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_第1页
古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_第2页
古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_第3页
古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_第4页
古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古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第1页,共2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是个广义综合概念,它是指使诗歌形象更鲜明、语言更凝练、意境更含蓄蕴藉、诗歌的表现力更强的所有方法。第2页,共2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是表达方式,二是表现手法,三是修辞方法。第3页,共2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一)表达方式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就是针对“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进行鉴赏。要特别关注描写这种表达方式,它包括“白描”“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第4页,共2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2009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早兴白居易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睡觉①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注】①觉:醒。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画线句。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5页,共2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诗歌中的“描写”。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分析:(1)找出关键词语进行分析,如“细微处”表现在动作上可以分析“新脱冬衣”,表现在心理上可以分析“体乍轻”。(2)“表现生活情趣”可以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答案】“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乍轻”呼应“新脱”,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到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第6页,共2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1.重点掌握记叙、描写、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的方法与技巧。从总体上对表达方式有所了解。2.贴近诗歌语句作答。如上面例题就是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作答的。解答时要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如例题中的动作和心理分析,要靠合理的联想与想象才能来完成。3.要联系整首诗的感情作答。如例题是分析型题目,在最后要有一句表达作者情感的点睛句。第7页,共2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鉴赏诗歌中的用典、抑扬、托物言志、象征等表达技巧。(二)表现手法第8页,共2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1.用典: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达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第9页,共2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2.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的目的。抑扬按形式可分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两种。3.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第10页,共2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4.象征: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借助某一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其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它比一般比喻所概括的内容更为深广,有的作品的艺术形象甚至全用象征手法表现出来。第11页,共2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2010年高考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咏素蝶诗刘孝绰[注]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这首诗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第12页,共2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解析】此题考查了考生分析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可从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法几个方面分析。联系本诗作者刘孝绰恃才傲物,为人所忌恨,而仕途又数起数落(注中有解释),可见本诗是托物言志之作,尾联“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借希望芳华不谢,欲依嘉树来点明主旨,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留恋与向往。【答案】本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第13页,共2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2010年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岁暮①(唐)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14页,共2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颔联“烟尘”代指边境战事,已经延及雪岭,军中鼓角声声撼动江城,可见局势危急,且对仗工整。颈联“天地”极言范围之广,程度之深。作者不写将士流血,不写百姓流血,而是天地在流血,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忧戚。“请缨”运用了《汉书·终军传》中“终军请缨”的典故,丰富了诗文的内涵。作者有一腔报国热情,哪里会贪生怕死呢?反问句式加强了作者报效朝廷、建功立业的感情表达。第15页,共2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答案】

借代,如“烟尘”代指边境战事;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第16页,共2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1.要了解主要表现手法的概念术语及表达效果,课后要认真阅读相关资料。2.贴近诗句分析表现手法的形成过程及表达效果。如上面的几个例题都需要按照此点作答。3.联系背景材料作答。表现手法往往与作者情感联系在一起,因此,对于有些诗歌要通过背景材料才能读懂诗的主旨,如上面的例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4.欣赏诗歌不能离开诗歌整体。因此不要忘了最后要在关键处点明作者的情感态度。第17页,共2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古代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设问、对比、比兴等。如李煜《虞美人》最后两句写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里先用设问,后用比喻,两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形象地写出作者绵长久远的愁思。分析修辞手法,就是分析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三)修辞手法第18页,共2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1.比喻: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可使事物更加生动具体形象。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作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第19页,共2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第20页,共2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3.夸张:我国古典诗歌中夸张手法的运用较为普遍。如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诗中的“三万里”“五千仞”“上摩天”“泪尽”都是夸张,正是这些夸张描写,把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对苟且偷安、不去收复失地的求和派的愤懑,以及对遭受苦难的遗民的深切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孟浩然的“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气蒸”“波撼”都是夸张的写法,突出了洞庭湖的雄伟气势。第21页,共2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4.拟人:把物人格化,可以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更加丰富。如林逋《山园小梅》:“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第22页,共2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5.对比: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如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第23页,共2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6.比兴:从古典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比兴能用具体的常见的事物表现那些不很常见的事物,从而使读者易于理解;能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使其形象鲜明;还能避免叙事或说理的直白,使之委婉含蓄。如李白《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诗中三、四句运用比兴手法,前句暗指晁衡遇难,明月象征晁衡高洁的品德;后句寄兴深微,连天宇也好似愁容满面,表达了自己对朋友的无限怀念之情。第24页,共2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2010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定林①(宋)王安石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注】①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②仍:又。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25页,共2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联系前后联,把握颈联“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的内容及作者所抒发的感情,作者在定林寺游玩休憩高兴之际,吟出“只想留下白云对宿,又逢明月来寻”。其中的拟人修辞,使作者流连忘返的愉悦心情不言而喻。【答案】

运用拟人手法,诗人把“云”和“月”人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