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最新西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克、千克、吨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是刚刚开始学习有关质量
的知识,它是今后解决有关质量问题的基础。克、千克、吨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
经常用到的知识,虽然学生对质量这一概念难于理解,但是还是有一定的生活经
验,教材在编排上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的素材都是学生比
较熟悉的情境和事物。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帮助学生体验
物体的轻重,感知质量单位。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初步
形成质量观念。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克、千克、吨的认识,质量单位克、千
克、吨之间的换算,解决生活中与质量单位千克、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
本单元教材的编写,呈现以下特点:
1.教材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
掂一掂、称一称的过程中建立质量观念。
2.素材选取广泛,练习形式多样。选用素材,有学生熟悉的生活用品,有学生
经常见到的生活现象练习的形式多样,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积累生活经验,建立
质量观念。
3.知识呈现,实际操作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物体的质量,使学生对质量单位
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
4.注重知识的实际运用,让学生在运用中加深对质量单位的理解。
不管是教学内容还是练习题都比较贴近生活,也注重对学生生活常识的培养。同
时教材中也安排了相应的实践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课
堂的主动权也较好地在学生身上体现。体现了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
教学目标
1、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吨”,了解1千克、1克、1吨有多重,掌
握千克、克、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结合感知物体质量的情境,能用体验的方法来思考和感受物体的轻重,会用
质量的感念来表述物体的重量大小。
3、解决生活实际,会用秤来称物体的轻重,能解决千克、克、吨有关的简单问
题。
4、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实用
性,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建立克、千克、吨的概念。
2.理解克与千克,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
3.在实践中认识并体验建立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
掌握“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并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建议
学生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轻重的问题,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
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就能得到认知,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注意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和学习内容创设情境,充分准备好教学活动中所需的教具
和必要的实物,以图中创设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对质量知识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
识到质量单位是生活中重要而又应用广泛的计量单位
2、教学时“称一称”“掂一掂”等活动要让学生都亲自参与,对使用的测量工
具天平应作相应的简单介绍和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读数;通过学生亲自算一算引导
学生得出1000克=1千克、1吨=1000千克,通过大量的感知体验建立质量的概
念。让学生去收集关于吨的有关信息,再用学生交流信息的方式使学生懂得在计
量很重的物品时,通常用吨作单位。教学时要突出这些物品都是很大很重的。还
可以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举出一些熟悉的物体的
轻重,加深理解。
3.在学习方式上要多采用小组活动、同桌讨论、交流感受等,在相互启发,取
长补短中促进学生的学习。
4、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
体重的变化情况,认识自我,体会成长的快乐。
课时安排:
本单元5课时完成教学,其中机动1课时。
课题课时
认识克1课时
认识千克1课时
认识吨1课时
练习一1课时
综合与实践1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克
教学内容
教材1〜2页,认识克。
教学提示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部分有关物体轻重问题的感性经验,但对“克”
的概念非常模糊,充分利用直观操作,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称一称”“掂一掂”
实际操作活动,亲身感受“克”的概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
初步建立1克质量的概念,知道用字母g表示。
2.过程与方法:了解天平称重的方法,小组合作通过利用天平“称一称”等
活动,突破教学重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品质量的估计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
识。
重点、难点
重点: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物品的重量,建立‘'克”的概念。
难点:建立“克”的概念。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苹果、糖块、1角硬币、天平、糖、勺等。
学具准备:每小组一台天平、花生,沙子,黄豆、勺、1角硬币等物品。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多媒体播放课件。
师:大家认真看了老师收集的这些场景,并结合你同家长一起到超市购物经历,
说说你从获得了哪些信息。(让学生通过观察说出称量的工具及质量单位。)
汇报:
生1:妈妈买的盐500克一包。
生2:课件里售货员阿姨用电子秤称了300克木耳和2千克黄瓜。
生3:叔叔用磅秤称出一筐西红柿20千克。
生4:我爸爸的实验室里有天平也用来称物品。
小结:同学们现在已经知道称量物品质量的工具有(引导学生看教材)电子秤、
台秤、磅秤、盘秤等;你们所说的这些单位也都是生活中常见的质量单位,今天
我们来认识一下克。(教师板书:认识克)。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具体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
学生初步感知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二)探究新知
(1)“称一称”初步感受1克。
1.师:出示1勺糖(重1克)。猜猜看,它有多重?
学生猜想,代表发言。
2.师:市电子秤演示称质量,(电子秤基本没反应)。让学生小组讨论为什么并选
出合适的工具来称重。
汇报
生:称重的东西太少,电子秤应该称稍重一些的物品。选用天平来称量。
师:给予肯定并实时鼓励。
3.教师出示天平并介绍天平的用法,称出质量1克的糖。
(2)“掂一掂”动手操作,建立“克”的概念。
1.教师出示1枚1角硬币,让学生估一估有多重。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不急于对学生的答案下结论。)
2.称一称,让学生把硬币放在天平上称一称1角硬币到底有多重。
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称量过程和结果。
生:1枚1角硬币大约重1克。
师:“克”在生活中用字母“g”表示。(板书g)
师: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手中1角硬币的质量并谈谈感受。(很轻)
3.让学生想一想那些物品大约也是1克?
学生思考汇报:1个乒乓球、一个扣子、一粒黄豆等。
(3)议一议,生活中的哪些物品的轻重可以用克来作单位?
1.课件展示生活中可以用“克”来做单位的物品。
让学生说说什么情况下用“克”作单位。
指名回答。(质量较轻的物品,通常用克作单位。)
2.你还知道那些物品可以用克来做单位。
小组讨论,班内交流。
生1:1个鸡蛋的质量。
生2:妈妈的金戒指。
生3:一袋薯条质量。
小结:计量较轻的物品有多重用“克”作单位。“克”用字母“g”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称一称”“掂一掂”“议一议”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克”
并加深对“克”的理解,初步建立“克”的概念。
(三)巩固新知
1.让学生小组合作称一称其它物品的质量,班内交流。
2.完成P2页“填一填”。
学生独立思考,填空。(每一大格100g)
订正,指名读。
P2页“填一填”答案:100g200g900g
(四)达标反馈
(1)填空
L计量较轻物品的质量通常用()作单位,用字母()表示。
2.1个回形针的质量大约重(),1个鸡蛋大约重(),1个苹果大约重
130(),1包方便面重100()0
3.要想知道1枚图钉的质量我们用()称出它的质量。
(2)1块橡皮大约重9克,4个这样的桃子重多少克?
答案:(1)1.克g2.1克60克克克3.天平(2)9义4=36(克)
(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学习这一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生1:称量较轻的物品用天平来称量,并认识了天平、电子秤等称量的工具。
生2:称量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用字母g表示,并感觉到了1克有多重。
生3:我学会了适用天平的方法。
师:同学们的收获真多,课下我们找找周围的哪些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作单位,
来加深对“克”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回忆本节课的知识点,使学生对克有一个系统的理解,形成
自己的知识建构,感知质量和生活密切相关。
(六)布置作业
1.搜集一些小食品的包装袋,看看包装袋上的质量单位。
2.1个香蕉大约重80(),一块奶糖重约4(),一个桃子大约重()
克。
3妈妈的一个金耳环重3克,一对金耳环重多少克?
4.说出下面物品各重多少克。
5.判断对(J)错(X)
(1)500克白糖和500克鸡蛋一样重。()
⑵数量多的物品比数量少的重。()
板书设计
认识克
计量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用“克”作单位,用字母“g”表示。
教学反思
学生刚开始接触质量单位,,并且1克质量比较小,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被忽
视,因此在教学中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动手操作,让他们在称一称,掂
一掂,找一找,议一议等活动中建立克的概念,并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加深对克
的理解。活动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
不足的是学生动手操作时间较短,少数学生亲自称量了物体的重量,没能做到每
个学生都亲自称一称,来增加学生对克的感性认识,形成克的概念。
第二课时认识千克
教学内容
教材2页,认识千克
教学提示
认识千克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质量单位克的基础上,进一步来学习
质量单位千克的。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建立1千克的质量概念是本课学习的重
点。教学中主要通过各种实际操作,活动,来增加学生对千克的感性认识。从而
形成千克的质量概念,把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来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生活情境中,认识质量单位“千克”,感知1千克有多重,
建立千克的观念。
2.过程与方法:掌握克与千克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千克”,感知1千克有多重
难点:建立“克”与“千克”的联系。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台秤一个、500克袋盐。
学具准备:4个梨、8个苹果,1个萝卜,500g袋盐。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上节课我留下了一个作业,是让同学们回家称一称自己的体重。来汇报一下,
看看谁最重,谁最轻。
生:回家我让爸爸给我称了一下,他说是33千克。
生:妈妈说我的体重是38千克。
生:我43千克
生:...
师:同学们,不知你们注意没有,你们说自己体重的时候都用的“千克”作单位,
那么千克和我们学的克有啥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千克”这个质量单
位。(板书:认识千克)
设计意图:由学生汇报体重引入新课,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
兴趣。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台秤
师:课件出示教材台秤图片,讲解台秤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上面的盘子叫托盘,
所要称量的物品放在上面。下面的圆盘叫刻度盘,盘上的刻度用来表示物品的质
量。同学们观察一下刻度盘,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生:刻度盘上有10个数。
生:一根指针,字母kg。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称物品质量的时候我们一般用千克来作单位,在生活
中千克也叫公斤;千克用字母kg表示;称物品的时候指针指着几就是几千克,
课件演示指针指到3,指到4,指到8,
生:同学们说出相应的质量。
师:同学们在你们组的台秤上找找2kg、3kg、4kg、5kg的刻度并指给同学看看。
2.建立千克的概念
(1)认识1千克
师:同学们拿起你们组的袋盐掂一掂估计一下质量,再看看包装上的质量是多
少?
生:500g
师:如果有两袋盐你们算一算重多少呢?
生:500+500=1000(克)
师:1000克就是1千克。(板书:1000克=1千克)千克用字母“kg”表示,即
1000g=lkgo
生:这两袋盐真的是1千克吗?
师:我们来称称验证一下。现在同学们看看指针指着0,下面我把两袋盐放到托
盘上,大家看指针指着几。
生:指着1.
师:指针指着1,表示两袋盐重1千克。
(2)掂一掂
师:我们称出了两袋盐重1kg,大家掂一掂,说说感受。
生:轮流掂一掂,感觉比1克要沉得多。
师:我这里有两个盒子,分别装有2千克的大米和1千克的黄豆。你们掂一掂猜
猜两个盒子里哪个装的大米,哪个装的黄豆?
生:轮流掂,一直认为重的是大米,轻的是黄豆,因为1千克的黄豆和刚称的两
袋盐的差不多,2千克大米肯定比1千克重。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感受1千克有多重,建立1千克的概念,
为以后运用提供了感性经验。
(3)称一称
①拿出学生准备好的梨和苹果装进袋子里,分别掂一掂估计一下质量。小组内交
流。
②用秤称一下所带物品的质量,并记录。
③展示称量结果。通过比较发现有的同学记录用克作单位,有的同学用千克作单
位。同一组同学的记录:4个梨:1千克,1000克;8个萝卜:3千克,3000克
1千克=1000克3千克=3000克
设计意图I:通过学生观察得出,克与千克之间的换算方法。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
克与千克的换算关系。
(三)巩固新知
1.同学们称量一下带来的其他物品。并掂一掂,说说感受。
2.完成“填一填”。
学生独立思考,填空。订正,指名读。
“填一填”答案:5kg3000g
设计意图:称一称、掂一掂的活动,使学生在感受1千克实际质量的同时,建立
了1千克的概念。用掂一掂的方法找出1千克的盒子,目的是让学生巩固对1
千克的表象,学会用数学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四)达标反馈
1、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袋大米重25()一袋食盐重500()
一袋饼干重250()一辆汽车重2000()
2、火眼金睛辨对错
一袋面包重250克。()一根火腿重100克。()
一个西瓜重3克。()一袋话梅重80克。()
3、估一估下面物品的质量
一个苹果()克一瓶矿泉水()克
一棵大白菜()千克一本数学书()克
答案:1、千克克克千克
2、VVXV
3、答案不唯一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又要进入尾声了,你能和大家说说你的收获吗?
生:我认识了“千克”,知道了称量较重的物体应该用“千克”作单位,“千克”
可以用字母kg表示。
师:我们要想真正结识"千克”这个朋友,还要在平时的生活中多观察、多体验。
多媒体播放“生活中的千克”录像片断。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短片“生活中的千克”,让学生再一次领略数学与生活的联
系,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又能发展学生的数学眼光。
(六)布置作业
1、比较大小
560克()5千克4千克()3900克
6800克()6千克3千克()3000克
2、单位转换
2000克=()千克5千克=()克
14000克=()千克5400克=()千克=()克
3、选择题
(1)1千克600克比2000克少()。
A.120克B.80克C.400克D.120千克
⑵一只小狗的重量是9000克,合()千克。
A.9000B.9C.90
⑶一个苹果约重()。
A.60吨B.60千克C.60克
4、妈妈买了5千克苹果用去15元,1千克苹果多少元?
5、在()里填上合适质量单位
一个西瓜重5()一瓶墨水重100()一本故事书
重210()
一个梨重200()一只鸡重3()
只山羊重35()
一头牛重200()一枚2分硬币重1()一袋
方便面重105()
板书设计
认识千克
计量较重的物品的质量用“千克”作单位,用字母“kg”表示。
1千克=1000克千克也叫公斤
lkg=1000g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重点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体验,在具体情境中感觉体
验,以增加学生对它们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千克的重量观念。只有感受和
体验了,孩子们才能收获不一样的1千克。我想,经过了这节课,在他们的心里,
1千克一定是丰富的,是多彩的。
第三课时《吨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3-—4页吨的认识。
教学提示:本节课在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的基础上进行的。“吨”这个质
量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为了帮助学生对吨有具体的认识,结合学
生结合生活实践,说明“吨”在生活中的应用。然后结合牛、水泥的质量,初步
建立“吨”的概念,并揭示了“吨”与“千克”的进率,1吨=1000千克。再通
过拎一拎、背一背等实际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吨重的观念,体会到吨是很大的
质量单位,进一步加深1吨=1000千克的认识。最后安排巩固练习,有利于学生
巩固新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象和推
理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吨与千克的
简单换算。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交流,能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
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而这也是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25kg、100kg、的物品各一个
学具准备:学生了解家里每月用水量、亲自去称自己的体重。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放图片曹冲称象)你们谁会讲曹冲称象的故事?学生边讲故事边观看称象
的图片。让学生感知大象是很重很重的动物。提出问题:大象的质量要用什么作
单位?
师:大象的质量要用“吨”来作单位。你们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用吨作单位
呢?举例说明。(课件出示相应图片)。
生:买卖刚才时用“吨”作单位。
生:冬天我们买煤的时候用吨作单位。
生:大卡车的载重量用“吨”作单位。
生:...
师: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作单位。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吨(板书:吨的认识)。
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开头,引出要学习的知识重点,质量单位“吨”
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二)探究新知
1、体会1吨的概念
师:课件演示吨的展示图,说说你在图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图中有10袋大米,每袋大米的质量是100千克。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算一算10袋大米共多少千克?
生:10X100=1000(千克)
师:1000千克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如果我们班平均每个学生的体重
是25千克那么我们班40个学生大约是1吨。
2»说一说
师:大家讨论一下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吨作单位,
生:上个月我们家用水3吨。
生:我家盖房用了5吨水泥。
师:然后课件显示:卡车的载重量,集装箱的装载量等。
[设计意图]:课件演示吨的展示图,让学生形象直观感知1000千克就是1吨的
概念。安排学生讨论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吨作单位,让学生充分感到数学知识就
在身边,就在我们生活之中。增强学习兴趣。
3.填一填
师:出示教材第3页“填一填”
2000kg=()吨4吨=()千克
师:先说一说千克和吨之间的关系。
生:1吨=1000千克
师:下面学生独立完成,交流订正。汇报,说说你的想法。
生:2000kg=2吨1000千克是1吨,2000kg里有2个1000kg,即2吨。
生:4吨=4000千克1吨=1000千克,4吨里有4个1吨,即4个1000千克,
即4000千克。
师:还有其它的思考方法吗?
生:高级单位转化成低级单位乘进率1000,低级单位转化成高级单位除以进率
1000.
4、教学吨与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某地有小麦5吨,运走了2000千克,还剩多少吨小麦?课件演示运小麦的
情景图。
生:3吨。
师:你怎么想的?
生:先把2000千克转化为2吨,在用5吨减2吨等于3吨。5-2=3(吨)
师:板书并进一步说明:必须先统一单位,再计算。
[设计意图]:学生在前面千克和克的换算中已有了一定基础,因此,在教学这
一例题时,避免老师太多的讲解,采用启发式教学,如教学完3吨=()千克再
提问:“还有其它的思考方法吗?",从而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思考方法来解决问
题,体现方法的多样性。
(三)巩固练习
1、第4页课堂活动掂一掂、称一称。
让学生掂一掂估计物品的重量,在称一称,看估计的质量和准确的质量差多少。
2.对口令游戏
同桌为单位,进行对口令游戏,练习克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3.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一台拖拉机可以装货物1()
一个乒乓球重3()
一袋面粉重50()
4、判断题。
5吨=50千克()
7千克=7000吨()
一头猪重143千克。()
答案:3、吨、克、千克4、XJV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并联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既有利于学生巩
固新知,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达标反馈
1做一做:
2吨=()千克5000kg=()吨6吨=()
千克7000千克=()吨
2、一袋大米重100千克,()袋大米重1吨。
100块砖重200千克,()块砖重1吨。
3、3000千克水果,这辆载重4吨的卡车能一次运走吗?为什么?
4、水果店第一次运来3吨水果,第二次运来4000千克,两次共运来多少吨?
答案:1、20005600072、105003、能,因为3000千克就是3
吨,3吨小于4吨,所以能一次运走。4、7吨
(五)全课小结
师:说说今天这堂课你有哪些收获?
生:计量较重的物品用吨作单位。
生: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
生:1吨=1000千克
生:在解决关于质量的问题时,不同单位间进行计算时要先统一单位。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谈谈自己的收获,让学生感受数学知
识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
(六)、布置作业
1、填上适当的质量单位。
一个苹果重200(),一箱苹果重15(),一车苹果重3()
2、做一做
10吨=()千克5000千克=()吨
8000千克=()吨4吨=()千克
3、一辆载重4吨的卡车能否运走3500千克水果?
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作单位。
1吨=1000千克
2000kg=()吨4吨=()千克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明了的板书,让学生理解,“吨”是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
品的质量单位,并理解吨和千克之间的换算关系。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
教学“吨的认识”之前,学生对生活中比较重或大宗物品的质量用什么单位表
示,也能说出是用“吨”作单位,但是对1吨到底有多重,学生并没有感性的认
识和直观的参照设计了拎一拎、背一背两个体验环节。能进一步加深对1吨有多
重的感性认识。
第4课时练习一
教学内容:
教材4—5页。练习一
教学提示:
学生对质量单位克、千克、吨有了一定的了解,会进行单位间的简单换算,教学
时通过对质量单位的复习,并运用不同的题型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培养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让学生小组交流,互相补充,班内
展示等活动,体会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回忆克、千克、吨的内容,使学生对质量单位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
网络化。
过程与方法: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建立克、千克、吨的概念,掌握他们之间的
换算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能进行克、千克、吨之间的单位换算。
难点:运用所学关于质量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答题纸,调查一些商品的质量。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谈话回忆这一单元的收获。
师: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少收获,大家在一起交流一下。指名回
答自己的收获。
生:计量较轻的物体的质量用“克”作单位。计量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
计量很重的物品用“吨”作单位。
生:质量单位间的关系是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
生:我会用合适的质量单位表示物品的质量。
2.引入课题
师:我们通过回忆交流同学们对质量有了一定认识了解。不知道同学们掌握的都
怎么样?今天我们考查一下,完成“练习一”(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回忆本单元的知识,在思考中明确本节课的学
习内容。
(二)探求新知
1.出示教材第4页练习一第1题。
(1)师:引导学生观察图,提出要求:把图中物体和所给的质量按从重到轻的
顺序排一排。
生:学生观察思考,小组内进行交流。
(2)组内代表汇报本组的交流结果。
生:物体,实心球〉足球〉小皮球〉乒乓球
生:质量,1000g>430g>55g>3g
师:请同学们自己在课本上用线连一连。
生:展示连线的结果,并说解题思路。
2.填一填。
(1)师:出示第2题。让学生说说质量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生: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
生:克、千克、吨每相邻2个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
学生独立填空,指名汇报结果。
6kg=6000g1000g=lkg8000g=8kg
(2)师:出示第4题,读一读要求。让学生独立完成,
生:汇报并说说解题过程。
3.判断
师:出示第6题。仔细读题,独立判断对错。
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订正。
生:汇报判断结果,并说说错误的原因。1吨=10kg(X)1000kg=10吨(X)
6000kg=6吨(J)错因:进率掌握错误。
错
4.数学与生活。
(1)师:出示教材第3题。
生:观察示意图,理解图意。小组内交流解题方法和注意事项。
生:列式计算。汇报,
6kg=6000g60004-1000=6(袋)
(2)师:出示第7题,
生:读题,弄清题意。
生:组内讨论,交流解题方法及注意事项。单位不统一,要注意同一单位。
生:列式计算,汇报。3000千克=3吨3+1=4(吨)
(3)师:出示第8题
生:展示调查结果讨论汇报。
师:根据调查情况提出问题,
生:学生汇报并解答。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开拓思路,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
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感觉生活处处有数学。
(三)巩固新知
完成第1、2、4、6题,交流解题思路和过程。订正。
答案:1.实心球>足球〉小皮球〉乒乓球1000g>430g>55g>3g
2.6kg=6000g1000g=lkg8000g=8kg
4.6吨=(6000)kg8000kg=(8)吨(3000)kg=3吨
6.1吨=10kg(X)1000kg=10吨(X)6000kg=6吨(J)错因:进率掌握错误。
(四)达标反馈
1.7000克=()千克3吨=()千克
2千克=()克9000克=()千克
2.学校运来3吨煤,用了750千克,还剩多少煤?
答案:1.7300020009
2.3吨=3000千克3000-750=2250(千克)
(五)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想一想这节课我们归纳复习了哪些知识?
生:质量单位间的换算关系:“克”用“g”表示,“千克”用“kg”表示。
1000克=1千克1吨=1000千克
生:单位不统一要先统一单位再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回顾,使学生再次对质量这部分知识进行梳理,
建立质量概念。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六)布置作业
1.填空。
7吨=()千克3吨200千克=()千克
2千克500克=()克4500克=()千克)克
2.判断。
(1)小红的体重是36克。()
(2)1吨铁比1000千克棉花重。()
(3)一个苹果重70千克。()
(4)一个足球400克.()
3.建筑工地运来20吨水泥,用去8吨,还剩多少吨?
4.妈妈买来12千克苹果,5千克橘子,妈妈一共买来水果多少千克?
5.幼儿园阿姨买来50克水果糖,150克奶糖,把这些糖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
每个小朋友分得多少克?
板书设计
练习一
1.“克”用“g”表示,“千克”用“kg”表示。
1000克=1千克1吨=1000千克
2.统一单位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克、千克、吨的有关知识后安排的一节练习课。在教
学中,我结合教材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简单的题目,交流合作较难的习题。并给于
及时的点拨。使学生进一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质量单位间的联系。教学中
也存在不足之处,课堂速度较快,掌握不好的同学,似懂非懂。在以后的教学中
要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让每个学生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
来。
综合实践称体重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页称体重。
教学提示
“称体重”是在学习了克、千克、吨的认识,称重方法和单位之间的换算后的一
节综合实践课。活动由称一称、填一填,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组成,教材运
用不同的活动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所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在教学时让学
生根据整理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并说说自己的发现。获得一些有用的数学信息,
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称体重的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克、千克、吨的单位概念,初
步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称体重和记录学生体重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初步经历收集、
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渗透统计的初步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中,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与人分享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经历体重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过程,进一步巩固克、千克、吨等
的单位概念。
教学难点
通过称加重和记录学生体重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践的联
系,培养运用数学的意识,渗透统计的初步知识。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体重秤、儿童标准体重对照表。
学具准备:答题纸、小组体重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让一位比较胖的学生上讲台上来,并指着说,谁来猜猜他的体重。
学生纷纷举手示意猜。
师:同学们先想想他的体重用什么质量单位来表示比较合适?
生:用千克来表示,如果用克的话,数字比较大,不方便。
师:你准备用什么办法,使你的猜测更准确些?
生:抱一抱他。
师:说的好,抱抱他感觉一下他有多重,谁上台来抱抱试试。
学生上台来抱抱,可是没抱动。
师:你没抱动他,你猜猜他有多重?
生:有50千克吧。
被抱的学生:不情愿的说,我有那么重吗?
生:没抱动你,猜不准。
师:怎么才能知道他准确的体重呢?
生:用体重秤,称一称。(板书:称体重)
设计意图:从猜学生的体重引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求知欲,
在鲜活的现实情境中感受数学的价值。
(二)探究新知
1.称一称、填一填。
师:请刚才那位同学站到秤上,等指针不动了,大家看看刻度盘上指针的位置(1
个大格5千克,1个小格1千克。)指名几位学生读出体重。适时表扬读数准确
的同学。
师:想知道自己的体重吗?那就来称一称吧。
以组为单位,由组长称出其他学生的体重,读出每个学生的体重数和单位。并作
好记录。
师:教师指导称重,查看记录是否规范。
生:组长汇报记录结果。
2.看一看、比一比。
(1)用自己的实际体重与估计体重比一比看是否正确。
(2)出示“6-—10岁儿童标准体重对照表”与自己小组同学体重记录表对照,
说说发现了什么?
小组讨论,指名汇报。
生:超重的比较多。
(3)根据同学们的体重情况,你有什么建议。
师:适时进行健康饮食方面的教育。比较胖的同学要科学饮食,争取有个标准的
体重;比较瘦的同学不要偏食,增加营养。
3.说一说。
(1)对其中一组的体重记录表进行展示分析。
师:引导学生思考,你从记录表中知道了哪些?
生:小组内交流。
生:我的体重是31千克,比小英重一些。
生:我的体重是25千克,比小勇轻3千克。
生:...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猜体重、称体重、比较体重,提建议等活动,使学生初步了
解收集,比较,分析数据可以获得有用的信息,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三)巩固新知
组内比较书包的重量
1.小组合作完成。
2.交流比较书包重量的方法。(1)掂一掂。(2)称一称。
3.根据书包的重量提合理的建议。如:有的把与上课学习无关的都放进书包。有
的书包里很乱。真正给书包减负。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学会比较物品轻重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收拾自
己书包的习惯。加深对物体轻重的感知。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生:学会了称重的方法,并通过分析比较,发现了许多信息。
师:对于超重或体重过轻的我们应该怎样?
生:超重的要注意科学饮食,过轻的要不偏食,增加营养。
(五)布置作业
1.课下找一些身边的物品称一称。
2.如果你的体重不标准拟定一个计划,使自己有一个健康的体魄。
板书设计
综合实践称体重
猜体重称体重提建议
不准确学方法说饮食
教学反思
在综合实践(称体重)教学活动中,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多
种感觉器官参与数学活动,亲身感受、体验获得数学知识。在活动中组织学生进
行讨论交流,从中发现数学信息,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自主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
与他人的合作意识与习惯。
第二单元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乘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表内乘法,能熟练的口算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
行安排教学的,既是表内乘法的进一步发展,又是以后学习多位数乘多位数的基
础。本单元内容可以分成五个部分:一位数乘两位数、一位数乘三位数、问题解
决、整理与复习、练习七。教材内容口算有利于学生掌握笔算和学习估算,在
进行笔算和估算的同时又可以巩固口算,知识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培养
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创设问题情境,将乘法的计算置于现实生活,激发学生求知
欲望,体会数学服务于生活。
本单元教材的编写,呈现以下特点:
1.体现了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在学习整十数乘一位数时,教材展示了两种计算方法,第一种根据乘法的意义,
用连加的方法计算结果;第二种方法利用推理的方法进行计算,这是计算整十数
乘一位数的重要方法。
2.创设情境根据情境提出问题,在解决问提题的过程中学习乘法的计算,这样不
仅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让学生体会到计算在生活中的作用,
减少纯计算的单调和枯燥。
教学目标
1.经历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计算过程,能熟练地计算一位数乘两位数、三
位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能从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展用乘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结合具体情境,发展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4.体会乘法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乘法在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
1.熟练计算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乘法。
2.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估算。
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用乘法解决相应的实际的问题。
教学建议:
1.在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探索口算的方法。教学时,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
发或直接利用教材提供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探索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口算
方法和算理。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在合作与交流中学习。由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同,对同
一道题目,学生会从自己的经验出发,产生不同的方法。教学时鼓励学生独立思
考,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体会各种计算方法的不同,体验算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
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3.注重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时充分利用教材情境,让
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在实际生活的应用。
课时安排
本单元15课时完成教学,
课题课时
一位数乘两位数6课时
一位数乘三位数5课时
问题解决1课时
整理与复习1课时
第1课时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9页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
教学提示: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熟练掌握表内乘法的基础上的延伸,为以后笔算的教学打基
础。在教学时例1是一位数乘整十数主要通过鸡蛋这种形象直观的材料,帮助学
生认识3个20是60,再通过乘法的意义也就是相同加数连加的形式计算,体现
了算法的多样性。这样就引导学生把一位数乘整十数转化成表内乘法来计算。例
2是让学生在掌握了一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基础上,探讨任意一位数乘两位数不
进位的口算方法,为以后学习笔算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能熟练地进行口算。
2.过程与方法:理解一位数乘整十数和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口算算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类推能力,发展学生应用意识。
重点、点
重金:掌金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
难点:理解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口算算理。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小棒、课件
学具准备:小棒、答题纸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情境图。
师:大家观察一下示意图,看看这个动物家族里的成员都在做什么?
生:小兔和小猫在讨论啄木鸟吃害虫的事。
生:小鸡和小猴在计算鸡妈妈生了多少个鸡蛋。
生:小象和小熊在买玩具。
生:两只小狗在想一共有多少块积木。
师:小动物的这些问题怎么解答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解答的方法。(板书:一
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口算。
设计意图:观察情境图,理解图意,提出图中的数学问题,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为主动探求新知打基础。
(二)探究新知
1.一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1)师:课件出示例1,观察一下情境图,说说你从图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有3箱鸡蛋,每箱20个。
师:同学们试着算一算一共有多少个鸡蛋?
学生列式,小组内交流。
师:把同学们的算法交流一下?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20+20+20=60,每个箱子里20个,3个箱子就是3个20相加。
生:20X3=60,每个箱子都是20个,可以用乘法计算,2个十乘以3是6个是
十,6个十就是60。
师:板书:20+20+20=6020X3=60。
(2)利用小棒,摆一摆,理解算法。
师:请同学们根据算式的意义用小棒摆一摆,并说说口算方法。
小组内摆一摆,讨论交流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
师:指名到讲台一边演示一遍讲解。
师:通过你们的操作和交流发现了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归纳出,一个整十数乘一位数,先用整十数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
得出结果后,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写1个0。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观察情境图,用小棒演示,引导学生归纳出一位数乘整十数
的口算规律。
2.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
师:课件出示例2仔细看图,理解题意。说说题意中的条件和问题。
生:知道的条件,两只小狗的面前都摆着小正方体,每堆13个,要求的问题是
一共多少个小正方体。
师:那我们怎么计算出两只小狗一共有多少块小正方体呢?列式计算
生:学生列式,试着口算出结果,
生:小组内交流,说一说口算方法。
汇报交流
生:13+13=26.
生:13-10=310X2=203X2=620+6=26.
生:3+10=1310X2=203X2=620+6=26.
生:13X2=6
师:根据乘法的意义,摆一摆13X2,
生:演示。边摆边说。先拿出10X2=20,2个10是20,再拿出3X2=6,2个3
是6,合起来20+6=26.
师:口算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时,可以用数的组成的方法进行口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摆小棒,来找出口算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
方法,加深对算理的理解。
(三)巩固新知
1.完成教材第9页例1试一试。
(1)学生独立完成,说说自己的做题过程。
(2)仔细观察计算结果,交流从中发现的规律。
汇报:一个整十数乘一位数,先用整十数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得出结果后,
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写1个0.
订正。
答案:120320300
2.例2试一试。
以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交流订正答案。
答案:964836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的方法,发挥学生的潜能,培
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四)达标反馈
1.口算下面各题。
30X8=50X4=70X9=80X5=
22X4=25X3=12X6=45X2=
2.解决问题。
强强和丽丽比赛踢僚子,强强踢了27个,丽丽踢的是强强的3倍,丽丽踢了多
少个?
答案:1.240200630400887572902.81个
(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数学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生:口算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时,可以用数的组成的方法进行口算。.
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我知道了,一个整十数乘一位数,先用整十数0前面的
数与一位数相乘,得出结果后,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写1个0.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加深理解,一个整十数乘一位数
的口算方法。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多位数的乘法打下基础。
(六)布置作业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0X7=50X5=70X4=
42X2=23X3=32X2=
2.12+12+12+12用乘法表示(),结果()。
3.14的2倍是多少列式为()o
4个21是多少列式为()。
4.在O里填上“V”“=”
10X6020X340X2030X330X7040X5
5.牛肉每千克30元,李阿姨买了2千克花了多少元?
答案:1.1402502808469642.12X4483.14X221X4
4.=<>5.30X2=60(元)。
板书设计
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
20X3=602个十乘3得6个十,即60
13X2=263+10=1310X2=203X2=620+6=26.
教学反思
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情境资源,提出问题。使学生了解数学在日常生
活的应用。通过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使学生经历探索一位数乘两位数的
口算方法的过程。开拓学生的思维,在合作学习,迁移类推的教学活动中发现规
律。本课的不足之处是,留给学生探讨、交流的时间较少,没有完全放手,让学
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主动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第二课时乘法的估算
教学内容:教材10页乘法的估算。
教学提示:估算是一种数学思想,“乘法的估算”就是在不需要精确计算的情况
下,进行的计算。要让学生明白这种数学思想,具有估算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
按照自己的需要采取不同的估算策略,从而体会估算的实际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方法的过程,能估算一些两位数乘两
位数的积。
过程与方法:在具体情境中合理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进一
步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使学生望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乘法估算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天平六架、苹果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教师出示秋游时拍的照片)同学们都参加过秋游吗?同学们的兴致一下高
起来了。这是教师适时提供速度和时间,让学生进行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复习。
提问:他们大约走了多远?同学们思考的同时,教师解释引出课题一一估算。
设计意图:用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场景引入新课,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
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使其能自主地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去集贸市场买过梨吗?(出示教材的图片)你们从图中获得
哪些信息?
教师相机出示动画:每筐重32千克,一共有6筐。一共约有多少千克?
问:谁来解答这个问题?
生:列式32义6
师:同学们会口算吗?
(大部分学生说不会算。)
师:同学们不仅会列出算式,还明白为什么这样算,你们真是会动脑筋的好孩子。
在这里,我们可以用求出精确数据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可是,有时我们为了
方便计算,节省时间,解决这一类的问题,我们只要算出一个大约数就可以了,
那这个大约数怎么算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小女孩是怎么说的?(启发学生想出前
面我们已经学过整十乘一位数的乘法口算。我们可以把32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数
来估算。)
师:说明:因为32接近30,我们可以把32估小一些,看成30,30X6=180,
所以32义6的积比较接近180。32X6M80
(由教师介绍约等号)。
(板书计算过程)
师:同学们可以比较一下,像这样的乘法计算方法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
----估算。
尝试估算
师:图片中有化肥。同学们想一想如何算出大约有多少千克?
生:48X3
师:怎么估算?
生:因为48更接近50,可以把48估大一些,看成50,50X3=150,所以48X3
的积比较接近150。。48X3^150
设计意图:这部分练习给学生创设运用口算和估算解决问题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国塑料机械毛坯铸件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中国方双轨夹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彩色地板树脂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 中国风冷式螺杆冷水机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中国家具销售系统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乙醇回收塔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 中国化纤筒管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中国数据通信电线电缆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中国钢铁制大型金属容器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中国落锤锻造重型脚轮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医院行风建设应知应会考核试题及答案
- 如何做好转介绍
- 汉语拼音音节全表优质资料
- 第十一章 锻 压
- 支局长培训测试题附答案(商客)
- 大数据金融课件
- 2022福建泉州市丰泽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开招聘人员3人模拟试卷【共500题附答案解析】
- 幼儿园绘本故事:《我不知道我是谁》
- 网贷管辖权异议申请书范文
- 船舶结构与设备课件——船体结构
-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United Kingdom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