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中医骨伤科发展简史
【目的要求】
1、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使学生了解中医骨伤科的起源及其发展的漫长历程
2、掌握历代中医骨伤科的主要成就
【内容提要】
中医骨伤科是研究防治人体皮、肉、筋、骨损伤与疾患的一门科学。古属“折疡”、“金镶”范畴,
又称“接骨”、“正骨”、“伤科”等。
一、中医骨伤科的起源(远古〜公元前21世纪)
在烘火取暖和烤炙食物的基础上,人们发现热物贴身可以解除某些病痛,产生了原始的热熨疗法。
在伤处抚摸、按压以减轻症状,摸索出一些简易的理伤按摩手法。对伤口用树叶、草茎及矿石粉等裹敷,
逐渐发现具有止血、止痛、消肿、排脓、生肌、敛疮等作用的外用药物,这便是外治法的起源。
在原始社会,由于生活环境恶劣,人们常患筋骨痹痿之疾,《吕氏春秋•古乐》曰:"昔陶唐氏之始,
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阈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这反映
古代人已采用舞蹈祛邪解郁,舒展筋骨,由此便逐渐产生导引法。
新石器时代已产生外科手术器械一一硬镰,并出现了外伤科名医一一俞跑。由于当时创伤是威胁人类
生存和健康的主要因素,所以外伤科医疗技术比其他科发达,并更早推广应用。
二、中医骨伤科的萌芽(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
我国奴隶社会经历了夏、商、周三代。奴隶社会较之原始社会在生产力、文化等方面都有了发展,促进
了医学进步,中医骨伤科开始萌芽,出现了"疡医
夏代已有了人工酿酒。酒是最早的兴奋剂、麻醉剂和消毒剂,可以通血脉、行药势,也可以止痛、消毒,
这对治疗创伤疾病很有意义。商代冶炼技术有很大发展,“刀”己经作为骨伤科手术工具了,并已应用活血
药内服治疗跌打损伤。周代已有医政的设置和医疗的分科。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和“兽
医”。其中疡医就是外科和骨伤科医生,其职责是:“学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蒯杀之齐”金
疡(郑玄注:"刀创也")即指刀、戈、佥h戟等金属器所致的开放性创伤;折疡(郑玄注:"豌跌,《方言》
注:”跑跌,谓手足宛屈及魔仆,因而折损肢体。〃)即为跌损骨折。疡医已能运用"祝"、"解r、"杀"疗法治
疗上述四种外伤疾病。汉代郑玄对此注释:“祝,当为注,谓附著药;副,刮去脓血;杀,谓以药食其恶肉。
《礼记•月令》载:“命理瞻伤、察创、视听、审断,决狱讼必端平”。将损伤分为伤(皮肤损伤破裂)、创
(皮肤与肌肉损伤破裂)、折(骨骼折断)、断(皮、肉、筋、骨完全断裂)四种不同类型,同时采用“瞻”、
“察”、“视”、“审”四种诊断方法,这既是法医学起源的记述,又是古代中医骨伤科诊断水平的标志。
三、骨伤科基础理论的形成(公元前476〜公元220年)
战国、秦汉时代,我国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有显著的进步,学术思想十分
活跃,出现”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促进医学的发展,骨伤科基础理论亦初步形成。
马王堆汉墓的医学帛书有《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阴阳脉死候》、《五十二
病方》和《帛画导引图》等,系战国时代的文献,保存了当时诊治骨折、创伤及骨病的丰富经验,包括
手术、练功及方药等。《足臂十一脉灸经》记载了"折骨绝筋”(即闭合性骨折);《阴阳脉死候》记载了”
折骨列肤”(即开放性骨折)。《五十二病方》描述了“伤痉”的临床表现,这是对创伤后严重并发症一一
破伤风的最早记载;主张用酒处理伤口,以药煎水洗伤口,还记载伤口包扎方法,对感染伤口用药外敷后,
2
以丝织品或麻絮等包扎。应用水银膏治疗外伤感染,这是世界上应用水银于外伤科的最早记载。
《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人体解剖、生理、病因、病机、诊
断、治疗等基础理论,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内经》阐发的肝主筋、肾主骨、肺主皮毛、脾主肌肉、心
主血脉及气伤痛、形伤肿等基础理论,一直指导着骨伤科的临床实践。《内经》还阐述骨病的病因病机,
《灵枢•痈疽》曰:“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灵惬•刺节真邪》曰:"烂肉腐肌为脓,内伤骨,内
伤骨为骨蚀。……有所结,深中骨,气因于骨,骨与气并,日以益大,则为骨疽。”《索问•痹论》日:"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素问•生气通天论》日:"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短,小筋
弛长,短为拘,弛长为痿。”《素问•痿论》还将痿证分为痿壁、脉痿、筋痿、肉痿、骨痿等五痿分别
加以论述。此外,《吕氏春秋•季春纪》认为:“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主张用练功疗法治
疗足部“痿壁”,为后世骨伤科动静结合理论奠定了基础。
西汉初期,名医淳于意留下的“诊籍”记录了两例完整伤科病案:一则是堕马致伤;一则是举重致伤。
东汉《神农本草经》载入骨伤科药物近100种。汉代著名外伤科医家华佗发明麻沸散,施行于剖腹术、刮
骨术,还创立五禽戏。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巨著,创立理、法、方、药结合
的辨证论治方法,书中记载的攻下逐瘀方药,如大承气汤、大黄牡丹汤、桃仁承气汤、大黄虫丸和下瘀
血汤等,至今仍被骨伤科医家所推崇。记载了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摩等创伤复苏术。
四、骨伤科诊疗技术的进步(公元220〜960年)
三国、晋朝至隋唐、五代,是我国历史上战乱频繁时期,骨伤科疾患更多见,从而积累了临床经验,
促进了骨伤科诊疗技术的进步。
晋•葛洪《肘后救卒方》首先记载用竹片夹板固定骨折,并在世界上最早记载了下颌关节脱臼口腔内
复位法,他论述了开放性创口早期处理的重要性,对腹部创伤肠断裂采用桑白皮线进行肠缝合术;记载了
颅脑损伤、大动脉创伤出血等危重症的救治方法。
南齐•龚庆宣整理的《刘涓子鬼遗方》对创口感染、骨关节化脓性疾病采用外消、内托、排脓、生肌,
灭瘢等治法;运用虫类活血药治疗金疡;提出骨肿瘤的诊断和预后;记述了“阴疽"(似髓关节结核)、”筋
疽"(似脊柱结核)的症候。
北魏太医署已有骨伤专科医师一一折伤医。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中医病理专著,提出清创疗法四要点:清创要早、要彻底、
要正确地分层缝合、要正确包扎。在治疗开放性骨折、清除异物、结扎血管止血、分层缝合等方面的论述,
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王煮著《外台秘要》,是一部综合性医学论著,把损伤分为外损和内损;列骨折、脱位、内伤、金疮
和创伤危重症等五大类。
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骨伤科专著,提出正确复位、夹板固定、内
外用药和功能锻炼的治疗大法,对筋骨并重、动静结合的理论也作了进一步的阐发,对于难以手法复位闭
合性或开放性骨折,主张采用手术整复,以及伤损按早、中、晚三期治疗的方案。首次记载了髓关节脱臼
分前后脱臼两型,采用手牵足蹬法整复酸关节后脱位。
此外,对骨伤科的进步有突出贡献的尚有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备急千金翼方》等。
五、中医骨伤科的发展(公元960〜1368年)
宋朝“太医局”设立“疮肿兼折疡科”,元代“太医院”设十三科,其中包括“正骨科”和“金镶兼
疮肿科”。此期主要成就有:宋代《欧希范五脏图》,描绘了内脏形态及解剖关系;宋慈《洗冤集录》,
3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法医学专著;王怀隐《太平圣惠方》,介绍用柳木夹板固定骨折;太医局《圣济总录》,
总结了宋代以前的骨伤医疗经验;张杲《医说》,介绍了脚踏转轴及竹管的搓滚舒筋练功疗法;许叔微《普
济本事方》,记载用苏合香丸救治跌伤重症;《夷坚志》记载了邢氏同种异体骨移植颌骨成功病例。宋金
元时代,出现了学术上争鸣局面,张元素《医学启源》总结了治疗骨伤的引经药;张从正《儒门事亲》主
张采用攻下逐瘀法治伤;李杲《医学发明》创制疏肝活血逐瘀的方药一一复元活血汤;张洁古《活法机要》
提出骨伤的三焦辨证方法;朱震亨提倡养阴疗法。元代李仲南《永类铃方》首创过伸牵引加手法复位治疗
脊柱屈曲型骨折,创制手术缝合“曲针”,提出"有无粘膝”体征作为髅关节前后脱位的鉴别,至今仍有临
床意义。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在世界上最早施用“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柱骨折,创制麻醉药“草乌散”.
《回回药方》还吸收阿拉伯医学知识。
六、中医骨伤科的兴盛(公元1368〜1840年)
明初,太医院设有十三科,其中“接骨”、“金镶”两科属骨伤科范畴。隆庆五年(1571年)改名为
正骨科(又名正体科)。清朝太医院设九科,其中有“疮疡科”和“正骨科”。此期主要成就有:明代《金
疮秘传禁方》记载用骨擦音诊查骨折的方法;朱楠《普济方》辑录大量骨伤科方药;异远真人《跌损妙方》
总结按穴位受伤而施治的方药,其“用药歌”广为流传;薛己《正体类要》重视整体疗法,其“气血学说”、
“平补法”影响甚广;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药1892味,其中骨伤药物170余种;王肯堂《证治准绳》对
骨伤科的诊治方法及方药进行了由博而约的归纳整理,还提出对肱骨外科颈骨折采用不同体位固定;还把
骸骨损伤分为脱位、骨折两类,骨折又分为分离移位或无移位两种,分离移位者。
清代,吴谦《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总结了清朝以前的正骨经验,提出正骨八法:摸、接、端、
提、推、拿、按、摩,及运用攀索叠砖法、腰部垫枕法整复腰椎骨折脱位,骰骨骨折采用抱膝圈固定等;
沈金鳌《沈氏尊生书•杂病源流犀烛》对骨伤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皆有阐述;胡廷光《伤科汇嘉》收集
大量骨伤科文献,并结合自己临床经验加以整理;赵廷海《救伤秘旨》收录少林学派的治伤经验;钱秀昌
《伤科补要》较详细地论述骨折、脱位的诊治方法;王清任《医林改错》尤善活血化瘀治伤,某些方剂如
血府逐瘀汤、通窍活血汤、隔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身痛逐瘀汤等至今仍广为采用。
七、中医骨伤科的危机(1840〜1949年)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文化的侵入,中医受到歧视,人们常将骨伤科医生视为“走江湖、卖膏药之九
流”,中医骨伤科处于花叶凋零、自生自灭的境地。
八、中医骨伤科的新生(1949〜)
中医骨伤科从分散的个体开业形式向集中的医院形式过渡。1958年以后,全国各省、市、县相继成立
了中医院,院内多设有骨伤科。不少地区还建立了骨伤专科医院。50年代,上海市首先成立“伤科研究所”,
70年代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与天津市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研究所相继成立。
自50年代开始,全国各省市普遍建立中医学院与中医学校。80年代各中医学院相继成立中医骨伤系,
培养大学本科生,不少院校还培养骨伤专业硕士生与博士生。
建国后,各地著名老中医的正骨经验普遍得到整理与继承。1958年,我国著名骨伤科专家方先之、尚
天裕等虚心学习著名中医苏绍三正骨经验,总结出新的正骨八法,在《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一书,提出
“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治疗骨折的四项原则。70年代以来,传统的
中医骨伤科经验得到进一步发掘、整理与提高,逐步形成一套有中国特色的治疗骨折、骨病与软组织损伤
的新疗法。1986年中国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学会成立。
近几年来,光镜、电镜、电生理、生物化学、生物力学、同位素、电子计算机、磁共振等现代科学技
4
术已在本学科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医疗中得到应用。
【学习要领】
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了解中医骨伤科的起源及其发展的漫长历程。掌握历代中医骨伤科的主
要成就。领会清代鸦片战争后,由于帝国主义文化侵略,中医骨伤科受到歧视与摧残的历史。深刻认识解
放后由于正确地贯彻党的中医政策,中医骨伤科得到新生与所取得丰硕成果。
5
第二章损伤的分类
【目的要求】
1、了解损伤的概念及各种分类法的特点。
2,熟悉损伤各种分类法的相互联系。
3、掌握损伤常用的分类方法。
第一节损伤的概念
【内容提要】
损伤是指人体受到外界各种创伤因素作用所引起的皮肉、筋骨、脏腑等组织结构的破坏,及其所带来
的局部和全身反应。
简单回顾祖国医学对损伤的认识
r甲骨文卜辞和器物铭文中,就有疾手、疾肘、疾胫、疾止、疾骨等伤患的记载
周代《周礼•天官》描述疡医主治肿疡、溃疡、金疡、折疡四大证
〈《礼记•月令孟秋》则进一步将损伤分为伤(皮伤)、创(肉创)、折(骨折)、断(骨肉皆断
离)四类
I唐代《外台秘要》总结前人经验,将损伤分为外损与内伤两大证候类型。
由于古代疡医兼事肿疡、溃疡,因而后代有的医家将烫火伤、犬咬伤、蛇咬伤、杖伤、刺伤等归属伤
科,而将骨痛、骨疽等划属外科范畴。
现代根据骨伤科研究对象的特点,将其疾患分为两大类:一为损伤,二为疾病。前者应包括骨折、脱
位、伤筋、骨伤等,而将烫火伤、狂犬病、蛇咬伤等分出,转属中医外科;后者则包括骨瘩、骨疽、痹、
痿、畸形及骨肿瘤等。
【学习要领】
掌握损伤的概念。了解骨伤科根据其研究对象的特点,分为损伤与疾病两大类。
第二节分类方法
【内容提要】
损伤根据其性质和特点,常用的分类方法有如下七种:
1.按损伤部位分类分为外伤、内伤。
r骨折
「外伤一指皮、肉、筋、骨损伤,临床可分为J脱位
JL筋伤
L内伤一指脏腑损伤及损伤所引起的气血、经络、脏腑功能紊乱而出现的各种损伤内证。
辩证的分析外伤与内伤之间的关系。外来暴力作用于人体,都是由表及里,皮肉首当其冲,故最易
受伤,当外力进一步作用可由表及里伤及筋骨。同时,若筋骨受损则皮肉亦受损伤。这里所说的内伤,是
由于脏腑损伤及损伤所引起的气血、经络、脏腑功能紊乱而出现的各种损伤内证,可以出现伤气的表现如
6
气闭、气逆、气虚、气脱等,伤血的表现主要由于损伤致使血行之道不得宣通,瘀血停积;或血不能循环
流注,离经妄行;或亡血过多所致。可分为瘀血、亡血。以及气血两伤的表现出现肿痛,先肿后痛,或先
痛后肿等,损伤严重的话还会出现脏腑的损伤,如骨折端刺伤胸腹部脏器等。因此与内科所讲的内伤是由
区别的。
2.按损伤的发生过程和外力作用性质分类急性损伤、慢性劳损。
r急性损伤一由于急骤的暴力所引起的损伤例:车祸伤、高处坠落伤、刀割伤等
慢性劳损一由于劳逸失度或体位不正而外力又经年累月作用于人体所致的病证
、例:颈椎病、骨关节骨质增生等
3.按受伤时间分类新伤、陈伤。
”新伤主要是指受外力作用后发生病证并立即就诊者,及2、3周以内的损伤。
Y
陈伤又称宿伤,是指新伤失治,日久不愈,或愈后又因某些诱因,隔一定时间在原受伤部位复发
I者。
4.按受伤部位的皮肤或粘膜是否破损分类闭合性、开放性。
「闭合性损伤一受钝性暴力损伤而外部无创口者
I开放性损伤一由于锐器、火器或钝性暴力作用使皮肤粘膜破损,而有创口流血,深部组织与
I外界环境沟通者一外邪可从伤口侵入,容易发生感染,变证多端。
注意点:开放性损伤是指深部组织与外界环境沟通者,这里人体的解剖特点有时候损伤发生了,
虽然在体表我们没有看到明显的伤口但实际上是属于开放性损伤,如舐尾骨骨折损伤了盆腔内
的肠道,这时是间接与外界相通了,也属于是开放性骨折。
5.按受伤程度分类轻伤、重伤。
损伤的严重程度取决于致伤因素的性质、强度、作用时间的长短、受伤的部位及其面积的大小、深度
等。一般来说,外伤中以伤皮肉较轻,伤筋骨较重,而以筋断、骨折为最重;内伤中,伤气伤血较轻,伤
脏腑较重,又以内脏破裂出血为最重。
6.按伤者的职业特点分类生活损伤、工业损伤、农业损伤、交通损伤、运动损伤等。
7.按致伤因素的性质种类分类物理损伤、化学损伤、生物损伤等。
r物理损伤一外力、高热、冷冻、电流等所致损伤
.化学损伤一强酸、强碱等所致损伤
、生物损伤一主要是指各种微生物(细菌、病毒、霉菌等)伤害。
临床辨证施治时,既要参照上述方法将伤病进行分类,又要从整体出发,全面分析,才能作出正
确的诊断与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
【学习要领】
了解损伤各种分类法的特点及其相互联系。掌握损伤常用的分类方法。
7
第三章损伤的病因病机
第一节病因
【目的要求】
1、掌握损伤的内因、外因。
2、了解损伤内因与外因的相互关系
【内容提要】
损伤的病因,就是引起人体损伤发病的原因,或称为损伤的致病因素
简述中医对损伤病因的认识,一方面指出了损伤的病因不同于七情内因和六淫外因而属于不内外因;
另一方面又提出不内外因仍属外因或内因的范围,互相兼并,交错在一起。故历代大多数医家认为损伤的
致病原因就是内因和外因。
一、外因
损伤外因是指从外界作用于人体而致损伤的因素,主要系外力伤害,但与外感六淫及邪毒感染等有密
切的关系。
1.外力伤害外来各种暴力的作用如跌仆、坠堕、撞击、闪挫、扭掇、压轧、负重、刀刃、劳损等导
致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失常而引起一系列证候,轻则皮肉损伤而出现肿痛瘀斑;重则皮肉开裂,损
伤出血或筋断骨错,甚则内脏损害危及生命。
跟据外力性质的不同,可分为直接暴力、间接暴力、肌肉强烈收缩和持续劳损等四种
(1)直接暴力所致的损伤发生在外力直接作用的部位例:重物挤压所致的挤压伤,车祸中车辆直接
撞击人体所发生的冲撞伤,刀、子弹等所致的击杀伤等
(2)间接暴力所致的损伤发生在外力作用的部位以外。根据暴力的形式不同分为
传达暴力:传达暴力多由大小相等、作用方向相反的纵向轴心作用形成,易发生在四肢和脊柱。
例:自高处坠落,臀部着地,身体下坠的冲击力与地面对脊柱反作用力所发生之挤压
力即可在胸腰椎发生压缩性骨折
I扭转暴力:扭转暴力为大小相等,作用方向相反的横向轴心作用所致,损伤多发生在关节、筋
|腱结构薄弱处或骨干细弱处。例:臀部着地于一侧高一侧低的地面时,还会产生扭
转暴力,骨折形态也就会出现区别,或同时发生一侧关节突脱位。
杠杆作用:杠杆作用由支撬作用形成。暴力作用易在关节和关节附近形成支点、阻力臂和动力
'臂,造成筋腱断裂或骨折脱位。
(3)肌肉过度强烈收缩亦可造成损伤。例:跌仆时股四头肌强烈收缩可引起嵌骨骨折,投掷标枪、
手榴弹时肌肉强烈收缩也可引起肱骨干骨折等
(4)持续劳损也可造成损伤例:久行久立,长期姿势不正确的操作,肢体某部位之筋骨受到持久的
或反复多次的牵拉、摩擦等,均可使筋骨持续受外力积累所伤。如单一姿势的长期弯腰工作可
造成慢性腰肌劳损,长时间的步行可引起跖骨疲劳性骨折等。长期劳损还可致筋肉松弛萎弱,
关节失稳,出现筋出槽、骨错缝。劳损不仅损伤筋骨,还可内伤气血,《灵枢•百病始生》指出:
“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可见,劳损造成的内出血,不仅
8
损耗气血,而且溢出之血变成瘀血,而变生其它疾病。《素问•宣明五气篇》日:“五劳所伤,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为五劳所伤”。都说明了劳损伤气血
筋骨。
劳损病变可累及脏腑,尤以肾为明显。肾主腰脚,腰为肾之腑。腰腿长期劳累,耗伤气血,
气虚精亏则肾更虚。所以《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有:“有所用力举重,若入房过度,汗出浴水,
则伤肾”之论。
2.外感六淫
六气是指风、寒、暑、湿、燥、火。亦称之为六元,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的条
件。按照一般规律变迁的四时六气,是正常现象,对人无害。如果一旦发生太过或不及,则引起人体致病,
成为“六淫",故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说,尤其劳损病变六淫之邪易乘虚而入.
需要复习的内容:在中医基础理论中我们已经学些了六淫之病的特点,现在请同学们复习一下
1、六淫致病的共性:①与季节有关②与居处地理环境有关③六淫多为全邪致病④六淫之邪可以互相
转化⑤六淫发病多从表入里⑥六淫可以内生
2、六淫致病的特性:①风邪性动、凝血麻痹;②寒邪伤肾,疼痛收引;伤肾阳;伤气致痛;气滞血
凝;筋脉收引。③湿邪伤肉,肿胀不仁④火热劫血,腐肉为脓;
外感六淫诸邪均可致筋骨、关节发生疾病。如损伤后,若受风、寒、湿的侵袭,可引起腰部和四肢关
节疼痛或屈伸不利。正如《诸病源候论•卒腰痛候》指出:“夫劳伤之人,肾气虚损,而肾主腰脚,其经
贯络脊,风邪乘虚,卒入肾经,故卒然而患腰痛。”《仙授理伤续断秘方》说:“损后中风,手足痿痹,不
能举动,筋骨乖张,挛缩不伸.”说明各种损伤可因风寒湿邪乘虚侵袭,经络阻塞,气机不得直通,引起
肌肉挛缩或松弛无力,而致关节活动不利,肢体功能障碍。感受风寒湿邪还可致关节红肿疼痛,肿胀麻木
等症,祖国医学称为痹证
因外邪各有偏胜,风邪胜呈游走性疼痛的,称为风痹;寒邪胜,关节疼痛畏寒,得热则痛减的称为痛
痹;湿邪胜,肿胀疼痛重着麻木的称着痹。现代医学中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关节炎、
颈椎综合征、漏肩风、腰背筋膜炎、臀筋膜炎、各种原因引起的坐骨神经痛等等均属此类病症。
3、邪毒感染
人体受伤之后,若有创口,则邪毒可从伤口侵入,引起邪毒感染,轻者局部伤口红、肿、热、痛;重
者腐肉为脓肢体坏死;甚者邪毒内陷,侵犯脏腑,导致全身化脓性感染,出现火毒攻心的证候,创伤感染
出现败血症就是邪毒感染的结果。此外,邪毒感染还可引动肝风,而出现牙关紧闭,角弓反张,全身抽搐
等证候,见于创伤后破伤风患者。
4、虫兽伤害
虫兽伤害包括毒蛇、猛兽、狂犬、毒虫等动物的伤害,这些伤害不仅形成伤口产生出血、皮损、疼痛
等症,更主要的是伤后毒素从伤口进入人体,使伤者出现昏迷、发热、精神失常等,全身中毒症状,甚则
中毒死亡。如狂犬咬伤(狂犬病)、毒蛇咬伤(血循毒素和神经毒素)往往是致命性损伤。
二、内因
内因是指人体内部影响而致损伤的因素。损伤的发生无论是急性损伤与慢性劳损、内伤与外伤,主要
是由于外力伤害,外在因素所致,同时也都有它的各种不同的内在因素和一定的发病规律。外界致病因素
只有在机体虚弱的情况下才侵害人体,侵害人体主要体现在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及脏腑发病,而对于损伤
9
的发病故然也与体质强弱、以及组织的内在结构特点、病理因素等内在因素有关,但是当外来暴力超越了
人体防御能力,外力伤害就成了决定性的因素。由于内在因素的影响,也使骨伤科疾病的发病遵循一定的
规律,故内因也与损伤发病直接相关。包括年龄、体质、解剖结构、病理因素及职业工种等。
1、年龄不同的年龄损伤的好发部位和伤病的发生率不同,损伤的性质也有所差异。
相同的姿势摔倒若臀部着地,老年人极易发生股骨颈或股骨粗隆间骨折,而儿童却极少见:
若跌倒手掌心触地,老年人易发生楼骨远端伸直型骨折,而儿童则多为前臂骨折或肱骨牌上
骨折:老年人骨质脆弱,无机质较多,若发生骨折一般为完全性或粉碎性,而青少年骨质柔
嫩,有机质较多,骨折一般为不完全性或青枝型。
2、体质体质的强弱与损伤的发生关系密切。在相同暴力的作用下,年轻力壮,气血
旺盛,肾精充沛,筋骨坚强者不易发生损伤,反之若体质虚弱,肾精沽竭,筋骨萎弱者则易
发生损伤。不仅损伤的发生与体质有关,而且损伤后筋骨的恢复也与体质密切相关。气血旺
盛,肝肾功能充盈,组织修复快,骨折愈合早;反之组织修复慢,骨折愈合迟缓或出现不愈
合现象。
3、解剖结构损伤与其局部解剖结构有一定的关系。一般说来在解剖结构的薄弱处、
活动与静止交界处、松质骨与密质骨接壤处以及长期负重部位易造成损伤。楼骨远端为
松、密质骨交接处,老年人跌倒易在此发生骨折;第十二胸椎与第一腰椎是脊柱屈伸活
动的枢纽,从高处坠落时,常在此形成压缩性骨折等损伤,锁骨骨折多发生在无韧带肌
肉保护的锁骨二个弯曲的交界处。又如舐1的隐性脊柱裂,由于棘突缺如,棘上与棘间韧
带失去了依附,故减低了腰舐关节的稳定性,薄弱部位就容易发生劳损。
4、病理因素伤病的发生还与组织的病变关系密切,内分泌代谢的障碍可影响骨的成
分;骨的疾患如骨肿瘤、骨结核、骨髓炎均可破坏骨组织;先天性脆骨病、先天性骨关
节畸形都可造成骨组织脱钙,易形成病理性骨折。
5、职业工种损伤的发生与职业工种有一定的关系,如手部损伤较多发生在缺乏必要
的防护设备下工作的机械工人;慢性腰部劳损多发于经常弯腰负重操作的工人;运动员
及舞蹈、杂技、武打演员容易发生各种运动损伤,经常低头工作或操作的中年人容易患
颈椎病等。
损伤的病因比较复杂,往往是内外因素综合的结果。不同的外因,可以引起不同的损伤疾患。由于内
因的影响,而同一外因在不同情况下,损伤的种类、性质与程度又有所不同。损伤疾患的发生,外因虽然
是重要的,但亦不要忽视机体本身的内因。因此,必须正确理解损伤的外因与内因的这一辨证关系,才能
认识损伤疾患的发生和发展,采取相应的防抬措施,使损伤的发病率得以降并能得到正确的治疗。
【学习要领】
掌握损伤内因、外因的定义。熟记内、外因的种类,特别是外力伤害(直接暴力、间接暴力、肌肉强
烈收缩和持续劳损)及内因(年龄、体质、解剖结构、病理因素、职业工种)的内容。了解损伤内因与外
因的相耳关系。
10
第二节病机
[目的要求]
1、了解皮肉筋骨、气血精津、经络脏腑的生理活动。
2、熟悉皮肉筋骨、气血精津、经络脏腑的相互关系。
3、掌握骨伤科疾病发生后,皮肉筋骨、气血精津、经络脏腑的病理变化。
【内容提要】
人体是由脏腑、经络、皮肉、筋骨、气血与津液等共同组成的一个整体,人体生命活动主要是脏腑功
能的反映,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气、血、津液。脏腑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通过经络联系全身的皮
肉筋骨等组织,构成复杂的生命活动,它们之间保持着相对的平衡,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不
论在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上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伤病的发生和发展与气血筋骨、脏腑经络等都
有密切的关系。
《正体类要•序》说:“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明确指出了外
伤与内损、局部与整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人体的损伤,从表面上看,外伤似乎主要是局部皮肉
筋骨的损伤,但人体受外力影响而遭受的局部损伤,每能导致脏腑、经络、气血功能的紊乱,因而一系列
症状随之而来。外伤疾患多由于皮肉筋骨损伤而引起气血瘀阻,或津血亏损,或瘀血邪毒由表入里,而导
致脏腑不和;亦可由于脏腑不和由里达表引起经络、气血、津液病变,导致皮肉筋骨病损。所以在整个诊
治过程中,应从整体观点出发,对气血、筋骨、脏腑、经络等病理生理加以研究探讨,才能正确认识损伤
的本质和病理现象的因果关系。
一、皮肉筋骨病机
(-)皮肉与损伤的关系
1、皮肉的生理机能
皮肉为人之外壁,内充卫气,人之卫外者全赖卫气。肺主气,达于三焦,外循肌肉,充于皮毛,如室
之有壁,屋之有墙,故《灵枢•经脉》说:“肉为墙”。
2、皮肉损伤的病机
皮肉破损若损伤直接造成皮肉破损,则犹如壁之有穴,墙之有洞,无异门户洞开,外邪易于入侵,
尤其风邪的侵袭,皮肉破损引起破伤风,可导致肝风内动而出现张口困难、牙关紧闭、角弓反张、强直性
阵发性抽搐等症状。局部皮肉组织邪毒感染,营卫运行机能受阻,气血凝滞,则郁热化火、酿而成脓,遂
出现局部红、肿、热、痛等症状
皮肉瘀阻外伤后,血溢脉外,瘀积不散,则局部为肿为痛,或皮下青紫瘀斑,且可郁久化热而出
现身热口渴、尿赤便秘、烦躁不安或热盛肉腐,伤口溃破,脓血外溢等。
皮肉失荣肌肉使机体维持正常的姿态和完成各种运动。在充足的气血津液濡养下,肌肉强健有力,
不易损伤;若气血不足,津液亏耗,则肌肉萎弱,动作迟缓无力,常易发生损伤。伤后未能及时治疗,气
血不畅,经脉失充,可导致肌肉萎缩无力。有时损伤后,血瘀内阻,气血不足,皮肉失荣,则皮肤枯槁,
肌肤麻木不仁。
(-)筋骨与损伤的关系
1、筋骨的生理机能
筋,是指筋络、筋膜、肌腱、韧带、肌肉、关节囊、关节软骨等的总称。《灵枢•经脉》说:“筋为刚”,
11
言筋的功能坚劲刚强,能约束骨骼。《素问•五脏生成》说:“诸筋骨皆属于节说明人体的筋都附着于
骨上,大筋联络关节,小筋附于骨外,筋的主要功用为连属关节,络缀形体,主司关节运动。
骨,属于奇恒之府,《灵枢•经脉》说:“骨为干”。《素问•痿论》说:“肾主身之骨髓。”《素
问♦脉要精微论》又说:“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扼要地指出骨的作用,
不但为立身之主干,还内藏精髓,与肾气有密切关系,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合骨者肾也,故肾气
的充盈与否能影响骨的成长、壮健与再生。反之,骨受损伤,可累及肾,二者互有影响。所以《素问•生
气通天论》又有“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的说法。
肢体的运动,虽有赖于筋骨,但筋骨离不开气血的温煦濡养,气血化生,濡养充足、筋骨功能才可
劲强;而且筋骨又是肝肾的外合,肝血充盈,肾精充足,则筋劲骨强。因此,肝肾精气盛衰,关系筋骨
的成长与衰退。
2、筋骨损伤的病机
(1)伤筋筋病多影响肢体的活动。一般来说,筋急则为拘挛,筋弛则为痿弱不用。凡跌打损伤,筋
每首当其冲,受伤机会最多。在临床上,凡扭伤、挫伤后,可致筋肉损伤,局部肿痛、青紫、关节屈伸
不利。即使在“伤骨”的病症中,如骨折时,由于筋附着于骨的表面,筋亦往往首先受伤;关节脱位时,
关节四周筋膜多有破损。所以,在治疗骨折、脱位时都应考虑伤筋这个因素。忽略了它,就不能取得满
意的疗效。慢性的劳损,亦可导致筋的损伤,如“久行伤筋”,说明入行过度疲劳,可致筋的损伤。临
床上筋伤机会甚多,其证候表现、病理变化复杂多端,如筋急、筋缓、筋缩、筋挛、筋痿、筋结、筋惕
等等,宜细审察之。
(2)伤骨在伤科疾患中所见的"伤骨”病证,包括骨折、脱位,多因间接暴力或直接暴力所引起。凡
伤后出现肿胀、疼痛、活动功能障碍,并可因骨折断端位置的改变而有畸形、骨擦音、异常活动,或因
关节脱位,骨的位置不正常,可使附着之筋紧张而出现弹性固定情况。但伤骨不会是单纯性的孤立的损
伤。如上所述,损骨能伤筋,伤筋亦能损骨,筋骨的损伤必然累及气血伤于内,因脉络受损,血瘀气滞,
为肿为痛。《灵枢•本脏》指出:“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所以
治疗伤骨时,必须行气消瘀以纠正气滞血瘀的病理变化。
伤筋损骨还可累及肝肾精气,《备急千金要方》说:“肾应骨,骨与肾合”,“肝应筋,筋与肝合,”
肝肾精气充足,可促使肢体骨骼强壮有力。因此,伤后如能注意调补肝肾,充分发挥精生骨髓的作用,
就能促进筋骨修复。
《素问•宣明五气》指出五脏所主除肝主筋外,还有“肾主骨”,五劳所伤除久行伤筋外,还有“久
立伤骨”,说明了过度疲劳也能使人体筋骨受伤,如临床所见的跖骨疲劳骨折等。
此外,对《东垣十书•内外伤辨》指出的“热伤气”,“热则骨消筋缓”,“寒伤形”,“寒则筋
挛骨痛”,亦须予以注意。
12
二、气血精津病机
(-)气血与损伤的关系气血与损伤的关系是损伤病机的核心内容。
1、气血的生理功能
气人体的气源于与生俱来的肾之精气和从肺吸入的空气,以及脾胃化生的前者为先天之气,后者为
后天之气。这两者结合而形成"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气在全身周流不息,以维持脏腑经络的
生理活动。其主要功能有:推动、防御、温煦、固摄及气化等方面。这些作用虽各有不同,但又是密切配
合、相互为用的。
血由脾胃运化而来的水谷精气变化而成。《灵枢•决气》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血形成之后,循行于脉中,依靠气的推动而周流于全身,有营养各个脏腑、器官、组织的作用。《素问•五
脏生成》说:”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说明全身的脏腑、皮肉、
筋骨,都需要得到血液的充足营养,才能进行各种生理活动。
"气"与''血"两者的关系十分密切。血随气沿着经脉而循行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气
与血两者有着密切关系,相互依附,周流不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阐述了气血之间的关系:“阴在内,
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而《血证论•吐血》则比喻为:”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血为气之
守,气得之而静滥。’'血的流行,靠气的推动,气行则血随之运行。这些阴阳、内外、守使等概念,不仅
说明了气血本身的特点,而且也生动地阐明了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2、损伤后的气血病机
(1)伤气一般可分为气滞与气虚,但损伤严重者可出现气闭、气脱等证。
气滞:气运行于全身,应该流通疏畅,如人体某一部分、某一脏腑发生病变或受外伤,气机不利,
都可使气的流通发生障碍,出现"气滞”的病理现象。《素间•阴阳应象大论》说:"气伤痛,形伤肿,”
气本无形,故郁滞则气聚,聚则似有形而实无质,气机不通之处,即伤病所在之处,必出现胀闷疼痛。
因此,痛是气滞的主要证候,如气滞发生于胸胁,则胸胁胀痛,呼吸、咳嗽时均可牵掣作痛等。其特点
为外无肿形,自觉疼痛范围较广,痛无定处,体表无明显压痛点。气滞在伤科中多见于胸胁损伤,如胸
胁迸伤、挫伤后,则出现胸胁部的疼痛、胀闷等气滞证候。
气闭:常为损伤严重而骤然导致气血错乱,气为血壅,闭而不宣。其主要见证为出现一时性的晕厥、
昏迷不省人事、窒息、烦躁妄动、或昏睡困顿等。《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有"或昏迷目闭,身软而
不能起,声气短少,语言不出,心中忙乱,睡卧喘促,饮食少进”等描述。常发生于严重损伤的患者。
气虚:气虚是全身或某一脏腑、器官、组织出现功能减弱和衰退的病理现象。在伤科疾病中如某些
慢性损伤病人、严重损伤的恢复期、体质虚弱和老年患者等均可见到。其主要证候是:疲倦乏力、语声
低微、呼吸气短、胃纳欠佳、自汗、脉细软无力等。
气脱:损伤可造成气随血脱。本元不固而出现气脱,是气虚最严重的表现。气脱者多有突然昏迷,
或醒后又昏迷,表现目闭口开、面色苍白、呼吸浅促、四肢厥冷、二便失禁、脉微弱等证候。常发生于
开放性损伤失血过多、头部外伤等严重损伤。
13
(2)伤血一般分为出血和瘀血两种,主要有血瘀、血虚和血热,这三种情况和伤气又有互为因
果的关系。
血瘀:血液循行于脉管之中,流布全身,环周不休,运行不息。如全身血流不畅或因血溢脉外;局
部有离经之血停滞,便会出现血瘀的病理现象。血瘀可由局部损伤出血以及各种内脏和组织发生病变所
形成。在伤科疾患中的血瘀多属于局部损伤出血所致。血有形,形伤肿,瘀血阻滞,不通则痛,故血瘀
会出现局部肿胀疼痛。疼痛如针刺刀割,痛点固定不移,是血瘀最突出的一个症状。也就是说,瘀血痛
与气滞痛的性质有所不同,瘀血痛常随瘀血所在之处而表现固定部位,不是痛无定处。血瘀时还可在伤
处出现肿胀青紫,同时由于瘀血不去,可使血不循经,出血反复不止。在全身多表现为面色晦暗、皮肤
青紫、舌暗或有瘀斑、脉细或涩等证候。
因为气血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在伤科疾患中,气滞血瘀每多同时并见,《素问•阴阳应
象大论》说:"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李中梓的注
解是:"气喜宣通,气伤则壅闭而下通,故痛;形为质象,形伤则稽留而不化,故肿。”在伤科中的形伤
肿即指瘀血造成肿胀而言。马蔚的注解说:"然其为肿为痛,复有相因之机,先有是痛而后发肿者,盖以
气先受伤而形亦受伤,谓之气伤形也;先有肿而后为痛者,盖以形先受伤,而气亦受伤,谓之形伤气也。
形非气不充,气非形不生,形气相为依附,而病之相因者又如此。“说明伤气者,每多兼有血瘀,而血伤
瘀凝,必阻碍气机流通。《杂病源流犀烛•跌仆闪挫源流》说:“跌仆闪挫,卒然身受,由外及内,气血
俱伤病也。"〃而忽然跌,忽然闪挫,必气为之震,震则激,激则壅,壅则气之周流一身者,忽因所壅而
凝聚一处,是气失其所以为气矣。气运乎血,血本随气以周流,气凝则血亦凝矣。气凝在何处,则血亦
凝在何处矣。夫至气滞血瘀,则作肿作痛,诸变百出。"临床上每多气血两伤,肿痛并见,但有所偏胜,
或偏重伤气,或偏重伤血,以及先痛后肿,或先肿后痛等不同情况,故在治疗上常须理气活血同时并进。
血虚血虚是体内血液不足所发生的病变,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失血过多或心脾功能不佳,生血不足
所致。在伤科疾患中,由于失血过多,新血一时未及补充;或因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或因筋骨严重损
伤,累及肝肾,肝血肾精不充,都能导致血虚。
血虚证候表现为面色不华或萎黄、头晕、目眩、心悸、手足发麻、心烦失眠、爪甲色淡、唇舌淡白、
脉细无力。在伤科疾患中还可表现为局部损伤之处久延不愈,甚至血虚筋挛、皮肤干燥、头发枯焦,或
关节缺少血液滋养而僵硬、活动不利。
血虚患者,往往由于全身功能衰退,同时可出现气虚证候。气血俱虚则在伤科疾患中表现为损伤局
部愈合缓慢,功能长期不能恢复等。
在创伤严重失血时,往往会出现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烦躁不安、甚至晕厥等虚脱症状。血虽以气为帅,
但气的宁谧温煦需血的濡养。失血过多时,气浮越于外而耗散、脱亡,出现气随血脱、血脱气散的虚脱
证候。
14
血热:损伤后积瘀化热或肝火炽盛、血分有热均可引起血热。临床可见发热、口渴、心烦、舌红绎、
脉数等证候,严重者可出现高热昏迷。积瘀化热,邪毒感染,尚可致局部血肉腐败,酝酿液化成脓。《正
体类要•正体主治大法》说:”若患处或诸窍出血者,肝火炽盛,血热错经而妄行也。”若血热妄行,则
可见出血不止等。
(二)精津与损伤的关系
1、精津的生理功能
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即肾的先天之精与水谷后天之精。津液是人体内一切正常
水液的总称,主要是指体液而言。清而稀薄者称为津,浊而浓稠者称为液。津,多布散于肌表,以渗透润
泽皮肉、筋骨之间,有温养充润的作用,所以《灵枢•五鹿津液别》说:”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
汗液尿液均为津所化生。津血互生,血液得津液的不断补充,才能在周身环流不息,故《灵枢•痈疽》说:
〃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液,流往、浸润于关节、脑髓之间,以滑利关节,濡养脑髓和骨髓,同时也
有润泽肌肤的功能。津和液,都是体内正常水液,两者之间可互相转化,故并称津液,有充盈空窍,滑利
关节,润泽皮肤、肌肉、筋膜、软骨,濡养脑髓和骨髓,即所谓填精补髓等生理功能。
津液的生成、吸收和转输代谢,都需要通过有关脏腑的作用,如脾胃的吸收运化,肺的宣布肃降、
通调水道,肾的温煦气化,三焦运行下输等。
2、损伤后精津的病机
气血津液主要来源于水谷之精气,它们共同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在人体的整个生理活动
过程中,气血与精津相互为用,密切联系。
血液的盈亏与津液的盛衰相互影响,在损伤大血之后,可出现口干烦渴、皮肤干燥和尿少等津液不
足的证候
损伤而致血瘀时,由于积瘀生热,热邪灼伤律液,可使津液出现一时性消耗过多,而使滋润作用不
能很好发挥,出现口渴、咽燥、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苔黄而干糙等症。
由于重伤久病,常能严重耗伤阴液,除了可见较重的伤津证候外,还可见全身情况差、舌色红绛而
干燥、舌体瘦瘪、舌苔光剥、口干而不甚欲饮等症。
津液与气有密切的关系,损伤而致津液亏损时,气亦随之受损。津液大量丢失,甚至可导致“气随液
脱”。而气虚不能固摄,又可致津液损伤。
损伤后如果有关脏腑的气机失调,必然会影响"三焦气化”,妨碍津液的正常运行而导致病变。人体
水液代谢调节,虽然是肺、脾、肾、三焦等脏器共同的职能,但起主要作用的是肾。这是因为三焦气化
生于肾气,脾阳根源于肾阳,膀胱的排尿功能依赖于肾的气化作用之故。肾气虚衰时可见小漫清长,或
水液潴聚的表现,如局部或下肢浮肿。关节滑液停积时,可积聚为肿胀。
15
《灵枢•本神》说:“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平人绝谷》说:“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素问•六
节脏象论》说:"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精、气、神三者,前人称为
三宝,气的化生源于精,精的化生赖于气,精气生而津液成则表现为神;若精气伤、津液损,则失神,
临床表现为危候,如机体因创伤、失血引起休克时,便会出现神态异常(反应迟钝、表情淡漠、精神恍
惚、烦躁不安或不省人事)、肢体出汗、皮肤湿润、尿量减少等征象。
三、脏腑经络病机
脏腑是化生气血、通调经络、濡养皮肉筋骨,主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器官。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
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部分的通路。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有所堕坠,恶血留内,……则伤肝。”元•张洁古《活法机要》说:
“恶血必归于肝”说明损伤与脏腑之间有密切关系.肝主筋藏血,肝血充盈,筋得所养,肝血不足,筋的
功能就会发生异常。肾主骨生髓藏精,骨的生长、发育、修复,均须依赖肾脏精气的滋养和推动。腰为肾
之府,骨折与腰痛的治疗,必须注意与肝肾两脏的关系。脾主肌肉、四肢,统血,司运化,对损伤后的修
复起着重要作用。肺主气,心主血。心肺调和,则气血循环输布得以正常,才能发挥煦濡的作用,筋骨损
伤才能得到痊愈。
经络的病候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脏腑伤病可以累及经络,经络伤病又可内传脏腑而出现症状;二是
经络运行阻滞,影响它循行所过组织器官的功能,出现相应部位的证候。
【学习要领】
本节介绍了皮肉、筋骨、气血、精津、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和损伤后病理变化。要求了解皮肉筋骨、
气血精津、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熟悉其相互关系,重点掌握骨伤病发生后,皮肉筋骨、气血精津、脏腑
经络的病理变化。
16
第四章辩证诊断
第一节损伤的症状
【目的要求】
1.掌握损伤后局部的一般症状。
2.掌握损伤后特殊症状中的筋骨损伤的特征。
3.熟悉损伤后全身症状。
4.了解损伤后特殊症状中的脏腑损伤的症状
【内容提要】
一、全身情况
1.轻微损伤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全身症状。
2.较重的损伤
气滞血瘀一一神疲纳呆、夜寐不安、形羸消瘦、便秘、舌紫暗或有瘀斑,脉浮弦等。在女性可见
闭经或痛经,经色紫暗有块。
瘀血停聚,积瘀化热一一常有发热(体温一般在38.5℃以内5-7天后体温降到正常)口渴、口
苦、心烦、便秘、尿赤、烦躁不安等,脉浮数或弦紧,舌质红,苔黄厚
腻。
3.严重损伤
面色苍白、肢体厥冷、出冷汗、口渴、尿量减少血压下降、脉搏微细或消失,神情淡漠或烦躁等
外伤性休克现象和内脏损伤的相应表现
二、局部症状
(-)一般症状
1.疼痛疼痛是损伤最为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无论骨折、脱位、筋伤、内伤,损伤后患处脉络
受损,气机凝滞,阻塞经络,不通则痛,‘‘气伤痛"。因此,临床上可见程度不同的疼痛。
「气滞一一无形之疼痛,特点:痛无定处,范围较广,忽聚忽散,无明显压痛点。气滞在全身各处
J均可发生,以肺、肝、脾、胃等脏常见
-气闭一一骤然损伤,气机闭塞不通,多出现于颅脑损伤,出现晕厥、神志昏迷等神志方面的变化。
「肝肾气伤,则痛在筋骨
疼痛部位与损伤的组织有关<
营卫气滞,则痛在皮肉
17
骨折一一局部有疼痛感觉、直接压痛外,还可见间接压痛,如纵轴叩击痛,骨盆、胸廓挤压痛等;
关节脱位一一往往伤及附近韧带、肌腱、肌肉,也可引起疼痛,尤其在活动时痛甚,关节周围有
广泛的压痛;
急性软组织损伤一一局部疼痛较为剧烈,
慢性劳损一一多表现为胀痛、酸痛,或与活动牵扯、天气骤变有关。
神经挫伤一一有麻木感或电灼样放射性剧痛。
2.肿胀青紫
外力至脉络损伤一一营血离经一一阻塞络道一一瘀滞于皮肤膜理
血有形,病故肿=>肿胀
离经之血溢于皮下瘀斑
严重肿胀时还可出现张力性水泡,多见于骨折;脱位后,由于关节周围受损,毛细血管破裂或组
织液渗出,充满关节囊内外,故在短时间内可出现肿胀。在瘀血的机化分解、吸收消散过程中,
瘀血斑的颜色可由青紫一青黄一消失。
3.功能障碍
损伤后疼痛引发肌肉反射性痉挛及组织器官的损害=>功能障碍
如骨折后,肢体失去杠杆和支柱作用;脱位后,关节解剖对合关系失常,导致关节不能屈伸
,伤在手臂一一手部活动受限
伤在下肢一一步履无力
伤在腰背一一俯仰阻抑
]伤在颅脑一一神明失守
伤在胸胁心悸气短
(伤在肚腹一一纳呆胀满
“无器质性损伤一一可逐渐恢复
损伤的恢复取决于损伤的程度<
、有器质性损伤——不能完全恢复
(有赖于治疗)
综上所述,疼痛、肿胀青紫、功能障碍是损伤较为普遍的一般症状。由于气血生理上互根互用,关
系密切,故病理上也常相互影响,临床多见气血两伤,表现为肿痛并见,但有先后、偏重之分。
(二)特殊症状
1.筋骨损伤的特征
18
(1)畸形发生骨折或脱位时,由于暴力作用以及肌肉韧带的牵拉。常使
骨端移位,出现肢体形状的改变,而产生特殊畸形。
举例:肩关节脱位时,因肱骨头脱出到达肩前下,使得肩峰下空虚,
这时肩部原有的圆隆形状改变成方形,成为方肩畸形
槎骨下端骨折时,通常骨折远端会向背槎侧移位,而使得手腕部形状呈餐叉样
(2)骨擦音骨折时,由于断端相互触碰或摩擦而产生,一般在检查骨折局部时用
触摸而偶然感到。
注意:在检查时不应主动寻找骨擦音或异常活动,以免增加患者痛苦,加重局部损伤或导致
严重的并发症。骨折端移位明显而无骨擦音,则骨折断端可能有软组织嵌入。
(3)异常活动受伤前不能活动的骨干部位,在骨折后出现屈曲旋转等不正常活动
举例:应用粉笔或木棍等进行模拟,以形象的讲述异常活动。
(4)关节盂空虚原来位于关节盂的骨端脱出,致使关节盂空虚,关节头处异常位置,这是脱位
的特征。
举例:在讲述畸形时,曾讲述道肩关节的前下方脱位,这时出现的方肩畸形,正是由于
关节盂空虚造成的。(用两手进行讲述,一手握拳,一手为关节盂,脱位后,
模拟关节盂的手心是空的)。
(5)弹性固定脱位后,关节周围的肌肉筋挛收缩,可将脱位后骨端保持在特殊的位置上,对该
关节进行被动活动时,仍可轻微活动,但有弹性阻力,被动活动停止后,脱位的
骨端又恢复原来的特殊位置,这种情况,称为弹性固定。
举例:形象说明(弓箭的弦可说明什么是弹性固定)
在上述筋骨损伤的特征中,畸形、骨擦音和异常活动是骨折的三大特征,这三种特征只要有
其中一种出现,在排除关节脱位、肌腱韧带断裂或其他病变引起肢体畸形时,即可在临床上初步
诊断为骨折。同样畸形、关节盂空虚、弹性固定是脱位的三大特有体征,对临床脱位损伤的诊断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脏腑损伤的症状
在遭受外力损伤时,因其作用在人体的部位不同,可以是单纯筋骨的损伤,也可以合并有脏
腑的损伤,因此有必要了解相关脏腑损伤的症状,但是脏腑损伤涉及的面比较广,且症状复杂,
需要在相关的学科中学习,这里只是做初步的了解。
19
f颅底骨折一一眼周围迟发性的瘀斑,称之为“熊猫眼”,鼻孔出血或脑脊液外漏,外耳道出
血或脑脊液外漏
硬膜外血肿一一受伤时昏迷,中间出现清醒,随血肿的增大再次出现昏迷
\多发肋骨骨折——反常呼吸
气胸、血胸一一气逆、喘促、咯血、甚者鼻翼煽动、紫绢、休克
腹腔内脏破裂一一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等腹膜刺激征
肾脏损伤一一可见血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双方签署解除协议书
- 2025年财务管理考试的焦点问题及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会计实务模拟试卷试题及答案
- 取消买卖定金协议书
- 商贸公司入股协议书
- 合伙出资开店协议书
- 土地多人合伙协议书
- 合伙开发山场协议书
- 加油安全保密协议书
- 单位报销车辆协议书
- 人口信息查询申请表(表格)
- 被执行人财产线索提供书(模板)
- 电力电子手机充电器课程设计报告
- 遥感地质蚀变异常信息提取实验
- 中学生学习计划5总结PPT模板下载
- 房地产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鉴证报告附模板
- GB 5009.34-202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二氧化硫的测定
- GB/T 12622-2008管法兰用垫片压缩率和回弹率试验方法
- 语文五年级 【知识精讲】7.阅读(2)文言文阅读
- 社会心理学8-人际关系课件
- QC-R 596-2017高速铁路板式无砟轨道自密实混凝土高清-无水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