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本溪市某高级中学高考仿真模拟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2届本溪市某高级中学高考仿真模拟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2届本溪市某高级中学高考仿真模拟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2届本溪市某高级中学高考仿真模拟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2届本溪市某高级中学高考仿真模拟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高考历史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

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o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

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

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

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的中立党和维新党分别是指

A.顽固派和洋务派B.洋务派和维新派

C.洋务派和革命派D.维新派和革命派

2.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一再提醒光绪帝对国会、议院等不可操之过急。至1901年,流亡海外的康有为屡批清政府新

政未抓住“行立宪法、开设议院”的“本原”,并不断呼吁立宪。促使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B.维新思想成为主流思想

C.清王朝的统治危机加深D.清末新政重心开始转移

3.1933年3月12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利用当时比较流行的一种新闻媒介,发表了首次“炉边谈话”。他以亲切诚挚

的声音,阐释了自己的施政主张,极大地鼓舞了美国人民。这种新闻媒介应该是

A.报刊B.电报C.广播D.电话

4.1935年,美国最高法院判决铁路职工退休法违宪,理由是:政府强迫铁路公司对其雇员支付养老金,是不经法律

程序剥夺公司财产;国会有权控制州际贸易,并不意味着它可以干涉劳资关系。由此可推知

A.国家干预经济模式遭到否决

B.新政的推行需要体制的调整

C.新政扩大了最高法院的权力

D.新政突破了生产资料私有制

5.距今约5000年左右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典型的文化代表有黄河中下游的龙山文化、北方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

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这些遗址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和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可以用来说明

A.世界各区域文明中我国最早B.中华文明具有多源性特点

C.以玉礼器为代表的礼乐制度D.家国一体的早期政治形态

6.观察“1894年中国产业工人地域分布情况表”,下列对表中反映的情况表述不正确的是

地域工人数(单位:个)占工人总数的%

上海3622047.75—46.40

汉口12850—1335016.94—17.10

广州1030013.58—13.20

天津3080—41804.06—5.35

其他7630—767010.06—9.83

A.近代产业工人在地域上高度集中

B.是近代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反映

C.中国近代工业主要集中于轻工业

D.中国近代工业力量薄弱

7.1971年7月6日,尼克松演讲时说:“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时代,而不是对抗时代。

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尼克松

认为需要谈判而不是对抗的原因不包括

A.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

B.改变策略,建立多极世界

C.欧日崛起,冲击美国地位

D.中国振兴,第三世界崛起

8.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进一步加速。下图所示两大区域集团组织

①都建立于东西方冷战结束前夕②都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

③都推动了区域内部贸易自由化④美国都是两个经济组织的成员国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9.罗马共和国不断对外扩张,发展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罗马帝国。罗马帝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内部相对稳定

统,出现这种局面,除却强大的军事力量外,起到关键作用的是

A.帝国法规B.民主制度健全C.高压政策D.官僚体系庞大

10.胡适在《中国知识分子在1919年》一文中提到“在中国整个现代史上,1919年无疑称得上奇迹迭出之年。这一

年发生了一系列值得纪念的事件.但这一年的真正奇迹,应该是这个国家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显著变化。”结合所学,指

出影响思想观念变化的因素有

①戊戌变法②五四运动③新文化运动④第二次护法运动

A.①②B.②④C.②③D.①④

11.据《宋史》记载,西夏国主“元昊自制蕃书命野利仁荣演绎之成西夏文,字形体方整",介于小篆隶书之间。他还

教国人“记事用蕃书,而译《诗经》、《孝经》、《尔雅》等为蕃语。”此举

A.推动文化的交流认同B.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C.促进了汉字的发展完善D.消除了民族隔阂与矛盾

12.“国家应在经营范围、原料供给、销售市场、劳动条件、技术设备、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等方面,调剂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使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

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此段话符合下列哪一文件的精神

A.《临时约法》

B.《共同纲领》

C.五四宪法

D.八二宪法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

13.(3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宋代科技进入了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的一个全盛时期。宋代的科技教育机制是其创新和发展的原动力。宋太

宗力主“兴文教抑武事”,“以文化成天下“。宋仁宗诏口;“国子监于翰林院选能讲说医书三五人为医师,召京城

习学生徒听学”,归太常寺管理。宋神宗设置算学。胡暖在主持湖州州学时开设治民、讲武、堰水和算历四种课程,

宋代私学教材《千字文》仅一千个字,内容却涵盖天文、地理、动物等学科知识。主持过“崇宁兴学”的蔡京在《劝

用医》中向当地百姓讲述求医就药的道理,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宋代医学考试分三场进行,三场考试都及格,才准予

毕业,并按成绩属高等者派为尚药局医师以下职,其余为博士正录或委以外府州医学教授。

——摘编自赵国权《从科技创新看宋代的科技教育改革》

(1)根据材料归纳宋代科技教育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科利所学知识简评宋代科技教育的改革,并谈谈对当代人才培养的启示。

14.(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根据《宋史•五行志》中记载,在整个两宋时期,发生在江南地区的疫病大概有29次。南宋152年间,

平均每五年就出现一次,其中有26次发生在江南地区。杭州取代汴京成为宋朝的首都以后,也成为新的流行性疾病的

多发区,苏轼曾评价杭州的流行病指出,“杭(州),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从时间的分布上看,从1142—

1190年的48年中共发生13次传染病流行,平均每4年一次;1195—1211年的16年中发生了9次,平均每2年就有

一次瘟疫。两宋尤其是南宋时期传染性疾病大多发生在夏秋之际,23次有明确月份的记载,其中有15次疫情是发生

在这个季节,约占65%。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南方大疫,两浙贫富皆病,死者约十之五六”,“浙西路死者五

十余万人”。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浙西大疫流行,平江府以北的河流中“流尸无算”。

——摘编自尹娜《两宋时期江南的瘟疫与社会控制》

材料二流行病的灾难,促进了医学卫生的各种研究和观察,为近代卫生学的发展铺平了路。以1845年中英《上

海土地章程》的颁布为起点和标志,公共租界开始了其公共卫生建设的进程。此外,工部局还颁布了一些法令法规,

以使公共卫生管理走向法制化和制度化。《上海洋泾浜北首西国租界田地章程后附规例》第42条涉及到沟渠、建造房

屋、街道清洁、挑除垃圾污秽、查视地方污秽、查视房屋污秽等内容;1901年工部局起草《公共卫生细则》,以实行

传染病的强迫性通知和传染病人的强迫性隔离。20世纪20—30年代上海华界的公共卫生事业,不论在组织、体制、

法制还是关于传染病的现代防疫措施上,均已达到了相对完善的水平。服务体系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形成了包括医疗、

预防、保健、康复、教学、科研等在内的比较完整的、布局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政府通过计划手段进行管理,

确保医疗

——摘编自刘雪芹《近代上海的瘟疫和社会》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以后的20多年里,通过政府的统一规划、组织和大力投入,医疗卫生事业的资金投入。全

国绝大部分人口在发生疾病风险时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费用保障。全国绝大多数居民都能够得到最低限度的医疗卫

生服务,确保了医疗卫生服务在全国范围的公平供给。

——摘编自牟海林《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公平取向及其实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时期疫情发生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上海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特点及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参考答案(含详细解析)

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D

【答案解析】

由题干中“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可知守旧党是顽固势力,由“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中“变法”的

信息可知中立党是维新派,由“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中“作乱”的信息可知维新党是革命派,D正确;

顽固派反对学习西方,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技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排除ABC。

2、C

【答案解析】

康有为从“不可操之过急''到不断呼吁立宪,反映出当时清朝的统治岌岌可危,需要通过改革来维护统治,故C正确:

社会矛盾没有发生变化,仍然是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排除A项;成为

主流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新政的重心变化,排除D项。

3、C

【答案解析】

“炉边谈话”是由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所开创的广播发言形式,故C正确;报刊、电报与题干中的“声音”不符,

AB排除;“电话”不属于“新闻媒介”,故D排除。故选C。

4、B

【答案解析】

依据材料“政府强迫铁路公司对其雇员支付养老金,是不经法律程序剥夺公司财产;国会有权控制州际贸易,并不意

味着它可以干涉劳资关系”来看,国家政权有权干预经济,但是有一些措施受到了法院的否定,说明新政的推行需要

进行调整,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未体现国家干预经济模式遭到否决,排除;C项材料看不出新政扩大了法院的权力,

排除。D项材料与新政突破了生产资料私有制无关,排除。

5、B

【答案解析】

材料反映了黄河、辽河、长江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都出土了玉器、祭坛、神庙,表明黄河、辽河、长江都是中华

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明起源有多个中心,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多源性。B正确;材料只反映了我国的文明特点,'我

国最早'的说法材料不能反映,A错误;礼乐制度是周代维护封建制度而建立起的文化制度,时间不符,C错误;家国

一体指的是一个人既是家族的族长,又是国家的掌权者,家既是国,国就是家,材料未体现,D错误。故选B。

6、C

【答案解析】

材料数据没有体现轻工业发展情况,故C选项符合题意;据材料数据可知,这时期中国产业工人集中在上海,说明地

域上高度集中,也体现了近代被西方侵略后沿海地区较开放的半殖民地化的反映,故A、B选项不符合题意;据材料

可知,除上海地区外的产业工人比例较少,体现了中国近代工业力量的薄弱,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7、B

【答案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的国际关系格局。20世纪70年代,由于经济危机和越战的影响,美国实力下降,又

受到欧日崛起的影响,再加上中国的振兴和第三世界的兴起。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积极调整与中国的关系。但世界格

局没有发生根本不变化。所以应选B。

考点:当今世界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格局•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8、B

【答案解析】

图中两大区域集团是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于苏联解体后,①排除;两个组织都是由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而且美国都是成员国之一,②④符合题意;两个组织的成立都推动了区域内部贸易自由

化,③符合题意。B正确;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9、A

【答案解析】

罗马帝国的稳定得益于罗马法缓和了罗马帝国境内各种矛盾,A正确;罗马帝国实行的是帝制,排除B;高压政策容易

激化矛盾,不是帝国稳定的关键,排除C;官僚体系有助于稳定帝国统治,但是与罗马法相比,尚达不到“关键”,

排除D。

10、C

【答案解析】

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解放了人们思想,激发了青年的民主意识,推动了五四运动的爆发,后期

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道路提供了新的方向,而五四运动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

中国迅速传播,故②③正确,C项符合题意;戊戌变法开始于1898年且与题干无关,第二次护法运动开始于1921年,

①④与题干不符合,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11、A

【答案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元昊命野利仁荣创制西夏文字,并且将《诗经》《孝经》《尔雅》翻译为西夏文,从而加强与中原文

化的交流,故选A;西夏文是大臣野利仁荣创制的,B错误;西夏文不是汉字,C错误;不能说加强文化的交流就消

除了民族隔阂与矛盾,D错误。

12、B

【答案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调剂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

义经济,使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新中国新民主主义

经济的特点,属于《共同纲领》的内容,故B正确。《临时约法》,属于中华民国时期,故A排除。五四宪法,不存在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故C排除。八二宪法,也不存在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故D排除。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共同纲领》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

13、(1)科技教育涉及的领域广泛;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科技教育体系;官学与私学相结合;注重科技知识的普及;

建立严格的考试制度。

(2)一定程度上弥补科举制教育的弊端,有利于培养实用性人才;推动科技发展,使宋代进入科技发展的全盛时期。

国家政策的支持,完善的科技教育体制,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体制

【答案解析】

(1)依据材料“国子监于翰林院选能讲说医书三五人为医师”“在主持湖州州学时”来看,宋代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

的科技教育体系:依据材料“宋代私学教材《千字文》仅一千个字”来看,注重了官学和私学相结合;依据材料“开

设治民、讲武、堰水和算历四种课程”“内容却涵盖天文、地理、动物等学科知识”来看,科技教育涉及的领域广泛,

而且注重科技知识的普及;依据材料“宋代医学考试分三场进行,三场考试都及格,才准予毕业”来看,宋代建立了

严格的考试制度。

(2)评价:依据科技教育的改革内容来看,注重科技知识的培养,一定程度上弥补科举制教育的弊端,有利于培养实

用性人才,推动科技发展,使宋代进入科技发展的全盛时期。启示:依据宋代科技教育改革的内容和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