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最大的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小学语文-最大的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小学语文-最大的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小学语文-最大的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小学语文-最大的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痕”“勘”等10个生字,会写“刨”“底”等12个生字。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川川和叔叔的对话。3、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教学重点:会认“痕”“勘”等10个生字,会写“刨”“底”等12个生字,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川川和叔叔的对话。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图片导入,质疑激趣。1、(出示岩石图片)同学们看,图上是什么?生:岩石师:可是有人说这是一本书。从同学们的脸上老师看到了一个一个的小问号,那这节课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去探索岩石书的秘密。伸出右手食指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最大的书。关注“最”的笔顺和结构。2、对比课题,关注引号师:看老师写的题目和课本上一样吗?生:不一样,“书”没有引号。师:书字上还要加上引号啊?那是为什么?生:因为这不是真正的书,是岩石书。(板书:岩石,相机指导书写)师:看来这位同学已经懂得了引号的用法。好,我们给它加上引号,齐读课题。二、学习字词,初识岩石书1.出示生词,检查预习。煤炭宝藏一册厚厚的书自读屏幕上的生词,注意读准字音。指导多音字“藏”的读音。2.随文识字,以字学词,联系生活拓展识字。出示“痕”字,继而出示词语:雨痕、波痕,联系生活拓展识记“泪痕”“伤痕”“疤痕”。出示:地质勘探借助课文插图理解:地质勘探队员出示:刨根问底。设计意图:低年级教学的重点是识字和写字,一节课之内要认识“勘”“痕”“刨”等10个生字,二年级下学年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于是课前借助自主预习卡分散识字教学的任务。过渡语:文中谁刨根问底?(川川),自读课文,画出川川的问话,然后读一读三、初读岩石书,刨根问底1、自读课文,圈划川川的问话学生汇报,出示句子:叔叔你在看什么?

哪里有书啊?这上面有字吗?这上面有图画吗?这能说明什么呢?读了这本岩石书有什么用呢?自读、指名读,指导朗读,关注问的语气。2、随文理解“刨根问底”师:像川川一样,遇到不懂得问题,不断地问,直到弄明白为止,就叫——刨根问底。3、指导书写“刨”“底”在“刨根问底”中“刨”和“底”是要求写过的字。学生观察,汇报注意事项,关注重点笔画和偏旁利刀旁。老师范写,学生书空。学生在预习卡上书写,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评价学生书写,纠正错误,再次练习书写。设计意图:本环节就是通过抓住川川和叔叔的对话中一个关键词语“刨根问底”,联系上下文在具体的语境里理解词语的含义,通过自读、指名读、关注标点符号和提示语等多种形式的读,体验川川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相机指导“刨”“底”的书写。写字教学注意层次性,加上前面指导的“岩”用时约11分钟,落实了课程标准每节课不低于10分写字时间的要求。四、再读课文,探究书的内容面对川川好奇的问话,叔叔是如何回答的呢?出声地读课文。学生汇报预设:体会反问句式师生对话:哪里有书啊?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你能根据这句话意思换个说法。(变反问句为陈述句)师生接读:

哪里有书呀?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对比阅读,体会反问句式的不同。设计意图:将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对于二年级学生来书有点难,在这里老师将句式的变化无痕地暗藏于师生的对话里,在一次次地对比朗读中,感悟到文中的反问句比陈述句具有更强烈的感情和语气。2、对比“书籍”,了解内容。观察课文中的插图,朗读对比岩石书和平常书的相似之处。我们读的书里有什么?这本“岩石书”上也有吗?从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知道的?学生汇报读文:翻阅岩石书,认识其中书中的“文字”——雨痕、波痕和矿物:读一读这本“书”,你知道了什么?找出句子中的近义词,体会文本用词的不重复和汉语的丰富性。用“岩石上的_____、____和___都是字。”练习说话。这书上有字吗?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将读书和说话练习有机结合在一起,理解了课文内容,锻炼了学生口语表达。3、展开想象,指导朗读雨痕、波痕的是什么样子?展开想象,说一说。看图辨别:你能认出哪个是雨痕,哪个是波痕,哪个是矿物吗?指导学生观察后朗读对话。设计意图:让文本活力充溢,就要让学生多元地解读文本,学会想象。“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尤其是面对低年级学生,更应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培养他们想象力的舞台。这节课我让学生由雨点的脚印去想象雨痕,由波浪的足迹去想象波痕……情理交融,师生互动,既展示了学生理解的多元,又为学生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4、欣赏图“画”,表达体验。过渡:岩石书上不仅有字,还有画呢?你们看,(出示课件演示图片)观察图片,寻找不同。这岩石书上的画与我们平时见到的树叶、小鱼、贝壳有什么不一样呢?教师小结补充资料。孩子们,这里的树叶、小鱼、贝壳,本来也有美的颜色,也是活的,可由于特殊的地壳运动,他们被包了起来,死后没有腐烂,而是深埋于地下,经过漫长的时间之后,就变成像石头一样,这些就叫化石。出示恐龙、虾、恐龙蛋、乌龟的化石,你们认识这些有意思的东西吗?设计意图:适时、适度运用多媒体技术,促进理解。在本节课中,我努力采用后置的方式呈现形象直观、生动的演示,将这些抽象的词语赋予形象的内容。更好地为体验文本而服务,比较准确地突破了常识性知识不易理解的难点,使语文教学与科学知识的落实相得益彰、相互促进。5、角色置换,口语表达。这么有意思的东西,你能不能介绍这书中的字和画呢?(出示句式:你看,这儿有……有……那儿还有……哩!)你就是地质勘探队员,我来作川川,向你请教,谁来和我合作,一边介绍一边加上动作。师生进行对话表演。五、探究“书”的成因。过渡语:这能说明什么呢?1、这段文字较为浅显,却蕴涵着一个关于地壳运动的抽象的变化过程。你能读一读吗?指名读课文(体会岁月的漫长、地壳的变迁。)2、老师范读。闭上眼睛,听老师读。出示文字“它告诉我们,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是一片长满树木的陆地后来,陆地沉下去了,这里就变成了大海。又过了很多很多万年,海底慢慢上升,这里又变成了高山,就是我们脚下的这座山。”3、你能像老师一样,读出岁月的漫长、地壳的变迁吗?4、指名再读。5、说一说练习。你读懂了吗?考考你们吧!这石头上的树叶能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计意图:先由学生自己阅读,体会岁月变迁和地壳的变化,在学生感悟不到时,教师范读,关注文中重点词语,探究地质变化的过程以及最大的“书”的形成原因。学生再读,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读说练习,让学生在读——悟——说中,体验地壳变化的巨大和岩石书的神奇。六、分角色朗读,回归整体过渡语:岩石是一本多么神奇的书呀!让我们再此回到文中,读读川川和叔叔的对话吧。学生同位练读。指名展示读。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在研读、体验课文的基础上的回归,是对文本内容的内化。在在分角色朗读的过程中,学生已经走进文本,探究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融合在学生的阅读之中。七、总结全文,激发探究奥秘川川和叔叔的对话,让我们了解了大自然的秘密,大自然其实就是一本厚重的书(播放音乐),每一颗星星,每一粒石子、每一片云朵,都包含着无穷的秘密,它们等着我们去了解它,发现它。《最大的“书”》学情研究《最大的“书”》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片精读课文。二年级学生学生思维以形象、直观为主,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表现欲望高,持久性稍微差些。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生活体验与阅读视野狭窄,特别是对于天文地理这类科普类的文章,接触的更是少上加少,学生生活积累和阅读体验的贫乏,给学习本文带来了困难,所幸的是学生和文中的川川同龄,好奇心、求知欲非常旺盛。同时互联网普及和多媒体的引进弥补了学生知识储备和视野狭窄这一局限。课前,我布置学生查找与本文相关的各种的资料,观看地质勘探等相关的视频,以缩小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差距。课堂上我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搜集了各种化石图片,辅助教学,新奇的资料像一块磁铁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本节课要求认识“勘、刨”等10个生字,会写“底、陆”等12个生字,二年级教学的重点是识字和写字。在一节课之内要完成这一目标,教学任务相当得重。又考虑二年级下学年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于是在识字和写字教学采取了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识字教学。课前,让学生借助自主学习卡,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难读的词语做好标注。对于难理解的“勘”随文和借助课文插图等多种资源,化减学生识字的难度,同时也理解了“地质勘探”的含义。从学生的自主学习卡中了解到学生对于“痕”这一字学起来有困难。于是在学习课文中重点进行了关注,并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词语拓展:伤疤留下的痕是伤痕,泪水泪下的痕是泪痕,脚步留下的痕是足痕……一下子丰富了学生语言积累,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化减了学习的难度。写字教学:在要求会写的12个汉字中,像“宝、册、岩”这些字大部分孩子在生活中和平时的学习中都已经很熟悉,即使老师在课堂之上不指导,正确率也会很高。为了把写字这一环节扎实有效地贯穿于课堂的始终,老师始终把写字教学放到了重要位置。在导入新课后,学生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关注课题“最大的‘书’中”中的“最”;在初步感知课文中指导了“岩石”的“岩”;在深入研读文本的过程中,抓住“刨根问底”文中这一关键词语,详细指导了“刨”和“底”。这两个字都是易错难写的字,在随文理解了“刨根问底”的含义后,再去指导这两个字的书写,可以说是水到渠成,音、形、义都很好地融汇到了学生的读文中。其他要求写的字借助课前自主学习卡,小组内交流讨论难写的生字,从而分散了学习难点。喜欢阅读、享受阅读《语文课程标准》低学段对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内容和呈现方式,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读文中采取自读、小组合作读、分角色朗读、配乐读等多种小学生喜欢的阅读方式深入研读课文,课堂上学生朗朗的读书声始终贯穿于课堂的始末。《最大的“书”》一课效果分析课下,观课团队从自己的观课视角出发,从自己写字、阅读、背诵四大块对学习效果进行了检测。识字教学:老师抽查10名同学对学习效果进行测评,10名学生好、中、差的比例是2:5:3。生字教学认读率是100%,写字教学:本课要求书写12个生字,老师抽查10名同学对学习效果进行测评,10名学生好、中、差的比例是2:4:4。写字的成功率是81%。分析原因是由于在课堂上老师只略指导了“最”关注汉字的笔画和结构,“岩”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写的生字,在板书时做了略处理,而对于易错难写的“刨”“底”两个生字进行了重点指导,其他生字由于课时有限,老师无暇顾及,所以在课后检测中,发现“陆”“质”出错率较高。课后反思,教师要避免这一环节,应充分了解学情,利用好自主学卡,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在课堂上汇报本小组中出错率较高的生字,讨论解决的方案和书写应该注意的事项。这样就真正地将小组合作学习落实到了实处。这是老师一教学中的疏忽。阅读教学。读好人物对话是本节课后对阅读教学的唯一要求。课后老师随机抽测了4名学生,两两朗读了川川和叔叔的对话。从阅读效果来看,学生能通过问号体会到川川的好奇和强烈的求知欲。可以说本节课老师设计的阅读目标适度,通过自读、老师范读、小组合作读、配乐读、创设情境读等措施,研读课文,策略得当,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在浓浓的阅读中走进文本,走进了作者的心里,对大自然的好奇心一下子就调动起来。《最大的“书”》教学反思这篇课文是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记叙了爸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交流的所见所闻,间接地揭示了神气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的故事。本篇课文语言简洁,以对话贯穿全文,将地质知识融于课文之中,字里行间充满着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通过课文的学习以此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因此我在教学中着力加强对学生朗读课文的指导,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通过抓标点问问号、语气词、重点词指导朗读,读出川川的好奇。让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愿望。教过之后反思如下:一、以“刨根问底”展开有序教学。在这一课时中我把教学目标定位成: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2、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在教学中我抓住“刨根问底”展开教学,全文始终围绕“川川是怎样刨根问底的?”这个主问题展开教学,第一大块川川刨根问底中了解岩石就是一本书;第二大块川川刨根问底中知道岩石书上有字有画,岩石书能说明地壳运动的漫长过程;第三大块川川继续刨根问底,了解“书”的作用,在回味整课对话中,让学生再次感受“刨根问底”的意思。每一大块的内容都是以对话展开,让同学们通过对话体会其中情感。二、让课堂教学始终充满语文味。这是一篇带有科普味道的课文,怎样让这样的课文充满语文味?在这堂课里我采用图片展示的方法,让学生探究岩石“书”的内容时,想象雨痕、波痕的样子,通过一番想象,学生区分“雨痕、波痕、矿物”就水到渠成。然后运用书上的语言介绍这些“字”,让教学始终围绕语言文字展开教学,又如让学生欣赏岩石“书”上还有哪些画,在孩子们的好奇的猜测中,进而让学生围绕这些图片进行拓展说话“你看,这儿有(),有(),还有()哩!整堂课气氛还是比较好的。三、唯材“适”用,让课堂更加充实。在这堂课里,我选择了适合课文内容的相关资料进行拓展,有对岩石“书”中还有哪些画进行拓展,有对大自然中还有哪些书进行拓展,特别是对大自然中的书进行拓展,我选择了“动植物化石、岩石”等图片,从不同层次进行拓展,在欣赏中学生充满了惊讶,轻轻地低呼着“这也是书呀?”在我的徐徐地叙述中,孩子们的视野更开阔,他们明白了生活中存在着很多书,都需要孩子们细细去读,从而激发他们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这堂课里,班的学生学得比较投入,对课文比较感兴趣。尽管整堂课也是落实了重难点,但是我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教学机智还有待于提高,对于学生随机生成的问题没有及时的引导,错过了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机会,认真而又深入地研读文本,增强教育机智,这是我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努力的方向。《最大的“书”》教材内容的研究一、本课课程教材体系中的地位《最大的书》一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组自然现象、自然景观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语言简洁,以对话的形式贯穿全文,融地质知识于课文之中,字里行间充满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养成观察大自然的好习惯。二、依据学情、课程标准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会认“痕”“勘”等10个生字,会写“刨”“底”等12个生字,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川川和叔叔的对话。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三、内容整合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在地质勘探队员眼中,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画面……历史的变迁,大陆的沉浮,都写在着本最大的“书上。本文以人物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落脚于人物的对话。在研读人物对话中随文识字、写字,与以往那种将识字和写字教学单独割裂开来的做法有所不同,化减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做到生字音、形、义的有机结合,化减了学习难度。对于文中涉及的科普知识如:化石的形成、地壳的运动和变化,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没有深入地追究。而是则借助于资料袋,意在锻炼学生口语表达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为了实现课堂的最优化,提高学习效率,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在教学时根据教材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了富有创意的教学设计。整合了川川的问话和叔叔的回答,从而巧妙地理解了“刨根问底”的含义,这一贯穿课文始终的核心词语,分角色朗读川川和叔叔的对话,巧妙地将识字教学、写字教学穿插于其中。在一个个问号里,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被调动起来。四、课时安排:本课共用两课时,第一课时预习导读第二课时:研读课文,学文、识字、写字三者融合。《最大的书》评测练习识字测评你能读出下面带点生字的读音吗?如果读对了请给星星涂上喜欢的颜色。地质勘探岩石手册厚厚的书()())()()()脚印雨痕刨根问底煤矿宝藏()()()()()读歌谣,写生字zhì叔叔是个地()勘探员pāyán()在()石上入了迷。川川是个小问号Páodǐ()根问()找答案yáncèhòu()石是()大()书tiě藏着()矿和煤矿ilùmáibǎo祖国大()()()藏《最大的“书”》课例研究《最大的“书”》的训练重点是认读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弄清“书”的含义,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探究自然的兴趣。新课程标准挑战了传统的教学思想,在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环节的安排上,已不只是为了把知识讲明白,更重要的是唤醒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使其产生内部需求。所以,我把这节课定位在师生共同探究、学生自主读悟的基础上,将教学中难点确定如下:教学重点:认字写字,理解“刨根问底”的意思,有感情地读好人物的对话。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秘密的兴趣。一、在交流中导入新课教学伊始,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抓题眼“书”比赛认读。一方面是无声的组织教学,让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兴奋起来;另一方面拉近了师生距离,找到适当的楔入点。然后,以疑为先,来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以营造最佳的课堂氛围,同时,自然地融入教学的下一个环节。二、在情趣中识字学词从某种意义上说:起步阶段的课文阅读,只是为识字提供更为广阔的语言环境,以便随语境的变化进行独立识字。在随文识字这一环节里,我从文章内容出发,联系生活实际,由此拓展,认识新词。我认为,二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读书能力,这样的训练能为学生升入中高年级独立识字学词作出较好的铺垫。事实上,教学中,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表现欲已促使他们圆满地完成了这项任务。接着,联系全文理解“刨根问底”,自然而然,而不是通过简单的讲授传递知识。三、在自读中感悟“书”的内涵低年级阅读教学应避免繁琐的分析讲解,承认学生在阅读中占“主体”,让学生进行“自读尝试”,教师的“主导”也不可忽视,应在“自读尝试”前给学生营造一个“入境悟情”的氛围。在这一环节里,我安排了两次自读尝试活动。分别这样营造氛围:①从“问”入手,自读解疑。通过比较,学生发现老师竟也犯了错,课题“书”字上忘加引号了。教师就势说:“书”字上为什么要加引号呢?请大家帮老师想想吧!②角色变换,合作探究。在朗读对话后,我问:这本岩石书有字吗?叔叔是怎样介绍的?请拿起书,在小组里和同学交流交流吧!在这种生生互动的氛围里,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引导孩子们读句悟情,如:“岩石就是书哇!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一句的朗读,我从标点“?”入手,告诉同学们“?”提醒大家读时注意!让抽象的符号也拥有了活力与感情。我采取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方式,鼓励学生反复地读书。课文中的“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是一片长满树木的陆地。后来,陆地沉下去了,这里就变成了大海。又过了很多很多万年,海底慢慢上升,这里又变成了高山,就是我们脚下的这座山。”文字所描述地壳的变化是极为神奇又很抽象的,我适时演示课件,把学生带入无穷无尽的遐想之中,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油然而升。在指名读后,我引导学生抓“很久很久”、“很多很多”进行感情朗读。至此,学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再读,领悟文情已是水到渠成了。《最大的“书”》课程标准分析《最大的“书”》一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组自然现象、自然景观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语言简洁,以对话贯穿全文,融地质知识于课文之中,字里行间充满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作为低学段《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识字写字教学的要求: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按笔顺规则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正确、整洁。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生字,学会用音序查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识字教学。二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识字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设计了自主预习卡,自学课文中的生字词,给学生一个独立识字的过程。课前,让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