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湖阴先生壁二首》诗词鉴赏_第1页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诗词鉴赏_第2页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诗词鉴赏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诗词鉴赏

其一

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其二

桑条索漠楝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

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

翻译:

其一

茅草房庭院常常打扫,干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仆人亲自栽种。庭院外一条小河爱护着农田,并且环围着农田;两座大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

其二

桑树枝叶繁茂,楝花也非常繁盛。清风吹送楝花余香,静静地送过墙头。黄莺几声悦耳的啼叫,惊醒了我的午觉。一梦醒来,我恍恍惚惚还觉得自己似乎仍旧在旧日所住的半山园中。

赏析

这两首诗是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屋壁上的,其中第一首很闻名。这一首诗用典非常精妙,读者不知典故内容,并不阻碍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而诗歌的深意妙趣,则需要明白典故的出处才能更深刻地体会。第一首诗对于“一水”“两山”的拟人化,给山水给予人的感情,化静为动,显得自然化境既生气勃勃又清静幽雅,既以自然景物的特征为基础,又与详细的生活内容相吻合,所以气足神完,浑化无迹,成为古今传诵的名句。三、四两句也堪作范例。

其次首的佳处,乃在眼耳自身的通体感受,都被浓缩在二十八字之中。所写虽片刻间景象,却见出体物之心细如毫发。“桑条索漠”犹王维《渭川田家》所谓的“蚕眠桑叶稀”,指桑叶少而显得冷落无生气,属枯寂之静态,“柳花繁”者,犹晏殊《踏莎行》所谓的“春风不解禁杨花,乱扑行人面”,属缤纷之动态:此一句诉诸视觉。“风敛余香暗度垣”乃写嗅觉而兼及触觉,不但花香入鼻,连微风送爽也写出来了。第三句写午梦初醒未醒时偶然听到鸟啼,则在写听觉时兼涉愈觉。最终一句点明身在何处,却从反面说开去。这末一句不仅写出同杨德逢彼此不拘形迹,而且连宾至如归的情意也和盘托出,真是“梦里不知身是客”了。

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封为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临川县城盐埠岭(今临川区邓家巷)人。庆历二年(1042)进士。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见。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法。其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爽。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诗词鉴赏2

茅草房庭院常常打扫,干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仆人亲自栽种。

庭院外一条小河爱护着农田,将绿苗紧紧环绕;两座青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

桑树枝叶稀疏,楝花非常繁盛。清风吹送楝花余香,静静地送过墙头。

黄鸟数声啼叫惊起了午间的残梦,恍恍惚惚,我还以为身在旧居半山园中。

解释

书:书写,题诗。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今江苏南京)紫金山时的邻居。

茅檐: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无苔:没有青苔。

成畦(qí):成垄成行。畦:经过修整的一块块田地。

护田:这里指护卫环围着园田。

排闼(tà):开门。闼:小门。送青来:送来绿色。

楝花:苦楝花,常见于北方地区,花淡紫色,有芳香。

敛:收敛。垣(yuán):矮墙。

黄鸟:黄莺。午梦:午睡时的梦。

半山园:王安石退隐江宁的住宅,故址在今南京东郊。

创作背景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是王安石题在杨德逢屋壁上的一组诗。杨德逢,别名湖阴先生,是王安石退居金陵时的邻居和常常往来的伴侣。半山园约落成于元丰二年至五年(1079—1082)之间,这首诗应当是元丰前期的作品。

别解

首句的“长扫”,始终解释为:常常打扫,“长”通“常”,“茅檐”是代指庭院,“静”同“净”。于是,首句就解释成了:由于常常打扫,庭院洁净得一点儿青苔都没有了。

假如不问,这样的解释也可以说得通,由于这样的解说已经通行了好几百年。但是,若要是深究,若要联系生活,就会发觉,这样的解释并不合乎事理。

说“茅檐”是借代庭院,就已经很牵强。假如视“扫”为打扫,那么,被借代的应当也是可以打扫的;借代的也应当是被打扫的.一部分。庭院是可以打扫的,可“茅檐”是不行以打扫的。请问一下,常常登梯子扫房檐,谁扫过请举手!若是瓦檐,若是水泥房檐,有了雅兴,打扫也无妨,但是,秋风尚能卷走屋上三重茅,茅草的檐是扫不得的,扫一回,那苫房的茅草就下来一些,扫它几回屋子就漏了。以不行扫的“茅檐”代庭院是不妥的。

即使是允许“茅檐”代“庭院”,那庭院中被扫的也不应当是“苔”。苔是长在潮湿的地方的,是紧附于其他物体上的,用扫帚是扫不去的。刘禹锡的陋室“苔痕上阶绿”,并不能说明陋室卫生没搞好。卫生检查团从来不以苔的有无打分。以扫苔来说明院子洁净,也是不妥的。其实,有些青苔的庭院,倒是文人追求的雅、静,也算是一种情趣。

有这么多的不合事理,我们有理由重新看一下“茅檐长扫静无苔”。

“扫”的常用义是“清除”,是“用扫帚除去尘垢”,解释“茅檐”为代指庭院,“长”为“常”,全是为了适应一个“打扫”,在其他场合并不简单找到例子。我们应当看到,“扫”还有一个意义,就是描、画。张祜诗《集灵台》“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娥眉朝至尊。”这个“扫”就是描画。司空图《灯花》之二“明朝斗草多应喜,剪得灯花自扫眉。”这“扫”也是描画。王建《寄蜀中薛涛校书》:“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这“扫”也是描画。

解释“茅檐”的人多是没有住过茅屋的,才弄出这些借代、通假,看得出,是为了迎合“打扫”的无奈与被迫。

假如,我们跳出“扫”的常用义,选用“描画”解释“茅檐长扫静无苔”,就可以解释成:无苔的房檐,像大笔一样长长的一画。苫房用的草,多是梢朝下,以利水流;反之就“戗水”了,水就可能顺草进入里面。多年不换的房草,朽烂含水,也就长出苔了。有苔的房子也就快不行了。新苫的房,檐上自然是“无苔”的了。新苫的房草,梢比较长,也比较软,若是让文人看了,就恰是毛笔。

这样的解释,一是少了很多麻烦,“长”还是原来的“长”“茅檐”仍是原来“茅檐”。二是更有诗味了,无苔的房檐,像笔一样长长的一画,这多有诗意,这多有文气,这才是读书人的视力。其实,“茅檐长扫静无苔”说的是,房子是新苫过的;“花木成畦手字栽”说的是,仆人勤于劳作。房子是新苫的,花木是亲自栽的,就是说仆人对生活布满热忱。

整个诗写的是清爽、娴静的生活。将一个“扫”字重新解释,让它成为“描画”,成为富有动感与美感的比方,较之扫院子,诗的张力就大多了。

赏析

这两首诗是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屋壁上的,其中第一首很闻名。这一首诗用典非常精妙,读者不知典故内容,并不阻碍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而诗歌的深意妙趣,则需要明白典故的出处才能更深刻地体会。

第一首前两句写杨家庭院之景,上句写庭院的干净,下句写庭院的秀美。后两句写杨家四周的自然环境。本诗描写湖阴先生庭院和环境之美,也赞扬了湖阴先生爱勤劳、爱干净、爱花木和喜爱自然山水的良好品性和高尚的情趣。本诗的特点是熔写景写人于一炉。全诗写景,前两句是庭院之景,洁净无苔是由于仆人的“长扫”,“花木成畦”是由于仆人的“自栽”,写景又写人。

后面句写自然环境之美,水“将绿绕”,山“送青来”,自然山水如此有情,也表现了仆人爱好山水的情趣。描写景物亦以表现人,写景见人,人于景中,表现了客观景物的美,又写出了人的美,颇有一箭双雕的感觉。

其次运用衬托和拟人手法。假如说庭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