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收支调整理论_第1页
国际收支调整理论_第2页
国际收支调整理论_第3页
国际收支调整理论_第4页
国际收支调整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际收支调整理论国际收支理论研究对象:国际收支不均衡的原因及调节方式主要流派:

theElasticityApproachtheAbsorptionApproachtheMonetaryApproach

一、弹性分析法

(theElasticityApproach)

(一)基本观点多位学者共同成果英JoanRobinson1937年由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JoanRobinson在马歇尔微观经济学和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着重考虑本币贬值对贸易收支和贸易条件的影响,强调国际收支调节中的相对价格效应。

(二)马歇尔—勒纳条件(Marshall—LernerCondition)

弹性分析的基本概念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Em=进口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率/进口商品价格变动率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Ex=出口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率/出口商品价格的变动率进口商品的供给弹性Sm

=进口商品供给量的变动率/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动率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Sx=出口商品供给量的变动率/出口商品价格的变动率

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Em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Ex│Ex│+│Em│>1,国际收支改善<1,继续恶化=l,保持不变

假设

(1)只考虑汇率变动对进出口商品值的影响,假设收入、商品价格等其它条件不变。(2)假设所有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无穷大。(3)没有资本转移,国际收支=贸易收支(4)贸易收支最初是平衡的,汇率变化很小。理论基础马歇尔的局部均衡理论贡献与局限贡献:马歇尔是第一个将弹性分析方法用于国际经济领域的经济学家,这一分析方法对后来的弹性分析理论具有直接的影响。弹性分析提醒人们,当本国国际收支失衡时,不要一厢情愿地通过贬值来刺激出口,抑制进口。局限1.该理论是建立在局部分析的基础上,只考虑汇率变动对一国贸易收支的影响,而假定其他条件保持不变,实际上其他条件是变动的。2.该理论没有涉及到国际资本流动,实际上本币贬值不仅会影响到经常项目收支,还会影响到资本项目收支。3.该理论只是一种比较静态分析,在现实世界中本币贬值对贸易收支的影响是一个动态过程,如产生时滞效应(即J曲线效应)。(四)J曲线效应(贬值的时滞效应)

即使在马—勒条件成立的情况下,货币贬值也不会立即改善贸易收支,而会有一段时滞。在货币贬值初期,贸易收支的逆差不仅不会缩小,反而有所扩大。

产生J曲线效应的原因

认识时滞决策时滞生产时滞

(1)货币贬值以前签订的贸易合同较少受货币贬值的影响。

(2)货币贬值后签订的贸易合同要受到时滞的影响。(3)对贬值的进一步预期可能导致进口商加速订货。

经验数据表明,对于多数工业国家,J曲线持续时间在6个月到一年之间,所以上述图中的D点,即贸易收支改善点一般会在发生货币贬值后的一年之内到达,之后经常项目才会继续改善。二、吸收分析法

(theAbsorptionApproach)(一)提出英詹姆斯·米德德西德尼·亚历山大

20世纪50年代(二)基本内容

1理论基础凯恩斯的国民收入方程式2基本公式宏观国民收入均衡公式封闭型经济:Y=A=C+I+G开放型……:Y=C+I+G+(X—M)

A(吸收)B(净出口)

B=Y—A

吸收A:国民总支出即国内资源的总消耗。均衡:总收入=总吸收顺差:总收入>总吸收逆差:总收入<总吸收3政策主张

国际收支逆差的改善:(1)收入水平增加而吸收不变;(2)收入水平不变而吸收减少;(3)收入水平增加同时吸收减少;(4)收入水平的增加大于吸收的增加;(5)收入水平的减少小于吸收的减少。贬值能否改善国际收支,取决于贬值能否使国民收入的变动相对于吸收水平而提高。增加收入/支出转换政策(未充分就业时)减少吸收/支出变更政策(充分就业时)吸收论的缺陷第一,未对贸易对收入和吸收为因,贸易收支为果的观点提供任何令人信服的逻辑分析。第二,在贬值分析中,吸收论完全没有考虑相对价格在调整过程中的作用。第三,按吸收论,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贬值不能提高收入。这里忽略了资源运用效率的问题。最后,吸收论没有涉及国际资本流动,这对于国际收支理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缺陷。三、货币分析法

(theMonetaryApproach)(一)提出蒙代尔(R.A.Mundell)约翰逊(H.G.Johnson)福兰科尔(J.A.Frenkel)(二)理论基础、分析方法及假设条件理论基础:货币主义学说分析方法:一般均衡分析

假设条件:钉住汇率经济处于长期充分就业均衡货币需求是收入的稳定函数货币中性假定:货币供给的变化不影响实际变量(实物产量)从长期看,一国价格水平和利率水平钉在世界水平上,保持刚性。(三)基本公式1.货币市场均衡的条件

MS=Md Md=pf(y,i)

Ms=m(D+R)

在一价定律发挥作用的前提下,对于一个小国经济,价格和利率由世界市场决定;而货币论者假定货币供给不影响国民收入;因此,货币需求函数是稳定的。货币市场均衡是通过货币供给的增减来实现的。为方便起见,令m=1Ms=Md=D+R当货币供给由于国内信贷总量D的紧缩和扩张而小于或大于货币需求时,国际储备量R就显然会出现增加或减少,使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2.实行固定汇率制的小国的货币市场均衡与国际收支的关系

国内信贷D↑Ms>Md对国外商品和金融资产的需求↑国际收支赤字外汇市场干预、储备R↓Ms=Md国内信贷D↓Ms<Md变卖国外金融资产、减少对国外商品的需求国际收支盈余外汇市场干预、储备R↑Ms=Md结论: 国际收支盈余或赤字是一国货币市 场供求存量失衡的反映,国际收支 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货币现象。一国国际收支赤字的根源在于国内信贷扩张过大,故调节国际收支的对策是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国际收支是一种货币现象,实际因素对国际收支的影响需经由货币需求来产生影响。收入增长和价格上升通过提高货币需求造成国际收支盈余,利率上升通过降低货币需求造成国际收支赤字。(四)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货币供求失衡(五)政策主张国际收支发生逆差时,应注重国内信贷的紧缩。对货币论的评价货币论假定货币需求是收入与利率的稳定函数,如果不稳定则国际收支不能从货币论中得出。此外货币论假定货币供应对实物量产出与收入没有影响,不切合实际对贬值效应的评价弹性论认为,进出口弹性大于1,贬值可以改善贸易收支;支出论认为,当存在闲置资源时,贬值能扩大出口,具有扩张性影响货币论认为贬值仅仅具有紧缩性影响,紧缩意味着消费、投资、收入下降。无法解释为什么许多国家将贬值作为刺激出口和经济增长的手段政策含义的评价货币论认为国家收支逆差的基本对策是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必然导致消费、投资、收入和经济增长的下降。(六)货币论与弹性论、吸收论的区别弹性论、乘数论和吸收论强调的是商品市场流量均衡在国际收支调整中的作用,货币论强调货币市场存量均衡的作用; 弹性论、乘数论和吸收论注重经常账户交易,强调贸易差额,而货币论则将国际资本流动作为考察对象,强调综合差额;弹性论、乘数论和吸收论注重对线上项目的分析,而货币论则主张从线下项目分析国际收支,通过分析线下的国际储备的变化来分析国际收支。四、政策配合分析理论(一)米德冲突

1951年英国经济学家米德提出。他指出,在汇率固定时,政府主要运用需求管理政策来调节内外均衡。在开放经济运行的特定区间,便会出现内外均衡难以兼顾的情形。内部经济状况外部状况1经济衰退/失业增加国际收支逆差2经济衰退/失业增加国际收支顺差3通货膨胀国际收支逆差4通货膨胀国际收支顺差(二)丁伯根原则

1952年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提出。他指出,要实现N种独立的政策目标,至少需要相互独立的N种有效的政策工具。这一结论对经济政策理论具有深远意义。 丁伯根原则假定各种政策工具可以供决策当局集中控制,从而通过各种工具紧密配合实现政策目标;丁伯根原则没有明确指出每种工具有无必要在调控中侧重某一目标的实现。这两个特点不尽与实际情况符合。(三)蒙代尔的政策分派原理

1968年由蒙代尔指出。他认为,在许多情况下,不同的政策工具实际上掌握在不同的决策者手中,如果决策者并不能紧密协调这些政策而是独立进行决策的话,就不能达到最佳的政策目标。如果每一工具被合理地指派给一个目标,并且在该目标偏离其最佳水平时按规则进行调控,那么在分散决策的情况下仍有可能得到最佳调控目标。关于每一工具应如何指派给相应目标,蒙代尔提出了“有效市场分类原则”:每一目标应指派给对这一目标有相对最大的影响力、因而在影响政策目标上有相对优势的工具。并进而区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不同效果,提出以货币政策实现外部均衡目标、以财政政策实现内部均衡目标的指派方案。 在开放经济和政策有效实施的条件下,蒙代尔假定,预算对国民收入、就业等国内经济变量影响较大,而利率对国际收支影响较大。搭配分析(以国内失业、国际收支逆差为例)1、财政政策主内、货币政策主外。方法:当经济衰退时,预算扩大↑,内部均衡;货币政策紧缩↓,外部均衡,同时促进内部均衡。结果:两种政策的不断使用能实现良性循环,逐渐缩小国际收支不平衡。2、财政政策主外,货币政策主内。方法:财政政策紧缩,逆差消除,内部均衡;货币政策扩张,需求增加,失业消除,内部均衡,但偏离外部均衡。结果:扩大国际收支不平衡案例分析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中国实体经济受到猛烈冲击,尤其对出口依赖型城市受到巨大震动,出口额大幅度下滑,工厂危机甚至倒闭,失业人口增加,政府采取救市方法,扩大政府支出,实行四万亿的投资计划,同时实行低利率政策,以刺激国内需求,最终缩小了国际收支不平衡。

我国的国际收支

一、建国后我国国际收支统计的发展演变1949——1980外汇收支平衡表1981——2005BP表二、中国国际收支结构的演变(单位:亿美元)1982-1989年均1990-1994年均1995-2005年均合计平均经常账户-116.2-14.5274.254.84493374.44736.9190.6资本和金融账户271.138.2674.5134.93963.5357.44943.7205.9国际收支结构的阶段性特点1、1982-1989经常账户逆差,并由资本账户盈余弥补,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常态——国内经济发展刚刚起步,需要从国外购买大量设备和原材料;国内资金短缺,需要利用外资加以弥补。2、1990-1994经常账户开始出现顺差但数额不大,低于资本金融账户的水平,资本账户仍然保持顺差,资本流入开始加快。3、1995-2005经常账户和资本金融账户较上一阶段都有了大幅增长,形成双顺差(除了1998年),经常账户年均盈余超过了资本账户。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收支的结构特征1经常账户、资本与金融账户绝大多数年份双顺差,从而国际收支总体保持了顺差。2货物贸易账户的持续顺差,形成经常账户持续顺差的主要来源3收入逆差逐年扩大,巨额的贸易顺差弥补收入逆差,使得经常账户顺差大幅下降4自1992年起,外商直接投资快速增长,资本与金融账户的巨额顺差主要来源于外商直接投资5外国在华直接投资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严重失衡错误与遗漏项目编制BOP的过程中,尽管国际收支统计过程中总会存在各种各样的误差,作为平衡性项目的“错误与遗漏项目”的规模应该是有限的,其体现的只应该是国际收支统计中的误差;而且,随着统计技术的不断改进,这一误差应该缩小。但是,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错误与遗漏项目”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在1982年-1998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错误与遗漏项目”累计高达1082亿美元。从年度规模看,1994-1998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误差与遗漏项目”分别高达98亿美元、178亿美元、156亿美元、169亿美元、166亿美元。巨大的资本外逃不仅影响到我们对本国的国际收支形势的正确把握,影响对宏观经济走势的准确分析,而且也反映出资本外逃问题的加剧。2002年以后形势发生变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