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高效备课精研+知识精讲提升】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_第1页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高效备课精研+知识精讲提升】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_第2页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高效备课精研+知识精讲提升】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_第3页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高效备课精研+知识精讲提升】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_第4页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高效备课精研+知识精讲提升】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统治工具,着眼于防范与惩罚。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着眼于教育和引导。两者相辅相成。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成熟于隋唐。礼法结合是中华法系的重要特点。西方法律发展也有自己的路径,在罗马法的基础上,英国和法国分别发展了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强调司法独立、保护个人权利。新中国成立后,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就,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标准1.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2.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3.了解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和基本特征,知道宗教伦理在西方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4.了解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学习要点

一是梳理中国古代法律产生和发展的脉络,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法律儒家化的主要原因;认识宋元至明清时期法律与教化变化的原因,并对这种变化的影响做出正确的历史解释。

二是以时空观念为指导,掌握西方法律产生的渊源及其在不同阶段发展的情况及特点;通过史料阅读掌握近代西方法律的基本特征,分析近代西方法律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对中西法治理念进行比较,培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

三是掌握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法治建设取得的成就,加深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要性的认识。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核心概念:“法治”与“礼教”★法治:中国古代法治有着“法自君出”的特点,突出君主的无上权威,皇帝的言行就是法律,所以,法家的“法治”是“君权之上”、“国权至上”的法治。★礼教:即礼仪教化,礼教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乐文化,因其重视名份,又称名教,即以名为教。礼教思想统治影响中华民族两千余年。对名教系统的破坏行为称为"僭越"。法律着眼于防范与惩处,教化着眼于教育与引导,二者相辅相成。【学习聚焦】1、儒家的德治思想有积极意义,但法家的法治思想更符合战国时期各国富国强兵、政令统一的需要。——先秦:礼法之争2、汉魏以后,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逐步融入法典,礼法结合。唐律标志着中华法系的完备。——秦汉至隋唐:礼法融合3、宋朝以后,理学在社会上广泛传播,深入社会基层,并以乡约形式直接面向底层百姓宣讲。——宋元至明清:继承与发展中国古代法治与教化的发展过程时代法律教化礼法关系夏商西周禹刑、汤刑、九刑夏商:重刑轻德;西周:礼乐制度,敬天保民礼法并存春秋战国成文法诞生,法家思想盛行礼崩乐坏;儒家德治思想礼法对立秦秦律,严刑峻法焚书坑儒汉《春秋》决狱,法律儒家化的开端独尊儒术礼法结合魏晋以经注律,律令进一步儒家化唐唐律疏议,中华法系确立大唐开元礼,封建礼仪之大成宋宋刑统,天圣令理学广泛传播,向基层渗透约律融合约为律用元司法实践中援引唐律

明大明律,律例合编太祖六谕清大清律例圣谕十六条,圣谕广训出刑入礼,具有一定的进步性春秋郑国子产“铸刑书”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原因:不顾道德礼义,破坏了贵族等级秩序;公布刑书会使平民视法而动,引发争端。实质:维护奴隶主贵族特权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铸刑书”。晋国叔向曾写信反对:“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制为禄位,以劝其从,严断刑罚,以威其淫……民于是乎可任使也,而不生祸乱。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而徼幸以成之,弗可谓也。……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乱狱滋丰,贿赂并行,终子之世,郑其败乎!”子产:“若吾子之言,侨不才,不能及自损,吾以救世也。”——摘编自徐喜良《中国通史》【问题思考】叔向为何反对子产“铸刑书”?“铸刑书”有什么深远的历史影响?历史影响:①子产“铸刑书”限制贵族特权,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平民的利益。②刑书的内容具有鲜明的改革色彩,为法家的“以法治国”提供了经验,也为历代王朝法制建设的发展奠基,成为秦汉以后封建法制的滥觞。③对维护封建经济基础、促进封建社会的形成起到推动作用。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儒法之争派别儒家法家理念德治(礼治)、教化法治人性人性善人性恶代表人物及主张孔子:为政以德、爱惜民力;孟子:仁政,省刑罚、薄税敛;“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韩非子:①君主以法、术、势驾驭臣下;②君主赏罚分明,臣民守法奉令;③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保证法令畅通;效果儒家主张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重视民生与民意,但不适应兼并战争和富国强兵需要,难以实行;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认识①实质是国家治理方式之争,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阶层分化、百家争鸣的反映;②儒法之间既有争论,又相互借鉴,儒家并不完全排斥法律与刑罚;③二者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稳定社会秩序,根本目的是一致的。概念辨析:法家的“法治”与“依法治国”法家的“法治”思想是为了让君主利用刑律强化中央集权,刑律成为镇压人民、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工具,其实质是“人治”。“依法治国”是要实现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否定任何特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特别提醒】先秦儒家在力主“德治”的同时并不排斥“法治”,先秦法家在力主“法治”的同时也承认基本的道德存在,“德治”与“法治”在中国封建历史中一直都不是相互排斥的,水火不容的,而德治与法治相互结合的社会治理方法也是古往今来越来越明显的一种共识。中国古代法治与教化的发展过程时代法律教化礼法关系夏商西周禹刑、汤刑、九刑夏商:重刑轻德;西周:礼乐制度,敬天保民礼法并存春秋战国成文法诞生,法家思想盛行礼崩乐坏;儒家德治思想礼法对立秦秦律,严刑峻法焚书坑儒汉《春秋》决狱,法律儒家化的开端独尊儒术礼法结合魏晋以经注律,律令进一步儒家化唐唐律疏议,中华法系确立大唐开元礼,封建礼仪之大成宋宋刑统,天圣令理学广泛传播,向基层渗透约律融合约为律用元司法实践中援引唐律

明大明律,律例合编太祖六谕清大清律例圣谕十六条,圣谕广训汉代相较于秦朝更加注重维护伦理秩序。汉律特点:崇尚宽简、儒家经义成为法理基础。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法律儒家化的历程两汉时期,是儒家思想法律化的开始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渗透到立法领域,掀起了古典注释的高潮,中国法律的儒家化迈出了实质性一步。隋唐时期,儒家思想对中国法律的影响,被全面地反映在一部作为中国古代法典的代表作——《唐律疏议》中,唐律使儒家思想和封建法律融为一体,形成了儒法合一的法律体系。2、法律儒家化的特征礼法思想融合。突出重刑轻民。礼法界限模糊。732年,《大唐开元礼》特点: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之作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汉:法律开始儒家化秦前:德法对立礼法对立隋唐:律令完成儒家化魏晋:律令进一步儒家化礼法结合汉武帝尊儒学为正统儒学法典化法律儒家化

中华法系是指以中国古代伦理法为基础,以《唐律疏议》为代表的中国法律和仿照这种法律而制定的东亚、东南亚等封建国家法律的总称。中华法系是与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伊斯兰法系、印度法系并列的五大法系之一。中华法系的特点:礼法结合(典型特征);诸法合体,刑民不分;儒家思想影响深厚;重刑轻民,重公法轻私法;皇权至上,法律是维护君权的工具;司法从属于行政,无独立司法。中国古代法治与教化的发展过程时代法律教化礼法关系夏商西周禹刑、汤刑、九刑夏商:重刑轻德;西周:礼乐制度,敬天保民礼法并存春秋战国成文法诞生,法家思想盛行礼崩乐坏;儒家德治思想礼法对立秦秦律,严刑峻法焚书坑儒汉《春秋》决狱,法律儒家化的开端独尊儒术礼法结合魏晋以经注律,律令进一步儒家化唐唐律疏议,中华法系确立大唐开元礼,封建礼仪之大成宋宋刑统,天圣令理学广泛传播,向基层渗透约律融合约为律用元司法实践中援引唐律

明大明律,律例合编太祖六谕清大清律例圣谕十六条,圣谕广训继承与发展从自发形成到政府推广礼法融合的具体表现1、国家层面:强化封建礼教,构建正统观念2、社会层面:乡约逐步带上强制性,约律结合3、家庭层面:家规家法化1)核心内容: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2)强化手段:控制教育;科举授官;法律强化;授徒讲学……3)典型代表:732年颁布《大唐开元礼》劝诫→惩罚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1、深受宗法观念的影响,礼法结合,德主刑辅、礼刑并用。2、法律是君主专制的工具,专制色彩浓厚。同时又具有以民为本的特点。3、传统法律制度有着浓重的等级观念,“刑不上大夫”,在天理、国法、人情关系上协调统一。4、在“天下本位”和“义务本位”影响下,中国传统法律只规定义务而忽略权利。5、重伦理关系,孝亲亲伦,家国一体;重社会和谐,强调调解息争。

北宋《宋刑统》规定,除极少特殊情况外,凡田宅、婚姻、债务之类的民事诉讼,必须在每年十月一日以后才能起诉,次年正月三十日停止受理;南宋时期,因南方气候与北方不同,对起诉时间又做了相应调整,缩短了受理时间。这些规定(

)A.有效地防止了案件的挤压B.体现了儒学息讼贱讼理念C.意在维护农业生产的稳定D.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需要知识框架: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规范社会秩序【学习聚焦】1、在罗马法的基础上,英国和法国分别发展了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西方法律的起源和两大法系2、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立法和司法独立,强调保障个人的权利。——西方法律的基本特征3、基督教的宗教伦理不仅强化了教会对人们的控制,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教化功能。——基督教的功能核心概念:罗马法——《十二铜表法》和《罗马民法大全》第3表债权人有权拘禁不能按期还债的债务人。第8表

毁伤他人肢体而不能和解的,他人亦得以同态复仇。第9表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第11表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保留了落后习俗法律面前人人(指公民)平等具有阶级性,维护贵族利益保护私有财产评价:《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奴隶主贵族随意解释法律的特权。局限:保留了一些较野蛮的习惯法,实质上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核心概念:罗马法罗马法,泛指罗马奴隶制国家法律的总称,存在于罗马奴隶制国家的整个历史时期。它既包括自罗马国家产生至西罗马帝国灭亡时期的法律,以及皇帝的命令,元老院的告示,成文法和一些习惯法在内。也包括公元6世纪中叶以前东罗马帝国的法律。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理性自由平等正义等自然法原则。注重程序,无罪推定罗马法蕴含的精神:核心概念:罗马法——《十二铜表法》和《罗马民法大全》《十二铜表法》《罗马民法大全》时间罗马共和国东罗马帝国背景贵族与平民长期斗争东罗马帝国海上贸易发达,经济发展迅速,国势日盛;之前的法律规模庞大,内容庞杂,使用不便。宗旨主要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主要是为了协调帝国内部各种利益关系内容对传统习惯法的记录和整理大量法律文献的汇编地位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联系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发展核心概念:罗马法——《罗马民法大全》如何理解“《罗马民法大全》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材料:资本主义生产是在简单商品生产的基础上产生的,以《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代表的罗马法就是一种完整地体现简单商品生产的法,它对这种商品生产的各种法律关系,例如所有权、债权和契约等等,都做了极为详尽的规定,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巩固提供了现成的法律形式。——沈宗灵《略论罗马法的发展及其影响》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陪审制度仍是西方国家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保护人制度现代各国的律师制度几乎都源于罗马“不告不理”审判原则资产阶级以立法的形式确认“非经起诉,法官不得审判”原则保护私有财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律的核心核心概念:中古时期的日耳曼法和教会法教会法的发展历程形成时期鼎盛时期衰落时期4~9世纪10~14世纪15~19世纪教会法主要调整教会内部事务,较少涉及世俗事务教会权力达到顶峰,教皇逐步确立起在教会事务上的最高立法权教会地位下降,教会法日趋衰落,国家法律逐渐实现了理性化和世俗化辨析比较: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背景:11世纪,诺曼王朝,王室设立法院,派法官定期到各地巡回审判形成:12世纪,在习惯法基础上,形成全国普遍适用的“普通法”发展:13世纪,《大宪章》确立“法律至上,王权有限”的原则13世纪,王权加强,在罗马法基础上,法国统一法律,体系日益成熟完善:17世纪,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法律体系更加完善1789年大革命爆发后,制定一系列受启蒙思想和大革命影响的法律1804年以来,颁布“拿破仑法典”。

拿破仑法典与此前颁布的法律,构成了法国的成文法体系,最终确立了法国的资产阶级法律制度,形成了以罗马法为基础、以《法国民法典》为代表的世界性法律体系,称为“大陆法系”或“民法系”英美法系大陆法系扩展:美国等很多国家在学习英国法律的基础上制定了本国法律,它们构成了普通法系,也称“英美法系”。辨析比较: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比较项英美法系大陆法系相同点性质都是资本主义法律体系指导思想都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影响传统都继承了中古时期的罗马法背景以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资产阶级民族统一国家、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为基础不同点法律渊源以判例法为主,遵循先例以成文法为主,强调宪法,一般不承认判例法官地位突出,司法处于绝对中心地位明确立法和司法分工,法官作用不太突出,立法处于绝对中心地位立法和司法的关系受罗马法影响程度在习惯法基础上形成,受罗马法影响较小以罗马法为基础主要代表英、美、加、澳法、德、日、意基础知识:近代西方法律思想的起源和基本特征陪审团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但当时只适用于奴隶主和自由民。…11世纪,英国确立了陪审团制度。…律师制度的起源也可以追溯到罗马时期。…1878年德国颁布的国家律师法,奠定了近代律师制度的基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1764年7月,意大利人贝卡里亚提出: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的。只要还不能断定他已经侵犯了…契约,社会就不能取消对他的公共保护。——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西方法律制度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近代西方法律的基本思想来源:继承传统法律思想,融合启蒙思想图解历史: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罗马法的产生和发展(奴隶制时期)(从《十二铜表法》到《罗马民法大全》)日耳曼习惯法和教会法(中古时期)基于传统层累形成的法律(英美法系)基于中央权力建构而成的法典(大陆法系)基本特征公领域坚持权力制衡私领域保障个人权利司法实践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基督教会发展(教化)知识总结:评价近代西方法律制度实质: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积极性:①有助于维护法律的统一性与权威性。②可以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④有利于加强对司法机关的监督,防止法官专断和任意处理问题,保持法律的公正。局限性:①确认了私有财产制度,财产的多少决定着法律地位的高低;②对个人权利的认定也有逐渐改进的过程,直到20世纪,黑人、原住民和妇女还在为享有完全的公民权积极斗争。(2016·全国Ⅰ卷高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