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上(2019版)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当堂达标题_第1页
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上(2019版)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当堂达标题_第2页
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上(2019版)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当堂达标题_第3页
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上(2019版)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当堂达标题_第4页
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上(2019版)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当堂达标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课时作业一、单选题1.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冥思厅的照壁上刻有:“让白骨可以入睡,让冤魂能够安眠,让屠刀化铸为警钟;让孩童不再惊恐,让母亲不再哭泣,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这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沉重愿望是A.以史为鉴,科学发展B.勿忘历史,珍爱和平C.正视历史,历史不容篡改D.牢记历史,牢记仇恨2.1937年9月,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他在讲话中谈到:“中国共产党既捐弃成见,确认国家独立与民族利益之重要,吾人惟望其真诚一致,实践其宣言所举诸点,更望其在御侮救亡统一指挥之下,以贡献能力于国家,与全国同胞一致奋斗,以完成国民革命之使命。”蒋介石如此表态的根本原因是A.日本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 B.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C.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建立3.1937年抗战爆发以后,原来割据一方的地方各派军阀纷纷请缨杀敌,电报如雪片般飞向南京。在整个抗战期间,川军、滇军、晋军、桂军等地方部队奋战在抗战的前线,撑起了抗日战争的半边天。这主要反映了A.各派军阀一致抗战B.全民族抗战局面正式形成C.中国的民族意识空前加强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巩固4.下表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的部分法令。这时间名称主要内容1939年4月4日《陕甘宁边区土地条例》改变旧的土地关系和所有权1940年3月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优待外来难民和移民之决定》对外来灾民的安置和生产生活作出了具体安排1943年3月19日《陕甘宁边区政府优待移民难民垦荒条例》对外来移民进入边区的垦荒和帮扶作出了规定1945年3月28日《陕甘宁边区土地租伺条例》确定了减租的额度,对交租也作出了规定A.使边区政府内部阶级矛盾得以解决 B.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C.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D.使得边区土地所有权发生根本性变化5.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抗战建国”的主张,主张建立一个三民主义共和国。民族主义方而,共产党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内容;民权主义方而,也没有明确限制反革命分子和组织的权利的内容;民生方面,也没有提出将一切有独占性质的企业收归国有、节制资本和分配土地的内容。这样做A.受到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影响 B.标志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开始C.考虑到中国抗战的实际情况 D.为了寻求美苏对中国的援助6.1932年,国民政府成立“国防设计委员会”(后改为“资源委员会”),后增设了“计划部”,列为各处室之首,并立即着手制定了《重工业建设五年计划》等重要经济建设计划。国民政府采取上述行径的目的是A.筹划经济建设,做好抗战准备 B.设计进攻方案,积极围剿红军C.制定经济计划,谋划北伐战争 D.规划撤退西南,建设西南后方7.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向全国同胞发出呼吁:无论各党派间有任何政见和利害的不同,无论各界同胞间有任何意见上或利益上的差异,大家都应当停止内战,……携手共同救国。这一呼吁A.加速了红军战略转移进程 B.结束了国共两党对峙局面C.适应了党的革命重心转移 D.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8.勿忘国耻,居安思危。每年9月18日,全国许多城市都会响起防空警报声,以铭记九一八事变。该“事变”标志着A.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开始 B.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C.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实现 D.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到来9.1935年12月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关于改变对付富农策略的决定》指出“富农的财产不没收,富农的土地,除封建剥削之部分,均不没收。”这一政策旨在A.适应民族战争的需要 B.贯彻新民主主义理论C.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 D.彻底纠正“左”倾问题10.国民政府于1937年8月14日发表《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公告了卢沟桥事变以来事变推演的经过,声明“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已不得不实行自卫,抵抗暴力”。促成国民政府“实行自卫,抵抗暴力”的直接因素是(

)A.日军侵略东北三省 B.日军进攻上海,威胁南京C.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 D.日本挑起全面侵华战争11.“拜谒中山(孙中山)陵”现象在国民党的政治生活中经常出现,如蒋介石在中原大战中获胜要谒陵,宁粤和议共赴国难要谒陵,召开五全大会以示团结要谒陵,西安事变归来要谒陵。国民党的做法意在A.宣扬三民主义 B.加强党内的团结C.巩固统治地位 D.纪念孙中山先生12.下面是美国人办的《密勒氏评论报》有关中国抗战的两则图文报道,报道所涉战役A.使东三省逐步沦陷 B.是国共两党携手抗战的成果C.是正面战场的胜利 D.宣告日本速战速决计划破产13.毛泽东曾公开撰文指出∶“这一事件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它粉碎了国民党亲日派和日本帝国主义的阴谋,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国内和平初步实现。”毛泽东撰写该文的背景是(

)A.重庆和谈达成民主建国共识 B.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C.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14.1935年12月15日,毛泽东签发命令并指出,“富农已改变其仇视苏维埃革命而开始同情反帝国主义与土地革命的斗争,应该注重其革命性”。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A.粉碎国民党对根据地的“围剿”B.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C.巩固新生的中华苏维埃政权D.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15.以下内容出自近代中国某一重要文件,促使其出台的直接背景是A.民主革命纲领的提出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C.大规模军事入侵的爆发 D.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二、材料分析题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摘编自《中国历史九次大移民影响深远》材料二

德美国独立后,先后颁布了《西北土地法令》《宅地法》《印第安人迁移法案》等法律,鼓励向西部移民。1825年伊利运河竣工,从马里兰州西部到伊利诺斯州的全长952千米的国家级公路建成。……这些北美的清教徒们,带着“天定命运”(即在没有清楚界定的地盘上扩展的使命感)来到太平洋岸边。自然环境的美丽、和谐、富饶,吸引着土地投机商、农民、东部小农场主和大量欧洲移民。大片荒地被开垦出来,一大批农场、种植园在西部得以建立,农业快速发展,粮食、原料产量激增,成为东部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西进运动中,种族灭绝政策导致大批印第安人丧失家园,处于萌芽状态的美洲文明被消灭。——摘编自《论美国西进运动的原动力》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四川历史上人口大迁移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西进运动的影响。(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移民的主要因素。1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共自诞生以来,就非常重视对辛亥革命的纪念。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于1924年10月8日开设“双十特刊”,刊登3篇文章纪念辛亥革命。文章深刻分析了辛亥革命产生及失败的原因,着重阐述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及纪念辛亥革命的目的。1927年10月10日,中共发表了《为辛亥革命纪念告民众书》,揭示了国民党“自绝于工农民众”,“自绝于他过去的革命历史,自绝于辛亥革命的事业”的反动本质。此后一段时期,中共对辛亥革命的纪念基本处于停止与失语状态。1937年10月,中共《战斗》刊发“双十特辑”纪念辛亥革命,呼吁“党无分派系、地无分东西”,“对外抗战、对内民主”,完成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遗愿。——摘编自周斌《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辛亥革命的纪念》材料二中共的辛亥革命纪念活动既有重申和重演的特征,更是从现实出发,赋予纪念活动的时代内涵。胡锦涛在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我们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终结两岸对立,抚平历史创伤,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摘编自刘建庄《论新中国成立以来对辛亥革命的纪念活动》(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对纪念辛亥革命所持态度的变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中国共产党所持态度变化的原因。(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重申和重演”的辛亥革命历史意义有哪些内容?在新时代背景下的辛亥革命纪念活动被赋予了怎样新的时代内涵?参考答案:1.B【详解】本题考查了南京大屠杀。根据“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可知题意主要反映了中国人民勿忘历史,珍爱和平的愿望。A、C项均未能全面涵盖题意,特别是没有体现出珍爱和平的题意主旨,故排除;“牢记仇恨”与题意主旨相悖,故排除D项。故选B。2.C【详解】根据材料“1937年9月”“确认国家独立与民族利益之重要”“与全国同胞一致奋斗,以完成国民革命之使命”可知,这个时候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华民族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必须团结起来,所以蒋介石决定与共产党进行合作,C项正确;卢沟桥事变的时间是1937年7月7日,排除A项;B选项中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和D选项中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建立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标志是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布《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这也标志着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排除BD项。故选C项。【点睛】3.C【详解】根据题干可知,1937年抗战爆发以后,日本全面侵华,意图灭亡中国,各地方封建军阀积极参与抵御日寇,反映了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国民族意识空前增强,故C项正确;各派军阀一致抗战属于表面现象,体现的本质内容是民族意识的增强,A项没有反映本质,排除;B项,全民族抗战局面正式形成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排除;D项,题干只提及部分地方军阀抗战,未体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与巩固,排除。4.C【详解】根据材料信息,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法令,改变旧的土地关系和所有权,妥善安置外来难民移民,从制度上细化地主减租、农民交租的要求,保障农民利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妥善安排外来难民移民,保证了陕甘宁边区社会秩序的稳定,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而保障抗战胜利的物质基础,故选C;A项夸大事实,表述太绝对,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已经建立,排除B;抗日战争时期没有没收地主土地,没有改变地主土地私有制,排除D。【点睛】5.C【详解】在“抗战建国”方案中,中共不再强调反帝、限制反革命分子和组织、发展公有性质的经济等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出于抗战的实际需要、维护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团结和国内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故C项正确;这体现了中共策略的灵活性,不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故A错误;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开始,故B项错误;D项说法错误,“抗战建国”的主张和寻求美苏帮助无关。6.A【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状况的知识。九一八事变以来,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随着日本侵略的加剧,国民政府经济发展与备战相结合,目的是筹划经济建设,做好抗战准备,故选项A正确;国民政府成立“国防设计委员会”,增设了“计划部”是为了筹划经济建设,并不是设计围剿红军的方案,选项B错误;北伐战争发生在1926年,选项C时间不符,排除;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才逐渐内撤,故选项D时间不符,排除。故选A。7.C【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无论各党派间有任何政见和利害的不同,无论各界同胞间有任何意见上或利益上的差异,大家都应当停止内战,……携手共同救国”可知,这反映的是当时在民族危机面前中国共产党呼吁停止内战、共同抗日,适应了党的革命重心转移,C符合题意;依据史实可知当时红军正处于战略转移进程中,该呼吁没有加速红军战略转移进程,A排除;结束了国共两党对峙局面、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符合史实,BD排除;故本题选C。8.A【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始,故A项正确;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是1937年的七七事变,排除B;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实现的标志是1937年9月国民党提交国共合作宣言,排除C;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到来是在1938年10月,排除D。故选A项。9.A【详解】根据材料时间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日本侵华步步紧逼,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材料中的共产党对富农的政策更多的是拉拢,这主要是为了适应民族战争的需要,A正确;BC与材料无关,排除;D是在延安整风运动时期,排除。故选A。10.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七七事变之后,日军为了迫使国民政府投降,于1937年8月13日大举进攻上海,威胁南京,制造八一三事变,随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表示要抵抗暴力,B项正确;日军侵略东北三省是在九一八事变后,发生于1931年9月18日,排除A项;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的时间是1937年12月,排除C项;日本挑起全面侵华战争是在七七事变后,但此事不是国民政府“实行自卫,抵抗暴力”的直接因素,排除D项。故选B项。11.C【详解】]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的政治生活中经常出现谒陵现象,主要是国民党意图借孙中山的地位和威望强化国民党的统治,故C正确;A、D两项错误,拜谒中山陵的主要目的在于借孙中山先生的威望来维护自身的统治,而非宣扬三民主义和纪念孙中山先生,故A、D均不正确;B项不是其最主要的目的,加强党内团结也是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故B不正确。12.D【详解】依据图片中的文字“四行仓库”“宝山寺”可知是淞沪会战,该战役宣告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的破产,D正确;使东三省逐步沦陷是日本发动的九一八事变,A错误;国共两党携手抗战的成果的是太原会战,B错误;淞沪会战没有取得正面战场的胜利,C错误。【点睛】图片中“四行仓库”“宝山寺”是解题的关键字眼。13.B【详解】根据材料“这一事件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它粉碎了国民党亲日派和日本帝国主义的阴谋,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国内和平初步实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所说的这一事件指的是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故选B项。重庆谈判是1945年,解放战争是1946-1949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是1937年9月,与“十年内战”时间不符,故ACD三项均排除。14.B【详解】本题考查土地革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随着日军侵华的扩大,毛泽东指出了富农的革命性,其主要目的是联合富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项正确;结合当时的背景可知,其他三项均不是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排除ACD项。故选B项。15.C【详解】根据材料“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可分析出,国内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结合材料“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可判断,抗日战争爆发,C项正确;中国共产党在“一大”召开之际就已经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排除A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排除B项;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在全面抗战爆发之后,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16.(1)特点:(移民原因)政治性移民与自发性经济移民并存;(移民方向)移民方向由东向西;(移民主体)来源广(以湖广为主),元末后以南方人居多;持续时间长;规模大。(2)影响:进步性:扩张和开发了西部领土,推动了农业革命;拓展了国内市场和获取充足的资源,加速了工业革命的进程;改变了工业布局,加快了西部城市化进程;推动了交通运输的发展,促进了东西部经济一体化;培养了开拓进取精神,发展了民主主义思想。局限性:西进运动是印第安人的“血泪之路”;破坏了生态环境;加剧了南北矛盾。(3)因素:经济的发展;政局的变动;政策的调整;生态环境的变迁;思想观念的影响等。【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战国(约前301年)秦灭蜀国、巴国后,秦移民万家(以一户四五丁口计)入蜀,约有四五万人”,根据材料一“清前期(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叶),四川巡抚张德地上书请求移民:‘四川自张献忠乱后,地旷人稀,请招民承垦。’十余个省的移民入川,以湖北、湖南的移民最多,移民持续百余年,移民人口达170多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移民原因)政治性移民与自发性经济移民并存。根据材料一“元末明初(约1361年至1387年),以湖广地城为主的南方移民入蜀。标志着移民来源发生了以南方人居多的变化”“清前期(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叶),十余个省的移民入川,以湖北、湖南的移民最多,移民持续百余年,移民人口达170多万”“抗日战争前期(1937年至1940年),江苏、浙江等省和京津沪宁的学校、工厂、机关和居民疏散入川。据统计约700多万人从北方和沿海进入四川。”可知(移民方向)移民方向由东向西,(移民主体)来源广(以湖广为主),元末后以南方人居多。根据材料“元末明初(约1361年至1387年),第一次‘湖广填四川’”,“清前期(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叶),最大规模的‘湖广填四川’”。可知持续时间长,规模大。(2)影响:进步性:根据材料二“自然环境的美丽、和谐、富饶,吸引着土地投机商、农民、东部小农场主和大量欧洲移民。大片荒地被开垦出来,一大批农场、种植园在西部得以建立,农业快速发展,粮食、原料产量激增,成为东部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进运动推动了美国农业的发展。通过开疆拓土,美国获得了大量的耕地,提高了人们的土地所有量,耕地面积也大大增加。人们可以通过购买来获得土地;还推动了农业机器的发明和推广,提高了美国的工业化水平,提高了生产效率。西进运动这对于工业革命产生了重大的推动作用。西进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丰富且廉价的工业原材料,大量的铁矿、铜矿被发现与开采,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西进运动还为东部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和食品供给,支持他们的工业生产;再者,由于大量人口的西迁与人口的繁殖,西部地区的人们为东部的工业品开辟了广阔的国内市场,从而推动了西部制造业等产业的发展。西进运动还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由于美国的版图是东西向的,大量人口的西迁导致对于交通的要求迅速上升。为了解决农产品与工业品的运输问题,铁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其他如公路、内河航运也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西进运动非常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推动了城市化的进城。西部地区本来是比较落后的,由于大量人口的西迁,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先进的技术,并且推动了商业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这些措施都推动了城市化的进城。西部城市的出现和兴起是西进运动的直接后果,也是美国城市化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局限性:根据材料二“在西进运动中,种族灭绝政策导致大批印第安人丧失家园,处于萌芽状态的美洲文明被消灭。”可知由于资本主义制度先天的缺陷,随着西进运动促进了美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