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中历史知识框架和知识点总结_第1页
2023年高中历史知识框架和知识点总结_第2页
2023年高中历史知识框架和知识点总结_第3页
2023年高中历史知识框架和知识点总结_第4页
2023年高中历史知识框架和知识点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1基本考察点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ﻩ王位世袭制夏商的政治制度ﻩ行政管理制度ﻩ①武王分封②周公旦进行更大规模的分封ﻩ过程③春秋时期,分封制受到破坏④战国时期,分封制完全崩溃西周分封制①周王将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 内容②诸侯国有服从周天子命令、镇守疆土等义务③战国时期,分封制完全崩溃ﻩ加强了统治作用:ﻩ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此外统治区域 定义: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ﻩ嫡长子继承制西周的宗法制 特点:ﻩ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ﻩ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影响 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的统一ﻩ皇帝制度ﻩ形成中央官制:三公九卿 地方全面推行郡县制影响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①秦朝疆域不断扩大,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影响②有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助于巩固国家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③奠定了中国两千数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ﻩ西汉:皇帝制、三公九卿制;汉武帝时,中朝——尚书令、外朝——三公ﻩ九卿制度ﻩ东汉:扩大尚书台权力中央政治制度魏晋:逐步形成三省体制ﻩ隋唐:三省六部制 北宋:二府制(中书门下、枢密院);后设参知政事、三司使 元:中枢省、枢密院、宣政院 西汉:汉初郡国并行制,后郡县制,并设州为监察区 东汉:州郡县制 隋代:州县制地方政治制度唐代:道州县制 北宋:路州县制 元代:行省制,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宣慰司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ﻩ明太祖废宰相,权分六部宰相制度从此废除ﻩ中央:内阁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的形成ﻩﻩ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明朝ﻩ明宣宗时,授予内阁大学士票拟权 明神宗时,“部权尽归内阁” 地方:废行省,设三司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ﻩ议政王大臣会议削弱皇权 ﻩ中央康熙帝设南书房,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 清朝雍正帝设军机处ﻩ地方:推行行省制度ﻩ影响第二单元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第1课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琴华工业革命后的英国,规定更多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背景:工业革命后的英国,规定更多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背景:过程过程中国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社会性质变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中国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社会性质变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革命性质变化:旧民主主义革命革命任务变化:反封建反侵略思想界的变化:新思潮的萌发影响鸦片战争影响因素:英法等国规定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英法因素:英法等国规定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英法“修约”遭清朝拒绝过程过程影响:1签定《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领土和主权进一步丧失影响:1签定《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领土和主权进一步丧失2.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弹压人民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限度加深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背景:1为了解决其资本主义发展的矛盾,日本制定了以侵华为中心的“背景:1为了解决其资本主义发展的矛盾,日本制定了以侵华为中心的“大陆政策”2.中日在朝鲜问题上的矛盾激化,日本一方面挑起战争过程过程影响:1签订《马关条约》,领土和主权进一步严重丧失,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2.巨额赔款迫使清政府向列强影响:1签订《马关条约》,领土和主权进一步严重丧失,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2.巨额赔款迫使清政府向列强“政治大借款”3.新开辟通商口岸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进一步中国内地4.在华设厂拓展了对华资本输出途径,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5.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限度大大加深直接起因直接起因过程过程影响:192023《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八国联军影响:192023《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侵华战争1927年6月,“1927年6月,“东方会议”拟定侵占东北的方针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2年,建立伪满洲国1935年,“华北事变”1937年,“七七事变”,日军全面侵华日本逐步扩大对中国侵略1937年12月至1938年初,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至1938年初,南京大屠杀1941年,潘家峪惨案建立“七三一部队”,研究细菌战,用中国活人做实验2.日本的侵华罪行国共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1937年,中共洛川会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国共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1937年,中共洛川会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八路军、新四军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陕甘宁边区和延安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西南地区成为抗战大后方国民政府组织的正面战场:淞沪、太原、徐州、武汉等四大会战八路军的“百团大战”,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战的中流砥柱3.中国全民族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近代一百年来第一次取得的反侵略的完全胜利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近代一百年来第一次取得的反侵略的完全胜利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奉献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4.抗战的胜利和意义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1课太平天国运动治国方案因素:鸦片战争社会矛盾激化准备:洪秀全创建拜上帝教治国方案因素:鸦片战争社会矛盾激化准备:洪秀全创建拜上帝教标志:金田起义兴起前期:《天朝田亩制度》革命性:土地分派(反封建土地所有制)前期:《天朝田亩制度》革命性:土地分派(反封建土地所有制)空想性:产品分派(绝对平均主义)后期:《资政新篇》先进性:发展资本主义空想性:没有反映农民的规定初期:永安建制、定都南京全盛:北伐、西征、东征初期:永安建制、定都南京全盛:北伐、西征、东征发展转折:天京变乱,重建领导核心转折:天京变乱,重建领导核心防御:攻破江南大营、安庆保卫战失败:天京陷落失败第2课辛亥革命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思想基础: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组织基础:各革命团队和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军事基础:1906—192023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酝酿爆发:19202310月10日,武昌起义。湖北军政府成立高潮:192023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1920232月,清王朝结束结局:袁世凯夺取革命果实,辛亥革命失败第3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政治:北洋军阀统治阻碍社会进步经济:民族工业发展政治:北洋军阀统治阻碍社会进步经济:民族工业发展思想:十月革命送来马克思主义外交: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导火线)开端:五四运动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组织的建立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革命焕然一新中国革命焕然一新领导阶级:中国共产党国民革命:国共合作、北伐战争、大革命失败武装起义工农武装割据武装起义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土地革命第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抗日战争:初期——相持阶段——胜利阶段解放战争:争取和平——战略防御——战略反攻和决战——战争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新中国的成立——宣告中华民族的新生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扩大和加强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基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从政治上保证多民族国家个民族完全平等识记:新中国成立时,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结束并开始向社会主义过度的历史事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我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①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主线政治制度②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③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新中国实行的既能体现民族平等,又能保证祖国批准及民族团结的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①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②其内容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③体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与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文革“文革”的成因党的组织、规章制度遭破坏民主法制党内政治生活无法正常进行遭破坏司法部门瘫痪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遭破坏“文革”对民主法制的严重破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遭破坏“文革”对民主法制的严重破坏民主法制思想的宣传平反冤假错案全面立法与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民主法制思想的宣传平反冤假错案全面立法与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民主制度的建设与完善“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与实践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第3课祖国统一大业 形成过程 “一国两制”的提出构想内容 重大意义ﻩ问题的由来香港、澳门的回归回归的背景回归的实现 发展的表现ﻩ两岸关系的曲折和发展两岸关系的发展 阻碍的因素 解决问题的条件和中共立场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历史背景:“历史背景:“二战”结束后,世界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形成新的政治格局ﻩ“另起炉灶”“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重要内容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独立自主的出现第一次建交高潮《中苏和谐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外交成就 外交方针出现第一次建交高潮《中苏和谐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外交成就历史背景抗美援朝胜利结束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同邻近国家发展和谐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历史背景抗美援朝胜利结束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同邻近国家发展和谐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 平共处发展:将“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意义:1。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2.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背景:朝鲜停战,美国继续干涉中国内政 参与日内瓦 召开:为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会议于1954年ﻩ会议4月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 意义:这是新中国初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与重要 国际会议步入世界ﻩ背景: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潮外交舞台出席万隆会议 召开: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意义: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与的亚非国际会议,代表着国际舞台上一种新兴力量的崛起。第2课打开外交新局面 因素:广大发展中国家取得独立,成为国际时务中的 重要力量;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恢复在联合国 的合法席位 ﻩ通过: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意义:是中国外交在20世纪70年代的重大成就之一 中国: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ﻩ因素 争端;中苏关系恶化打开外交新局面美国:遏制、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美国霸权地位日趋衰落ﻩ中美关系1。1970年10月,尼克松总统公开表达乐意访华正常化 2。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为尼克松访华作准备3.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签定《中美联合公报》4.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交因素:中美关系改善的促进;日本对华和谐政党、团队的推动1972年秋,田中角荣访华,两国决定建立外交关系中日关系的改善过程:1973年初,中日双方互派大使ﻩ1978年,双方缔结《中日和平和谐条约》 意义:结束了双方长期敌对的历史,翻开了睦邻和谐的新篇章第3课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ﻩ因素:国际形势有了新变化,国内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内容:对战争与和平的见解有了变化,奉行不结盟政 新时期外交 ﻩ策,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政策的调整意义:丰富和发展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前提: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改革开放以来 积极谋求重大国际问题和热点问题公正、合理的中国外交 的解决ﻩ开展以联合表现十分重视联合国在维和领域的工作,并作出自己国为中心的 的奉献多边外交ﻩ积极参与联合国和有关多边国际机构关于裁军问题的审议和谈判工作在多边经济领域取得显著成就积极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努力 意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奉献 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 活跃在地区性重视发展与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关系国际组织中 保持与欧盟各国的良好发展势头ﻩ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领和谐关系,建设和平的周 边环境第六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第1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ﻩ①地中海孕育了希腊文明②重叠山恋和海洋阻隔ﻩ起源条件③城邦的发展 古代希腊文ﻩ公元前8世纪,雅典城邦开始萌芽 明的起源 奴隶制文明的确立ﻩ公元前6实际初,梭抡改革,确立古代希腊 民主政治内容: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意义:进一步打击氏族制度残余民主政治ﻩ内容: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意义:进一步打击氏族制度残余 梭伦改革内容:即伯利克里改革,设立十将军、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意义:推动民主的发展 内容:即伯利克里改革,设立十将军、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意义:推动民主的发展的表现“黄金时代”进步性:重视和强调民主权利和责任感进步性:重视和强调民主权利和责任感否认血缘关系妇女无权外邦人无公民权局限性下层公民无暇顾及城邦政治生活 进步与局限第2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开始:《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诞生 公民法的发展 起源与发展发展万民法的创建公民法与万民法界线的消失ﻩ形成:法律汇集《民法大全》的形成元老院法令元首命令大法官告示罗马的起源与发展元老院法令元首命令大法官告示 公民法ﻩ内容 万民法:奴隶制和私有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 ﻩ维护和稳定了国家的统治意义、影响对西方民主与政治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第七单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第1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议会制度的形成 “光荣革命” “光荣革命”(1688年) 《权利法案》 内容英国君主立宪制度 作用ﻩ《权利法案》和 建立责任制内阁形成 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特点 作用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参议院第2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立法(国会) 众议院ﻩ1787年宪法ﻩﻩ内阁ﻩ的内容ﻩ行政(总统)其他机构美国联邦 司法(联邦法院)ﻩ最高法院、巡回上诉法院、区政府的建立ﻩ法庭 1787年宪法的影响(进步性与局限性)第3课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洲大陆的发展ﻩ法兰西共和历程 行政权ﻩ法兰西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内容立法权ﻩ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意义 内阁资产阶级代议制在ﻩ德意志统一的完毕ﻩ行政权欧洲大陆的发展ﻩ德意志〈〈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ﻩ立法权 〈〈德意志帝国宪法〉〉的意义第八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ﻩ重要因素:资本主义弊端逐渐暴露 概况:时间、代表人物、基本思想ﻩ空想社会主义历史局限:没有对的揭示资本主义的发展ﻩ (空想)历史作用: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来源之一 ﻩ经济基础: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和资本主ﻩ条件 义矛盾暴露ﻩ思想基础: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 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 主义问世(科学) 阶级基础: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发生 个人作用:马克思、恩格斯的努力时间:1848年2月基本内容:阶级斗争学说、社会发展规律、无产ﻩ阶级使命、斗争标语历史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指导ﻩ阶级基础:法国资本主义发展, 条件 必然性ﻩﻩ资产阶级壮大 因素 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 巴黎公社 组织基础:第一国际的推动偶尔性: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