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高中历史新编教材》把握考教衔接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1页
研究《高中历史新编教材》把握考教衔接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2页
研究《高中历史新编教材》把握考教衔接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3页
研究《高中历史新编教材》把握考教衔接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4页
研究《高中历史新编教材》把握考教衔接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研究《高中历史新编教材》,把握考教衔接

——全国卷高考历史复习策略(三)

高考命题趋势

命题依据《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1、落实立德树人,鲜明体现时代主题

2023年命题将聚焦时代重大现实问题、关键历史事件、社会热点话题、科技前沿进步、伟大建设成就等,着重考查学生的家国情怀、奋斗精神、责任担当与理想信念,以及美育、体育、劳动等领域的道德品质。2、高考由“考知识”向“考能力”转变3、聚焦“关键能力”和“思维品质”的考查4、高考由“以纲定考”到“考教衔接”转变命题依据学生储备1、高考命题回归教材、试题源于教材,紧扣课标2023·《中国考试报告》指出:高考命题会以教材中的知识为蓝本进行改造,既可以实现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又可以引导回归教材,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深入挖掘教材的考评价值:(1)高考和教材直接联系,如教材的典型例题、典型实例。(2)对形成学科思想有帮助的相关内容,如小结、引言等。(3)体现新课程理念和特点的内容。(4)中学忽视,而在大学很重要的内容。

研究《高中历史新编教材》,把握考教衔接2、教材是高考命题的发源地(1)几乎所有的高考题都可以用教材上的知识去解决;(2)许多高考题都能在课本上找到“根源”,如2021、2022年高考很多试题在材料选择上与教材内容进行呼应,在设问上也指向教材进行设计。要求高考命题的题意、描述、问题、解答等都必须能在教材上找到援引。(3)相当数量的高考题是对教材内容的变形、改造及综合;3、高考对教材的处理是有所侧重(1)对于知识点,高考以能够承载相应能力的知识为重点。(2)各学科高考命题对教材的重视程度是不同的。

有些学科要紧跟教材、有些学科要源于教材但高于教材、还有的学科要一定程度地远离教材。

在评判试题是否超纲时,有一个标准是“材料在课外,答案在课内”。复习建议:1、二轮复习中,不能脱离教材,教材就是最好的复习资料,教材就是高考素材。2、指导学生背书(章节前言),五本教材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古今贯通、中外关联。3、教材问题化、问题要点化、要点规范化,形成历史语言的内在联系体系。4、课中问题、课后练习形成对教材体系的补充,课后练习改编为材料题或论证题,拓展学生思维。(2022年全国甲卷)26.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宗。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这表明,在宋朝A.进口商品成为基本生产资料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C.外贸成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D.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情景材料:《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第62页)1、高考真题源于新教材D情景材料:《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第146页)(2022年全国甲卷)30.1939年,朱德指出:“在中国,由议会选举政府,决定施政方针,边区是第一个”。1940年,毛泽东再次强调,这种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这说明,边区政府A.具备了新民主主义的特征B.脱离了国民政府管辖C.代表根据地社会全体意志D.仿行苏联的政治制度A情景材料:《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第137页)(2022年全国乙卷)30.20世纪30年代,中共中央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政策调整为:给一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停止没收富农的土地及财产,允许有产阶级代表参加苏区政权管理工作,等等。上述调整A.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B.是为武装反抗国民党进行社会动员C.表明党的中心工作以夺取城市为目标D.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争取广泛的支持A情景材料:《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第62页)情景材料:《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第4课欧洲文化的形成第25页32.(2021年全国乙卷)16世纪起,英国国王将大量特许状授予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团体,成立特许公司。与此同时,欧洲许多国家掀起创办海外贸易特许公司的热潮。至18世纪末,特许公司数量已达数百个。这反映出该时期A.资本输出成为海外扩张的主要形式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C.划分势力范围成为列强争霸的焦点D.殖民扩张呈现竞争格局情景材料:《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第8课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第43页)D(2022年全国甲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在各个积极备战的民族国家之间,存在一种均势,在这种环境下,国家开始具有了三种维度:科学国家,目的在于利用科学、技术和发明为国家服务;战争国家,随时准备保卫该国的政治、经济和帝国的利益;社会国家,它专注于解决危险的阶级问题和确保国内稳定。国家的这三个面向并列发展:它们是同一种抱负的不同侧面,同一项事业的不同分支,从柏林到巴黎,从巴黎到伦敦,再从莫斯科到纽约,它们无处不在。

——据(印度)萨维帕里·戈帕尔等主编《人类文明史,第7卷:20世纪》上述材料是学者对1914年至20世纪70年代国家发展“面向”的定义和阐释。据此,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世界近现代某一历史时期的国家发展面向,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提出不少于两个面向,且不得与材料中的三个面向重复,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1、历史解释:从不同的角度考查国家的发展。2、材料信息:国家三个面向并列发展,国家发展的不同侧面、不同分支。3、哪些国家:德国、法国、英国、苏联、美国4、方法:

(论题)选一个国家,至少写2个面向

(阐释)按照此段模式围绕面向写一段话

(总结)最后回归到国家发的不同侧面不同分支2、高考论证题引导学生回归新教材示例1国家面向:18---19世纪英国发展面向:殖民国家、工业国家、民主国家简要阐述:(殖民国家)18、19世纪英国为了满足资本主义发展需要的市场、原料,对外推行殖民扩张政策,发动殖民侵略战争,相继打败荷兰、法国,1763年英国确立了日不落帝国,确立了殖民霸权主义国家。(工业国家)18世纪末英国工场手工业生产不能满足日不落帝国世界市场的需求,1765年英国首先工业革命,1785年英国改良蒸汽机的使用推广,英国进入蒸汽时代,1840年完成工业革命,确立了世界工厂。(民主国家)18、19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君主立宪制完善。1721年英国确立责任内阁制,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满足了工业资产阶级参政的要求。英国的殖民扩张、市场扩大推动工业革命到来,工业革命推动了民主化进程。总之,18、19世纪英国国家三个面向(殖民国家、工业国家、民主国家)并列发展,是英国崛起的三个侧面,共同推动了英国的国际影响力。示例2:国家面向:二战后美国发展面向:霸权国家、金融国家、福利国家简要阐述:(霸权国家)二战后,美国为了领导世界,遏制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在欧洲推行冷战政策,即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组建北约;在亚洲,扶持日本,挑起朝鲜战争遏制中苏。(金融国家)1944年在美国签订《布雷顿森林协定》,1945年组建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美元取代英磅成为世界货币,美国操纵了世界金融市场,有利于美国资本输出。(福利国家)二战后,美国普遍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政府的干预下推行社会福利政策,缩小贫富差别,缓解社会矛盾,巩固资产阶级统治。总之,二战后美国三个面向(霸权国家、金融国家、福利国家)并列发展,从三个不同的侧面共同维护了美国国家利益和统治秩序。44.(2023·皖云黑吉四省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观察历史可以有不同角度,下列材料呈现了观察历史的一个视角。材料

当公民居住于一个共同的地区,在共同的政府里拥有发言权,并意识到其共同的(想象的或真实的)遗产和其共同的利益,由这些公民组成的国家不再是国王、国王的领土和国王的臣民,此时民族主义得以体现。自由主义把个人从阶级、社团或政府的约束中解放出来。社会主义强调社会和社会的集体福利。民族主义、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对欧洲历史和世界历史的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结合所学知识,另拟一个观察世界近现代史的角度,并加以阐释。(要求:角度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逻辑清晰。)3个并列句+1个总结句:

对欧洲历史和世界历史的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历史的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殖民扩张对世界历史的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思想解放对世界历史的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资产阶级革命对世界历史的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的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民族解放运动对世界历史的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世界大战对世界历史的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冷战对世界历史的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国际法对世界历史的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国际货币体系对世界历史的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福利制度对世界历史的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农业发展对世界历史的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工厂制度对世界历史的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交通变革对世界历史的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瘟疫传播对世界历史的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人口迁移对世界历史的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42.(2023·云南省第二次统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

公元751年唐朝与大食(阿拉伯帝国)爆发战争,唐军战败。唐朝随军书记官杜环作为战俘来到大食,生活了十多年。他记载了自己的见闻:大食“今吞并四五十国,皆为所役属,多分其兵镇守。其境尽于西海焉。”“率土禀化,从之如流。法唯从宽,葬唯从俭。郛郭(城)之内,里闬(门)之中,土地所生,无物不有。四方辐辏(指车),万货丰贱,锦绣珠贝,满於街巷。”在库法城内“绫绢机杼,金银匠,画匠,汉匠起作画者,京兆人樊淑、刘泚,织络匠者,河东人乐环、吕礼。”----据(唐)杜佑《通典》材料二

据到过中国广州经商的阿拉伯商人苏烈曼记载,“外国商船抵埠,官吏取其货物而收藏之,一季之船既全入口,官吏征百分之三十关税后,乃将货交还原主发卖,国王有悦意之货,则以现金及最高价,付之商人也,各地回教商贾既多聚广府,中国皇帝因任命回教判官一人,依回教风俗,治理回民。”“判官为人正直,听讼公平。”“伊拉克商人来此方者,皆颂声载道也。”-----据《苏烈曼游记》(851年)(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的史料价值,并从史料与所学史实相结合的角度概述当时的阿拉伯帝国。(15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唐朝与阿拉伯帝国的交往。(10分)史料价值:材料是作者的亲历亲闻,是研究阿拉伯帝国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习俗方面的第一手资料;文中关于阿拉伯帝国的唐朝工匠的记录,是研究中国与阿拉伯文化交流的见证;作为随军书记官,作者的记录有一定的真实性和可靠性。(6分)概述:实行政教合一中央集权,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包括奴隶贸易在内的商贸发达;善于吸收其他地区的文化,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经过大规模扩张已建立起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伊斯兰教伴随着扩张广泛传播;阿拉伯商人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区,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9分)复习建议:1、二轮复习中,不能脱离教材,教材就是最好的复习资料,教材就是高考素材。2、指导学生背书(章节前言),五本教材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古今贯通、中外关联。3、教材问题化、问题要点化、要点规范化,形成历史语言的内在联系体系。4、课中问题、课后练习形成对教材体系的补充,课后练习改编为材料题或论证题,拓展学生思维。5、阅读教材,把握章节内在联系,形成不同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3、引导学生回归新教材,把握历史阶段特征一、原始社会(170万年前—约公元前2070年)政治170万年前有了原始人类,经历了群居到氏族公社的发展,原始社会末期政治上出现了禅让制经济土地属于氏族公社公有,主要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原始手工业、商业出现并发展文化原始绘画和原始宗教歌舞出现;原始文化遗存星罗棋布,后逐渐形成了多元一体文化,为国家的出现打下了基础二、夏商西周(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奴隶社会的确立、发展、繁荣政治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国家开始出现;商代实行内外服制度;西周实行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奴隶社会迎来鼎盛;中央集权尚未实行(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地方势力较为强大经济实行井田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大规模的集体劳作;商朝人善于经商,手工生产进入青铜时代,实行“工商食官”政策;产生贝币、布币文化商朝出现成熟的汉字“甲骨文”;教育“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教育;青铜文明;礼乐文化;由占卜迷信到敬天保民,民本思想三、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确立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崩溃;改革变法兴起;中央集权开始出现经济铁器、牛耕出现并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私营工商业出现;重农抑商政策实行文化儒学创立和发展,百家争鸣;私学兴起,文化繁荣;诸子散文、诗经、楚辞民族以华夏族为核心,产生华夏认同观念,出现民族大交融,奠定了建立统一民族国家的基础四、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220年)——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政治秦朝统一,汉朝“削藩”;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巩固,权力高度集中,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地域关系取代血缘关系经济封建小农经济发展;政府奉行“重农抑商”政策,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田庄出现。文化由“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加强思想控制;汉赋流行,实用科技发达;外来文化(佛教)传入中国,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有机结合,且有气势恢弘的特点民族开疆拓土,大败匈奴,出使经略西域,加强边疆治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并巩固对外两条丝绸之路开通,对外交往范围扩大,中国对外友好交往的格局初步形成五、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1年)——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交融政治国家分裂、战乱频仍、社会动荡,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相对削弱;门阀士族政治特色鲜明,成为该时期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经济北方经济遭到破坏,江南经济得到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田庄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封建国家与地主、寺院激烈争夺对土地和劳动力的控制权;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文化儒学受到佛、道冲击;玄学流行;书法成为自觉的艺术民族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民族杂居,民族政权对峙;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出现了民族交融的高潮六、隋唐时期(581—907年)——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政治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制度创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成熟,后期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削弱;士族阶层在政治上衰落,但重视家族背景的门第观念仍然流行经济前期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封建经济全面繁荣,对外贸易发达;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文化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中华文化圈”总体格局形成)民族中央王朝统治者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以及内地同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边疆的开发,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对外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政府对外政策开明,中外人员外来、经贸交往和文化交流频繁七、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907----1368)-------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繁荣政治国家由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相对统一;北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辽朝实行南北面官制度,金朝实行猛安谋克制度,元朝推行行省制度,有效加强了对地方的治理经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海外贸易繁荣;商品经济活跃,商业活动突破了“坊”和“市”的界限,使用纸币。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的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文化科学技术发展出现高峰,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发明与外传;儒学思辨化,理学产生;文化世俗化,宋词和风俗画、元曲流行民族民族政权并立,各政权之间有战有和,各民族间的友好交往依然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加快,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对外北方地区对外陆路贸易受阻;南方地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中外海外贸易比较发达。八、明清时期(1368---1840)--------现代中国版图的奠定和面临挑战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阶段,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经济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封建政府实行严厉的“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中国逐渐落后于时代发展潮流文化传统文化禁锢思想,仍然占据统治地位;思想界出现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文艺大众化、世俗化。传统科技步入总结阶段民族明清政府注意发展民族之间的往来,平定了民族分裂势力的叛乱,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辽阔的国家版图最终确定,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在清朝基本定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对外遭受外来侵略并进行反侵略斗争;对外政策逐渐走向闭关自守,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影响了中国社会转型,使中国逐渐脱离了世界发展潮流;“西学东渐”局面形成,西方近代科技文化开始传入中国九、晚清社会特征鸦片战争至八国联军侵华后《辛丑条约》的签订(1840—1901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逐步形成时期,是近代列强侵华史,中国近代屈辱史,也是中国抗争探索史。政治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中国最终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加剧。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开始开眼看世界;以李鸿章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自强”“求富”的口号,开始进行自救运动;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阶级发动了太平天国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维新变法;农民阶级进行义和团运动。这些自救运动因为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最终都以失败告终。经济1840年后,列强商品输出为主,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变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诱导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资本输出为主。文化西学东渐。林则徐、魏源等人开眼看世界,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洋务运动将“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戊戌维新运动提出的维新思想,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民族边疆民族危机加剧,中华民族危机逐步加深,近代民族国家意识逐步产生。对外由闭关到被迫开放,再到主动开放。天朝上国,宗藩体制逐步瓦解,由传统外交逐步到近代外交。引入国际法,国家主权意识逐步增强。习俗通商口岸开放促进了城市化,出现了西装、西餐、洋楼、轮船。十、民国初期社会特征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1901—1919年)政治(1)帝国主义推行“以华治华”策略,先后扶植清政府、北洋军阀集团作为其统治中国的工具,民族危机加深。(2)中国近代两大矛盾趋于合流,表现为中国人民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3)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和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是,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进入北洋军阀集团的黑暗统治时期。革命派为了反对专制独裁,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一系列斗争,如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反对张勋复辟的斗争、护法运动。(4)辛亥革命以后,无产阶级成长壮大,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化,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5)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一直是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以考试方式选拔官员,是民国时期官员选拔制度的主体。经济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实业救国”成为当时社会经济领域的主要思潮。文化(1)20世纪初以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在中国进一步传播。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和“实业救国”成为两大思潮。(2)袁世凯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促使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即激进派)发起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两大旗帜,把斗争矛头指向儒家传统思想道德。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民族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近代民族国家意识增强,逐步形成中华民族意识,国旗、国歌、宪法、主权意识,出现收回利权运动、抵制日货运动、收回山东主权等。对外1901年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中外彻底勾结和好;1911年列强干涉中国革命,扶持袁世凯;一战期间,美日加紧侵略中国;中国参加一战。习俗废止缠足、断发易服、简约文明婚姻、男女自由平等、家庭革命政治1、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惨败,引爆了反帝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2、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在五四运动后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方向。3、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实现,推动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迅速展开。4、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新道路,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建立了新中国。经济在农村,中共开展土地革命(1927--1937);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缴租缴息的土地政策(1937---1945);1947年土地改革运动;一战后,民族资本主义萎缩;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1927---1937)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抗日战争时期萧条、解放战争期陷入绝境、倒闭。官僚资本主义产生(1927---1937)、膨胀(1937---1945)、恶性膨胀(1945--1949)文化五四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孙中山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萌芽(1921--1927)、初步形成(1927---1937)、成熟(1937--1945),1945年写进党纲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民族中华民族意识增强,收复山东主权;收回英租界;改定新约运动,收回关税主权;中华民族抗日救亡运动怒潮;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增强民族凝聚力,抬高了国际地位;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实现了中华民族独立。对外由巴黎和支拒绝签字到华盛顿会议收回山东主权;由抗日战争胜利到联合国五常;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屈辱性外交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十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社会特征十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史1、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949—1956年)政治1949年一届政协召开,颁布《共同纲领》,建立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新中国成立;1952年新中国政权巩固;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建立人大制;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确立经济1949—1952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采取了土地改革、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1953—1956年:颁布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一五”计划,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文化毛泽东思想得到丰富和发展(一化三改造方针);实行新民主主义教育,教育为工农服务;民族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外交工作取得重大成就2、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956—1976年)政治1956年,中共八大指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规定了发展生产力的总任务;“左”倾错误的泛滥给我国各项事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经济1958年,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60年,党开始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文革”时期,由于广大干群的努力,经济建设还是取得了一定成就。文化毛泽东思想得到丰富和发展;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双百方针;科技发展。民族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外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中苏关系走向恶化;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3、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以来)政治民主和法制建设得到恢复和发展;依法治国;“一国两制”推动祖国的统一大业。经济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对外开放不断深化。文化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诞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技、文化、教育蓬勃发展。生活时尚、思想开放成为新时期人们精神面貌的主要特色。民族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外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积极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十三、世界古代史特征(一)、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5世纪以前)时代趋势: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使阶级、国家和文字产生,人类迈入文明时代。古代帝国的兴起源于文明的区域性扩张,它的发展又进一步扩大了农耕文明区。政治最初的文明出现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由于历史环境的不同,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农耕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促使地区性帝国的产生,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和古罗马帝国先后崛起,把欧亚大陆的农耕文明区域逐渐连接起来。经济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经历了从采集渔猎到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的过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是人类文明产生的重要前提。社会分工的发展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人类逐渐有了剩余产品,这为私有制和剥削制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进入文明时代的古代大河流域以农耕生活为主,古希腊和古罗马则海外贸易发达。文化伴随着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出于记事和管理的需要,文字产生了。古代西亚有辉煌的文化成就,古代埃及有丰富多彩的神话和文学故事,古代印度在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古希腊的文学与哲学成就突出。伴随着古代文明的扩展,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不断扩大。(二)、中古时期的世界(5—15世纪)时代趋势:中古时期的世界,一方面,明显呈现出文明多元性的特点;另一方面,这些文明成就对当时的世界文明交流及后来文明的发展均提供了丰富的借鉴。政治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开始进入封建社会。西欧推行封君封臣制度,王权专制、城市自治和教会神权统治并存,拜占庭和俄罗斯两大帝国文明得以发展,《查士丁尼法典》名噪一时。西亚的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先后成为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南亚的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先后兴起;东亚的日本经过大化改新步入封建时代,12世纪末进入幕府政治时期,朝鲜半岛则先后出现了新罗、高丽王朝和朝鲜王朝。东非出现了阿克苏姆王国和其他一系列国家;西非地区,加纳、马里、桑海先后崛起;南非的津巴布韦一度兴盛。古代美洲的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印加文明是三大著名的印第安文明。经济西欧封建庄园经济盛行,城市工商业日益繁荣。拜占庭帝国工商业繁荣,阿拉伯帝国经济繁荣,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发展,奥斯曼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南亚的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农耕经济繁荣,东亚的日本和高丽均实行土地国有。古代非洲和美洲均培育了一些重要的农作物,但农业总体落后,东非和西非的一些国家对外贸易发达,美洲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文化中世纪的西欧城市大学得到发展,但基督教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生活。拜占庭、阿拉伯、奥斯曼等帝国的文化各有特色,都城往往成为文化交流中心。笈多帝国时期,印度教逐渐发展成为印度的主要宗教,东亚的日本和朝鲜半岛则逐渐成为“中华文化圈”的组成部分。古代非洲的廷巴克图成为西非重要的文化中心。美洲三大印第安文明均创造了辉煌的文化成就。十四、世界近代史特征1、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资本主义世界(16世纪前后—18世纪60年代中期)——工业文明的前奏政治英法美等国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欧美资本主义政治民主化进程启动。随着资本主义的地域扩展,俄国、日本、意大利和德国等也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经济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推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高举人文主义旗帜,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近代自然科学产生并取得突破。世界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并扩展,孤立封闭的状态被打破,各地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世界格局发生变化。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通过赤裸裸的掠夺为资本主义提供原始积累成为本时期列强对外经济侵略的主要特征。2、工业革命时期的世界(18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世界工业文明的确立与拓展政治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在世界范围内确立;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英法美等国政党政治、公民参与、自由竞选、胜者执政的现代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基本定型;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俄德日等国的专制色彩较为浓厚。经济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由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生产转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战胜封建生产方式,确立起对世界经济的统治地位,使人类社会开始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基本实现工业化;以科技为先导,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手段,以垄断为组织形式的现代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基本定型;由于垄断的程度不同,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文化工业革命后,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民族主义多种思想并存。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自由主义思想逐渐衰微,反映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时期资产阶级要求和愿望的新思想占据上风;社会主义思潮出现了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的分歧,帝国主义时代产生了列宁主义。近代科学理论取得巨大突破;文学艺术空前繁荣。世界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列强把世界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建立,亚非拉国家开展了谋求独立的民族解放运动。列强对外经济侵略由工业革命后的商品输出为主过渡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资本输出为主阶段。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