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节氧化和燃烧
0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课标解读
1.了解燃烧的概念,认识燃烧的条解读1:说出缓慢氧化的现象、剧烈氧化的现象,知道可燃物燃
件、灭火的原理和防火的措施。烧的条件,描述常用的灭火方法及原理,列举火灾自救的一般方
2.领会爆炸、缓慢氧化、自燃、燃法,了解自燃和爆炸发生的原理,常见题型为选择题和填空题,
烧的区别和联系。难度较小。
3.知道在化学反应过程中伴随能解读2:知道在化学反应过程中伴随着能量变化,常见题型为选
量的变化。择题和填空题,难度较小。
&知识精讲
士,知识点01氧化反应
(-)定义: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
(二)类型
(1)缓慢氧化:氧化反应进行得非常缓慢,甚至在短期内不易察觉,如钢铁生锈、塑料和橡胶制品的老化等。
(2)剧烈氧化:氧化反应进行得很剧烈,如硫、铁、磷等物质的燃烧。
【能力拓展】
①物质跟氧(指氧气或化合物中的氧)发生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不能将氧改为氧气,否则会将氧化反应
的范围缩小。
②物质跟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二定是氧化反应。
③在氧化反应中氧气具有氧化性(氧气能给别的物质提供氧),具有氧化性的物质叫氧化剂。
④氧化反应丕属土化学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
【即学即练1】(2021八下•西湖期中)下列反应中,既属于化合反应,又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A.铁+氧气一四氧化三铁(点燃)
B.水f氢气+氧水(通电)C.锌+稀硫酸f硫酸锌+氢气
D.甲烷+氧气一燃二氧化碳+水(点燃)
【答案】A
【解析】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化合反应,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叫氧化反应,据此分析。A.铁+
氧气一四氧化三铁(点燃),有氧气参加,为氧化反应;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为化合反应,故A正确;
B.水一氢气+氧水(通电),一种物质生成多种物质,为分解反应,故B错误;
C.锌+稀硫酸一硫酸锌+氢气,单质与化合物反应,生成新的单质和化合物,为置换反应,故C错误;
D.甲烷+氧气-二氧化碳+水(点燃),有氧气参加,为氧化反应;反应物有两种,肯定不是分解反应,故
D错误。
【即学即练2](2021八下•台州期中)下列反应中属于氧化反应的是(填序号,下同),属于
化合反应的是«
A.铜+氧气X氧化铜
B.氨气+氧气氧化氮+水
C,氢气+氧气仪水
D.甲烷+氧气水+二氧化碳
E.二氧化碳+水〜碳酸F.一氧化碳+氧气"W二氧化碳
【答案】ABCDF;ACEF
【解析】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叫氧化反应: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化合反应。
【解答】根据氧化反应的定义可知,属于氧化反应的是:ABCDF;根据化合反应的定义可知,属于化合反应
的是:ACEF.
簟'知识点02燃烧的条件
(-)燃烧
(1)定义:可燃物质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剧烈的氧化反应。
(2)可燃物的着火点: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叫做该物质叠火直,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固有属性。
。自燃
(1)概念:物质在缓慢氧化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如果不能及时散失,就会使温度逐渐升高,达到着火点时,如
果再遇上充足的氧气,物质会自发地燃烧起来。这种由缓慢氧化引起的自发燃烧叫自燃。
(2)常见的自燃:一些着火点较低的可燃物,如粮食、麦秆、煤炭擦拭机器的棉纱等,如果堆放不合理,空
气不流通(缓慢氧化积累的热量不能够及时散失),时间久了极易自燃,引发火灾。森林中长期堆积的枯枝
落叶自燃后会引起森林大火。
(三)爆炸
(1)定义:如果燃烧以极快的速度在有限的空间里发生,瞬间累积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急剧地膨胀,就会引
起爆炸。(2)由燃烧引起的爆炸是化学变化,但车胎爆炸、高压锅爆炸没有生成新的物质,是物理变化。
(四)燃烧、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的比较和联系
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
(1)可燃物要与氧气可燃物在有限空间物质在空气中缓慢地进可燃物因缓慢氧化而不断
条
(或空气)接触内急剧燃烧,产生大行的氧化反应,温度在堆积热量,使得可燃物的
件
(2)温度达到着火点量的气体和热量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温度达到或超过着火点
剧烈的燃烧,伴随着不易察觉的氧化反应,
现非常剧烈,伴随着发不经明火点燃的可燃物的
发光、发热及气体的通常无发光现象,但会
象光、发热自发燃烧
急速膨胀,有爆炸声发热
木炭的燃烧;氢气和氧气混合后
实铁生锈;食物腐败;人
酒精的燃烧;点燃爆炸白磷自燃
例呼吸
镁带的燃烧矿井中的瓦斯爆炸
【能力拓展】
看火点不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一般条件下只,能降低或升高可燃物的温度,却不能降低臧升高可燃
物的着火点。
【即学即练3](2021八下•新昌期末)右图是某同学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实验,实验中发现只有试管
中白磷能够燃烧,图中气球是白磷燃烧前的状态。对于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气球
y>
A.热水只起到给白磷和红磷加热的作用B.实验过程中两颗白磷现象不同可说明燃烧
需要氧气C.实验过程中和结束后两个气球的大小都相同
1).该实验说明白磷不能保存在水中
【答案】B
【解析】A.热水即可以升高白磷的温度,又可以阻断白磷与氧气的接触,故A错误;
B.左边试管中的白磷能够与氧气接触而燃烧,而右边的白磷不能与氧气接触没有燃烧,则说明燃烧需要氧
气,故B正确;
c.在实验过程中,左边的白磷燃烧放出热量,里面的气体体积膨胀,气球体积变大;实验结束后,温度下
降,由于氧气被消耗,因此气球体积缩小。而右边的气球几乎没有变化,故c错误;
I).浸在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因此白磷可以保存在水中,故1)错误。
【即学即练4】(2021八下•义乌期中)下面是“燃烧的条件”实验活动的部分操作示意图:
乒乓球
浊纸抑片碎片
(乒乓球的碎片的着火点
是180C,过滤纸碎片的着火点是245℃)
(1)实验一加热片刻观察到A中棉球上的酒精燃烧产生蓝色火焰,B中棉球上的水不燃烧,由此得出燃
烧的条件之一是..
(2)实验二观察到先燃烧的物质是;若将铜片上的物质换成等量的木屑和煤粉进行实验,
观察到木屑先燃烧,说明木屑的着火点比煤粉。
(3)实验三将燃着的蜡烛放在如上图所示的密闭容器中,同时用氧气传感器测出密闭容器中氧气含量的
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填序号)。
A.蜡烛燃烧需要氧气B.蜡烛燃烧前,密闭容器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
C.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还有氧气I).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为84%
【答案】(1)有可燃物(2)乒乓球碎片;低(3)D
【解析】(1)燃烧需要满足的条件:①有可燃物;②与空气接触;③温度达到着火点,分析实验1中哪个
因素不同即可;
(2)哪种物质着火点低,哪种物质先燃烧,据此分析解答。
(3)根据图像提取相关信息,然后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解答】(1)实验一加热片刻观察到A中棉球
上的酒精燃烧产生蓝色火焰,B中棉球上的水不燃烧,由此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有可燃物。
(2)乒乓球碎片的着火点低于滤纸碎片的着火点,因此实验二中先燃烧的物质是乒乓球碎片。若将铜片上
的物质换成等量的木屑和煤粉进行实验,观察到木屑先燃烧,说明木屑的着火点比煤粉的着火点低。
(3)A.根据图像可知,当氧气的体积分数在21Q16%之间时,蜡烛可以燃烧,因此蜡烛燃烧需要氧气,故
A正确不合题意:
B.当时间为零时,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设,故B正确不合题意;
C.蜡烛熄灭后,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16%,即还有氧气,故C正确不合题意;
D.蜡烛熄灭后,容器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6%,那么剩余的84%是氮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等气体的和,
故D错误符合题意。
警、知识点03灭火与火灾自救
(-)灭火原理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可燃物隔离;
(2)使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隔绝;
(3)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二)灭火的方法
灭火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生活中常见的灭火方法如下表所示:
灭火的方法目的
(1)用水灭火(2)吹灭蜡烛(3)油锅失火倒入大量青菜降低温度
(1)用灯帽盖灭酒精灯(2)油锅失火盖上锅盖
隔绝氧气
(3)实验台上酒精灯着火用湿布盖灭或用沙子盖灭
(1)森林灭火开辟隔离带(2)关闭煤气灶阀门移走可燃物
①灭火时降低的是可燃物的温度而不是可燃物的着火点。
②只要破坏燃烧的三个条件中的任意一个,即可达到灭火的目的。
(三)火灾自救的措施
(1)发生火灾时,要保持镇定,先了解火源的准确位置,然后拨打“119”报警求助。如果火势扩散,应尽
快通知家人和邻居设法离开现场,沿途要关上门,以减低火势及烟雾蔓延的速度,同时切勿乘电梯或升降
机,以免停电被困。
(2)如果你无法离开火灾现场,应用湿毛巾等物品塞住门和窗户的缝隙,以免浓烟渗人;室内浓烟密布时,
应俯伏在地上爬行及用湿毛巾掩盖口鼻;打开窗户,在窗前呼救等。【能力拓展】
①图书馆、用电器、油类等着火时,不能用水或水基型灭火器来灭火,否则会造成图书被破坏、触电等意
外事故。
②电路设备或电线、线路着火时,应先切断电源,再用干粉灭火器或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不能用水
或水基型灭火器灭火。
③活泼金属如镁、钠等着火时,既不能用水灭火,也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因为水、二氧化碳都会
与金属镁、钠发生反应,应使用干沙土来灭火。
【即学即练5】(2021八下•丽水期末)天气晴好的周末,小明一家来到户外野炊,对于以下做法解释不
合理的是()
油锅着火盖锅盖,原理是隔绝空气
B.抽出木柴灭火,原理是清除可燃物
C.离开时浇水灭火,原理是降低木柴的温度
D.木柴搭空火更旺,原理是提高空气中氧气含量
【答案】D
【解析】燃烧的条件:①有可燃物;②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达到着火点,而只要有一个因素不满足,那么
就可以灭火。
【解答】A.油锅着火盖锅盖,原理是隔绝空气,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抽出木柴灭火,原理是清除可燃物,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离开时浇水灭火,原理是降低木柴的温度,故C正确不合题意;
D.木柴搭空火更旺,原理是增大木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而不能提高氧气的含量,故D错误符合题意。
【即学即练6](2020八下•温岭期中)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结合你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最近,小明家做饭时燃气灶火焰呈现黄色,锅底出现黑色。通过维修师傅调节燃气灶的进风口之后,
火焰变回淡蓝色。这说明使燃料充分燃烧通常需要考虑两点:一是燃烧时要有:二是燃料与
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2)请根据下图回答下列问题:工厂排污导致小孩“血铅超标”,工厂方面的辩解错在哪里?。
(3)若我们掌握一定的应急避险技能,可通过自救与互救来降低灾害风险。例如身上着火,可快速倒在地
上,把身上的火苗压灭。这种灭火方式,利用的原理主要是o
(4)请用文字表述“火场逃生”图所示的火场逃生方法0(答一种即可)
【答案】(1)有充足的空气(或氧气)(2)铅笔芯的主要成分为石墨,不含铅
(3)隔绝空气
(4)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或弯腰却匐前进、不乘坐电梯等)
【解析】(1)根据燃烧剧烈程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2)根据铅笔芯的主要成分为石墨分析;
(3)根据隔绝氧气可达到灭火分析;
(4)根据燃烧会产生浓烟和有害气体,且随热空气上升分析。
【解答】(1)使燃料充分燃烧通常需要有充足的氧气和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2)铅笔芯的主要成分为石墨,不含铅,所以铅超标与咬铅笔无关;
(3)身上着火,可快速倒在地上,把身上的火苗压灭,利用的是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的灭火原理;
(4)因燃烧会产生浓烟和有害气体,且随热空气上升,所以火场逃生的方法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或弯腰树
匐前进、不乘坐电梯等。
知识点04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1.化学反应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伴有能量的变化,而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即有放热现象
或吸热现象。
(1)放出热量的反应:如燃料的燃烧,生石灰与水结合成氢氧化钙,镁与盐酸反应等。
(2)吸收热量的反应:如碳与二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生成一一氧化碳,Ba(0H)2与NHC1反应等。
2.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相互转化,与其他形式的能也能相互转化,如电池充电是电能转化为化学能;使用电池
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3.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的大小不同,有些非常细微,只有灵敏的仪器才能检测到,化学反应中能量常表现为
热、光、电等。
【即学即练7](2021八下•新昌期末)小明为探究化学反应过程中能量的变化,做了以下两个实验。
(1)将大约20g己研细的氢氧化领晶体倒入烧杯中,再把烧杯放在事先已洒上少量水的
玻璃片上,然后向烧杯内加入大约10g氯化镀晶体,并用玻璃棒迅速搅拌后静置片刻,提起烧杯,发现玻
璃与烧杯底部粘在一起,玻璃片上的水结成了冰(如图所示)。由实验可知,氢氧化钢晶体与氯化核晶体反
应时(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2)将锌片和铜片组成的电路,插入稀硫酸中,观察到电流表指针发生了偏转,在这个化学变化中,化学
能转化成了能。
【答案】(1)吸收(2)电
【解析】(1)根据氢氧化钢晶体与氯化铁晶体反应时的实验现象解答。
(2)能量可以由一种形式转变成另一种形式。
【解答】(1)氢氧化钏晶体与氯化镂固体用手触摸烧杯外壁,感受温度,实验现象温度降低,因此由实
验可知,氢氧化钢晶体与氯化镀晶体反应时吸收热量。
(2)化学能是一种很隐蔽的能量,它不能直接用来做功,只有在发生化学变化的时候才可以释放出来,将
锌片和铜片组成的电路,插入稀硫酸中发生化学变化释放出能量转化成电能使电流表指针发生了偏转。
B能力拓展
考
法01误认为燃烧一定要有氧气参加
通常所说的燃烧是指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剧烈的氧化反应,我们在学习中,要特别注意
化学概念的前提条件,比如该燃烧定义中的“通常”,但有些物质的燃烧不需要氧气的参与,今后我们会
接触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所以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
【典例1】2019年3月21日左右,位于江苏省盐城市陈家港化工园区的天嘉宜化工有限公司,发生爆炸事
故,事故造成死亡44人,危重32人,重伤58人。(1)在该仓库应该粘贴的图标有;
A®A0(2)消防员指出“爆炸物为特殊物质,沙土掩埋为最佳灭火方式”,
事后查明,爆炸主要是因为金属钠遇水所致,金属钠(Na)可以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NaOll)和氢气,该反
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因此,存放金属钠的地方失火时不可以用水灭火.生活中木材着火了,
消防员用高压水枪灭火的原理是.
(3)某同学给危险品物流仓库提供如下温馨提示,你认为正确的是—;
A.仓库外要有明显的防火警示标志
B.危险品着火时,立即用水灭火
C.仓库要有良好的通风设备、齐备的消防器材D.仓库与周围建筑物之间要用足够的防火距离
(4)可燃性气体发生爆炸的条件:一是可燃性气体浓度在爆炸极限范围内,二是遇到明火,三是:.
【答案】(1)ACD
(2)2Na+2Hq=2NaOH+H?t: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降低可燃物的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3)A;C;D
(4)在相对密闭的环境中
【解析】(1)化工厂的仓库中有易燃、易爆物,不能接触明火,所以应粘贴易燃品、易爆品和严禁烟火的
标志;
(2)金属钠可以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反应方程式为2Na+2HQ=2NaOH+H2t;水能灭火是水可使
可燃物与氧气隔绝,且水蒸发时吸热,降低可燃物的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3)A、仓库外要有明显的防火警示标志,正确;B、危险品着火时不能立即用水灭火,错误;C、仓
库要有良好的通风设备、齐备的消防器材,以防止燃烧引起爆炸,正确;D、仓库与周围建筑物之间要用
足够的防火距离,正确;
(4)可燃性气体发生爆炸的条件一是可燃性气体浓度在爆炸极限范围内,二是遇到明火,三是在相对密闭
的环境中。
/分层提分
题组A基础过关练
1.(2021八下•仙居期末)灭火毯由纤维状隔热耐火材料制成。在起火初期,将灭火毯直接覆盖住火
源,可在短时间内灭火。灭火毯灭火的原理主要是()A.隔绝氧气B.缺乏可燃物
C.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D.增加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答案】A
【解析】灭火的方法:①隔绝可燃物;②隔绝氧气;③降低温度,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在起火初期,将灭火毯直接覆盖住火源,从而使可燃物与氧气脱离接触,因此可在短时间内灭火,
故A正确,而B、C、D错误。
2.(2021八下•临海期末)如图所示实验能说明的是()
A.燃烧需要有可燃物
B.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C.燃烧需要有助燃剂
D.燃烧需要火焰与可燃物直接接触
【答案】B
【解析】燃烧的条件:①有可燃物;②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达到着火点,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火柴头和火柴梗都是可燃物,都与氧气接触,达到相同温度时前者燃烧起来而后者没有燃烧,这
说明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B正确,而A、C、D错误。
3.(2021八下•杭州期末)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其中“火要虚”的意思是说:燃烧木柴时,通常
架空些,才能燃烧得更旺。“火要虚”的实质是()
A.散热的速度加快B.增大木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C.木柴的着火点降低D.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答案】B
【解析】“火要虚”的意思是说:燃烧木柴时,通常架空些,才能燃烧得更旺。“火要虚”的实质是增大
木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反应速率加快,故B正确,而A、C、D错误。
4.(2021八下•杭州期末)科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下列关于燃烧、自燃、爆炸、灭火判断说法正确是
()
A.任何发光、发热的变化都可以叫燃烧
B.能发生缓慢氧化的物质,都能发生自燃
C.爆炸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D.所有物质着火后,都可用水来灭火
【答案】C
【解析】A.白炽灯通电后发光发热,但是不是燃烧,故A错误;
B.铁生锈就是缓慢氧气,但是不会自燃,故B错误;
C.夏季时自行车爆胎为物理变化,而炸弹爆炸为化学变化,故CiE确;
D.电器着火、书本着火后,就不宜用水灭火,故D错误。
5.(2021八下•拱墅期末)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下列关于火灾、灭火与逃生的说法中,正
确的是()
A.火灾是一种燃烧现象,燃烧属于缓慢氧化
B.电路老化着火,应立即用水灭火
C.在火场的浓烟中逃生,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姿势前行
D.为了快速逃离火场可乘坐电梯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火灾、灭火与逃生相关知识。
A、燃烧是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不是缓慢氧化,A不符合题意;
B、电器着火应首先切断电源,不能用水灭火,以防引起触电,B不符合题意;
C、火灾中产生的烟尘吸入人的呼吸道,会使人窒息死亡,湿毛可以防止吸入有毒气体和烟尘,C符合题意;
D、火灾发生时容易停电,因此不要乘坐电梯,D不符合题意。
6.(2021八下•苍南期末)用如图装置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其着火点(己知:白磷的着
火点是40℃)。下列方案正确的是()
6X
—>
JL
TTJ
卜:悬v
选项ABCD
X020202N2
Y20c水40℃水60℃水80℃水
A.AB.BC.CD.D
【答案】A
【解析】探究影响燃烧的条件温度达到着火点时,必须控制氧气与可燃物相同而改变水温,则X应该为0”
而Y的温度应该低于白磷的着火点,故A正确,而B、C、D错误。
7.(2021八下•西湖期中)水是化学实验中常见且用途广泛的一种物质。对下列各实验中水的主要作用的
解释不合理的是()
A.硫在氧气中燃烧一集气瓶中的水:吸收放出的热量
B.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一量筒中的水:通过水体积变化得到氧气体积
C.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一集气瓶中的水:防止集气瓶炸裂D.探究燃烧的条件一烧杯中的水:加热铜片,
隔绝空气
【答案】A
【解析】A.硫在氧气中燃烧一集气瓶中的水:吸收二氧化硫气体,避免污染空气,故A错误符合题意;
B.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一量筒中的水:通过水体积变化得到氧气体积,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一集气瓶中的水:吸收燃烧放出的热量,防止集气瓶炸裂,故C正确不合题意;
D.探究燃烧的条件一烧杯中的水:加热铜片,隔绝空气,故D正确不合题意。
8.(2020八下•吴兴期末)对比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利用如图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当温度升高
至60℃过程中,仅①燃烧;继续升高至260℃过程中,又仅③开始燃烧。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横沙亍H量
A.①燃烧可证明白磷是可燃物
B.对比③④可知无烟煤的着火点比红磷的高
C.对比①②可知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I).对比①③可知燃烧需要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答案】C
【解析】燃烧的条件:①有可燃物;②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达到着火点,据此分析判断。
A.根据燃烧的条件可知,①燃烧可证明白磷是可燃物,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当温度达到260C时,③中红磷开始燃烧,而④中无烟煤没有燃烧,因此对比③④可知无烟煤的着火点比
红磷的高,故B正确不合题意;
C.要得到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的结论,必须控制可燃物的种类和温度相同;①③中分别为白磷和红磷,因
此无法得到结论,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当温度都达到60°C时,①中的白磷与氧气接触能够燃烧,③中的红磷与氧气接触不能燃烧,二者对比可
知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温度达到着火点,故D正确不合题意。
9.(2021八下•义乌期中)下图所示的一组实验可用于研究燃烧条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热水
A.图1铜片上的红磷没燃烧,因为红磷不是可燃物
B.图1水下的白磷没有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C.若将图2中白磷换成红磷,也能观察到燃烧现象
D.图1烧杯中热水的作用既供热又使水下的白磷与氧气隔绝
【答案】D
【解析】(1)(2)燃烧条件:①可燃物:②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达到着火点,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判
断;
A.图1铜片上的红磷没燃烧,因为红磷的着火点远远高于热水的温度,故A错误;
B.图1水下的白磷没有燃烧是因为温度它没有与氧气接触,故B错误;
C.若将图2中白磷换成红磷,由于红磷的着火点远远高于水的温度,因此它不能燃烧,故C错误:
D.图1烧杯中热水的作用既供热又使水下的白磷与氧气隔绝,故D正确。
10.(2021八下•杭州月考)如图所示的一组实验可用于研究燃烧条件(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
磷的着火点为240℃)。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二氧化碳空气空气
白磷
冰水
B.图1白磷未燃是由于没有与氧气接触
C.图2白磷未燃是由于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D.图3中的白磷如果换成红磷一样能够燃烧,因为红磷具有可燃性
【答案】D【解析】燃烧的条件:①有可燃物:②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达到着火点,据此分析判断。
A.此组实验中,白磷放在玻璃管内,与水不接触,则烧杯中的热水只起提高温度的作用,故A正确不合题
悬-tfr.;
B.图1中通入的是二氧化碳,因此白磷未燃是由于没有与氧气接触,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图2中烧杯中为冰水,温度很低,则白磷未燃是由于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故C正确不合题意;
1).红磷与白磷都具有可燃性,但是白磷的着火点远远高于80C,因此图3中换成红磷不会燃烧,故D错误
符合题意。
题组B能力提升练
1.(2020八下•乐清期末)如图所示,加热烧瓶中的水使之沸腾,水蒸气从铜管喷出,把火柴靠近管口P
处,火柴被加热但不能燃烧,迅速移开火柴,火柴开始燃烧。
(1)加热铜管的目的是
(2)火柴靠近管P处,火柴被加热但不能燃烧,迅速移开火柴,火柴开始燃烧,该过程说明了可燃物燃烧
的条件是•
【答案】(1)产生高温水蒸气或防止液化或使水蒸气的温度达到火柴的着火点
(2)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或助燃剂
【解析】(1)加热铜管的目的是:产生高温水蒸气,防止液化或使水蒸气的温度达到火柴的着火点。
(2)火柴靠近管P处,火柴被加热但不能燃烧,迅速移开火柴,火柴开始燃烧,该过程说明了可燃物燃
烧的条件是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或助燃剂。
2.(2020•上城模拟)面粉是常见的食物,但是大量的面粉浮在空气中也会爆炸,产生危险。如图:拿一
个在靠近底部打了一个小孔的八宝粥的空罐子,里面固定并点燃一枝生日蜡烛;另外在一个小塑料盒子里
装人面粉;用一用呀管从外而涌人而粉中,盖好盖子,迅速鼓人大量空气。
(1)会发生的实验现象是:(2)鼓人大量空气的作用是:
(3)爆炸的条件是:
(4)如果你是面粉厂厂长,你如何避免爆炸事故的发生?
请给出可行建议(两条即可):
【答案】(1)爆炸
(2)吹散面粉,使面粉充满罐子
(3)在密闭的空间内剧烈燃烧
(4)严禁烟火;开窗通风
【解析】1、根据图示可知装置的原理是:从吸管进入的空气将吹散面粉,使面粉充满整个罐子,遇到赠烛
的明火后引起剧烈燃烧,导致发生爆炸;
2、如果燃烧以极快的速度在有限的空间里发生,瞬间累积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急剧地膨胀,就会引起爆
炸;
3、根据爆炸的条件可防止爆炸的发生。
【解答】(1)根据实验装置可知,面粉是易燃物,此实验将使面粉在有限的空间内剧烈燃烧,瞬间累积大
量的热,会引起爆炸;
(2)鼓入的大量空气正好对着面粉,所以作用是吹散面粉,使面粉充满罐子;
(3)由分析可知爆炸的条件是:在密闭的空间内剧烈燃烧;
(4)爆炸需要遇明火和在密闭空间内,从这两方面可以采取措施避免爆炸的发生:严禁烟火、开窗通风。
3.(2020八下•丽水期末)如图所示,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实验时,将一根火柴折断,分成火柴头(主
要成分为氯酸钾、二氧化镒、硫磺和玻璃粉)和火柴梗两部分,放在铜片上加热。
--.(1)当观察到现象时,说明物质的燃烧和着火点有关:
A.火柴头先被点燃B.燃烧剧烈程度不同C.燃烧持续时间不同
(2)火柴头点燃的瞬间可观察到“喷”出火焰,这是因为火柴头受热,内部某些物质反应产生了氧气,使
燃烧更旺。该现象说明了氧气具有性;
(3)森林火灾在我国及全球各地频发,消防员通常会用大型吹风机的风筒对着火焰吹风,以达到灭火的目
的。此灭火的原理是。【答案】(1)A(2)助燃(3)降低温度到着
火点以下【解析】(1)火柴头和火柴梗同时放在铜片上加热,那么它们的温度肯定相同。如果火柴头先燃
烧起来,那么说明火柴头的着火点比火柴梗高;
(2)氧气不能燃烧,但是可以帮助物质燃烧,有助燃作用;
(3)燃烧需要的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解答】(1)当观察到火柴头先被点燃的现象时,说明物质的燃烧和着火点有关;
(2)火柴头点燃的瞬间可观察到“喷”出火焰,这是因为火柴头受热,内部某些物质反应产生了氧气,使
燃烧更旺。该现象说明了氧气具有助燃性;
(3)森林火灾在我国及全球各地频发,消防员通常会用大型吹风机的风筒对着火焰吹风,以达到灭火的目
的。此灭火的原理是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4.(2021八下•长兴期末)用如图装置(夹持仪器略去)研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白磷着火点为40C,
红磷着火点240℃,P。能与水反应。)
气体湿棉尼
①通入N,将W管右侧部分放入热水中,a、b处白磷均不燃烧;
sor2
热水
②通入Oz,a处白磷不燃烧,b处白磷燃烧。
(1)实验过程①中,a、b处白磷均不燃烧是因为可燃物燃烧需要。
(2)关于该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有(填序号)。
A.湿棉花的作用是防止PzOs污染空气
B.其他条件和过程都不变,用红磷代替白磷,也能得到可燃物的燃烧条件
C.②中a处白磷不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答案】(1)氧气(助燃剂)(2)A;C
【解析】(1)燃烧的条件:①有可燃物;②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达到着火点,据此分析即可;
(2)根据对整个装置的认识分析判断。
【解答】(1)实验过程①中,a处白磷和b处的白磷都与氮气接触,而没有与氧气接触,因此它们没有燃
烧起来,即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或助燃剂)。
(2)A.P2()5为很细的白色粉末,而湿棉花的作用是吸附P2O5.防止巳。5污染空气,故A正确;
B.其他条件和过程都不变,用红磷代替白磷,由于红磷的着火点远远高于热水的温度,因此红磷不可能燃
烧,故B错误;
C.②中a处白磷不燃烧是因为它没有被加热,即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故C正确。5.(2021八下•上虞期
末)为探究物质的燃烧条件,某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向一个大烧杯中加入约80℃的热水大半杯。在
水中放入一小块白磷,在两支空试管中分别放入白磷和红磷,试回答下列问题。(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B
年的火水
D白7\[一三:(1)烧杯中热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心叫
(2)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o
(3)该实验的结论是。
【答案】(1)提高温度和阻断氧气
(2)①试管内(①白磷)燃烧②白磷不燃烧③红磷不燃烧
(3)燃烧需要氧气和达到着火点
【解析】(1)根据探究燃烧条件实验中热水的作用分析解答;
(2)实验中,热水中的白磷②虽然温度达到着火点,但是没有与氧气接触,因此不燃烧。试管中的白磷①,
温度达到着火点并与空气接触,因此能够燃烧;试管中的红磷③温度不能达到着火点,则不会燃烧。
(3)根据(2)中的分析解答。
【解答】(1)烧杯中热水的作用是:提高温度和阻断氧气.
(2)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①试管内(①白磷)燃烧,②白磷不燃烧,③红磷不燃烧。
(3)该实验的结论是:燃烧需要氧气和达到着火点。
6.(2021八下•拱墅期末)将白磷和红磷分装于Y形试管的两个支管中,管口系一小气球,然后将Y
形试管的两个支管伸入80℃的热水中;同时在烧杯底部放置白磷,如图所示。(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1)实验观察到只有Y形试管内的白磷燃烧,但很快就熄灭了,其熄灭的原因可能是(选填序
号)。①着火点升高②温度降低③氧气耗尽④试管内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
(2)管口的小气球可防止(填写物质的化学式)进入空气,从而使该实验更环保;烧杯中80℃
的热水的作用是»
【答案】(1)③(2)PA;对药品进行加热和对水中白磷隔绝氧气
【解析】(1)燃烧的条件:①有可燃物;②与空气接触;③温度达到着火点,据此分析解答;
(2)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一旦排入空气,会对空气造成污染。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热水的作用。
【解答】(1)实验观察到只有Y形试管内的白磷燃烧,但很快就熄灭了,说明白磷肯定为可燃物且温度已
经达到着火点,那么其熄灭的原因可能是氧气耗尽,故选③。
(2)管口的小气球可防止P2O5进入空气,从而使该实验更环保;烧杯中80℃的热水的作用是对药品进行加
热和对水中白磷隔绝氧气。
7.(2020八下•仙居期末)澳大利亚的大火给澳洲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小柯想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1)图甲是探究燃烧需要
BZ
(2)如图乙所示:在燃着的蜡烛上扣一个烧杯,过一会观察到蜡烛熄灭,可以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3)将装有某气体的大试管管口朝下竖直插入热水中,使试管罩住白磷(如图丙所示),结果观察到了白磷
在水中燃烧的“水火相容”奇观.则大试管所装气体可能是。
(4)下列为小柯提出的火灾应急方案(灭火和自救措施),其中不合理的一项是()•
A,当火较小时,可以用各种灭火器材灭火
B.室内失火时,打开门窗,尽量让浓烟从门窗排出
C.在灭火或逃生过程中,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D.发生森林大火时,可以砍掉周围的一些树木,防止火势蔓延
【答案】(1)可燃物(2)与氧气接触(3)氧气(4)A,B
【解析】(1)在图甲中,相同的酒精灯加热,因此两种物质的温度相同,且都与氧气接触,因为小石块不
是可燃物,所以它没有燃烧;而小木块是可燃物,所以它可以燃烧,那么探究燃烧需要可燃物;
(2)烧杯构成一个封闭的环境,蜡烛燃烧会消耗其中的氧气。当氧气消耗完以后,蜡烛熄火,由此得到燃
烧的条件之一是:与氧气接触;
(3)根据燃烧的条件可知,可燃物达到着火点后,必须与氧气接触才能开始燃烧,因此大试管所装气体可
能是氧气;
(4)A.无论火灾大小,都必须选择合适的灭火器灭火,故A错误;
B.室内失火时,不能打开门窗,这样由于外面氧气的进入,会造成火灾迅速增大,故B错误;
C.在灭火或逃生过程中,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这样可以过滤烟尘,防止灼热的烟尘进入呼吸道,故C正确;
D.发生森林大火时,可以砍掉周围的一些树木,隔绝可燃物,防止火势蔓延,故D正确。
8.某同学打算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他查阅资料得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C,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它们在空气中燃烧都会生成刺激呼吸道的白烟一一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易溶于水,并能与水反应生成
有毒的偏磷酸(HPOJ。他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对比实验,请回答问题。
(1)用图甲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铜片上的白
磷,铜片上的红磷和水中的白磷。再用图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
到不通氧气时,热水中的白磷:通氧气时,热水中的白磷。根据上述实
验,得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o
(2)图甲与图乙实验相比,符合环保要求的是o
(3)若炒菜时油锅内的油着火了,采用的灭火方法是,利用的灭火原理是:
将燃着的蜡烛吹灭,利用的灭火原理是。
【解析】(1)由提示信息可知,图甲中铜片上的白磷既与氧气接触,温度又达到它的着火点,因此铜片上的
白磷燃烧并产生白烟;水中的白磷虽然温度达到了它的着火点,但与氧气隔绝,故水中的白磷无法燃烧;
铜片上的红磷虽然与氧气接触,但温度未达到它的着火点,故不能燃烧。图乙中不通氧气时;热水中的白
磷不燃烧:通入氧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2)图甲中白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
生成有毒的偏磷酸,污染空气:而图乙中的白磷燃烧产生的五氧化二磷与水反应,不会逸散到空气中,故
符合环保要求的是图乙。
(3)炒菜时油锅内的油着火时,可采用盖上锅盖隔绝空气(或氧气)的方法灭火或采用倒入菜翻炒以将温度降
到油的着火点以下的方法灭火;将燃着的蜡烛吹灭,采用的是将温度降到蜡烛着火点以下的方法。
题组C培优拔尖练
1.(2021八下♦乐清期末)火灾是最常见和最具威胁的公共安全事故之一。右图是某新型投掷型液体灭火
器,使用时距离灭火地点1米以外投掷该灭火器。当易碎塑料瓶遇到硬物撞击或高温烧烤便会自行破碎,
释放出“有效液体”,该液体与火焰接触会发生吸热反应。反应时会产生水蒸气、二氧化碳和氮气等5000
倍以上体积的气体,并产生大量泡沫。请解释该投掷型灭火器投掷于火场中能灭火还能防止复燃的原因。
弓M'E•包..
W―一【答案】火灾发生(燃烧)要有三个条件,要有可燃物、温度到达着火点、要有
助燃剂,灭火时切断其中一个条件即可。“有效液体在高温下与可燃物、氧气等发生反应”,由于涉及的
化学反应为吸热反应,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生成大量的水蒸气、二氧化碳、氮气等5000倍以上体积的不
助燃气体,可稀释(降低)燃烧区域的氧气浓度,从而起到冷却与窒息作用。灭火剂中的泡沫覆盖在燃烧
物表面,会降低物体的燃烧温度,构成阻碍燃烧的隔离层,从而减少火焰燃烧需要的燃料,起到灭火,还
可以起到防止复燃的作用。
【解析】灭火的方法:①隔绝可燃物:②隔绝空气;③降低温度,根据题目的描述分析这种新型灭火器的
火火原理即可。
【解答】火灾发生(燃烧)要有三个条件,要有可燃物、温度到达着火点、要有助燃剂,灭火时切断其中
一个条件即可。“有效液体在高温下与可燃物、氧气等发生反应”,由于涉及的化学反应为吸热反应,降
低了可燃物的温度。生成大量的水蒸气、二氧化碳、氮气等5000倍以上体积的不助燃气体,可稀释(降低)
燃烧区域的氧气浓度,从而起到冷却与窒息作用。灭火剂中的泡沫覆盖在燃烧物表面,会降低物体的燃烧
温度,构成阻碍燃烧的隔离层,从而减少火焰燃烧需要的燃料,起到灭火,还可以起到防止复燃的作用。
2.(2021八下•台州期中)我们在实验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火柴划着后,如果将火柴直立,使火
焰在下,火柴就能继续燃烧;如果将火柴直立,使火焰在上,火柴就不易继续燃烧。请你用所学知识解释
上述两种现象。
【答案】外焰温度最高,火柴头向下的话,外焰是打在火柴棍上的,容易着。并且燃烧也是需要燃料的,
火柴头向上的话,内焰很难点燃火柴棍,所以容易熄灭
【解析】燃烧的条件:①可燃物;②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达到着火点,注意燃烧的火焰是否能够给火柴棍
加热即可。
【解答】外焰温度最高,火柴头向下的话,外焰是打在火柴棍上的,能够不断的给火柴棍加热,容易着。
并且燃烧也是需要燃料的,火柴头向上的话,内焰很难点燃火柴棍,所以容易熄灭。
3.(2021八下•杭州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010年冬奥会闭幕式上,加拿大向世界展示了一个伟人的纠错,
由一个小丑竖起开幕式上出故障的欢迎柱,和其他三根欢迎柱搭建在一起,然后由火炬手手拿点燃的火炬
重新点燃了欢迎柱。欢迎柱能燃烧的条件是;①火炬手上点燃的火炬提供的条件:能
燃烧的欢迎柱提供了;③另外的一个条件是。
(2)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生物学家邓肯在4米深的水下手擎火炬潜泳3分钟,利用镁在氧气中燃烧,
创造了“水火交融”的奇观,实现了火炬的水下传递(见右图)。火炬中镁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为,
夏
【答案】(1)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2)2Mg+Oz=2Mg0
【解析】(1)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是物质燃烧需要具备的条件。
(2)镁完全燃烧时,生成氧化镁。
【解答】(1)欢迎柱能燃烧的条件是:①火炬手上点燃的火炬提供的条件温度达到着火点;能燃烧的欢迎
柱提供了可燃物;③另外的一个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2)火炬中镁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Mg+0。=2MgO
4.(2021八下•杭州期中)某研究小组在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发现:铁丝燃烧没有火焰,蜡烛燃烧却有
明亮的火焰。该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1)写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o
(2)探究一:蜡烛燃烧产生火焰的原因是什么?
点燃蜡烛,将金属导管一端伸入内焰,导出其中物质,在另一端管口点燃,也有火焰产生(如图所示)。
由此可知: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填“固态”或“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
(3)探究二:物质燃烧产生火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查阅资料】
物质/°c熔点/°c沸点/°c燃烧时温度/°C
石蜡50-70300-350约6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业遗产改造项目风险评估与管理合同
- 海外务工人员意外伤害保险续约合同
- 游戏主机区域代理分销合同与品牌授权合作协议
- 灵芝多糖的提取及用于疫苗递送体系的免疫应答研究
- 美团外卖平台运营支持合同
- 积分积分兑换教育培训补充协议
- 抖音游戏内购数据保密及合作运营合同
- 金融行业个人财务知识提升计划
- 2025年春季科技创新项目工作计划
- 贾科梅蒂绘画的空间建构及对我创作的影响
- 塑料 动态力学性能的测定 第1部分:通则 征求意见稿
- 抚养权争取变更协议书范本
- 1.-轮胎模具简介
- DL∕T 788-2016 全介质自承式光缆
- 重症患者的康复护理课件
- 华为劳动合同范本
- 新九年级英语暑假讲义(人教版)第01讲现在完成时(学生版+解析)-
- 电力工程造价咨询服务协议
- 一年级下册《读读童谣和儿歌》试题及答案共10套
- 中国车载冰箱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
- MOOC 营养与健康-南京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