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四:冲刺期末之诗歌复习_第1页
高中语文必修四:冲刺期末之诗歌复习_第2页
高中语文必修四:冲刺期末之诗歌复习_第3页
高中语文必修四:冲刺期末之诗歌复习_第4页
高中语文必修四:冲刺期末之诗歌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语文必修四冲刺期末之诗歌复习《登高》.赏析此诗载于《杜工部集》,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张上。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试题见期中考试印发的《登高》资料。《锦瑟》.这首诗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结合诗中的 简要分析。(4分)答:这首诗寄托了作者对华年流逝的伤痛之情,以及对美好往事的追怀,理想境界的向往和渴望。如诗中“沧海月明珠有泪”写诗人遥望沧海,对景伤情,哭悼美好往事。“玉生烟”又代表了一种异常美好但又不能把握和亲近的理想景色。(4分;感情2分,举例2分。.理解诗歌颔联的含义,并说明句中“迷”、“托”二词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心态。(3分)答:颔联含义:(我)对美好的情景却又是飘渺的梦境感到迷惑,只能将伤感思念之情托付给杜鹃。(或:我曾经像庄周梦蝶一样沉迷在美好的境界中,最终只能像望帝那样把自己的伤心托付给杜鹃。)“迷”、“托”二词刻画出诗人无端陷入困境,又无力自拔寻求寄托的真实心态。(3分;颔联含义1分,心态2分。).阅读李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什么?这其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答: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年已半百的自己,进而由“锦瑟”想到了自己的美好的青年时期。这其中运用了传统的比兴手法。.《锦瑟》用典比较多,请你找出来并分析一下这些典故的运用对表现人物心情有什么作用?(选择一两处即可)答:(1)“庄生晓梦迷蝴蝶”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说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后来梦醒,庄周仍在,不知蝴蝶何往。诗人表现了这样的情景:佳人锦瑟,一曲繁弦,惊醒了诗人的梦境。这里既是美好的梦境,又是虚幻的梦境,借此典的虚缈的梦境隐喻年轻时沉迷的美好的情境。(2)“望帝春心托杜鹃”,传说周朝末年蜀地君主杜宇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杜鹃,啼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诗人借此以冤禽托写恨怀,无限伤感,亦表达殷切的思念。(3)“沧海月明珠有泪”,传说珠生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海,珠得月华,始极光莹;又有男海鲛人有泣泪,颗颗成珠的故事。鲛人借此把月珠泪合而为一,构成了一个朦胧的妙境,表达一种复杂的怅惘情怀,既有对其高旷浩净的爱赏,又有其凄寒孤寂的感伤。(4)“蓝田日暖玉生烟”,蓝田的玉山为日光煦照,蕴藏其中的美玉的精气冉冉升腾,远察如发,近观却无。诗人借此具有极高美学意味的理想景色,抒发一种对于高洁情感无法亲近的怅恨。与典三所涵一致。《虞美人》.“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明确: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经绝望,所以见了春花秋月的无尽无休反而觉得厌烦。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很奇,却又在情理之中。.“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从全词来看,哪个字最能直接表现词人的感情?这种感情从何而来?请结合词句回答。明确:表达情感的一个字是“愁”。选取典型的景物,春花秋月、往事、小楼、东风、故国、明月、雕栏玉砌、朱颜、一江春水。作者运用这么多意象,创设了生动形象的一幅幅画境:春花秋月图、小楼东风图、故国月明图等。.《优化方案必修四》P68精读课文1.2题。《蝶恋花》.把握词的情感(1)词眼——离别苦(2)词中有离别之后的孤枕难眠,有无尽的相思之苦,还有音书难寄的惆怅。.赏析(1)槛菊愁烟兰泣露在烟雾缥缈的秋天的黎明,多愁善感的主人公放眼栏杆外,看着菊花被轻烟笼罩,好像也含着忧愁;兰叶上挂着的露珠,好似在呜咽哭泣.(联想、想象)词的一开始,勾勒了一副凄清的深秋图景(意境)。一个菊(意象)字不经意间透露几分秋意。秋天,繁华已尽,满目萧瑟,意味着感伤和忧郁。这里用“愁”、“泣“将菊兰人格化移情入景(艺术手法),透露主人公自己的哀愁。(情感)杜甫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也是用了这样的手法。这种移情入景的手法,用王国维的话:“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一个泣(炼字)字,道出了主人公在那样一个凄清的环境中不可排解的忧愁和伤感。菊愁烟、兰泣露,透露了主人个的忧愁和伤感,拟人,移情入景,以悲景写悲情。(2)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轻寒:秋寒,也是主人公心里的感受燕子双飞:燕子双宿双飞,主人公只能独处一室,更觉孑然凄清之感。——以乐景写悲情(3)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明月:思乡怀人离别苦:直笔点出词的主旨情感。到晓:写出主人公一夜未眠,其思念之真诚,内心之忧愁令人同情。(4)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西风凋碧树: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强劲肃杀,碧树尽凋,剩下的只是一片萧索残败(景),还有主人公那断人愁肠的离恨(情)。望:凄凉的秋风萧索的长林没有尽头的天涯路。独、尽:道尽主人公的孤独寂寞,孤寂中的坚韧情操,与坚定的守候(5)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山长水阔:与“望尽天涯路”照应,使全词意境悠远辽阔。知何处:欲寄音书诉衷肠,却无处可寄,更添一份新愁。词也就在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3.艺术特色:(1)本词与晏殊的其它词作相比,它的上、下片之间,在境界、风格上是稍有区别的。上片取境较狭,风格偏于柔婉;下片却境界开阔,风格近乎悲壮。(2)词中,作者用了烘托与反衬的手法写女主人公内心的悲苦。前者如“槛菊愁烟兰泣露”,是以悲景写愁,与词中人物同病相怜。后者如“燕子双飞”、“明月穿户”,都以乐景写悲,以双燕、月光无情反衬女子有情。《雨霖铃》1.赏析: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4分)这一句给我们点出了别离的季节(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雨后阴冷的黄昏)(1分),寒蝉、长亭、日暮、雨歇(1分),给我们营造了一个凄清萧瑟(1分)的送别氛围,为全词定下凄凉伤感的感情基调。(1分)2.赏析: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4分)这一句运用了借景抒情,虚景写实情的手法,(1分)词人借用想象之景:浩渺的烟波,沉重的暮霭,望不到边际的楚天,(1分)营造了一个迷蒙辽阔的意境,(1分)含蓄深沉地表现了词人分别后抑郁难舍、孤独寂寞的感情。(1分)3.有人盛赞“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千古名句,你同意吗?为什么?(6分)同意。(观点1分)此句最妙就在于词人能寓情于景,借景抒情(1分),词人把古代意象中最能触动离愁的四件事物:酒、杨柳、晓风、残月(1分)集中渲染成一幅凄清孤寂的画面(1分),用酒的愁苦、柳的寂寥、晓风的清冷、残月的破碎来烘托离人形只影单、孤零惆怅的心境(2分)词人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抒情含蓄,的确应为千古名句。(小结1分).思路从整体上看,这首千古名词,通篇围绕“伤离别”三字构思: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之时,重在描摹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全词情景交融,情深意挚,凄楚动人,具有极强的婉约美。艺术特色: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优化方案》P69第6、7题。.赏析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可见时间大约农历七月。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秋季,暮色,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这三句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都门帐饮”,语本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他的恋人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类锐!这里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纡,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于是后面便迸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寥寥十一字,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目前。真是力敌千钧!词人凝噎喉的就“念去去”二句的内心独白。这里的去声“念”字用得特别好,读去声,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一层浓似一层;既曰“千里”,又曰“阔”,一程远似一程。道尽了恋人分手时难舍的别情。上片正面话别,下片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他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清秋节”一辞,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是全篇之警策。成为柳永光耀词史的名句。这三句本是想象当晚旅途中的况味,遥想不久之后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这画面之中。这句景语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清人刘熙载《艺概》中说:“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也就是说,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而后面这两个警句,也将失去光彩。“此去经年”四句,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枨触而已。“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以问句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是因为它艺术上颇具特色,成就甚高。早宋代,就有记载说,以此词的缠绵悱恻、深沉婉约,“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这种格调的形成,有赖于意境的营造。词人善于把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到慢词中,把离情别绪的感受,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出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绘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全词虽为直写,但叙事清楚,写景工致,以具体鲜明而又能触动离愁的自然风景画面来渲染主题,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末尾二句画龙点睛,为全词生色,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声声慢》.这首词的主旨句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请概括这“愁”具体包含了哪些内容?作者是怎样抒发这愁情的?(4分)(1)①内容:丧夫之痛,亡国之恨,流离之苦,孀居之悲(情愁,家愁,国愁)(2分)②直接写愁,直接抒情。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1分)间接写愁,借景抒情。如:借“淡酒”“晚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营造了冷清、凄惨、哀怨的意境,抒发了自己的家愁国恨。(1分).请赏析本词的语言特色(4分)。①妙用叠词,有韵律美,增加了音乐性,增强了抒情性。(2分)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字,从行动到环境再到内心感受,表达了作者身体和心灵遭受的摧残。(1分)②语言朴素清新,如“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写尽了作者晚年的凄苦悲愁(1分).赏析(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三句运用了十四个叠字,表现了哪三种不同的境界?奠定了全词怎样的感情基调?第一句,写人的动作神态,似在寻找失去的东西,追索过往的陈迹;第二句,写环境的凄凉、寂寞;第三句,写内心世界的愁苦、哀伤。“寻寻觅觅”,是作者的动作行为,作者在经受了国破家亡、夫丧、背井离乡等一连串的打击后,内心极为哀愁,再加上一人孤处,更是百无聊赖,空虚郁闷,为了排解这一哀愁,作者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她想寻觅的东西太多了:爱情、婚姻、故乡、和平、幸福,她想找回一些温馨的回忆来慰藉自己,但茫然的作者只感到四周“冷冷清清”。这既是周围的客观环境又是作者的心境写照,常言说“人悲物亦悲”,在一个悲伤凄凉人的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暗淡无光的。于是有了“凄凄惨惨戚戚”这样内心情感的直接表白。这就为全词定下了感情基调,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中。(2)“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一句,表现的是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此时,那似曾相识的雁儿再度飞过,丈夫却已亡故,物是人非,相思之情已成“悼亡之悲”。再者,此时的词人避居江南,远离故土,看到北来的大雁便认为这是家乡来的大雁,因而说是“旧时相识”,可见,雁儿还勾起了词人的“怀乡之思”。(3)“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试描绘诗句展示的凄惨情景。并指出此句手法之高妙。梧桐叶落,细雨霏霏,细雨落在梧桐上,又点点滴滴洒到地上。这是梧桐在落泪,不也是词人的心头在滴泪吗!这里将凄凉的景色与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情景交融更添愁绪,使词的意境更为深远。(4)“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试分析此结句之妙。词人用口语的形式,脱口而出:这情形、这光景,又怎么是一个“愁”字包括得了、承担得了、说明得了?“这次第”三字极其有力,一笔收住,总括上述种种情景;“怎一个愁字了得”又放开一步,开拓出一种含蓄的境界,让人想象,发人深思。词人满纸呜咽,笔笔写愁,这里除了悲欢离合的个人私愁外,更有时代的、民族的、国家的“公”愁在,真可谓人生大悲哀,社会大悲痛。这结尾,既是收,又是放;既是对前文的概括,又把诗意推进一层,使通篇余音袅袅,言尽而意不尽,从而扩大并深化了主题。.《优化方案》P69第8、9题。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请找出颈联中用得最精妙的两个字,并对其中一个字进行赏析。(4分)答案:最精妙的两个字是"分"和"挂".(2分)茂密修长的野竹与云雾相接,本来是一幅静景;然而诗人用了这一个"分"字,就有了动的意味了,它使人联想到山风徐来,移动的云雾不断地从野竹梢头飘过的情景。(2分)(青翠的山峰之上,一线泉水,凌空飞注,本来是一幅动景;然而诗人用了这一个"挂"字,就又由动化静了,它使人想见山峰的陡峭峻拔和山泉的垂直落下的情状。).有人说这首诗主要的人物形象是李白,有人说这首诗主要的人物形象是道士,你认同哪一种观点,请说说你的理由。(4分)答案:4分)①我认为这首诗的主要人物形象是李白。因为诗歌通过描述李白访友未遇的一天中的所见所闻(1分)和所感(1分),抒发了李白对自然山水的热爱(1分)和对友人的真挚感情(1分)②我认为这首诗的主要人物形象是道士。因为从题目来看,诗是因道士而写。(1分)诗中的景物描写,如桃花、野竹、两三松,都烘托了道士的淡泊、疏放的风骨。(2分)作者访道士的心情从出发的愉悦到不遇的失望,表现作者对道士的仰慕和敬重,其实也侧面表现了道士的人品。(1分)3.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是清新幽静、超凡脱俗。蕴含了诗人造访道士不遇的惆怅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题分析:这是一个拜访类诗题,诗题包括两部分信息:拜访的对象是深居山中的道士。拜访的结果是不遇。此类词题常见特点是先描述拜访的过程与景色,再抒发不遇的情感。.分析说明“愁倚两三松”一句中包含的诗人的思想感情。(5分)答案:“愁倚两三松”描写了诗人在松树之间徘徊的情形,(1分)表达了诗人访道士不遇之焦躁不安的心绪(1分)和怅然若失的愁情;(1分)也侧面折射出诗人对道士的渴慕。.知识与创作背景:戴天山,又名大康山或大匡山,因山势高峻直插云天而得名,在今四川省江油县,李白早年曾在山中大明寺读书,这首诗大约是这一时期的作品。赏析: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前六句写往“访”,重在写景,后两句写“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转。分析时要抓关键词语。首联:“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描述早晨上山途中听到潺潺的溪水声和偶尔从远处传来的汪汪的狗叫声,看到路边的桃花上挂着明净清亮的露珠,显得格外浓艳。(手法:先描写听觉,再描写视觉)关键词语是“带露浓”。其作用:一是点明在描写晨花,二是运用暗示手法:暗写道士身居世外桃源的超凡脱俗。颔联:“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描述自己在山林深处常常看到鹿群,中午时分还听不到寺院的钟声,只有多情的溪声相伴。关键词语是“树深”、“午”;显然是写山中景、“午景”。这里依然是运用了暗示手法:明写“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钟”暗示道院无人。颈联:“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这是描画自己来在道院前所见到景致:融入野外青山中的绿竹与高挂在翠峰上的飞瀑。注意:此联是本诗最值得品味的一联,用语极佳。“野竹”句是描绘近景、静景,其中的“分”描绘出野竹与青霭这两种近似的色调的细微差别,同时赋予其动的意味,能使人联想到山风徐徐,云雾不断从野竹梢头飘过的情景。“飞泉”中的“挂”则显示出一线银泉凌空飞来,高挂在青峰翠岭之上的情态。手法:寓动于静,化动于静。6.《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与《寻隐者不遇》的意境比较《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是一首唐代典型的五言绝句。前三联的景物描写可以说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