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_第1页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_第2页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_第3页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_第4页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37-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

正文:八班级下册物理教案

八班级下册物理教案

八班级下册物理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加环境爱护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和观看,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育喜爱、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噪声掌握的途径难点:噪声的危害以及提高同学的环保意识

三、教法与学法:

分组争论法、阅读法

四、教学过程:

放一段录像,先放出一段美丽的旋律,然后放出一段嘈杂的声音。

然后引入课题:美丽的声音使人心情开心,而杂乱的声音则令人心烦意乱。那么,令人心烦意乱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对人有没有危害?怎样才能有效地防止这些声音的产生和或者减弱它呢?

1、噪声的`来源(同学争论)

总结同学的分析,得出噪声的含义:

发声体做无规章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角度)

凡是阻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环境爱护角度)

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同学争论)

总结同学的分析,得出三条界线:

>90dB,会破坏听力;

>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

3、掌握噪声

复习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引起鼓膜的振动

(声源发生处)(声音的传播过程)(人耳)

演示试验:让闹钟发出声音,过一段时间后,把纸盒将闹钟罩住,让同学比较前后声音的不同。

综合试验和同学活动内容,总结得出掌握噪声的途径: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五、课堂小结:

1、噪声的来源和危害有哪些?

2、怎样防治噪声?

六、布置作业:

调查学校四周有哪些噪声源,学校应当实行哪些合理的措施?

七、教学后记: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多,在强调一两个主要内容的同时,可以支配肯定的课外练习让同学在课堂完成。

八班级下册物理教案2

【教学目的】:

1、通过练习,学会使用天平及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的方法;

2、通过活动学会测量微小物体的质量。领悟误差的含义;

3、学会依据试验原理设计测量步骤。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测微小物体和液体质量

【教学方法】:科学探究、争论法、分组试验

试验预备:托盘天平及砝码、回形针、水、烧杯(两个)。

【课时支配】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老师活动同学活动教学策略

【新课学习】:一、测一枚回形针的质量

活动1: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观看天平的'测量值和标尺分度值。

天平的测量值(砝码盒内全部砝码质量值之和):

横梁标尺刻度(等于砝码盒内最小砝码质量)

标尺分度值(最小刻度)

思索:哪次测量更精确     ?为什么?

从这个试验中得到什么启发?

方法介绍:测量单个小物体的质量时,由于被测物体的质量比较小,一般的托盘天平精度不够,难以测出,因此实行测多算少,以提高测量结果的精确     程度。

同时采纳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进一步较小误差。

二、测量水的质量

设计方案:如何测量水的质量?

教材P6把三个步骤排列一下,填入表格。

思索:把⑴和⑵交换,这个方案如何?分组活动:⑴调整天平;

⑵测一枚大头针质量;

发觉:无法测量,比分度值小

⑶设计方案;

⑷测100枚大头针质量;

⑸再测200枚大头针质量;

⑹计算一枚大头针质量。

同样的误差,分得越多,误差越小。

测多算少(累计法)

活动2:分组活动测水的质量

⑴测烧杯质量m杯;

⑵测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总;

⑶计算烧杯中水的质量m水=m总-m杯

八班级下册物理教案3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

2、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重点:

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用具:

弹簧、钢锯条、气球、磁铁、磁针、大头针、铁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学问。

二、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老师:我们经常提到“力”这个字,但是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要比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狭窄、准确得多。

人推车需要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力;马拉车需要用力。这些有力消失的实例中都伴有肌肉紧急,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急而来的.。但在在大量状况下,虽然没有消失肌肉紧急的状况,仍旧有力存在,由于产生了和肌肉紧急相同的效果。大家看,用吸铁石吸引这些大头针,尽管没有肌肉紧急,不是也有力存在吗?(演示)

请大家举出有力存在的实例。

请大家考虑,当有力存在(或消失)时有几个物体?

老师:有力存在时,肯定有两个物体发生了某种作用。吸引、拉、举等等是对这些作用的详细描绘。

吸铁石吸引铁钉,吸引就是吸铁石对铁休的吸引力。运动员举杠铃,举就是运动员对杠铃的力。火车头拉车箱,拉就是火车头对车箱的力??

上述的例子说明,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组物体是施力的,另一组物体是受力的。对一个力来说,有施力物也有受力物。现在请大家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汽车对拖车的拉力;推土机对土的推力;起重机向上吊起集装箱的力

老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力的理解应留意以下两点。这里所说的作用指的就是力。当有力消失时,应分清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尤其是留意认清哪个物体是受力物体。

三、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演示试验:吸铁石吸引大头针。

2、演示试验:铁块吸引小磁针的一个极。

四、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转变物体的外形。

(1)试验:用手将弹簧拉长。

老师:弹簧受到拉力时变长了。

(2)试验:手用力使锯条变弯曲。

老师:气球受到手的压力时变扁了。这说明力可以转变物体的外形。

2、力可以转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老师: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汽车关闭了发动机后,由于汽车受到阻力,速度渐渐变小,最终停下来。可见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大,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小。

(2)老师:乒乓球向我们飞来,我们挥拍打去,球的运动方向变化了,又向对方的球台飞去。可见力还可以转变物体运动的方向。五、练习

八班级下册物理教案4

一.什么是力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一个力必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转变物体运动状态(速度和方向)

2.力可以转变物体的外形。

其次节力的描述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了解力的三要素;

2、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力的单位;

4、培育同学的学习力量,初步分析问题的力量。

过程与方法:

经受试验、讲解、争论、练习与对比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同学熟悉到科学的严谨,培育同学对科学的爱好。

教学重点:力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力的图示

教学过程:

一、力的三要素

利用多媒体展现或者口头介绍各种力的作用的例子:踢足球、抬木头、拉箱子、扳手腕??请同学思索、争论:力作用在物体上所产生的不同效果,与力的哪些因素有关?

踢足球用力大小不同,球运动不同;方向不同,球运动不同;踢球时所踢的位置不同,球的运动也不同;同样抬木头时??

老师演示试验:分别用不同的力推门,效果不同。

引导同学分析,总结:作用力的大小不同,效果不同;方向不同,效果不同;作用的点不同,效果不同。

引导同学做教材5页图7-2-2的试验。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不但与力的大小、方向有关,而且还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二、力的单位

老师给出力的单位、力的符号,简洁介绍牛顿。

老师对一牛的力毕竟有多大做一个形容:两个鸡蛋一袋便利面??所受的重力。

三、力的图示

利用多媒体演示一个人推或拉一辆车(力的大小相同,且在一条直线上);举或提一个木箱(力的大小相同,且在一条直线上)??设问:我们怎样来表示力对物体的作用,而不必表明是什么样的力?

老师假设刚才录像中人拉车的力为100N,演示如何用力的图示法作图。强调在作图时,如何规定一个合适的长度,如何选择起点、线段的长度、箭头的画法、意义等。多媒体展现:力的`作用点相同、方向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并作图;力的作用点相同、大小相同、但方向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作图;力的大小相同、方向相同、但作用点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作图。练习:教材6页图7-2-5作图。

四、力的示意图

讲解力的示意图,将力的

示意图与力的图示比较。

举例作图:

1、一木箱放在地上,对地面的压力为100N,画出它的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

2、一钩码竖直挂在弹簧上,钩码对弹簧的拉力为12N,画出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

五、课堂小结

六、课堂作业

八班级下册物理教案5

基本信息

课题名称

机械效率

授课类型

新授

课时

所属教材名目

人教版学校物理第十二章第3节

教学目标

学问与力量

(1)能结合实例分析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能说出机械效率的含义,知道机械效率是小于1的。能利用机械效率的公式进行简洁的计算。

(3)通过试验了解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凹凸与物体重力的大小有关。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参加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活动,使同学加深对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熟悉。

(2)学习拟定简洁的科学探究方案和试验方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培育同学发觉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力量。

(2)在教学活动中培育同学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理解机械效率

难点

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教学预备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探究法争论法阅读法自学法

教学过程

老师活动

同学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入新课

投影,老师引导同学观看的同时提问。

老师:这篇传奇故事告知我们什么?

老师:他为什么聪慧呢?

(二)导学达标

1.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投影,提出问题:有什么方法将教室门口的沙子运上教学楼3楼?那种方法较好?(直接拿着桶从楼梯走上去、用动滑轮、定滑轮拉上去、用袋子装着直接从上面吊上去等)

老师:这里供应一些器材和相关的数据,请同学们争论一下用哪种方法好?

老师:在把沙子从一楼运上三楼的过程中,每种方法中各对哪些物体做了功?

老师:无论他实行哪种方法都必需做的功是什么?

老师:使用机械时对人们有用的功我们叫有用功。

老师:在几种不同的方法中他不愿做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分别是什么?

老师:人们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我们叫额外功。

老师: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总和我们叫总功。

2.机械效率

①机械效率的引出

【分组争论】

方案一(直接用桶提):有用功600J;额外功2520J;总功3120J。

方案二(用动滑轮和桶):有用功600J;额外功180J;总功780J。

方案三(用动滑轮和袋):有用功600J;额外功90J;总功690J。

老师:在这三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大?

老师:方案三(用动滑轮和袋)做的`额外功最少。

老师: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越大,我们就说机械效率高。

公式:η=W有用/W总

②机械效率的特点

老师:机械效率在数值上有什么特点。

老师:引导同学争论机械效率可不行能等于或大于1。

(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

老师:不同机械的效率可能不同,同样的机械在不同的状况下效率也不尽相同。

机械的效率越高,越能发挥机械设备的作用。你有哪些方法提高机械的效率?

(同学争论沟通总结)

老师:机械效率的凹凸对我们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我们常常要了解机械的效率。请看下面这台机械。

③机械效率的计算投影例题

起重机把重力为4×103N的重物匀速提升了6m,而它的电动机所做的功是4.8×104J,起重机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老师:依据刚才所学试一试

3.【试验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跟哪些因素有关?

老师:今日我们主要探究相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跟物体的重力有什么关系?

老师:我们利用试验来探究相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跟物体的重力究竟有什么关系?

老师:试验中需要什么测量工具,要测量那些物理量?

用刻度尺分别测出距离S、高度h

老师:怎么计算有用功、总功?请写出表达式。

老师:试验原理是η=W有用/W总=Gh/FS

老师:测量过程中应留意:①要匀速拉动物体。②拉力方向应竖直。

老师:如何读数?

投影

同学分组探究,老师巡回指导,了解学情,调整教学。

展现同学的试验数据(2-3组代表)

小组内分析数据,归纳总结

全班沟通试验结论:

次数

钩码所受重力G/N

提上升度h/m

拉力F/N

绳端移动的距离s/m

有用功W有用/J

总功W总/J

机械效率

η

1?

2?

3?

(三)课堂小结

让同学归纳本节课学到的学问。

(四)课堂练习

思索回答

同学:这位宰相很聪慧。

同学甲:他借皇帝的手惩治伴计。

同学乙:他让伴计铺张了好多力气。

同学丙:伴计们做了许多无用功。

思索回答

同学:对沙、桶、袋、人、动滑轮做了功。

同学:对沙做功。

同学:对桶做功。

同学:对动滑轮做功。

同学:对人和口袋做功。

同学:方案三(用动滑轮和袋)。

同学:机械效率没有单位,总小于1。

同学:机械效率常用百分数表示。

同学:改进结构,使之更合理、更轻松。

同学:常常保养,定时润滑。

(同学小组相互争论沟通,得出答案)

同学:用弹簧测力计测分别测出:钩码重力G、拉力F

同学:W有用=Gh;W总=FS

同学:眼睛要紧随测力计且示数稳定时读数,视线与指针指示位置垂直。准时记录数据。

激发爱好

导入新课

调动同学学习的乐观性

培育分析力量

培育同学的沟通协作力量

培育同学口头表达力量

培育同学探究力量和总结概括力量

培育同学的理解力量

培育同学的归纳总结力量

培育同学探究力量和沟通协作力量

培育同学探究力量

培育同学探究力量

提高同学的创新思维力量

培育同学分析数据、归纳概括力量。

构建本节课学问体系

培育同学运用学问解决问题的力量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试验探究、以同学为主体、注意培育同学力量。让同学经受试验探究的过程,从试验目的,原理,器材,猜想,设计,操作,评估等过程,都是同学逐步逐步层层推动而实现的。发挥同学自主学习的力量,基于已有的平均速度的概念的基础上,猜想小车下落的过程运动,设计出利用比较平均速度,证明小车下落时运动特点,并通过试验,得到明确的证明,以及通过小组同学合作争论,得出试验中需要完善的环节。

八班级下册物理教案6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1、知道电压的作用、电源是供应电压的装置;

2、知道电压的单位伏特、千伏、毫伏及相互关系;

3、记住干电池和家庭电路的电压.

力量目标

培育同学想象、类比、推理力量,搜集信息力量。

情感目标

1、体会类比是科学讨论的常用方法.

2、培育同学学科学问联系实际的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从同学熟识的“灯泡发光、电动机砖动”现象提出问题:灯泡发光、电动机转动,都需要电流,那么电流是怎样形成的呢?引起同学思索。

同学在思索后得不出结论的状况下,需要老师的讲解点拨。电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怎样让同学对其有一个形象的了解,教材用水流类比电流、阀门类比开关、涡轮类比电灯、抽水机类比电源、水位差类比电压。让同学体会用“水位差是形成水流的缘由”类比“电压是形成电流的缘由”;用“抽水机是形成水位差的缘由”类比“电源是形成电源的缘由”;用“流淌的水冲动水轮机转动”类比“流淌的电荷使灯泡发光”。

在同学初步知道电源、电压、电流的作用后,介绍了电压有凹凸、电压的单位;介绍了生产、生活中的用电器的电压值,是同学感觉到“电压”就在我们身边。

电压概念的初步建立过程充分体现了“类比的科学方法”,把难懂的概念用通俗的方法说明使同学简单理解。

教法建议

演示一个显示电路通电的试验(小灯泡发光),启发指出电路中有电流。提问电流是怎样产生的?若同学回答是由于电路中接有电源,则可进一步提问:有电源为什么就会有电流呢?同学的回答一般是不完全的,在指出它们的正确方面以后,就此引入新课。

1.用类比法讲解电流形成电流缘由

对学校同学可以采纳类比方法,说明电压使电路中形成了电流,电源是供应电压的装置。首先作好课本演示试验,让同学看到A、B两杯水面高度不同是形成水流冲动涡轮转动的缘由,当水面相平后,水就停止了流淌。要让水持续流淌,就需要用抽水机把B杯中的水抽到A杯,使两杯水面再次形成液面差。

由以上类比,启发同学归纳出:水的流淌是由于有水压,电荷作定向移动是由于有电压。因此可知电压使电路中形成了电流,电源使供应电压的装置。

留意:讲授电压时,还需着重指明是那段电路两段的电压。常说的“电路上的电压”,指的是“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

2.电压的凹凸和单位

先从水压有大小引出电压也应有大小(凹凸),在做下面的试验:

(1)用1节、2节、3节干电池分别给同一个小灯泡通电(选用额定电压为3。8V的灯泡),小灯泡的亮度不一样。

(2)用手摇发电机给一个小灯泡通电,转变手摇的快慢,小灯泡的亮度不同。从小灯泡的亮度不同,说明不同电源产生的电压不同。

(3)介绍电压的单位:伏特(V)。一接干电池电压1。5V,家庭电路电压220V。比伏大的单位有千伏(kV),高压输电线间的电压达几千伏甚至到几万伏。比伏小的单位友毫伏(mV)。

(4)在讲完电压的单位之后,仔细地介绍课本的几种电压值,还可以多介绍一些生产、生活中用电器的额定电压值,可以布置查找记录电源、用电器额定电压值的家庭作业,培育同学搜集信息的力量。

(5)争论“想象议议”中的问题,可以起到巩固、归纳本节学问的作用:用电器工作需要通过电流,产生电流需要在用电器两端加上电压,供应电压需要电源。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应当体现出“以同学进展为本,师、生互动”的新理念,为避开老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老师应当依据教学内容、同学学问水平和接受力量,设计一系列能引起同学思索的问题提出,引导同学思索、查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学问、巩固学问、学习方法、片杨力量。

一、提出问题,引起同学思索

电灯发光、电冰箱制冷等用电器工作时都有电流通过,电荷是怎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呢?在同学思索不得其解的时候,老师进行下面的活动。

二、类比说明,讲解电压

1.演示水流冲动涡轮机转动试验,提出问题:水为什么会流淌?怎样才能使水持续流淌?两容器水面有高度差,水才会流淌;抽水机不断地把低处的水抽到高处,使两容器内保持肯定的水面高度差。

2.演示小灯泡发光试验,用类比方法讲解“电压使电路形成电流,电源是供应电压的装置”。类比的方法要详细,可以参考下面的方式:

3.对电压凹凸的熟悉,要从详细现象入手,使同学对电压的凹凸有直观的熟悉。可以演示“利用不同节数干电池给同一小灯泡供电,观看其亮度的变化。”由此说明,灯泡两端的电压越高,表现出灯泡发光越亮。在此基础上,再演示用手摇发电机给一个小灯泡通电,转变手摇的.快慢,小灯泡的亮度不同。从小灯泡的亮度不同,说明不同电源产生的电压不同。

三、电压的单位

1.电压的单位教学可以直接给出定义,但对伏特、千伏、毫伏间的换算要通过详细实例让同学落实。

2.对电压单位的初步熟悉,可以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电源、用电器的电压标值中确熟悉、去了解。

以上教学要求和方法,是对教学的基本要求,对一般的学校和同学都应当能做到。假如有的学校没有小抽水机和涡轮,可以用下面的试验加以说明:

两个玻璃杯容器底部用一根软胶管相连,中间用卡子卡住,两边的水面不相平,当把卡子打开后,看到水从A容器流向B容器。A、B容器水面相平后,水停止了流淌。由此说明水面的高度差是使水定向流淌的缘由。

接下来可以提问:要让水持续不断地流淌,应当实行什么方法?

不断地把B容器中的水舀到A容器中,使A、B容器保持稳定的水面高度差。接下来说明,舀水的工作可以用抽水机来完成,给出说明。

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可以争论电压和电流的关系。典型例题可以组织同学争论。

例题.关于电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路两端有电压,电路中就肯定有电流

B。电路中无电流,电路两端就肯定无电压

C。电路两端必需有电压,才可能有电流

D。电路中有电流,电路两端就肯定有电压

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练习电压单位换算。如:220V=______kV,4。5V=______mV。

八班级下册物理教案7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①.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②.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①.把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②.体会设计试验、试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试验结果的总过程。

③.逐步培育同学学会写简洁的试验报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试验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培育同学仔细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教学过程;

师: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试验。(把铜丝作为斜面,让滑轮滑下来)滑轮在前半程滑的快,还是后半程滑的快?生答。

师:前半程或后半程或一样快。要想知道哪一段滑的快,就得比较平均速度。速度又怎么知道呀?用路程除以时间,路程用刻度尺来测,时间要用表来测,那详细应测哪些物理量呀?今日我们就要用试验的方法测出在斜坡上各路段的平均速度,从而来验证斜坡上自由滚下的物体在前半程快还是后半程快。板书课题:平均速度的测量。

试验器材可从试验台上选取。要求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先自行设计试验方案,画出试验表格,进行分组试验,收集数据最终得出结论。请同学们拿出试验报告,分组争论并完成试验报告上的第4、第5项内容,时间为5分钟。

拿出一组同学的试验报告在展台上展现。

师:很好,那么后半程的时间如何测量呢?生答。

总结:可以用总时间减去前半程的时间。那秒表又如何使用呢?哪位同学知道呢?生答。

总结:很好,按一下开头计时,再按一下停止计时,再按一下回零。外面的长针走一圈是30秒,长针走两圈里面的短针走一格是一分钟。我们会使用秒表了,下面就开头进行试验并收集数据,把数据填在表格里。时间为10分钟。开头:

试验结束把一组同学的报告展现出来。

师:哪位同学发觉他们的数据有什么问题没有?

很好,长度测量的结果要有精确     值和估量值,他们这一组同学没有写出估量值。长度测量写出估量值的同学请举手。你们的路程测得怎么不一样呢?生答。你们是怎么测量的呢(找同学演示他们是如何测量木板的'长度的)?我们通过这个试验就验证了,物体从斜面上滚下来时,后半程比前半程的速度快。你们能比较出哪一组的小车滑的快吗?不能,有什么方法吗?有同学说比速度,怎么比呢?请同学们完善你们的试验方案,算出小车在斜面运动时全程的平均速度,时间为2分钟。

再拿两组试验报告比较一下,哪一组小车滑的快。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地测量路程、时间,并通过试验测出了前半程后半程和全程的平均速度。

下面请同学们思索如何测出1路公共汽车从河师大到火车站的平均速度呢?

【作业布置】用一根米尺和一块手表,怎样既便利又较正确地测出从你家门口到学校门口的路程?简要说出测量步骤。

§2—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

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1、同学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2、设计探究的试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关键:指导同学分析试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过程:

导学达标:

同学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种各样的声音。引入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1、声音的产生

演示试验:(1)、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立刻停止。

(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

指导同学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4)、扩展:录制声音

2、声音的传播:

(1)、得出:固体、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2)、试验14页图1-4示: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指导同学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同学活动: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

同学活动:如何证明液体可以传声?

(3)、声波:利用录像让同学知道什么是声波?同水波进行对比。

3、声速: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

同学活动:(1)、看15页的表格内容

(2)、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速度谁快?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同学活动:对着远处的高山喊可以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里讲话听不回声?

4、回声:声音的反射。2f

u=2f

f

u

4、凸透镜成像的原理:(作图法)

实像:真实光线汇聚而成的像,可以消失在光屏上。

虚像:争论其特点

争论: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依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

写出凸透镜成像时各种的规律。

扩展资料:新人教版八班级下册物理教案1

第八章

运动和力

第一节、牛顿第肯定律

一、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1、了解牛顿第肯定律的形成过程

2、知道牛顿第肯定律

3、知道惯性,能用惯性解释生活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试验的学习,了解生活阅历与推想相结合解决问题的思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育客观看待问题,不迷信权威的做事态度。

二、新课引入

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力和运动的一些基本学问,那么力和运动有什么关系呢?

三、新课教学

1、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的跨时空论战

在平地上骑自行车,即使不踩踏板,车也会前进一段距离,但由于没有连续用力,车最终会停下来。生活中还有许多类似的例子,大家请看16页的插图。

活动:争论,自行车停下来的缘由是什么?

提问争论结果。给出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认为,要使一个物体持续运动,就必需对他施加力的作用。假如这个力被撤销,物体就会停止运动。简而言之,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缘由。

但是伽利略不这样认为,伽利略认为,运动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由于受到了摩擦力,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没有力的作用,物体也会始终运动下去。

孰是孰非,我们以试验来证明。

2、试验: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伽利略在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推论:假如表面足够光滑,阻力为零,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始终运动下去。可见,要维持物体的运动,不肯定需要力的作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不太准确。

3、牛顿第肯定律

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讨论成果,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规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定律分析:

实际状况中,物体不行能不受到外力的作用,没有外力只是一种抱负状况,所以牛顿第肯定律不能靠试验检验。但是这并不能成为牛顿第肯定律不行靠的缘由。首先,牛顿第肯定律基于完整地试验和合理的推论。其次,从牛顿第肯定律得出的推论,都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牛顿第肯定律已经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物体不受外力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那么受到外力时,这种状态就会被打破。所以,力是转变物体运动状态的缘由。

4、惯性

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牛顿第肯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惯性在生活中的表现:当公交车刹车时,站在车上的乘客的脚随车一起停止,但是上身要保持向前运动的状态,所以会向前倾。

锤头与杆松开时,可以将锤子的杆砸向地面,与地面接触之后,杆停止运动,但是锤头保持向下运动的状态,就会紧紧套在杆上。

汽车向右转弯时,靠左窗户坐着的乘客由于要保持向前运动的状态,就会紧贴左边的窗户。

拍打衣服上的灰尘,抖落伞上的雨点,跳远前的助跑,都利用了惯性。试验:鸡蛋落杯,惯性球,打棋子。

弹开纸板,鸡蛋落入杯中

打掉最下面一枚棋子,其余棋子落在原地试着解释一下试验现象。打掉纸板时,鸡蛋要保持原来静止的状态,还会留在原地,纸板飞出去,鸡蛋落入杯中。最下面棋子飞出去之后,其余棋子要保持静止状态,于是落在原地。

其次节

二力平衡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⑴知道二力平衡概念,理解二力平衡条件。⑵知道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⑶会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简洁的平衡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看演示试验得出二力平衡条件,进一步体会讨论多个因素问题的科学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加深对学问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试验的观看、探究、领会科学探究方法和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育对自然的喜爱和同学之间的合作沟通意识。教学重点:二力平衡条件教学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教具:细棉线、小车、钩码、带有滑轮木板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师:牛顿第肯定律是什么?生:回答

师:假如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它能不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生:思索。

二、引入新课

师:指导同学阅读教材第一、二段,观看图8.2-1。引出课题:

二力平衡

三、新课教学

板书:

1、平衡状态、平衡力、几个力平衡、二力平衡的概念。师:(以以上的两个实例)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平衡状态,物体在平衡状态下所受的力叫平衡力。假如物体受几个力作用处于平衡状态的状况,叫做几个力平衡。什么叫二力平衡呢?

师: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满意什么条件才能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呢?

2、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生:思索、争论

演示(图8.2-3试验):(先介绍试验装置、讨论对象和试验目的)小车受两个拉力作用处于静止状态。

师:小车受两个拉力作用处于静止状态,这两个力有怎样的关系呢?

生:(观看、分析、争论)二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作用在同始终线上。师:(引导)物体受两个力作用处于静止状态,可能与多个因素有关,即与二力的大小、方向有关,与二力是否在同始终线上有关。为了讨论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与某一个因素有关,常采纳什么科学探究方法呢?

生:掌握变量法

师:怎样运用掌握变量法探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与二力大小有关、与二力方向有关、与二力是否有同始终线上有关呢?生:(设计试验)①用手按住小车不动,保持二力方向相反,作用在同始终线上,但二力大小不等,放手后,观看小车是否保持静止。②用手按住小车不动,保持二力大小相等,作用在同始终线上,但二力方向相同,放手后,观看小车是否保持静止。③用手按住小车不动,保持二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但二力不在同始终线上,放手后,观看纸片是否保持静止。

师:依据同学的设计进行演示。

生:观看试验,分析、归纳得出二力平衡条件。

师:假如一个物体在两个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这两个力也必需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始终线上。

师生共同概括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假如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始终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3、二力平衡的应用

⑴求其中一个力。

师:当物体受两个力作用处于平衡状态,则这两个力必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始终线上,假如已知一个力的大小或方向,就可以求另一个力的大小或方向。

生:运用二力平衡条件分析图:8.2-3。⑵推断二力是否平衡

教材P22,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练习题1。

四、小结:

1、平衡状态、二力平衡的概念

2、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应用

3、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五、巩固、反馈,学问迁移

1、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静止,下列哪两个力是彼此平衡的()A、木块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木块的持力。B、木块受到的重力和物体对桌面的压力。

C、木块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木块的支持力。

小结:平衡力与相互作用的区分,在于二力是否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2、起重机钢绳下吊一重为2000N的货物,下列状况钢绳的拉力F为:⑴当货物在空中静止,F2000N⑵当货物以1m/s匀速上升,F2000N⑶当货物以2m/s匀速下降,F2000N(以上填空填“大于”、“小于”、“等于”。)

3、重400N的小车,受到水平向右100N的拉力,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求:小车受到阻力和地面的支持力多大?

六、课后作业

教材P22,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练习题2、3、4。

教学反思:

第三节

摩擦力

教学目标:

一、学问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