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资料-北京市部分地区高三语文5月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1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资料-北京市部分地区高三语文5月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2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资料-北京市部分地区高三语文5月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3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资料-北京市部分地区高三语文5月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4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资料-北京市部分地区高三语文5月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2023届北京市昌平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治则复经,两疑则惑矣。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今诸侯异政,百家异说,则必或是或非,或治或乱。乱国之君,乱家之人,此其诚心莫不求正而以自为也,妒谬于道而人诱其所怡也。岂不蔽于一曲而失正求也哉?昔人君之蔽者,夏桀、殷纣是也。桀蔽于末喜、斯观而不知关龙逢,以惑其心而乱其行;纣蔽于妲己、飞廉而不知微子启,以惑其心而乱其行。故群臣去忠而事私,百姓怨非而不用,贤良退处而隐逃,此其所以丧九牧之地而墟宗庙之国也。桀死于鬲山,纣悬于赤旆,身不先知,人又莫之谏,此蔽塞之祸也。成汤鉴于夏桀,故主其心而慎治之,是以能长用伊尹而身不失道,此其所以代夏王而受九州也。文王鉴于殷纣,故主其心而慎治之,是以能长用吕望而身不失道,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也。生则天下歌,死则四海哭,夫是之谓至盛。此不蔽之福也。何谓衡?曰:道。故心不可以不知道。心不知道,则不可道而可非道。以其不可道之心取人,则必合于不道人,而不知合于道人。以其不可道之心与不道人论道人,乱之本也。以其可道之心取人,则合于道人而不合于不道之人矣。以其可道之心与道人论非道,治之要也。故治之要在于知道。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壹[1]而静。心未尝不藏也,然而有所谓虚;心未尝不满也,然而有所谓壹;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未得道而求道者,谓之虚壹而静,作之则[2]。将须道者,之虚则入;将事道者,之壹则尽;将思道者,之静则察。知道察,知道行,体道者也。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坐于室而见四海,处于今而论久远,疏观万物而知其情。夫恶有蔽矣哉?(取材于《荀子·解蔽》)注释:【1】虚壹:虚心专心。[2]作之则:作为他们的行动准则。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

曲:局部B.故群臣去忠而事私

去:抛弃C.百姓怨非而不用

非:诽谤D.故治之要在于知道

要:关键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昔人君之蔽者

此蔽塞之祸也B.以惑其心而乱其行

人何以知道C.贤良退处而隐逃

坐于室而见四海D.将思道者

体道者也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疑则惑矣

在局部与全局两者之间拿不定主意就会疑惑B.何谓衡

什么是权衡事物的标准呢C.则不可道而可非道

就会不认可道而认可违背道的东西D.疏观万物而知其情

远观一下万物就能看清它们的真相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主或学者,都想找一条正道为自己服务,只是容易被错误的认识所蒙蔽。B.夏桀、殷纣和商汤、周文王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君王亲贤臣而远小人的观点。C.社会治理好的关键在于当事人了解道,“解蔽”的关键自然也“在于知道”。D.荀子认为解了心“蔽”,达到“大清明”的境界,就掌握了治理天下的大道。10.本文节选自《荀子·解蔽》。所谓“解蔽”,就是“解除(人心被)蒙蔽”。请结合选文相关内容,用自己的话简述如何“解蔽”。2023届北京市房山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昔周文王使太公望傅太子发,太子嗜鲍鱼而太公弗与,曰:“礼,鲍鱼不登于俎。岂有非礼而可以养太子哉?”寻常之室,无奥剽【1】之位,则父子不别;六尺之舆,无左右之义,则君臣不明。寻常之室、六尺之舆处无礼,即上下舛逆,父子悖乱,而况其大者乎?故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是以君子恭敬、撙节【2】、退让以明礼。礼者,所以固国家,定社稷,使君无失其民者也。礼,天子爱天下,诸侯爱境内,大夫爱官属,士庶各爱其家。失爱,不仁;过爱,不义。故礼者,所以守尊卑之经、强弱之称者也。礼者,所以节义而没不遝【3】。故飨饮之礼,先爵于卑贱而后贵者始羞,殽膳下浃而乐人始奏。觞不下遍,君不尝羞;殽不下浃,上不举乐。故礼者,所以恤下也。国无九年之蓄,谓之不足;无六年之蓄,谓之急;无三年之蓄,国非其国也。民三年耕,必馀一年之食;九年而馀三年之食;三十岁相通,而有十年之积。虽有凶旱水溢,民无饥馑。然后天子备味而食,日举以乐。诸侯食珍不失,钟鼓之悬可使乐也。乐也者,上下同之。故礼,国有饥人,人主不飧;国有冻人,人主不裘;报囚之日,人主不举乐。岁凶,谷不登,台扉不涂,马不食谷,驰道不除,食减膳。故礼者,自行之义,养民之道也。受计之礼,主所亲拜者二:闻生民之数,则拜之;闻登谷,则拜之。夫忧民之忧者,民必忧其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与士民若此者,受天之福矣。礼,圣王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尝其肉,隐,弗忍也。故远庖厨,仁之至也。不合围,不掩群,不射宿,不涸泽;草木不零落,斧斤不入山林;昆虫不蛰,不以火田。取之有时,用之有节,则物蕃多。圣主所在,鱼、鳖、禽、兽犹得其所,况于人民乎!故仁人行其礼,则天下安而万理得矣。逮至德渥泽洽,调和大畅,则天清明,地富煴,物时熟,民心不挟诈贼,气脉淳化。(取材于贾谊《礼》)注释:【1】奥剽:尊卑。【2】撙节:约束,克制。【3】没不遝:无不涉及。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鲍鱼不登于俎登:置于其上B.固国家固:使……巩固C.人主不裘裘:皮衣D.驰道不除除:修整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太子嗜鲍鱼而太公弗与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B.岂有非礼而可以养太子哉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C.受计之礼,主所亲拜者二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闻生民之数,则拜之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教训正俗,非礼不备教导训诲以匡正风俗,若没有礼节,就会有所疏忽B.觞不下遍,君不尝羞向人敬酒,若没有遍及所有人,君主不会享用美食C.故远庖厨,仁之至也因此圣明的君主远离厨房,其仁德已达到最高境界D.昆虫不蛰,不以火田昆虫没有蛰伏时,是不会耕种用火焚烧过的田地的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公认为不合礼节的行为会导致社会失去正常的秩序。B.按照礼节,不同身份的人都要有与其身份相称的爱心。C.圣明的君主能保护鱼、鳖、禽、兽、草木等正常生长。D.百姓无欺骗与害人之心,才能让天下变得清明、富庶。10.请写出“故礼者,自行之义,养民之道也”的句意,并简析第3段是怎样得出这一论断的。2023届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一宓子贱=1\*GB3①治亶父,恐鲁君之听谗人,而令己不得行其术也。将辞而行,请近吏二人于鲁君与之俱。至于亶父,邑吏皆朝。宓子贱令吏二人书。吏方将书,宓子贱从旁时掣摇其肘。吏书之不善,则宓子贱为之怒。吏甚患之,辞而请归。宓子贱曰:“子之书甚不善,子勉归矣!”二吏归报于君,曰:“宓子贱不可为书。”君曰:“何故?”对曰:“宓子贱使臣书,而时掣摇臣之肘,书恶而有甚怒,吏皆笑宓子。此臣所以辞而去也。”鲁君太息而叹曰:“宓子以此谏寡人之不肖也!寡人之乱宓子,而令宓子不得行其术,必数有之矣。微二人,寡人几过!”遂发所爱而令之亶父,告宓子曰:“自今以来,亶父非寡人之有也,子之有也。有便于亶父者,子决为之矣。五岁而言其要。”宓子敬诺,乃得行其术于亶父。三年,巫马旗短褐衣弊裘,而往观化于亶父,见夜渔者,得则舍之。巫马旗问焉,曰:“渔为得也。今子得而舍之,何也?”对曰:“宓子不欲人之取小鱼也。所舍者,小鱼也。”巫马旗归,告孔子曰:“宓子之德至矣。使民暗行,若有严刑于旁。敢问宓子何以至于此?”孔子曰:“丘尝与之言曰:‘诚乎此者刑乎彼。’宓子必行此术于亶父也。”夫宓子之得行此术也,鲁君后得之也。鲁君后得之者,宓子先有其备也。先有其备,岂遽必哉?此鲁君之贤也。三月婴儿,轩冕在前,弗知欲也;斧钺在后,弗知恶也;慈母之爱谕焉,诚也。故诚有诚乃合于情,精有精乃通于天。乃通于天,水木石之性,皆可动也,又况于有血气者乎?故凡说与治之务莫若诚。(取材于《吕氏春秋·具备》)二宓子治亶父。齐人攻鲁,道亶父。始,父老请曰:“麦已熟矣,今迫齐寇,民人出自刈附郭者归,可以益食,且不资寇。”三请,宓子弗听。俄而,麦毕还乎齐寇。季孙闻之怒,使人让宓子曰:“岂不可哀哉!民乎,寒耕热耘,曾弗得食也。弗知犹可,闻或以告,而夫子弗听!”宓子蹴然②曰:“今年无麦,明年可树。令不耕者得获,是乐有寇也。且一岁之麦,于鲁不加强,丧之不加弱。令民有自取之心,其创必数年不息。”季孙闻之,惭曰:“使穴可入,吾岂忍见宓子哉!”(取材于贾谊《新书·审微》)【注】①宓子贱: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后文称为“宓子”,曾担任亶父宰。②蹴然:吃惊不安的样子。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宓子贱从旁时掣摇其肘掣:拉动。B.必数有之矣数:多次。C.曾弗得食也曾:曾经。D.其创必数年不息创:伤害。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A.则宓子贱为之怒宓子贱不可为书B.而时掣摇臣之肘而夫子弗听C.遂发所爱而令之亶父夫宓子之得行此术也D.而往观化于亶父于鲁不加强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微二人,寡人几过要是没有你们两人,我几乎要犯错误了B.诚乎此者刑乎彼自己内心赤诚,就能够为他人作出表率C.先有其备,岂遽必哉事先有人有准备,难道就一定能领悟吗D.是乐有寇也若是这样的情形,就会让敌寇感到快乐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宓子贱通过“掣肘”之举,讽劝鲁君支持自己独立进行决断。B.宓子贱注重严刑约束,百姓就算在黑夜捕鱼也不敢贪求多得。C.鲁君虽后知后觉,但能及时醒悟并勇于改正,也有其可贵处。D.季孙对宓子贱的作法提出质疑,宓子贱的回应让他深感惭愧。10.在亶父,宓子贱为政有什么特点?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简要概括。(6分)2023年北京市海淀区5月高考语文查漏补缺试卷2.(17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王者之法,民三年耕而余一年之食,九年而余三年之食,三十岁而民有十年之蓄。故禹水九年,汤旱七年,甚也,野无青草,而民无饥色,道无乞人,岁复之后,犹禁陈耕①。古之为天下,诚有具也。王者之法,国无九年之蓄,谓之不足;无六年之蓄,谓之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今汉兴三十年矣,而天下愈屈②,食至寡也,陛下不省邪?未获年,富人不贷,贫民且饥;天时不收,请卖爵鬻子,既或闻耳。曩顷不雨,令人寒心,一雨尔,虑若更生③。天下无蓄,若此甚极也。其在王法谓之何?必须困至乃虑,穷至乃图,不亦晚乎!窃伏念之,愈使人悲。然则所谓国无人者,何谓也?有天下而欲其安者,岂不在于陛下者哉?上弗自忧,将以谁偷?五岁小康④,十岁一凶,三十岁而一大康,盖曰大数也。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天下何以相救?卒然边境有数十万之众,天下将何以馈之矣?兵旱相承,民填沟壑,剽盗攻击者兴继而起,中国失救,外敌必骇,一日而及,此之必然。且用事之人,未必此省,为上者弗自忧,魄然⑤事困,乃惊而督下,曰:“此天也,可奈何?”事既无如之何。及方今始秋时,可善为。陛下少闲,可使臣从丞相、御史计之。(贾谊《新书•忧民》)【注】①陈耕:古法,土地耕种若干年就需要休息,不得连续耕种。②屈:贫困。③更生:再次发生。④小康:小的饥荒。⑤魄然:困窘的样子。(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①三十岁而民有十年之蓄有:通“又”②诚有具也具:方法③贫民且饥且:将要④请卖爵鬻子鬻:卖⑤穷至乃图穷:贫穷⑥窃伏念之窃:私下;私自⑦盖曰大数也大数:自然规律⑧此天也,可奈何奈何:怎么办A.①⑤B.②④C.⑥⑦D.③⑧(2)下列对文中句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禹水九年,汤旱七年:夏禹时连续有九年水涝,商汤时连续七年旱灾B.曩顷不雨,令人寒心:从前有一段时间不下雨,就让百姓感到忧心忡忡C.上弗自忧,将以谁偷:陛下如果自己不肯操心(国事),又能和谁一起苟且偷安呢D.中国失救,外敌必骇:国家对这些情况无法制止,外敌就一定感到惊骇(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圣王治理天下的法则,一定要确保国家有充足的粮食储蓄。B.面对汉兴三十年来国家储蓄粮越来越少的局面,作者忧心至极。C.国家储粮不充足必然会导致民不聊生、兵祸接至的结果。D.作者委婉劝谏,请君王自省,为实现国富民安尽早谋划。(4)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卒然边境有数十万之众,天下将何以馈之矣(5)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粮食问题是国家重大安全问题。请根据本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一问题重要性的认识。2023年北京市高考语文押题预测卷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吾家在唐为辅相者六人,廉直忠孝,世载令闻。念后世不可事伪国、苟富贵,以辱先人,始弃官不仕。东徙渡江,夷于编氓。孝悌行于家,忠信著于乡,家法凛然,久而弗改。宋兴,海内一统。陆氏乃与时俱兴,百余年间文儒继出,有公有卿,子孙宦学相承,复为宋世家,亦可谓盛矣!然游于此切有惧焉,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游童子时,先君谆谆为言,太傅①出入朝廷四十余年,终身未尝为越产;家人有少变其旧者,辄不怿;晚归鲁墟,旧庐一椽不可加也。楚公②少时尤苦贫,革带敝,以绳续绝处。秦国夫人③尝作新襦,积钱累月乃能就,一日覆羹污之,至泣涕不食。姑嫁石氏,归宁,食有笼饼,亟起辞谢曰:“昏耄不省是谁生日也。”左右或匿笑。楚公叹曰:“吾家故时,数日乃啜羹,岁时或生日乃食笼饼,若曹岂知耶?”是时楚公见贵显,顾以啜羹食饼为泰,愀然叹息如此。游生晚,所闻已略;然少于游者,又将不闻。而旧俗方已大坏。厌黎藿,慕膏粱,往往更以上世之事为讳,使不闻。此风放而不还,且有陷于危辱之地、沦于市井、降于皂隶者矣。复思如往时安乐耕桑之业、终身无愧悔,可得耶?呜呼!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子孙戒之,尚无堕厥初。(节选自宋·陆游《放翁家训·序》)(注)①太傅:陆游的高祖。②楚公:陆游的祖父。③秦国夫人:陆游的祖母。出作入息,农之治生也;居肆成事,工之治生也;贸迁有无,商之治生也;膏油继晷,士之治生也。然士为四民之首,尤当砥砺表率,效古人体天地、育万物之志,今一生不能治,何云大丈夫哉!治生非必蝇营营逐逐、妄取于人之谓也。若利己妨人,非唯明有物议、幽有鬼神,于心不安,况其祸有不可胜言者矣,此岂善治生欤?夫俭者,守家第一法也。故凡日用奉养,一以节省为本,不可过多。宁使家有赢余,毋使仓有告匮。且奢侈之人,神气必耗,欲念炽而意气自满,贫穷至而廉耻不顾。俭之不可忽也若是夫!(节选自宋·叶梦得《石林治生家训要略》)6.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世载令闻令:美好B.革带敝敝:破旧C.厌藜藿厌:满足D.毋使仓有告匮匮:缺乏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以辱先人夫夷以近,则游者众B.积钱累月乃能就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C.且有陷于危辱之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D.贫穷至而廉耻不顾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家人有少变其旧者,辄不怿如果家里有人稍微改变他的旧制,(太傅)就不高兴。B.况其祸有不可胜言者矣,此岂善治生欤?更何况他的灾祸说不完,这难道是善于治理老百姓吗?C.俭之不可忽也若是夫节俭的不可忽视就有这么重要!D.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做官而到公卿大臣,是命运使然;退居山野而成为农夫,这也是命运使然;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陆游缅怀了旧时家风,针对当时有族人贪图享乐的现象,表达了对家风难继的忧虑。B.叶氏家训告诚族人应该节制欲望,谦逊恭谨,修身养性,以利于守家治生。C.陆氏家族复兴,缘于坚守家风;叶氏族人以先祖中的土农工商为榜样,各安其分。D.陆文借祖先的实例阐明家训的主旨,叶文通过假设来论说不善治生的危害。10.请概括陆游、叶梦得二人对家风的要求有何异同。文言文阅读2023届北京市昌平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治则复经,两疑则惑矣。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今诸侯异政,百家异说,则必或是或非,或治或乱。乱国之君,乱家之人,此其诚心莫不求正而以自为也,妒谬于道而人诱其所怡也。岂不蔽于一曲而失正求也哉?昔人君之蔽者,夏桀、殷纣是也。桀蔽于末喜、斯观而不知关龙逢,以惑其心而乱其行;纣蔽于妲己、飞廉而不知微子启,以惑其心而乱其行。故群臣去忠而事私,百姓怨非而不用,贤良退处而隐逃,此其所以丧九牧之地而墟宗庙之国也。桀死于鬲山,纣悬于赤旆,身不先知,人又莫之谏,此蔽塞之祸也。成汤鉴于夏桀,故主其心而慎治之,是以能长用伊尹而身不失道,此其所以代夏王而受九州也。文王鉴于殷纣,故主其心而慎治之,是以能长用吕望而身不失道,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也。生则天下歌,死则四海哭,夫是之谓至盛。此不蔽之福也。何谓衡?曰:道。故心不可以不知道。心不知道,则不可道而可非道。以其不可道之心取人,则必合于不道人,而不知合于道人。以其不可道之心与不道人论道人,乱之本也。以其可道之心取人,则合于道人而不合于不道之人矣。以其可道之心与道人论非道,治之要也。故治之要在于知道。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壹[1]而静。心未尝不藏也,然而有所谓虚;心未尝不满也,然而有所谓壹;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未得道而求道者,谓之虚壹而静,作之则[2]。将须道者,之虚则入;将事道者,之壹则尽;将思道者,之静则察。知道察,知道行,体道者也。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坐于室而见四海,处于今而论久远,疏观万物而知其情。夫恶有蔽矣哉?(取材于《荀子·解蔽》)注释:【1】虚壹:虚心专心。[2]作之则:作为他们的行动准则。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

曲:局部B.故群臣去忠而事私

去:抛弃C.百姓怨非而不用

非:诽谤D.故治之要在于知道

要:关键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昔人君之蔽者

此蔽塞之祸也B.以惑其心而乱其行

人何以知道C.贤良退处而隐逃

坐于室而见四海D.将思道者

体道者也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疑则惑矣

在局部与全局两者之间拿不定主意就会疑惑B.何谓衡

什么是权衡事物的标准呢C.则不可道而可非道

就会不认可道而认可违背道的东西D.疏观万物而知其情

远观一下万物就能看清它们的真相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主或学者,都想找一条正道为自己服务,只是容易被错误的认识所蒙蔽。B.夏桀、殷纣和商汤、周文王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君王亲贤臣而远小人的观点。C.社会治理好的关键在于当事人了解道,“解蔽”的关键自然也“在于知道”。D.荀子认为解了心“蔽”,达到“大清明”的境界,就掌握了治理天下的大道。10.本文节选自《荀子·解蔽》。所谓“解蔽”,就是“解除(人心被)蒙蔽”。请结合选文相关内容,用自己的话简述如何“解蔽”。6.C7.D8.D9.B10.①客观全面地认识事物就不被蒙蔽。②心中知道,依道而行就能解蔽。③用虑心、专心、静心作为行动的准则,体察万物,就能解蔽。【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C.非:责怪。句意:百姓都怒恨责怪他们而不为他们效劳。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句意:从前君主中有被蒙蔽的/这就是被蒙蔽的祸害啊。B.介词,因为;介词,凭借。句意:因为使自己思想被迷惑而行为混乱/人靠什么了解道呢?C.连词,表递进;表转折。句意:贤能优秀的人才都辞官在家而隐居避世/他坐在屋里而能看见整个天下。D.代词,指代人。句意:想要求得道的人/这就是实践道的人。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D.“疏观”理解错误。疏观:通观。句意:通观万物而能看清它们的真相。故选D。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是为了证明君王亲贤臣而远小人的观点”错误,结合“昔人君之蔽者,夏桀、殷纣是也。桀蔽于末喜、斯观而不知关龙逢,以惑其心而乱其行;纣蔽于妲己、飞廉而不知微子启,以惑其心……成汤鉴于夏桀,故主其心而慎治之,是以能长用伊尹而身不失道……文王鉴于殷纣,故主其心而慎治之,是以能长用吕望而身不失道”可知,是为了证明君王迷失本心,不知道就会招来祸患,反之,则会国治民安。故选B。10.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结合“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治则复经,两疑则惑矣”可概括出,客观全面地认识事物就不被蒙蔽。结合“何谓衡?曰:道。故心不可以不知道……以其可道之心取人,则合于道人而不合于不道之人矣。以其可道之心与道人论非道,治之要也”可概括出,心中知道,依道而行就能解蔽。结合“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坐于室而见四海,处于今而论久远,疏观万物而知其情。夫恶有蔽矣哉”可概括出,用虑心、专心、静心作为行动的准则,体察万物,就能解蔽。参考译文:大凡人的毛病,是被事物的局部所蒙蔽而不明白全局的大道理。整治思想就能回到正道上来,在局部与全局两者之间拿不定主意就会疑惑。天下不会有两种对立的正确原则,圣人不会有两种对立的思想。现在诸侯各国的政治措施不同,各个学派的学说不同,那么必定是有的对,有的错,有的能带来安定,有的会造成混乱。扰乱国家的君主,扰乱学派的学者,这些人没有不真心想找一条正道来为自己服务,只是由于他们对正确的原则既嫉妒又带有偏见,因而别人就能根据他们的爱好去引诱他们。这难道不是被事物的一个局部所蒙蔽而失去了对正道的追求吗?从前君主中有被蒙蔽的,夏桀、商纣就是。夏桀被末喜、斯观所蒙蔽而不赏识关龙逢,因为使自己思想被迷惑而行为混乱;商纣被妲己、飞廉所蒙蔽而不赏识微子启,因为使自己思想被迷惑而行为混乱。所以,群臣都抛弃了对他们的忠心而去谋求私利,百姓都怒恨责怪他们而不为他们效劳,贤能优秀的人才都辞官在家而隐居避世,这就是他们丧失九州的土地而使建有家庙的国都成为废墟的原因。夏桀死在鬲山,商纣的头被悬挂在红色的旗帜飘带上,他们自己不能预先知道自己的过错,而别人又没有谁劝阻他们,这就是被蒙蔽的祸害啊。商汤以夏桀为前车之鉴,所以拿定主意而谨慎地治理国家,因此能够长期地任用伊尹而本身又不背离正确的治国原则,这就是他取代夏桀而得到九州的原因。周文王吸取了商封王的教训,所以拿定主意而谨慎地治理国家,因此能够长期地任用吕望而本身又不背离正确的治国原则,这就是他取代商纣王而得到九州的原因。活着的时候天下人都歌功颂德,死了以后天下人都痛哭流涕,这叫做极其昌盛伟大。这就是不被蒙蔽的幸福啊。什么是权衡事物的标准呢?回答说:就是道。所以心里不可以不了解道。如果心里不了解道,就会不认可道而认可违背道的东西。用他那种否定道的思想去选取人,就一定会和不奉行道的人情投意合,而不会和奉行道的人志同道合。用他那种否定道的思想和不奉行道的人去议论奉行道的人,这就是社会混乱的祸根。用他那种赞成道的思想去选取人,就会和奉行道的人情投意合,而不会和不奉行道的人同流合污了。用他那种赞成道的思想和奉行道的人去议论违背道的人,这是社会得到治理的关键。所以,把社会治理好的关键在于了解道。人靠什么了解道呢?回答说:靠心。心靠什么来了解道呢?回答说:靠虚心、专心和静心。心从来没有不储藏信息的时候,但却有所谓虚;心从来没有不彼此兼顾的时候,但却有所谓专;心从来没有不活动的时候,但却有所谓静。对于还没有掌握道而追求道的人,要告诉他们虚心、专心和静心的道理,以作为他们的行动准则。想要求得道的人,达到了虚心的地步就能够得到道;想要奉行道的人,达到了专心的地步就能够穷尽道的全部;想要探索道的人,达到了静心的地步就能够明察道。了解道十分明察,知道了道能实行,这就是实践道的人。达到了虚心、专心与静心的境界,这叫做最大的清彻澄明。他坐在屋里而能看见整个天下,处在现代而能评判远古,通观万物而能看清它们的真相,这种人哪里还会有被蒙蔽的呢?2023届北京市房山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昔周文王使太公望傅太子发,太子嗜鲍鱼而太公弗与,曰:“礼,鲍鱼不登于俎。岂有非礼而可以养太子哉?”寻常之室,无奥剽【1】之位,则父子不别;六尺之舆,无左右之义,则君臣不明。寻常之室、六尺之舆处无礼,即上下舛逆,父子悖乱,而况其大者乎?故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是以君子恭敬、撙节【2】、退让以明礼。礼者,所以固国家,定社稷,使君无失其民者也。礼,天子爱天下,诸侯爱境内,大夫爱官属,士庶各爱其家。失爱,不仁;过爱,不义。故礼者,所以守尊卑之经、强弱之称者也。礼者,所以节义而没不遝【3】。故飨饮之礼,先爵于卑贱而后贵者始羞,殽膳下浃而乐人始奏。觞不下遍,君不尝羞;殽不下浃,上不举乐。故礼者,所以恤下也。国无九年之蓄,谓之不足;无六年之蓄,谓之急;无三年之蓄,国非其国也。民三年耕,必馀一年之食;九年而馀三年之食;三十岁相通,而有十年之积。虽有凶旱水溢,民无饥馑。然后天子备味而食,日举以乐。诸侯食珍不失,钟鼓之悬可使乐也。乐也者,上下同之。故礼,国有饥人,人主不飧;国有冻人,人主不裘;报囚之日,人主不举乐。岁凶,谷不登,台扉不涂,马不食谷,驰道不除,食减膳。故礼者,自行之义,养民之道也。受计之礼,主所亲拜者二:闻生民之数,则拜之;闻登谷,则拜之。夫忧民之忧者,民必忧其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与士民若此者,受天之福矣。礼,圣王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尝其肉,隐,弗忍也。故远庖厨,仁之至也。不合围,不掩群,不射宿,不涸泽;草木不零落,斧斤不入山林;昆虫不蛰,不以火田。取之有时,用之有节,则物蕃多。圣主所在,鱼、鳖、禽、兽犹得其所,况于人民乎!故仁人行其礼,则天下安而万理得矣。逮至德渥泽洽,调和大畅,则天清明,地富煴,物时熟,民心不挟诈贼,气脉淳化。(取材于贾谊《礼》)注释:【1】奥剽:尊卑。【2】撙节:约束,克制。【3】没不遝:无不涉及。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鲍鱼不登于俎登:置于其上B.固国家固:使……巩固C.人主不裘裘:皮衣D.驰道不除除:修整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太子嗜鲍鱼而太公弗与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B.岂有非礼而可以养太子哉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C.受计之礼,主所亲拜者二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闻生民之数,则拜之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教训正俗,非礼不备教导训诲以匡正风俗,若没有礼节,就会有所疏忽B.觞不下遍,君不尝羞向人敬酒,若没有遍及所有人,君主不会享用美食C.故远庖厨,仁之至也因此圣明的君主远离厨房,其仁德已达到最高境界D.昆虫不蛰,不以火田昆虫没有蛰伏时,是不会耕种用火焚烧过的田地的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公认为不合礼节的行为会导致社会失去正常的秩序。B.按照礼节,不同身份的人都要有与其身份相称的爱心。C.圣明的君主能保护鱼、鳖、禽、兽、草木等正常生长。D.百姓无欺骗与害人之心,才能让天下变得清明、富庶。10.请写出“故礼者,自行之义,养民之道也”的句意,并简析第3段是怎样得出这一论断的。【答案】6.C7.A8.D9.D10.(1)句意:因此,礼节是自己行事的原则,是养护人民的治理之道。(2)分析:①先从反面阐述国家没有积蓄的危害,再从正面阐述积蓄对于百姓的意义,运用对比论证法,阐述了礼节是养护人民的治理之道。②阐述天子、诸侯的饮食和快乐建立在百姓富足的基础上,从正面指出不同地位的人应该同乐;再从反面推出,按照礼节,君主能于百姓受苦时在多方面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论证了礼节是君主行事的原则。【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裘”:在文中作动词,意为“穿上皮衣”。句意:君主不再穿上皮衣。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与:给,给予,动词。意义和用法相同。句意:太子喜好吃干鱼可是太公不给。/给你三支箭,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心愿。B.哉:表反问,语气词/表感叹,语气词。句意:哪里有采用不合礼节的做法却能教育太子的呢?/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C.之: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句意:接受计簿时举行的礼仪,君主两次亲自行拜礼。/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D.则: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连词/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连词。句意:听到百姓增加人口的数字,就行拜礼。/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赴京就职,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D.“以火”,用火焚烧草木;“田”,田猎。句意:昆虫没有蛰伏时,是不会用火焚烧草木而田猎的。故选D。【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并进行理解与推断的能力。D.“百姓无欺骗与害人之心,才能让天下变得清明、富庶”错误,天下清明、富庶,百姓没有欺骗、害人之心,是缘于仁人依礼而行,普施恩泽,让天下和谐,国家兴盛。故选D。【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句子、分析文段论证思路的能力。“故礼者,自行之义,养民之道也”:“者……也”表判断;“自行”,自己行事;“义”,原则;“道”,治理之道。“国无九年之蓄,谓之不足;无六年之蓄,谓之急;无三年之蓄,国非其国也”先从反面阐述国家没有积蓄的危害;“民三年耕,必馀一年之食;九年而馀三年之食;三十岁相通,而有十年之积”再从正面阐述积蓄对于百姓的意义,运用对比论证法,阐述了礼节是养护人民的治理之道。“然后天子备味而食,日举以乐。诸侯食珍不失,钟鼓之悬可使乐也。乐也者,上下同之”阐述天子、诸侯的饮食和快乐建立在百姓富足的基础上,从正面指出不同地位的人应该同乐;“故礼,国有饥人,人主不飧;国有冻人,人主不裘;报囚之日,人主不举乐。岁凶,谷不登,台扉不涂,马不食谷,驰道不除,食减膳”再从反面推出,按照礼节,君主能于百姓受苦时在多方面约束自己的行为;“故礼者,自行之义,养民之道也”最后得出结论,论证了礼节是君主行事的原则。参考译文:过去,周文王派太公望做太子姬发的师傅,太子喜好吃干鱼可是太公不给,说:“按照礼节的规定,干鱼不能置于祭祀时盛物品的器皿之上。哪里有采用不合礼节的做法却能教育太子的呢?”不算大的房屋,如果没有确定尊卑的位置,那么父亲和儿子的身份就不能区别开来;六尺大小的车子,如果没有确定尊卑的方位,那么君主和臣子的身份就不明确。在不算大的屋子、六尺大小的车子中,不同身份的人相处的方式不符合礼节,就会出现上下位置颠倒、父子关系混乱的不良现象,更何况范围广的国家呢?所以,理想的人格,立身根据和行为准则,仁爱,正义,若没有礼节,就不能形成;教导训诲以匡正风俗,若没有礼节,就会有所疏忽;争斗,辩论,若没有礼节,就不能判决;君主与臣子、地位尊贵的与地位卑贱的、父亲和儿子、兄长和弟弟之间的关系,若没有礼节,就不会稳定;跟从老师学习作官,学习经艺,若没有礼节,就不会适当地亲近老师。所以君子要做到对人谦恭,约束自己,能够礼让,来显明礼节。礼节是用来使国家巩固,使政权固定,让君主不会失去他的百姓的保障。按照礼节,天子爱护自己管理范围内的全部土地与人民,诸侯爱护所封领域的土地和人民,大夫爱护属下的官吏,士人和百姓各自爱护自己的家庭。失去爱心,就没有仁德;过分爱护,就不合乎道义。所以,礼节是用来奉行尊贵和卑微的常规、强盛和弱小的称谓的。礼节,是用来节制行为而没有不涉及到的。所以设宴饮酒的礼节,先让地位卑下的人饮酒,然后地位尊贵的人才进食;饭菜都已让每一个人享用,乐师才演奏音乐。向人敬酒,若没有遍及所有人,君主不会享用美食。若鱼肉类食物没有让每一个人都吃过,君主不允许演奏音乐。所以,礼是用来顾念臣下的。国家没有九年的储存,叫作不充足;没有六年的储存,叫作紧急;没有三年的储存,国家不是国家了。百姓耕种三年,一定剩余一年的粮食;耕种九年就剩余三年的粮食;三十年互相连接,就有十年的储存。即使发生干旱带来的饥荒和水灾,百姓也不会挨饿。这样之后,君主才吃丰足的食物,每天演奏音乐。诸侯不会失掉美味;敲钟击鼓,可以让自己感到快乐。快乐,是尊卑共同的感受。所以按照礼节,国中有挨饿的人,君主不再用晚餐;国中有受冻的人,君主不再穿上皮衣;判决囚犯的日子,君主不再演奏音乐。年景歉收,庄稼不能成熟,宫室建筑不加涂饰,不让马吃粮食,不修整君主通行之道,吃饭减少食物。所以,礼节是自己行事的原则,是养护人民的治理之道。接受计簿时举行的礼仪,君主两次亲自行拜礼:听到百姓增加人口的数字,就行拜礼;听到庄稼成熟时,就行拜礼。为百姓的忧愁而忧愁的人,百姓一定为他的忧愁而忧愁;为百姓的欢乐而欢乐的人,百姓也一定为他的欢乐而欢乐。和士人、百姓的关系像这样的人,就能承受上天给予的保护了。按照礼节,圣明的君主对于鸟类和野兽,愿意看见它们活着,不忍心看见它们死亡,愿意听到它们的声音,不吃它们的肉,是因为怜悯它们,而不忍心让它们死亡。因此圣明的君主远离厨房,其仁德已达到最高的境界。不在打猎时围捕群兽,不把兽群全部消灭,不在夜里射猎栖息的鸟兽,不把水洼弄干后捕鱼;草木没有凋谢时,不带斧头进山砍伐林木;昆虫没有蛰伏时,是不会用火焚烧草木而田猎的。获得外物合于时宜,使用资源能有节制,物类就会繁殖增多。圣明的君主在的地方,鱼、鳖、鸟类、野兽可以得到适宜生长的处所,何况对于百姓呢?所以,有仁德的人按照礼节行事,就会让天下安定,能遵循万物的生长规律。等到恩泽普施,天下和谐,国家昌盛,就会出现苍天清明,大地富庶,庄稼按时成熟,百姓心中不怀欺骗、害人之心,民风民俗纯正平和的太平景象。2023届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一宓子贱=1\*GB3①治亶父,恐鲁君之听谗人,而令己不得行其术也。将辞而行,请近吏二人于鲁君与之俱。至于亶父,邑吏皆朝。宓子贱令吏二人书。吏方将书,宓子贱从旁时掣摇其肘。吏书之不善,则宓子贱为之怒。吏甚患之,辞而请归。宓子贱曰:“子之书甚不善,子勉归矣!”二吏归报于君,曰:“宓子贱不可为书。”君曰:“何故?”对曰:“宓子贱使臣书,而时掣摇臣之肘,书恶而有甚怒,吏皆笑宓子。此臣所以辞而去也。”鲁君太息而叹曰:“宓子以此谏寡人之不肖也!寡人之乱宓子,而令宓子不得行其术,必数有之矣。微二人,寡人几过!”遂发所爱而令之亶父,告宓子曰:“自今以来,亶父非寡人之有也,子之有也。有便于亶父者,子决为之矣。五岁而言其要。”宓子敬诺,乃得行其术于亶父。三年,巫马旗短褐衣弊裘,而往观化于亶父,见夜渔者,得则舍之。巫马旗问焉,曰:“渔为得也。今子得而舍之,何也?”对曰:“宓子不欲人之取小鱼也。所舍者,小鱼也。”巫马旗归,告孔子曰:“宓子之德至矣。使民暗行,若有严刑于旁。敢问宓子何以至于此?”孔子曰:“丘尝与之言曰:‘诚乎此者刑乎彼。’宓子必行此术于亶父也。”夫宓子之得行此术也,鲁君后得之也。鲁君后得之者,宓子先有其备也。先有其备,岂遽必哉?此鲁君之贤也。三月婴儿,轩冕在前,弗知欲也;斧钺在后,弗知恶也;慈母之爱谕焉,诚也。故诚有诚乃合于情,精有精乃通于天。乃通于天,水木石之性,皆可动也,又况于有血气者乎?故凡说与治之务莫若诚。(取材于《吕氏春秋·具备》)二宓子治亶父。齐人攻鲁,道亶父。始,父老请曰:“麦已熟矣,今迫齐寇,民人出自刈附郭者归,可以益食,且不资寇。”三请,宓子弗听。俄而,麦毕还乎齐寇。季孙闻之怒,使人让宓子曰:“岂不可哀哉!民乎,寒耕热耘,曾弗得食也。弗知犹可,闻或以告,而夫子弗听!”宓子蹴然②曰:“今年无麦,明年可树。令不耕者得获,是乐有寇也。且一岁之麦,于鲁不加强,丧之不加弱。令民有自取之心,其创必数年不息。”季孙闻之,惭曰:“使穴可入,吾岂忍见宓子哉!”(取材于贾谊《新书·审微》)【注】①宓子贱: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后文称为“宓子”,曾担任亶父宰。②蹴然:吃惊不安的样子。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宓子贱从旁时掣摇其肘掣:拉动。B.必数有之矣数:多次。C.曾弗得食也曾:曾经。D.其创必数年不息创:伤害。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A.则宓子贱为之怒宓子贱不可为书B.而时掣摇臣之肘而夫子弗听C.遂发所爱而令之亶父夫宓子之得行此术也D.而往观化于亶父于鲁不加强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微二人,寡人几过要是没有你们两人,我几乎要犯错误了B.诚乎此者刑乎彼自己内心赤诚,就能够为他人作出表率C.先有其备,岂遽必哉事先有人有准备,难道就一定能领悟吗D.是乐有寇也若是这样的情形,就会让敌寇感到快乐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宓子贱通过“掣肘”之举,讽劝鲁君支持自己独立进行决断。B.宓子贱注重严刑约束,百姓就算在黑夜捕鱼也不敢贪求多得。C.鲁君虽后知后觉,但能及时醒悟并勇于改正,也有其可贵处。D.季孙对宓子贱的作法提出质疑,宓子贱的回应让他深感惭愧。10.在亶父,宓子贱为政有什么特点?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简要概括。(6分)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6.(3分)C7.(3分)B8.(3分)D9.(3分)B10.(6分)答案要点:①注重谋略,以讽劝获自决权;②强调精诚,着意于率先垂范;③着眼长远,尤重视日常教化。评分参考:三个要点,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符合文意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文言材料一参考译文:宓子贱将去治理亶父,担心鲁国国君听信那些说自己坏话的人,就会让自己没有机会实行自己的主张。将要告辞离开时,宓子贱向鲁君请求安排国君亲近的两个官吏跟自己一起去。到了亶父,亶父的官吏都来拜见。宓子贱让那两人作记录。正要开始写,宓子贱从旁边时常拉动摇晃他们的胳膊肘。官吏写得不好,宓子贱为此而发怒。官吏非常担忧这件事,就告辞请求回到鲁君身边去。宓子贱说:“你们写得很不好,你们赶快回去吧!”两个官吏回去后向鲁君禀报说:“宓子贱这个人不能给他作记录。”鲁君问道:“原因是什么呢?”官吏回答说:“宓子贱让我写,却时常拉动摇晃我的胳膊肘,写得不好又大发脾气,亶父的官吏们都因此笑话宓子贱。这就是我们要告辞离开的原因。”鲁君长叹道:“宓子是用这样的方式对我的不足(缺点)进行劝谏啊!我扰乱宓子,导致宓子不能实行自己的主张,这样的事一定多次出现过了。假如没有你们两个,我几乎要犯错误了!”于是就派自己喜欢的人,让他到亶父去,告诉宓子说:“从今以后,亶父不归我掌握,归您掌握。有对亶父有利的事情,您自己决断去实行吧。五年以后向我报告施政的要点。”宓子恭敬地答应了,这才有机会在亶父实行自己的主张。过了三年,巫马旗穿着粗劣的衣服,到亶父去考察(宓子)推行教化的情况,看到有夜里捕鱼的人,捕到鱼后扔回水里。巫马旗就这种情形发问说:“捕鱼就是为了得到鱼,现在您得到了鱼却又把它扔回水里,这是为什么呢?”捕鱼的人回答说:“宓子不想让人们捕小鱼。我扔回水里的,都是小鱼。”巫马旗回去后,告诉孔子说:“宓子的德政达到顶点了。他让百姓在独自做事时,就好像有严刑在身旁一样(不会为非作歹)。冒昧地请教您,宓子是用什么方法达到这种境界的?”孔子说:“我曾经跟他说;‘自己内心赤诚,就能为他人作出表率。’”宓子一定是在亶父实行这个主张了。”宓子有机会实行这个主张,(是因为)鲁君后来领悟到了这一点。鲁君之所以后来能领悟到这一点,是因为宓子事先有了准备。事先有人有准备,难道就一定能领悟吗?这就是鲁君的贤明之处啊。三个月大的婴儿,华美的车子和礼服出现在面前,不知道羡慕;危险的斧钺出现在身后,不知道厌恶;面对慈母的爱却能明白,(这是因为)内心赤诚啊。所以赤诚而又赤诚才合乎真情,精微而又精微才与天性相通。与天性相通,水、木、石的本性都可以改变,更何况有血气的人呢?因此但凡劝说别人和施行政务所追求的,没有什么能像赤诚一样(重要)。文言材料二参考译文:宓子治理亶父。齐国人攻打鲁国,将要取道亶父。起初,亶父德高望重的老人们(向宓子)请求说:“麦子已经成熟了,现在麦田靠近齐国入侵者(经过的地方),百姓们出城自行把靠近外城的麦子收割回来,可以借此增加粮食储备,并且不会让齐国入侵者得到粮食。”多次请求,宓子都没有听从。不久,麦子全都被齐国入侵者收走了。季孙听说这件事后很生气,派人责备宓子说:“难道不是值得悲哀的事情吗!那些百姓啊,寒天耕地,热天锄草,竟然连自己种的麦子都吃不上。(先生)要是事先不知道,还能让人理解;听到消息后就有人把这件事告诉您,但是先生您却不接受!(这没法让人理解)”宓子吃惊地说:“今年没有收获麦子,明年还能够种。如果现在百姓中有人不劳作却可以(借此情势)有收获,他们就会乐意看到有敌寇入侵这样的情况出现。况且,一年的麦子,对鲁国而言,收获了也不能因此就更强大,失去了也不会因此更弱小。如果百姓们萌生了可以随意据财物为己有的想法,它带来的伤害一定好几年也不会停止。”季孙听到这些话,惭愧地说:“假如有一个洞穴可以钻进去该有多好啊,我怎么好意思再见到宓子啊!”2023年北京市海淀区5月高考语文查漏补缺试卷2.(17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王者之法,民三年耕而余一年之食,九年而余三年之食,三十岁而民有十年之蓄。故禹水九年,汤旱七年,甚也,野无青草,而民无饥色,道无乞人,岁复之后,犹禁陈耕①。古之为天下,诚有具也。王者之法,国无九年之蓄,谓之不足;无六年之蓄,谓之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今汉兴三十年矣,而天下愈屈②,食至寡也,陛下不省邪?未获年,富人不贷,贫民且饥;天时不收,请卖爵鬻子,既或闻耳。曩顷不雨,令人寒心,一雨尔,虑若更生③。天下无蓄,若此甚极也。其在王法谓之何?必须困至乃虑,穷至乃图,不亦晚乎!窃伏念之,愈使人悲。然则所谓国无人者,何谓也?有天下而欲其安者,岂不在于陛下者哉?上弗自忧,将以谁偷?五岁小康④,十岁一凶,三十岁而一大康,盖曰大数也。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天下何以相救?卒然边境有数十万之众,天下将何以馈之矣?兵旱相承,民填沟壑,剽盗攻击者兴继而起,中国失救,外敌必骇,一日而及,此之必然。且用事之人,未必此省,为上者弗自忧,魄然⑤事困,乃惊而督下,曰:“此天也,可奈何?”事既无如之何。及方今始秋时,可善为。陛下少闲,可使臣从丞相、御史计之。(贾谊《新书•忧民》)【注】①陈耕:古法,土地耕种若干年就需要休息,不得连续耕种。②屈:贫困。③更生:再次发生。④小康:小的饥荒。⑤魄然:困窘的样子。(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①三十岁而民有十年之蓄有:通“又”②诚有具也具:方法③贫民且饥且:将要④请卖爵鬻子鬻:卖⑤穷至乃图穷:贫穷⑥窃伏念之窃:私下;私自⑦盖曰大数也大数:自然规律⑧此天也,可奈何奈何:怎么办A.①⑤B.②④C.⑥⑦D.③⑧(2)下列对文中句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禹水九年,汤旱七年:夏禹时连续有九年水涝,商汤时连续七年旱灾B.曩顷不雨,令人寒心:从前有一段时间不下雨,就让百姓感到忧心忡忡C.上弗自忧,将以谁偷:陛下如果自己不肯操心(国事),又能和谁一起苟且偷安呢D.中国失救,外敌必骇:国家对这些情况无法制止,外敌就一定感到惊骇(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圣王治理天下的法则,一定要确保国家有充足的粮食储蓄。B.面对汉兴三十年来国家储蓄粮越来越少的局面,作者忧心至极。C.国家储粮不充足必然会导致民不聊生、兵祸接至的结果。D.作者委婉劝谏,请君王自省,为实现国富民安尽早谋划。(4)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卒然边境有数十万之众,天下将何以馈之矣(5)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粮食问题是国家重大安全问题。请根据本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一问题重要性的认识。2.【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解答文言词语意义的题主要就是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推断出其意义。(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根据原题所问找到答题区间并对答题区间进行分析与归纳,最终概括出答案。【解答】(1)①“有”:动词,拥有。句意:这样三十年后,民众就有了十年的积蓄。⑤“穷”:窘迫到极点。句意:窘迫到极点才图谋改变这种状况。故选:A。(2)D.“骇”在句中是入侵骚扰的意思,应是使……我国惊骇。句意:国家对这些情况无法制止,外敌就会趁机入侵骚扰。故选:D。(3)D.“委婉劝谏”说法有误。根据原文“天下无蓄,若此甚极也。其在王法谓之何?必须困至乃虑,穷至乃图,不亦晚乎!窃伏念之,愈使人悲”“及方今始秋时,可善为。陛下少闲,可使臣从丞相、御史计之”可知,作者应是直接劝谏。故选:D。(4)“卒”,突然;“天下”,国家;“馈”,供给。译文:(如果)突然在边境上聚集数十万军队,国家该拿什么供给他们呢?(5)根据原文“王者之法,民三年耕而余一年之食,九年而余三年之食,三十岁而民有十年之蓄。故禹水九年,汤旱七年,甚也,野无青草,而民无饥色,道无乞人”“未获年,富人不贷,贫民且饥;天时不收,请卖爵鬻子,既或闻耳”可知,粮食安全关系着民生。国家储备充足,能够在歉年或者饥荒时,保证百姓生计。根据原文“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天下何以相救?卒然边境有数十万之众,天下将何以馈之矣?兵旱相承,民填沟壑,剽盗攻击者兴继而起,中国失救,外敌必骇,一日而及,此之必然”可知,粮食安全决定着国运。国家储蓄不足,灾祸来临时,民不聊生,社会动荡不安,内乱并起,以致外敌入侵,国势衰微。根据原文“且用事之人,未必此省,为上者弗自忧,魄然事困,乃惊而督下,曰:‘此天也,可奈何?’事既无如之何。及方今始秋时,可善为”可知,充足的粮食储备,是抵御外敌的重要保障。粮足则国富,国富则兵强。及时为军队提供粮饷,能够有力保障国家安全。答案:(1)A(2)D(3)D(4)(如果)突然在边境上聚集数十万军队,国家该拿什么供给他们呢?(5)①粮食安全关系着民生。国家储备充足,能够在歉年或者饥荒时,保证百姓生计。②粮食安全决定着国运。国家储蓄不足,灾祸来临时,民不聊生,社会动荡不安,内乱并起,以致外敌入侵,国势衰微。③充足的粮食储备,是抵御外敌的重要保障。粮足则国富,国富则兵强。及时为军队提供粮饷,能够有力保障国家安全。参考译文:王者的治国之法,是民众耕种三年而剩余一年的粮食,耕种九年而剩余三年的粮食。这样三十年后,民众就有了十年的积蓄。因此,夏禹时连续九年水涝,商汤时连续七年旱灾。最严重时,野外连青草都不生,可是老百姓却无饥色,道路上亦无行乞之人,年成变好以后,仍然禁止陈耕。古代的圣王治理天下,实在是有高明之法。王者的治国之法,国家没有九年的积蓄,就不充足,满足不了需要,没有六年的积蓄,情况就危急了,没有三年的粮食储备,那么国家将要不成为国家了(比喻国家将亡)。如今汉兴已经三十年了,可是国家却愈加贫困,粮食更少了,陛下对此难道没有省察吗?年成不好,富人不肯借贷,穷人就会饥饿;天时不利收成,只好请求卖掉官爵和子女,这些陛下可能都听说过。有时一段时间不下雨,就让人忧心忡忡,一旦下了雨,又担心灾害再次发生。国家缺少粮食储备达到这种程度,真是太糟了。这在王者的治国之法中,又该叫作什么呢?一定要困顿到极点才想拯救办法,窘迫到极点才图谋改变这种状况,不是太晚了吗?我想到这些,更加使人感到悲哀。即使如此,那么所说的国家无人又是什么意思呢?拥有天下而要使天下安定的,难道不就在于陛下您吗?陛下如果自己不肯操心(国事),又能和谁一起苟且偷安呢?五年一小饥荒,十年一歉收,三十年一大饥荒,这可说是自然规律。如果不幸发生方圆两三千里的大旱灾,国家用什么来抚恤百姓?如果突然在边境上聚集数十万军队,国家该如何供应粮饷?兵祸旱灾相继而至,饿死的百姓就会填满沟壑,抢劫偷窃武力袭击的情况也会接连发生,国家对这些情况无法制止,外敌就会趁机入侵骚扰,这些不幸会很快一齐袭来,这是势所必然。况且,相关官员未必能够省察到这些,而作为君主如果自己不去操心,突然发生危难之事,却惊恐地对下面官员说:“这是天意,又能怎么样呢?”事情不要等到无法挽救了,再去感叹无可奈何。现在刚到秋天,可以好好谋划这个问题。陛下少闲一会儿(多思考点正事),可以让我跟丞相、御史大夫认真计议此事。【点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2023年北京市高考语文押题预测卷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吾家在唐为辅相者六人,廉直忠孝,世载令闻。念后世不可事伪国、苟富贵,以辱先人,始弃官不仕。东徙渡江,夷于编氓。孝悌行于家,忠信著于乡,家法凛然,久而弗改。宋兴,海内一统。陆氏乃与时俱兴,百余年间文儒继出,有公有卿,子孙宦学相承,复为宋世家,亦可谓盛矣!然游于此切有惧焉,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游童子时,先君谆谆为言,太傅①出入朝廷四十余年,终身未尝为越产;家人有少变其旧者,辄不怿;晚归鲁墟,旧庐一椽不可加也。楚公②少时尤苦贫,革带敝,以绳续绝处。秦国夫人③尝作新襦,积钱累月乃能就,一日覆羹污之,至泣涕不食。姑嫁石氏,归宁,食有笼饼,亟起辞谢曰:“昏耄不省是谁生日也。”左右或匿笑。楚公叹曰:“吾家故时,数日乃啜羹,岁时或生日乃食笼饼,若曹岂知耶?”是时楚公见贵显,顾以啜羹食饼为泰,愀然叹息如此。游生晚,所闻已略;然少于游者,又将不闻。而旧俗方已大坏。厌黎藿,慕膏粱,往往更以上世之事为讳,使不闻。此风放而不还,且有陷于危辱之地、沦于市井、降于皂隶者矣。复思如往时安乐耕桑之业、终身无愧悔,可得耶?呜呼!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子孙戒之,尚无堕厥初。(节选自宋·陆游《放翁家训·序》)(注)①太傅:陆游的高祖。②楚公:陆游的祖父。③秦国夫人:陆游的祖母。出作入息,农之治生也;居肆成事,工之治生也;贸迁有无,商之治生也;膏油继晷,士之治生也。然士为四民之首,尤当砥砺表率,效古人体天地、育万物之志,今一生不能治,何云大丈夫哉!治生非必蝇营营逐逐、妄取于人之谓也。若利己妨人,非唯明有物议、幽有鬼神,于心不安,况其祸有不可胜言者矣,此岂善治生欤?夫俭者,守家第一法也。故凡日用奉养,一以节省为本,不可过多。宁使家有赢余,毋使仓有告匮。且奢侈之人,神气必耗,欲念炽而意气自满,贫穷至而廉耻不顾。俭之不可忽也若是夫!(节选自宋·叶梦得《石林治生家训要略》)6.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世载令闻令:美好B.革带敝敝:破旧C.厌藜藿厌:满足D.毋使仓有告匮匮:缺乏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以辱先人夫夷以近,则游者众B.积钱累月乃能就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C.且有陷于危辱之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D.贫穷至而廉耻不顾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家人有少变其旧者,辄不怿如果家里有人稍微改变他的旧制,(太傅)就不高兴。B.况其祸有不可胜言者矣,此岂善治生欤?更何况他的灾祸说不完,这难道是善于治理老百姓吗?C.俭之不可忽也若是夫节俭的不可忽视就有这么重要!D.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做官而到公卿大臣,是命运使然;退居山野而成为农夫,这也是命运使然;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陆游缅怀了旧时家风,针对当时有族人贪图享乐的现象,表达了对家风难继的忧虑。B.叶氏家训告诚族人应该节制欲望,谦逊恭谨,修身养性,以利于守家治生。C.陆氏家族复兴,缘于坚守家风;叶氏族人以先祖中的土农工商为榜样,各安其分。D.陆文借祖先的实例阐明家训的主旨,叶文通过假设来论说不善治生的危害。10.请概括陆游、叶梦得二人对家风的要求有何异同。6.C7.B8.B9.C10.(1)如果家里有人稍微改变他的旧制,(太傅)就不高兴。(2)更何况有难以说得尽的灾祸,这难道是善于治家谋生吗?10.陆侧重有气节,道义,叶侧重作世人治生表率。两人都认为要节俭,不能营营逐利。【解析】【分析】6.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确定义项。C项,“厌”字,根据“厌黎藿,慕膏粱”的对称句式,相反意义来看,与“慕”意思相反,指厌恶粗茶淡饭,羡慕精粮肥肉;故“厌”此处应为“厌恶”。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在解释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