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上) 高二历史 课件(选择性必修1)_第1页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上) 高二历史 课件(选择性必修1)_第2页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上) 高二历史 课件(选择性必修1)_第3页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上) 高二历史 课件(选择性必修1)_第4页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上) 高二历史 课件(选择性必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出自《周易・系辞下》,是主张“变”。后来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引用,强调变法要因时而变,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促进社会的发展。“求变”“求新”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中华文化传承不息的重要原因。穷则思变,变法和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1.战国:商鞅变法时间国家改革者变法内容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军事:整顿军备

经济:发展工商业、改革赋税制度(相地而崔征)鲁国初税亩经济:履亩而税战国魏国李悝变法经济:尽地力而教、平籴法楚国吴起变法政治:限制贵族权力、三代以后收回俸禄、奖励军功其他诸侯齐国邹忌改革、赵国公孙连改革、韩国申不害改革(1)背景: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急剧变动。②兼并战争不断。(2)目的: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1.战国:商鞅变法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燔诗书而明法令,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平斗桶权衡丈尺。

——(西汉)司马迁:《史记》政治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废分封,行县制。经济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社会什伍连坐法、提倡小家庭文化燔诗书而明法令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激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军队战斗力;县制影响深远,加强中央集权强化基层统治。①积极:A.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潮流,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B.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②消极:A.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B.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导致秦朝的暴政。C.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对广大人民的剥削与压迫。D.压制工商业发展,违背社会发展规律。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1.战国:商鞅变法2.北魏孝文帝改革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材料二:北魏初期,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地主豪强把宗族、佃户组织起来,修筑坞堡,割据一方。政府由于无力消灭豪强势力,被迫承认其合法性,地方的赋税、徭役也由他们代管、征收。他们往往隐瞒户籍,借机逃避赋税。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2.北魏孝文帝改革

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1.爵而无禄,故吏多贪墨、刑法峻急,故人相残贼,不贵礼义,故士无风节、货赂大行,故俗尚倾夺。班百官之禄,以品第各有差。2.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3.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故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倍于公赋。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长取乡人强谨者。

——《魏书》邻长里长党长5家25家125家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2.北魏孝文帝改革

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措施内容影响俸禄制官吏俸禄由国家筹集发放,严惩贪污。均田制国家把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三长制废除宗主督护制,设三长,直属于州郡,负责清理户口、田亩和征役。整顿吏治,缓和社会矛盾。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北方经济恢复发展。有利于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2.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期:孝文帝主持,推进汉化,民族交融。材料三:魏主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洛阳;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胁众。——《资治通鉴》材料四: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以为氏。——《魏书》材料五: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资治通鉴》材料六:于是,王国舍人应取八族(北魏八大家族)及清修(清白显贵的门第)之门,禧取任城王隶户(被俘虏的敌国民户)为之,深为高祖所责。——《魏书》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2.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期:孝文帝主持,推进汉化,民族交融。

迁都洛阳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徒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圣、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鲜卑姓汉姓拓跋元贺楼楼邱穆陵穆贺兰贺独孤刘改汉姓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2.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期:孝文帝主持,推进汉化,民族交融。通婚姻穿汉服说汉话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魏书》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2.北魏孝文帝改革材料七: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杨炫之《洛阳伽蓝记》材料八: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材料九: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材料十:自孝文定鼎伊洛,务欲以夏变夷,遂至矫枉过正,宗文鄙武,六镇兵卒,多摒弃之,有同奴隶,边任浸轻,裔夷内侮。魏之衰弱,实肇于此。

——马端临《文献通考》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2.北魏孝文帝改革①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②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加快了政权的封建化进程。③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材料十一: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钱穆:《国史大纲》材料十二:天下之入不过缗钱六千余万,而养兵之费约及五千万。是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

——蔡襄:《强兵篇》材料十三:臣伏见,景德、祥符中,文武官总计九千七百八十五员,今内外官属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其未受差遣京官、使臣及守候人不在数内,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逾一倍多矣。……以至隋唐虽设官浸多,然未有如本朝繁冗甚也。

——包拯《论冗官财用等》年代收入支出宋真宗天禧五年15085万余12677万余宋仁宗皇祐元年12625万余“所出无余”宋英宗治平二年11613万余13186万余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3.北宋:王安石变法冗官冗兵冗费“三冗二积”的社会局面致使北宋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今世有三患而终莫能去,……财之不可丰,兵之不可强,吏之不可择,是岂真不可耶?——苏轼《思治论》(嘉祐八年)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3.北宋:王安石变法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3.北宋:王安石变法1.政治改革:庆历新政(1043—1045)材料十四:范仲淹从整顿官僚机构,完备官僚制度入手,进行广泛的政治改革。他与富弼联名向皇帝提出《答手诏条陈十事》,涉及官僚政治的许多方面,例如:改革官僚单纯论资排辈升迁的“磨勘法”;限制官僚子弟不通过科举即可为官的“恩荫”、“任子”特权;改革科举考试专以辞赋、墨义取士的旧制,改为注重策论(政治实务)与经义(政治理论)等等。——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材料十五:这次新政实质上是要求进一步限制贵族和高官享受的各种特殊利益,这些利益原来是中唐以前的门阀士族的专利,如世袭大土地和爵位、封户、免除赋役等。到了宋朝,门阀士族退出了历史舞台,贵族和高官已经不能世袭大土地和父祖的爵位、封户,只能通过“恩荫”取得略低的官位、免除部分赋役,而新政的“明黜陟”和“抑侥幸”措施,矛头直接对准他们,损害到他们的既得利益,因此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朱瑞熙:《新兴的官僚地主阶级的首次全面改革尝试——北宋范仲淹庆历新政》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3.北宋:王安石变法2.全面改革:王安石变法(1069—1085)基本原则:加强国家对农业、商业、军事等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积贫积弱富国强兵目的措施内容作用富国青苗法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减轻人民负担,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募役法纳钱代役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政府收入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保证灌溉,防洪赈灾均输法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节省费用,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减轻人民负担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增加了政府收入,农民得到实惠市易法在东京设市易务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强兵实行“省兵”措施,精简军队,缩减编制节省军费开支,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宋军的战斗力推行强兵措施如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等取士改革科举制度,主要改变科举考试的内容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批判“恩荫”制度,选拔人才贯彻择优录取的原则3.北宋:王安石变法材料十六:在发展农业方面,各地兴修的农田水利设施达1万余处,使36万余顷的土地获得灌溉之利…新法的推行还使豪强兼并和高利贷者的活动受到一些限制,皇室、官僚减少了一些特权,农民减少了部分差役和赋税负担,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大增加……置将法虽在推行,将官仍多是庸才。在元丰四、五年,两次对西夏用兵,宋军仍遭失败,“积弱”局面没有改变——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下编:辽宋夏金)》阅读材料并结合王安石变法的内容,谈谈如何看待王安石变法的作用积极:达到了富国的目的,增加了政府收入,消极:

①但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②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③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3.北宋:王安石变法2.全面改革:王安石变法(1069—1085)材料十七:王安石变法的失败,除了其他的原因,如新法在实施中走样,实践与理论相背离外,重要的还在于变法派人士的分裂。吕惠卿、曾布是王安石变法中的核心人物,但吕惠卿、曾布终与王安石交恶。至于变法派的其他人士,如邓绾等人,也因为一己的私利得不到满足,也与王安石交恶而终。

——张祥浩:《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再探讨》材料十八:王安石理财的关键深得宋神宗的支持,应该说宋神宗的强力支持是王安石以经济为中心的变法能够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关键。但当改革向纵深发展时,这场缺乏政治改革支持的经济改革开始举步维艰,趋向失败。

——熊光慈:《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得失管窥》材料十九: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刘挚《忠肃集》卷3《论助役法分析第二疏》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3.北宋:王安石变法2.全面改革:王安石变法(1069—1085)谈谈你对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的认识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3.北宋:王安石变法2.全面改革:王安石变法(1069—1085)材料二十:(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材料二十一:依照当时情况,王安石的新政,一面既忽略了基本的人的问题,一面又抱有急工速效的心理。在国内新政全无头绪的当日,却同时引起挑衅,对外便开疆用武。因此更是加以聚敛,而忽略了为国家的百年大计。—钱穆《国史大纲》谈谈你对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的认识材料二十二:今出钱货民而敛其息,富者不愿取,使者以多散为功,一切抑配。恐其道负,必令贫富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而之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数家之负。春算秋计,展转日滋,贫者既尽,富者亦贫。

——《宋史·司马光传》材料二十三: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弃者取之......继之以夜,而不得息。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传家集》卷60《与王介甫书》材料二十四:青苗法……由于执行不一,有些地方利息之高,达到原先设定的35倍;手续还麻烦,给衙役交“好处费”,各地定下贷款指标,硬性摊派。

——《帝国的惆怅》谈谈你对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的认识理论与实践相背离;与民争利,加重人民负担;变法派人士的分裂,用人不当;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脱节;遭到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和高利贷者集团的坚决反对;宋神宗的动摇;过于急进。3.北宋:王安石变法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4.明朝:张居正改革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材料二十五:其大者曰宗室骄恣,曰庶官疾旷,曰吏治因循,曰边备未修,曰财用大亏,其他为圣明之累者,不可以悉举,而五者乃其尤大较著者也。——张居正《论时政疏》根据张居正的奏疏,概述明朝中后期朝廷存在哪些弊病?政治腐败;边防守备不完善,国家内外交困;府库空虚;皇帝懒于政务;宦官专权;土地兼并严重……材料二十六:明中叶后皇帝不临朝成为惯例,嘉靖皇帝深居内宫,修仙练道,三十年不理政;隆庆皇帝在位六年,极少审批公文,遇有国家大事,听任群臣争议,一言不发,有人竟以为他是哑巴。人们愤愤地指出:“嘉隆以来,纪纲颓坠,法度凌夷”。万历新政之前,国家财政每年巨亏300万两白银。社会经济最棘手的是土地兼并问题,万历前夕法定的征粮地比明初已减少一半,人口减少三分之一以上,税源逐渐枯竭。蒙古俺答部几乎年年入寇。嘉靖二十九年(1500年)进逼北京,大掠村落居民,焚烧庐居,大火日夜不绝。

——刘志琴《张居正评语》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4.明朝:张居正改革1.政治:整顿吏治,颁行考成法,加强官吏考核。2.经济: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清丈土地,推行一条鞭法。(把原来的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田亩多少收税,叫做“一条鞭法”。并简化手续,交钱代役。)3.军事:实施边防新政策,内修防备。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4.明朝:张居正改革材料二十七:故辅居正,受遗辅政,事皇祖者十年,肩劳任怨,举废饬弛,弼成万历初年之治。其时中外义安,海内殷阜,纪纲法度,莫不修明。功在社稷,日久论定,人益追思。

——《明史·张居正》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结果:张居正死后,除一条鞭法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废止。材料二十八:“自是,一切不敢饰非,政体为肃。”中央的号令,"万里之外,朝下而夕奉行,如疾雷迅风,无所不披靡"

——傅维麟《明书》影响古代王朝改革成败的因素四看A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和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B是否有强大的政治力量作后盾,得到统治者或民众支持,是否有支持改革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C是否采取了符合当时客观实际的措施。D改革者的政治素质和意志是否坚强。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1.戊戌变法材料二十九:甲午一战,变局急转而为“世变之亟”。……比之两次鸦片战争之后的“变局”,这个时候的中国正面临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危局。——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材料三十:“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它使全中国都为之震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吴玉章《吴玉章回忆录》民族危亡、民族危机危亡:(国家、民族)接近灭亡。危机:严重困难的关头。①政治:《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1.戊戌变法②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1.戊戌变法《新学伪经考》认为东汉以来独尊儒术为儒学正宗的古文经,不过是刘歆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新学”,湮没了孔子学说的“微言大义”。《孔子改制考》遵奉孔子为托古改制的改革家。这两部书从根本上动摇了“恪守祖训”的观念,宣传了维新变法的合理性,为变法维新提供了理论依据,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托古改制”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1.戊戌变法1895北京强学会1895北京《万国公报》1897天津《国闻报》1895上海强学会1896上海《时务报》1897长沙时务学堂1891广州万木草堂从1895年夏到1898年春,维新派积极组织学会、创办报纸。维新思想得到较大宣传,为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③思想:康、梁等积极宣传维新思想,开启民智。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1.戊戌变法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明定国是》诏书颁布新法改革旧制政治广开言路,提拔新人,改订律法,合并机构裁撤冗员,澄清吏治经济提倡实业,开矿筑路,财政改革,创办银行废除旗人寄生特权文教普设学堂,兼习中西,开办大学,设经济科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军事精练陆军,改习洋操,行征兵制,兴办兵厂裁汰八旗、绿营旧军除旧布新并举

改革层面广泛

存在过急倾向变法理论自身缺陷,没有突破“中体西用”的藩篱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1.戊戌变法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史称“百日维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不昌者也。有之,请从嗣同始。”

——谭嗣同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1.戊戌变法材料三十二:据不完全统计,三年内,全国共设立学会87所、学堂131所、报馆91所。这是中国社会中以前没有过的新现象。他们议论局势,鼓吹新学,抨击时弊。以往清朝律例一向禁止私人结社,至此国内风气为之大变。——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材料三十三:“一批一批的中国人接受了进化论,一批一批的传统士人在洗了脑子之后转化为或多或少具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就其历史意义而言,这种场面,要比千军万马的厮杀更加惊心动魄。------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三十一:慈禧镇压了戊戌变法,扑灭维新派,但是她没有全部取消光绪颁布的“新政”。……对有关洋务“如通商、惠工、重农、育才以及修武备、浚利源,实系有关国计民生者,即当切实次第举行。”——李锦全《论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中的慈禧》①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②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1.戊戌变法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材料三十四:在当时中国社会内部,还没有足以支持变法取得成功的社会力量。在朝廷内部也好,地方上也好,旧社会势力仍然占着绝对优势。维新派希望依靠一个并无多少实权的皇帝自上而下地推行某些重要改革,……终究只能成为不切实际的幻想。——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材料三十五:维新志士们大多是青年士人,为国家民族之救亡图存大业挺身而出,以天下为己任,但却未能走入民间获得民众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援。它是一场准备很不充分的政治运动。

——王先明《中国近代史》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改良派具有自身的软弱性、妥协性。②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领导人缺乏经验,准备不足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1.戊戌变法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材料三十六:(他们)缺乏工作经验,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9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3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英】赫德材料三十八:伯兄(康有为)规模太大,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弟思窃深忧之。”——康广仁《与易一书》贰戊戌维新材料三十七:在戊戌年间,虽然国难那样严重,反对的人居大多数。为什么呢?一句话,打破了他们的饭碗。人人都知道废八股、提倡实学,但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数百万童生,全国的读书人都觉得前功尽弃。他们费了多少的心血,想从之乎者也里面升官发财。一旦废八股,他们绝望了,难怪他们要骂康有为为洋奴汉奸。至于被裁的官员,更不要说,无不切齿痛恨。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③变法措施太急,触动了守旧势力的利益,树敌太多,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1.戊戌变法戊戌变法失败原因?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1.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明治维新社会背景资本主义发展很不充分;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比较强大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较高;资产阶级力量相对较强领导力量寄希望于毫无实权的皇帝,未发动群众,改革阻力巨大通过武装倒幕使天皇掌握实权,改革得到人民拥护,改革的阻力相对小国际环境维新变法期间,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迫切需要开拓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侵略加剧明治维新期间,世界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争夺殖民地的高潮还未出现;西方列强正加紧侵略中国,客观上也为日本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具体措施变法诏书受到阻碍未能推行发布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强制大力推行结果不同失败成功材料三十九:连日奔走,又不得饮食,既冷且饿。途中口渴,命太监取水,有井矣而无汲器,或井内浮有人头,不得已,采秫粘秆(去掉穗的高梁杆)与皇帝共嚼,略得浆汁,即以解渴。昨夜我与皇帝仅得一板凳,相与贴背共坐,仰望达旦。

——吴永:《庚子西狩丛谈》材料四十: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诏谕:“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如何而国势始兴,人才始出,度支始裕,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据《清德宗实录》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2.清末新政清末新政(1901-1905年)政治:减冗衙,整吏治,修刑律。经济:重工商,奖实业,改财政。军事:改军事,扩新军,设巡警。文化:废科举,建学堂,兴留学。编练新军:各地起义的主要力量;奖励实业: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以及资产阶级成长;教育改革:培养具有新思想的人才;税负加重:民怨沸腾,矛盾积聚。材料四十一:清廷以“新政”挽救王朝气数的动机,却换来了推翻王朝以实现改革的结果:新式学堂培养了近代学生,因而造就了成批反封建斗士;新政发展工商,却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军淘汰了旧军,结果却铸成了把枪口指向清王朝的武装力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四十二:一个政权最危险的时刻通常是在其开始改革之际。——【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2.清末新政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2.清末新政材料四十三:作为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清末新政也表明了现代化潮流的不可抗拒性,历史终于走到了这一步。它以自身毁灭为代价,为适应开放的新形势而培植了现代化的动力,为中国人全面拥抱现代化创造了比之前更好的条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