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地平线上教学设计_第1页
西地平线上教学设计_第2页
西地平线上教学设计_第3页
西地平线上教学设计_第4页
西地平线上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地平线上》教案5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悟三次落日不同的美

2、理解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在前一篇课文《江南的冬景》中看到的是一幅清新亮丽而

又淡雅宁静的水墨画,今天我们就一起走向西部,领略西地平线上的三

次落日景象,看看那将是一幅怎样壮丽的油画。

二、作者介绍:

高建群,新时期重要的西部小说家,国家一级作家、陕西省作协副主席。

代表作有中篇小说《遥远的白房子》、《雕像》、《大顺店》等19部,

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六六镇》、《古道天机》、《愁容骑

士》、《白房子》5部,散文集《新千字散文》、《东方金蔷薇》《匈奴

和匈奴以外》、《我在北方收割思想》、《穿越绝地》、《惊鸿一瞥》、

《西地平线》、《胡马北风大漠传》等8部。其中长篇小说《最后一个

匈奴》产生重要影响,被称为陕北史诗、新时期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

获。作者新近出版的《胡马北风大漠传》,亦被认为是一部重要著作。

批评家认为,高建群的创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诗风格,是中国文坛罕

见的一位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写作者。

《西地平线》这本散文集让你体味到文字语言的独特的魅力,它带给你

的无穷的想象是任何其他文学文艺形式所无法替代的。在本书中让你体

味到文字语言的独特的魅力,它带给你的无穷的想象是任何其他文学文

艺形式所无法替代的。本书分三辑:

第一辑“西地平线”,是作者这些年在陕甘宁青新生活、旅行、考察的

散文。

第二辑:“最后的骑兵”,是作者在新疆当兵5年的感悟。

第三辑:“生活培养出作家”,作者抒发对故乡、对友人、对亲人的真

情实感,畅谈对文学、对足球、对社会的看法,得出“作家是生活本身

培养出来的”这一真知灼见。《西地平线上》是第一辑的第二篇。

三、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给黑板上加点的字注音

诳语垭口勉强湖泊

雾霭混沌瘴气酝酿

喷薄安谧泥淖攫取

四、速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此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记叙了作者在三个不同的地点欣赏到的

西地平线上的落日景象,抒发他对“世间有大美”感受。

(一)找出标志本文文脉的语句。

1.第一段“我见过许多次的落日,这里只简约地记述三次”,

2.第七段“第二个带给我巨大影响和深刻记忆的是在罗布淖尔荒原上看

日落”,

3.第十九段“我要告诉你的第三次日落,是我在阿勒泰草原遇到的”,

4.最后一段“这是我三次见到西地平线上落日的情况”。

(二)理清本文思路。

本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是全文总起,作者采用由大背景投放到局部特写的

层层推进的方法,由中亚西亚的所有雄伟的风景,推出令我震撼的落日,

再推出其中印象最深的三次。

第二部分:第2段至第25段,是文章的主体,记叙了作者在三个不同的

地点欣赏到的西地平线上的落日景象。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是全文的总结。作者总结了三次见到的西地平线上

的落日景象,呼应开头,再次点出“世间有大美”感受。

五、具体鉴赏作者在三个不同的地点欣赏到的西地平线上的落日景象。

结合《同步导学》收获整理图表

明确:

第一次落日

地点:定西高原

特征:“一轮血红地落日像一辆勒勒车地轮子,静静地停驻在那里。”

背景:在苍茫地远方,弧状地群山之巅

感受:惊呆了恍若一场梦

柔和、美丽、安谧

写法:正面描写,静态描写

小结:这是一次近于静态的描写,落日给人的感觉是柔和、美丽、安谧

的,落日的消逝过程呈现出一种梦幻的美。

第二次落日

地点:罗布淖尔荒原

特点:像灰白的硬币、冷冷边缘不大清晰不死不活胭脂红

背景:荒凉空旷雾霭弥漫

感受:被震撼辉煌庄严神圣具有悲剧感

联想:罗曼●罗兰

写法:正面描写和反面描写结合,先抑后扬

小结:这是一次先抑后扬的描写,作者先极写了不死不活的停驻在西边

天空的太阳,对应的是西域荒凉空旷的无人区,给人的是压抑的梦幻般

的感觉。然后,作者笔锋突转,由不经意间的回头,引发了辉煌的一幕:

在辽阔的大背景下,一轮血红的落日鲜艳、温柔的停驻着,让人们有了

身在画中的感觉。边欣赏壮观的落日,边听着萨克斯管吹奏的《泰坦尼

克号》的音乐,作者联想起了罗曼罗兰所见到的日出景象,从而顿悟:

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

第三次落日

地点:阿勒泰草原

特征:大片火烧云灿烂地,热烈地,夸张地烤红了西边半个天空

背景:辽远的西地平线上一片红光

感受:惊世骇俗自己“多么卑微”“多么平庸”

联想:匈奴民族成吉思汗

写法:侧面描写,虚写

小结:这是一次对落日的虚写,文中落日并没有直接出现,人们见到的

只是落日制造出来的火烧云。它的气氛和前两次完全不同,它是那样的

灿烂、热列。作者在这一层中也不忘引出一个英雄人物,成吉思汗的历

史壮举,使作者感受到了惊世骇俗的一幕。

六、布置作业:预习思考《同步导学》三题:质疑

西地平线上

高建群

教学目标:

3、感悟三次落日不同的美

4、理解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作者所描绘的三次落日各有什么特征?

第一次:落日的柔美——具有人性化,慈爱。

第二次:落日的崇高美——辉煌、庄严、神圣、具有悲剧感。

第三次:落日的力量美——雄壮、惊世骇俗。

二、作者在写第二次落日时,是如何来表现落日的辉煌带来的震撼的?

以前面第八至第十一节死寂的情境来反衬的。落日的辉煌景象是在不经

意的回头中发现的,因而更为震撼人心

感动了一位“老地质”,细节描写来表现。

在音乐的作用下,它所具有的庄严的美也在弥散。

作者还写了罗曼.罗兰眼中的日出,来烘托落日的悲剧感。

三、作者在写道第三次日落时,写成吉思汗西进的远望的作用。

使内容更加丰富,增加文化韵味和历史厚重感。在这种独特的时空感受

中,落日的背景显得分外雄壮,历史的幻想和现实景象的辉映使得作者

感觉到了一种渺小和平庸,落日所具有的丰厚的审美蕴涵也得到了最大

程度的展现。

四、对文中“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一句如

何理解?

落日终归要日落西山,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死亡,任何事物都逃避不

了死亡,但面对死亡不同的过程,产生不一样的结局,有的平淡苍凉,

有的却可以轰轰烈烈。正如文中,在灰白的落日之后,突然变得血红血

红,虽然终归下山,但毕竟之前也曾辉煌过,因而在消失时不无庄严与

尊严之感。

五、本文开篇和结尾,作者均提到“世间之大美!”你怎么理解“大

美”?

作者以“日落”的描写为载体,主要要表现的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