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大纲和习题集_第1页
生理大纲和习题集_第2页
生理大纲和习题集_第3页
生理大纲和习题集_第4页
生理大纲和习题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理

※〈前言〉

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基本内容包括生命活动的现象、过程、规律、机制以及影响因素等。通

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基本功能,机体活动的整体性以及机体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为

防病治病、增进人民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学习生理学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理论联系实际,用发展的、联系的、对立统一的观点去理解和认识人

体功能。在教学中应注意贯彻“少而精”原则,适当联系临床实践,采用讲授、自学等形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

学态度和一定的自学能力。

按温州医学院临床医学、眼视光学、口腔医学、麻醉医学、医学影像学、预防医学、法医学等五年制本科专业的

教学计划,本学科理论课为90学寸。〉

※〈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目的和要求:了解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掌握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掌握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与体内的控

制系统。

一、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了解生理学内容、任务、研究的三个水平及其与医学的关系。

二、机体的内环境

掌握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

三、生理功能的调节

掌握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掌握反射弧、旁分泌和神经分泌的概念。

四、体内的控制系统

了解非自动控制系统和前馈控制系统,掌握正反馈控制系统、负反馈控制系统的概念及其意义。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目的和要求:了解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掌握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掌握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掌握神经

和骨骼肌细胞生物电的产生和兴奋传导的基本原理。掌握骨骼肌细胞收缩的引起和收缩机制,掌握骨骼肌收缩的外部

表现和力学分析,了解平滑肌的结构和生理特性。

一、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1.了解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流体镶嵌模型)

2.掌握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山胞与入胞式物质转运。掌握载体、

通道和离子泵的概念。

二、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

1.掌握跨膜信号转导的概念。

2.掌握主要的跨膜信号转导方式。了解N-型ACh门控通道的分子结构,了解由酪氨酸激酶受体完成的跨膜信号转导。

3.了解原癌基因与跨膜信号转导。

三、细胞的跨膜电变化

1.掌握可兴奋细胞、兴奋、兴奋性的概念。

2.掌握神经和骨骼肌细胞的跨膜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特征和产生原理,掌握极化、去极化、超极化、复极化的

概念,掌握平衡电位和“全或无”现象的概念,掌握钠通道和钾通道的特性及其在生物电产生中所起的作用,了解膜

片钳实验的基本原理。了解组织兴奋及其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

3.掌握阈电位的概念及其与动作电位产生的关系。掌握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阈强度、阈刺激、阈上刺激和阈下刺激的

概念)。

4.掌握局部兴奋及其特性。

5.了解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机制(局部电流、跳跃式传导)。

四、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1.掌握神经一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过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2.了解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

3.掌握肌丝的分子组成、肌丝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调控,掌握骨骼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和钙离子在收缩舒张过程中的

作用。

4.掌握前负荷、后负荷和肌肉收缩能力对肌肉收缩时作功能力或其力学表现的影响。了解骨骼肌的收缩形式:等长收缩

和等张收缩,单收缩和复合收缩。

5.了解平滑肌的结构和生理特性。

第三章血液

目的和要求:了解血液的组成及其特性。了解血液有形成分的功能、血细胞生成的调节。掌握生理止血的机制。掌

握血型与输血原则。

一、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1.了解血液的功能和基本组成。

2.掌握血细胞比容、血量的概念,了解血浆蛋白的分类、功能及其正常值。

3.掌握血浆渗透压的形成及其生理意义。了解血液的比重和粘度,掌握血液的pH。

二、血细胞生理

1.了解造血过程及其调节。

2.掌握红细胞、血红蛋白的正常值和功能,掌握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及其临床意义。了解红细胞膜的通透性。掌握红细

胞生成的条件和促红细胞生成素对红细胞生成的调节。了解红细胞的破坏场所。

3.掌握白细胞的分类和正常值,了解各类白细胞的生理功能,了解白细胞的生成、调节和破坏。

4.掌握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了解血小板的生成、调节和破坏。

三、生理性止血

1.掌握生理止血的概念和过程。

2.了解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及其在生理止血中的作用。

3.掌握血液凝固的概念、血浆与血清的区别。掌握凝血因子的概念,了解其种类与生化特性。掌握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

内源性凝血与外源性凝血的概念。了解血液凝固的过程。掌握体内的抗凝系统中的主要抗凝物质及其抗凝机制。

4.了解纤维蛋白溶解、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概念,了解纤维蛋白溶解的基本过程和激活物、抑制物的作用。

四、血型与输血原则

1.掌握血型的概念。

2.掌握ABO血型系统的分型、检测,了解ABO血型的发生与分布。掌握Rh血型的分型与临床意义。

3.掌握输血的原则与交叉配血试验。

第四章血液循环

目的和要求:掌握心脏泵血的过程和原理,心输出量的调节和影响因素。掌握心肌的生理特性、生物电活动及其形成

机制,掌握心肌自动节律性、传导性和兴奋性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了解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与•血流动力学的概念。

掌握动脉血压及其影响因素。掌握中心静脉压及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掌握组织液的生成及其与水肿的发生的关

系。掌握微循环与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了解局部循环。

一、心脏的生物电现象及节律性兴奋的产生和传导

1.掌握工作细胞的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掌握影响兴奋性的因素、心室肌细胞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性

变化及其特点和意义。掌握期前收缩和代偿间隙的概念、产生机制。

2.掌握自动节律性的概念。掌握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快反应细胞和慢反应细胞跨膜电位、膜离子通道的

特点、4期自动去极化的形成机制)。掌握正常起搏点、窦性心律、异位心律的概念,了解窦房结对潜在起搏点的控制

方式。掌握影响自律性的因素。

3.了解心脏内兴奋传导的过程。掌握兴奋在心脏内传导的特点、意义和影响传导性的因素。

4.了解心电图各波的生理意义和产生原理。

二、心脏的泵血功能

1.掌握心动周期的概念。

2.掌握心脏泵血的过程及心室内压力、容积和瓣膜活动的变化。了解心动周期中房内压的变化。

3.了解心音的形成及其临床意义

4.掌握衡量心泵功能的指标。

5.掌握心脏泵功能的调节(前负荷、后负荷、心肌收缩能力对搏出量的调节,心率对心输出量的影响)。

6.了解心泵功能的储备。

三、血管生理

1.了解各类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阻力血管、交换血管和容量血管的概念。

2.了解血流量、血流阻力的概念。了解血液粘滞度对血流阻力的影响,掌握血管口径对血流阻力的影响。掌握血压的概

念。

3.掌握动脉血压的形成条件。掌握外周阻力、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平均动脉压的概念。掌握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了解动脉脉搏波形与传播。

4.掌握中心静脉压的概念、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了解静脉对血流的阻力。掌握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

5.掌握微循环的概念。了解微循环的结构、血流通路及功能。掌握微循环血流量的调节。了解血液与组织液之间物质交

换的方式。

6.掌握组织液生成和回流的原理及其影响因素。

7.了解淋巴液的生成与意义。

四、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1.掌握心脏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机制。掌握支配大部分血管的交感缩血管神经的作用、递质及血管上的受体。了解舒血

管神经纤维及其作用。

2.了解心血管中枢。

3.掌握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感受器、反射效应和生理意义)。了解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颈

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4.掌握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了解血管升压素、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

活性物质、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心房钠尿肽等体液因素对循环系统功能的影响。

5.了解局部血流调节和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

五、器官循环

1.掌握冠脉循环的特点和影响冠脉血流量的因素。

2.了解肺循环、脑循环的特点及其调节。

3.了解脑脊液的生成、吸收和血-脑屏障的概念。

第五章呼吸

目的和要求:掌握肺通气的原理及其衡量指标。了解呼吸气体交换的原理和过程。掌握气体在血液中运输的形式。

了解呼吸节律的产生和维持。掌握呼吸运动的调节。

一、肺通气

1.掌握呼吸的概念及其三个环节。

2.掌握肺通气的动力(原动力、直接动力)。了解呼吸运动的过程和型式。了解呼吸运动时肺内压、胸内压的变化。掌

握胸内压的形成和生理意义。掌握肺通气的阻力:弹性阻力、顺应性的概念;了解肺的静态顺应性曲线和比顺应性的

概念。掌握肺弹性阻力的来源。了解表面张力的概念,掌握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来源、主要作用及其临床意义。了解

胸廓的弹性阻力和顺应性。了解非弹性阻力的概念和影响气道阻力的因素。了解呼吸功的概念。

3.掌握肺活量、用力呼气量的概念和意义。了解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机能残气量、残气量、用力肺活量、肺

总量的概念。掌握每分通气量、无效腔的概念,掌握肺泡通气量的概念及其与肺通气效率的关系。

二、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1.了解气体交换的原理和影响气体扩散速率的因素。了解气体分压和溶解气体张力的概念。了解肺泡、血液和组织中气

体的分压值。

2.了解肺部气体交换和组织部位气体交换的过程。掌握影响肺换气的因素,通气/血流比值概念及其意义。

三、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1.掌握氧气在血液中运输的形式,氧容量、氧含量和氧饱和度的概念。了解氧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

2.掌握二氧化碳在血液中运输的形式,了解二氧化碳解离曲线。

四、呼吸运动的调节

1.了解呼吸中枢的概念,各级呼吸中枢在呼吸运动调节中的作用和地位(延髓基本呼吸中枢、脑桥上部的PBKF懒)。

了解呼吸基本节律的形成。

2.了解肺牵张反射的概念、过程和意义。掌握化学感受器的概念、分布及适宜刺激。掌握动脉血液中二氧化碳分压、氧

分压、氢离子浓度变化对呼吸运动的影响及其在呼吸调节中的相互作用。

3.了解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及其意义,防御性呼吸反射。了解周期性呼吸。

第六章消化和吸收

目的和要求:掌握食物在胃、小肠内的消化过程;了解食物在口腔、大肠的消化。了解小肠对主要营养物质吸收的

基本过程。掌握自主神经系统和胃肠激素对消化腺分泌和消化管运动的调节作用。

一、概述

1.掌握消化(机械性消化、化学性消化)和吸收的概念。了解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和电生理特性。

2.了解消化腺的分泌功能。掌握消化液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

3.掌握胃肠的神经支配、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消化管运动和消化腺分泌的影响。

4.掌握胃肠激素的概念和作用。了解胃肠内分泌细胞的特点•了解脑-肠肽的概念。

二、口腔内消化

1.了解唾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了解唾液分泌的调节。

2.了解咀嚼及其作用。

3.了解吞咽动作的分期、食管下括约肌的作用及其调节。

三、胃内消化

1.掌握胃液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了解盐酸的分泌机制。掌握刺激胃酸分泌的主要内源性物质及其作用机制。掌握消化

期的胃液分泌(头期、胃期、肠期)和机制。掌握胃液分泌的抑制性调节(盐酸、脂肪和高张溶液)。

2.了解胃运动的主要形式。掌握胃排空的概念及其控制。了解消化间期的胃运动。了解呕吐及其产生机制。

四、小肠内消化

1.掌握胰液的性质、成分、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2.掌握胆汁的主要成分、作用及其分泌和排出的调节。

3.了解小肠液的性质、成分、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4.了解小肠在消化期和消化间期的运动形式。了解小肠运动的调节和回盲括约肌的功能。

五、大肠内消化

1.了解大肠液的分泌、大肠的运动形式和排便反射。

2.了解大肠内细菌的作用。

六、吸收

1.掌握吸收的主要部位及其原因。

2.了解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方式、吸收形式和吸收途径。

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

目的和要求:了解能量代谢的概念与测定原理。掌握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基础代谢率的测定。掌握机体产热过程、

散热方式及其调节。了解体温的调节机制。

教学内容:

一、能量代谢

1.掌握能量代谢的概念。

2.了解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去路。了解几种主要营养物质的能量转化。

3.了解食物的热价、氧热价的概念,了解呼吸商、非蛋白呼吸商的概念以及影响呼吸商的因素。

4.掌握能量代谢率的概念及其衡量标准。了解能量代谢率的测定原理和方法(直接测热法和间接测热法)。

5.掌握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

6.掌握基础代谢率的概念、临床应用的简便方法、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二、体温

1.掌握体温的概念及其正常值,了解体温的生理变动(昼夜变化、性别、年龄等)。了解皮肤温度和平均体温。

2.掌握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产热的形式及产热活动的调节。

3.掌握机体的主要散热器官、散热的方式(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散热)及散热活动的调节。

4.了解温度感受器、体温调节的基本中枢和调定点学说。

第八章尿的生成与排出

目的和要求:掌握尿生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了解尿液浓缩和稀释的基本原理。掌握尿生成的神经、体液调节。掌握

清除率的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内容:

一、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

1.了解肾单位的构成、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的区别,了解球旁器及其功能,了解肾脏的神经支配和血液供应特点。

2.掌握肾血流量的调节(自身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二、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1.掌握肾小球滤过率、滤过分数的概念与正常值。

2.掌握滤过膜的组成、结构特点及其通透性,掌握肾小球滤过的动力一有效滤过压。掌握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滤过

膜的面积和通透性、有效滤过压和肾血浆流量)。

三、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功能

1.掌握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的概念。

2.掌握近端小管对Na+、Cl->水与葡萄糖的重吸收。掌握HC03一的重吸收及其与H+分泌的关系(排酸保碱)。

3.了解K+的重吸收及终尿中K+的来源。了解髓拌中的物质转运。

4.掌握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对K+、H+、NH3的分泌。

四、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1.了解尿液浓缩与稀释的原理。

2.了解肾髓质渗透压梯度的形成及其与尿浓缩的关系。

3.了解直小血管在维持肾髓质渗透压梯度中的作用。

五、尿生成的调节

1.掌握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和球-管平衡对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影响。掌握渗透性利尿的概念。

2.了解肾交感神经的作用,掌握抗利尿激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的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了解抗利尿激素、醛固

酮的作用机制。掌握水利尿的概念。了解心房钠尿肽的作用。

六、清除率

1.掌握清除率的概念。

2.掌握清除率的计算方法和测定消除率的意义(利用消除率的概念测定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流量和推测肾小管的功能)。

七、尿的排放

1.了解膀胱与尿道的神经支配。

2.了解排尿反射的过程及其临床意义。

第九章感觉器官

目的和要求:掌握眼折光系统的折光原理及感光功能。掌握听觉的产生过程。了解内耳对声音的初步分析功能。了

解前庭器官的功能。了解嗅觉、味觉的特点及感受器。

教学内容:

一、感受器的一般生理

1.了解感受器、感觉器官的定义与分类。

2.了解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适宜刺激、换能作用、编码功能、适应现象)

二、眼的视觉功能

1.了解视觉的概念和眼球的基本结构。

2.掌握眼的折光系统的光学特性。了解简化眼的概念与应用。掌握视力(视敏度)的概念。

3.掌握眼的调节(晶状体变凸、瞳孔缩小和眼球会聚)及其意义。掌握近点、瞳孔近反射、瞳孔对光反射的概念。

4.了解老视、近视、远视、散光的发病原因、特点及其矫正方法。

5.了解视网膜的结构特点。掌握视杆细胞、视锥细胞的功能与分布。了解视网膜上两种感光换能系统的存在及其主要依

据。

6.掌握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代谢及其与夜盲症的关系。

7.了解视杆细胞外段的超微结构和感受器电位的产生。

8.了解视锥细胞的换能,了解三原色学说的基本内容。

9.了解视网膜的信息处理。

10.了解暗适应、明适应的概念和产生机制。了解视野的概念与特点。了解双眼视觉和立体视觉。

三、耳的听觉功能

1.了解听阈、最大可听阈、听域的概念。

2.掌握外耳的功能,中耳的结构及其增压效应。

3.掌握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

4.了解耳蜗的结构要点,耳蜗对声音频率初步分析的基本原理(基底膜的振动和行波理论)。

5.了解耳蜗的生物电现象;掌握耳蜗微音器电位的概念与意义。

6.了解听神经的动作电位。

四、内耳的平衡感觉功能

1.了解前庭器官的感受装置和适宜刺激。

2.了解前庭反应、眼震颤及其临床意义。

五、嗅觉、味觉和皮肤感受器的功能

1.了解嗅觉感受器和嗅觉的一般性质。

2.了解味觉感受器和味觉的一般性质。

3.了解皮肤感受器的功能。

第十章神经系统

目的和要求:掌握化学性突触传递的原理,中枢对躯体运动和内脏活动的调节功能。了解中枢神经结构的基本功能、

中枢的感觉功能和脑的高级功能。

教学内容:

-、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1.了解神经元的基本结构与功能。掌握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了解神经纤维的分类。了解神经元蛋白的合成与轴浆

运输。了解神经的营养性作用和支持神经的营养性因子。

2.了解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二、神经元间的功能联系及反射

1.掌握突触的概念与分类。了解突触的微细结构。

2.掌握突触处兴奋的传递过程(EPSP和IPSP的产生机制)。掌握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概念。

3.掌握突触抑制的类型与产生机制(突触后抑制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传入侧枝性抑制与回返性抑制;突触前抑

制),了解突触的易化。

4.掌握突触传递的特征。了解突触的可塑性。

5.了解非突触性化学传递与电突触传递。

6.掌握神经递质的概念;了解确定神经递质的条件。了解调质的概念、递质和调质的分类。了解递质的共存和代谢。

7.掌握受体的概念。了解激动剂、拮抗剂、配体的概念,神经递质受体的特点。

8.周围神经系统:掌握胆碱能纤维的概念与分布;掌握胆碱能受体的类型、分布、主要生理作用及其常用拮抗剂。中枢

神经系统:了解胆碱能神经元的分布;了解胆碱能受体的类型及其作用。

9.周围神经系统:周围肾上腺素能纤维的概念与分布;掌握肾上腺素能受体的类型、分布、主要生理作用及其常用拮抗

剂。中枢神经系统:了解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的分布;了解肾上腺素受体的类型及其作用。

10.了解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分布、多巴胺受体的类型及其作用。了解5-羟色胺神经元的分布,5-羟色胺受体的类型及其

作用。了解谷氨酸、门冬氨酸、Y-氨基丁酸、甘氨酸、肽类递质、喋吟类递质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分布、受体的类型及

其作用。

H.掌握反射的概念;了解反射弧的概念及其组成;掌握反射的类型(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概念及其意义。了解反

射的基本过程。

12.了解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辐射、聚合、环状、链锁状联系。

三、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1.了解脊髓、脑干的感觉传导功能。

2.了解丘脑的三个细胞群及其主要功能。

3.掌握丘脑的感觉投射系统:特异性投射系统与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及其功能。掌握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的概念、

特点、作用与意义。

4.了解体表感觉、本体感觉、内脏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的皮质代表区与特点。了解感觉皮层的可塑性。

5.了解触-压觉、肌肉本体感觉、温度觉、痛觉的特点与临床意义;了解皮肤痛与内脏痛的特征;掌握牵涉痛的概念,

了解其产生机制。

四、脑的电活动与觉醒、睡眠机制

1.了解皮层诱发电位的概念与临床意义。

2.了解自发脑电活动、脑电图、皮层电图的概念;了解脑电图的波形及其形成机制。

3.了解觉醒状态的维持机制,了解睡眠的时相(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发生机制及其生理意义。

五、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

1.掌握有髓运动神经元的种类及其功能;掌握运动单位的概念。

2.掌握牵张反射的概念与类型;掌握腱反射、肌紧张的概念及其意义。掌握牵张反射的反射弧(肌梭、腱器官、传入神

经和中枢)和反射过程。

3.了解随意运动的产生和协调。了解大脑皮层运动区及其功能特征。了解运动传导通路。

4.掌握脊休克的概念及主要表现,并了解其产生机制。了解脊髓对姿势的调节。

5.掌握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去大脑僵直的概念及其产生机制。了解脑干对姿势的调节(状态反射、翻正反射)。

6.了解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了解直接通路和间接通路;掌握基底神经节功能障碍时的主要表现和中枢递质功

能变化的机制。

7.了解前庭小脑、脊髓小脑、皮层小脑的功能。

六、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本能行为和情绪反应的调节

1.掌握自主神经系统的结构特征、功能特征;掌握交感神经系统、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及其生理意义。

2.掌握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了解脊髓、低位脑干、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了解本能行为和情绪反应的神经

调节。

七、脑的高级功能

1了解学习的概念和形式。了解条件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

2.了解记忆的过程,了解遗忘的概念。了解学习、记忆的机制。

3.了解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和左、右半球的功能特征。

第H^一章内分泌

目的和要求:了解激素的递送方式及激素作用的•般特征。了解激素的作用原理。掌握下丘脑调节肽、腺垂体和神

经垂体激素、甲状腺激素、糖皮质激素、胰岛素、肾上腺髓质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了解甲状旁腺素、降

钙素及1,25-二羟维生素D3的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教学内容:

一、概述

1.掌握激素的概念。了解激素的递送方式。

2.了解激素的分类和作用的一般特征。

3.了解激素受体的分类和调节;了解激素的作用机制(第二信使学说和基因表达学说)。

二、下丘脑与垂体的内分泌

1.掌握下丘脑与垂体联系的结构基础;掌握下丘脑调节肽的概念、种类及其作用。了解调节下丘脑促垂体区肽能神经元

活动的递质。

2.掌握腺垂体激素的种类,生长素、催乳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3.掌握神经垂体激素的种类、来源及其生理作用。

三、甲状腺的内分泌

1.了解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合成、储存、释放、运输与代谢。

2.掌握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四、甲状旁腺与调节钙、磷代谢的激素

1.了解甲状旁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与分泌的调节。

2.了解降钙素的生物学作用与分泌的调节。

3.了解1,25-二羟维生素D3的生物学作用与分泌的调节。

五、肾上腺的内分泌

1.了解肾上腺皮质的结构特点;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种类、生物合成、运输与代谢。

2.掌握糖皮质激素的生物系作用与分泌的调节。

3.了解肾上腺髓质激素的合成与代谢;掌握肾上腺髓质激素的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六、胰岛的内分泌

1.掌握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2.了解胰岛素受体及其信息传递机制。

七、松果体的激素与前列腺素

1.了解松果体分泌的激素(褪黑素和肽类激素)的主要作用。

2.了解前列腺素的合成。

第十二章生殖

目的和要求:掌握性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掌握月经周期中卵巢、子宫的周期性改变。

教学内容:

一、男性生殖

1.了解睾丸的生精过程、精子的运输与射精。

2.掌握睾丸的内分泌功能、雄激素的生理作用及睾丸功能的调节。

二、女性生殖

1.掌握卵巢的主要功能、雌激素与孕激素的生理作用。

2.掌握月经周期中卵巢、子宫的周期性改变。

3.了解受精、着床、妊娠的基本概念;掌握妊娠的维持及激素调节。

※〈绪论〉

单项选择题

1.成年人体液量约占体重的百分数是

A.40%B.45%C.50%D.55%E.60%

2.内环境最重要的特征是

A.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B.各参数静止不变C.各参数大幅波动外环境同步变化E.不因代谢而改变

3.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指

A.细胞内液理化性质保持不变B.细胞外液理化性质保持不变

C.细胞内液化学成分相对恒定D.细胞外液化学成分保持恒定

E.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相对恒定

4.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在于

A.为细胞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B.保证足够的能量贮备C.使营养物质不致过度消耗

D.与环境变化保持一致E.将内部功能活动固定在一个水平

5.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由受体接受刺激而引起B.是机体功能调节的惟一方式C.通过非条件反射实现

D.调节过程不存在反馈E.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属于神经调节

6.下列关于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A.必须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B.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C.包括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D.只要中枢存在,刺激即可引起反射E.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7.反射弧效应器的主要功能是

A.接受刺激B.整合分析信息C.产生反应D.传导信息E.接受刺激和产生反应

8.关于体液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从属于神经调节,不能独立发挥作用B.组织代谢产物的作用不属于体液调节

C.调节代谢、生殖,但不影响生长、发育D.神经分泌不属于体液调节

E.主要由内分泌腺和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来完成

9.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对刺激所产生的

A.适应性反应B.旁分泌C.负反馈D.正反馈E.前馈

10.关于负反馈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控制部分对受控部分的反馈B.调节过程不可逆C.可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

D.其结果使生理过程稳定于正常水平,E.分娩就是例子

11.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调节过程是

A.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C.自身调节D.正反馈E.负反馈

12.下列生理过程中,属于负反馈调节的是

A.排尿反射B.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C.分娩D.血液凝固E.排便反射

13.人体体温保持相对恒定,需要

A.自身调节B.负反馈C.正反馈D.条件反射E.环境温度稳定

14.关于正反馈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维持内环境稳态B.使某种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完成C.是神经调节中的主要机制

D.是体液调节中的主要机制E.肾血流量比较稳定就是例子

15.正反馈的意义在于

A.改善受控部分接受控制信息的反应状态B.保持功能活动的稳态C.使控制部分受到抑制

D.增强受控部分对控制信息的敏感性E.使功能活动按固有程序迅速达到特定水平

16.下列生理过程中,属于正反馈调节的是

A.降压反射B.体温调节C血糖浓度的调节D.排尿反射E.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17.血压突然升高引起心跳变慢而弱的原因是

A.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C.自身调节D.正反馈E.前馈

18.通过调节使效应器或靶器官的活动不断增强,属于

A.条件反射B.非条件反射C.反馈D.正反馈E.负反馈

19.干扰信号直接作用于控制部分,称为

A.负反馈B.前馈C.正反馈D.自身调节E.神经调节

【参考答案】

1.E2.A3.E4.A5.E6.D7.C8.E9.A10.D11.E12.B13.B14.B15.E16.D17.A

18.D19.B

※〈细胞的基本功能〉

单项选择题

1.通道扩散的特点

A.逆浓度梯度B.消耗化学能C.转运小分子物质D.转运脂溶性物质E.以上都不是

2.刺激是

A.外环境的变化B.内环境的变化C.生物体感受的环境变化

D.引起机体抑制的环境变化E.引起机体兴奋的环境变化

3.兴奋性是机体()的能力

A.作功B.运动C.适应D.疲劳E.对刺激产生反应

4.钠泵活动最重要的意义

A.消耗ATPB.维持兴奋性C.防止细胞肿胀D.建立势能贮备E.维持细胞内高钾

5.神经细胞静息电位的形成机制

A.K十平衡电位B.K十外流+Na十内流C.K十外流+C1—外流

D.Na十内流+CI—内流E.Na十内流+K十内流

6.氧和二氧化碳的跨膜转运方式

A.单纯扩散B.易化扩散C.主动转运D.继发性主动转运E.入胞和出胞作用

7.判断组织兴奋性最常用的指标

A.阈强度B.阈电位C.刺激波宽D.刺激频率E.强度-时间变化率

8.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的共同特征

A.反射活动B.动作电位C.神经传导D.肌肉收缩E.腺体分泌

9.神经细胞锋电位上升支的离子机制

A.Na十内流B.Na十外流C.K十内流D.K十外流E.Ca2十内流

10.维持细胞膜内外Na+和K+浓度差的机制

A.ATP作用B.Na泵活动C.K十易化扩散D.Na十易化扩散E.Na十、K十通道开放

11.神经干动作电位幅度在一定范围内与剌激强度成正变的原因

A.全或无定律B.离子通道不同C.局部电流不同D.局部电位不同E.各条纤维兴奋性不同

12.细胞动作电位的正确叙述

A.动作电位传导幅度可变B.动作电位是兴奋性的标志C.阈下刺激引起低幅动作电位

D.动作电位幅度随刺激强度变化E.动作电位以局部电流方式传导

13.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大数取决于

A.兴奋性B.刺激频率C.刺激强度D.不应期长短E.锋电位幅度

14.关于局部兴奋的错误叙述

A.无不应期B.衰减性扩布C.属于低幅去极化D.由阈下刺激引起E.开放的Na+通道性质不同

15.阈下刺激时膜电位可出现

A.极化B.去极化C.复极D.超极化E.超射

16.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因素

A.K+内流B.C1—内流C.Na+内流D.K+外流E.Ca2+内流

17.神经纤维兴奋的标志

A.极化状态B.局部电位C.锋电位D.局部电流E.阈电位

18.具有“全或无”特征的电位

A.终板电位B.突触后电位C.锋电位D.感受器电位E.发生器电位

19.神经细胞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A.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B.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低常期C.绝对不应期-局部反应期-超常期

D.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低常期-超常期E.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

20.兴奋性为零的时相

A.绝对不应期B.相对不应期C.超常期D.低常期E.静息期

21.载体扩散不具有的特点

A.饱和性B.电压依赖性C.结构特异性D.不消耗能量E.相对竞争抑制

22.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的错误论述

A.属于细胞内电位B.膜外正电,膜内负电C.数值接近K十平衡电位D.数值接近Na十平衡电位

E.不同种类细胞数值不同

23.神经纤维静息电位错误论述

A.胞外[K十]小于胞内B.胞内[Na十]低于胞外C.细胞膜对K十通透性高D.细胞膜对Na十通透性低

E.胞外[K十]t,静息电位值t

24.神经、肌肉和腺体兴奋的共同标志

A.肌肉收缩B.腺体分泌C.局部电位D.动作电位E.突触后电位

25.当胞外[K+]t时,产生

A.RP幅值t,AP幅值tB.RP幅值t,AP幅值IC.RP幅值I,AP幅值(

D.RP幅值I,AP幅值tE.RP幅值不变,AP幅值t

26.当达到K+平衡电位时

A.膜内电位为正B.K+的净外电流为零C.膜两侧电位梯度为零D.膜外K+浓度高于膜内

E.膜两侧K+浓度梯度为零

27.关于钠泵生理作用的错误描述

A.防止细胞水肿B.造成胞内高钾C.造成高血高钾D.建立膜两侧的离子储备

E.产生膜两侧Na+、K+不均匀分布

28.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组成

A.阈电位B.锋电位C.局部电位D.负后电位E.正后电位

29.神经静息电位数值与膜两侧

A.K+浓度差呈正变关系B.K+浓度差呈反变关系C.Na+浓度差呈正变关系D.Na+浓度差呈反变关系

E.Ca2+浓度差呈反变关系

30.引起机体反应的环境变化是

A.反射B.兴奋C.刺激D.反应E.抑制

31.阈电位是引起

A.超射的临界膜电位值B.极化的临界膜电位值C.超极化的临界膜电位值D.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值

E.局部电位的临界膜电位值

32.阈强度(阈值)增大代表兴奋性

A.增高B降低C.不变D.先降低后增高E.先增高后降低

33.有髓神经纤维的传导特点

A.传导速度慢B.跳跃式传导C.减衰性传导D.单向传导E.电缆式传导

34.运动神经兴奋时,何种离子进入轴突末梢的量与囊泡释放量呈正交关系

A.Ca2+B.Mg2+C.Na+D.K+E.Cl-

35.骨骼肌收缩和舒张的基本功能单位是

A.肌原纤维B.肌小节C.肌纤维D.粗肌丝E.细肌丝

36.骨骼肌收缩时释放到肌浆中的Ca2+被何处的钙泵转运

A.横管B.肌膜C.线粒体膜D.肌浆网膜E.粗面内质网

37.下述哪项不属于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A.易受各种体液因素的影响B.不呈现骨骼肌和心肌那样的横纹C.细肌丝结构中含有肌钙蛋白

D.肌浆网不如骨骼肌中的发达E.细胞内未发现类似骨骼肌那样的Z线

38.神经一肌接头传递中,消除乙酰胆碱的酶是

A.磷酸二酯酶B.腺甘酸环化酶C.胆碱酯酶D.ATP酶E.胆碱乙酰化酶

39.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化学递质是

A.肾上腺素B.去甲肾上腺素C.Y-氨基丁酸D.乙酰胆碱E.5—羟色胺

40.当神经冲动到达运动神经末梢时可引起接头前膜的

A.Na+通道关闭B.Ca2+通道开放C.K+通道开放D.C1-通道开放E.C1-通道关闭

41.在神经-肌接头传递过程中,ACh与ACh门控通道结合使终板膜

A.对Na+、K+通透性增加,发生超极化B.对Na+、K+通透性增加,发生去极化

C.仅K+通透性增加,发生超极化D.对Ca2+通透性增加,发生去极化

E.对C1-通透性增加,发生超极化

42.神经-肌接头传递的阻断剂是

A.阿托品B.胆碱酯酶C.美洲箭毒D.ATP酶E.四乙基铉

43.肌细胞中的三联管指的是

A.每个横管及其两侧的肌小节B.每个横管及其两侧的终末池C.横管、纵管和肌质网

D.每个纵管及其两侧的横管E.每个纵管及其两侧的肌小节

44.骨骼肌细胞中横管的功能是

A.钙离子的贮存库B.钙离子进出肌纤维的通道C.营养物质进出肌细胞的通道D.将兴奋传向肌细胞深部

E.使钙离子和肌钙蛋白结合

45.肌肉收缩滑行学说的直接根据是肌肉收缩时

A.肌小节长度缩短B.暗带长度不变,明带和H带缩短C.暗带长度缩短,明带和H带不变

D.相邻的Z线相互靠近E.明带和暗带的长度均缩短

46.在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中起关键作用的离子是

A.Na+B.Cl-C.Ca2+D.K+E.Mg2+

47.肌肉的初长度取决于

A.被动张力B.前负荷C.后负荷D.前负荷与后负荷之和E.前负荷与后负荷之差

48.肌张力最大的收缩是

A.等长收缩B.等张收缩C.单收缩D.不完全强直收缩E.完全强直收缩

49.有机磷中毒时,可使

A.ACh释放增加B.ACh与ACh门控通道结合能力增高C.胆碱酯酶数量减少D.胆碱酯酶活性降低

E.终板膜上ACh门控通道功能增强

50.某肌细胞静息电位为-70mV,当变为+20mV时称为

A.极化B.去极化C.超极化D.反极化E.复极化

51.后一个刺激落在前,•次收缩的舒张期内引起的复合收缩称为

A.单收缩B,不完全强直收缩C.完全强直收缩D.等张收缩E.等长收缩

52.短时间的一连串最大刺激作用于肌肉,当相继两次刺激间的时距小于绝对不应期,后一刺激则出现

A.一连串单收缩B.一次单收缩C.无收缩反应D.完全强直收缩E.不完全强直收缩

53.在神经-骨骼肌接头部位,囊胞释放Ach所引起的膜电位变化是

A.突触后电位B.接头后电位C.局部电位D.终板电位E.微终板电位

54.有机磷农药中毒出现肌束颤动症状,是由于何种酶受到抑制

A.腺昔酸环化酶B.胆碱酯酶C.单胺氧化酶D.ATP酶E.氨基肽酶

55.筒箭毒可被作为肌松剂应用,是由于能在终板膜部位

A.激活胆碱酯酶B.与ACh竞争结合位点C.与ACh结合成复合物D.抑制神经末梢Ca2+内流

E.减少囊泡释放ACh

56.骨骼肌细胞中哪种蛋白质能叮肌浆中的Ca2+结合

A.肌凝蛋白B.肌红蛋白C,原肌凝蛋白D.肌纤蛋白E.肌钙蛋白

57.骨骼肌细胞内贮存Ca2+的主要部位在

A.纵管B.横管C.三联管D.终末池E.肌质网

58.骨骼肌舒张时

A.消耗ATPB.不消耗能量C.释放机械能D.释放化学势能E.需Mg2+离子

59.肌肉的初长度是由哪项因素决定的

A.肌肉的种类B.肌肉的酶活性C.前负荷D.后负荷E.横桥的数目

60.骨骼肌收缩的最适前负荷是肌小节的初长度处于

A.1.5pmB.1.5-2.0pmC.2.2pmD.2.022pmE.3.5pm

61.在正常人体,参与维持姿势的骨骼肌收缩形式主要是

A.完全强直收缩B.不完全强直收缩C.复合收缩D.等张收缩E.等长收缩

62.能够反映前负荷对肌肉收缩影响的是

A.长度-张力曲线B.被动张力曲线C.等长单收缩曲线D.张力-速度曲线E.等张单收缩曲线

63.下列哪项因素会降低骨骼肌的收缩力

A.增加后负荷B.增加前负荷C.给肾上腺素D.缺氧E.给咖啡因

64.等张收缩的特点是

A.不产生位移B.发生在离体骨骼肌C.是单收缩D.可做功E.可维持姿势

【参考答案】

1.E2.C3.E4.D5.A6.A7.A8.B9.A10.B1LE12.E13.D14.E15.B16.D

17.C18.C19.E20.A21.B22.D23.E24.D25.C26.B27.C28.B29.A

30.C31.D32.B33.B34.A35.B36.D37.C38.C39.D40.B41.B42.C

43.B44.D45.B46.C47.B48.E49.D50.D51.B52.C53.D54.B55.B

56.E57.D58.A59.C60.D61.E62.A63.D64.D

※〈血液〉

单项选择题

1.50Kg的成年男性其血液总量和血浆量分别约为:

A.2500ml和1000mlB.5000ml和2500mlC.3500ml和2000mlD.4500ml和2000mlE.60000ml和3500ml

2.血细胞比容是指血细胞:

A.与血浆容积之比B.与血管容积之比C.与白细胞容积之比D.占血液的容积百分比

E.与血浆中无机物的容积之比

3.有关血浆晶体渗透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占血浆渗透压的小部分B.主要由白蛋白组成C.与血浆容量有关

D.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时红细胞膨胀E.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时血量增加

4.构成血浆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

A.白蛋白B.葡萄糖C.球蛋白D.NaClE.KC1

5.下列溶液中属于等渗溶液的是:

A.0.1%NaClB.5%葡萄糖C.2%尿素D.5%葡萄糖盐水E.9%NaCl

6.全血的粘滞性主要取决于:

A.血浆蛋白含量B.红细胞数量C.白细胞数量D.红细胞的叠连E.NaCl的浓度

7.维持红细胞正常形态的重要因素是:

A.组织液胶体渗透压B.血浆胶体渗透压C.血浆晶体渗透压D.血浆白蛋白浓度E.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

8.血浆胶体渗透压的生理意义主要是:

A.调节细胞内外水平衡B.维持红细胞正常形态C.维持血管内外电解质的含量

D.使水分通过毛细血管进入组织液E.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交换,维持血容量

9.影响血管内外水分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血浆晶体渗透压B.血浆胶体渗透压C.血浆渗透压D.组织液胶体渗透压E.血浆的粘滞性

10.血浆蛋白量显著减少时,可引起:

A.血浆渗透压显著降低B.组织液生成增多C.淋巴回流量减少D.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E.有效滤过压下降

11.血浆中何种物质浓度改变时,可能引起组织水肿:

A.血浆NaQ浓度升高B.血浆球蛋白浓度下降C.血浆白蛋白浓度下降D.血浆A/G比值增大

E.血浆葡萄糖浓度升高

12.与红细胞的许多生理特征有密切关系的是:

A.红细胞的数量B.血红蛋白的含量C.红细胞的形态特点D.红细胞的比容E.红细胞的成熟

13.成熟红细胞在下列哪种溶液中易发生溶血:

A.0.65%NaClB.5%葡萄糖C.1.9%尿素D.10%葡萄糖盐水E.0.9%NaCl

14.易使红细胞发生叠连,导致血沉加快的因素是:

A.血浆白蛋白增加B.血浆纤维蛋白原减少C.血清卵磷脂增加D.血浆球蛋白增加

E.红细胞膜表面负电荷增加

15有关红细胞功能的下列说明,错误的是:

A.运输02与CO2B可调节机体的酸碱平衡C.其功能通过血红蛋白实现

D.溶血后的血红蛋白功能不变E.02与血红蛋白结合成HbO2而运输

16.下例各项中,可引起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是:

A.骨髓抑制B.长期慢性失血C.肾功能衰竭D.内因子缺乏E.脾功能亢进

17.促进红细胞成熟的因子是:

A.蛋白质和铁B.促红细胞生成素C.内因子D.维生素B12和叶酸E.雄激素

18.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原因是:

A.骨髓的造血功能抑制B.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C.蛋白质摄入不足

D.机体缺铁E.红细胞脆性大

19.缺乏内因子引起贫血是由于:

A.红细胞成熟和分裂障碍B.血红蛋白合成减少C.造血原料不足

D.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E.红细胞脆性增大

20.各种血细胞均起源于:

A.多能干细胞B.淋巴系祖细胞C.髓系干细胞D.定向祖细胞E.基质细胞

21.主要调节晚系红细胞、也能调节早系红细胞分裂成熟的是:

A.爆式促进因子B.促红细胞生成素C.雄激素D.红细胞提取物E.雌激素

22.红细胞在血管外破坏的主要场所是:

A.肾、肝B.脾、肝C.肾、脾D.胸腺、骨髓E.骨髓、淋巴结

23.关于白细胞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中性粒细胞可吞噬病原微生物B.单核细胞进入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C.淋巴细胞参与特异性免疫作用

D.嗜酸粒细胞释放肝素、组织胺等E.嗜酸粒细胞与过敏反应有关

24.机体化脓性细菌感染时,血中增多的白细胞主要是:

A.中性粒细胞B.嗜酸性粒细胞C.单核细胞D.淋巴细胞E.嗜碱性粒细胞

25.在患某些寄生虫病或过敏反应时增多的白细胞主要是:

A.中性粒细胞B.嗜酸性粒细胞C.嗜碱性粒细胞D.单核细胞E.T淋巴细胞

26.白细胞中数量最少、能合成组织胺和肝素的是:

A.中性粒细胞B.嗜酸性粒细胞C.嗜碱性粒细胞D.单核细胞E.淋巴细胞

27.具有变形运动和吞噬能力,并参与免疫应答中抗原信息传递的白细胞是:

A.中性粒细胞B.嗜酸性粒细胞C.嗜碱性粒细胞D.单核细胞E.淋巴细胞

28.血小板参与:

A.吞噬作用B.生理止血C.细胞免疫D.体液免疫E.运输

29.血小板减少导致皮肤出现出血斑点的重要原因是:

A.血小板不易粘着B.血小板不易聚集、C.毛细血管壁完整性受损D.血管收缩功能障碍E.凝血功能减弱

30.引起血小板聚集的最重要物质是:

A.肾上腺素B.5—羟色胺C.ADP组胺D.凝血酶E.胶原

31.血液凝固的本质变化是:

A.血小扳聚集B.红细胞叠连C.血细胞凝聚D.纤维蛋白形成E.红细胞凝集

32.血液凝固所分离出的淡黄色液体称:

A.血浆B.体液C.血清D.细胞外液E.细胞内液

33.血清成分的特点是:

A.血液去掉纤维蛋白原B.抗凝血液经离心沉淀的上清液C.血浆除去血浆蛋白的液体

D.全血除去血细胞后的液E.血浆去掉纤维蛋白原及某些凝血因子

34.维生素K参与部分凝血因子的合成,当维生素K缺乏时,可能引起:

A.因子n、xi、x、v缺乏B.因子n、vn、ix、x缺乏c.因子in、vn、x、xi缺乏

D.因子i、vm、xi、刈缺乏E.因子n、v、vn、x缺乏

35.抗血友病因子是:

A.因子vnB.因子DCC.因子XID.因子XE.因子VID

36.血液凝固的最后阶段是:

A.因子X被激活B.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C.凝血醮原激活物的形成

D.外源性凝血途径启动E.凝血酶原变成凝血酶

37.与血液凝固无关的因素是:

A.血小板数量B.肝脏功能C.血浆NaCl浓度D.红细胞凝集原有关E.凝血因子多少

38.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的根本区别是:

A.前者发生在体内,后者发生在体外B.前者发生在血管内,后者发生在血管外

C.前者只需体内因子,后者只需体外因子D.前者由因子XII启动,后者由川因子启动

E.前者速度慢,后者速度快

39.柠檬酸钠抗凝血的机理是:

A.去掉血浆中纤维蛋白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