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湖北省宜昌市中考语文试卷_第1页
2015年湖北省宜昌市中考语文试卷_第2页
2015年湖北省宜昌市中考语文试卷_第3页
2015年湖北省宜昌市中考语文试卷_第4页
2015年湖北省宜昌市中考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5年湖北省宜昌市中考语文试卷一、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10分)1.(2分)在下列句子的括号中,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①高柳夹堤,土ɡāo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选自《满井游记》)②dài玉道:“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选自《香菱学诗》)2.(2分)改正下列两个句子中的错别字,并解释正确字的意思。①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②草木浓绿一片,点缀三两朵红花,相应成趣。3.(2分)对联是传统文化中很有趣味的语言形式,讲究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境相似或相反。成语也可以对对联,如:雪中送炭﹣锦上添花,井然有序﹣杂乱无章。你也对一对。①山清水秀﹣;②粗茶淡饭﹣。4.(2分)运用汉字的谐音往往可以表达一种幽默的智慧。请联系语境,在下边文字的括号里填入两个不同的字,形成谐音之趣。在大学校园里,每当有人叫启功先生“博导”时,他就笑眯眯地说:“博导,博导,我是一就倒,一就倒矣!”5.(2分)古人既取名,也取字,往往遵循“名字相应”的原则,别有趣味。如“孔门十哲”之一的宰予,字子我,“予”与“我”同义;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字孔明,“”与“”同义。“孔门七十二贤”之一的端木赐,字子贡,“赐”与“贡”反义;南宋理学家朱熹,字元晦,“”与“”反义。二、阅读6.(18分)纵山居闲情山静日长◆[宋]罗大经唐子西诗云:“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余家深山之中,每春夏之交,苍藓盈阶,落花满径,门无剥啄①,松影参差,禽声上下。午睡初足,旋汲山泉,拾松枝,煮苦茗啜之。随意读《周易》《国风》《左氏传》《离骚》《太史公书》及陶杜诗、韩苏文数篇。从容步山径,抚松竹,与麛②犊共偃息于长林丰草间。坐弄流泉,漱齿濯足。既归竹窗下,则山妻③稚子,作笋蕨④,供麦饭,欣然一饱。弄笔窗前,随大小作数十字,展所藏法帖、墨迹、画卷纵观之。兴到则吟小诗,或草《玉露》⑤一两段,再烹苦茗一杯。出步溪边,邂逅园翁溪叟,问桑麻,说粳稻,量晴校雨,探节数时,相与剧谈⑥一晌。归而倚杖柴门之下则夕阳在山紫绿万状,变幻顷刻,恍可入目。牛背笛声,两两来归,则月印前溪(A)。味子西此句,可谓妙绝。然此句妙矣,识其妙者盖少。彼牵黄臂苍,驰猎⑦于声利之场者,但见衮衮马头尘、匆匆驹隙影(B),乌⑧知此句之妙(C)!人能真知此妙,则东坡所谓“无事此静坐,一日似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所得不亦多乎!【注释】①剥啄:象声词,形容轻轻敲门的声音。②麛,音mí,小鹿。③山妻:隐士之妻。对自己妻子的谦词。④笋蕨:竹笋和蕨菜。⑤《玉露》:指作者所作笔记《鹤林玉露》。⑥剧谈:畅谈。⑦驰猎:奔驰追逐。⑧乌: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何。(1)请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盈,濯,既,相与。(2)请将文言语气词“耳”“哉”“矣”正确填入文中的A、B、C处。(3)请用两个逗号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准确断句。归而倚杖柴门之下则夕阳在山紫绿万状(4)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从容步山径,抚松竹,与麛犊共偃息于长林丰草间。(5)作者认为子西诗句“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妙绝,但“识其妙者盖少”,这是为什么呢?请用文中的原句回答。(6)读完全文,从文章描绘的一幅幅画面里,你发现作者崇尚一种怎样的生活?(7)积累链接:文中的《国风》出自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A》,“韩苏文”中的“韩”是指B(填写人名),“陶杜诗”中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直接展现其早出晚归这一田居生活的诗句是C。7.(8分)享读书妙趣【材料一】清代著名戏曲家、大文人李渔,在家乡浙江兰溪建了一座亭子,财主李富贵赞助了资金,就要给亭子取名﹣﹣富贵亭。李渔觉得不好,阻拦道:“且停停。”意思是说,你暂且停一下。财主说:“你有更好的名字吗?”李渔笑着说:“我已说出名字了﹣﹣(A)。”后来李渔还为这个亭子拟了一副对联: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来者往者溪山清静B。人生路上到底有多少座亭子?也许那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地方,但都可以走进去,体会生命中的一种从容。(选自《于丹趣品人生》)【材料二】有水的地方就有龙舟/有龙舟的竞渡就有人击鼓/你恒在鼓声的前方引路……非湘水净你,是C/你奋身一跃,所有的波涛/汀芷浦兰流芳到现今……有水的地方就有人想家/有岸的地方楚歌就四起/你就在歌里,风里,水里(选自余光中《漂给屈原》)【材料三】甲:《水壶传》我也爱看。甲:和祝英台嘛!乙:《水壶传》您都看过呀?乙:梁山伯跟祝英台是另一个故事!甲:一百零八个大水壶嘛!甲:你刚才说的梁山……乙:哎哟,这得多大一个锅炉房啊!乙:水泊梁山。甲:人都是英雄好汉,什么锅炉房?甲:宋江有吧?乙:英雄好汉有叫水壶的吗?乙:对对对!甲:有那本书啊!甲:扈三娘?乙:《》.乙:有!甲:《》?甲:化蝶了嘛!乙:梁山泊乙:哎呀!(选自相声《满腹经纶》)(1)【材料1】讲述了李渔为亭子取名的有趣故事,请你根据文意,在A、B两处各填入恰当的三个字。(2)于丹欣赏李渔所取的亭名,其实是欣赏李渔的一种人生态度,请用【材料1】中的一个双音节词概括这种人生态度。(3)【材料2】用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屈原的无限崇敬。请巧妙调换划横线句的语序,将其填在C处,使之意趣顿生。(4)【材料3】是相声《满腹经纶》的节选,读之令人捧腹,却又令人深思,请在两处书名号内填写同一部名著的名字,并说说这部相声讽刺了一种怎样的阅读现象?(5)积累链接:这三则小材料综合性地体现了读书的妙趣。读书是一个奇妙的过程:他人的智慧,可以激起我们心中的波浪,就像屈原《离骚》中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永远引领着我们不断追求。8.(9分)观桃花灵鱼香溪河里桃花鱼①春天来临,昭君故里,香溪河中,桃花鱼像飘落的簇簇桃花瓣:淡红、洁白……它们铜钱大小,体为四瓣,无头无尾,通身透明,柔软如绸,缓缓张缩,悠然飘荡。游客们惊讶地发现,每当桃花鱼游于溪中,两岸桃花便婆娑起舞,清香扑鼻,形成一道“天下和美”的自然奇观。②关于桃花鱼的由来有个美丽的传说。相传王昭君和亲匈奴前的那年春天,回到归州看望亲人,故土难离,泪流满面,浸透了泪水的香罗帕放入溪中,溪水顿时芳香四溢;串串泪珠落入溪里,竟变成了一群群形如桃花的小鱼。自此,桃花盛开之季,桃花鱼便在香溪河中游来游去,好像和乡亲们一起呼唤昭君的归来。③1826年《忠州直隶州志》记“桃花鱼淡墨色,形如桃花”;1837年《归州志》记“桃花鱼出香溪河,桃花开时始见,有红、白二种,花落后即无。”可见,古人称其桃花鱼,是因为他们认为此物为桃花花瓣落水而生,不仅形似桃花、艳如桃花,而且与桃花开谢同步。④然而,桃花鱼真是“鱼”吗?非也。其学名实为桃花水母,被中外科学界称为“生物进化研究的活化石”。它是地球上一种最原始、最低等的无脊椎腔肠动物,距今已有6至6.5亿年的历史,比恐龙生存的年代还要早几亿年。⑤桃花鱼对生存环境要求极高,水质必清纯洁净,拒绝任何污染。因此,其活体十分罕见,极难制成标本,已被国家列为世界最高级别的“极危生物”,号称“水中大熊猫”。⑥桃花鱼现身之处定然水质无污染;消亡之处定然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桃花鱼的生态检验价值和生态环境治理意义,与昭君和平形象在全世界的广泛传播,已经或正在形成积极的对应性社会效应。⑦令人担忧的是,我国广为分布的9种桃花水母中,有的正濒于灭绝或已经灭绝,有的列入濒危级物种。近年来,桃花鱼又在我国其他地域共计15个市(县)相继出现。《香溪河又现“桃花鱼”》的消息更令人欣喜:兴山县古洞口北岸区发现了大量珍稀动物“桃花鱼”。这正表明。(选自《三峡旅游网》)(1)阅读全文,你了解了哪些关于桃花鱼的知识呢?请根据提示完成下表。段落介绍内容段落介绍内容①②形体特征、美丽传说④所属类别、悠久历史、科研意义③(A)⑤⑥⑦(B)和生态环境治理意义(2)文章第②段写美丽的传说有何用意?(3)第④段划波浪线语句在运用了列数据的说明方法之后,为何还要进一步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4)请结合上文内容,在文章第⑦段的横线上续写一句恰当的话。(5)“高邮鸭蛋﹣﹣双黄通红、出油多汁”是汪曾祺家乡的文化名片,读完本文,请你以“三峡桃花鱼”为对象,仿照示例也制作一张家乡的文化名片。9.(10分)君子的争与不争◆蒋骁飞①民国四大国学大师之一的陈寅恪学贯中西,通晓30多种文字,但他不屑于考证书,连一张文凭都没有。②梁启超知道他是匹“千里马”,便极力向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举荐。最终,清华大学破格聘用这名“高中生”为大学教授。③按理说,陈寅恪从此应该对梁启超感恩戴德才对,但让人感到意外的是,两人在相处中,丝毫看不出陈寅恪对梁启超的“追随”。④一天上午,梁启超刚上班,同事就递给他一份学报,说:“陈寅恪又要和你干仗了!”梁启超接过学报一看,上面有一篇署名陈寅恪的文章,矛头直指自己。⑤原来,梁启超曾写过一篇有关陶渊明归隐动机的论文。他认为,陶渊明弃官归隐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士大夫阶层寡廉鲜耻,普遍缺乏道德感,他纵然没有力量改变现实,起码也不愿同流合污,把自己的人格和操守丢掉。陈寅恪则提出不同见解,他认为陶渊明辞官回家种田,是因为东晋被灭之后,他“耻于事二主”,才发誓不与新政权合作。⑥面对陈寅恪的针锋相对,梁启超毫不在意“恩师”的威信受到挑衅,大笑道:“这小子总是和咱过不去,咱要再写一篇好好和他过过招。”⑦一旁的同事与陈寅恪有些恩怨,见梁启超如此说,便低声建议道:“梁先生,这陈寅恪别有用心,他是在含沙射影骂您啊!先生您在清朝做过官,在当今民国又做过官,陈寅恪这不是影射您在‘事二主’吗?”梁启超一听,脸顿时黑了下来,很是难看。突然,他怒气冲冲地对那个同事喝道:“你滚!陈寅恪的为人我是知道的。请以后不要以小人心腹揣度君子胸怀!”那个挑拨是非的同事旋即狼狈地走开了。⑧陈寅恪得知此事后,对梁启超的人品更加钦佩了。梁启超和陈寅恪尽管常常为了学术分歧唇枪舌剑、互不相让,但在工作和生活中相互尊重和信任,从不听信他人挑拨,这样的君子之交以及争与不争的境界无法不令人敬佩。(1)通读全文,找出最能具体体现梁启超和陈寅恪“争”与“不争”的语句,完成下边的读书卡片。(2)“争”与“不争”是矛盾的,为什么“争”是君子,“不争”也是君子?请你概括出“争”与“不争”各自蕴含的君子风范。(3)“相反,陈寅恪经常为一些学术问题和梁启超争吵不休,面红耳赤、怒目相视的场面时有发生。他们之间的‘恩怨’一度成为好事者的说词。”这句话是从文中抽出来的,你认为应该放在第段和第段之间。(4)文章虽然短小,但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却不尽相同,富于变化。指出文中第⑦段划线句刻画梁启超和陈寅恪的不同方法。(5)积累链接:梁启超和陈寅恪是人中君子,莲花是花中君子,请默写周敦颐《爱莲说》中表现莲花如君子一样行为方正、美名远播的句子。10.(15分)绝版的暮春◆朱以撒①又是一年三月三。兰亭的上空澄澈得如同小儿的眼神,修竹在温润的地气里拔节,有风吹过,春日最有风韵的那个部分就是由竹林中的绿意释放的。②已经一千六百多年过去了,大多琐屑的日子被人淡忘,只是这一天,人们照例要汇聚兰亭,纪念书圣,弘扬书道,效晋时士人流觞曲水,吟诗作赋。我们正努力地复原着当时的仪式,贴近那一场盛会。而今,利用这种仪式,文人们是否能够抵达那个烟水遥遥的深处呢?③公元353年暮春之初,王羲之在《兰亭序》中很欣喜地写道:“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四十多人行走在山间林木道中,士林中很有影响的谢安来了,高僧释支遁来了,王羲之带了几个儿子一起出动,最小的是献之,此时九岁。四十余人其乐陶陶地相拥着,披一身茂林修竹中倾泻下来的温暖阳光,流觞到处,诗思敏捷者脱口而出。谢安、王羲之、孙绰等二十余人很快成诗,博得一片好评;卞迪、丘髦等十余人一时难以即席吟诵,罚酒三巨觥。年少的王献之参与这样的成人活动,一时不知所措,也只好喝了罚酒。一切都是自如的,随意的,唯有这样,雅集才充满了无拘无束的气氛。④谢安也参加了兰亭雅集,和一个普通文人一样,成四言五言诗各一首。在雅集中,丝毫不见他有与人不同之处。从文人角度看,谢安的影响要胜过雅集中的每一个人。从职务上看,谢安历任了桓温司马、吏部尚书,东晋孝武帝时甚至位居宰相。这样的人在兰亭雅集中,与大家平等,无人着意提起,也无专文渲染。这正是晋文人的自由精神、自由文风。难得的是谢安的平常心,更难得的是诸士人的平常心,以至达到了自由的最大值。⑤山水怀抱中的文人相聚,适意是雅集的动力。由于适意而毋需相互提防、戒备,你愿意怎么着就怎么着吧,每一个相与者都重在个性上、精神上的享受,追求浪漫散怀、从容悠然的趣味。一次寻常的文人聚会能流传下来,恐怕远远超过了所有参与者的料想,他们只是觉得快乐了一天,一身轻松地披戴着芳草野花的香气回家。⑥今日的兰亭依然清幽静谧,只是人工痕迹多了,不是当年的草莽情调,渐渐把自然气味逼到角落,以至似有若无了。在孙绰笔下,短短数字已将遥不可复的景致移到了眼前,“乃席芳草,镜清流,览卉木,观鱼鸟”,远比今日所见丰富。像《兰亭序》这样的美文,亦是这样,一个高度确立了,后人有再多的兰亭修葺,至多是一种怀旧、仿效。⑦公元353年的这个暮春之后,我们的许多集会失去了原本的意义,我们在追随复制中想念和回顾,那往日已淡如竹林中袅袅的烟水气了。⑧在暮春,的确可以沿着兰亭方向走,找回日渐失去的脾性和情怀。(1)绝版的东西往往弥足珍贵。公元353年的那个暮春,究竟有些什么让人觉得珍贵而不可复制?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答出三点即可。(2)仿照第③段划横线句子,顺其思路,再写一句话,表现兰亭雅集的美好。四十余人其乐陶陶地相拥着,披一身茂林修竹中倾泻下来的温暖阳光,。(3)第④段重点介绍了位居宰相的大文豪谢安参加兰亭雅集的情形,加点的“丝毫”一词能不能去掉?为什么?(4)“适意是雅集的动力。”请用第⑤段的相关语句说说“适意”的内涵。(5)孙绰短短数字已将兰亭遥不可复的景致移到了眼前,请赏析第⑥段划波浪线句子的妙处。(6)“沿着兰亭方向走”实际上是告诉我们要弘扬传统,重塑雅集。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怎样才能“找回日渐失去的脾性和情怀”?(7)积累链接:作者说春日的风韵是竹林的绿意释放的,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用一个诗句表现了草地上的春日风韵,请写出这一诗句。三、写作.11.(50分)梁启超和陈寅恪的“争”与“不争”展现了他们的君子风范,在你的生活中,一定也有过“争”或者“不争”的经历。回想这些经历,“争”,或许是学习上的力争上游、辩论中的据理力争、赛场里的谁与争锋……“不争”,或许是矛盾冲突时的主动示弱、荣誉评比时的随意安然、素淡日子里的快乐满足……请结合自己的经历,以《我的“争”》或《我的“不争”》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①先将题目填写在横线上。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2015年湖北省宜昌市中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10分)1.(2分)在下列句子的括号中,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①高柳夹堤,土ɡāo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hú。(选自《满井游记》)②dài黛玉道:“可领略lüè了些滋味没有?”(选自《香菱学诗》)【考点】13:注音;16:根据拼音写字词.【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生字的读音和书写,要求学生记住形似字的区别,对于读音,要记住拼写和声调。【解答】①“膏”注意其偏旁“月”字旁,“hú”不要读gao;②“黛”笔画比较多,但分偏旁记还是比较简单的,“lüè”的读音要注意“ü”的两点不能省略。答案:①膏、hú②黛、lüè【点评】本题主要考察注音,注意结合字义或词义进行记忆。2.(2分)改正下列两个句子中的错别字,并解释正确字的意思。①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②草木浓绿一片,点缀三两朵红花,相应成趣。【考点】14:常见易错字;22:字词的含义.【分析】本题要结合字形知识来分析。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根据同音字的读音进行归纳,对其用法加以分析;对于形似字的特点进行总结。【解答】①“冽”应为“洌”,“冽”,两点水,与寒冷有关;“洌”三点水,一般与水有关;②“应”应为“映”,“应”常含回应之意;“映”常含映照之意。【点评】本题考查对字形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一些同音字可以按读音进行归纳;对于形似字,要注意观察其细微差别。3.(2分)对联是传统文化中很有趣味的语言形式,讲究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境相似或相反。成语也可以对对联,如:雪中送炭﹣锦上添花,井然有序﹣杂乱无章。你也对一对。①山清水秀﹣花好月圆;②粗茶淡饭﹣山珍海味。【考点】78:对联.【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联知识,注意对联要求:(一)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二)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三)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五)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本题是成语对对联,注意成语上下词性要一致,意义相对或相关。“山清水秀”是并列短语,可以对“花好月圆”;“粗茶淡饭”也是并列短语,可以对“山珍海味”。【解答】①花好月圆(花红柳绿、月明风清等);②山珍海味(山肴野蔌、玉盘珍馐等)。【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联知识,注意根据对联要求,分析上联词性和意义,对出下联。4.(2分)运用汉字的谐音往往可以表达一种幽默的智慧。请联系语境,在下边文字的括号里填入两个不同的字,形成谐音之趣。在大学校园里,每当有人叫启功先生“博导”时,他就笑眯眯地说:“博导,博导,我是一拨或搏就倒,一驳就倒矣!”【考点】84:综合读写.【分析】做此类谐音题应注意:(1)把握材料要表达的意思;(2)抓住谐音要领,即同音不同字,表达不同的意思。【解答】此题考查了学生使用谐音字的能力。此材料中启功先生是大学教师,即有学问又幽默,他的话另有深意:身体不好却可雄辩。由此可做出解答。这几个谐音字无顺序要求,但要注意“驳”字必有。答案:拨或搏;驳【点评】此题考查了学生使用谐音字的能力,也是随机应变的能力。在生活中谐音字使用颇多,可加以关注。5.(2分)古人既取名,也取字,往往遵循“名字相应”的原则,别有趣味。如“孔门十哲”之一的宰予,字子我,“予”与“我”同义;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同义。“孔门七十二贤”之一的端木赐,字子贡,“赐”与“贡”反义;南宋理学家朱熹,字元晦,“熹”与“晦”反义。【考点】24:近义词反义词.【分析】此题意在考察学生的古人名字号等方面的方学常识,了解古人用词的精妙,与讲究。【解答】熹:亮,光明之意,常用于人名。晦:昏暗不明之意。答案:①亮与明②熹与晦,反义而用之。【点评】应答这样的题,需在平时多积累,并注意抓其中的规律去有意识的记忆。二、阅读6.(18分)纵山居闲情山静日长◆[宋]罗大经唐子西诗云:“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余家深山之中,每春夏之交,苍藓盈阶,落花满径,门无剥啄①,松影参差,禽声上下。午睡初足,旋汲山泉,拾松枝,煮苦茗啜之。随意读《周易》《国风》《左氏传》《离骚》《太史公书》及陶杜诗、韩苏文数篇。从容步山径,抚松竹,与麛②犊共偃息于长林丰草间。坐弄流泉,漱齿濯足。既归竹窗下,则山妻③稚子,作笋蕨④,供麦饭,欣然一饱。弄笔窗前,随大小作数十字,展所藏法帖、墨迹、画卷纵观之。兴到则吟小诗,或草《玉露》⑤一两段,再烹苦茗一杯。出步溪边,邂逅园翁溪叟,问桑麻,说粳稻,量晴校雨,探节数时,相与剧谈⑥一晌。归而倚杖柴门之下则夕阳在山紫绿万状,变幻顷刻,恍可入目。牛背笛声,两两来归,则月印前溪(A)。味子西此句,可谓妙绝。然此句妙矣,识其妙者盖少。彼牵黄臂苍,驰猎⑦于声利之场者,但见衮衮马头尘、匆匆驹隙影(B),乌⑧知此句之妙(C)!人能真知此妙,则东坡所谓“无事此静坐,一日似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所得不亦多乎!【注释】①剥啄:象声词,形容轻轻敲门的声音。②麛,音mí,小鹿。③山妻:隐士之妻。对自己妻子的谦词。④笋蕨:竹笋和蕨菜。⑤《玉露》:指作者所作笔记《鹤林玉露》。⑥剧谈:畅谈。⑦驰猎:奔驰追逐。⑧乌: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何。(1)请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盈充满,濯洗,既已经,相与共同,一起。(2)请将文言语气词“耳”“哉”“矣”正确填入文中的A、B、C处。(3)请用两个逗号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准确断句。归而倚杖柴门之下则夕阳在山紫绿万状(4)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从容步山径,抚松竹,与麛犊共偃息于长林丰草间。(5)作者认为子西诗句“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妙绝,但“识其妙者盖少”,这是为什么呢?请用文中的原句回答。(6)读完全文,从文章描绘的一幅幅画面里,你发现作者崇尚一种怎样的生活?(7)积累链接:文中的《国风》出自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A》,“韩苏文”中的“韩”是指B(填写人名),“陶杜诗”中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直接展现其早出晚归这一田居生活的诗句是C。【考点】D4:文言实词;D5:文言虚词;DB:课外文言文阅读;DE:文言断句.【分析】本题要结合文言文的内容来完成。这是一篇课外文言文,需要学生能读懂文章内容,在做题时,不要着急,静下心来,结合课内学到的知识来回答即可。译文:唐子西的诗中写道:“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我把家安在深山的裏面,每逢春末夏初(的时候),苍翠的苔藓生满台阶,落下的花瓣铺满小路,没有人来敲门(打扰),(惟有)松树的影子斑驳不齐,地面和空中不时传来鸟儿的啼鸣。午睡刚够,就打点山泉水,捡几根松树枝,煮苦茶喝(它)。凭兴趣读几篇《周易》、《国风》、《左氏传》、《离骚》、《太史公书》以及陶渊明、杜甫的诗、韩愈、苏轼的文章。悠悠然不慌不忙地走在山路上,摸摸松树竹子,跟小麝犊(一样)都在高高的树林和茂盛的草地裏休息。坐下来赏玩奔流的泉水,(用这水)漱口洗脚。很快回到竹子做窗的家裏,有山居的妻子和幼小的孩子做了竹笋和蕨菜,端上麦子煮的饭,高高兴兴的吃一个饱。在窗子旁边提笔起来,管他多少写个几十个字,(或者)展开收藏的模板字帖、(名士)真迹、画卷来一起欣赏。兴致来了就吟诵小诗,有时草书一两段《玉露》。再煮上一杯苦茶,出门到溪边踱步,偶然遇到种田的大爷或垂钓的朋友,问问桑叶麻藤,谈谈梗米稻谷,猜猜天气,比比谁钓的鱼多;遇到节日或好日子,大家就约好一起吃饭畅谈,回家后靠在柴门旁边,就(只见)夕阳挂在山上,(树林和天空)紫色绿色纷繁众多,迅速变幻,美丽得让人目眩。(等到牧童骑在)牛背上和笛声一起归来,那么月亮(已经)映在溪水上了。品位子西的这句诗(指前文“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句),可以说得上绝妙了。但是这句诗虽然妙,懂得那妙处的人却少。那些牵着猎狗、驾着苍鹰,奔驰追逐在声色名利场中的人,只看见滚滚的马头尘土和匆匆的过隙马影罢了,哪知道这句话的妙处呢?要是谁能真的理解这样的奥妙,那么就像东坡说的,没事静静地坐在这,一天时辰好像过得像两天了。如果活七十年,就是一百四十岁,这样的收获难道不多吗。【解答】(1)“盈”在《曹刿论战》中学过,意思应该一样,是充满;“濯”在《爱莲说》中学过,是“洗”的意思;“既”,结合语句,应该是“已经”的意思;“相与”在《记承天寺夜游》中学过,是共同,一起。(2)结合上下文的内容来看,A处表示陈述语气,选“矣”;B处应选“耳”;C处表示感叹语气,选“哉”。(3)这句话的意思是:回家后靠在柴门旁边,就(只见)夕阳挂在山上,(树林和天空)紫色绿色纷繁众多;据此断句为:归而倚杖柴门之下,则夕阳在山,紫绿万状。(4)翻译这句话时要注意“径、犊、于、偃息”等字词的意思。(5)结合文中的内容,找出描写“识其妙者盖少”原因的语句即可。(6)结合文章的内容,抓住关键语句,概括出作者崇尚这种远离官场、隐居山林、物我相融、悠闲自适的山居生活即可。(7)结合自己积累的文学常识,完成填空即可。答案:(1)盈:充满,长(生)满;濯:洗;既:已经;相与:共同,一起。(2)A.矣;B.耳;C.哉。(3)断句两处:归而倚杖柴门之下,则夕阳在山,紫绿万状。(错一处扣1分)(4)(我)不慌不忙(悠然)地步行在山间小路上,抚摸青松翠竹,和小鹿小牛一起在高高的树林和茂盛的草地里休息。(重点关注“径、犊、于、偃息”等字词,正确通畅即可)(5)彼牵黄臂苍,驰猎于声利之场者,但见衮衮马头尘、匆匆驹隙影耳,乌知此句之妙哉!(答出画线的关键信息亦可)(6)崇尚这种远离官场、隐居山林、物我相融、悠闲自适的山居生活。(意近即可)(7)A.《诗经》;B.韩愈;C.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见错无分)【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外文言文综合阅读的能力。在平时学习中,需要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含义,特别是一些特殊用法;还要用现代汉语准确的翻译语句和课文;还能对内容准确理解。长期这样做的话,就能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7.(8分)享读书妙趣【材料一】清代著名戏曲家、大文人李渔,在家乡浙江兰溪建了一座亭子,财主李富贵赞助了资金,就要给亭子取名﹣﹣富贵亭。李渔觉得不好,阻拦道:“且停停。”意思是说,你暂且停一下。财主说:“你有更好的名字吗?”李渔笑着说:“我已说出名字了﹣﹣(A)。”后来李渔还为这个亭子拟了一副对联: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来者往者溪山清静B。人生路上到底有多少座亭子?也许那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地方,但都可以走进去,体会生命中的一种从容。(选自《于丹趣品人生》)【材料二】有水的地方就有龙舟/有龙舟的竞渡就有人击鼓/你恒在鼓声的前方引路……非湘水净你,是C/你奋身一跃,所有的波涛/汀芷浦兰流芳到现今……有水的地方就有人想家/有岸的地方楚歌就四起/你就在歌里,风里,水里(选自余光中《漂给屈原》)【材料三】甲:《水壶传》我也爱看。甲:和祝英台嘛!乙:《水壶传》您都看过呀?乙:梁山伯跟祝英台是另一个故事!甲:一百零八个大水壶嘛!甲:你刚才说的梁山……乙:哎哟,这得多大一个锅炉房啊!乙:水泊梁山。甲:人都是英雄好汉,什么锅炉房?甲:宋江有吧?乙:英雄好汉有叫水壶的吗?乙:对对对!甲:有那本书啊!甲:扈三娘?乙:《》.乙:有!甲:《》?甲:化蝶了嘛!乙:梁山泊乙:哎呀!(选自相声《满腹经纶》)(1)【材料1】讲述了李渔为亭子取名的有趣故事,请你根据文意,在A、B两处各填入恰当的三个字。(2)于丹欣赏李渔所取的亭名,其实是欣赏李渔的一种人生态度,请用【材料1】中的一个双音节词概括这种人生态度。(3)【材料2】用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屈原的无限崇敬。请巧妙调换划横线句的语序,将其填在C处,使之意趣顿生。(4)【材料3】是相声《满腹经纶》的节选,读之令人捧腹,却又令人深思,请在两处书名号内填写同一部名著的名字,并说说这部相声讽刺了一种怎样的阅读现象?(5)积累链接:这三则小材料综合性地体现了读书的妙趣。读书是一个奇妙的过程:他人的智慧,可以激起我们心中的波浪,就像屈原《离骚》中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永远引领着我们不断追求。【考点】84:综合读写;F4:名著综合.【分析】(1)所谓谐音,就是利用音同或音近的词语,构成语义的变异,具有音同义异的修辞效果。采用此修辞手段,可增加幽默感,趣味性,诱惑力。(2)提取材料相关信息的方法:①明确题目要求。②寻找文段中的关键句子。③提取关键语句中的关键词。(3)做此类题,要做到认真阅读材料,了解材料内容,理解表达的主题,再根据问题要求尝试分析解答。(4)此题中的名著并不难答出,关键是要读懂相声的内容。一般来说,相声都有很明显的目的性,或褒或贬,或提倡或揭露,所以必须读懂相声要传达的思想。(5)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音近字、形近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平时常积累,边读边写,争取句句过关。【解答】(1)此题运用了谐音,“停”与“亭”读音相同,根据李渔所说“我已说出名字了”可知A处应该填写亭子的名称,因此填“且停亭”,根据上联中的“休碌碌”可推测B处应该填写“且停停”。(2)做此题要分析第一、二个材料,了解内容后,再从材料一中提取相关信息,“人生路上到底有多少座亭子?也许那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地方,但都可以走进去,体会生命中的一种从容”中的双音节词“从容”就是李渔的人生态度。(3)做此题要认真读诗歌,从文字中找规律,“非湘水净你”,那么“是”什么呢?再从“你奋身一跃,所有的波涛/汀芷浦兰流芳到现今”中去解析,自然是“你净湘水”。(4)做此题一定要在读懂相声内容的基础上作答。《水浒传》说成《水壶传》,故事情节张冠李戴成了梁山伯与祝英台…揭露了经典阅读的缺失。(5)此题考查了诗文名句默写,“索”不要写成“所”。答案:(1)A.且停亭;B.且停停(2)从容(3)C.你净湘水(4)水浒(或水浒传);对经典名著阅读很少,张冠李戴,不明所以,似是而非。(意对即可)(5)吾将上下而求索【点评】此题考查了谐音字的使用、多材料提取信息、名句默写。答题关键是多练习,从实践中获得经验并巩固。8.(9分)观桃花灵鱼香溪河里桃花鱼①春天来临,昭君故里,香溪河中,桃花鱼像飘落的簇簇桃花瓣:淡红、洁白……它们铜钱大小,体为四瓣,无头无尾,通身透明,柔软如绸,缓缓张缩,悠然飘荡。游客们惊讶地发现,每当桃花鱼游于溪中,两岸桃花便婆娑起舞,清香扑鼻,形成一道“天下和美”的自然奇观。②关于桃花鱼的由来有个美丽的传说。相传王昭君和亲匈奴前的那年春天,回到归州看望亲人,故土难离,泪流满面,浸透了泪水的香罗帕放入溪中,溪水顿时芳香四溢;串串泪珠落入溪里,竟变成了一群群形如桃花的小鱼。自此,桃花盛开之季,桃花鱼便在香溪河中游来游去,好像和乡亲们一起呼唤昭君的归来。③1826年《忠州直隶州志》记“桃花鱼淡墨色,形如桃花”;1837年《归州志》记“桃花鱼出香溪河,桃花开时始见,有红、白二种,花落后即无。”可见,古人称其桃花鱼,是因为他们认为此物为桃花花瓣落水而生,不仅形似桃花、艳如桃花,而且与桃花开谢同步。④然而,桃花鱼真是“鱼”吗?非也。其学名实为桃花水母,被中外科学界称为“生物进化研究的活化石”。它是地球上一种最原始、最低等的无脊椎腔肠动物,距今已有6至6.5亿年的历史,比恐龙生存的年代还要早几亿年。⑤桃花鱼对生存环境要求极高,水质必清纯洁净,拒绝任何污染。因此,其活体十分罕见,极难制成标本,已被国家列为世界最高级别的“极危生物”,号称“水中大熊猫”。⑥桃花鱼现身之处定然水质无污染;消亡之处定然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桃花鱼的生态检验价值和生态环境治理意义,与昭君和平形象在全世界的广泛传播,已经或正在形成积极的对应性社会效应。⑦令人担忧的是,我国广为分布的9种桃花水母中,有的正濒于灭绝或已经灭绝,有的列入濒危级物种。近年来,桃花鱼又在我国其他地域共计15个市(县)相继出现。《香溪河又现“桃花鱼”》的消息更令人欣喜:兴山县古洞口北岸区发现了大量珍稀动物“桃花鱼”。这正表明。(选自《三峡旅游网》)(1)阅读全文,你了解了哪些关于桃花鱼的知识呢?请根据提示完成下表。段落介绍内容段落介绍内容①②形体特征、美丽传说④所属类别、悠久历史、科研意义③(A)⑤⑥⑦(B)和生态环境治理意义(2)文章第②段写美丽的传说有何用意?(3)第④段划波浪线语句在运用了列数据的说明方法之后,为何还要进一步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4)请结合上文内容,在文章第⑦段的横线上续写一句恰当的话。(5)“高邮鸭蛋﹣﹣双黄通红、出油多汁”是汪曾祺家乡的文化名片,读完本文,请你以“三峡桃花鱼”为对象,仿照示例也制作一张家乡的文化名片。【考点】A3:说明结构;A4:说明方法;A7:说明文阅读综合.【分析】本题是一道说明文阅读题目。阅读说明要明确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以及说明文语言的特点等。说明文阅读具有很强的技巧性,平时的学习中要多注意方法积累,做好这类题目的难度不是很大。(1)本题考查有效信息的筛选。要根据表格中的提示从相应的段落中找出答案,如③段介绍了“桃花鱼”的来历;(2)考查引用神话传说的作用。引用神话传说可以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桃花鱼更富有神秘色彩;(3)考查说明方法的作用。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桃花鱼与恐龙”的生存年代作比较,更加突出其年代久远的特点;(4)考查句子的续写。通过阅读文章可以知道,所填的句子是对上文的总结;(5)这是一道主观性题目,要抓住“桃花鱼”身上所具有的特点来写。【解答】(1)要结合图表中的提示,从相应段落中找出中心句,进行回答。(2)神话传说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这里引用神话传说介绍“桃花鱼”的来历,更富有神秘色彩。(3)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桃花鱼与恐龙”的生存年代作比较,更加突出其年代久远的特点。(4)所填的句子是对上文的总结,上文介绍了我国或宜昌水质污染已经或正在得到有效治理。(5)要介绍出“桃花鱼”身上的特点。答案:(1)A.得名缘由B.生态检验价值(2)运用传说交代桃花鱼的由来,使桃花鱼富有传奇色彩,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表达了人们对王昭君的思念和敬仰。(3)运用列数据的说明方法具体、直观地说明了桃花鱼出现的年代久远,再与恐龙生存年代作比较,进一步形象、鲜明地突出了桃花鱼年代久远这一特点。(抓住说明的内容和作用回答即可)(4)该地域(我国或宜昌)水质污染已经或正在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治理取得了很大成效).(意近即可)(5)示例:“三峡桃花鱼﹣﹣昭君清泪,纯净剔透。”(抓住桃花鱼“形如桃花、柔软如绸、铜钱大小、通体透明、具有生态检验价值和生态环境治理意义”等特征均可)。【点评】本题考查说明文阅读。题目中综合考查了文章内容的理解、引用神话传说的作用、说明方法的作用等。9.(10分)君子的争与不争◆蒋骁飞①民国四大国学大师之一的陈寅恪学贯中西,通晓30多种文字,但他不屑于考证书,连一张文凭都没有。②梁启超知道他是匹“千里马”,便极力向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举荐。最终,清华大学破格聘用这名“高中生”为大学教授。③按理说,陈寅恪从此应该对梁启超感恩戴德才对,但让人感到意外的是,两人在相处中,丝毫看不出陈寅恪对梁启超的“追随”。④一天上午,梁启超刚上班,同事就递给他一份学报,说:“陈寅恪又要和你干仗了!”梁启超接过学报一看,上面有一篇署名陈寅恪的文章,矛头直指自己。⑤原来,梁启超曾写过一篇有关陶渊明归隐动机的论文。他认为,陶渊明弃官归隐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士大夫阶层寡廉鲜耻,普遍缺乏道德感,他纵然没有力量改变现实,起码也不愿同流合污,把自己的人格和操守丢掉。陈寅恪则提出不同见解,他认为陶渊明辞官回家种田,是因为东晋被灭之后,他“耻于事二主”,才发誓不与新政权合作。⑥面对陈寅恪的针锋相对,梁启超毫不在意“恩师”的威信受到挑衅,大笑道:“这小子总是和咱过不去,咱要再写一篇好好和他过过招。”⑦一旁的同事与陈寅恪有些恩怨,见梁启超如此说,便低声建议道:“梁先生,这陈寅恪别有用心,他是在含沙射影骂您啊!先生您在清朝做过官,在当今民国又做过官,陈寅恪这不是影射您在‘事二主’吗?”梁启超一听,脸顿时黑了下来,很是难看。突然,他怒气冲冲地对那个同事喝道:“你滚!陈寅恪的为人我是知道的。请以后不要以小人心腹揣度君子胸怀!”那个挑拨是非的同事旋即狼狈地走开了。⑧陈寅恪得知此事后,对梁启超的人品更加钦佩了。梁启超和陈寅恪尽管常常为了学术分歧唇枪舌剑、互不相让,但在工作和生活中相互尊重和信任,从不听信他人挑拨,这样的君子之交以及争与不争的境界无法不令人敬佩。(1)通读全文,找出最能具体体现梁启超和陈寅恪“争”与“不争”的语句,完成下边的读书卡片。(2)“争”与“不争”是矛盾的,为什么“争”是君子,“不争”也是君子?请你概括出“争”与“不争”各自蕴含的君子风范。(3)“相反,陈寅恪经常为一些学术问题和梁启超争吵不休,面红耳赤、怒目相视的场面时有发生。他们之间的‘恩怨’一度成为好事者的说词。”这句话是从文中抽出来的,你认为应该放在第③段和第④段之间。(4)文章虽然短小,但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却不尽相同,富于变化。指出文中第⑦段划线句刻画梁启超和陈寅恪的不同方法。(5)积累链接:梁启超和陈寅恪是人中君子,莲花是花中君子,请默写周敦颐《爱莲说》中表现莲花如君子一样行为方正、美名远播的句子。【考点】BC:议论文阅读综合.【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记叙文阅读能力,阅读时要仔细,边阅读边思考,留心关键句子和词语。(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提取与把握,做此题时要善于从文章中找到答案,注意题目的要求。(2)此题考查学生结合文章,理解内容,组织语言的能力。(3)此题考查学生的排序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相关词语。(4)此题考查学生对描写方法的把握。(5)此题考查学生背诵诗文的能力,结合相关内容,提炼相关的背诵信息。【解答】(1)A.争的意思是两个人有争论的地方,陈寅恪喜欢和梁启超争论,主要体现在学术的争论,文章中的“梁启超接过学报一看,上面有一篇署名陈寅恪的文章,矛头直指自己”、“陈寅恪经常为一些学术问题和梁启超争吵不休”等句都体现了陈寅恪很喜欢和梁启超争论。B.梁启超恰恰不与陈寅恪争论,如文章中的“面对陈寅恪的针锋相对,梁启超毫不在意“恩师”的威信受到挑衅,大笑道”、“陈寅恪的为人我是知道的。请以后不要以小人心腹揣度君子胸怀”等句中我们很容易可以发现他不争的方面。(2)我们发现“争”表现在对学术的孜孜以求上,体现的是吾爱我友,我更爱真理的君子之风,不争表现在个人名利上,不因名利斤斤计较、胸襟宽广的君子之风。(3)在此句中,关键词是“相反”抓住这个词,我们找到和它相关联的内容,第三自然段的按理说三个字给我们以提醒,而第四自然段是具体的例子。所以应该放在三和四段之间。(4)此题在突出人物性格方面主要运用的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也就是直接描写,如直接描写梁启超的外貌、神态、语言等,侧面描写是间接描写,通过别人的评价等方面来写。(5)题目要求写与“莲花”相关的句子,很容易能想到《爱莲说》中表现莲花品质的句子。答案:(1)A:梁启超接过学报一看,上面有一篇署名陈寅恪的文章,矛头直指自己。(或陈寅恪经常为一些学术问题和梁启超争吵不休。)B:面对陈寅恪的针锋相对,梁启超毫不在意“恩师”的威信受到挑衅,大笑道。(或陈寅恪的为人我是知道的。请以后不要以小人心腹揣度君子胸怀!)(2)“争”蕴含思想独立、治学精深的君子之风;“不争”蕴含襟怀坦荡、不重虚名的君子之风。(恰当即可)(3)第③段和第④段之间(4)梁启超:正面描写(神态、语言描写亦可);陈寅恪:侧面描写(5)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错一字扣(1分),扣完为止)【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时要仔细,边阅读边思考,留心关键句子和词语。关键要有三种意识:①文本意识:也就是以文解文,用文章中的句子或词语解题;②语境意识:依托提示语、关键词、过渡句、中心句等,准确、深入地理解文章;③要点意识:抓关键词,要点全面,简洁回答。10.(15分)绝版的暮春◆朱以撒①又是一年三月三。兰亭的上空澄澈得如同小儿的眼神,修竹在温润的地气里拔节,有风吹过,春日最有风韵的那个部分就是由竹林中的绿意释放的。②已经一千六百多年过去了,大多琐屑的日子被人淡忘,只是这一天,人们照例要汇聚兰亭,纪念书圣,弘扬书道,效晋时士人流觞曲水,吟诗作赋。我们正努力地复原着当时的仪式,贴近那一场盛会。而今,利用这种仪式,文人们是否能够抵达那个烟水遥遥的深处呢?③公元353年暮春之初,王羲之在《兰亭序》中很欣喜地写道:“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四十多人行走在山间林木道中,士林中很有影响的谢安来了,高僧释支遁来了,王羲之带了几个儿子一起出动,最小的是献之,此时九岁。四十余人其乐陶陶地相拥着,披一身茂林修竹中倾泻下来的温暖阳光,流觞到处,诗思敏捷者脱口而出。谢安、王羲之、孙绰等二十余人很快成诗,博得一片好评;卞迪、丘髦等十余人一时难以即席吟诵,罚酒三巨觥。年少的王献之参与这样的成人活动,一时不知所措,也只好喝了罚酒。一切都是自如的,随意的,唯有这样,雅集才充满了无拘无束的气氛。④谢安也参加了兰亭雅集,和一个普通文人一样,成四言五言诗各一首。在雅集中,丝毫不见他有与人不同之处。从文人角度看,谢安的影响要胜过雅集中的每一个人。从职务上看,谢安历任了桓温司马、吏部尚书,东晋孝武帝时甚至位居宰相。这样的人在兰亭雅集中,与大家平等,无人着意提起,也无专文渲染。这正是晋文人的自由精神、自由文风。难得的是谢安的平常心,更难得的是诸士人的平常心,以至达到了自由的最大值。⑤山水怀抱中的文人相聚,适意是雅集的动力。由于适意而毋需相互提防、戒备,你愿意怎么着就怎么着吧,每一个相与者都重在个性上、精神上的享受,追求浪漫散怀、从容悠然的趣味。一次寻常的文人聚会能流传下来,恐怕远远超过了所有参与者的料想,他们只是觉得快乐了一天,一身轻松地披戴着芳草野花的香气回家。⑥今日的兰亭依然清幽静谧,只是人工痕迹多了,不是当年的草莽情调,渐渐把自然气味逼到角落,以至似有若无了。在孙绰笔下,短短数字已将遥不可复的景致移到了眼前,“乃席芳草,镜清流,览卉木,观鱼鸟”,远比今日所见丰富。像《兰亭序》这样的美文,亦是这样,一个高度确立了,后人有再多的兰亭修葺,至多是一种怀旧、仿效。⑦公元353年的这个暮春之后,我们的许多集会失去了原本的意义,我们在追随复制中想念和回顾,那往日已淡如竹林中袅袅的烟水气了。⑧在暮春,的确可以沿着兰亭方向走,找回日渐失去的脾性和情怀。(1)绝版的东西往往弥足珍贵。公元353年的那个暮春,究竟有些什么让人觉得珍贵而不可复制?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答出三点即可。(2)仿照第③段划横线句子,顺其思路,再写一句话,表现兰亭雅集的美好。四十余人其乐陶陶地相拥着,披一身茂林修竹中倾泻下来的温暖阳光,盈一袖芳草野花间散发出来的清新香气,或者拥一怀春日晴空中吹拂而来的和煦轻风。(3)第④段重点介绍了位居宰相的大文豪谢安参加兰亭雅集的情形,加点的“丝毫”一词能不能去掉?为什么?(4)“适意是雅集的动力。”请用第⑤段的相关语句说说“适意”的内涵。(5)孙绰短短数字已将兰亭遥不可复的景致移到了眼前,请赏析第⑥段划波浪线句子的妙处。(6)“沿着兰亭方向走”实际上是告诉我们要弘扬传统,重塑雅集。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怎样才能“找回日渐失去的脾性和情怀”?(7)积累链接:作者说春日的风韵是竹林的绿意释放的,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用一个诗句表现了草地上的春日风韵,请写出这一诗句。【考点】77:仿写语句;9D:散文阅读综合;EF:名篇名句默写.【分析】(1)“珍贵而不可复制”在文中指的是难能可贵且在其他时期不会再出现的文化现象或者氛围,可慢读全文,一段段去找,在第三段我们可以找出“有自如的、随意的、无拘无束的气氛”几个词语或者短语,在第四段我们可以找出“平等、自由的精神和文风,有平常心”几个词语或者短语,在第六段我们可以找出“相聚、适意”几个词语或者短语,根据全文我们可以总结出“自然的风景和绝世的美文”几个词语或者短语。(2)仿写句子一定要注意以下原则:字数尽量相等,每个位置的词语词性要相同且语义相近或相反,仿写的新句子要和原句在修辞上构成排比句,语意不得突兀或者构成不协调的感觉。例如本题原句“披一身茂林修竹中倾泻下来的温暖阳光”,有披(动词)+一身(数量词)+茂林修竹中(五字方位名词短语且前四个字为“茂林”、“修竹”两两并列构成)+倾泻下来(动宾短语)+的+温暖(形容词)+阳光(名词)构成,我们仿写的句子一定严格按照此格式。(3)该题考查文中词语能否删掉的题型,该类题一般的答法为:先表明态度(一般为该词不能去掉),再说一下该词在文中的作用,再说去掉该词后带来如何不好的后果。(4)加点词语的含义或内涵一般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要结合包含该词语的句子和全文来分析,如果改词在该句中的词义和原义有所改变,要先答出词语的原义,再答出该词在该句中的含义。本题在原文能找到标准答案。(5)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一般该类题的答题格式为:该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假如该句有修辞的话)或者该句运用了什么细节描写手法(假如该句有细节描写手法的话)+该句表达的直接含义(形象生动的写出了什么)+该句的深层含义(往往是表达了作者的某种情感或者该句主人公的情感或者情绪)。(6)该题考查的是情感内化能力,即看到一篇文章,能不能将其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