的专职科研队伍打开了政策空间。间接费用补偿机制的科学合理仍是今后要继续努力的方向。科技成果的处置权和收益权的下放迫切要求高校建立有效

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六大挑战:

从深化高校综合改革的要求细化高校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这些挑战为彻底解决高校科研管理体系“重申报、轻

管理”的问题、建立较为完善的科研服务管理体系提

供了史无前例的机遇。这些挑战为根本解决高校科研管理“乱象”,调整优

化高校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提供了史无前例的机遇。这些挑战也为创新高校专职科研队伍建设方式,创新

研究生培养方式提供了政策机遇。这些挑战还为创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提供了新的

政策环境。

从深化高校综合改革的要求细化高校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认真学习研究文件,抓住机遇,用好用足新的政策,主动谋划高校科研管理体系的改革完善以及科研管理工作方式的调整,主动谋划高校人事评聘机制、研究生培养机制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改革创新。启动部分学校进行试点,探索有效模式和经验。

从深化高校综合改革的要求细化高校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完善体系:

完善高校科研管理体系,从只管申报延伸到管过程、管结果,形成覆盖科研全过程的,分级负责的服务管理体系,强化高校有组织创新能力。创新机制:

创新汇聚队伍形成能力的机制,

创新研究生培养机制,

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从深化高校综合改革的要求细化高校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有哪些具体内容?“5个方面、14项内容”都和深化高校综合改革息息相关

从深化高校综合改革的要求细化高校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项目承担单位负责项目实施的具体管理,切实履行在项目申请、组织实施、验收和资金使用等方面的管理职责,加强支撑服务条件建设,提高对科研人员的服务水平。在强化项目承担单位法人责任方面:项目承担单位要建立健全科研和财务管理等相结合的内部控制制度,规范项目资金管理,在职责范围内及时审批项目预算调整事项。建立和完善科研项目管理和服务体系,真正使高校科技管理体系由只管申报延伸到管过程、管结果,从体系建设上保证服务水平,提高高校有组织创新能力。从资金管理的角度建立和完善财务内控制度,规范资金使用和预算调整,从能力建设上保证服务水平,提高高校科研经费使用效益。

从深化高校综合改革的要求细化高校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在单位内部公开项目立项、主要研究人员、资金使用、大型仪器设备购置以及项目研究成果等情况,接受内部监督。在强化项目承担单位法人责任方面:项目承担单位应该建立常态化的自查自纠机制,严肃处理本单位出现的违规行为。建立内部公示制度建立内部查处机制项目承担者必须提交科技报告,科技报告提交和共享情况作为对其后续支持的重要依据。建立科技报告制度

从深化高校综合改革的要求细化高校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健全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

实际贡献紧密联系的分配激

励机制。完善兼职兼薪管理政策。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建立健全

间接费用的内部管理办法,

合规合理使用间接费用,结

合一线科研人员实际贡献公

开公正安排绩效支出。劳务费预算应当结合当地实

际以及相关人员参与项目的

全时工作时间等因素合理编

制。在薪酬机制改革方面:做好顶层设计,用好用足新政策,调整人事管理结构和资源配置方法

从深化高校综合改革的要求细化高校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项目申请单位应当按规定科学合理、实事求是地编制项目预算,并对仪器设备购置、合作单位资质及拟外拨资金进行重点说明。。在资金使用管理方面:结余资金按规定在一定期限内由单位统筹安排用于科研活动的直接支出。建立项目预算服务体系修订结余资金管理办法

从深化高校综合改革的要求细化高校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科研人员和项目承担单位要依法依规使用项目资金,不得擅自调整外拨资金,不得利用虚假票据套取资金,不得通过编造虚假合同、虚构人员名单等方式虚报冒领劳务费和专家咨询费,不得通过虚构测试化验内容、提高测试化验支出标准等方式违规开支测试化验加工费,不得随意调账变动支出、随意修改记账凭证、以表代账应付财务审计和检查。在资金使用管理方面:划出了一条红线。要求高校建立起责任体系,分级把关,杜绝类似问题。

从深化高校综合改革的要求细化高校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加快推进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完善和落实促进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的收益分配政策。还有两个重要方面:推进科技评价改革机构、制度和政策的建立进一步完善评价考核办法共计5个方面,14项具体的制度建立和完善

从深化高校综合改革的要求细化高校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

以上5个方面、14项工作,构成了我们细化高校科技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而要把这些工作做好、做到位,则需要学校的科研、财务、人事、研究生院等职能部门紧密配合,同心协力,大胆突破,务实创新。有挑战、有难度,但对学校发展绝对有深远意义!

从深化高校综合改革的要求细化高校科技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二、关于“2011计划”主要内容锦涛同志在讲话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协同创新“2011计划”主要内容主题选择WhyWhoWhatHow以高校为主体,充分联合其他创新主体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突出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通过机制体制改革,大力推动协同创新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计划内容“2011计划”主要内容引导高校围绕国家急需和科学前沿的重大问题,组织和集聚一流团队,在解决国家急需的过程中,创造一流的成果,培养一流的人才,构建一流的创新文化氛围,形成一流的创新优势和创新平台。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促进教育与经济、科技的紧密结合,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突出”既是目标和方向,也是标准和条件。

1.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突出”为根本出发点“2011计划”主要内容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是指:高层次优秀人才的集聚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能力,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重大科学问题的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能力,持续发现并不断解决重大问题的科研组织管理与协同研究的能力。人才是根本,学科是基础,科研是支撑2.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重点任务“2011计划”主要内容探索建立面向科学前沿、行业产业、区域发展以及文化传承创新重大需求的四类创新创新模式。坚持“高起点、高水准、有特色”,通过校校、校所、校企、校地以及国际间的协同,建立实质性的协同创新体。逐步成为具有国际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行业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基地、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主力阵营。3.以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构建四类协同创新模式“2011计划”主要内容机制体制改革是重点与核心,要以机制体制改革引领协同创新,以协同创新引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重点从协同创新组织管理、人事制度、人才培养、科研评价、科研模式、资源配置方式、国际合作、创新文化建设等八个方面开展机制体制创新,形成综合改革的特区。打破高校与社会其他创新力量间的壁垒,发挥人才作为创新核心要素的作用,释放各类创新要素的活力,促进合理流动与充分共享,实现高校创新实力的提升。4.推动八个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2011计划”主要内容以“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抓手,以“国家需求”为目标,在学校的优势学科领域,用“协同创新”汇聚资源,用“体制机制改革”形成新的运行机制,建立一批具有一定体量规模的实验室,支撑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核心目标是什么?“2011计划”主要内容1.全面开放,分层实施国家协同创新中心省级“2011计划”行业产业协同创新支持校级协同创新计划2011计划的整体实施框架面向各类高校开放,面向国内外各类创新力量开放。鼓励有条件的高校积极开展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培育。支持地方政府设立“省级2011计划”。在此基础上,国家认定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形成分层实施、系统推进的工作机制。实施方式“2011计划”主要内容2.先期培育、择优认定在高校、地方、行业前期的充分培育,并取得实质性成效的基础上择优认定。坚持高起点、高水准、有特色、有实效的认定标准,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评审要求。每年择优遴选20个左右具有解决重大问题的协同创新能力,具备良好机制体制改革基础和取得明显培育成效的协同创新体,认定为“2011协同创新中心”。“2011计划”主要内容3.多元支持,绩效奖励充分汇聚现有资源,积极吸纳社会多方面的支持和投入。国家将给予“2011协同创新中心”相关政策倾斜和引导性、奖励性资金支持。建立“2011协同创新中心”全程绩效管理模式。“2011计划”既是支持性计划,更是引导性计划。国家、地方和高校将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给予中心政策倾斜,使之成为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政策汇聚区,成为高校改革优先发展的实验区。“2011计划”主要内容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总体要求

建设一批代表中国高校能力、具有一定体量规模、有效应对国家重大需求、支撑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大创新基地,是“2011计划”的核心目标。2013年至2017年,教育部、财政部选择国际科学前沿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最为迫切的领域,择优、择重认定不超过80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2017年后,在总结实施成效和经验基础上,按照中央关于深化教育、科技、财税等体制改革的部署和要求,动态调整组织实施方式,进一步优化协同创新体制机制。“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要求

追求卓越

促进交叉

国际接轨

世界一流面向文化传承创新

传承文明

创新理论

咨政育人

服务发展面向行业产业面向区域发展支撑传统引领新兴产学融合贡献重大

政府主导区域急需

创新引领影响突出面向科学前沿“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要求第一、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需求,不断地凝练、落实、组织完成重大协同创新任务,是推进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根本路径。没有重大协同创新任务的凝练和落实,重大需求就是空的。落实了重大协同创新任务才能真正为重大需求做贡献。证实是真正的国家急需证明你有牵头的能力证明你获得了建设资源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具体要求---三个核心理念

“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要求第二、围绕重大协同创新任务的凝练、落实和完成,通过不断创新机制汇聚队伍、整合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协同创新中心创新能力的根本方式。高校创新能力建设从根本上讲就是三件事,一是建设一支一流的科学家队伍,二是建设一个优良的科研环境,三是建立一个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模式。所以通过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来提升高校创新能力,就是要围绕重大创新任务的凝练、落实和完成,不断地创新机制去汇聚队伍,整合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是提升创新能力的根本方式。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具体要求---三个核心理念

“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要求第三、明确主要协同单位的资源贡献、政策支持和任务担当,完善协同创新中心的组织管理与运行方式。这三件事讨论清楚了,协同创新机制也就建立起来了,就能确立协同创新中心的组织管理和运行方式。主要协同单位各自拿出什么资源来参与?主要协同单位制定什么政策来保障真正的资源共享?主要协同单位各自承担什么任务来保障重大协同创新任务的完成?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具体要求---三个核心理念

“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要求(1)凝练和落实重大协同创新任务这是所有中心建设过程中,尤其是建设初期必须做好的最重要的工作。凝练重大协同创新任务的过程,就是一个统一思想、聚集队伍的过程。落实重大协同创新任务的过程,就是一个汇聚资源、并初步形成协同机制的过程。重大协同创新任务不能落实,就没有推进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资源和条件。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具体要求---五项基本任务

“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要求(2)以评聘、考核、薪酬制度创新保障高水平、多元化、结构合理的创新团队建设。实现“2011计划”的目标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建设一支高水平、多元化、结构合理的创新团队。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创新评聘机制、考核机制、薪酬机制,努力形成既有专职人员、又有兼职人员,既有固定岗位、又有流动岗位,既有高层次的领军人物、又有足够的科研辅助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科学合理人事管理制度。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具体要求---五项基本任务

“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要求(3)以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真正面对国家的战略需求重新设定我们的培养目标,根据新的培养目标调整课程体系、完善培养过程、优化招录方式、改革资助方式,这就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其中最核心的,是培养目标的重新确立以及随之而来的课程体系和培养过程的调整优化,而不只改革招录方式和提高学生的待遇。没有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改革就谈不上培养机制的改革。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具体要求---五项基本任务

“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要求(4)以资源配置方式和科研组织模式的创新保障创新能力的提升。整合资源的目的是为了在一个领域里形成一流的科研环境,以协同创新的机制达到汇聚资源的目的,以资源汇聚的方式来保障高水平创新平台的建设。资源的汇聚是多种方式的,目标是在这个领域里建设最好的科研条件,确立牵头高校相关学科的一流地位。资源汇聚的过程一定会形成新的制度体系。通过资源汇聚形成一流的创新平台,为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硬件支撑。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具体要求---五项基本任务

“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要求(5)以中国特色的访问学者制度的建立和有影响的国际学术交流促进国际化水平的提高。如何通过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提高相关学科的国际影响力?重点应该做好两件事,一是建立中国特色的访问学者制度,吸引国际科技资源为我们的目标服务,实现国内学者的柔性流动。二是举办高水平的国际学术论坛、期刊,提升我们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具体要求---五项基本任务

“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要求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突出以重大协同创新任务为牵引落实任务提升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以体制机制改革为保障组建团队培养人才汇聚资源国际合作科学前沿行业产业文化传承区域发展“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要求坚持开放、择优的原则,面向所有高校开放,重点支持符合国家重大急需、具有重大机制体制探索与创新、前期培育充分并成效显著的协同创新中心。坚持高起点、高水准、有特色、有实效的标准,宁缺毋滥。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要求,建立跨领域的绩效评审机制,接受社会监督。认定原则“2011协同创新中心”认定办法综合咨询会议答辩专家初审形式审查领导小组审定认定程序“2011协同创新中心”认定办法序号步骤参加人员评审方式评审重点1形式审查管理人员材料审核材料完备性、真实性2专家初审领域专家、管理专家等集中审议或通讯评审协同创新的总体思路、已有基础与条件、中心组建运行状况以及培育成效等3会议答辩领域专家、管理专家等分组答辩及现场考查围绕协同创新整体思路,详细审查中心实际建设状况、机制体制改革的具体操作和培育组建效果等4综合咨询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综合审议审议前期认定工作,总体把关,综合平衡不同类型、不同领域、不同高校的布局5

领导小组审定领导小组成员会议或签报审议、批复“2011协同创新中心”认定办法⑴准确的协同需求⑵雄厚的协同基础⑶有效的协同机制⑷明显的协同增效1.有国家/行业/区域重点规划的依据,科学意义重大/产业影响深远/区域发展的重中之重2.必须有重大任务牵引3.必须要通过协同创新才能实现或完成牵头高校主体学科须排名国内前茅,D类牵头高校主体学科须为国家重点学科,具备国内一流的水准,已整合了其他优势单位牵头高校主体学科上有国家级重点研究基地有在国内外具有影响的学术领军人物和国家级创新群体或团队改革措施具体、明确、针对性强,有较强的系统性、操作性和创新性各项改革措施能够相互衔接、系统推进,能够形成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协同发展各项改革措施实质性推进,实施顺利、进展良好基于机制体制改革为前提下的实施成效:聘任的骨干人员能力、水平及队伍整体情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