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文化史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_第1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文化史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_第2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文化史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_第3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文化史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教育[单元框架]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都是为解决中国社会进步所面临的救国、建国、强国之路问题而提出的,都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符合了当时的时代潮流。[课程标准]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2.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3.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基础梳理]一、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一)“两弹一星”的研制开发1.背景:(1)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企图扼杀新生的人民政权;(2)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急剧恶化,也严重威胁到了中国的安全;(3)美苏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4)目的:为了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中国积极发展高新科技,以巩固国防,维护国家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2.成就:(1)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美苏等国的核垄断和核威胁,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我国是世界上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2)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中国国防力量进一步加强。(3)1970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宣告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4)和平利用核能:1991年和1994年,先后建成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并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中国核工业的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3.意义:(1)我国在核物理和空间技术领域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打破了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2)加强了国防能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也有利于世界和平;(3)促进了其他领域(如航天技术)的发展。(二)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1.决策: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略,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研制计划。这是中国在世纪之交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2.成就:(1)1999年起,“神舟”号飞船4次无人飞行成功;⑵2003年10月15日“神舟5号”飞船载着宇航员杨利伟成功升空,经过21小时的飞行成功返回地面。⑶2023年10月,“神舟6号”载人(费俊龙、聂海胜)航天飞行成功,完成中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⑷2023年,“神舟7号”载人(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升入太空,中国人迈开太空行走第一步。⑸2023年,“神舟8号”与“天空一号”目标飞行器实现交会对接。⑹2023年,“神舟9号”成功实现与“”载人交会对接。这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完整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3.意义:(1)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成为世界航天大国;(2)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是继“两弹一星”之后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3)“载人航天工程”将为中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成为带动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农业科技——袁隆平与杂交水稻1.背景:(1)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粮食产量关乎国计民生。(2)为了提高粮食产量,许多科学家付出艰辛的努力,袁隆平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2.成就:(1)1964年,袁隆平偶然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水稻,优势非常明显,这给了他很大启发。(2)1973年,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这种水稻单产一般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2023年,他获得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3.影响:(1)袁隆平是在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2)杂交水稻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四)生物技术的发展(1)1965年,中国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2)中国还积极参与人类基因的研究(唯一的发展中国家)。到20世纪末,中国在依靠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健康作出了贡献。二、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一)开基创业1.制定方针政策:(1)确立教育方向:1949年底,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这实际确立了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人民教育。(2)制定教育方针:1956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就确定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3)建立教育制度: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2.成就:(1)建国伊始,人民政府接管改造旧教育,创建社会主义新教育,教育事业真正回到人民的手中。(2)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教育、业余教育和半工半读教育共同发展,奠定了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3.原因:新中国建国后,人民当家作主;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中国政府重视教育等。制定并全面贯彻了正确的教育方针是主要原因。(二)动乱曲折1.动乱的原因:“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文化大革命”的开始。2.表现:(1)各地大中小学一度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2)1966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3)70年代初,高等院校招收不需要文化课考试的“工农兵学员”,大学教育水平下降。3.后果:“文革”极大地破坏了中国教育事业,导致各行各业人才缺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中国教育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三)复兴发展1.邓小平重要决策:(1)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在教育战线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序,恢复高考制度,组织编写新教材,大力倡导尊师重教。(2)在实行改革开放的同时,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战略思想,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3)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2.中央的重大举措:(1)首先是把基础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了《义务教育法》。(2)对中等教育,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3)在高等教育方面,增设新兴的边缘学科专业,建立学位制度,改革高校招生与分配制度,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4)20世纪90年代,为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国家着手实施“211工程”计划,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实验室迅速发展壮大。(5)在教育投资上,实行国家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启动了“希望工程”。(6)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国建出资支持西部一批高校建设,并在西部近200个县建立职业教育中心;增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大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总之,到20世纪末,中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中国各类教育成就辉煌。[重难突破]1.新中国取得巨大科技成就的原因和条件(1)制度前提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前提。(2)政策支持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决策,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3)环境条件社会的稳定是各项事业发展的前提。(4)主观因素A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爱国热情和辛勤劳动,无私奉献和勇攀高峰。B老一辈革命家对“左”倾错误的抵制和人民群众对基础工程的大力支持。(5)外部因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当堂训练]1.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B.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2.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3.从1952年秋开始,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新设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成都工学院、昆明工学院等学院,院校数量从201所减少到181所。这表明,当时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A.彻底改变原有的不合理区域布局B.有计划地开始整顿和改造旧教育C.实现教育为工农服务D.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4.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旨在()A.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B.强调文艺必须为工农兵服务C.提高人民群众文艺水平D.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5.(2023·浙江五校联考)1955年植物学家胡先骕因批评苏联生物学家李森科而遭到批判,1956年5月,周恩来同中科院负责人谈话时指出:“科学是科学,政治是政治……如果李森科不对,我们没有理由为李森科辩护,我们就向被批评的胡先骕承认错误。对一切科学,都要这样。”该讲话()A.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B.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C.掀起了“向科学进军”的热潮D.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6.(2023·安徽八校联考)“它是20世纪流行于中国的八个文艺作品,其产生和发展和中央文革小组的领导和推动有直接关系,并对当时的文艺创作风格有很大影响。”这一文艺形式A.有利于“双百”方针的落实B.推动了中国文学艺术的迅速发展C.是当时中国民众的主要精神食粮D.被奉为文艺工作者占领舞台的典范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从1950年到1952年,中国先后与苏联和东欧各国达成了交换留学生协议并陆续开始执行。根据教育部的统计,1950到1963年总共派出留学生9594人。分布于苏联(8357人)、东欧(925人):东德273,捷克238,波兰160,匈牙利88,罗马尼亚75,保加利亚68,阿尔巴尼亚23,西欧和亚洲各国17人。材料二、从1979年到2000年,仅由中国教育部门派出的留学生就达万人,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20万,日本万,加拿大万,英国万,德国万,澳大利亚万,法国万,俄罗斯万。此外还有大量青年通过亲友和其他渠道出国留学,未包括在教育部门的统计数据之内。材料三、据统计:中国工程院于1994年成立,首批院士96人,留学专家46人,占48%。1999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3名受奖者中21名是归国学者。——以上材料均摘自《百年接力留学潮》请回答:(1)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末以来,我国先后两次组织留学教育,形成了中国近代以来第9次和第10次留学教育的高潮。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扼要分析出现以上留学高潮的原因。(4分)(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上述两个时期留学生主要目的地有何不同?(2分)并分析其原因。(6分)(3)结合材料三和有关史实,谈谈留学教育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产生的影响。(2分)答案:1—6AADDBC(1)原因:新中国成立初,我国经济科技落后,恢复经济和工业化建设急需大量人才。(2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