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与儿童社会性发展讲义_第1页
家庭与儿童社会性发展讲义_第2页
家庭与儿童社会性发展讲义_第3页
家庭与儿童社会性发展讲义_第4页
家庭与儿童社会性发展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家庭与儿童社会性发展如果让你回想一下童年的经历,然后简要地记下你所回忆起来的最初10个片断,多数人提及的事情约有一半都与他们的家庭有关。我们对这一结果不应该感到奇怪,因为家庭是儿童发展最早也是最持久的环境。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也是首先在家庭中开始的。第一页,共八十页。家庭作为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其原因在于:

★第一,童年期是人一生中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人,而在这个时期家庭担负着主要的社会化责任。★第二,家庭是社会结构中的一个独特的社会化场所。儿童从出生时起,就在具有种族、阶级、宗教、地区等方面特征的家庭中获得了一种地位,所有这些特征都可能对他以后的社会化产生有力的影响。例如,家庭在社会阶级结构中的地位实际上变成了儿童的地位,它不仅影响儿童在童年期时外界对他的看法,而且影响他成年以后的地位。美国社会学家P.布劳和O.邓肯指出:“一个人出身的家庭对他的职业有着深刻的影响,因为他的职业取决于他接受的教育,而他所接受的教育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家庭。”家庭的阶级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孩子有可能去和接受哪一种亚文化,即家庭通过各种算算途径,将它的亚文化传授给儿童,使儿童社会化。第二页,共八十页。家庭中的社会化有许多是经过精心安排而进行的,如家长教孩子写字、算算术,教育孩子尊敬长辈、对人有礼貌等,这种有意识的教育,父母经常不厌其烦,用心良苦。家庭生活也大量存在无意识的社会化,如当孩子用脚踩踏桌子时,家长可能会制止他,不过,此时家长注意的可能只是不要把桌子踩坏踩脏,也许他们并没意识到,这一制止实际上向孩子传达了多种社会规范——要爱护财物、尊重权威、克制自己、喜爱整洁、服从长辈等,这些规范也正是今后社会对他提出的要求。第三页,共八十页。狭义的家庭是指以婚姻为基础、以血缘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生活基本单位,也称直系家庭、核心家庭,其成员包括父母和他们的孩子。广义的家庭是指扩大了的家庭,成员不仅包括父母和他们的孩子,还包括其他亲属,如祖父母、叔伯、姑姨、堂表、侄甥亲等,在有些社会,广义家庭也指一群生活在一起的人,不管他们是否具有婚姻或血缘关系。1.家庭的含义第四页,共八十页。一、家庭及其演变家庭是一个历史范畴:家庭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而产生的,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人类历史上先后出现过:血缘制家庭、伙婚制家庭、偶婚制家庭和一夫一妻制家庭形式。现代社会中,家庭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生活组织形式。家庭是一种社会群体,但是和其他的社会群体不同,它不是由于单纯的政治目的、经济目的、学术研究等目的结合的,而是以婚姻关系、血缘关系结合的。第五页,共八十页。家庭这一社会群体的特点有:(1)家庭是社会上所有社会群体中最普遍的团体,每个人都不能和家庭无关。(2)其他的社会团体一般只能满足人们的某一方面需要,而家庭则能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3)家庭对个体的影响最大最深。(4)在所有社会团体中,家庭是规模最小的。(5)家庭是最亲密的团体。第六页,共八十页。(6)家庭在“两种生产”(物质资料生产和人口生产)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后者。(7)家庭是社会组织的核心。(8)家庭对其成员的要求比其他任何团体要迫切。(9)家庭是长久的,但从各个家庭的结合讲,又是暂时的。第七页,共八十页。家庭的主要功能表现在所承担的照顾与指导其成员的责任上。★生物功能。包括性生活的满足和生育两个方面。★

经济功能。包括生产和消费。★

抚育功能。儿童少年社会化,对儿童少年的关怀和培养是家庭的一项重要功能。★

赡养功能。对老人的赡养包括物质上的供养和精神上的慰籍。★

休息与精神满足。在人类社会变迁过程中,家庭功能也不断发生着变化。2.家庭功能第八页,共八十页。这些关于家庭功能的描述对个体发展的意义有:当家庭明显偏离其预期的责任时,家庭成员很可能遭受到社会的唾弃,被拒绝给予他们渴望得到的社会机会。(如家庭中没有规范约束的儿童)当家庭不能发挥预期作用时,有可能导致受其影响的家庭成员的个人不幸。(如家庭中缺少慈爱、理解的儿童)当家庭责任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时,常会产生谁该发挥什么作用的混乱。(是家庭独自承担性教育的责任还是学校也应分担?道德价值观的教育主要是家庭的任务呢,还是学校、新闻媒介的任务?)第九页,共八十页。二、家庭结构与儿童社会性发展家庭结构是指家庭成员相互间的亲属关系以及家庭成员的亲属构成和人数的多少。社会变迁导致世界各国都出现了家庭结构核心化和子女数目减少的趋势,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化体现在:(1)家庭类型以核心家庭为主。中国核心家庭已占中国家庭64.84%,三代户占12.98%,四代户0.23%,传统的四代同堂家庭已经很少。第十页,共八十页。(2)家庭规模趋小。20世纪50年代中叶,人类处于二战后的出生率高峰期,每个美国家庭平均有3.8个孩子。此后出生率开始稳步下降,目前,美国每个家庭平均有2.1个孩子,澳大利亚是1.9,荷兰是1.6,日本是1.5,德国是1.3,发达国家甚至有不少家庭倾向于不要孩子。20世纪40年代我国平均每户5.38人,50年代初每户4.33人到1995年每户下降为3.7人,1998年为3.6人,2000年全国有家庭34837万个,每户人口已下降为3.4人。

第十一页,共八十页。(3)隔代户的比例有所增加。我国祖父母与未婚子女一起居住,但父母不在一起居住的隔代、二代家庭户占总户数的比例为0.7%,比20世纪80、90年代要高。(4)单亲家庭日益增多。目前,我国正经历着建国以来的第三次离婚高潮,每年的离婚人已超过100万,到2003年全国总离婚率(离婚人口与总人口比)为1.92‰,离婚指数正以每年35%的速度递增,因而就产生了数以万计的残缺家庭。(单亲家庭包括离异家庭)第十二页,共八十页。(一)“完整型”家庭结构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完整型”家庭结构是指双亲家庭,即父母亲共同承担抚养未成年孩子的家庭。根据不同的划分,又可分为不同的类型。1.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1)核心家庭:是指由父母与未婚子女两代人组成的家庭,它是我国目前家庭结构中的主要类型。家庭结构核心化使家庭内序列减少,结构简单,家庭内互动对象减少,家庭成员情感亲近,关系密切,容易建立“情感共鸣系统”。它能够使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思想、教育认识达成一致,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第十三页,共八十页。(2)主干家庭:也称直系家庭,由祖辈、父辈、孙辈三代人生活在一起的家庭。主干家庭人口较多,层次比较复杂,在这样的家庭关系中,儿童接受着来自“祖辈——孙辈”、“祖辈——父辈——孙辈”、“父辈——子辈”等不同模式的社会化影响。儿童既扮演着子女的角色,同时也扮演着孙子女的角色。国内学者余红研究发现,当代老人在家中扮演的角色可分为五类:正统型快乐型代理型智慧型生疏型第十四页,共八十页。祖孙关系对孩子的正面影响:有利于形成较合理的家庭教育规模祖父母有更多的时间,能更耐心地教育孩子老人有较平和、宽容的心态有助于教导孩子尊重长辈及孩子身体健康成长第十五页,共八十页。祖孙关系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感情多于理智(奶奶孩)祖辈的文化水平较低,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容易引起家庭冲突从而影响孩子的成长。思考:如何消除祖父母教育孩子的负面影响?第十六页,共八十页。2.独生子女家庭和多子女家庭(1)独生子女家庭德国《焦点》周刊曾描写,一种世界性的趋势正以不可抵挡的势头滚滚而来,即妈妈们只愿生一个孩子。联合国调查显示,工业国家每个妇女生育子女的数目平均为1.57个;在48个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到2050年,每个妇女的生育数目将从现在的5.74个降到2.51年。独生子女增多已成为一种世界性趋势。中国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独生子女增多的趋势很快到来。1995年,中国3.2亿个家庭中有20.72%的家庭为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约为6600万。2008年,独生子女人数已超过1亿人,占总人口的8%左右。今天,有超过90%的中国城市孩子和50%~60%的农村孩子没有兄弟姊妹。第十七页,共八十页。早在19世纪,美国儿童心理学家g.s.霍尔及其学生鲍哈诺就对独生子女进行了研究。鲍哈诺发表了世界上第一篇关于独生子女问题的论文《家庭中的独生子女》。一些心理学家通过与非独生子女的对比研究独生子女,由于理论观点、研究方法不同,产生两种不同的派别:一派强调独生子女的消极方面和弱点,认为是“问题儿童”,身体健康情况不佳,并列出了二十余项不及非独生子女的特点,对独生子女的个性成长持悲观态度;另一派强调独生子女的积极方面,认为一切都优越于非独生子女(如生长发育快、早熟、性格和行为特征优越等)。第十八页,共八十页。国内对独生子女的研究基于本土文化与国情,也形成了类似西方学者的两派观点。一派观点是:多数研究发现独生子女问题较多,许多方面不如非独生子女。在独生子女个性心理特征方面,上海市幼教研究室(1981)研究发现,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挑剔、不尊敬长辈、不爱惜东西、无理取闹、爱发脾气、对同伴不友爱、胆小懦弱、自理能力差。赵淑英等人1983年研究进一步验证了上述结果。孙蒲远(1986)通过长期观察指出,独生子女往往存在自私、劳动差、任性、随便、无所顾忌等现象。万传文(1984)实验研究证明,独生子女在独立性和友好行为两项指标上显著地差于非独生子女。林崇德较早研究了独生子女的情绪情感特征,指出独生子女的情绪情感特征非常突出,特别是的特征如爱激动、好发脾气、较任性等;林崇德还发现,独生子女随着年龄增长,其各方面均向好的方向发展,优点增多,缺点有所克服、改进。第十九页,共八十页。另一派观点是:孙履祥、钱含芬(1991)研究显示,独生子女在聪慧性、灵活性、独立性、求知欲、情绪的强度、主导心境等方面优于非独生子女。有不少研究指出,独生子女修改并不必然表现为任性、自私、不合群等特征。客观分析:近二十年来,大多数研究人员从教育、心理学角度与医学角度否定了独生子女是“问题儿童”的观点,也否定了独生子女天生优越的观点。认为,独生子女的特点是由独生的环境和周围教育影响而形成的,特别独生子女家庭结构的特殊性影响了独生子女的社会化过程。第二十页,共八十页。与非独生子女相比,独生子女家庭结构的特殊性就在于一个“独”字,独生子女是父母唯一的孩子,这使得独生子女家庭结构趋于简单化,其特点表现为:

☆关系简单。家庭关系复杂度与家庭成员的多少密切相关。母父子(女)三口之家父母子(女)子(女)四口之家第二十一页,共八十页。根据美国家庭问题专家波沙特(Bssard)的家庭互动定律,家庭结构中存在三种基本关系:夫妻关系、父子(女)关系、母子(女)关系,这是家庭结构中最基本的元素,在家庭结构中添加任何一个点,就会使家庭人员关系变得加倍复杂,三口之家存在三种关系,四口之家就有六种关系。

☆家庭成员间互动集中。如果将家庭成员间的关系看成互动的渠道,那么独生子女家庭由于关系简单,在物质、感情、时间等方面的交流和分配上具有互动对象更集中、交往更频繁、交往强度大等特点。第二十二页,共八十页。☆家庭成员的角色发生改变。从父母的角色地位来看,独生子女家庭父母的角色内涵中,增加了同龄伙伴的内容,这和非独生子女家庭父母的角色有很大差异。孩子放学回家后的交往对象调查(%)第二十三页,共八十页。上述调查可以发现,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回家后的接触对象有很大的差别,表现在:独生子女同父母交往的比例远大于非独生子女,两者相差达20%;独生子女独自一人活动的比例也大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与同辈群体交往远少于非独生子女,前者为15.2%,后者高达42.7%,前者还不到与父母交往比例的1/4,而后者几乎等同于与父母交往的比例。这说明,非独生子女家庭中兄弟姊妹之间的交往和接触,在独生子女家庭中被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交往与接触取代了。第二十四页,共八十页。基于以上分析,产生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独特性的根源在于:①亲子关系。独生子女家庭中亲子关系具有某种特殊形式。福尔博等人认为,这一关系是以父母高度的关注和焦虑为特征的。独生子女家庭中,子女是父母关注的重点对象,家长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他一人身上,所有好吃、好玩、好穿的都归他一人拥有,因此孩子容易养成任性、刁蛮、自私的性格,生活自理能力差、社会交往能力弱、依赖性强等。也正因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独享父母之爱,家庭有能力创造比多子女家庭更优越的条件去满足儿童成长的需要,因而独生子女家庭独子的兴趣、爱好一般比较广泛,也易形成活泼、思维敏捷、有强烈安全和归属感等优点。第二十五页,共八十页。②缺乏兄弟姊妹之间的交往。其产生的影响可从两方面分析:其一,以父母为伙伴容易形成的个性特点。在有兄弟姊妹的交往条件下,父母的爱和照顾、家庭中的物品均需进行平分,而独生子女没有人以平等的身份与他平分,使独生子女容易产生一切都为他而存在的想法,自我中心强。在有兄弟姊妹的条件下,兄弟姊妹之间的交往可以培养互爱互助的情感,养成互相谦让的习惯。对于独生子女来说,他们几乎没有爱护和帮助别人的经验,形成谦让习惯就十分困难。当他们走出家庭后,很容易产生妒嫉心理,由此造成不合群。其二,缺乏与同龄伙伴交往的经验,当独生子女走出家庭与同龄人交往时遇到一些情况就会束手无策,表现出不能正视困难、退缩,在意外打击面前表现脆弱。这种现象农村要比城市严重,其原因在于城市幼儿教育普及比农村好。第二十六页,共八十页。独生子女家庭的优势和缺陷(Hawke&Knox,1978)第二十七页,共八十页。(2)多子女家庭多子女家庭中,随着家庭人数的增加,父母与单个孩子联系的机会减少,但兄弟姊妹之间相互作用的机会却增多了。儿童在与兄弟姊妹的接触中,知道了人人都有自己的愿望、兴趣和行为方式,知道了他必须与他们共同分享家里的资源——空间、家具、玩具、食品,以及父母的宠爱和关心。兄弟姊妹在家庭中扮演着朋友、同伴和竞争者的角色,兄弟姊妹制定和维持标准,提供仿效的原型和值得考虑的劝告,在相互关系中充当着补充的角色,促进双方都发展并练习了社会相互作用的技能。这些都对儿童长大以后适应外界复杂的人际关系起着积极的作用。兄弟姊妹有助于促进儿童个性和社会化的发展,直接的影响是通过他们相互作用产生的,间接的影响是由于孩子增加后父母行为的改变而产生的。这种影响随着儿童的排行、性别、间隔年龄、家庭中儿童总数以及父母态度因素而发生变化。第二十八页,共八十页。①出生次序与人格这方面最有影响的研究是A.阿德勒。阿德勒试图描述出生次序不同的儿童在人格发展上的差异。为此,他集中研究了长子、次子、幼子和独生子,提出了“排行与性格”理论。阿德勒认为,家庭中的长子、次子和幼子具有十分不同的社会经验,结果会形成不同的性格。长子在第二个孩子出生时,他就“一落千丈”,结果,长子往往感到不安全而且敌视别人。犯罪者、神经病患者、酗酒者,大都是长子。阿德勒认为,在考察精神病患者童年的背景时,我们只需要问一问患者:你是第一个,第二个还是第三个孩子?然后我们所需的一切材料就有了。次子常有野心,表现为反抗、嫉妒,总是企图压制兄姊。但次子往往比兄姊和弟妹善于适应环境。第二十九页,共八十页。幼子永远是家庭中的婴儿,其处境比长子还糟。阿德勒陈述了如下理由:“……他通常处于全家人溺爱的地位。娇宠的孩子永远不能自立。他缺乏通过自己努力获得成功的勇气。家庭中最小的孩子总是有雄心的,但是所有最有雄心的孩子都懒惰的孩子。懒惰表明这种雄心掺合着悲观。他的雄心如此之高,以致于自以为根本没有实现的希望。”独子像长子一样,但他至少不会因弟妹的出生使他地位下降。对独生子女的打击通常来自后来的生活(如在学校中),即当他不能在学习或交往中成为关怀的中心时。但阿德勒指出:“我们不认为独子的情况是危险的,不过我们发现,在缺乏良好的教育方法的情况下,就会产生极坏的后果。”第三十页,共八十页。有关出生次序与心理活动特征之间关系的研究第三十一页,共八十页。关于出生次序与儿童人格、行为关系的研究,结果不尽一致,这说明生出次序对儿童心理成长的影响是复杂的。以往研究多注重差异的描述,缺少深层原因的追寻,对长子人格特征的描述大都是消极的,其深层动因有待继续研究。第三十二页,共八十页。②性别的影响家庭中如果有多个孩子,就可能出现同性的兄弟姊妹,儿童之间的性别文化将由年龄大的传给年龄小的。同性的兄弟姊妹,他们之间有年龄差,将会产生由年龄引起的角色分化,如哥哥逗着弟弟玩,或妹妹与姐姐一起帮助妈妈干活。相比之下,异性兄弟姊妹之间的传递就困难了。由哥哥向妹妹、姐姐向弟弟的文化传递,即使小时候有,到了小学阶段就开始减少。这与我们所处的社会中角色分工、传统文化有着紧密联系。第三十三页,共八十页。③年龄间隔研究发现,子女们年龄越接近(年龄间隔小),他们之间的争执、敌对或冲突越多。其原因可能来自于父母和其自身。年龄越接近,父母对他们的比较就会越频繁,并根据比较结果而区别对待,这会造成子女们心理不平衡感,从而引起敌视或冲突。从孩子们自身角度来说,年龄接近,个体的角色平等感越强,若年龄相差大,这种角色平等感就会减弱,这就会影响到他们交往中的争执与冲突。第三十四页,共八十页。④年龄变化学龄期及以前的儿童,兄弟姊妹关系较为紧密,他们相互依赖,情感上相互支持,伙伴关系密切。随着青春期到来,兄长的影响会降低,兄弟姊妹关系不再如以前那样紧密,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当青少年更为关注友谊和浪漫的爱情时,他们花在兄弟姊妹之间的时间和精力就减少了,并且,由于他们正尽力从家庭中获得自由,所以青少年可能不太愿意再依靠家里的兄弟姊妹了。第三十五页,共八十页。(二)“缺损型”家庭结构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缺损型”家庭结构是相对于“完整型”家庭结构而言的,是指父母感情破裂导致离异、分居或父母一方或双方死亡等,父母一方或双方不存在,家庭的完整性、稳定性遭到破坏,家庭的固有功能因之削弱或消失的一种家庭结构。包括离异家庭、丧亲家庭等。第三十六页,共八十页。1.离异家庭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的离婚家庭数量呈逐年递增之态,父母离婚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利影响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1990年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3位心理学家对全国近千所小学进行调查,系统研究父母离婚对儿童心理和行为,如认知发展、学习成绩、心理健康、社会性发展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家庭破裂对儿童造成的心理创伤是明显的、多角度的、长期存在的。在社会性发展方面,离婚家庭子女的同伴关系明显不如“完整型”家庭的子女,对家庭、父母的满意程度也明显不如“完整型”家庭的儿童。第三十七页,共八十页。台湾学者黄德祥提出,子女对父母离异的心理反应,一般经历五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否认阶段愤怒阶段协调阶段沮丧阶段接受阶段从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反应的转变可发现,子女在面对父母离异的消息时往往无法置身事外,虽然子女不是当事人,但是一旦父母决定离婚,对子女的心理冲击、生活适应都将产生巨大影响。其实,并非每个子女都可达到接受阶段,这样子女就会出现适应上的困难与不当的行为表现。第三十八页,共八十页。离异对不同年龄子女的影响程度差异(蔡文辉,2000)第三十九页,共八十页。导致离异家庭子女同伴关系、自控能力、亲子关系等社会性发展不良的因素是复杂的,主要有:(1)家庭关系失调实际上,离异家庭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家庭内部系统的彼此互动关系实现的,换言之,是由家庭结构破裂导致家庭关系失调造成的。第四十页,共八十页。“婚姻的意义就在建立这社会结构中的基本三角。夫妇不只是男女间的两性关系,而是共同向儿女负责的合作关系。在这个婚姻的契约中同时缔结了两种相联的社会关系——夫妇和亲子。这两种关系不能分别独立,夫妇关系以亲子关系为前提,亲子关系也以夫妇关系为必要条件。这是三角形的三条边,不能短缺。”——费孝通妻夫子女家庭结构的三角形核心第四十一页,共八十页。第一,家庭关系失调的后,首当其冲的表现便是家庭气氛沉闷。儿童在这种家庭环境中生活,会变得沉默寡言、心情压抑,久而久之会导致童心的泯灭,阻碍社会性的良好发展。第二,家庭中人际关系的变化。第四十二页,共八十页。第三,家庭教育失当。在离异家庭中,子女的教育不仅是来自单亲的、片面的,也必定是乏力的、低效的,而且由于离异父母的心情和处境,对子女的教育也不可能是全力以赴的。如教育子女方法或简单粗暴,或不管不问。即使有些离异后的单亲父母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自己所抚养的子女身上,其对子女的教育也多是急于求成,祈求一举成功,这与儿童社会化的长期性是相矛盾的。第四十三页,共八十页。(2)自我心理封闭。家庭离异无论对离婚者双方还是对其子女,心理损害都是极其严重的。从孩子角度来看,包括离婚前卷入家庭矛盾、因双亲离婚而跟双亲一方离别引起的心理混乱,与另一方一起生活的适应过程产生的问题等等,都将导致儿童心理失衡,加重儿童心理创伤,表现出自卑、抑郁、猜疑、嫉妒、孤独、冷漠、退缩,孤守自己的小天地,在自己封闭在“真空”中。第四十四页,共八十页。(3)主观认识偏差。离异家庭子女在与其离异父母以及同伴的交往中,往往会因无法完全摆脱自我的价值观、刻板印象甚至偏见等因素的介入,而在认识、评价中产生主观偏差。这种主观偏差的直接后果便是形成同伴对离异家庭子女的成见和歧视,以及子女对离异父母的成见和歧视,这也是离异家庭子女自我心理防御机制的表现。第四十五页,共八十页。多数社会学家对离婚家庭子女的社会化发展持悲观态度,但也有不少社会学家认为,对于一个儿童来说,与其在一个充满了争吵和冲突的家庭中长大,还不如生活在单亲家庭中。这也可能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吧。第四十六页,共八十页。三、家庭阶级背景和社会地位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影响美国社会学家H.甘斯对居住在波斯顿的家庭进行了调查,他把调查的家庭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成年人为中心的家庭”,即由成年人管理,为成年人服务的家庭。这种家庭的特点是:子女的愿望显然要服从父母的愿望,家庭要求子女的行为要讨大人的喜欢,不得干扰大人的生活。父母对于孩子的发展目标不很明确,对于子女将来在社会上应获得什么地位、从事什么职业、采取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均无明确的想法,或者即使有想法,也不知道如何将这种目标构筑于对孩子的培养过程之中。家长担心的是向下的社会流动,只求让孩子不至于变成“叫花子”。甘斯发现,这种家庭在工人阶级家庭中占的比例较大。第四十七页,共八十页。第二种是“以子女为中心的家庭”。这种家庭中父母是有计划地生育的,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抱负决定着他们想要几个孩子。家庭内的伴侣关系十分突出,父母亲花费一琮的时间和孩子一起学习和游戏,并为此而放弃了个人的一些乐趣。他们希望子女的童年能比自己的童年更幸福,希望子女能有出息,甚至能超过自己。这种家庭在中下层阶段中比较普遍。第四十八页,共八十页。第三种是“成年人指导下的家庭”。这类家庭中,父母一般都受过高等教育,他们比第二类家庭中的家长更明确地知道自己对子女的期待和子女的需要。他们注重孩子发展自我,教育子女为了自我发展而奋斗。这种家庭在中上层阶段中比较常见。第四十九页,共八十页。四、父母教养观念、教养方式、父母行为与儿童社会性发展1.父母教养观念父母教养观念指父母在教育和抚养儿童的过程中,对儿童的发展、教育儿童的方式和途径以及儿童的可塑性等问题所持有的观点和看法。有关父母教养观念的研究集中于四个方面:父母教养观念的实质父母教养观念的来源父母教养观念与父母行为的关系父母教养观念与儿童发展的关系第五十页,共八十页。(1)父母教养观念的实质一般认为,父母教养观念实质包括三个方面:儿童观--被动接受&主动发展发展观--父母对儿童发展规律及影响因素的观点看法父母观--对父母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的看法我国学者陈会昌等人的研究:家庭养育观;父母关于儿童性别、个性及未来职业的观点;父母对学校教育的看法。第五十一页,共八十页。(2)父母教养观念的来源父母的文化背景父母的人格特征亲子关系的特点教养观念的相对稳定与发展第五十二页,共八十页。(3)父母教养观念与父母行为的关系教养观念的内容、复杂性都与父母行为密切相关。(4)父母教养观念与儿童发展的关系父母教养观念的复杂性与儿童自我认知父母教养观念的复杂性与儿童IQ测验父母对学校教育的看法与儿童社交能力第五十三页,共八十页。当前我国家长教养观念错位现象及危害1.人才观错位:成材=高分成材=念大学一项调查表明,父母对子女经常提出的要求中,“好好读书,争取考个好学校”占85%,选择热爱劳动的只占17%,提出音乐、体育、美术等方面要求的只占20%。75%的人认为评价学生的第一标准是学业成绩。成材=成“家”成材=有个好专业第五十四页,共八十页。2.亲子观错位:视子女为私有财产;子女一切可同父母决定;子女可代替实现长辈的理想;一项对父母生育观的抽样调查第五十五页,共八十页。3.儿童观错位:儿童是“大小人”儿童是“小大人”儿童没有什么思想与个性第五十六页,共八十页。4.教子观错位:光宗耀祖棍棒之下出才子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责任心的“超重”与子女责任心的“失重”(《中国妇女报》1996年家庭教育调查:27.4%的一二年级学生,16%的三四年级学生,12.5%的五六年级学生不会收拾书包;17.8%的高中生,26.7%的初中生不会自己洗衣服)树大自然直第五十七页,共八十页。2.父母教养方式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最早研究此问题的是鲍姆令特(Baumrind)权威型放任自流型专制型漠不关心型负责不负责提要求不提要求第五十八页,共八十页。权威型儿童教养方式(authoritativestyle):父母为了孩子成熟地发展,向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和限制;对孩子表现出热忱和爱心,耐心倾听孩子的观点,鼓励他们参与家庭决策。合理的、民主的、承认、尊重是权威型教养方式的显著特征。(费时费力但有效)第五十九页,共八十页。专制型儿童教养方式(authoritarianstyle):父母对孩子也提要求,但非常看重孩子对他们的遵从,以致在孩子不愿服从时就不对他们的行为承担责任,甚至无条件地拒绝对他们的责任。如果孩子不按要求去做,父母就会强迫他们去做,并惩罚他们。该方式明显偏向于支持父母的要求,压抑儿童的自我表达和独立意识。第六十页,共八十页。放任自流型儿童教养方式(permissivestyle):将儿童视为花朵,却不对儿童提出要求和进行管教;在儿童还没有能力决策时就做出许多自己的决定。日常生活少有限制,如吃饭、睡觉、娱乐等。采取这种教养方式的父母往往对他们管教孩子的能力缺乏信心。第六十一页,共八十页。漠不关心型儿童教养方式:对儿童不提要求的教养方式在结合了对儿童不关心或拒绝的行为时就形成了漠不关心型的儿童教养方式。父母在满足了儿童最低的衣食要求后,就不再尽心尽责。通常这些父母在生活中面临沉重的压力和负担,以致很少有时间和精力与孩子呆在一起,于是就采用比较随便的方式来教育儿童。漠不关心型的极端形式就是对儿童的忽视,或称疏忽,儿童在些教养方式下几乎所有方面的发展都会受到摧残,从家庭关系到认知、情感社交技能等。第六十二页,共八十页。儿童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第六十三页,共八十页。比较:专制型父母认为不应有多少权利,但需负担许多成人的责任;放任型父母则认为孩子没有多少成人的责任但有许多成人的权利;而权威型父母则强调与特定儿童发阶段相应的权利与责任的平衡。第六十四页,共八十页。教养方式的阶级差异:国外四五十年代研究表明(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1958),中产阶级的父母更倾向于放任型,而工人阶级的父母倾向于专制型。这种教养方式的阶级差异可以部分地归因于父母在工作中的角色。中产阶级工作强调灵活性、主动性、自我控制和个人成就,工人阶级工作强调纪律与服从。今天,这种阶级差异正在减弱,大多数父母更强调个人的主动性责任感。第六十五页,共八十页。国内的相关研究(P99)刘金花、白燕、陶沙……这些研究的特点在于:国外研究者多认为中国父母对儿童严厉型教养方式较多,但我国学者认为称为严格型更合适。中外虽社会文化背景不同,但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是相似的。第六十六页,共八十页。五、亲子之间的双向互动亲子互动的双向影响(1)父母对儿童的影响一般能力发展方面:无论是对婴幼儿还是青少年而言,母亲的温情、鼓励、支持、期望及对儿童多讲道理、少用惩罚等行为特征都与儿童较高水平的能力发展有关。权威型教养方式比较理想,而专制型和允许型教养方式儿童能力发展一般较差。社会交往能力发展方面: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社会情感发展方面:给予情感支持、满足情感需要、鼓励情感表达、促进情感交流。道德感的培养尤为突出。第六十七页,共八十页。美国心理学家G.梅迪纳斯和R。约翰逊曾指出:“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可以从孩子身上看到自己的童年,看到自己往往每期未能解决的冲突,看到自己的需要和抱负”。儿童对客观世界的现实生活的认识,往往是从家庭生活、家长的言行举止和周围的环境开始的,从孩子身上可以看出父母的品格,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在孩子的思想深处留下深深的印记。第六十八页,共八十页。父母对儿童的发展也具有消极影响帕特森(Patterson,1989)的研究:父母管束监控不良童年中期同伴拒绝儿童品行问题学业不良加入不良同伴群体过失第六十九页,共八十页。(2)儿童对父母的影响儿童的出世往往使父母的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儿童的年龄与发展水平影响父母的抚养方式。如对幼儿多采用简单的惩罚方式,而对年龄稍大的小学儿童多运用讲道理方式。儿童的行为特征影响父母的行为。第七十页,共八十页。家长调查:你经常和孩子交谈什么第七十一页,共八十页。亲子关系中跨越“代沟”即使在不久以前,老一代仍然可以毫无愧色地训斥年轻一代:“你应该明白,在这个世界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