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欣赏与创造能力 论文_第1页
浅析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欣赏与创造能力 论文_第2页
浅析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欣赏与创造能力 论文_第3页
浅析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欣赏与创造能力 论文_第4页
浅析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欣赏与创造能力 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欣赏与创造能力摘要:文言文沉淀了中华民族文学的精髓,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之根。学好文言文是要掌握中华民族文明的理念与精髓,呵护炎黄子孙圣洁的灵魂与聪明的头脑,以一个审美的心态来面对生命。而文言文教学对于培育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更深远层面的意义:能够训练中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发挥学生的审美观想像能力,从而增强中学生的审美情感,推动中学生审美观心智的成长,本篇将重点分析文言文教学中学生审美欣赏与创造才能的培养。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审美

引言

文言文是一个古代中华民族社会主义文学的瑰宝,融铸了一个古代中华民族的灵魂,沉淀了一个古代中华民族厚重的思想文化底蕴,有着高度的艺术价值,尤其是入选教材的古代文学作品,往往都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古典名篇优秀作品。它内容丰厚、思考深邃、语句精炼、文采斐然,从内容到形式无不闪耀着美的光辉。读优美的文言小说,品尝其丰厚凝炼的语句,体验其思维、美学魅力,体会古代中华民族文学的渊博精深,还能够陶冶情操,培养的审美才能。而所谓审美能力,是指文学主体从最高形式中作出审美观评判并构成最美的形式的心理力量,一般包含了审美观感知力、想像、鉴赏力和创造性。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发掘其中的美的因素,训练学生的审美观欣赏与创作才能,从而提高学生水平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更深入的学习。一、文言文的美学特征1.音韵美文言文作品一般读来琅琅上口,篇章结构简明精炼,旋律抑扬顿挫,韵律感较强。文言文句式强调语势,自然而又顺畅、连贯的语势多出自其各式文章中,各文言文作者在文中合理利用了骈偶、铺排等艺术手段,韵散长短组合,并利用句法的错落变换,产生了一个节奏明朗、铿锵有力、气势酣畅的美学效应,让读者得到音乐美感。诸葛亮的《出师表》,整篇表文从开头读到结尾押“ie”音,朗朗上口,气呵成,似大珠小珠落玉盘般的天颖之音,给人以极高的精神享受。从节奏来看,这种基于汉语的音节特点而形成的节奏,极力表达了诸葛亮的“感慨”和“忧国之情”。句式在灵活多变中又有整齐工整的规律,整齐工整是《出师表》一文语言方面很突出的特点。通过褒赞臣士,说明先汉兴隆、后汉倾颓的原因,这不是目的,这是先帝遗德,旨在劝勉后主效法先帝,使得此次出征伐魏无后顾之忧。这种句式对仗工整,不仅形成视觉上的句式美,而且又为听觉上的节奏美与音韵美莫定了基础。2.画面美文言文,由于文字结构简单,语义含蓄,省略的成分也比较多,这无疑地为学生们带来了很大的想像空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想象方式奇异怪诞,洋溢着浪漫主义色彩。文章虚构了一幅没有战乱、自给自足、鸡犬之声相闻、老幼怡然自得的世外桃源的图景。这个理想的图景通过作者的笔,写得又质实又虚幻。实的一面,写得自然真切,如现眼前,且充满人情味,虚的一面,写得迷离恍惚,若隐若现,无法追寻。这就更加突出了桃源仙境的美妙,是浪漫的理想与现实的结合。全文想象奇特,叙述委婉曲折,层次分明,语言质朴自然,写景明丽如画,虽幻似真,虽虚似实。3.结构美美籍汉学家安乐哲、罗思文曾这么说道:"汉字形象的、审美的特点就是对文言文的强力支撑。"中国文言篇章的组合成文,是一种高度艺术性的构形成美的文化创作活动。它不仅要提供给读者在理解中的心灵审美体验,同时还要满足给读者服务视觉上的形构审美需要。这从根本含义上就同我国汉字自身所具备的视觉之美相一致。而视觉符号如果同视听符号比较,便自然地产生了更大更多的信息承载能力。由此来看,中国汉字较之基本上属于视听符号的表音文字,便更自然地具备了承受越来越多更丰富信息量的性能。所以,身为一个最基本的文美理想,视觉艺术上的文构性的确始终在中国古代的文艺性散文创作中占领着重要地位。所以,文言文章的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视觉化文构之美的创造过程。而对视觉化文构之美的讲究和要求,就是美文文学理想中的一种主要内容。从文辞、文句、诗歌,到句子、境界、篇章等总体的美,无不关乎文构的问题。我国古人虽缺乏现代建构思想,但又具有朴素的、广泛的对应观念。正是这些,使人的内心和外在世界,总能实现相应的相互共鸣共振、融合互动的状态。所以,构形性就是普遍性的、本体化的存在形式,而文构的艺术实质也就建立在它的基础上。4.情感美美的表现形式既是人物意象化创作的结果,又是人物情感具象化的结果,对学习者而言表演既能表现人物形象,又能表达情感。而传统的舞台剧或影视则可能偏重于其中的某一方面,或重人物形象的表现,或重人物情感的表达。而针对文本的需要,老师也应要求或指导学生进行课本的学习,学习者更需要借助视觉来体验人物形象,并借助人文情感来提高对文言文思维与人文情感的认识。如七年级下册的《孙权劝学》是由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所撰写的一段叙事文,内容强调以说话方式来展示人物形象。对语言的简意丰富,生动传神,又富有个人情味。仅寥寥数语,即让人体学会到三个角色在各自讲话时的语调、神情与心态。引导学生通过解析角色说话,掌握角色的性格特点,在改编剧本的过程中,逐步掌握了课文说话中的语气词与称谓词的意义。对于几组学生在演绎时的各种演绎,学员们经过分析比较品赏与评论,对文言文中角色的个性和角色在说话时的思维与情感,也就表露无遗了。二、文言文教学中学生的审美欣赏与创造能力的现状分析1.根据功利价值判断其美学价值社会上功利思维的兴起,使得一些老师对文言文教学在中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存在着怀疑。而这些认识,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学校对文言文教学的态度。学习文言文给人以缺乏实际作用的感受。而且二十一世纪互联网将进入千家万户,纸媒介文化将面临更加巨大的挑战。互联网既将人们拉近了,又将他们疏离了,使人对文字的情感更加淡漠了。与此同时,他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也更加肤浅了。在现代社会生活与潮流社交文化,功利、便捷、焦灼、浮华的特征助长的则是学习者浮躁、张狂、功利的心理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习者对文言文审美意义的理解。在实际生活中,除去一些及特殊情形以外,一般人的一辈子与文言文"井水不犯河水"都是完全有可能的。在这些思潮的影响下,学生们当然也就更不乐意学文言文了。但人们对于古代文言文中所具有的精神、美学文化素养、性格能力却视而未见,充耳无闻,以功利之心去衡量古代美文。2.古今时空文化距离造成理解上的隔闳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主要文字记录语句,其所记录的具体内容亦涵盖了我国古代人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而文章所选的文章在结构上也多为刻画我国社会历史人物形象,或描述我国社会历史重大事件的我国历史传统文体。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曹丕论战》《陈涉世家》《出师表》等,抒发的思想感情多是对我国社会历史人物形象的评论和对我国社会历史重大事件的感,如《出师表》刻画了为蜀汉基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人物艺术形象,《送东阳马生序》抒发了对马生要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的感慨。这些作品所表现的人与事物在时间上和学生生活的时间存在较大的距离;这些作品表达的情感,有一点使学生认识上有相当的障碍。文言文小说中所反映的喜爱祖先、奋起图强、坚韧奋斗、敢于创新、坚贞不渝等思潮,仍是我们今天所提倡的时间脉动、时间文化精神的主旋律。只不过,这种思潮平时在课堂、媒体里传播得太多了,又太沉重,往往导致中学生们充耳不闻、熟视无睹。由于古今时空文化的距离,以及孩子求新、求美、求激励、求娱乐消遣的思想意识,使得学校对作品理解上产生隔阖。三、运用文言文教学培养学生审美欣赏与创造能力的方法1.利用诵读,拉近主客体之间的距离,淡化功利价值判断朗读,是在文言文课堂上训练学习者审美意识最重要的手段,它必须贯彻于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全部阶段,学生必须通过逐字渐进的仔细阅读,以抑扬顿挫的情绪朗读,或声情图文并茂的朗朗诵读,才能在读中感受美、认识美、创造美,而中国的古代教育也十分重视朗读,从那些名句中看出一斑。文言文教学也不例外,多朗读方能体会其中的奥妙,领略文中的美感,提高审美能力。由于文言文诵读具有一些难点,它词少意深,音单意广,而且语法简奥,往往语焉不详,一词多音,所以对文言文的语感、韵味必须经过久练方能感悟,急于求成的功利性作法,就如同饮鸠止渴,要将诵读效果发挥起来,老师们要仔细设计好课堂诵读程序,对每个诵读内容都要提出具体要求,并将理解与巧妙运用联系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诵读的质量。通过读,领会古典文化的精华,培养审美感知,丰富审美想象和情感,促使审美心理成熟。2.运用多媒体演示,弥合古今文化距离多媒体最大的优点就是生动、形象和直观。初中生的文学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根据学生特征,运用多媒体的优势,通过再现美的形式,营造美的情景,并使中学生在美的情景中体验美、享受美。由于文言文小说中所表现的人、事、物、景观往往和现代日常生活有相当的距离,因此中学生并不容易直观感受到小说中的审美因素,从而形成了审美情感,进行审美鉴赏。这就需要教师全面而正确地发掘出创作中美的元素,并利用多媒体技术,用生动活泼的文字描述再现教师创作中的美内容情景,以便于使教师创作内容更为接近于学生,再通过营造课堂气氛,渲染学生审美气氛,并创设新审美情景,弥合古今文化距离。初中文言文部分篇目的情境涉及到自然景点,譬如秦岭、三峡、泰山,一般学生都不可能有充分的条件让学生身临其境,但利用多媒体画面,却能够使学生体会作家笔下生活的多姿多彩,体会自然界的美景,就如同身临其境,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意义和真切感人的情和理。进而感受到作品的意境,达到缩小历史年代和语言隔闳的效果,弥合古今文化距离。结论经典作品是思想的声音,文言文经典亦不例外,它振聋发聩,令人终身受益。我愿望学生在珍贵的青少年时期多倾听思想的声音,这一切是他成就未来的基础。如果人们经常与文言典籍交往,从中所获得的喜悦与感动之情将会是无穷无尽的,经典震撼着人们的内心,可以感化和改变着人们的心灵。文言文教学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任重道远,对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影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项长期任务,审美能力需熏陶渐染,日趋形成,不是一应而起,一哄而散的。参考文献 [1]邴丹妮.审美体验视域下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21.DOI:10.27212/ki.glnsu.2021.001324. [2]徐燕.审美鉴赏与创造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启示——以《陋室铭》《爱莲说》为例[J].林区教学,2020(08):42-44. [3]霍帅,安丽荣.浅谈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意识[J].文学教育(上),2020(01):104-105.DOI:10.16692/ki.wxjys.2020.01.041.

[4]赖新芽.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素养——以《赤壁赋》为例[J].语文建设,2018(32):23-25.DOI:10.16412/ki.1001-8476.2018.32.009. [5]张誉上.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鉴赏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