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上海市高三语文试卷练习4.6含答案_第1页
2023年上海市高三语文试卷练习4.6含答案_第2页
2023年上海市高三语文试卷练习4.6含答案_第3页
2023年上海市高三语文试卷练习4.6含答案_第4页
2023年上海市高三语文试卷练习4.6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年级

语文试卷一、积累应用

10分1.按要求填空。(5分)(1)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2)

,恍惊起而长嗟。(李白《

》)(3)曹操的《短歌行》引用《诗经》中诉相思之情的诗句来表达对贤才的思慕,这句诗是:

。2.按要求选择。(5分)(1)下列表述中不存在逻辑错误的一项(

)。(2分)A.我爱读外国文学,尤其爱读俄罗斯的、拉美的、古典的。B.严禁携带危险、易燃、易爆物品上车。C.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D.生命就是需要不断地超越,也需要不断地突破,才不致枯滞。(2)下列句子中,语言表达不得体的一项是(

)。(3分)A.您寄来的大作我已拜读,对文中个别字句我冒昧作了雅正,仅供参考。B.张老师,我们敬请您担任文学社的顾问,劳烦您抽空为我们指点一二。C.老李,令郎不愧是丹青世家的子弟,他画的兔惟妙惟肖,似将跃纸而出。D.非常感谢在座各位拨冗出席犬子与沈家千金的婚礼,祝这对新人百年好合。二、阅读

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

3-7题。(17分)①文化挪用是指处于一种文化背景中的人将其他不属于自己文化中的元素进行符号特征挪用的行为。对于文化挪用的批评者来说,文化挪用是一种异文化思维下对本土文化的误读与错用,是对被挪用者的冒犯,特别是文化挪用本身所具备的符号化、片面化及多变性等特征让人将其视为是刻板印象的输出。但是,文化传播是从符号开始传播的,即文化传播的第一步永远都是符号化与片面化的。这在好莱坞电影中体现得最为明显,表现中国不离功夫,表现日本不离和服。符号化的目的是便于传播与记忆,只有借助符号化的事物进行文化传播,才能使得更多处于外来文化背景中的传播对自身文化产生兴趣,并在此基础上持续地进行输出。②文化挪用是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文化的传播本质上是携带特定意义的符号的传播,即一种“_____-_____”形式的传播。从世界文化发展历程与未来趋势来看,世界各文化是以彼此对立又彼此协商、彼此融合又各自独立的姿态进行交流与对话的。③在跨文化传播研究中,文化挪用是一个极具矛盾色彩的词汇。文化挪用的经典定义把文化挪用描述为“一个文本整体或部分元素从原语境中抽离、提取出来,并将其置入一个全新的语境中,利用截然不同的语境和理解结构造成源文本意义的改变或‘语义转换’”,这个定义可以拆分为两个层面,它一方面指将某物从一个语境中拿出来,然后放到另一个语境之中,这里涉及到(西方文化)对异文化的“借用”乃至是“窃取”与“销毁”,是一种“不平衡”的模仿性交会;而另一方面它是一种学习与改造,它不仅是对一种文化的简单模仿与复制,而是在原有意义之上赋予新的意义。长期以来,文化挪用作为一种批判性话语,负面意义的受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其积极意义,这是因为一方面世界快速变革与文化急速演进使得文化焦虑遍地滋生,文化保守主义者错将保持文化特色与文化体系的开放对立起来,另一方面因为后殖民语境下对文化霸权主义、东方主义的批判使得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对立不可协调,而忽略了文化挪用具体而言是一种现代性占据话语中心时,以“自我文化”为视域,以“创造性改写”为中心,将异文化强行纳入自身文化语境与视域之中的一种转化行为,这是世界文化走向交流与碰撞的现代化话语体系展开时的必然现象与走势。④在对文化挪用进行讨论时,要避免“绝对原创性”的误区,避免陷入保守主义与自闭主义。一种文化若想进入世界舞台,就必须以适合其传播的形式进行改造,以适应不同文化。马克思曾提出“世界文学”的概念,即“用世界性文学来包容所有在其自身文化之外出现与发展的文学作品”,“在最广泛的意义上,世界文学能够包含任何影响力超出本土文化的作品”。作为日益成为学术关注重点的“世界性文化”或“全球性文化”,实际上包含着一种内在的“地方性”,即在全球化时代,每一种文化都不是具体而为之的,而是各个文化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沟通的产物。简而言之,每一种文化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矛盾对立的产物,如果想要自身文化在世界体系中获得发展与尊重,就要让自身文化所具有的特殊性与其他文化中的特殊性相交流,使其特殊性发展为普遍性。⑤当下,中国文化实践坚持“文化自信”。我们既要注意文化挪用的负面意义,也要看到其背后所承载的积极意义,善用文化挪用,在彼此理解、彼此尊重的基础上,以积极的姿态与“文化星丛”中的其他文化进行对话。只有这样,才能打破西方社会对中国“傅满洲”①式的想象,促进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欣赏,以符号为载体,各文化共同参与编码与解码,实现“文化走出去”与“文化自信”。(摘编自徐冠群《文化传播与文化创新:跨文化传播语境中文化挪用的积极意义》)[注]①傅满洲:1920年代西方文艺作品中的华人反派角色,细眉长眼、两撇胡须,被视为邪恶东方的化身。3.联系上下文,第②段空格处最适合填写的一组词语是(

)。(2分)A.借用-归还B.编码-解码

C.输入-输出

D.窃取-改装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A.文化挪用的符号化、片面化及多变性使其不断输出刻板印象,是对被挪用者的冒犯,因此,文化挪用是一种异文化思维下对本土文化的误读与错用。B.好莱坞电影表现中国不离功夫,表现日本不离和服,说明文化传播始终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符号化、片面化的问题。C.只要借助符号化的事物进行文化传播,就能引发外来文化背景中的传播对自身文化的兴趣,从而实现文化的持续输出。D.打破西方社会对中国“傅满洲”式的想象,中华文化必须经过适合其传播的形式改造,以适应不同文化,在欣赏、学习、沟通中获得发展与尊重。5.根据上述材料,以下行为中不属于“文化挪用”的一项是(

)。(3分)A.伏尔泰将元代戏剧家纪君祥所创作的《赵氏孤儿》改编成为欧洲经典剧目《中国孤儿》,借用中国文化中的形象符号来宣扬启蒙精神。B.日本导演竹内亮拍摄纪录片《好久不见,武汉》,向全世界展示疫情之后武汉人真实的生活现状。C.国际时尚品牌在服装设计中运用中国元素,如团云、龙凤图样或旗袍、汉服样式,再加以现代改良。D.美国网飞公司翻拍刘慈欣的科幻巨作《三体》,起用欧美当地演员饰演原著中以中国人为主的主角群体,讲述超越时间、文化和种族边界的故事。6.第①段划线句已经明确了“文化挪用”的定义,你认为第③段还有必要再次下定义吗?(4分)7.小明在观看了美国真人版电影《花木兰》之后,发现其对原著有较大改动,发短信向本文作者徐冠群先生请教:“徐老师,中国人是否应该抵制好莱坞挪用我们自己的文化形象?”请依据本文观点和影片介绍,假设你是本文作者徐冠群,写一段150字左右的短信回复小明。(5分)附影片介绍:花木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巾帼英雄的代表人物,其忠孝勇烈的精神始终鼓舞着中华儿女保家卫国。迪士尼影片公司出品的真人版电影《花木兰》不同于故事原型,着重讲述了木兰是如何在保持勇敢、忠诚与尽责的情况下依然坚守真我,凸显的是她对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8-11题。(15分)说起梅花①我出生的那一天,家门前的梅花初绽,据说是朱砂梅,很美,家人就给我取名“梅”字。父亲自小教我古诗,关于梅花的诗很多,到现在还能一口气背出很多,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而我最喜欢曹雪芹的“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在中国,关于梅,人们谈论太多,种梅,赏梅,写梅,画梅,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虽知道这名字极美,但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名字时,又觉得难以启齿,太俗了,取这个名字的人太多,声音听起来也闷声闷气的,对这个名字的尴尬,一直不能释怀,到美国后就马上给自己取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以为总可以脱俗了,不料一些好事的西方人非要知道我的中文名字。②记得第一次是有个墨西哥人问我名字,我就告诉他我的名字是梅,他又问“梅”是什么意思,我说是一种花,那人打破砂锅问到底,问什么花。我突然张口结舌起来,仿佛记得从生物的相似性来看,梅花翻译成英语应该是plum,就是李子,迟疑了一下,就说plum。那人噢了一声,就不再问了,显然他对plum很熟悉,所以有些失望。③第二次一个美国人又因为我的中文名问起梅花,我接受了上次的教训,不再说李子花,就启发他说,是一种花,中国最美的花,你猜猜看。那人就说“是玫瑰花”。我有点失望,进一步启发说,这种花,很美,在冬天开放,中国人最喜欢,经常把它们画成画挂墙上,写进诗里。那人想了想说:“是牡丹吧,牡丹又大又美,我看很多中国人的家里挂着牡丹花。而且牡丹是我唯一认识的中国花。”④我一听又没有希望了,也难怪,很少美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何况一种花草。⑤我说梅花是被中国人挂在墙上,捧在手上,供在心里的,是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他似乎被我感动了,突然对梅来了兴趣。⑥这胖胖的老美认真起来,有一天他突然跑来兴冲冲地告诉我,苏菲,我找到了梅,结一种酸酸的果子,是可以做色拉醋的,很好吃。我讶然了,是的,有些梅是可以结果子的。大多花草有艳花者无果实,有美实者无艳花,难得梅两者俱美,梅的美不仅是果实,这老美只知道吃。⑦第三个问的是搞音乐的意大利人,我想这人是有艺术感受力的,反正他没见过梅花,就信口开河起来。我说梅花是中国最美的花,有几千年的栽培史。梅花是我们中国民族精神的象征,凌寒飘香,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铁骨冰心。中国人倾心于梅的很多,清朝曾有一位叫陈介眉的官人,听说孤山的梅花开了,立即丢官弃印从京城千里迢迢骑马狂奔至杭州,“何物关心归思急,孤山开遍早梅花”。还有一个叫林和靖的,有一天独自欣赏梅花时,一下子被梅花的神姿吸引了,从此入孤山种梅花,一辈子没有下山,以梅花为妻。那人睁大了眼睛问:“真的吗?”“真的。”我说,他有一首写梅花的诗,在所有写梅花的诗中独占鳌头,无人能比。“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我脱口而出。如果你读了这诗,看了这梅,你一定能作出美的乐曲,中国有名曲《梅花三弄》,你可以写出“梅花四弄”。⑧从此,那人每次见我,必问梅消息,一天被逼无奈,就从网上找出梅花的照片与绘画作品,其中有一幅《墨梅》。那人端详半天,说,很像桃花嘛,枯瘦的桃花,还有黑色的,很稀有的颜色。我不再想解释那是墨梅,也不想再说那种梅花的美就在于疏、瘦、清、斜。⑨显然这位艺术家也误解了梅花。我怎么能告诉他,万木萧瑟,大雪压境,一树独放,傲雪吐艳,那种惊心动魄的震撼。怎么才能告诉他,千年老梅,铁枝铜干,如枯若死,琼枝微绽,那种绝处逢生的沧桑。怎样还能告诉他,人困于情,辗转反侧,幽梅香袭,悄然而去,那种神魂颠倒的迷离。梅花的美是摄人魂魄的,如果赏梅在淡云,晓日,薄寒,细雨,或小桥,清溪,明窗,疏篱,再加上诗酒横琴,林间吹笛,这时候你很难再做凡人,梅花是人间尤物,人间与仙境的使者。

⑩有一次和一个希腊友人闲聊,不知怎么就谈到他自己国家的国花——油橄榄,他异常兴奋,竟说得泪花点点。我也不由自主又谈起梅花,他说他的,我说我的,他说的我不太懂,我相信我说的他也不懂,虽然梅花不是国花,有一点是相通的,对一种花的深入灵魂的热爱。⑪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中国人心里千回百转的梅魂,在与世界相遇的过程中焕发出独异的魅力,成为民族精神的写照。(取材于苏菲的同名散文,有删改)请赏析第⑨段划线句的语言特色。(4分)9.本文记录了与四位外国友人“说起梅花”的经历,请分析作者这样构思的意图。(3分)10.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意义。(3分)11.《红楼梦》中哪一位人物的品性同梅花最为相似,堪称梅仙?请结合本文和《红楼梦》具体内容,阐述理由。(5分)(三)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

12—14题。(8分)赤壁怀古①(宋)苏辙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千艘已共长江崄,百胜安知赤壁焚。觜距②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古来伐国须观衅③,意突成功所未闻。《赤壁》(清)赵翼④依然形胜扼荆襄,赤壁山前故垒长。乌鹊南飞无魏地,大江东去有周郎。千秋人物三分国,一片山河百战场。今日经过已陈迹,月明渔父唱沧浪。[注]①此诗大约作于元丰三年,苏辙到黄州看望苏轼之时。此前北宋在与西夏的多次战役中处弱势,此后北宋又出兵伐夏,但各军因粮草不济,无功而返。在对夏政策上,苏辙一直主张退守求和的态度。②觜距:鸟类的嘴和爪,比喻战斗的武器。③观衅:窥伺敌人的间隙以便行动。④赵翼:清代史学家、诗人,这首诗是他弃官归乡,途径赤壁时所作。12.选出没有在这两首诗中出现过的一项艺术手法(

)。(1分)A.虚实结合B.今昔对照

C.托物言志

D.借古讽今1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苏诗首联写曹操“破荆州,下江陵”时的意气风发,与苏轼《赤壁赋》所依据的历史事实基本相同。B.苏诗中“安知”一词强调了曹军在赤壁的意外惨败,并与结句“未闻”形成呼应。C.赵诗颔联化用苏轼《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形象地写出赤壁一战曹操兵败、周瑜得胜的结局。D.赵诗尾联用典,“沧浪”指渔父劝慰屈原的短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14.这两首诗同为赤壁怀古之作,但寄寓的情志有所不同,请结合这两首诗的尾联分析。(4分)(四)阅读下文,完成第

15—20题。(18分)李温陵传(节选)(明)袁中道①李温陵者,名贽①。少举孝廉,后为姚安太守。为守,法令清简,不言而治。久之,厌圭组,遂入鸡足山阅《龙藏》不出。御史刘维奇其节,疏令致仕以归。初与黄安耿子庸善,罢郡遂不归,携妻女客黄安。体素癯,澹于声色,又癖洁,恶近妇人,故虽无子,不置妾婢。后妻女欲归,趣归之。自称“流寓客子”。既无家累,又断俗缘,参求乘理,极其超悟。②公至麻城龙潭湖上,与僧无念、周友山、丘坦之聚,闭门下键,日以读书为事。一日恶头痒,倦于梳栉,遂去其发,独存鬓须。公气既激昂,行复诡异,钦其才,畏其笔,始有以幻语闻当事。当事者误信而逐之,火其兰若,而马御史经纶②遂恭迎之于北通州。又会当事者欲刊异端以正文体疏论之遣金吾缇骑逮公。

③公病,病中复定所作《易因》,其名曰《九正易因》。常曰:“我得《九正易因》,死快矣。”《易因》成,病转甚。至是逮者至,邸舍匆匆,公以问马公。马公曰:“卫士至。”公力疾起,行数步,大声曰:“是为我也。为我取门片来!”遂卧其上,疾呼曰:“速行!我罪人也,不宜留。”马公愿从。公曰:“逐臣不入城,制也。且君有老父在。”马公曰:“朝廷以先生为妖人,我藏妖人者也。死则俱死耳。终不令先生往而己独留。”马公卒同行。至通州城外,都门之牍尼马公行者纷至,其仆数十人,奉其父命,泣留之。马公不听,竟与公偕。明日,大金吾置讯,侍者掖而入,卧于阶上。金吾曰:“若何以妄著书?”公曰:“罪人著书甚多,具在,于圣教有益无损。”大金吾笑其倔强,狱竟无所置词,大略止回籍耳。久之旨不下,公于狱舍中作诗读书自如。一日,呼侍者剃发。侍者去,遂持刀自割其喉。时马公以事缓,归觐其父,至是闻而伤之,曰:“吾护持不谨,以致于斯也。伤哉!”乃归其骸于通,为之大治冢墓,营佛刹云。[注]①李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一代宗师。②马经纶,通州人,曾做御史,后因直言被削职回乡。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1)澹于声色(

(2)妻女欲归,趣归之(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1)逐臣不入城,制也(

)A.控制B.限制

C.裁决

D.制度(2)都门之牍尼马公行者纷至(

)A.跟随B.阻止

C.趋近

D.迎接17.第②段画线部分有两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两处标识出来。(2分)又

公。18.把第①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久之,厌圭组,遂入鸡足山阅《龙藏》不出。御史刘维奇其节,疏令致仕以归。19.作者为什么在《李温陵传》中花许多笔墨写马经纶?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3分)20.请从文体角度比较《李温陵传》与《枕中十书序》叙李贽去世一事的差异。(4分)予诘之曰:“尔数部中,谁是最得意者?”卓吾曰:“皆得意也,皆不可忽也。《藏书》,予一生精神所寄也;《焚书》,予一生事迹所寄也;《说书》,予一生学问所寄也。别有十种,约六百余纸,于中或集诸书,或附己意,此予一生神通,游戏三昧所寄也,尚未终册,完当请门下校之。”自是分袂,伊南我北。不数年,卓吾竟以祸殒,惜哉!(选自袁宏道《枕中十书序》)(五)阅读下文,完成第

21—24题。(12分)杂说(明)李贽①《拜月》《西厢》,化工也;《琵琶》,画工也。夫所谓画工者,以其能夺天地之化工,而其孰知天地之无工乎!今夫天之所生,地之所长,百卉具在,人见而爱之矣。至觅其工,了不可得,岂其智固不能得之与?要知造化无工,□有神圣,亦不能识知化工之所在,而其谁能得之?由此观之,画工虽巧,已落二义矣。文章之事,寸心千古,可悲也夫!②杂剧院本,游戏之上乘也。《西厢拜月》,何工之有?盖工莫工于《琵琶》矣。彼高生者,固已殚其力之所能工。惟作者穷巧极工,不遗余力,是故语尽而意亦尽,词竭而味索然亦随以竭。吾尝观览《琵琶》而弹之矣,一弹而叹,再弹而怨,三弹而向之怨叹无复存者,此其故何邪?岂其似真非真,所以入人之心者不深邪?盖虽工巧之极,其气力限量,只可达于皮肤骨血之间;则其感人,仅仅如是,何足怪哉!《西厢拜月》,□不如是。意者宇宙之内本自有如此可喜之人,如化工之于物,其工巧自不可思议耳。③且夫世之真能文者,此其初皆非有意于为文也。其胸中有如许无状可怪之事,其喉间有如许欲吐而不敢吐之物,其口头又时时有许多欲语而莫可所以告语之处,蓄极积久,势不能遏。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诉心中之不平,感数奇于千载。④呜呼!若彼作者,吾安能见之与!(有删改)21.可填入第①、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2分)A.况,亦B.将,则

C.虽,乃

D.或,反22.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3分)A.《西厢》《拜月》《琵琶》都是杂剧院本。B.作者认为《西厢》《拜月》是自然天成的。C.作者对《琵琶》之工巧是持否定态度的。D.作者认为为文应该重视文学积累,厚积薄发。23.概括第②段的论证思路。(4分)24.根据第③段李贽对“世之真能文者”的描述,结合《李温陵传》、《枕中十书序》,判断他自己是否属于真能文者,并阐述理由。(3分)三、写作

70分25.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ChatGPT是一款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程序,它能够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来和人类进行对话,甚至能按要求写诗歌、小说、论文。有些大学将使用ChatGPT视作抄袭,禁止学生使用;但也有人不以为然。对此,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格致中学

二〇二二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测验高三年级

语文参考答案一、积累运用

10分1.(5分)(1)歌窈窕之章(2)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3)青青子衿悠悠我心2.(1)(2分)D(A.分类不当;B.概念包容;C.自相矛盾:既然是“最”宽阔,就不应该有“更”宽阔。)(2)(3分)A二、阅读

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

3-7题。(17分)3.(2分)B4.(3分)D

5.(3分)B6.(4分)有必要。第①段是对“文化挪用”的简单定义,放在开头,用来明确本文要论述的对象。(1分)第③段将第①段定义中的“挪用行为”加以具体描述,与第①段定义并不重复,是对第①段定义的补充。(1分)下文将此定义拆分为两个层面,解释了对文化挪用产生矛盾看法的原因(1分),进而为应该从正反两个方面看待“文化挪用”的观点打下理论基础。(1分)[如果答“没必要”,可酌情给至多2分。]7.(5分)答案示例:小明你好!在对文化挪用进行讨论时,应避免陷入保守主义与自闭主义。若抵制好莱坞讲述中国故事,反而阻碍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一种文化若想进入世界舞台,就必须以适合其传播的形式进行改造,以适应不同文化。影片中的花木兰将原始版本中的核心主题“尽忠尽孝”演绎为女性解放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主题。这样的改造适合在西方传播,适应美国文化。我们应该对中国文化保持自信,在理解尊重的基础上,与其他文化积极交流,促进西方社会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欣赏。评分说明:情景1分,指出“抵制”态度的错误1分,运用本文观点2分(1个观点1分),结合影片介绍分析1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8-11题。(15分)8.(4分)答案示例:①大量选用四字词语来刻画赏梅的情境,如“万木萧瑟”“傲雪吐艳”“琼枝微绽”节奏明快,用词优美典雅。(1分)②连用“怎么能”“怎么才能”“怎么还能”不仅通过排比增强语势,而且使情感逐层递进(1分),强调梅花代表的多重文化意蕴/品质格调/梅花具有的多样美感(1分),整散结合,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1分)。③运用比喻把梅花比成人间尤物、人间与仙境的使者,表达对梅花的赞美,表明梅花能提升人的境界。(1分)9.(3分)①这四次经历都是作者向外国友人介绍中国的梅花,以外国人对梅花的好奇、不解、误解,到最后不求他人理解为主线来谋篇布局。(1分)②在这四次经历中作者的介绍一次比一次丰富、深入,也加深了自己对梅文化的认识,使文章对梅花内涵的阐释由表及里、逐步深入,梅文化在与世界相遇的过程中焕发出独异的魅力。(1分)③这是作者逐渐文化自信的过程,流露出作者对中国文化更深层的热爱。(1分)10.(3分)答案示例:本文赞美了梅花和中国几千年的梅文化,而梅文化在与世界相遇的过程中更加焕发出独特魅力。这对我们提升文化自信、促进各国文化的交流与理解有启示作用。我们应该凭着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向世界介绍中国;同时在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发现本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评分说明:思想情感1分、评价意义2分11.(5分)答案示例一:本文中一句“千年老梅,铁枝铜干,如枯若死,琼枝微绽,那种绝处逢生的沧桑”让人不禁想到李纨。她青春守寡,贞静淡泊,第六十三回获得花名签:一枝老梅,上面题有“霜晓寒姿”四字,诗曰:竹篱茅舍自甘心。出自宋代王琪《梅》:“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她正是一支自甘寂寞、傲立寒枝的老梅,堪称梅仙。答案示例二:妙玉堪称梅仙。她原是仕宦人家的小姐,自小出家为尼,心性高洁,恰如文中所引诗句“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她所居住的栊翠庵中恰有十几株红梅映雪,第五十回有众人遣宝玉向妙玉讨要红梅的情节;第四十一回有提到她收梅花上的雪,埋在地下五年后泡茶,也可见她品味不俗。答案示例三:薛宝琴。她是薛宝钗的堂妹,见多识广,色绝才奇。第五十回贾母在雪中赏梅,远远看到薛宝琴站在白雪皑皑的山坡上,身后一个丫鬟抱着一瓶红梅,贾母夸她比《艳雪图》上画的还好看,恰如文中所赞“傲雪吐艳”。她作的《咏红梅花》,在《红楼梦》几首同题诗中也是最佳,而且她被许配给了梅翰林之子,相信曹雪芹也会属意她为梅仙。评分说明:概括人物品性2分、结合《红楼梦》内容分析2分,结合本文1分。若写其他人物,能自圆其说即可,如林黛玉、香菱等。(三)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

12—14题。(8分)12.(1分)C13.(3分)C化用《短歌行》14.(4分)“古来伐国须观衅,意突成功所未闻。”从赤壁之战曹操的失败中得出教训:自古以来攻伐他国需要等待时机、准备充分,想要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