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期末复习-中兽医学考试重点_第1页
大学期末复习-中兽医学考试重点_第2页
大学期末复习-中兽医学考试重点_第3页
大学期末复习-中兽医学考试重点_第4页
大学期末复习-中兽医学考试重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绪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大约成于战国至秦汉时期,是第一个里程碑。《神农本草经》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人畜共用,成书于东汉时期365种药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中医临床医学理论体系确立的标志,是第二个里程碑。贞元末年,唐代,李石的《司牧安骥集》为我国现存最早较为完整的一部兽医古典,也是我国最早的畜牧兽医教科书。最早的兽医针灸学文献《伯乐针经》1904年保定北洋马医学堂。中兽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孙阳,人称伯乐,是我国第一个兽医针灸专家。中兽医学概念: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基本特点,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思想,以脏腑、气血,经络为机体的结构基础,以四诊、辩证为诊断方法,以方药、针灸为主要防治武器,研究畜体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疾病痊愈的科学知识体系。厩苑律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畜牧兽医法规。隋代,《马经孔穴图》是我国最早的关于兽医针灸学的图书。《新修本草》是我国政府所颁布的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最早的兽医专用药房是宋“药蜜库”,宋辽时期,真宗景德思念设置了“牧养监”-最早的兽医院,北宋末年,常顺首次使用中药药浴治愈军马。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正(攻下派),李杲(补士派)、朱震亨(滋阴派)明清1608年,喻本元喻本亨出版了由丁宾作序的《元亨疗马集》,现存国内外流传最广的一部中兽医古典著作。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专述兽医方面内容229条之多。第一章1.阴阳五行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基本内涵及其运动规律,用以解释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古代哲学理论。2.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概括,也可以标示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存在的相互对立两方面,实现了事物对立统一的法则。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阴阳的特性:1)阴阳的普遍性2)阴阳的相对性3)无限可分性4)阴阳的关联性4.应用:说明机体的组织结构、说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分析机体的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指导疾病的治疗、指导疾病的预防。5.五行学说是研究木、火、土、金、水五类事物属性的内涵、特征、归类方法以及调节机制,并用以解释自然界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及相互联系的哲学理论,是我国古代的唯物辩证观和方法论,涵有朴素的系统论思想。6.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曲直:指树木能屈能伸的特性木代表生发力量的特性,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特性的事物或现象归纳为木)、火曰炎上(炎上指火在燃烧时具有发光放热、蒸腾向上的特性,火代表生发力量的升华,光辉而热力性能,引申为凡有温热、升腾、茂盛性能等特性的事物或现象)、土爱稼墙(稼墙泛指人类种植和收获谷物等农事活动,土具有载物,生化的特性。固称土为万物之母,引申为有生化、承载、受纳等特性的现象或事物)、金曰从革(从革,金属对矿物的冶炼,去除杂质、从而纯净的过程,金具有能柔能刚、变革、肃杀的特性,引申为凡有清洁、收敛、肃降等特性的事物或现象)、水曰润下(润下指水有滋润下行的特点,水具有滋润、向下、冻结的特性,凡引申为具有滋润、下行、寒凉等特性的事物或现象,其属性归纳为水,引申为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等特性的事物或现象。)五行自然界动物体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五方五季五体五窍五液五脉五志脏腑木酸青生风东春筋目泪弦怒肝胆火苦赤长暑南夏脉舌汗洪喜心小肠土甘黄化湿中长夏肌肉口延代思脾胃金辛白收燥西秋皮毛鼻涕浮悲忧肺大肠水咸黑藏寒北冬骨耳唾沉惊恐肾膀胱7.五行学说基本内容:相生、相克及生克制化;相乘、相辱及胜复规律。相生:木-火-土-金-水-木相克:木-土-水-火-金-土8.应用:说明机体组织结构、说明机体生理功能:按五行特性说明脏腑生理功能,以五行的生克制化说明脏腑生理功能的内在联系。分析机体病理变化:相生关系的传变:母病及子,子病犯母、相克关系的传变:相乘为病、相侮为病、指导疾病诊断、指导疾病治疗、指导疾病预防、解释治疗方法:培土生金、扶土抑木、滋水涵木第二章脏腑腑学说的内容,主要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其主要的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具有藏而不泻的特点。心:1.心主血脉2.心藏神3.心在液为汗4.心开窍于舌5.心在志为喜肺:1.肺主气、司呼吸:(1)肺主呼吸之气(2)肺主一身之气2.肺主宣降:(1)肺主宣发(2)肺主肃降3.通调水道4.主一身之表,外合皮毛5.开窍于鼻6.肺在液为涕7.肺在志为悲忧脾:1.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五脏之母”。一是运化水谷精微二是指运化水湿2.脾主统血3.脾主肌肉四肢4.开窍于口5.脾在液为涎6.脾在志为思肝:1.肝藏血2.肝主疏泄(1)协调脾胃运化(2)调畅气血运行(3)维持精神活动(4)影响水液代谢3.肝主筋4.肝开窍于目5.肝在液为泪6、肝在志为怒心火上炎----口舌生疮;肺火上炎----咽喉疼痛;肝火上炎----目赤肿痛;胃火上炎----齿龈肿痛;肾火上炎----两耳发鸣。肾:1.肾藏精2.肾主命门之火3.肾主水4.肾主纳气5.肾主骨、生髓、通于脑6.肾开窍于耳,司二阴7.肾在液为唾8、肾在志为惊恐五液、五华、三余:心----汗;肝---泪;脾--涎;肺---涕,肾---唾。心之华在面,肝之华在爪,脾之华在唇,肺之华在毛,肾之华在发。发为血之余,齿为骨之余,爪为筋之余。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的总称,其共同的生理功能是传化水谷,具有泄而不藏的特点。胆的主要功能1.是贮藏和排泄胆汁,以帮助脾胃的运化。2.主决断。指胆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胃有受纳和腐熟水谷的功能。脾胃共为后天之本。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接受胃传来的水谷,继续进行消化吸收以分别清浊。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形成粪便,进行排泄。膀胱的主要功能为贮留和排泄尿液。三焦是上、中、下焦的总称,膈以上----上焦(包括心、肺等脏),脘腹部----中焦(包括脾、胃等脏腑),脐以下----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膀胱等脏腑)。上焦的功能司呼吸,主血脉,将水谷精气敷布全身,以温养肌肤、筋骨,并通调腠理。中焦的功能腐熟水谷,并将水谷精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营血。下焦的功能分别清浊,并将糟粕以及代谢后的水液排泄于外。三焦是输送水液、养料及排泄废物的通道,而不是一个独立的器官。三焦有经脉络于心包,和心包相表里四、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胞宫其中,胆为六腑之一,但六腑之中,唯有它藏清净之液,故又归于奇恒之腑。第三章气血津液学说气、血、津液是构成动物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研究气、血、津液的生成、输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称为气血津液学说。一)气的基本概念中兽医学中所说的气,是构成动物体和维持动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的生成一是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气,它藏之于肾,是动物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根本。二是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三是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之气。气的运动是不断运动的,气的运动称为气机,其基本形式有升、降、出、入四种。升,指气的上升,如脾气主升;降,指下降,如胃气主降;出,是向外,如肺呼出浊气为出;入,是指气向内,如肺吸入清气为入。气的分类1.元气它由先天之精所化生,藏之于肾,又赖后天精气的滋养,才能不断地发挥其作用元气是机体生化的原动力,它通达周身,使脏腑组织器官得到激发与推动,以发挥其功能,维持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2.宗气由水谷精微之气和肺所吸入的清气结合而成。有助肺以行呼吸和贯穿心脉以行营血的作用3.营气是宗气贯入血脉中的营养之气,故称“营气”营气除了化生血液外,还有营养全身的作用4.卫气宗气行于脉外的部分,叫卫气。在外布于肌表皮毛,温养肌肉,润泽皮肤,滋养腠理,启闭汗孔,保卫肌表,抗御外邪卫气行于脉外,敷布全身,在内散于胸腹,温养五脏六腑;气的生理功能:1.推动作用2.温煦作用3.防御作用4.固摄作用5.气化作用6.营养作用气的常见病理1.气虚:治宜补气2.气滞:治宜行气3.气逆:治宜降气镇逆4.气陷:治宜升阳举陷血的概念:是一种含有营气的红色液体,它依靠气的推动,循着经脉流注周身,具有很强的营养与滋润作用,是构成动物体和维持动物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血的生成:1,来源于水谷精微,脾胃是血液的生化之源。2,营气入于血脉有化生血液的作用。3,精血之间可以互相转化。血,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功能。血的运行心(行血)、脾(统血)、肝(藏血)共同协调完成的。1.血虚:治宜补血2.血瘀:治宜行血3.血溢:治宜止血4.血热:治宜凉血5.血寒:治宜温血津液是动物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其中,清而稀者称为“津”,浊而稠者称为“液”津液的生成来源于饮食水谷。津液的输布依靠脾、肺、肾和三焦等来完成的。.津液的排泄1)由肺宣发至体表皮毛的津液,被阳气蒸腾而化为汗液,由汗孔排出体外;(2)经肾和膀胱的气化作用,形成尿液并排出体外;(3)在大肠排泄粪便时,带走部分津液。(4)肺在呼气时,也会带走部分津液(水分)津液的生理功能1.随卫气的运行敷布于体表、皮肤、肌肉等,润泽和温养皮肤肌肉;2.进入脉中,起到组成和补充血液的作用,起到滋养内脏,充养骨髓、脊髓、脑髓的作用;3.流注关节、五官等处,起到滑利关节,润泽孔窍的作用。液在目、口、鼻可转化为泪、唾、涎、涕等。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气、血、津液均来源于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都是构成机体和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和相互为用的关系。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以载气气能生津液2.气能行津液3.气能摄津液4.津液能载气津血同源,皆属阴第四章经络1.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机体联络脏腑、沟通内外和运行气血的通路。2.经络学说:是研究机体经络系统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关系的学说,是中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前肢的三阳经终止于头部,后肢的三阳经开始于头部。因此,头部被称为“诸阳之会”。同样,前肢的三阴经开始于胸部,后肢的三阴经终止于胸部。因此,胸口被称为“诸阴之会”。奇经八脉,是指十二经脉之外具有特殊作用的八条经脉,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督脉循行于背部正中,全身各个阳经都会于督脉,能总督一身之阳气,是阳脉的总纲,故称之为“阳脉之海”。具有调节阳经气血和振奋全身阳气的作用任脉循行于腹部正中,腹为阴,说明任脉对全身阴经脉气有总揽、总任的作用,凡精血、津液均为任脉所司,故有“总任诸阴经”和“阴脉之海”冲脉上至于头,下至于蹄,贯穿全身。为总领气血的要冲,能调节十二经气血,故有“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之海”和“血海”之称。冲脉又与任脉、督脉同起于胞中,故又有“一源三岐”之说。带脉横行于腰腹之间,统束全身各条纵行的经脉,故有“诸脉皆属于带”之说。后肢三阴、三阳经脉以及阴阳二跷脉皆受带脉的约束,加强经脉间的联系经络的主要作用1.运行气血,温养全身2.协同脏腑,联系周身3.防卫体表,抗御外邪病理方面一)传导病邪二)反映病变治疗方面传递药物的治疗作用感受和传导针灸的刺激作用预防方面:临床上可以用调理经络的方法预防疾病第五章病因病机疾病的发生是“正邪相争”的结果;“正气”:是指动物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机能活动,及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力和对致病因素特异性的抵抗力;“邪气”,是指一切致病因素,正气是在疾病的发生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外感致病因素:(一)六淫(二)疫疠⑴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⑵六气风、寒、暑、湿、燥、火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当六气太过或不足时便成为六淫。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⑴外感性:均从口鼻、肌肤侵入。⑵季节性:不同季节有不同邪气入侵。⑶地域性:南方多湿、热;北方多风、寒等。⑷环境性:如炼钢工人多暑热证。⑸相兼性:多合并入侵,如风寒湿痹证。⑹转化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六淫间可相互转化风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寒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暑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湿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燥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火(热)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二)疫疠1.概念“疫”含有传染之意,“疠”是天地间的一种不正之气。是一种具有强烈传染性的一类外邪。2.致病特点⑴发病急骤,病情危重⑵传染性强,易于流行⑶一气一病,症状相似3.疠气形成和疫病流行因素:①气候因素;②环境与饮食因素;③预防因素;④社会因素。二、内伤致病因素(一).饲喂失宜:1.饥伤2.饱伤3.食无定时4.饲喂不洁5.饲喂偏嗜(二).劳逸之伤:1)劳力过度;(2)劳神过度;(3)房劳过度.逸伤:安逸。指日久不使役、又缺乏运动而引起发病。(三).内伤七情: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五志——为喜、怒、思、悲忧、惊恐的简称。内伤七情是指当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机体自身生理活动的调节范围与耐受能力,使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七情致病的特点⑴直接伤及内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⑵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忧)则气消、恐则气下、惊恐则气乱、思则气结。(四).内生五邪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气血津液和脏腑经络等生理功能的异常,而产生的五种内生邪气。即“内风”、“内火”、“内湿”、“内燥”、“内寒”等。1.内风”:肝风内动引起的。2.“内火”:阴虚所致。3“内湿”:水湿内停所致。4“内燥”:津亏所致。5“内寒”:机体阳气不足,寒从内生。可致病的病理产物:一).痰饮二).瘀血三).结石痰饮是指体内一切异常水液的总称,清稀者称饮,稠浊者称痰。2.形成肺、脾、肾、三焦功能失常,造成水液代谢障碍所致。由于脾在运化和输布津液的功能中起着主要作用,故有“脾为生痰之源”的说法。又因痰最常出自于肺,故又有“肺为贮痰之器”的说法。二)瘀血1.含义①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②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2.形成⑴外邪、情志内伤、饮食失宜、劳逸过度等血行不畅而凝滞;⑵内外伤、气虚、邪热等→出血而虽血离经脉,积存体内。三)结石1.含义凡体内湿热浊邪,蕴结不散,或久经煎熬,形成砂石样的病理产物,称为结石。常见的结石有肾结石、膀胱结石、胆结石等。2.结石的形成结石主要是由于脏腑本虚,湿热浊邪乘虚而入,蕴郁积聚不散,或湿热煎熬日久而成。四、其它致病因素一)中毒(二)外伤及虫兽伤1.创伤2.挫伤3.烫伤4.虫兽伤5.寄生虫第二节病机一、邪正消长: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决定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正盛则邪退:疾病趋向好转而痊愈。2.邪盛则正衰:疾病趋向恶化,甚至死亡的一种转归。3.邪正相持:疾病由急性转为慢性,二、升降失常:常见的气机升降失常1)升降不及气虚证。脾气虚,肺气虚。(2)升降停滞食积肚胀,尿闭,瘀血,蓄水等。3)升降反作当升反降,当降反升。如脾气下陷,胃气上逆等。三、阴阳失调阴阳偏盛:阴盛则寒,阳盛则热阴阳偏衰: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治疗目的:调整阴阳,以平为期。第六章诊法辨证就是将望、闻、问、切四诊所获得的有关病情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正邪之间的关系,最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程.论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与方法。辨证是如何去认识疾病,论治是怎样来确定治疗。四诊:望、闻、问、切四诊之中,察口色和切脉是中兽医诊断学的特色。一、望全身(一)精神(二)形体(三)皮毛(四)动态二、望局部一)眼(二)耳(三)鼻(四)口唇(五)呼吸六)饮食(七)躯干(八)四肢(九)二阴(十)粪便三、察口色:察口色,就是观察口腔各有关部位的色泽,以及舌苔、口津、舌形等的变化,以诊断脏腑病证的方法。1.正常口色各种动物的正常口色一般是舌质淡红,不胖不瘦,活动灵活自如;微有薄白的舌苔,稀疏均匀;干湿适中,不滑不燥。(1)舌色白色:主虚证,为气血不足之兆。赤色:主热证青色:主寒、主痛、主风黄色:主湿,黑色:主寒极、热极(2)舌苔舌苔为舌面上的一层薄垢,由胃气薰蒸而成①苔色白苔:主表证、寒证。黄苔:主里证、热证。灰黑苔:主热、主寒湿。②苔质:指舌苔的有无、厚薄、润燥、腐腻等。有无:舌苔的有无,常表示病情的进退和胃气的复衰。若舌苔由无到有,说明胃气渐复,病情好转;舌苔由有到无,说明胃气虚衰,缺乏生发之机,病情欠佳。厚薄:由舌苔的厚薄,可知邪气的深浅和病情的进退。舌苔薄,表示病邪浅,病性轻;舌苔厚,表示病邪深,病性重。润燥:舌苔湿润,表示津液未伤。若苔面水分过多,多为水湿内停。舌苔干燥,说明津液已伤,多为热盛伤津,久病阴液亏耗,或阳虚气化不行,津不上承所致。腐腻:腐苔如豆腐渣堆积于舌面,多因胃热、食物积滞。腻苔似一层油腻状粘液覆盖舌面,多因湿浊内蕴,阳气被遏所致,主湿浊、痰饮、湿热等证(3)口津口津粘稠或干燥,多为热盛伤津。口津多而清稀,口腔滑利,多为寒证或水湿内停。(4)舌形①老嫩:舌质纹理粗糙,苍老,属实证、热证。舌质纹理细腻,娇嫩,属虚证、寒证。②胖瘦:舌淡白胖嫩,属脾肾阳虚,津液不化;若舌赤红肿胀,多属热毒亢盛;舌肿满口,板硬不灵,见于木舌症。3.绝色是危重症或濒死期的口色,主要有青黑或紫黑两种,特点是没有光泽。第二节闻诊闻诊是通过听觉和嗅觉了解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包括耳闻声音和鼻嗅气味两个方面。一、闻声音包括叫声、呼吸音、咳嗽声、咀嚼及肠音等。二、嗅气味口气、鼻气脓、粪、尿、带等的气味。问诊一、发病及诊疗经过二、饲养管理及使役情况三、病畜来源及疫病情况四、既往病史及生殖情况第四节切诊二)脉象1.平脉是健康无病的正常之脉。表现为不浮不沉,不快不慢,至数一定,节律均匀,中和有力,连绵不断。2.反脉就是反常有病之脉。浮脉脉象:轻按即得,重按反觉脉减,如触水中浮木。主证:主表证。浮而有力为表实证,浮而无力为表虚证。②沉脉脉象:轻取不应,重按始得,如触水中沉石。主证:主里证。沉而有力为里实证,沉而无力为里虚证。①迟脉脉象:脉来迟慢。主证:主寒证。②数脉脉象:脉来急促。主证:主热证。浮沉迟数为四大纲脉3)虚脉与实脉①虚脉脉象:浮、中、沉取均感无力,按之空虚。主证:主虚证。多为气血两虚及脏腑虚证。②实脉脉象:浮、中、沉取均感有力,按之实满。主证:主实证。滑脉脉象: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主证:主痰饮、食滞、实热。涩脉脉象:往来艰涩,欲来而未即来,欲去而未即去,如轻刀刮竹。主证:精伤、血少、气滞、血瘀。5)促、结、代脉是脉搏节律不整齐或有间歇的脉象。促脉脉象:脉来急数,时而一止,止无定数,即呈数而不规则的间歇。主证:阳盛实热,气滞血瘀。结脉脉象:脉来缓慢,时而一止,止无定数,即呈缓而不规则的间歇。主证:阴盛气结,寒痰瘀血③代脉脉象: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良久复动,止有定数,即呈缓弱而有规律的间歇。主证:脏气衰败,痛证,跌打损伤3.易脉即四时变易之脉,也称“怪脉”、“绝脉”,是疾病危重期出现的一种脉象,有助于判断病症的预后。二、触诊一)凉热二)肿胀(三)咽喉及槽口(四)胸腹(五)谷道入手第七章辨证纲辨证是所有辨证方法的总纲,是对疾病所表现出共性的概括;脏腑辨证是各种辨证方法的核心,是以脏腑理论为基础的,多用于辨内伤杂病;气血津液辨证是脏腑辨证的补充六经辨证,主要是针对寒邪所引起的外感热病。卫气营血辨证是针对温热病邪所引起的外感热病八纲辨证八纲,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阴阳又可以概括其它六纲,即表、热、实证为阳;里、寒、虚证为阴,所以阴阳又是八纲的总纲。一、表里是辨别疾病病位深浅、病情轻重的两个纲领。(一)表证病位在肌表,病变较浅。表证常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的特点。1.

表寒证【病因】本病多由外感风寒所引起。【主证】恶寒重(寒颤明显),发热轻,咳嗽,鼻流清涕,舌苔薄白,脉浮紧。【治法】辛温解表【方药】麻黄汤2.

表热证【病因】多由风热病邪侵犯肌表所引起。【主证】发热重,恶寒轻,咳嗽或喘息,鼻流浓涕,口渴舌干,口色偏红,舌苔薄白,脉浮数。【治法】辛凉解表3.

表虚证【病因】多因风邪袭表,或素体阳虚,感受风寒所致。【主证】恶风(遇风发抖)多汗,弓背毛乍,发热,体弱,舌质淡红,脉浮而无力。【治法】解肌发表,调和营卫4

表实证【病因】本证多因风寒袭表,毛窍闭塞,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所致。【主证】恶寒,发热,无汗。或咳或喘,重者肢体酸痛,运动不灵,舌苔薄白,脉浮紧。【治法】发汗解表(二)里证一是表邪不解,内传入里;二是外邪直接侵犯脏腑;三是饥饱劳役及情志因素,影响气血,使脏腑功能失调。1.

里寒证【病因】本证多因外感寒湿、内伤阴冷,或久病阳虚,机能衰退所致。【主证】形寒肢冷,口流清涎,口温低,肠鸣腹痛,粪便稀软或水泻,尿清长,口色青白或青黄,口津滑利,舌苔白滑,脉象沉迟。【治法】温里散寒2.

里热证【病因】本证多由表邪不解,入里化热,或热邪直接侵犯脏腑,或阴虚阳亢所致。【主证】发热,耳鼻热,恶热,口干喜饮,粪干或泻下腥臭,尿短赤,口色红燥,舌苔黄干,脉象洪数(实),或肢体瘦弱,低烧不退,舌红少苔,脉象细数无力(虚)。【治法】清热泻火或滋阴降火3.里虚证【病因】本证多因劳役过度,饮喂不足或病后失治,误治,或大病久病之后,或先天不足所致。【主证】精神不振,毛焦肷吊,倦怠喜卧,心悸气短,喘息无力,食少纳呆,粪稀便溏,口色淡白,舌质如绵,脉象沉细无力。【类型】里虚证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种。4.里实证【病因】本证多因表邪入里,正邪相争或脏腑功能失调,气血痰食积聚而成。【主证】躁动不安,肚腹胀痛,粪便燥结,呼吸气粗,或肌肤黄肿热痛,神识不清或惊狂,口色红燥,舌苔黄厚,脉象沉而有力。【治法】攻坚泻实三)表里辨证要点1.病程:新病、病程短属表,久病、病程长属里;2.症状:发热恶寒并见属表证。但发热不恶寒,或但恶寒不发热属里证。3.口色脉象:舌苔薄白、脉浮属表证;苔黄厚脉沉属里证。二、寒热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证是感受寒邪或机体机能活动衰退所表现的证候,即所谓“阴盛则寒”、“阳虚则外寒”;热证是感受热邪或机体机能活动亢盛所反映的证候,即所谓“阳盛则热”,“阴虚则内热”。一)寒证一是外感风寒,或内伤阴冷;二是内伤久病,阳气耗伤,或在内伤阳气的同时,又感受了阴寒邪气。1.

寒实证【病因】外感风寒,或内伤阴冷。是寒邪盛而正气未衰的阶段。【主证】畏寒颤抖,被毛猥立,耳鼻寒冷,四肢厥冷,粪稀尿清,肠鸣腹痛,或唧泻如水,口色青白,口津滑利,脉象沉迟有力等一派阴盛证侯。【治法】温里散寒2.

虚寒证【病因】多由脏腑阳虚,机能减退所致。【主证】形寒肢冷,耳鼻俱凉,多卧少立,食欲不振,粪便稀软,完谷不化,或见浮肿,口流清涎,口色淡白,脉迟无力。【治法】益气助阳二)热证引起热证的病因也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外感风热,或内伤火毒;二是久病阴虚,或在阴虚的同时,又感受热邪。1.实热证【病因】外感风热,或内伤火毒【主证】身热,耳鼻温热,贪饮,气促喘粗,咽喉肿痛,鼻流脓涕,粪干或泻痢腥臭,尿短赤,口色红,口津少或干粘,舌苔黄,脉数。【治法】清热泻火2.

虚热证【病因】多由劳伤久病,阴虚阳亢所致。【主证】精神倦怠,头低耳耷,低烧不退或午后发热,盗汗(夜间出汗),口色淡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象细数无力。【治法】滋阴降火(三)寒热辨证要点寒证:恶寒喜暖,精神不振,耳鼻四肢不温,粪稀尿请长,舌淡苔白,脉沉迟;热证:恶热喜凉,四肢温热,粪干尿短,舌红苔黄,脉数。三、虚实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虚证是正气不足的证候,而实证则是邪气亢盛有余的证候。一)虚证【病因】劳役过度,或饮喂不足;或老弱体虚,大病、久病之后,或病中失治、误治等,均可使畜体的阴精、阳气受损而致虚。此外,先天不足的动物,其体质也往往虚热。【主证】口色淡白,舌质如绵,无舌苔,脉虚无力,头低耳耷,体瘦毛焦,四肢无力。有时还表现出虚汗、虚喘、粪稀或完谷不化等症状1.阴虚证阴虚内热,故阴虚证临床表现为虚热证。具体内容请参见寒热辨证中的虚热证。2.阳虚证阳虚外寒,故阳虚证临床表现为虚寒证。3.气虚证【病因】全身或某一脏腑机能衰退的证侯。多因久病、重病,或劳役过度而使元气大伤,或先天不足,后天长期营养不良所致。

【主证】精神倦怠,四肢无力,自汗多汗,呼吸气短,食少泄泻,四肢浮肿,甚至子宫、肛门、阴道脱出。舌淡苔白,脉虚无力。【治则】健脾补气【方药】四君子汤4.血虚证【主证】毛焦肷吊,精神沉郁,四肢乏力,心悸易惊,口色、眼结膜淡白或苍白,脉细无力。【治法】补血养血【方药】四物汤二)实证广义来讲,凡邪气亢盛而正气未衰,正邪斗争比较激烈而反映出来的亢奋证候,均属于实证。引起实证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感受外邪;二是内脏机能活动失调,代谢障碍,以致痰饮、水湿、瘀血等病理产物停留体内。1.气滞证【主证】胀满,疼痛。【治法】行气。【方药】越鞠丸、橘皮散加减。2.血瘀证【主证】局部见肿块,疼痛拒按,痛处固定不移,夜间痛甚,皮肤粗糙,出血,舌有瘀点、瘀斑,脉细涩。【治法】活血祛瘀。【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3痰饮证【主证】痰阻于肺,可见咳嗽气喘,喉中痰鸣(属有形之痰);痰阻心窍,神识不清(以下均属无形之痰);痰阻经络,可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痰在皮下,可生痰核、瘰疬。饮停于肺,可见咳嗽气喘,饮停胃肠,泻下清稀;饮停肌肤,可见水肿。【治法】化痰行水4.食积证食物积滞于肠中,引起胃肠阻塞不通的一种腹痛起卧证。具体内容和治法参见脏腑辨证中胃食滞和食积大肠。三)虚实辨证要点一般地说:病程短,声高气粗,痛处拒按,舌质苍老,脉实有力的属实证;病程长,声低气短,痛处喜按,舌质胖嫩,脉虚无力的属虚证。四阴阳表实热属阳里虚寒属阴一)阴证凡是症状表现为抑制的,沉静的,衰退的,抗病力不足的,具有寒象的,即称为阴证。主要表现是体瘦毛焦,倦怠肯卧,体寒肉颤,怕冷喜暖,口流清涎,肠鸣腹泻,尿液清长,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在外科疮黄方面,凡不红、不热、不痛,脓液稀薄而少臭味者,均系阴证的表现。二)阳证凡是症状表现为兴奋的,机能亢进的,正气未衰的,具有热象的,即称为阳证。阳证是邪气盛而正气未衰,正邪斗争亢奋的表现。多见于里证的实热证。阳证在临床上的主要表现是精神兴奋,狂躁不安,口渴贪饮,耳鼻肢热,口舌生疮,尿液短赤,舌红苔黄,脉象洪数有力,腹痛起卧,气急喘粗,粪便秘结。在外科疮痈方面,凡红、肿、热、痛明显,脓液粘稠发臭者,均系阳证的表现。亡阴是阴液衰竭出现的一系列证候。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精神兴奋,躁动不安,汗出如油,耳鼻温热,口渴贪饮,气促喘粗,口干舌红,脉数无力或脉大而虚。多见于大出血或脱水,或热性病的经过中。治宜益气救阴。亡阳阳气将脱所出现的一系列证候。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精神极度沉郁,或神识呆痴,肌肉颤抖,汗出如水,耳鼻发凉,口不渴,气息微弱,舌淡而润或舌质青紫,脉微欲绝。多见于大汗、大泻、大失血、过劳等患畜。治宜回阳救逆。第二节脏腑辨证一)心气虚病因:多由久病体虚,暴病伤正,误治、失治,老龄脏气亏虚等因素引起。主证:心悸,气短乏力,自汗,运动后尤甚,舌淡苔白,脉虚。治则:养心益气,安神定悸。方例:养心汤(党参、黄芪、炙甘草、茯苓、茯神、川芎、当归、柏子仁、酸枣仁、远志等)加减。二)心阳虚病因:病因同心气虚,多在心气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主证:除心气虚的症状外,兼有形寒肢冷,耳鼻四肢发凉,舌淡或紫暗,脉细弱。治则:温心阳,安心神。方例:保元汤(党参、黄芪、桂枝、甘草)加减。三)心血虚病因:多因久病体虚,血液生化不足;或失血过多,劳伤过度,损伤心血所致。主证:心悸,躁动,易惊,失眠、多梦、眩晕、健忘口色淡白,脉细弱。治则:补血养心,镇惊安神。方例:四物汤加减。四)心阴虚病因:除引起心血虚的病因之外,热证损伤阴津,腹泻日久等均可损伤心阴而致病。主证:除有心血虚的主证外,尚兼有午后潮,低热不退,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则:养心阴,安心神。方例:补心丹加减。五)小肠实热病因:多由六淫内郁化热或心热下移所致。主证:小便赤涩,尿道灼痛,尿血,舌红,苔黄,脉数,及心火热炽的某些症状。治则:清利小肠。方例:导赤散加减。六)小肠中寒病因:多因外感寒邪或内伤阴冷所致。主证:腹痛,肠鸣,粪便稀薄,口内湿滑,口流清涎,口色表白,脉象沉迟。治则:温阳散寒,行气止痛。方例:橘皮散加减。二、肝与胆病证(一)肝火上炎病因:多由外感风热或由肝气郁结而化火所致。主证:两目红肿,羞明流泪,睛生翳障,视力障碍,或有鼻衄,粪便干燥,尿浓赤黄,口色鲜红,脉象弦数。治则:清肝泻火,明目退翳。方例:决明散或龙胆泻肝汤加减。二)肝血虚病因:多因脾肾亏虚,生化之源不足,或慢性病耗伤肝血,或失血过多所致。主证:眼干,视力减退,甚夜盲、内障,倦怠无力,指甲干枯皱裂,眩晕,站立不稳,时欲倒地,或见肢体麻木,震颤,四肢拘挛抽搐,口色淡白,脉细。治则:滋阴养血,平肝明目。方例:四物汤加减。三)肝风内动1.热极生风2.肝阳化风3.阴虚生风4.血虚生风1.热极生风病因:多由邪热内盛,热极生风,横蹿经脉所致。见于温热病的极期。主证:高热,四肢痉挛抽搐,项强,甚则角弓反张,神识不清,撞壁冲墙,圆圈运动,舌质红绛,脉弦数。治则:清热,熄风,镇痉。方例:羚羊钩藤汤加减。2.肝阳化风病因:多因肝肾之阴久亏,肝阳失潜而致。主治:神错似醉,站立不稳,时欲倒地或头向右盘旋不停,偏头直颈,歪唇斜眼,肢体麻木,拘挛抽搐,舌质红,脉数有力。治则:平肝熄风。方例:镇肝熄风汤加减。3.阴虚生风病因:多因外感热病后期阴液耗损,或内伤久病,阴液亏虚而发病。主证:形体消瘦,四肢蠕动,午后潮热,口咽干燥,舌红少津,脉弦细数。治则:滋阴定风。方例:大定风珠加减。4.

血虚生风病因:多由急慢性出血过多,或久病血虚所引起。主证:除血虚所致的眩晕站立不稳,时欲倒地,指甲干枯皱裂,口色淡白,脉细之外,尚有肢体麻木,震颤,四肢拘挛抽搐的表现。治则:养血熄风。方例:加减复脉汤加减。(四)肝胆湿热病因:多因感受湿热之邪,或脾胃运化失常,湿邪内生,郁而化热所致。主证:黄疸鲜明如橘色,尿液短赤或黄而浑浊。女子带下黄臭,外阴瘙痒,男子睾丸肿胀热痛,阴囊湿疹,舌苔黄腻,脉弦数。治则:清利肝胆湿热。方例:茵陈蒿汤加减。(五)肝胆寒湿病因:多因夜居湿地,寒湿之邪内侵,或因脾不健运,水湿内生,又感寒邪,致使寒湿合邪侵入肝胆所致。主证:黄疸晦暗如烟熏,食少便溏,舌苔滑腻,脉沉迟。治则:祛寒利湿退黄。方例:茵陈四逆汤加减。三、脾与胃病证(一)脾气虚多由体质素虚,劳累过度或饮食失调,内伤脾气,以致脾气虚弱。临床上脾气虚可分为以下三种证型。1.脾虚不运病因:多由饮食失调,劳累过度,以及其它疾患耗伤脾气所致。主证:食欲减退,体瘦发焦,倦怠无力,肚腹虚胀,肢体浮肿,尿短,便稀,口色淡黄,舌苔白,脉缓弱。治则:益气健脾。方例:参苓白术散或香砂六君子汤加减2.脾气下陷病因:多由脾不健运发展而来,见于久泻久痢、直肠脱、阴道脱、子宫脱等证。主证:久泻不止,脱肛或子宫脱或阴道脱,尿淋漓难尽,并伴有体瘦发焦,倦怠肯卧,食欲减退,口色淡白,苔白,脉虚等。治则:益气升阳。方例:补中益气汤加减。3.脾不统血病因:多因久病体虚,脾气衰虚,不能统摄血液所致。主证:便血、尿血、皮下出血等慢性出血,并伴有体瘦发焦,倦怠无力,口色淡白,脉细弱。治则:益气摄血,引血归经。方例:归脾汤加减。(二)脾阳虚病因:多由脾气虚发展而来,或因过食冰冻草料,暴饮冷水,损伤脾阳所致,见于急、慢性消化不良。主证:在脾不健运症状的基础上,同时出现形寒怕冷,耳鼻四肢不温,肠鸣腹痛,泄泻,口色青白,口腔滑利,脉象沉迟,均为虚寒之象。治则:温中散寒。方例:理中汤加减。三)寒湿困脾病因:多因长期过食冰凉食物,暴饮冷饮,使寒湿停于中焦,或久居湿地,或阴雨苦淋,导致寒湿困脾。主证:耳耷头低,四肢沉重肯座,食欲减退,粪便稀薄,小便不利,或见浮肿,口黏不渴,知苔白腻均为感受寒湿之征。治则:温中化湿。方例:胃苓散加减。四)胃阴虚病因:多由高热伤阴,津液亏耗所致,见于热性病的后期。主证:体瘦发焦,皮肤松弛,弹性减退,口干舌燥,粪便干小,尿少色浓,口色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治则:滋养胃阴。方例:养胃汤(沙参、玉竹、麦冬、生扁豆、桑叶、甘草)加减。五)胃寒病因:多由外感风寒,或饮喂失调,如长期过食冰冻食物,暴饮冷饮等。主证:形寒怕冷,耳鼻发凉,食欲减退,大便稀软,尿液清长,口腔湿滑或流清涎,口色淡或青白,苔白而滑,脉象沉迟。治则:温胃散寒。方例:桂心散加减。六)胃热病因:多由胃阳素强,或外感邪热犯胃,或外邪传内化热,或急性高热病中热邪波及胃脘所致。主证:耳鼻温热,饮食减少,粪便干小而尿少,口干舌燥,口渴贪饮,口腔腐臭,齿龈肿痛,口色鲜红,舌有黄苔,脉象洪数。治则: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方例:清胃解热散加减。四、肺与大肠病证一)肺气虚病因:多因久病咳喘伤及肺气,或其它脏器病变影响及肺,使肺气虚弱而成。主证:久咳气喘,且咳喘无力,动则喘甚,鼻流清涕,畏寒喜暖,易于感冒,容易出汗,日渐削瘦,皮燥毛焦,倦怠无力,口色淡白,脉象细弱。治则:补肺益气,止咳定喘。方例:补肺散加减。二)肺阴虚病因:多因久病体弱,或邪热久恋于肺,损伤肺阴所致,或由于发汗太多而伤及肺阴所致。主证:干咳连声,昼轻夜重,甚则气喘,鼻液黏稠,低热不退,或午后潮热,盗汗,口干舌燥,粪球干小,尿少色浓,口色红,舌无苔,脉细数。治则:滋阴润肺。方例:百合固金汤加减。三)风寒束肺即八纲辨证中的表寒证四)风热犯肺即八纲辨证中的表热证(五)肺热咳喘病因:多因外感风热或因风寒之邪入里郁而化热,以致肺气宣降失常所致。主证:咳声洪亮,气促喘粗,鼻翼扇动,鼻涕黄而黏稠,咽喉肿痛,粪便干燥,尿液短赤,口渴贪饮,口色赤红,苔黄燥,脉洪数。治则:清肺化痰,止咳平喘。方例:麻杏石甘汤或清肺散加减六)大肠液亏病因:内有燥热,使大肠津液亏损,或胃阴不足,不能下滋大肠,均可使大肠液亏。主证:粪球干小而硬,或粪便秘结干燥,努责难以排下,舌红少津,苔黄燥,脉细数。治则:润肠通便。方例:当归苁蓉汤加减。七)大肠湿热病因:外感暑湿,或食霉败的食物,以致湿热或疫毒蕴结,下注于肠,损伤气血而发病。主证:发热,腹痛,泻痢腥臭,甚则脓血混杂,口干舌燥,口渴贪饮,尿液短赤,口色红黄,舌苔黄腻或黄干,脉象滑数。治则:清热利湿,调气和血。方例:白头翁汤或郁金散。五、肾与膀胱病证(一)肾阳虚1.肾阳虚衰2.肾气不固3.肾不纳气4.肾虚水泛1.肾阳虚衰病因:素体阳虚,或久病伤肾,或劳损过度,或年老体弱,下元亏损,导致肾阳虚衰。主证:形寒肢冷,耳鼻四肢不温,腰痿,腰腿不灵,粪便稀软或泄泻,小便减少,雄性性欲减退,阳痿不举,雌性宫寒不孕。口色淡,舌苔白,脉沉迟无力。治则:温补肾阳。方例:肾气散加减。2.肾气不固病因:多由肾阳素亏,劳损过度,或久病失养,肾气亏耗,失封藏固摄之权而致。主证:小便频数而清,或尿后余沥不尽,甚至遗尿或小便失禁,腰腿不灵,雄性滑精早泄,雌性带下清稀,胎动不安,舌淡苔白,脉沉弱。治则:固摄肾气。方例:缩泉丸或固精液加减。3.肾不纳气病因:由于过劳,伤及肾气,或久病咳喘,肺虚及肾所引起。主证:咳嗽,气喘,呼多吸少,动则喘甚,重则咳而遗尿,形寒肢冷,汗出,口色淡白,脉虚浮。治则:温肾纳气。方例:人参蛤蚧散加减。4.肾虚水泛病因:素体虚弱,或久病失调,损伤肾阳,不能温化水液,致水邪泛滥而上逆,或外溢肌肤所致。主证:体虚无力,腰脊板硬,耳鼻四肢不温,尿量减少,四肢浮肿,尤以两下肢浮肿较为多见,严重者宿水停脐,或心悸,喘咳痰鸣,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治则:温阳利水。方例:济生肾气丸加减。二)肾阴虚病因:因伤精、失血、耗液而成;或急性热病耗伤肾阴,或其它脏腑阴虚而伤及于肾,或因过服温燥动劫阴之药所致。主证:形体瘦弱,腰胯无力,低热不退或午后潮热,盗汗,粪便干燥,雄性举阳滑精或精少不育,雌性不孕,视力减退,口干、色红、少苔、脉细数。治则:滋阴补肾。方例:六味地黄汤加减。(三)膀胱湿热病因:由湿热下注膀胱,气化功能受阻所致。主证:尿频而急,尿液排出困难,常想排尿,或尿淋漓,尿色浑浊,或有脓血,或有砂石,口色红,苔黄腻,脉濡数。治则:清利湿热。方例:八正散加减。一、气病辨证(一)气虚证:治宜补气,可用四君子汤加减。(二)气陷证:治宜升举中气。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三)气滞证:治宜行气。可用越鞠丸、橘皮散等加减。(四)气逆证:治宜降气镇逆、可用肺气上逆者,用苏子降气汤加减;胃气上逆者,用旋覆代赭汤加减。二、血病辨证(一)血虚证:治宜补血。可用四物汤加减。(二)血瘀证:治宜活血祛瘀。可用桃红四物汤加减。(三)血热证:治宜清热凉血。可用犀解地黄汤加减。(四)血寒证:治宜温经散寒。可用四逆汤或参附汤加减。三、津液病辨证(一)津液不足:治宜增津补液。可用增液汤(玄参、生地、麦冬)加减。(二)水湿内停:治宜利水胜湿。可用五苓散加减。第四节六经辨证六经辨证是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创立的一种主要用于外感病的辨证。其将外感病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各种证候,归纳为六个阶段(太阳病证、阳阴病证、少阳病证、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第五节卫气营血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清代名医叶天士创立的,用于外感温热病的一种辨证方法。卫、气、营、血代表着温热病由浅入深,由轻转重的四个阶段。卫分主表,病在肺与皮毛;气分主里,病在肺、肠、胃等脏腑;营分是邪热入于心营,病在心与心包;血分是邪热已深入肝、肾,重在动血耗血。温热病的治法卫分证:解表法气分证:清热营分证:透热转气血分证:凉血散血第八章防治法则第一节预防、第一节治则、第二节治法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治疗法则包括:一、扶正与祛二、治病求本三、标本缓急:(一)急则治其标二)缓则治其本(三)标本同治四、正治反治:一)正治即逆疾病的征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故又称“逆治”。在治疗上就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逆其征象而治的法则。二)反治即顺从疾病的征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故又称“从治”。反治法用于临床,一般有以下四种情况。1.寒因寒用;2.热因热用;3.塞因塞用;4.通因通用;5.反佐法。五、病治异同: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六、三因制宜:1.因时制宜2.因地制宜3.因畜制宜治法包括药物疗法和针灸按摩等。药物疗法主要包括内治法和外治法。一、内治法(一)八法即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种药物治疗的基本方法。5.温法(1)回阳救逆:适用于肾阳虚衰,阴寒内盛,阳虚欲脱病证。(2)温中散寒:适用于脾胃阳虚所致的中焦虚寒证。(3)温经散寒:适用于寒气偏盛,气血凝滞,经络不通,关节活动不利的痹证6.清法1)清热泻火:适用于热在气分的里热证。(2)清热解毒:适用于热毒亢盛所引起的病证。如疮黄肿毒等。(3)清热凉血:适用于温热病邪入于营分、血分的病证。(4)清热燥湿:适用于湿热证。(5)清热解暑:适用于暑热证。7.补法(1)补气适用于气虚证,是运用补气的药物以增强脏腑之气的方法。(2)补血适用于血虚证,是运用补血的药物以促进血液化生的方法。(3)滋阴适用于阴虚证,是运用补阴的药物以补阴精或增津液的方法。(4)助阳适用于阳虚证,是运用补阳的药物以壮脾肾之阳的方法。8.消法(1)行气解郁:适用于气滞证。(2)活血化瘀:适用于血瘀证(3)消食导滞:适用于胃肠食积。(二)八法并用1.攻补并用2.温清并用3.消补并用4.汗下清并用二、外治法(1)药物敷贴(2)局部上药(3)局部熏洗4)坐药(5)敷脐6)催嚏开窍中药总论1.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防治各种动物疾病的天然药物2.草药:民间医生或劳动人民就地采集,用来预防疾病的原生药。3.中草药:①中药与草药的总称(ChineseHerbalMedicine),按其来源分为植物药,动物药(乌骨)和矿物药(自然铜、朱砂)等,以植物药具多。②与中药含义相同。炮制的概念生药在入药前要据药性的不同和临床用药要求所进行的各种加工处理方法的总称。炮制的目的1.除去杂质和非药用部分,以确保准确的药量和药效。如,去泥,刮皮等。杏仁去皮,蝉蜕去头翅等。2.清除药物的毒性、烈性和副作用。3.改变药物的性能,使之更加符合临床用药的需要。4.增强药物疗效5.便于制剂和贮藏6.可引药归经7.矫味、除臭炮制的方法分为五大类:(一)修制:(二)水制:(三)火制:(四)水火合制:(五)其他制法:中药的性能是指中药的与疗效有关的性味功能,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和毒性。(一)四气:寒、热、温、凉(二)五味:即酸、苦、甘、辛、咸1.酸味:能收能涩,主治脾气下陷的所致的虚汗、久泻、脱肛,eg乌梅、石榴皮2.苦味:能泄、能燥、能坚(1)能泄:能泄分以下三种:①通泄(通腑泄热):如大黄,可治实热②降泄(降泄肺气):苦杏仁,治肺气上逆而咳喘。③清泄(清热泻火):eg桅子治三焦火热。(2)能燥:主治脾胃的湿证①苦温燥湿:主治寒湿证,eg苍术。②苦寒燥湿:主治湿热,eg黄连。(3)能坚:泻火坚阴,主对肾虚火旺,可固肾精平肾火。eg知母,黄柏。3.甘味:补药,能缓(缓急止痛),能补(补益作用)。eg.黄芪,参类4.辛味:含挥发油,能散(发散解表)、能行(行气活血)。eg防风,桂枝。5.咸味:能软(软坚散结)、能下(泻下、下行),治疗便秘,痰核、瘰疠,痞块。6.淡味和涩味:(1)淡味:渗湿利尿,如茯苓,通草。归于甘味(2)涩味:收敛止汗,固精止泻。eg诃子、山茱萸。归于酸味。辛、甘、淡:发散、渗利属阳酸、苦、咸:涌吐、泄降阴(三)四气五味的关系:1.性同味不同,功能不同。黄连:苦寒,治湿热生地:甘寒,治血热2.味同性不同,功能不同。麻黄:辛温,散风寒薄荷:辛凉,散风热3.性味相同,功效相近。辛温药均具有解表散寒的作用。二、升降浮沉: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体内的作用趋向,升即上升;降即下降;浮即发散;沉即泄利。它是与病证表现相对而言的。2.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1).性味:性温热,味辛、甘、淡者多为升浮药;性寒凉,味酸、苦、咸者多属沉降药。2).质地:质地轻的花叶多为升浮药,eg薄荷、菊花、双花、红花等,但旋覆花却为沉降药,故有“诸花皆升,旋覆独降”的说法;质地重的矿物药,籽实多为沉降药。eg苏子、枳实、石膏等,但牛蒡子却为升浮药,故又有“诸子皆降,牛蒡独升”的说法。3).炮制方法生用主升,熟用主降。此外,酒炙能升,姜炙能散,醋炙收敛,盐炙下行。4).配伍升浮药在大队沉降药物中,也能随之下降;沉降药在大队升浮药中也能随之上升。另外桔梗专能引药上升,牛膝专能引药下降。归经:是药物对某些脏腑、经脉的选择性作用。eg杏仁归肺经,主治疾多咳嗽,白术归脾胃经,主治消化系统疾病。第四节配伍禁忌(一)药性七情:1.单行:一味药单独使用,eg蒲公英一味,药可治疗牛的乳房炎;泽漆一味药可治疗禽霍乱。板蓝根可防治肝防治肝炎、感冒等。2.相须:性能、功效相近的同类药配合使用可增强疗效,eg大黄和芒硝同属寒凉药,配合使用,可增强泻下能便的作用。3.相使:性能、功效有某些共性的不同类药,一种为主,一种为辅,配合使用可增强主药的疗效。eg黄芪与茯芩同用,茯芩可增强黄芪补气利水作用。4.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烈性或副作用可以被另一种药物减弱或消除,eg生半夏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即生半夏畏生姜。5.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eg防风能解砒霜毒,就可以说防风杀砒霜。6.相恶:两药共同使用,相互牵制而使作用降低或丧失药效。eg莱服子可降低人参的补气作用。7.相反:两种药物相配合使用,能产生毒副作用。即禁忌(二)药物配伍的作用1.可互相增强药效:如,相须、相使2.可降低或减弱药效:如,相恶3.抑制毒副作用:如,相畏、相杀4.产生毒副作用:如,相反二、禁忌1.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详见P144)2.十九畏: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荆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第十章常用中药第一节解表药:解表药是指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辛温解表药:风寒表证辛凉解表药:风热表证辛温解表药:1.麻黄2.桂枝3.防风4.荆芥5.紫苏6.白芷7.辛夷8.苍耳子9.生姜辛温解表药的功效主治共性:发散风寒,解除表证,主治风寒表证。不同:麻黄发汗力强,还能宣肺平喘,利水;桂枝发汗力弱,还能通络治风湿;防风不仅能去外风,还可去内风,治疗破伤风;荆芥炒炭还能止血;紫苏还能理气和中,安胎;生姜还可和胃降逆,长于止呕。白芷、辛夷、苍耳子均能通鼻窍,是治疗鼻炎、脑颡的要药,白芷还可消肿排脓,为疮家圣药。麻黄根:来源:

为麻黄的根。性味归经:

甘,平。归肺经。功效主治:

收敛止汗,治气虚自汗,配黄芪;阴虚盗汗配地黄。研末外扑身上,治产后虚汗不止。紫苏不同部位入药功效比较:苏梗:善理气安胎,治胎动不安。苏叶:善发表散寒,治风寒感冒。苏子:善理气袪痰,治痰多咳喘。姜的不同形式入药的功效比较:(1)生姜:主解表寒(2)干姜:偏于温中,可治里寒证(3)炮姜:即干姜炒黑后用。可温中止血,常用于治血虚有寒之证。(4)姜皮:行水消肿(五皮饮)二辛凉解表药1.薄荷2.柴胡3.升麻4.蝉蜕5.葛根6.桑叶7.菊花与野菊花8.牛蒡子辛凉解表药的功效比较共性:发散风热,解除表证,主治风热表证。不同:薄荷解毒透疹,清头目,利咽喉;柴胡、升麻、葛根均能升举阳气,主治脾气下陷证。但柴胡还能和解退热,疏肝理气,升麻能发表透疹,清热解毒,葛根还能生津止渴;蝉蜕能明目退翳,祛风解痉;桑叶还能清肝明目,清肺润燥;菊花与菊花还能清肝明目、清热解毒:但前者善疏散风热;后者善清肝明目,主治眼病。牛蒡子还能消肿解毒,治疮肿和痘疹。桑树不同部位入药的功效比较: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嫩枝:祛风通络,利关节桑葚:可补肝肾、养血生精桑白皮:行水消肿,泻肺平喘第二节清热药1.概念:凡药性寒凉,以清解里热为主的药为清热药。2.分类:(1)清热泻火药(2)清热凉血药(3)清热燥湿药(4)清热解毒药(5)清热解暑药一、清热泻火药:1.石膏2.知母3.栀子4.夏枯草5.淡竹叶6.芦根7.胆汁清热泻火药的功效比较共性:均能清气分热,泻火泄热,主治各种上炎之火。不同:石膏、知母常相须为用,但石膏重在清解火热,善清实热,实证多用;知母重在清润,阴虚多用。栀子善清三焦之火,并能清肝胆湿热,又入血分而凉血;夏枯草善清肝火,散郁结;淡竹叶善清热利尿,又治心热舌疮;芦根(苇茎):清热生津,主治肺热,肺痈;胆汁:泻火明目、清热解毒。二、清热凉血药1.生地2.丹皮3.地骨皮4.白头翁5.玄参6.水牛角7.紫草8.白茅根清热凉血药的功效比较共性:均能清热凉血,主治血热妄行引起的出血证。不同:生地以滋阴凉血为特长;白头翁善凉血止痢,是治疗热毒血痢的要药;白茅根清血热功效平和;紫草善凉血解毒透疹,善治痘疹;玄参还可滋阴生津;水牛角还能定惊,治疗惊风。地骨皮与丹皮均可虚热,但丹皮味辛可发散,治无汗虚热;地骨皮味甘不可发散,治有汗的虚热。三、清热燥湿药1.黄连2.黄芩3.黄柏4.龙胆5.苦参6.秦皮清热燥湿药的功效比较共性:均能清热燥湿,主治各种湿热证。不同:黄连、黄芩、黄柏、龙胆草均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但黄连善泻心火,燥湿之力最强,为治痢疾的要药;黄芩善清肺火,且能安胎;黄柏善清肾、下焦火,并能退虚热;龙胆草善长泻肝火。苦参有参之名,而无参之实,清热燥湿,杀虫止痒,长于治疗热痢,湿疹瘙痒;秦皮还可清肝明目。四、清热解毒药1.金银花2.连翘3.板蓝根与大青叶4.紫花地丁5.蒲公英6.射干7.山豆根8.黄药子9.白药子清热解毒药的功效比较共性:均能清热解毒,消肿。主治各种火热之毒引起的疮肿及相关病证。不同:金银花善长解热毒;连翘长于消肿散结;蒲公英兼散气滞,治乳痈;紫花地丁凉血解毒力强;射干、山豆根均可治咽喉,但射干善降气祛痰,山豆根善泻火;板蓝根、大青叶、青黛均可清热解毒、凉血,但板蓝根可凉血利咽,大青叶可凉血消斑,青黛可凉血泻肝;黄白药子常相须为用,但黄药子适于清内热治蛇毒,白药子适于清肌表之热。山豆根、射干、玄参、牛蒡子治疗咽喉痛疼的不同1.山豆根:主用于热毒肺火所致的咽喉肿痛,其泻火作用强;2.射干:主用于痰热壅盛所致咽喉肿痛,其祛痰作用强;3.玄参:主要用于阴虚内热引起的咽喉肿痛,其滋阴降火作用强;4.牛蒡子:主要用于外感风热引起的咽喉肿痛,其疏散风热力量强。五、清热解暑药1.香薷2.荷叶3.青蒿清热解毒药的功效比较共性:均能清暑化湿。主治伤暑、中暑及夏伤暑湿等。不同:香薷为清暑发汗的佳品,兼有利水消肿之功效;荷叶能升发清气,用治脾虚气馅;青蒿还能退虚热,治原虫(如,球虫、泰勒虫)、附红体。泻下药凡具有攻积、逐水,引起腹泻;或润肠通便功效的药物,称为泻下药2.分类:(1)攻下药:(2)润下药:(3)峻下逐水药:一、攻下药(一)大黄(二)芒硝(三)巴豆(四)番泻叶攻下药的功效比较共性:均有较强的泻下作用,主治宿食停滞,粪便燥结之里实证。不同:大黄泻下力最强,荡涤积滞,又能清血分实热,解毒破淤;芒硝味咸,偏于润燥软坚,通便;番泻叶泻下功能可靠,寒秘、热秘皆可饮用。巴豆主治寒积便秘二、润下药一)火麻仁(二)郁李仁(三)蜂蜜二、润下药一)火麻仁(二)郁李仁(三)蜂蜜三、峻下逐水(一)牵牛子(二)续随子(三)大戟(四)甘遂(五)芫花峻下逐水药的功效比较共性:峻下逐水,主治水肿之实证。不同:大戟偏泻脏腑水湿,通利二便并治疮黄;甘遂逐水之力最猛,泻胸腹积水,疗效最速;芫花善治胸腔积水,用治胸满气短,并能杀虫。牵牛子通利二便,并能杀虫;续随子尚能破血散瘀。第四节消导药1.概念:凡能健脾开胃,促进消化,具有消积导滞作用的药物,称为消导药,又称消化药。神曲(二)山楂(三)麦芽四)莱菔子(五)鸡内金消导药的功效比较共性:消食导滞,治草料停滞、消化不良。不同:神曲健脾和中,可治脾虚泄泻;山楂行气散瘀,可治淤血肿痛,下痢脓血;麦芽有回乳作用,治乳房肿痛;鸡内金化石通淋,可治砂淋、石淋;莱菔子理气化痰,治气喘、咳嗽。神曲、山楂、麦芽合称为“三仙”第五节止咳化痰平喘药一.概念:凡能祛除痰涎,制止或减轻咳嗽和气喘的药物,都称为止咳化痰平喘药。二.分类:1、寒痰:温化寒痰2、热痰:清热化痰3、咳喘:止咳平喘(一).温化寒痰药半夏2.天南星3.旋覆花温化寒痰药的功效比较共性:温化寒痰,主治寒痰咳喘。不同:半夏祛湿痰,并能降逆止呕,散结;天南星毒性大,善祛风痰并能解痉;旋覆花温散,化痰降气。(二)清热化痰药1.贝母2.瓜蒌3.天花粉4.桔梗5.前胡清热化痰药的功效比较共性:清热化痰,主治热痰咳喘。不同:贝母偏于润肺化痰,并能解毒,消肿散结;瓜蒌清热润燥,兼通便;天花粉偏于生津润肺,兼能养胃;桔梗、前胡均能宣肺祛痰,是外感咳嗽的常用药;桔梗又能排脓消肿,引药上行;前胡微寒,善于宣散外感风热之邪。(三)止咳平喘药1.杏仁2.款冬花3.百部4.葶苈子5.马兜铃6.枇杷叶7.白果止咳平喘药的功效比较共性:止咳平喘,主治肺气上逆引起的咳喘。不同:杏仁疏利开达,宣肺通肠,为治喘之主药;款冬花偏治寒重咳喘;百部止咳并能杀虫;马兜铃苦、寒偏治肺热咳喘;葶苈子开泻肺火,通利水道、除痰饮喘满;枇杷叶清肺降气,化痰浊又能止呕;白果性涩而收,偏治久咳,肺虚气逆。第六节温里药1.概念:凡药性温热,能够祛除寒邪的药物称为温里药,或祛寒药。附子(二)干姜(三)肉桂(四)小茴香(五)艾叶(六)花椒(七)灶心土温里药的功效比较共性:温里回阳,散寒止痛,主治各种里寒证。不同:干姜长于温中祛寒,并能温肺止咳;附子回阳救逆胜于干姜,且能温经散寒止痛;肉桂偏于温中散寒,活血止痛,引火归元。茴香温中散寒作用好,又暖腰肾而散寒止痛;艾叶兼能温经安胎,应用于寒性出血腹痛;花椒善散阴冷而止痛,并能杀虫;灶心土收敛止血,温中止呕。主治脾胃虚寒出血。第七节祛湿药一.概念:凡能祛除湿邪,治疗水湿症的药物,均叫祛湿药。二.分类:1.祛风湿药:2.利湿药;3.化湿药:一、祛风湿药(一)羌活(二)独活(三)木瓜(四)五加皮(五)乌蛇祛风湿药的功效比较:共性:祛风除湿,主治风湿痹痛。不同:羌活发散力强,善于去肌表和前肢及项背(即肢体前半部)的风湿;独活解表力强,偏于祛除在里以及后肢和腰胯(即肢体后半部)的风湿。乌梢蛇善于走窜,祛风力大;五加皮、木瓜偏于袪湿,而五加皮又能强筋骨、利水肿;木瓜善治经络之湿邪;防己苦寒下行,能利水肿。比较:防已与防风共同点:祛风湿止痛。不同点:防已:利水消肿。防风:解表祛风止痛二、化湿药(一)藿香二)苍术三)白豆蒄、草豆蒄化湿药的功效比较共性:芳香化湿,主治湿邪困脾。不同:藿香兼能散表邪;苍术能祛风湿,治风寒湿痹。又解表邪而治目盲;白豆蔻化痰和中;草豆蔻健脾温胃。比较苍术与白术的异同共同点:燥湿健脾。不同点:苍术:能去风湿解表,白术:可补气利水,固表止汗,安胎。三、利湿药一)茯苓二)猪苓三)泽泻车前子、滑石四)木通、通草五)薏苡仁六)茵陈茯苓皮:利水消肿。主治水肿,如五皮饮。赤茯苓:利湿兼清热,用于尿赤涩,常与车前子、栀子等配伍。白茯苓:健脾利水。主治小便不利、水肿、脾虚泄泻。茯神:宁心安神,专用于躁动不安,易惊等。常与龙齿、朱砂配伍。2、功效与主治共同点:利水渗湿、清热,治小便不利、水泻或热淋。不同点:泽泻:利水而不伤阴,可泻肾火,治阴虚发热。车前子:可清肝明目,治眼病,还可清肺化痰。滑石:可清热解暑。(四)木通、通草2.功效:共同点:清热利水、通乳;不同点:木通:善清心火、小肠火,利尿作用比通草强,可入血分而通经下乳;通草:可清肺热,还可入气分而通气下乳。(五)薏苡仁1.功效:补脾益肺,渗湿止泻,祛风湿。2.主治与配伍:肺痈、风湿热痹、脾虚泄泻。(六)茵陈1.功效:清热,利湿,退黄。2.主治阳黄(三物茵陈汤;陈茵蒿汤)、黄疸兼排尿不利(茵陈五苓散)、阴黄(茵陈四逆汤)。第八节理气药概念:凡能调理气分,具有疏畅气机作用的药物统称为理气药。其中理气作用强的叫破气药。常用的理气药(一)陈皮(二)青皮(三)厚朴(四)枳实(五)丁香、木香、香附理气药的功效比较共性:调理气分,疏畅气机,主治各种气滞证。不同:陈皮力量缓和,擅长于理气健脾化痰;青皮沉降下行而力猛,善于舒肝破气,又可消积导滞;厚朴善长降逆平喘;枳壳较枳实作用缓,长于理气宽胸消胀;丁香能温脾暖肾,行气降逆;木香善行肠胃之气滞,兼能健脾和胃;香附:舒肝理气,活血散结。∵香附能入血分∴又叫血中之气药。第九节理血药概念:凡能调理血分,疏通血脉、消散瘀血或以制止出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统称为理血药分类:补血药、活血化瘀药、止血药。一、活血化瘀药一)川芎(二)丹参(三)益母草四)桃仁五)红花六)牛膝七)乳香、没药活血化瘀药的功效比较共性:活血散瘀,通经止痛,主治各种血瘀证。不同:川芎活血行气兼能祛风;丹参能活血,还可凉血补血;益母草善活血通经,专治胎产诸证;桃仁、红花常相须为用,但桃仁还能通便,红花善活血行气;牛膝强筋骨、利关节,载药下行;乳香、没药,活血止痛,消肿生肌常相须为用,但乳香偏于行气、没药偏于活血。。川牛膝与怀牛膝的比较:川牛膝:行散能力强,善活血行尿通淋。怀牛膝:善补肝肾强筋骨,常酒炒。四大怀药:怀山药、怀牛膝、怀菊花、怀地黄。四大补药:人参、蜂王浆、灵芝、冬虫夏草二、止血药:1.大蓟、小蓟2.侧柏叶3.地榆4.槐花5.茜草6.三七止血药的功效比较共性:制止出血,主治各种血溢证。不同:大蓟、小蓟凉血止血、祛瘀消肿。但小蓟凉血止血及消肿功效都不及大蓟,小蓟兼可利尿,善止血尿,大蓟还可利胆退黄;侧柏叶还能祛痰止咳;地榆、槐花均善清大肠湿热,治血便;但地榆还可治烫伤,槐花还能清肝降压;茜草善治血热衄血兼能活血;三七止血兼能散瘀,是治跌打损伤、淤血肿痛的要药。第十节收涩药概念:凡以收涩固脱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收涩药,又称固涩药。涩肠止泻药(一)乌梅(二)五倍子(三)石榴皮(四)诃子(五)肉豆蔻涩肠止泻药的功效比较共性:涩肠止泻,主治各种腹泻证。不同:乌梅还能生津止渴,驱蛔止痛;诃子生用清肺治咽喉,煨用止泻;五倍子外用治疮癣湿烂;肉豆蔻温中止呕,治脾胃虚寒腹痛;石榴皮还能杀蛔虫。敛汗涩精药(一)五味子(二)浮小麦(三)桑螵蛸四)龙骨(五)牡蛎敛汗固精药的功效比较共性:固肾、涩精、缩尿、敛汗。不同:五味子还能生津安神,敛肺止咳;浮小麦专收敛止汗;桑螵蛸还可补肾助阳;龙骨、牡蛎生用平肝潜阳,镇惊安神;煅用收敛固涩,治虚汗、滑精、带下。但龙骨镇惊功效强,牡蛎还可软坚散结。第十一节补虚药1.概念:凡能补气养血、扶阴益阳、增强畜体机能活动,用以预防各种虚证的药物,称为补虚药,或补益药。2.分类:补气、补血、滋阴、助阳四类:补气药(一)人参(二)黄芪(三)山药四)白术(五)甘草(六)大枣补气药的功效比较共性:补脾益气,主治各种气虚证。不同:人参能大补元气,但有刚燥之弊;党参为平补和缓之剂;太子参为清补之品;黄芪补中益气,善固表升阳、利水消肿;山药主补脾胃,还能益肺滋肾;白术主补脾阳,并能燥湿安胎;大枣补气生血,甘草还能清热解毒、润肺止咳、调和药性,有“国老”之称。大枣与生姜配伍的作用:在解表方剂中,大枣补益营血,生姜发汗,共同调和营卫;在补养方剂中,生姜和胃降逆、大枣补气健脾,共同调和脾胃。补血药一)当归二)白芍三)熟地四)阿胶五)何首乌补血药的功效比较共性:补益营血,主治各种血虚证。不同:当归既补血又活血;熟地补血还可滋阴;白芍补血敛阴,还可平肝止痛;阿胶,补血止血,还可滋肺润燥;何首乌,生首乌润肠通便,解毒疮;制首乌可补肝肾,益精血,壮筋骨。夜交滕何首乌滕入药,味甘,性平。入心、肝经。有养心安神,祛风通络的功效。主治血虚躁动不安、风湿痹痛。助阳药(一)杜仲(二)续断三)肉苁蓉四)淫羊藿(五)蛤蚧六)菟丝子助阳药的功效比较共性:补肾壮阳。不同:杜仲、续断、骨碎补均能补肝肾,壮筋骨,安胎。杜仲还可降压,续断和骨碎补还可续筋接骨;肉苁蓉还可润肠通便;淫羊藿可补肾催情,还可驱寒湿,治痹痛;蛤蚧善纳气平喘;菟丝子善补肾缩尿,并能安胎、明目。四、滋阴药一)沙参二)枸杞子三)麦冬四)天冬五)百合六)鳖甲七)山茱萸龟板:龟的腹板;均可滋阴潜阳、益肾强骨,固精。主治热病伤阴。滋阴药的功效比较共性:滋补肾阴,养阴清热。不同:天冬、麦冬、沙参、百合均能养阴清热,润肺止咳。沙参补养生津之功较大,北沙参养阴润肺功效较佳,南沙参善于清肺祛痰;天冬善于润肺燥,滋肾阴;麦冬长于养胃生津,清心火;百合还可清心安神;枸杞子、山茱萸、鳖甲均可滋养肝肾,枸杞子长于益精明目;山茱萸还可敛汗固脱;鳖甲兼能软坚散结。第十二节平肝药一、平肝明目药(一)石决明二)草决明三)青葙子四)夜明砂五)白蒺藜平肝明目药的功效比较共性:平肝明目,主治肝火上炎的眼病。不同:石决明质重下行,善潜降肝阳。草决明散解肝经郁热,还可润肠通便;青箱子和夜明砂均可退翳膜;夜明砂善治夜盲;白蒺藜还可祛风止痒;望月砂治夜盲等眼病。二、平肝熄风药一)天麻(二)钩藤三)全蝎、蜈蚣(四)僵蚕(五)地龙平肝熄风药的功效比较共性:平肝熄风,定惊止痉。主治肝风内动。不同:天麻善治内风;钩藤善于解痉。全蝎、蜈蚣均有毒,兼能解毒疗疮;僵蚕能化痰散结,治咽喉痹痛;地龙兼能通经活络,清热平喘第十三节安神开窍药凡有安神、开窍功能,治疗心神不宁,窍闭神昏病症的药物。分为:安神药和开窍药。一、安神药一)朱砂二)琥珀三)酸枣仁四)柏子仁五)远志安神药的功效比较共性:养心安神,主治心不藏神。不同:朱砂善泻心火安神,还可清热解毒;酸枣仁养心安神,还可益阴敛汗;柏子仁还可润肠通便;远志还可祛痰开窍。二、开窍药一)麝香二)石菖蒲三)皂角四)蟾酥五)牛黄开窍药的功效比较共性:祛痰开窍,主治神昏窍闭。不同:麝香开窍之力最优,还能活血化瘀、坠胎;石菖蒲还能化湿和中;牛黄善去热痰;蟾酥还能解毒消肿;皂角主用于风痰阻窍,猝然倒地,并能治恶疮。第十四节驱虫药使君子(二)苦楝皮三)槟榔四)南瓜子五)鹤草芽六)雷丸七)贯众八)鹤虱九)常山第十五节外用药一)硫黄二)雄黄三)砒石四)冰片五)轻粉六)炉甘石七)硼砂八)白矾九)蛇床子十)孩儿茶第十章兽医常用方剂组成原则:一般用主、辅、佐、使四个字来概括,有的也称为:君、臣、佐、使。1、主(君)药:是指处方中对病因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其可以是一味药物也可以是两味以上。2、辅(臣)药:是指辅助主药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的药物。3.佐药:在方剂中的作用大致有三种情况:①治疗兼证或次要证侯。②制约主药的毒性或烈性。③用作反佐即在温热剂中加入少量寒凉药,或于寒凉剂中加入少许温热药,以消除病势拒药(格拒不纳)的现象。4、使药:指能引导他药直达病所,或起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