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成都市双流中学高2023届高三3月模拟检测试题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10万人口以下的“人口较少民族”就有22个,在社会的大变动中他们如何长期生存下去?特别是跨入信息社会后,文化变化得那么快,他们就发生了自身文化如何保存下去的问题。我认为只有从文化转型上求生路。要善于发挥原有文化的特长,求得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可以说文化转型是当前人类共同的问题。所以我说“文化自觉”这个概念可以从小见大,从人口较少的民族看到中华民族以至全人类的共同问题。其意义在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实际上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后,中华文化该怎么办是社会发展提出的现实问题,也是谈论文化自觉首先要面临的问题。这也促使我想从理论上进一步搞清一些问题,如个人与文化的关系,文化的社会性和历史性问题等,以利于推动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深入。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文化的认识。我们真要懂得中国文化的特点,并能与西方文化进行比较,必须回到历史研究中去,下大功夫,把上一代学者已有的成就继承下来。切实做到把中国文化里边好的东西提炼出来,应用到现实中去。在和西方世界保持接触、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把我们文化中好的东西讲清楚,使其变成世界性的东西。首先是本土化,然后是全球化。我们一方面要承认我们中国文化里边有好东西,进一步用现代科学的方法研究我们历史,以完成我们“文化自觉”的使命,努力创造现代的中华文化;一方面要了解和认识他人的文化,学会解决处理各种不同文化接触的问题,为全人类的明天做出贡献。(摘编自费孝通《论文化自觉》)材料二:在孔子标举“诗教”之前,诗早已被赋予社会功利与个体审美的社会功能。《诗经》中的许多篇章都讲究讽谏和情感表达的作用,如《大雅》中《卷阿》和《烝民》就运用了讽喻手法,至于《小雅》中的“心之忧矣,我歌且谣”、“啸歌伤怀,念彼硕人”等则致力于情感的直接抒发。古代还有采诗、献诗、诵诗等民间社会习俗或惯例,而大臣或贵族在西周礼乐制度下往往运用诗歌来寻求“讽谏”效果、达到自己意见被采纳的目的。也就是说,诗歌已经被普遍地用来产生“观风俗,知得失”的社会作用了,而且这种运用已成为一种社会传统。同时,春秋时代在政治、外交等礼仪中重视以诗言志、赋诗以观其志。《左传·昭公十六年》记载:“宣子曰:二三君子请皆赋,起亦以知郑志。”从此处的“以知郑志”可见,“诗言志”已成为一种诗学原则了。通过赋诗表达意愿、主张和志向,代表了春秋时代对诗歌的社会作用的最通行和直接的认识。可以说,春秋时代引《诗》、赋《诗》的实践及“诗言志”论的提出,为后来“诗教”传统的形成提供了有力的社会实践依据和社会传统支撑。依托这种周代社会实践和社会传统,面对春秋时代“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孔子提出了以“仁”为中心、以“克己复礼”为手段、以西周社会秩序及伦理规范为理想范式的儒家学说。诗教,正是他的上述主张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论语·泰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对于这三者之间的关联,朱熹是这样解释的:“‘兴于《诗》’,便是个小底;‘立于礼,成于乐’,便是个大底。‘兴于《诗》’,初间只是因他感发兴起得来,到成处,却是自然后恁地。”这三方面既可以视为君子成人过程中的历时态要素,代表君子成人的三阶段或三环节,也就是孔子要求通过吟咏《诗》而感发兴起,通过习“礼”而树立人的规范,最后在“乐”的陶冶中成人;不过,也可以视为君子成人过程中的共时态要素,它们缺一不可,共同发挥作用,助力君子的成人大业。孔子还善于在自己的从游式教学中实践这种诗教观。《论语·季氏》中记载了孔子与儿子孔鲤的对话:“‘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在《论语·阳货》中,孔子对学生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里提出的“兴、观、群、怨”正是孔子的诗教观的集中表达。“兴”是指《诗》的“兴发感动”力量(叶嘉莹语);“观”是指《诗》对社会状况的认知效果;“群”是指《诗》在人际交往中的融洽作用;“怨”是指《诗》具有下层对上层的讽喻和抒愤的效果。“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是指以诗为“家”与“国”的社会礼仪制度服务。孔子希望通过诗教为社会培养出“温柔敦厚”的“君子”。孔子和儒家的诗教观为后世历代所发挥,朱熹《吕氏诗记序》指出:“其教实被于万世。”可以说,这种诗教传统看到了诗(广义而言艺术)所拥有的柔性感召的力量,远比强制性的道德约束来得“温柔敦厚”因而实际上蕴含了丰厚的文化软实力思想资源,从而为现代文化软实力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奠定了深厚的传统基础。由诗教观引申而有风教、乐教、文教等思想观念,体现了诗教传统在中国古代的强大影响力。(摘编自王一川《诗教:一种独特的中国文化软实力思想传统》)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跨入信息社会后,文化转型已不仅仅是“人口较少民族”个别发展问题,而是更加突出地成为全人类必须面临的共同问题。B.
在提倡诗教前,春秋时代的诗歌就已承担起讽谏达情的社会功能,“诗言志”也成为一种诗学原则,规范着个体的情感表达。C.
朱熹认为君子成人的三阶段,环环相扣,水到渠成,先以“兴”奠定成人的基础,再通过“立”与“成”实现成人的目标。D.
从游式的教学方式是孔子诗教观的生动实践,倡导不以硬性的道德约束,而以柔性的感召力量培养“温柔敦厚”的君子风范。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化自觉”要求我们拥有对自身文化的“自知之明”,应先充分认识到本土文化的特长,再发挥其在世界文化中的作用。B.
调研我国“人口较少民族”的生存困境,是为还原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文化发展变化的一般过程,并调整其发展趋向。C.
历史研究既是文化自觉的路径,又是中西文化比较的前提,可以加深对文化的认识,以便进一步发掘继承、提炼应用。D.
同时把“兴”“立”“成”视为君子成人的历时态和共时态要素,更能立体多维地认识各要素之间相辅相成的综合效用。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
张岱年认为:“惟有取信‘文化的创造主义’而实践之,然后中国民族的文化才能再生;惟有赖文化之再生,然后中国民族才能复兴。”B.
严复提出:“居今言学,断无不先治旧学之理,经史词章,国律伦理,皆不可废。诸公既治新学之后,以自他之耀,回照故林,正好为此。”C.
章太炎认:“国家立于天地,必有与立,所以不与他国同者,历史也,语言文字也。两者国之特性,不可失坠也。”D.
梁启超指出:“确信我国儒家之人生哲学,为陶养人格至善之鹄,全世界无论何国、无论何派之学说,未见其比,在今日有发扬光大之必要。”4.
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16字箴言,在促进中华文化现代化发展,加强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重要启示,请结合材料一对此加以分析。5.
“诗教”作为一种独特的中国文化思想传统,我们应如何发挥其重要价值?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B
2.B
3.D
4.
①提升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自知之明”(加强对中华文化的“文化自觉”),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②认识并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取长补短。
③学会应对文化差异和冲突,参与构建人类文明的和谐共生形态。
5.
①发扬其“温柔敦厚”的柔性感召力,发挥其传统伦理道德的教化功能。
②挖掘其蕴含的文化软实力思想资源,奠定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传统基础。
③对其进行历史研究,继承文化成果,完成“文化自觉”使命,推动中西文化比较研究。
④以其加强我国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争取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为世界文化发展做出贡献。【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规范着个体的情感表达”错误。“诗言志”作为一种诗学原则,代表了春秋时代对诗歌的社会作用的最通行和直接的认识,在政治、外交等礼仪中受到重视,对个体情感的表达可以说起到提倡、引导作用,选项表述为“规范”,语义过重,与原文不符。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还原”和原文意思不符。原文“可以说文化转型是当前人类共同的问题。所以我说‘文化自觉’这个概念可以从小见大,从人口较少的民族看到中华民族以至全人类的共同问题。其意义在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可知,调研“人口较少民族”的困境是为让他们了解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文化发展变化的一般过程,让他们有“文化自觉”,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并没有论及“调整”文化发展的趋向。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的观点是:文化自觉要求对传统文化继承下来,然后用现代的眼光研究传统。文化自觉是为了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文化发展的自主地位。A.张岱年的观点是文化创造、再生与民族复兴的关系。不符合材料一“文化自觉”的观点。B.严复的观点是新旧治学之法。不符合材料一“文化自觉”的观点。C.章太炎的观点是历史、语言文字对国家特性的重要性。不符合材料一“文化自觉”的观点。D.梁启超的观点是儒家学说的价值和重要性,以及发扬儒家文化的必要。符合材料一“文化自觉”的观点。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含义是:人们要懂得各自欣赏自己创造的美,还要包容的欣赏别人创造的美,这样将各自之美和别人之美拼合在一起,就会实现理想中的大同世界。由原文“其意义在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我们真要懂得中国文化的特点,并能与西方文化进行比较,必须回到历史研究中去,下大功夫,把上一代学者已有的成就继承下来”“在和西方世界保持接触、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把我们文化中好的东西讲清楚,使其变成世界性的东西。首先是本土化,然后是全球化”可知,提升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自知之明”(加强对中华文化的“文化自觉”),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由原文“一方面要了解和认识他人的文化,学会解决处理各种不同文化接触的问题,为全人类的明天做出贡献”可知,认识并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取长补短。由原文“学会解决处理各种不同文化接触的问题”可知,学会应对文化差异和冲突,参与构建人类文明的和谐共生形态。【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由原文“孔子希望通过诗教为社会培养出‘温柔敦厚’的‘君子’”可知,发扬其“温柔敦厚”的柔性感召力,发挥其传统伦理道德的教化功能。由原文“可以说,这种诗教传统看到了诗(广义而言艺术)所拥有的柔性感召的力量,远比强制性的道德约束来得‘温柔敦厚’因而实际上蕴含了丰厚的文化软实力思想资源,从而为现代文化软实力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奠定了深厚的传统基础”可知,挖掘其蕴含的文化软实力思想资源,奠定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传统基础。由原文“我们真要懂得中国文化的特点,并能与西方文化进行比较,必须回到历史研究中去,下大功夫,把上一代学者已有的成就继承下来。切实做到把中国文化里边好的东西提炼出来,应用到现实中去。在和西方世界保持接触、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把我们文化中好的东西讲清楚,使其变成世界性的东西。首先是本土化,然后是全球化”“我们一方面要承认我们中国文化里边有好东西,进一步用现代科学的方法研究我们历史,以完成我们‘文化自觉’的使命,努力创造现代的中华文化;一方面要了解和认识他人的文化,学会解决处理各种不同文化接触的问题,为全人类的明天做出贡献”可知,对“诗教”的传统进行历史研究,继承文化成果,完成“文化自觉”使命,推动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由原文“其意义在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我们一方面要承认我们中国文化里边有好东西,进一步用现代科学的方法研究我们历史,以完成我们‘文化自觉’的使命,努力创造现代的中华文化;一方面要了解和认识他人的文化,学会解决处理各种不同文化接触的问题,为全人类的明天做出贡献”可知,以“诗教”传统加强我国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争取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为世界文化发展做出贡献。(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边城(节选)沈从文夜间果然落了大雨,换以吓人的雷声。电光从屋脊上掠过时,接着就是訇的一个炸雷。翠翠在暗中抖着。祖父也醒了,知道她害怕,且担心她着凉,还起身杂把一条布单搭到她身上去。祖父说:“翠翠,不要怕!”翠翠说:“我不怕!”说了还想说:“爷爷你在这里我不怕!”訇的一个大雷,接着是一种超越雨声而上的洪大闷重倾圮声。两人皆以为一定是溪岸悬崖崩落了!担心到那只渡船,会早已压在崖石下面去了。祖孙两人便默默地躺在床上听雨声雷声。但无论如何大雨,过不久,翠翠却依然就睡着了。醒来时天已亮了,雨不知在何时业已止息,只听到溪两岸山沟里注水入溪的声音。翠翠便从塔后哗哗地流来,从前面悬崖直堕而下。并且各处皆是那么一种临时的水道。屋旁菜园地已为山水冲乱了,菜秧皆掩在粗沙泥里了。再走过前面去看看溪里一切,才知道溪中也涨了大水,已漫过了码头,水脚快到茶缸边了。下到码头去的那条路,正同一条小河一样,哗哗地泄着黄泥水。过渡的那一条横溪牵定的统绳,已被水淹去了。泊在崖下的渡船,已不见了。翠翠看看屋前悬崖并不崩坍,故当时还不注意渡船的失去。但再过一阵,她上下搜索不到这东西,无意中回头一看,屋后白塔已不见了。一惊非同小可,赶忙向屋后跑去,才知道白塔业已坍倒,大堆砖石被凌乱地摊在那儿。翠翠吓慌得不知所措,只锐声叫她的祖父。祖父不起身,也不答应,就赶回家里去,到得祖父床边摇了祖父许久,祖父还不作声。原来这个老年人在雷雨将息时已死去了。翠翠于是大哭起来。过一阵,有从茶峒过川东跑差事的人,到了溪边,隔溪喊过渡,翠翠正在灶边一面哭着一面烧水预备为死去的祖父抹澡。那人以为老船夫一家还不醒,急于过河,喊叫不应,就抛掷小石头过溪,打到屋顶上。翠翠鼻涕眼泪成一片地走出来,跑到溪边高崖前站定。“喂,不早了!把船划过来!”“船跑了!”“你爷爷做什么事情去了呢?他管船,有责任!”“他管船,管了五十年的船——他死了啊!”翠翠一面向隔溪人说着一面大哭起来。那人知道老船夫死了,得进城去报信,就说:“真死了吗?不要哭吧,我回城去告他们,要他们弄条船带东西来!”那人回到茶峒城边时,一见熟人就报告这件事,不多久,全茶峒城里外便皆知道这个消息了。河街上船总顺顺,派人找了一只空船,带了副白木匣子,即刻向碧溪岨撑去。城中杨马兵却同一个老军人,赶到碧溪岨去了,砍了几十根大毛竹,用葛藤编作筏子,作为来往过渡的临时渡船。筏子编好后,撑了那个东西,到翠翠家中那一边岸下,留老兵守竹筏来往渡人,自己跑到翠翠家去看那个死者,眼泪湿盈盈的,摸了一会躺在床上硬僵僵的老友,又赶忙着做些应做的事情。到后帮忙的人来了,从大河船上运来的棺木也来了,住在城中的老道士,还带了许多法器,一件旧麻布道袍,并提了一只大公鸡,来尽义务办理念经起水诸事,也从筏上渡过来了。家中人出出进进,翠翠只坐在灶边矮凳上呜呜地哭着。到了中午,船总顺顺也来了,还跟着一个人扛了一口袋米、一坛酒、大腿猪肉。见了翠翠就说:“翠翠,爷爷死了我知道了,老年人是必须死的,不要发愁,一切有我!”各方面看看,就回去了。到了下午入了殓,一些帮忙的回家去了,晚上便只剩下了那老道士、杨马兵同顺顺家派来的两个年轻长年。黄昏以前老道士用红绿纸剪了一些花朵,用黄泥作了一些烛台。天断黑后,棺木前小桌上点起黄色九品蜡,燃了香,棺木周围也点了小蜡烛,老道士披上那件蓝麻布道袍,开始了丧事中绕棺仪式。老道士在前拿着个小小纸幡引路,孝子第二,马兵殿后,绕着那具寂寞棺木慢慢转着圈子。两个长年则站在灶边空处,胡乱地打着锣钹。老道士一面闭了眼睛走去,一面且唱且哼,安慰亡灵。提到关于亡魂所到西方极乐世界花香四季时,老马兵就把木盘里的纸花,向棺木上高高撒去。到了半夜,事情办完了,放过爆竹,蜡烛也快熄灭了,翠翠眼泪婆娑的,赶忙又到灶边去烧火,为帮忙的人办消夜。吃了消夜,老道士歪到死人床上睡着了。剩下几个人还得照规矩在棺木前守夜,老马兵为大家唱丧堂歌取乐,用个空的量米木升子,当作小鼓,把手剥剥剥地一面敲着升底一面唱下去——唱王祥卧冰的事情,唱黄香扇枕的事情。翠翠哭了一整天,也同时忙了一整天,到这时已倦极,把头靠在棺前眯着了,但只一会儿,翠翠又醒了,仿佛梦到什么,惊醒后明白祖父已死,于是又幽幽地干哭起来。“翠翠,翠翠,不要哭啦,人死了哭不回来的!”老马兵接着就说了一个做新嫁娘的人哭泣的笑话,因此引起两个长年咕咕地笑了许久。黄狗在屋外吠着,翠翠开了大门,到外面去站了一会,耳听到各处是虫声,天上月色极好,大星子嵌进透蓝天空里,非常沉静温柔。翠翠想:“这是真事吗?爷爷当真死了吗?”“呀……”一颗大流星使翠翠轻轻地喊了一声。文本二:我将把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欲望,来作朴素的叙述。我的读者应是有理性的,而这点理性便基于对中国现社会变动有所关心,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各在那里很寂寞地从事于民族复兴大业的人。这作品或者只能给他们一点怀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给他们一次苦笑,或者又将给他们一个噩梦,但同时说不定,也许尚能给他们一种勇气同信心!(节选自《边城·题记》)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翠翠夜里在被惊醒之后很快就睡着了,反映出翠翠是一个虽平时有一点小心事、爱生一点小气,但总体单纯乖巧的少女。B.
从发现祖父离世到参与办丧事的全过程,翠翠一直在哭,从大哭到呜呜地哭再到干哭,表明她不愿接受祖父死亡这个事实。C.
老马兵在守夜时唱王祥卧冰和黄香扇枕的故事,意在借古人事亲至孝的行为和精神,赞扬翠翠孝敬祖父的可贵品质。D.
沈从文认为小说中人物“营养不足”,“营养不足”更多的是指当时动荡不安、前途未卜的中国社会给百姓带来的伤害。7.
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写倾盆大雨、吓人的炸雷、刺眼的闪电等极端天气,把人物的活动和命运置于一个恶劣的典型环境之中,有很强的渲染效果。B.
“我不怕!”这句语言描写表现了翠翠对祖父的安慰与关心,“爷爷你在这里我不怕!”这个心理描写暗示翠翠已经预料到祖父的离世。C.
小说对老船夫丧事的描写,富有古朴的地方色彩,使人窥见湘西地域的丧葬风俗,此类的风俗写作展现了湘西地域的人情美和人性美。D.
小说在写景时语言优美生动,引发读者对牧歌式湘西画卷的遐想;在写人叙事时语言平和简约,如拂面的春风,给读者以清新放松之感。8.
小说写白塔的坍倒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9.
汪曾祺认为《边城》“不是挽歌,而是希望之歌”,请结合本文谈谈“《边城》是希望之歌”的理由。【答案】6.C
7.B
8.
①照应上文暴雨雷电中的“洪大闷重倾圮声”,使小说情节在发展上更加合理;②代表老船夫的离世,加重了老船夫带着遗憾离世的悲情色彩;③白塔是翠翠的一个精神世界,白塔的坍倒表明翠翠的成长过程将面临重大转折。
9.
①从人物角度:小说中的每个人物都散发着人性美的光芒,只要人性美存在,希望就不会破灭。如翠翠在悲痛于失去祖父庇护之时已经表现出坚强能干的一面,顺顺、老马兵、报信人、老道士等主动为老船夫操办丧事,顺顺对翠翠的承诺等;②从边城地域角度:边城依然保持虫鸣遍地、月色皎洁、星星沉静温柔的自然美,暗示边城这个区域充满生机,不会轻易被侵蚀。③从创作目的角度:《边城》的创作倾向于通过叙述“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之处”以及底层百姓坚强地“活下去”的精神风貌,给读者以勇气和信心。【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赞扬翠翠孝敬祖父的可贵品质”错误,老马兵唱王祥卧冰和黄香扇枕是为了取乐,没有赞扬翠翠的意思。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B.“暗示翠翠已经预料到祖父的离世”错误,翠翠没有预料到祖父的离世,只是担忧祖父离开她。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情节结构上:上文写“訇的一个大雷,接着是一种超越雨声而上的洪大闷重倾圮声”,小说写白塔的坍倒照应上文,使情节发展合理、自然,结构严谨;人物塑造上:结合下文“翠翠……只锐声叫她的祖父。祖父不起身,也不答应,……祖父还不作声。原来这个老年人在雷雨将息时已死去了”可知,白塔坍倒后,翠翠发现祖父也去世了。白塔的坍倒意味着老船夫离世,渲染了老船夫离世的悲情色彩;表现手法上:白塔是翠翠的一个精神世界,作者运用象征手法写白塔坍倒,祖父随之去世,表明其的成长过程将面临重大转折。【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边城》的结局虽然祖父和天宝死了,傩送走了,只剩下翠翠孤零零的,但是作品中描绘的地域美、人性美仍会让人看到希望,作者的创作目的也在于给人希望和信心。人物角度:“河街上船总顺顺,……即刻向碧溪岨撑去。城中杨马兵却同一个老军人……到翠翠家中那一边岸下,留老兵守竹筏来往渡人,……又赶忙着做些应做的事情。……住在城中的老道士,还带了许多法器”“老年人是必须死的,不要发愁,一切有我!”,爷爷死后,顺顺、老马兵、报信人、老道士等主动为老船夫操办丧事,船总顺顺对翠翠说的话都可以体现出当地人善良、质朴的人性美,只要人性美存在,希望就不会破灭。边城地域角度:“耳听到各处是虫声,天上月色极好,大星子嵌进透蓝天空里,非常沉静温柔”,夜晚的虫鸣、皎洁的月色、沉静温柔的星星等景物体现了边城的自然美,暗示边城充满生机,充满希望。创作目的角度:文本二“我将把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欲望,来作朴素的叙述。我的读者应是有理性的,……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这作品……但同时说不定,也许尚能给他们一种勇气同信心!”,作者通过叙述这个民族过去的伟大以及底层百姓坚强地“活下去”的精神风貌,表明其创作目的即给读者以勇气和信心,给人以希望。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荆庄王欲伐陈,使人视之。使者曰:“陈不可伐也。”庄王曰:“何故?”对曰:“城郭高,沟洫深,蓄积多也。”
宁国曰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
庄王听之,遂取陈焉。田成子之所以得有国至今者,有兄曰完子,仁且有勇。越人兴师诛田成子,曰:“奚故杀君而取国?”田成子患之。完子请率士大夫以逆越师,请必战,战请必败,败请必死。田成子曰:“夫必与越战可也,战必败,败必死,寡人疑焉。”完子曰:“君之有国也,百姓怨上,贤良又有死之臣蒙耻。以完观之也,国已惧矣。今越人起师,臣与之战,战而败,贤良尽死,不死者不敢入于国。君与诸孤处于国,以臣观之,国必安矣。”完子行,田成子泣而遣之。夫死败,人之所恶也,而反以为安,岂一道哉?故人主之听者与士之学者,不可不博。尹铎为晋阳,下,有请于赵简子。简子曰:“往而夷夫垒。我将往,往而见垒,是见中行寅与范吉射也。”铎往而增之。简子上之晋阳,望见垒而怒曰:“嘻!铎也欺我!”于是乃舍于郊,将使人诛铎也。孙明进谏曰:“以臣私之,铎可赏也。铎之言固曰:见乐则淫侈,见忧则诤治,此人之道也。今君见垒念忧患,而况群臣与民乎?夫便国而利于主,虽兼于罪,铎为之。夫顺令以取容者,众能之,而况铎欤?君其图之!”简子曰:“微子之言,寡人几过。”于是乃以免难之赏赏尹铎。人主太上喜怒必循理,其次不循理,必数更,虽未至大贤,犹足以盖浊世矣。简子当此。(节选自《吕氏春秋·似顺论》)【注】中行寅与范吉射曾率军围赵简子于晋阳,这些营垒即中行氏与范氏所筑。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宁国曰/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B.
宁国曰/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C.
宁国曰/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D.
宁国曰/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所以”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句中的“所以”意义不同。B.
“田成子患之”与“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两句中的“患”字意义相同。C.
寡人,意为寡德之人,文中是田成子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D.
“以臣私之”与“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的“私”字意义相同。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楚国使者在考察了陈国之后,认为陈国虽小不可攻打;宁国却由使者讲述的内容分析出陈国民怨且疲的社会现实,认为陈国可取。B.
田成子能成为国君,皆有赖于他仁义勇敢的兄长完子;面对越国讨伐,完子决定带领贤良之士迎战,亦完全是为了稳固弟弟的统治。C.
完子表示与越国交战,一定要打败越国,直至战死,而随他去的贤良之士也会全部战死,这样国内就剩他们的遗孤了,国家就会安定。D.
简子要求尹铎拆除晋阳那些曾让他蒙受耻辱的营垒,尹铎反而加高了营垒,简子为此很生气,认为尹铎故意欺骗他,要派人杀掉尹铎。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越人兴师诛田成子,曰:“奚故杀君而取国?”(2)简子曰:“微子之言,寡人几过。”于是乃以免难之赏赏尹铎。14.
尹铎免于被杀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10.B
11.D
12.C
13.
(1)越国起兵讨伐田成子,说:“为什么杀死国君而夺取他的国家?”(2)简子说:“如果没有你这一番话,我几乎犯了错误。”于是就按使君主免于患难的赏赐赏了尹铎。
14.
①尹铎所为便国利主。②孙明能够为尹铎直言进谏。③赵简子能够虚心纳谏。【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宁国说:“陈国可以讨伐。陈国是个小国家,却财粮积蓄很多,(这)是(因为)赋税沉重,那么老百姓一定会怨恨君主!城墙筑得高,护城河挖得深,那么老百姓力气用到衰竭了。派军队去讨伐它,陈国是可以攻下的。”“蓄积多”和“赋敛重”一个是说财粮积蓄很多,一个是说赋税沉重,两者都为主谓结构,结构一致,单独成句,故应在“赋敛”前断开,排除AC。“城郭高”“沟洫深”两个句子句式结构相同,对象一为“城郭”,一为“沟洫”,应独立成句,排除D。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词语意思及了解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A.“田成子之所以得有国至今者”中的“所以”,……原因。句意:田成子之所以能够享有齐国直至今天的原因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中的“所以”,用来……的。句意:老师,是用来传授学业解答疑问的人。B.“田成子患之”中的“患”,忧虑,担心。句意:田成子对此很忧虑。“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中的“患”,忧虑,担心。句意: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D.“以臣私之”中的“私”,暗中思考。句意:我暗中思考。“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私”,偏爱。句意:这是偏爱我啊。两句中的“私”字意义不相同。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一定要打败越国”说法错误,原文“战请必败”,意为一定要战败;“随他去的贤良之士也会全部战死”说法也不准确,原文有“不死者不敢入于国”的表述,就是说没有战死的贤良也不敢再回到齐国。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兴师”,起兵;“奚故”,什么原因,为什么;“取”,夺取。(2)“微”,如果没有;“几”,几乎,差一点;“过”,犯错误。【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从文中“夫便国而利于主,虽兼于罪,铎为之”可知,尹铎所为便国利主,所以不应被杀。从文中“孙明进谏曰:‘以臣私之,铎可赏也。铎之言固曰:见乐则淫侈,见忧则诤治,此人之道也……’”可知,孙明能够为尹铎直言进谏,将尹铎所作所为带给国家和君主的好处说明,这是尹铎没有被杀的原因之一。从文中“简子曰:‘微子之言,寡人几过’。于是乃以免难之赏赏尹铎”可知,赵简子能够虚心接受孙明的进谏,及时改正错误,也是尹铎没有被杀的原因之一。参考译文:楚庄王想要去讨伐陈国,派人到陈国侦察。使者(回来以后)说:“陈国不能够讨伐。”楚庄王说:“什么缘故呢?”(使者)回答说:“(陈国)城墙筑得高,护城河挖得深,积蓄的财粮很多呀。”宁国说:“陈国可以讨伐。陈国是个小国家,却财粮积蓄很多,(这)是(因为)赋税沉重,那么老百姓一定会怨恨君主!城墙筑得高,护城河挖得深,那么老百姓力气用到衰竭了。派军队去讨伐它,陈国是可以攻下的。”楚庄王采纳了宁国的建议,于是攻下了陈国。田成子所以能够享有齐国直至今天,原因是这样的。他有个哥哥叫完子,仁爱而且勇敢。越国起兵讨伐田成子,说:“为什么杀死国君而夺取他的国家?”田成子对此很忧虑。完子请求率领士大夫迎击越军,并且要求准许自己一定同越军交战,交战还要一定战败,战败还要一定战死。田成子说:“一定同越国交战是可以的,交战一定要战败,战败还要一定战死,这我就不明白了。"完子说:“你据有齐国,百姓怨恨你,贤良之中又有敢死之臣认为蒙受了耻辱。据我看来,国家已经令人忧惧了。如今越国起兵,我去同他们交战,如果交战失败,随我去的贤良之人就会全部死掉,即使不死的人也不敢回到齐国来。你和他们的遗孤居于齐国,据我看来,国家一定会安定了。”完子出发,田成子哭着为他送别。死亡和失败,这是人们所厌恶的,而完子反使齐国借此得以安定。做事情岂止有一种方法呢!所以听取意见的君主和学习道术的士人,所听所学不可不广博。尹铎治理晋阳,到新绛向简子请示事情。简子说:“去把那些营垒拆平。我将到晋阳去,如果去了看见营垒,这就象看见中行寅和范吉射似的。”尹铎回去以后,反倒把营垒增高了。简子上行到晋阳,望见营垒,生气地说:“哼!尹铎欺骗了我!”于是住在郊外,要派人把尹锋杀掉。孙明进谏说:“据我私下考虑,尹铎是该奖赏的。尹锋的意思本来是说:遇见享乐之事就会恣意放纵,遇见忧患之事就会励精图治,这是人之常理。如今君主见到营垒就想到了忧患,又何况群臣和百姓呢?有利于国家和君主的事,即使加倍获罪,尹铎也宁愿去做。顺从命令以取悦于君主,一般人都能做到,又何况尹铎呢!希望您好好考虑一下。简子说:“如果没有你这一番话,我几乎犯了错误。”于是就按使君主免于患难的赏赐赏了尹铎。德行最高的君主,喜怒一定依理而行,次一等的,虽然有时不依理而行,但-定经常改正。这样的君主虽然还没有到达大贤的境地,仍足以超过乱世的君主了,简子跟这类人相当。(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酬乐天咏老见示刘禹锡人谁不愿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一、二句写“不愿老”是人之常情,接下来的四句进一步交代了“不愿老”的表现。B.
在诗人看来,年老既有短处也有长处,年老的短处是体衰多病,年老的长处是阅历丰富。C.
诗人劝慰他的朋友对于衰老不要有过多的忧虑,只要正确对待,便可翛然自乐。D.
诗歌前后两部分,一反一正,辩证地谈论对“老”的看法,转折自然,说服力强。16.
诗中“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两句,深为人们赞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简要赏析。【答案】15.A
16.
①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要说夕阳的余晖照在桑榆的树梢上已近傍晚,微弱的霞光照样可以映红整个天空。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桑榆晚”代指日暮,以日暮喻人衰老,形象生动;③“桑榆晚”和“微霞尚满天”形成对比,表达了一种旷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的能力。A.“表现”错误,“不愿老”的意思是不愿意衰老,而第三到第六句是对“老”的弊端的描写,这是“不愿老”的原因。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艺术技巧、思想内容的能力。本诗是一首酬和诗。诗歌前六句写“不愿老”是人之常情以及“不愿老”的原因,身体随年龄的增加而日益衰弱,基调低沉。后六句转而写年老“皆幸矣”,阅历增长,明白的事理也多了,扭转了低抑情调。最后两句“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是全诗点睛之笔,气势高扬,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日暮晚霞作比,余晖尚可映红整个天空,年老的自己也可有所作为,表达了乐观旷达、积极进取的精神。纵观全诗,前后两部分一反一正,转折自然,很有辩证性和说服性。最后两句尤为精辟,为警策之语,后人多以此自勉自励。(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庄子在《逍遥游》中认为,宋荣子不会因世人的称赞而特别奋勉、不会因世人的非难而更加沮丧,他能做到“_____,______”。(2)李白的《蜀道难》用鸟鸣渲染蜀道空寂苍凉的氛围,如“_______”和“________”两句,分别借林中鸟和月下鸟的鸣叫烘托哀愁之情。(3)宋诗有以诗言理的特点,如“________,_______”两句,与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表达的哲理相似。【答案】
①.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②.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③.
但见悲鸟号古木
④.
又闻子规啼夜月
⑤.
不畏浮云遮望眼
⑥.
自缘身最高层【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沮、号、缘”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核能科学家王大中当年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毕业,就成了屏蔽试验反应堆设计建造者之一。当时中国
①
,科研条件艰苦,生活设施落后,且各国都对反应堆的研究保密,没有资料可以借鉴。他们从零起步,
②
,历经6年,建成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核反应堆。“攻克关键技术不可能
③
。”王大中说。2021年,具有固有安全特性的模块式球床高温气冷堆核电示范工程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在核能技术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核电技术要实现反应堆固有安全。”40多年前王大中就认定了发展方向,这也显示出他的
④
,“他的这种战略眼光有时候近乎神奇。”张作义如此形容他的恩师。回首来路,王大中感慨,科研如登山,过程往往充满着困难、挫折和风险;克服困难需要什么?需要悟性、勇气和韧性。面向未来,86岁的他初心不变:“科技事业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值得一辈子去追求和奋斗。”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8.
①一穷二白
②攻坚克难
③一蹴而就
④远见卓识
19.
模块式球床高温气冷堆核电示范工程建成,该核电示范工程具有固有安全特性,这标志着我国在核能技术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20.
①比喻:把科研比作登山,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科研过程的艰难。②设问:先用“克服困难需要什么”提问,然后自己作答,有提醒注意、引导思考的效果。【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成语的能力。第一空:“科研条件艰苦,生活设施落后”指的是底子薄,条件差,故可填写“一穷二白”。“一穷二白”:比喻基础差,底子薄。第二空:依据“且各国都对反应堆的研究保密,没有资料可以借鉴。他们从零起步”推断科研攻关很艰难,并依据“历经6年……”可知用时长、难度大,故可填写“攻坚克难”。“攻坚克难”:攻占坚固的堡垒,克服层层的困难,现在常常用来形容或鼓励人们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圆满的完成任务。第三空:依据“历经6年,建成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核反应堆”和“攻克关键技术不可能……”推断攻坚克难需要长时间的坚持不懈努力才能实现目标,故可填写“一蹴而就”。“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第四空:依据“他的这种战略眼光有时候近乎神奇”和“40多年前王大中就认定了发展方向”推断王大中对未来的发展预测准确,眼光高明。故可填写“远见卓识”。“远见卓识”:有远大的眼光和高明的见解。【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应先分析句子,看句子中包含哪些内容,然后先抽出主干,再给修饰的成分添上主语或者谓语,让其成为句子。这句话的主语是“具有固有安全特性的模块式球床高温气冷堆核电示范工程的建成”,“标志着”是谓语动词,“我国在核能技术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是宾语。因此,可以根据这三部分内容把句子分成三个短语。“具有固有安全特性的模块式球床高温气冷堆核电示范工程的建成”改成单句,可先把其中修饰的定语抽出来,并把“的”字去掉,变成主谓格式,即:模块式球床高温气冷堆核电示范工程建成。而抽出来的修饰定语转换成谓语成分,也可使句子成为一个完整的单句,即“该核电示范工程具有固有安全特性”。原先句子的主语用指示代词“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医疗科技助力精准医疗的突破与挑战
- 企业健康保险与医疗保险的结合管理
- 2025年互联网个人工作总结模版
- 医疗技术转移与商业化中的知识产权挑战与对策
- 医疗器械行业中的项目管理挑战与机遇
- 嘉善物业公司今冬明春火灾防控工作总结模版
- AI技术在商业决策分析中的应用价值
- 丝绸加工合同范例
- 公司电脑转让合同范例
- 仓库保洁合同范例
- 医疗机构安全检查表
- 信息技术说课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 消费者心理与行为分析PPT(第四版)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肺癌SBRT的进展课件
- 普通物理热学-李椿-电子教案
- 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要求模板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天津大学)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
- 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同济大学
- 园来如此-园林规划设计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 人教版高二《醛》学案
- (4.3.1)-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