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资料-《文化作文》_第1页
高中语文教学资料-《文化作文》_第2页
高中语文教学资料-《文化作文》_第3页
高中语文教学资料-《文化作文》_第4页
高中语文教学资料-《文化作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化作文——《高中主题作文(选修上)》作文技巧例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二单元作文:思路要登堂入室文化思想中的作文启示举隅满分作文欣赏作文练习第一板块第二板块第三板块第四板块目录作文思路要登堂入室第一板块

孔子——自觉探寻,登堂入室

孔子来到鲁国乐官师襄的家中,向师襄学习弹琴。一支曲子,孔子连弹了十天,师襄建议更换新的曲子,孔子认真地说:“我已经熟悉这支曲子的旋律了,但还没有领悟它的技巧。”

过了些时日,师襄看到孔子的指法更加熟练,弹奏更和谐悦耳了,就说:“你已经掌握这支曲子的技巧了,可学别的曲子了。”孔子认真地说:“我还没有领悟它的情感呢。”

又过了些时日,师襄听孔子弹琴,竟被那充满激情的弹奏所吸引。等师襄要求换新曲时,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作曲者是一位怎样的人呢!”

又过了些时日,孔子请师襄听曲子。弹毕,孔子说:“我领悟到曲作者的形象了。这个人脸庞黝黑、身材魁梧,眼睛看着远方,好像要统一天下。这不正是周文王吗?”师襄听了十分赞佩,笑着说:“你说得对。这支曲子就叫做《文王操》,正是周文王所做的啊!”思路延伸——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知新,缘于主动深究,这与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入世态度一脉相承。孔子能够自觉地深究,其领悟自然也就丰富起来。孔子谦逊、好学的治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治学精神,值得每一个人学习。

——《高中主题作文(选修上)》第34页导入新课“领悟(琴曲)技巧——领悟(琴曲)情感——领悟(琴曲作者)形象“,不断转换角度,层层推进,值得作文借鉴。文化思想中的作文启示举隅第二板块文化作文

主题引述

语言审美是一切审美的基础。

子曰:“言而无文,行之不远。”说的是,文章如果没有文采,就不能流传很远。可见,文采在思想传播时的重要作用。

文化经典中,不仅有着丰富的思想,也有着清晰的思路,形象的描绘,巧妙的论证,精妙的辞格,朗朗的音韵……读着这样的语句,你既能感受到先贤的哲思,又能学到记叙、议论的技巧,还能学到蕴含着博大精深思想的精美语句的“创造”技巧,一举多得,岂不美哉!

语言学者韩晗说:“语言既是一个人、一个民族灵魂的外衣,更是一个人、一个民族最难掩饰的灵魂。”语言之美,存在于言之有物,存在于思路清晰,存在于句式恰当,存在于措辞典雅、用词精妙。

先秦诸子散文,虽大多短小精悍,但“言及者无繁词,理至者多短调”。清人廖燕说:“大狮搏象用全力,搏兔亦用全力,小不可忽也;粤西有修蛇,蜈蚣能制之,短不可轻也。”优美的语句,隽永的思想,典雅的共情,使得中华文化跨古越今,历久弥新,久而弥醇。《高中主题作文(选修上)》第45页一、整篇结构(由段扩篇)作文借鉴1.角度转换,层层推进

“克己复礼为仁”——角度转换,层层推进

颜渊问仁。子曰:“①克己复礼为仁。②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③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思考型材料议论文的写作,强调对某一现象或者每一观点的全方位思考。全方位可以包括本质、原因、结果(好、坏的结果)、改进的措施方法等。如果将其连缀成文,恰是议论文的“递进式”结构。

《颜渊问仁》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来表明孔子的观点。孔子答问时,转化角度,形成“观点、结果、关键原因,具体做法”的内容,逐层深入,将“礼”“仁”互为表里关系分析清晰。第一次答问强调何为“仁”,第二次答问强调如何践行“仁”,颜渊的表态“会去践行”,三者构成了层进关系。

思路延伸

颜渊问“仁”,孔子回答了三句话:第①句表明观点——“克己复礼为仁”,第②句转换角度指出“克己复礼”的好处——“天下归仁”,第③句转换角度指出“克己复礼”的关键——“为仁由己”。问一答三,令人佩服。颜渊“问目”,孔子回答“四勿”,呼应“克己”。问“仁”,问“目”,“事斯语”,层层递进,由言而行,水到渠成。《高中主题作文(选修上)》第48页添加标题2.鱼贯而入,依次递进

“大学之道”——由外推内,鱼贯回旋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礼记·大学之道》

论点,有单一、多元之别;论据,有浅、深层次之分。多元的论点及论据之排列,可以是并列的,也可以是递进的。而递进关系的确立,往往由外在到内核,由具体到抽象。如果以某一现象为起点,然后逐步推进,由此及彼,你会发现不一样的境界。

《大学》的三个纲领“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有着层进关系:成己—→成物(人)—→成己、成物(人)皆达圆满。

而论证“欲明明德于天下”的步骤,则运用反复式的层进法,从外推内,以究其本,又由本达末,以充其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个方面,将儒家内圣而外王的政治理想展现了出来。

思路延伸

说理最重要的在于能够有一个科学合理的顺序,做到思路清晰,从而显得逻辑思维能力强。从“知止”到“能得”以及“欲明明德于天下”,均运用反复层递法,从外推内,由内到外,由本达末,鱼贯推进,层进回旋,思路连贯,条理清晰,论证严谨。《高中主题作文(选修上)》第49页3.论点——措施、结果,相依而和

“天命之谓性”——措施、结果,相依而合

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①。

②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xiàn)乎隐,莫显乎微②,故君子慎其独也。

③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③;发而皆中节,谓之和④。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⑤,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

《天命之谓性》综论天人之道,强调人们应当反求诸己、充实本然之善,以达中和之境。

第①段提出论点,第②段宕开一笔,告诫人们“遵循天命”的方法措施——慎独,第③段指出其结果——“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注:①“天命……”:上天所给予人的气质叫做“性”,依照本性去作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进行修养,叫做“教”。②“莫见……”看似是最隐蔽的、最细微的,实际上却是最明显、最具体的。③中:不偏不倚。④和:指情绪平正,没有乖戾之气。⑤致中和:达成“中”“和”的境界。

思路延伸

论点—→措施—→结果,思考全面,值得借鉴。除了作文结构方面的借鉴之外,我们也要力争成长为一个君子,做到“慎独”,就像元朝许衡那样——“梨虽无主,我心有主”。《高中主题作文(选修上)》第51页二、段内结构(由段而段)作文借鉴无用之用——以物设喻,比喻论证

三十辐共一毂①,当其无,有车之用②。埏埴③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④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道德经·第十一章·无用》

比喻论证(喻证法),是用容易理解和浅显的事物来说明不易理解和较深的事理,也就是将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化,深入浅出、平易生动,从而加强对论点的证明。49个字的老子《道德经·第十一章》,运用“车毂”“陶器”“户牖”之“无”的地方来证明各自的价值所在,从而得出“无之以为用”的观点,强调“无”的不可或缺。

注:①[毂(ɡǔ)]车轮中心的圆孔,可插轴。②[当其无,有车之用]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无”指毂中间的空地方。当,处在。③[埏(shān)埴]和泥,做器皿。埏,和(huó)。埴,一种黏土。④[户牖(yǒu)]门和窗。

思路延伸

老子认为宇宙万物起于虚无,归于虚无。“道生万物”是“有”与“无”相互作用的结果,即“有”“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人们常忽略“无”的价值,这实在不该。1.以物设喻,引出论点《高中主题作文(选修上)》第48页“贤哉,回也!”——事实论证,首尾呼应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

事实论证,又称举例论证,是围绕中心论点去选择典型事例加以论证的一种方法。事实胜于雄辩,运用事实论证,可以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颜回的生活比较贫困,他饮食粗糙,居处简陋,一般人难以忍受这种困窘的状况,而颜回却始终不改其向学之心与慕道之诚,且乐在其中。这种安贫乐道的做法受到了孔子的高度赞扬。颜回无惧困难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论点(贤哉,回也!)+事实论证+论点(贤哉,回也!)”的结构,十分严谨,也是值得借鉴的。

思路延伸

明确论点之后,还要进行论证。而事实论证是最有说服力的。但是,典型事例叙述完毕后,还要进行分析、归纳。就某一段而言,要形成“论点+事实·分析+论点”的圆型结构,而不能仅仅是“论点+论据”的形式。2.事实论证,圆形结构《高中主题作文(选修上)》第46页添加标题“士不可以不弘毅”——道理论证,以理服人

曾子曰:“①士不可以不弘毅,②任重而道远。③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④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

道理论证是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讲道理时要使用人们所公认的名言、警句、事理、原理、公式等。道理论证可以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更透彻。

《论语·泰伯·士不可不弘毅》一章,曾子提出“士”应该具有恢弘之器度的观点后,紧接着说出理由——“任重而道远”,然后再对此进行剖析——“仁以为己任”,得出“不亦重乎”的观点;运用人们所认同的事理——“死而后已”进行剖析,得出“道远(不亦远乎)”的观点,并运用反问句加以强调。从而使人明白“弘毅”对于“士人”的重要性。可谓言辞恳切,循循诱导。

思路延伸

该章形成了“论点(第①句)+道理论据(第②句)+分析道理论据(第③④句)”的结构特点。思路清晰明了,使人信然。从曾子的话语,我们明白:一个人心胸宽大,才能够以“仁”为己任,不会自私自利;意志刚毅,才能够坚持到底,不致于半途而废。3.阐释分析,以理服人《高中主题作文(选修上)》第47页《诗》云:“战战兢兢”——引经据典,强化论证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①!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②!小子③!——《论语·曾子有疾》

引证论证——在议论中引用公理、名言警句、经典著作、历史文献、谚语、成语、俗语、传说、古今诗文等,以此作为论据,来证明观点。它可以增强文章的趣味性,使文章熠熠生辉,平添议论的感染力。

曾子引用《诗经》中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句,告诫弟子们做事要小心谨慎,以免招致祸患而受刑戮致使身体残缺不全,可谓谆谆教诲,语重心长。

注:①[启予足]打开(被子)看看我的脚(有没有损伤)。启,打开。②[免夫]指免于毁伤。夫,啊。③[小子]指弟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思路延伸

曾子戒惧谨慎,保全身体,恪尽孝道,为弟子树立了良好榜样,临终时仍不忘“引用诗句”对弟子进行教诲。汉代戴德在《大戴礼记》中说:“天之所生,地之所养,人为大矣。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高中主题作文(选修上)》第47页4.引经据典,强化论证满分作文欣赏第三板块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孔子(前551—前479)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德国哲学家康德(1724年-1804年)说:“我应该,所以我能够。”

相距两千多年的智者,在思想上有着相通之处:只要你发现了人生的正途,知道自己应该去做某些事情,你一定有能力做到。

读了以上材料,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立意分析——

该材料作文属于“观点型”,孔子与康德两个不同国度的智者虽然相距两千多年,但思想却有着相通之处:只要你的想法是正确的,你就一定又能力去做到。从这一点出发,延伸出只要你觉得“可为”——“我欲仁”、“我应该”,你就能够“有为”——“斯仁至矣”、“所以我能够”。所以,“可为”为愿望,“有为”为行动及结果。“有为”“可为”二者构成递进关系。

立意:可为,更应有为;先可为,后有为;深思以可为,行动而有为。《高中主题作文(选修上)》第70页点击添加标题范文示例——深思以可为,行动而有为

①雄鹰选择蓝天,尽显振翅翱翔之美;猛虎傲居深山,尽显怒吼震慑之威。人们选择适合自我的事业,方能发挥自身优势,尽显人生智慧。[紧扣题目(或论点)内涵,以类比引出“选择”合适自我的事业,方能尽显人生智慧。]

②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康德说:“我应该,所以我能够。”二人虽然相差两千多年,但不约而同地认为思考、确定正确之事,然后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做好,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此所谓“深思以可为,行动而有为”。[紧扣原材料,提出论点:“深思以可为,行动而有为”。]《高中主题作文(选修上)》第71页

③深思,是做事的前提。做事之前,思考愈全面,做法就会愈正确。古人云:“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说的就是思考全面,行止才会适度,才会有所收获。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中,军事顾问李德不顾红军没有大炮、飞机、弹药不足的事实,让红军与国民党军队打阵地战,“短促突击”,结果丢掉了中央根据地而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红军长征途中,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毛泽东主席采用灵活机动的运动战,不断变换作战方向,调动和迷惑敌人,在运动中歼灭敌军,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从而取得了长征的最后胜利。失败与胜利,截然不同的结果,源于思考的深度与广度的不同。法国诗人拉马丁说:“人凭思考而能变成神。”思考,能够给人以正确的抉择,使人确定该不该行动、如何行动等问题。先思考“可为”与“不可为”,这样就为“有为”确立了正确的方向,为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列举事实、引用名言,论证“可为”的前提或条件“深思”,即深思以“可为”。]《高中主题作文(选修上)》第71页

④“可为”是前提,行动为基础,“有为”为目的。离开了行动,“可为”没有任何意义,“有为”必将是一句空话。做事,不能只停留在“可为”的阶段,计划只有付诸行动才有意义。韩愈在《原道》中说:“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离开“有为”的目的,所谓的“正心、诚意”便没有存在的必要。而要实现“有为”,必须“行动”起来,否则就成了夸夸其谈者。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缩头缩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