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手法题专练之虚实结合_第1页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手法题专练之虚实结合_第2页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手法题专练之虚实结合_第3页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手法题专练之虚实结合_第4页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手法题专练之虚实结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诗歌鉴赏手法题专练之虚实结合一、虚实结合:“实”通常是指眼前的现实的景,“虚”通常是指过去的、想象的或梦中的景。二者结合,使表达的思想感情更有广度、更有深度、更加丰富二、答题步骤:第一步,指出用了哪种表现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内容解释表现手法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阐述表现手法的运用效果,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专题练习:(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关山月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四句紧扣诗题,描绘了一幅包含着关、山、月等典型物象的辽阔浩渺的边塞夜月图。B.中间四句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戍者。C.从“戍客望边色”一句来看,全诗是纯以征人的视角和立场来描写自然景物和回顾历代征战的。D.全诗以广阔的空间和时间为背景表现征戍离别之苦,赋予了作品深沉的社会价值和历史内涵。2.这首诗的最后四句从两面落笔,虚实结合,思致婉曲。请简要分析。(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①苏轼谁作桓伊三弄②?惊破绿窗③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飞絮送行舟,水东流。【注】①柳子玉:苏轼的一个亲戚。②桓伊三弄:桓伊是晋朝一个善于吹笛之人,这里代指笛声。③绿窗:罩有碧纱的窗子。3.下列对本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两句以问句起势,巧妙用典,落于一个“梦”字,暗示送别的主题。B.“新月与愁烟,满江天”两句写了梦醒后见到的江天景色,展现离别的场景。C.“落花飞絮”点明了季节,在这样的秋天里送别,使人更添离愁。D.结尾两句,“飞絮送行舟”,以无情之流水反衬有情之离人,感情真挚。4.苏轼的这首词与他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虽然表达的情感不同,但在写法上有相近之处,都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结合本词进行简要分析。(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长江万里图杨基我家岷山①更西住,正见岷江发源处。三巴②春霁雪初消,百折千回向东去。江水东流万里长,人今漂泊尚他乡。烟波草色时牵恨,风雨猿声欲断肠。【注】①岷山:在四川省西北部。岷江、嘉陵江的发源地,长江、黄河的分水岭。②三巴:巴郡、巴西、巴东三郡,在今四川省嘉陵江和綦江流域以东。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题画诗,作者看到画卷上的万里长江,不由得倍感亲切,思乡之情油然而生。B.颔联描绘了一幅凄清的江水东流图。冰雪融化,化为江水,江水百折千回,向东流去。C.颈联换韵,渐渐切入正题。浩荡的长江水奔流万里,自己客居他乡,写出了游子的无奈。D.尾联中的“猿声”与杜甫《登高》中的“猿啸哀”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达出作者的感伤之情。6.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这首诗。(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小重山[宋]贺铸花院深疑无路通。碧纱窗影下,玉芙蓉①。当时偏恨五更钟。分携处,斜月小帘栊。楚梦②冷沉踪。一双金缕枕,半床空。画桥③临水凤城东。楼前柳,憔悴几秋风。①玉芙蓉:喻美人。玉是美好,芙蓉是荷花。②楚梦:宋玉《高唐赋》里有楚怀王与巫山神女在梦中相会的事。后用来形容好梦不长。③画桥:此处借指女主人公居住的地方。凤城:指京城。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上片写男主人公与情侣相别日久、朝思暮想,以致因情生幻,梦中跋涉千里,来到了过去曾经和心上人欢会的旧地。B.“花院深疑无路通。碧纱窗影下,玉芙蓉”,写他拂柳穿花,孑孑前行,在回廊之中徘徊,在梦中依旧无法找到佳人。C.“当时偏恨五更钟”一句,正当梦中两人情意缠绵之时,东方发白,晓钟鸣奏,这正是良宵苦短,愁夜恨长!D.词的上片写梦中相会,化景物为情思,景中含情,语弥淡而情弥深,尤显功力。8.陈廷焯对《东山词》有“笔墨之妙,真乃一片化工”之赞叹,请赏析本词下片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体会其妙处。(注:《东山词》,贺铸的词集)(五)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古离别江淹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门关。黄云蔽千里,游子何时还。送君如昨日,檐前露已团。不惜蕙草晚,所悲道里寒。君在天一涯,妾身长别离。愿一见颜色,不异琼树①枝。菟丝及水萍,所寄终不移。【注释】①琼树:传说中仙山上的树。9.下列对这首古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的题材是古诗中常见的游子思妇的相思离别,用女性的口吻诉说,极富抒情性,同时,语言浅显自然,显得家常而亲切。B.开篇一个“远”字突兀而来,先声夺人,同时一语双关——既指距离的遥远,又指时间的久远。后一句则指明了距离之遥远。C.“黄云蔽千里,游子何时还”二句暗用古诗“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的语意,充分体现了江淹“摹拟而不雷同”的创作特色。D.诗人采用借代的手法,用“菟丝”“水萍”这些常见的意象来代指思妇,让诗歌具有了鲜活的生命力,充分表达了思妇对游子的思念与爱恋。10.清朝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文章,虚实常宜相济也”,请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蝶恋花晏几道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①。【注】①移破:犹云“移尽”或“移遍”也。筝柱为筝上的弦柱,每弦一柱,可移动以调定声音。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与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写梦前、梦中、梦后的思路一致。B.“睡里消魂无处说”两句,连用两次“消魂”直抒胸臆,且伤感程度逐步加深。C.词人想借鱼雁传书却没有办法实现,这与“鸿雁长飞光不度”一句异曲同工。D.结尾两句言词人借音乐遣愁,然而遍移筝柱以调节音调,奏出的却总是断肠之音。1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词进行分析。(七)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望江东黄庭坚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注:①阑:阻隔;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开门见山,交待出“江水”、“烟树”等重重阻隔,在展现一片迷蒙浩渺的艺术境界中,反映出主人公对远方亲人的怀念。B.词的上片,写相思者想见对方而又不得见,望不见,只好梦中相会的情景。而下片通过灯前写信的细节,进一步细腻精微地表达主人公感情的发展。C.灯下写信这一感情细腻的刻划,用“算”“直饶、还是”等表现心声的书面化的语言,把一个至情女子的婉曲心理刻画得细致感人,魅力无穷。D.细读全词,黄明朗率真、情真意切,确乎具有民间词的意味,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全词淡雅中见清新,朴素中见真情,通过多种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写了离情。14.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参考答案:1.C

【解析】C.“全诗是纯以征人的视角和立场来描写自然景物和回顾历代征战的”错误,此诗是写远离家乡的戍边将士与家中妻室的相互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战争带给广大民众的痛苦。

2.一面是戍客眺望边地景色,思归之心凄然,一面是思妇独上高楼遥望边关,对月长叹;“望”和“苦”用实笔写戍客,“当”和“应”用虚笔写思妇;以戍客的想象来写思妇,使相思之情叠加往复,意境也更为深远。3.C

【解析】C.“在这样的秋天里送别”错误,落花飞絮,点明了送别的时间为春天。4.①上片写笛声,梦醒所见茫茫江天及天上明月,属于实写,展现离别的场景和渲染感伤氛围。②下片想象次日分别的情景是虚写,用想象中的“落花”与“飞絮”衬托出故友之间的离别愁绪与伤感之情。5.B

【解析】B.“一幅凄清的江水东流图”错误。“三巴春霁雪初消,百折千回向东去”意思是每到春天巴郡、巴东、巴西三郡冰雪渐消,化为江水曲折向东流去。“雪初消”意味着江水增长,汹涌澎湃;“百折千回”写出了水流经之地山势奇险。这两句,极写长江奔腾不息的气势。故应该是“一幅壮观的江水东流图”。

6.(1)实写:诗人看到了画卷上曲折东流、烟波浩渺的长江,还有岸边的青草。(2)虚写:①首联诗人由眼前的长江图联想起了位于长江上游的岷山和岷江,点明了故乡的地理位置;②颔联诗人想象位于岷山脚下的故乡,白雪在阳光下融化,化为江水向东流;③画本无声,尾联诗人却从中听出了三峡的风声、雨声、猿啼声,表达了对故乡的无限思念。7.B

【解析】B.“写他……在梦中依旧无法找到佳人”错误。“碧纱窗影下,玉芙蓉”。这两句写他拂柳穿花,孑孑前行,刚刚绕过那幽雅的回廊,已经看到心上人伫立在朦胧的碧纱窗影下,似玉琢芙蓉,袅袅婷婷,顾盼生辉,笑颜以待了。这里“芙蓉”代指他心目中的美人,即那伫立在碧纱窗影下的美人。

8.下片主人公从梦中蓦然惊觉,实写眼前看到的金缕双枕和身边空荡荡的半床鸳被;梦回凄凉,与上片梦境中与佳人相会的美好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反差;睹物思人,物是人非,表现了主人公梦醒后内心的孤独和痛苦之情。后面两句,又化实为虚,想象远在京城的佳人在秋风中睹柳思人而日益憔悴的景象;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相思之苦更甚更浓,孤寂悲戚的无法排解。因此下片虚实结合,实中见虚,虚实自然转换,笔法巧妙。9.D

【解析】D.“诗人采用借代的手法”错。“菟丝”“水萍”这些常见的意象来比喻思妇,“菟丝及水萍,所寄终不移”意思是,但愿能像菟丝和水萍一样,有所寄托,与爱人的感情也能始终不渝。所以此处并非借代手法,应为比喻。

10.①虚写:开头四句回忆当初惜别情景,点明过去分别的地点和事由,并用环境渲染的手法,抒写其心中的悲愁。同时,诗人从“长别离”的现实生发出对未来“愿一见颜色”的期待,并在心中许下“所寄终不移”的誓言;②实写:“送君如昨日”,思绪又回到现实中。“檐前露已团”为眼前实景,爱人别后却杳无音信,闺妇在家中孤独寂寞,无聊的时候就经常盘算着离别的时间,表达着对爱人的担忧与牵挂。③本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巧妙地将过去、现实与未来交织起来,以情贯之,把思妇怀人的情怀写得深婉缠绵。11.A

【解析】A.“思路一致”错误,晏词开篇即写梦境,并无“梦前”的内容。

12.①虚:这首词前四句写梦里相思,梦境中词人行尽江南也无法遇到心上人。②实:“觉来”到结尾写醒后遣怀,词人的伤感无处诉说,千方百计也无法排解愁绪。③虚实结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