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精品专题】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上)复习素材:第二讲 中国古代历法_第1页
【高考精品专题】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上)复习素材:第二讲 中国古代历法_第2页
【高考精品专题】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上)复习素材:第二讲 中国古代历法_第3页
【高考精品专题】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上)复习素材:第二讲 中国古代历法_第4页
【高考精品专题】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上)复习素材:第二讲 中国古代历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上)第二讲中国古代历法我国历法渊源甚远。《尚书·尧典》有“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历”是推算,“象”是观察。意思是说,帝尧命令羲和恭谨遵循上天旨意,依日月星辰之运行制定历法,作为时人从事生产活动的根据。具体的做法就是:“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鸟,南方朱鸟七宿也。殷,正也。也就是说,昼夜等长的时候,当黄昏时见到鸟星升到中天,即为仲春或春分;白昼最长的时候,见到大火星升到中天,即为仲夏或夏至;昼夜又等长到时候,见到虚星升到中天,即为仲秋或秋分;白昼最短的时候,见到昴星升到中天,即为仲冬或冬至。还有“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记载,就是表示366天为一周期,设置闰月来固定四季,成为一岁。一、日、月、年日:甲骨文作“”,即昼夜交替的周期。如下图:月:甲骨文作“”,即月相变化的周期。如下图:

从月龄1到月龄28年:甲骨文作“”,《说文解字》:“年,谷熟也。”即谷物成熟的周期。二、四时(四季)与“三九”、“三伏”食荔枝苏轼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PAGE18四时,即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每节又分孟、仲、季(暮)三月(夏历一月起为孟春、仲春……)还要注意,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春秋二时,因此用春秋来代指一年,而平常所说“春秋冬夏”背后有着一定的道理。思考题:如何划分四季?划分四季的方法很多。我国古代是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做为四季的开始;民间习惯上用农历的月份来划分四季:农历一月到三月是春季,4月到6月是夏季,7月至9月是秋季,10月到12月是冬季;在天文上,是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作为四季的开始;气象上,通常以阳历的3月到5月为春季,6月到8月为夏季,9月到11月为秋季,12月到第二年的2月为冬季。这种划分四季的方法,存在着一个共同的问题:不论什么地方,都是分别在同一天进入同一个季节,这就和各地区的实际气候状况有了很大差距。为了尽可能真实地反映一个地区季节变化的物候情况,现代气候学是用五天平均气温的高低(简称气候平均气温)作为划分四季的指标: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下,比较寒冷的时期称为冬季;平均气温稳定在22℃以上,人们可以穿单衣的季节称为夏季;平均气温在10℃至22℃之间、不冷不热的季节就是春季和秋季。这样的划分方法和我国气候的实际情况,尤其是我国东部地区自然景物的变化,还是比较符合的。思考题:什么是“三九”、“三伏”?从冬至起,每九天为一九,一直到九九,共81天。冬至后第—个九天至第二十七天为“三九”,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有民谣:“一九二九难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年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八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又有:

“春打六九头”

(或五九尾),即六九的第一天(或五九的第九天)立春,自此天气渐暖。三伏,是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我国从公元前776年至今,流行“干支纪日法”,即是把天干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各取一个字结合而得甲子、乙丑、丙寅……等六十组的不同名称来记日子,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秦汉时盛行“五行生克”的唯心说法,认为最热的夏天日子属火,而庚属金,火克金(金怕火烧融),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于是就规定从夏至日(阳历6月21日或22日)后第三庚日为初伏(有十天),第四庚日为中伏(有的年是十天,有的年是二十天),立秋(阳历8月7日或8日)后第一庚日为三伏,有十天。三伏通常也指从初伏第一天到末伏第十天的一段时间。可以算出伏天在阳历的7月中旬至8月中旬,一般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三、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我国民间传统节令。早在周朝和春秋时代就用“土圭”测日影办法而定夏至、冬至、春分、秋分。二十四节气是把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给每个等份起名,这就是24节气由来。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二十四节气与季节、温度、降水及物候有密切的联系,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季节的转折点。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是表示最热、最冷的出现时期;白露、寒露、霜降表示低层大气中水汽凝结现象;也反映气温下降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水情况和程度;惊蛰、清明、小满、芒种是反应物侯特征和农作物生长情况。思考题: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春是蠢动,天气逐渐回暖,广阔大地将呈现一片万物复苏的景象,这一天春季开始。雨水:表示气候逐渐回暖,冰雪融化,雨水逐渐增多。惊蛰:春雷响动,惊动万物,蛰伏地下冬眠的动物开始出土活动。春分:分就是半,这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叫春分,太阳正好直射赤道。这天的白天和夜晚一样长。清明:清洁明净的意思。气候温暖,草木繁茂,天气明朗。谷雨:“雨生百谷”的意思。这一天起雨量增多,对谷物生长有利。立夏:夏季开始,作物生长旺盛。小满:满指饱满,麦类等夏熟作物子粒逐渐饱满,但是没有成熟。。芒种:在这个时期,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进入夏收夏种的大忙时期。所以,农谚中有“芒种忙种”的说法。夏至:至者权也,这一天日影短至。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长,黑夜最短,表示盛夏就要来临,气温将继续升高。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表示还没有达到最炎热的程度。这时正值初“伏”前后,进入炎热初期。大暑:这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正当中“伏”前后。立秋:暑去凉来,秋天开始。秋是植物快成熟的意思,此后气温逐渐下降。处暑: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白露:这一时期气温下降较快,夜间较凉,近地面水汽在草木等物体上凝结为白色露珠,因此早上露水较重。秋分:这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点,这一天昼夜再次相等,从这一天后,北半球日短夜长。寒露:气温继续下降,入夜已寒气袭人,露滴凝冷,是气候将逐渐由凉变冷的意思。霜降:开始降霜的意思。天气渐凉,夜间露水可以凝成小晶冰。立冬:冬是终了,是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这一天起冬天开始。小雪:北方开始降雪,但雪量还小,次数也不多。大雪:雪将由小到大,降雪天数和降雪量比小雪节气增多,地面渐有积雪。冬至:日影最长,这一天北半球半天最短,黑夜最长,并开始进入数九寒天。小寒:冷气积久而为寒,天气寒冷,小寒表示还没到最寒冷的时期。大寒:天气冷到极点,到了天寒低冻的时期。人们习惯把这一节气当作一年中最冷的时期(实际上“小寒”才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期。)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长期对天文、气象、物侯进行观测、探索、总结的结果,是我国劳动人民独有的伟大科技成果,在我国广大农村开展农事活动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一般更适用黄河流域一带的农事活动。为了便于记忆人们把它编成节气歌,有人还写成七言诗。二十四节气表二十四节气是十二个中气和十二个节气的总称。本表列出它们在公历中的大体日期和当时太阳黄径(L)的度数。春季节气名立春(正月节)雨水(正月中)惊蛰(二月节)春分(二月中)清明(三月节)谷雨(三月中)节气日期2月4日或5日2月19日或20日3月5日或6日3月20日或21日4月4日或5日4月20日或21日L315°330°345°0°15°30°夏季节气名立夏(四月节)小满(四月中)芒种(五月节)夏至(五月中)小暑(六月节)大暑(六月中)节气日期5月5日或6日5月21日或22日6月5日或6日6月21日或22日7月7日或8日7月23日或24日L45°60°75°90°105°120°秋季节气名立秋(七月节)处暑(七月中)白露(八月节)秋分(八月中)寒露(九月节)霜降(九月中)节气日期8月7日或8日8月23日或24日9月7日或8日9月23日或24日10月8日或9日10月23日或24日L135°150°165°180°195°210°冬季节气名立冬(十月节)小雪(十月中)大雪(十一月节)冬至(十一月中)小寒(十二月节)大寒(十二月中)节气日期11月7日或8日11月22日或23日12月7日或8日12月21日或22日1月5日或6日1月20日或21日L225°240°255°270°285°300°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四、阳历、阴历、阴阳历推算年、月、日的时间长度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制定时间序列的法则称为历法。这些工作主要依据天体的运动。日,是最容易识别的时间单位,地球自转一周就是一日,年和月都是以日为基础的。月,无疑也是一个很好的时间单位,月亮圆缺变化一周是二十九天半多一点,农历的大月三十,小月二十九天,就是取的它的平均数。常见的历法,大体可以分三类:一类历法只考虑月亮的圆缺,以十二个月为一年,一年三百五十四天左右。是为阴历,如伊斯兰教历、希腊历等。时间长了之后,它就与阳历相差得越来越多,这种历法被称为纯阴历。在纯阴历里,经过若干年之后,就会出现六月飞雪,十二月酷热的现象。阴历是伊斯兰教国家和地区采用的历法,又称回历。它纯粹以朔望月为历法的基本单位,奇数的月份为30日,偶数的月份为29日,十二个月为一年,共354日。十二个朔望月实际上约有354.3671日。为使月初和新年都在娥眉月出现的那一天开始,回历采用如下置闰法:每30年为一个循环周期,设11个闰日。其中第2、5、7、10、13、16、18、21、24、26、29年为闰年。闰年的12月为30日,共355日。回历的起始纪年定在穆罕默德从麦加迁到麦地那的一天,即公元622年7月16日。一类历法以地球绕太阳运动的周期(三百六十五天五小时多)为基础,取其整数,平年三百六十五天,四年一闰,把四个五小时多加在一起,这一年就是三百六十六天。是为阳历,如公历、儒略历等。原始的阳历是古埃及人创立的。最初取一年为365日。公元前46年罗马统治者儒略·凯撒对当时使用的阴阳历作了修改,制定儒略历。儒略历分一年为十二个月,平年365日;年份能被4整除的为闰年,共366日。儒略历从罗马纪元709年,即公元前45年1月1日开始实行。这一年,为了弥补罗马历与太阳年的年差,除了355天的历年和一个23天的附加月外,又插进两个月,其中一个月为33天,另一个月为34天。这样,这一年就有355+23+33+34=445天。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乱年”。儒略历历年平均长度便是365.25日,同回归年长度365.2422日相差0.0078日,400年约差3日。从实施儒略历到十六世纪末期,累差约为10日。据传说,耶酥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三日后复活,恰好是春天。后复活节定为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随着岁月的流逝,春分竟然慢慢地靠近冬天了。为了使复活节回到春天去,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根据天文学家提出的方案,对儒略历进行改革。他把儒略历1582年10月4日的下一天定为10月15日,中间消去10天;同时还修改了儒略历置闰法则:能被4除尽的年份仍然为闰年,但对世纪年(如1600,1700,……),只有能被400除尽的才为闰年。这样,400年中只有97个闰年,比原来减少三个,使历年平均长度为365.2425日,更接近于回归年的长度。经过这样修改的儒略历叫格里高利历,亦称格里历。格里历先在天主教国家使用,是基督教的教历,基督教徒以基督诞生那年起算记年,基督诞生前的年代称公元前,诞生后的年代称公元。二十世纪初为全世界普遍采用,所以又叫公历。中国于1912年开始采用公历,但当时仍用中华民国纪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采用公历纪年。另一类则是以地球绕太阳的运转周期纪年,以月球绕地球的运转周期纪月,根据需要置闰,是为阴阳历,如我国现在还有采用的农历、藏历等。有的人把农历叫做阴历,实际上是叫错了。农历是我国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又名夏历、中历、旧历,民间也有称阴历的。它用严格的朔望周期来定月,又用设置闰月的办法使年的平均长度与回归年相近,兼有阴历月和阳历年的性质,因此在实质上是一种阴阳合历。农历把日月合朔(太阳和月亮的黄经相等)的日期作为月首,即初一。朔望月的平均长度约为29.53059日,所以有的月份是30日。称月大;有的月份是29日,称月小。月初所在的日期,按太阳和月亮的位置推算定,不机械地安排。农历以12个月为一年,共354日或355日,与回归年相差11日,故必须置闰,曾经有三年一闰、五年两闰,而春秋时代又创造了“十九年七闰法”。闰月的安排由二十四节气来决定。这样安排和调节的结果,历法既反映了月亮的圆缺,也与随阳历而来的气候冷热变化相适应了。另外,佛历是泰国、斯里兰卡、老挝、柬埔寨和缅甸等国,以及印度的部分地区通用的历法。佛历是从佛祖释迎牟尼逝世那年,即公元前543年算起。佛历与公历、回历并称,所谓三大历法。思考题:公历大小月是怎么由来的?儒略历里,罗马皇帝儒略·凯撒规定每年分十二个月,单月三十一天,双月三十天,一年共三百六十六天,但比一年应有的三百六十五天多了一天。当时,犯人判处死刑,在每年2月执行,2月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月份,凯撒就从2月份中减去一天。凯撒死后,奥古斯都做了皇帝,他发现凯撒诞生的7月是三十一天,而自己出生的8月却只有三十天。为了显示自己的威严,他又从2月减去一天加给8月,为避免使三个大月的月份连在一起,又把9月到12月的天数作了相应的改变。从此,2月份就只有二十八天了。五、“世纪”、“年代”、“星期”、“礼拜”“世纪”来自拉丁文,意思是一百年。一百年叫一个世纪,从公元一年算起,每经一百年就算是一个世纪。“年代”是在每一世纪中,以十年为一阶段,如“50年代”、“80年代”等等。一般一个世纪的最初十年不用年代来称呼,而叫做“最初十年”。“星期”源于科学,“礼拜”出于宗教,两者不是一回事:“星期”是公历中一种特殊的记日方法,它以七天为一周期,循环往复,无穷无尽。星期记日的方法早在公历产生以前就为人们使用了,古罗马历法已有“七日一周”的算法,至公元321年,君士坦丁大帝于3月7日正式公布,成为定制,逐渐成为国际惯例。我国古代历法把二十八宿按日、月、火、水、木、金、土的次序排列,七日为一周,称为“七曜”。这种算法与西方历法暗合。“礼拜”则是基督教使用的词语。他们相信上帝七天创造了世界、耶酥七天复活的说法,因此,规定第七天举行参拜上帝的宗教仪式,称为“礼拜日”。公历“星期”的第一日叫“星期日”,是公认的休息日,因为这一天与基督教的“礼拜日”恰在同一天。所以,有人将“星期日”也叫“礼拜日”。其实我们星期日休息与基督教徒礼拜日“做礼拜”是毫不相干的。思考题:一周从星期几开始?按七天一周的记日法由来颇为古老,已难于考证。据说古代巴比伦人以太阳、月亮和金、木、水、火、土七星为七日名,这种以七天为一周的记日法就叫做星期。日为大,一周之始自然是星期日。一周从星期一开始的记日法也是有根据的。《圣经》说,上帝创造世界万物,上帝在第一天把光明和黑暗分开,有了白天和夜晚;第二天造天地,有了上下之分;第三天造草、木、蔬菜,大地披上了绿装;第四天造日月星辰,确定年月日和季节;第五天造鱼、水生动物和各种飞禽,让海洋、大地和天空充满生机;第六天造出牲畜、昆虫和野兽,最后上帝照看自己的形象造了男人和女人来管理这个世界。上帝造物之工已经完毕,在第七天就休息了,称为圣日,又叫安息日。因此,星期日就是周末,一周应从星期一开始。二者相比,“一周从星期一开始”符合先劳动后休息的规律。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星期一早晨上班,都有一周之始的感觉,这也是在心理学上的一个根据。但目前通用的还是“一周从星期日”开始,因为星期六是周末已经是人人皆知的了。六、纪年法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产生最早。以帝王即位之年为元年,以后依次为二年、三年……,直至新君出现。新帝即位当年或次年改元。如《左传·骰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指鲁僖公三十三年。《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再如周平王元年(770B.C.),汉高祖二年(206B.C.),鲁隐公三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等等。2、帝王年号纪年汉武帝开始用年号纪元,更换年号就重新纪元。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指南录>后序》“德祐二年”、《雁荡山》“祥符中”(“祥符”是“大中祥符”的简称,宋真宗年号)等。如贞观元年(627B.C.),洪武四年(1671B.C.),康熙十年(1661B.C.)……等等。3、干支纪年中国古代创制的一种纪年方法。它由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顺序相配组成,以六十为周期,用以纪年,称六十甲子。该纪年法始于汉朝,与年号纪年法同时并用。如公元184年为东汉中平元年甲子。《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辛亥”指公元1911年;《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辛未”应为辛亥。近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六十干支表表中各干支前的阿拉伯数字是该干支名在六十干支周中的序号。通常以甲子为0序号。0甲子

1乙丑

2丙寅

3丁卯

4戊辰

5己已

6庚午

7辛未

8壬申

9癸酉10甲戌

11乙亥

12丙子

13丁丑

14戊寅

15己卯

16庚辰

17辛已

18壬午

19癸未20甲申

21乙酉

22丙戌

23丁亥

24戊子

25己丑

26庚寅

27辛卯

28壬辰

29癸已30甲午

31乙未

32丙申

33丁酉

34戊戌

35已亥

36庚子

37辛丑

38壬寅

39癸卯40甲辰

41乙已

42丙午

43丁未

44戊申

45己酉

46庚戌

47辛亥

48壬子

49癸丑50甲寅

51乙卯

52丙辰

53丁已

54戊午

55己未

56庚申

57辛酉

58壬戌

59癸亥4、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扬州慢》“淳熙丙申”,“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shèn)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祭妹文》“乾隆丁亥冬”,“乾隆”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丁亥”是干支纪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乙酉四月”,“顺治”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年号,“乙酉”是干支纪年。5、星岁纪年利用木星运转周期为12年的规律,借用十二次表示年份,即岁星(木星)纪年和太岁纪年(岁星由西向东的运行,和人们所熟悉的十二辰的方向正好相反,所以岁星纪年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起来很不方便。为此,古代的天文学家便设想出一个假岁星叫“太岁”,让它和真岁星“背道而驰”,这样就和十二辰的方向顺序相一致,并用它来纪年)。如《左传》襄公三十年里有“岁在降娄”,《国语·晋语四》有“君之行也,岁在大火”,就是用岁星纪年的例子。6、生肖纪年中国人猜测别人年龄,喜欢问属于何种生肖。究竟甚么是生肖呢?以十二种动物配十二地支来记人的出生年,就称为生肖,又叫属相;因为共有十二种,所以总称十二生肖、十二属,是中国传统纪年法之一。十二生肖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十二年循环一次。例如:若果今年是壬申,就是猴年,这一年出生的人便属猴。古人又以十二地支分属十二时辰,将十二时辰与十二属相一一对应。例如子时属鼠,丑时属牛。这种有趣的十二种动物与十二地支的对应关系,早在春秋时期就开始有了。其由来,可能和原始人的动物图腾崇拜有关。思考题:十二属相为什么鼠占先?古代民间亦曾流传过一些关于十二生肖由来的传说。如说当年轩辕帝要选用十二个动物担任侍卫,许多动物都报了名,猫也托老鼠代为报名。但老鼠忘了,所以十二生肖中没有猫,老鼠也就成了猫的仇敌。又说有次动物比赛武艺,老鼠钻进了象鼻,大象只得狼狈逃走。于是十二生肖中老鼠占了第一,大象名落孙山。这些传说显然出于后人附会。清人赵翼在《陔余丛书》的《十二相属》与《十二相属起于后汉》两文中,已经详细地考证了十二生肖的来历。十二生肖是以地支与各种动物相配组成的。因地支在下,所以取各种动物的足爪,从阴阳上加以区分。子、寅、辰、午、申、戌都属阳,配以足爪为奇数的动物,如鼠、虎、龙、猴、狗都有五指,马是单蹄。丑、卯、巳、未、酉、亥都属阴,则配以足爪为偶数的动物,如牛、兔、羊、鸡、猪都是四爪;蛇无足,但它的舌头却有两岔,也归于偶数一类。问题是为什么子与鼠相配呢?据说,子虽属阳,但也有阴的一面。如子时是昨夜十一时至今晨一时,昨夜属阴,今晨属阳,这种亦阴亦阳的属性老鼠同样具备。鼠前足四爪,为偶数属阴;后足五爪,为奇数属阳。子、鼠均身兼阴阳,正相匹配。于是小小老鼠竟压过它的同僚而在十二生肖中占先了。思考题:十二生肖中为什么没有猫?为什么十二生肖中没有猫呢?因为,十二生肖产生时,猫即今日之家猫还未加入“中国籍”呢。我国的干支纪年法的产生,最迟不会晚于商,因为甲骨文中已有记载。猫的历史比人类要长,但汉以前,我国只有野猫。据考,今天的家猫,来源于印度的沙漠猫。印度猫进入中国,大约始于汉明帝之后,因为那时,中印交往才通过佛教而频繁起来,这离干支纪年法的产生,已是相去千年了。世界上有些国家如印度、真腊(今称束埔寨)、古巴比伦,也曾以兽名纪年或纪日,其兽名与中国的十二生肖稍有不同。如印度的十二兽中,除了以狮代虎、以金翅鸟代鸡外,其它均相同。古巴比伦以猫、狗、蛇、蜣螂、公羊、公牛、驴、狮、隼、猴、红鹤、鳄为十二兽日。但用来作为人的属相,除了中国以外,还未发现任何国家和地区使用过。中国一些少数民族也有动物纪年的习俗,如蒙古族称鼠儿年、虎儿年,藏族则以五行(金、木、水、火、土)代替十天干,如甲子年称木鼠年,丁酉年则称火鸡年。7、民国纪年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正式成立,宣布共和政体,改用公历(阳历),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民国元年,往下推算,民国二十六年就是公元1937年,换算时,在民国年数之上加11,再加1900,就是公元年数。七、纪月法1、序数纪月法。一月、二月、三月……类推,其中一月又叫“正月”,十一月又叫“冬月”,十二月又名“腊月”。如《采草药》:“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指南录〉后序》“德祜二年二月”,“是年夏五”,“五”就是五月。《谭嗣同》今年四月,定国是之诏既下”,“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2、地支纪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如杜甫《草堂即事》诗:“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按周朝纪月法指农历十一月。庾信《哀江南赋》:“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金陵瓦解。”“建亥”即农历十月。3、时节纪月法。如《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孟冬”代农历十月;陶渊明《拟古诗九首》“仲春遘时雨”,“仲春”代农历二月。“正月”的来历人们习惯把农历一月称作“正月”。这是因为在我国古代,每年以哪个月为第一个月,各朝代都不相同。夏朝以一月为第一个月,商朝以十二月为第一个月,周朝又以十一月为第一个月。这些朝代每改正一次月份次序,就把改正的第一个月称作“正月”。据春秋时代《春王正月》说:“正月为一月,人君即位,欲其常居道,胡月称正也。”意思是:古代帝王,大都在每年的头一个月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为了表示庄重独尊,便将一月改为了正月。另据史籍记载。周朝时,许多国家大事都安排在正月处理,所以正月又叫政月。到了秦代,因秦始皇出生在正月,取名赢政,为了避他的名讳,强行规定把正字穿破,读作征。正(征)月的叫法,就这样一直沿用到现在。“腊月”的由来农历十二月称腊月,是由“腊日”演变而来的。腊日,是古人祭把百神的日子。始于周代,具体在哪一天,没有确切记载。到了汉代,将腊日定为冬至后第三个戌日(干支纪日法地支为戌的日子)。因为冬至日在农历上是不固定的,故腊日也是不固定的。后来又将十二月八日定为腊日。《荆楚岁时记》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为什么祭神的日子叫做腊日?这要从腊字说起:古腊字没有“月”旁,象形为:一只掏掉内脏的小动物烤在日头上。后来,人们把成块的干肉也称腊。在周代,掌握腊的人称腊人。用腊祭神,所以便把祭日称腊日。因腊日定在十二月,故十二月也称腊月。月之别名月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尔雅·释天》陬如寎余皋旦相壮玄阳辜涂民间称谓正月

春王

青阳中和

杏月桃月清和

槐月榴月

蒲月

端月菏月

伏月

天贶桐月

巧月

霜月桂月

获月葡月小阳春梅月

良月葭月腊月

嘉平月八、纪日法1、序数纪日法。如《梅花岭记》:“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项脊轩志》:“三五之夜,明月半墙。…‘三五”指农历十五日。《〈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2、干支纪日法。传说为黄帝时大桡所造,尧即位之日为第一个甲子。如《殽之战》:“夏四月辛巳,败秦军于殽。’“四月辛巳”指农历四月十三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即农历六月九日;《登泰山记》“是月丁未”,指这个月的十八日。古人还单用天干或地支来表示特定的日子。如《礼记·檀弓》“子卯不乐”,“子卯”,代指恶日或忌日。3、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朏(fei)、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如《祭妹文》“此七月望日事也”;《五人墓碑记》“在丁卯三月之望”;《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与妻书》“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4、干支月相兼用法。干支置前,月相列后。如《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朔、望、念一个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公历的一个月可以分为上句、中旬、下旬三个时段。而农历的一个月却是分为朔、望、念三个时段:初一到初十为“朔”,十一日至二十日为“望”,二十一日至三十日(小月至二十九日)为“念”。如,一个月的初七称为“朔七日”,十六日称为“望六日”,二十四日称为“念四日”。5、韵母代日一般用于电报,如“马日事变”、“艳电”、“皓电”等。附:12345东先董送屋冬萧肿宋沃江肴讲绛觉支豪纸寊质微歌尾未物678910鱼麻语御月虞阳麌遇曷齐庚荠霁黠佳青蟹泰屑灰蒸贿卦药1112131415真尤轸队陌文侵吻震锡元覃阮问职寒盐早愿缉删咸潜翰合1617181920铣谏叶筱霰洽巧啸皓效哿号2122232425马个养祃梗漾迥敬有径2627282930寝宥感沁俭勘豏艳陷31世引九、纪时法我国古代计时的四个单位是时、更、点、刻。时,也称时辰。古人计时,只根据天色把一日划分为若干时段,如天将亮时为昧旦,日出为晨,太阳正中时为日中,日落之后为黄昏,夜晚叫宵或夕等等。后来,又将一昼夜分为十二等份,即十二个时辰。《左传·昭公五年》杜预《注》,载有十二时辰的完整名日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u)中、日中、日昳(die)、晡(bu)时、日入、黄昏、人定。汉武帝时,以十二地支代表十二时辰,代替了原先的夜半、鸡鸣、平旦……。每一时辰又分为两个小时段,如子时为子初、子正,丑时为丑初、丑正……。这样,一昼夜十二时细分为二十四小时,和现在的用法完全一致了。天色法与地支法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两种纪时方法。如《孔雀东南飞》:“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李愬雪夜入蔡州》:“夜半雪愈急……,愬至城下……,鸡鸣,雪止……,晡时,门坏。”《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平明是平旦的别称。再如《失街亭》:“魏兵自辰时困至戌时。”《景阳冈》:“可教往来客人于巳、午、未三个时辰过冈。”《祭妹文》:“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群英会蒋干中计》:“从巳时直杀到未时。”古天色纪时、地支纪时与今序数纪时对应关系表十二时辰和现代时段对照表天天色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十十二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初子正丑初丑正寅初寅正卯初卯正辰初辰正巳初巳正午初午正未初未正申初申正酉初酉正戌初戌正亥初亥正现现代时段223时224时11时22时33时44时55时66时77时88时99时110时111时112时113时114时115时116时117时118时119时220时221时222时2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