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十年文学_第1页
第三个十年文学_第2页
第三个十年文学_第3页
第三个十年文学_第4页
第三个十年文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个十年文学这段时期包含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国家因为战乱被划分成国统区、解放区和沦陷区三个部分。其中国统区的创作直接承接新文学群体,最为丰富,解放区在中共领导下,创作显得纯粹,但对文艺理论的思考要更为深入,沦陷区时间比较短,创作理论都不是很突出,但是在雅俗共赏的方面却呈现出新的进步。|分割并存的文学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①国统区在全国占地面积最大,作家最多,创作丰富活跃。抗战初期的国统区,其文学的基调是昂扬奋发的英雄主义,救亡图存压倒了一切,文学自觉以宣传动员为核心。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文协)在武汉成立,有会刊《抗战文艺》,贯穿整个抗战时期。其提出“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鼓励作家深入生活和战争,作家们大都真诚地走向大众化,暂时放弃自己的个人创作,转向通俗宣传类作品。文体上战前不发达的通讯和报告文学成为最热门的文体,新闻性纪实性成为中心,而各种大众化的轻便文艺形式也火热起来,鼓词唱本壁报文学等。不过,因为过于兴奋,满足于廉价地传达立场,所以总体上水平不够高。相持阶段的情绪基调是沉郁苦闷,普遍追求史诗格调,爱国主义也向纵深发展,一方面面对现实,另一方面则转向历史,在探讨民族命运的大背景下,自觉地追求厚重感,因此构成了这一时期特有的沉郁凝重和博大。文体上长篇小说、多幕剧、长篇叙事诗比较多。到了抗战中后期,作家的心态逐渐冷静沉郁,创作通常以小见大,从一个胡同、一个村落等小处去映照一个时代的历史动向。如矛盾的《霜叶红于二月花》《锻炼》,老舍的《四世同堂》,巴金的《火》,吴组缃的《山洪》,路翎的《财主底的儿女们》等等。抗战后期到解放战争时期,随着共产党提出“废止一党专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提案,因此掀起了民主运动的热潮。这是五四以后规模最大的全国性民主运动,文学也随之变化。其题材集中在对现实的讽刺和知识分子对之前的总结,虽然整体上比较丰富,但讽刺暴露性的喜剧尤其多。这一时期对外国文学的翻译,在解放区的刺激下特别兴盛。②解放区创作的基调是明朗素朴,其在抗日时是抗日民主根据地。在卢沟桥事变后,不少作家来到民主根据地,文艺活动于是蓬勃发展起来。42年毛泽东关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专业作家和群众文艺运动结合,两者在相融中走向发展。其主要表现普通的农兵和干部,表现新的生活形态。其对在文体上也多接受和革新民间形式,总体上是在落实大众化的追求。其优秀的代表是赵树理,其是政治推动下单向突进式的文学运动,忽视了艺术性,忽视了对艺术手法现代化的要求,忽视了知识分子等问题也是存在的。③沦陷区在还是上海孤岛东北孤岛等零散的区域,随着日本侵略的扩大,形成了以一体的沦陷区。其核心政策是查禁,以及强迫作家为大东亚秩序写作,文化政策极度收紧。沦陷区的创作,一方面在乡土文学中产生了以批判和抗争为追求的现实主义作品,另一方面则有一些作家转向个体体验,对日常生活和平凡人神加以追求,这两个潮流相互补充。沦陷区另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则是雅俗共赏,对于通俗文学的认识转变和松动了,通俗文学空前繁荣,现代化努力也比较明显。雅一方则出现了张爱玲这样出入雅俗古今之间的文学,标志着雅俗共赏达到的历史水平。|40年代解放区为主导的文艺思想论争四个主要重要的论争①民族形式论争抗战时期随着宣传的需要,产生大量大众化文学,因此大众化的讨论又一次多了起来。民族形式是毛泽东提出的,解放区有一些正面的学习体会,但讨论并未充分展开。40年国统区也开始讨论这个问题,于是在论战中研究更加深入了。一开始是林冰的《论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否定五四时代对外国文学的借鉴,葛一虹有《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是在所谓民间形式吗》片面否定民间形式需要继承的优点。后来新华日报社举办关于此问题的座谈会以后,理路水平有所提高,郭沫若、胡风、矛盾都有影响力比较大的文章,对根植生活和根植内容都有所讨论,胡凤海特别强调中国文学史世界文学的联系。②文艺和政治以及文艺和生活两次吧,一次在延安,一次在重庆。第一次延安整风运动当中,简单来说就是有一批作家企图在解放区作现实主义批判,结果被政治教育了一番。在重庆则是围绕夏衍和矛盾的戏剧评价问题展开的,一批人力图用政治性统一艺术性。整风之前,延安文艺界出现过一阵批判现实主义的风潮。代表有周扬,于41年发表了《文学与生活漫谈》,主张延安要有创作自由,要体现作家和生活的格斗,产生巨大的影响。之后丁玲、艾青、罗烽、王时味随机跟进,用创作和理论加以实践。丁玲有《在医院中》,讽刺延安基层医院的官僚主义,还有《我们需要杂文》《三八节有感》等,和罗烽《还是杂文的时代》一起,推进解放区社会批判的杂文创作。艾青则有《了解作家,尊重作家》,王实味有《政治家·艺术家》《野百合花》,讨论文学作家相对于政治的独立性。这两年汇成一股清醒而实事求是的潮流,被批判为毒草。重庆的讨论发生于45年矛盾的话剧《清明前后》和夏衍的话剧《芳草天涯》上演之后,周恩来领导下的《新华日报》组织了对这两个剧本的讨论。比较重要的是冯雪峰以画室为名发表的《题外的话》,强调政治性和艺术性不能割裂,不能“从艺术的体现之外,去求社会的政治的价值”,还有何其芳的《关于现实主义》等。③关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讨论现实主义需不需要主观?在毛泽东的讲话传到国统区以后,引发了这一点的争议。其代表是胡风,认为现实主义也要结合主观性,还有一群群起而上批评胡风的文章,反复阐明当时主流的观点,认为生活应当按照政治进行二元划分之类。|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地位:是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中最有体系色彩而且影响最大的论作之一,是中共领导中国革命文艺运动历史经验的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成果。内容:讨论战争环境下,党如何领导文艺的问题,围绕革命文艺为群众以及如何为群众的核心命题做出回答,给出了工农兵方向的明确目标。具体的内容则有三,①作家的立场上,作家要通过思想改造而同工农结合,从而在思想立场、创作源泉和服务对象方面一起解决,②文艺和政治关系的重新阐释,强调文艺从属于政治,为政治服务,在此基础上要求文艺和政治关系的重新阐释,③文艺和生活关系,要求文艺描写的生活要高于现实,还要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等。总体上对外部条件说得多,对内部说得少,也造成了简单化概念化的问题。|胡风文艺思想胡风一直参与40年代的多次论争,其理论正式成型是在最后一次论争,关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那一次。其谈创作方法的核心是主观战斗精神,提倡重体验的现实主义,是一种多强调能动性的反映论。其代表作由48年的《论现实主义的路》,提出感受世界、观念世界的观点,认为现实主义就是两个世界相互适应的过程,观念世界提出褒贬提炼,而感受世界则以真实性加以修改,其动力则是作家心理的“主观战斗精神”。除此之外,其还有三个重要观点。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