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地理专题:地球的圈层结构(解析版)_第1页
2023年高考地理专题:地球的圈层结构(解析版)_第2页
2023年高考地理专题:地球的圈层结构(解析版)_第3页
2023年高考地理专题:地球的圈层结构(解析版)_第4页
2023年高考地理专题:地球的圈层结构(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知识带有温度。第第2页/共2页精品文档推荐高考地理专题:地球的圈层结构(解析版)

地球的圈层结构

、单选题

1.软流层位于()

1)下列关于图中地球各圈层的讲述,正确的是(

A.A圈层是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小的C.C圈层是由岩石构成的岩石圈的一部

B.B圈层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没有影

D.D圈层厚度匀称,是岩浆的发源地

2)在地震波传至①处时,最有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

A.纵波消逝,横波变慢C.横波消逝,纵波变慢3.岩石圈是指(

A.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很薄的一层岩石外壳

B.地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

C.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厚度匀称的一层

岩石

D.地壳和上地慢顶部,由岩石组成的圈层4.如图为“地球圈层结构暗示图”.读右图完成下

题.

A.莫霍界面以上2.读“地球圈层暗示图D.古登堡界面以

B.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变

D.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加

1)关于图中各圈层的讲述正确的是()A.地球外部圈层由A,B,C三部分组成,其中成,其中G为地核

C.E、F合为岩石圈

2)普通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A.软流层B.下地幔

3)关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正确讲述是(

A.沉积岩重熔再生形成变质岩

C.岩浆岩冷却凝固形成变质岩

B.变质岩经过外力作用形成沉积

D.岩浆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岩浆

C为生物圈B.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

D.各圈层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形成自然环境

C.图中D层

D.图中G层

A.①是地壳,②是地幔,④是岩

石圈

C.自然地理环境即组成地球的各圏

B.③是被陆地分割成的不延续的圈层

D.外部圈层与内部圈层之间没有联

A.由西向东逐渐增厚

B.由北向南逐渐增厚2)图中M和N所位于的地形区别别是()

C.由东向西逐渐增厚

D.由南向北逐渐增厚A.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B.青藏高原、四川盆地

C.黄土高原、汾河谷地

D.四川盆地、大别山区

7.读火山景观图和地球的内部圏层结构图(图),回答下题.

1)从火山口喷发出的酷热岩浆普通来源于(A.

①圈层B.②圈层

2)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特点的讲述,正确的是

(A.①圈层的厚度海洋较陆地大C.③圈层最

可能为液态

3)下列各地,地壳最厚处在()

A.华北平原

B.云贵高原

C.③圈层

D.④圈层)

B.②圈层横波不能通过

D.④圈层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小

C.青藏高原

D.塔里木盆地

5.读“地球的圈层结构暗示图”可知

()

6.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完成下

题.

1)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

(4)具有层理构造的岩石是()

A.侵入岩

B.喷出岩

(5)因为火山喷发而形成于地表的岩石有(

A.玄武岩

B.石灰岩

8.左图表示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某种关系。

我国内陆某地自然景观。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C.变质岩

C.花岗岩a

为甲、乙间互相作用,

D.沉积岩

D.大理岩

b为甲、丙间互相作用。右图

1)若a形成化石,b形成右图中的景观,则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甲表示大气圈

(2)右图所示的区域(

A.气候潮湿、降水多

C.风力和流水侵蚀显

9.读图,完成下题

B.乙表示岩石

C.丙表示生物圈

D.乙影响丙的演变

B.流水作用剧烈,物理风化微

D.植被稀有,土壤有机质含量

A.地幔

B.地壳

C.地核

2)岩石圈位于()

D.软流层

A.①顶部

B.②的所有

C.①的所有和②的顶部

D.②的所有和③的顶部

11.下图是某区域地壳厚度等值线图,读图回答下列各

题。

1)图示区域地壳的厚度分布特点是()A.北部低,南部高B.中间高,四面低2)若绘制地

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为()A.海平面B.岩石圈底部

1)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

A.由西向东逐渐增厚

B.由北向南逐渐增厚

2)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为()A.海平面

B.岩石圈底部

、综合题

C.由东向西逐渐增厚

C.莫霍面

D.由南向北逐渐增厚

D.软流层中部

C.中部地区变化大

莫霍面

D.东部地区最薄

D.软流层中部

10.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完成下

题.

1)写出图中地理事物的名称:A_______;B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2)C表层以外划分为三个圈层:分离为________圈、______圈、_______圈.

3)试描述界面①上③、④波速变化状况:______.

13.下图是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_______波,B表示_______波。

2)图中F处,地震波A彻低________,地震波B速度________并继续往深处传扬。

3)这说明F面以上的E物质状态为_______态,以下的G物质状态为_______态。

4)C层主要由______组成。G层叫_______,H层叫________。

5)D叫______界面。

14.读地球内部结构简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表示的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A_______,B1_______,D_______,F_______

2)C是_____层,这里可能是________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3)岩石圈的范围是指______。(用字母表示)

15.读图回答下列问

题。

(1)图中实线与虚线都代表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扬的状况,其中虚线代表_______波,实线代表______

波。

(2)无论纵波还是横波在经过a界面时,速度都显然加快,a为______界面,其以上部分A为________;

横波经过b界面时消逝,纵波速度骤然减缓,b为_______界面,其以下部分C为_______,其以上部分

B为_______。

(3)地球内部圈层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其划分依据是()

A.地震波传扬速度的骤然变化

B.各层组成物质的不同

C.各层比重的不同

D.各层的厚度不同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B

解析】【分析】地球的圈层结构比较表

地球的圈层结构重要特点

大气圈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主要成分是氮和氧,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外部圈层

一。从地面开头,随着高度的增强,大气的密度快速下降。

所以本题挑选B选项。

2.【答案】(1)C

(2)C

【解析】【分析】(1)据图可知,A圈层为大气圈,是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A错误;

B圈层水圈,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有影响,B错误;

C圈层为地壳,是由岩石构成的岩石圈的一部分,C正确;

D圈层为上地幔顶部,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D错误。故选C。

(2)据图可知,①深度在2900千米处,为地幔和地核的界面,即古登堡界面的位置,地震波经过时,横波消逝,纵波变慢。故选C。

故答案为:(1)C;(2)C

【点评】考查同学的图与学问点相结合的能力。

(1)地球的圈层结构分为内三圈和外三圈,了解和熟记它们的组成,特点,分层。岩石圈是有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2)熟记地震波的特点,横波传扬速度慢,纵波传扬速度快;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扬,纵波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扬。在古登堡界面的位置,地震波经过时,横波消逝,纵波变慢。

3.【答案】D

【解析】【分析】岩石圈是指地壳和上地慢顶部,由岩石组成的圈层.

故选:D.

【点评】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部分与地壳主要由岩石组成,构成了岩石圈.

4.【答案】(1)D

(2)A

(3)B

【解析】【分析】(1)A、外部圈层为生物圈、水圈与大气圈组成,A为大气圈,B为生物圈,C为水圈,

生物圈存在于大气圈底部,故不符合题意;

B、内部圈层由地核、地幔、地壳组成,图中可知D为地壳,EF为地幔,G为地核,故不符合题意;

C、上地幔存在一软流层,软流层以上的地幔加上地壳组成了岩石圈,故DE为岩石圈,故不符合题意;

D、岩石圈、生物圈、水圈与大气圈互相作用、互相联系组成了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故正确.

(2)A、上地幔存在一软流层,软流层以上的地幔加上地壳组成了岩石圈,软流层是有塑性物质组成,是岩浆的发源地,故正确;

B、软流层是有塑性物质组成,是岩浆的发源地,而上地幔存在一软流层,软流层以上的地幔加上地壳组

成了岩石圈,故不是下地幔是上地幔,故不符合题意;

C、D为地壳,故不符合题意;

D、G为地核,故不符合题意.

(3)A、沉积岩重融再生形成岩浆,故错误;

B、变质岩经过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故正确;

C、岩浆岩经过变质作用转化为变质岩,故错误;

D、岩浆岩经过重融再生作用转化为岩浆,故错误.

故答案为:(1)D.(2)A.(3)B

【点评】(1)地球圈层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外部圈层为生物圈、水圈与大气圈组成.内部圈层由地核、地幔、地壳组成.上地幔存在一软流层,软流层以上的地幔加上地壳组成了岩石圈;岩石圈、生物圈、水圈与大气圈组成了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故ABC为地球外部圈层.D为地壳,EF为地幔,G为地核.

(2)软流层是有塑性物质组成,是岩浆的发源地.地球圈层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内部圈层由内向外由地核、地幔、地壳组成.上地幔存在一软流层,软流层以上的地幔加上地壳组成了岩石圈.

(3)岩浆经过冷却凝固作用转化为岩浆岩;各类岩石可以经过变质作用到变质岩;各类岩石可以经过外力作用到达沉积岩;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经过重融再生作用到岩浆.

5.【答案】A

【解析】【分析】读图,①和②的顶部组成④,而①②是除地核以外的两个地球内部圈层,且④与三个地球外部圈层共同组成了自然地理环境。故④为岩石圈,①为地壳,②为地幔,A对;

③为水圈,水圈是延续但不规章的圈层,B错;

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共同组成自然地理环境,而不是自然地理环境就是组成地球的歌圈层,C错;

外部圈层与内部圈层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性,D错。

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地球的圈层结构。按照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扬,地球内部从外到内依次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6.【答案】(1)C

(2)D

【解析】【分析】(1)按照图中地壳等厚度线可直接看出,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由东向西逐渐增厚.(2)

阅读图示分析数值特点可知,图中M和N分离为低值区、高值区;M的厚度范围为(40,42),地势低于周围地区,结合经纬线(110°E以西,30°N穿过)和所学地理学问可知M为我国的四川盆地.N地区厚度范围为(38,40),地势高于周围地区,结合经纬线和所学地理学问可知,N为我国大别山区.

故选:(1)C.(2)D

【点评】(1)主要考查了地壳的厚度,按照图中地壳等厚度线的分布特征不难推断出答案.(2)该题主

要考查了我国地形区的分布和等值线图的判读.

7.【答案】(1)B

(2)C

(3)C

(4)D

(5)A

【解析】【分析】(1)读图,①为地壳、②为地幔、③为外核、④为内核.从火山口喷发出的酷热岩浆普通来源于上地幔,对应的是②圈层.(2)A、①圈层为地壳,厚度(大陆地壳厚度普通为35﹣45千米,

大洋地壳普通厚度惟独几千米)海洋较陆地小,故不符合题意;B、②圈层为地幔,横波和纵波都可以通

过,故不符合题意C、③圈层为外核,横波不行以通过,最可能为液态,故正确;D、④圈层为内核,温

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大,故不符合题意.(3)地壳的厚度与露出地表的部分的高度成正比,宛若植物一

样,上面部分越高,其根扎得越深.所以海拔越高地壳越厚.大陆厚,海洋薄,高山高原处更厚.地壳最厚处在青藏高原.(4)具有层理构造的岩石是沉积岩.(5)因为火山喷发而形成于地表的岩石有玄武岩.故选:(1)B.(2)C.(3)C.(4)D.(5)A.

【点评】(1)在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是岩浆的重要发源地.(2)横波速度慢,

只经过固体物质;纵波速度快,能经过固态,液态,气态物质.(3)地壳是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陆地壳厚度普通为35﹣45千米.其中高山、高原地区地壳较厚,平原、盆地地区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惟独几千米.(4)沉积岩具有显然的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侵入岩结晶度

好,晶体颗类较大;喷出岩具有气孔构造;变质岩具有片理构造,重结晶作用显然.(5)玄武岩、花岗

岩是岩浆活动的产物;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在高温、高压作用下,矿物成分和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转变而形成变质岩;暴露在地表的岩石,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积沉岩作用形成沉积岩.

8.【答案】(1)D

(2)D

【解析】【分析】按照化石形成条件,a应是生物圈和岩石圈交汇处。b景观是风蚀地貌,位于岩石圈和大气圈交汇处。生物存在转变了大气的成分。干旱区植被稀有,土壤有机质含量少。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流水侵蚀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剧烈。(1)若a形成化石,则甲乙是岩石圈和生物圈,b形成右图中

的景观,则甲丙是岩石圈和大气圈。所以甲是岩石圈,乙是生物圈,丙是大气圈,A、B、C错。生物圈影

响大气成分,乙影响丙的演变,D对。(2)右图所示的是风力侵蚀地貌,区域内气候干旱,A错。植被

稀有,土壤有机质含量少,D对。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剧烈,B错。风力侵蚀显著,流水侵蚀弱,C错。

【点评】化石是生物遗体或遗迹形成的,a应是生物圈和岩石圈交汇处。b景观是风蚀地貌,位于岩石圈

和大气圈交汇处。生物存在转变了大气的成分。干旱区植被稀有,土壤有机质含量少。

9.【答案】(1)B

(2)C

【解析】【分析】(1)A、按照地震波传扬速度的变化可推断出①为地壳,表示地幔的是②,故不符合题

意;B、据图分析可知,图中圈层①表示的地壳,故正确;C、图中表示地核的是③,故不符合题意;D、在地幔上部存在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故不符合题意.(2)读图,图中

①为地壳、②为地幔、③为地核.岩石圈位于①的所有和②的顶部.

故选:(1)B(2)C.

【点评】(1)地球物理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扬速度的讨论,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三个主要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它们的分界面分离为:莫霍界面(横波和纵波速度增强)、古登堡界面(横波骤然消逝,纵波速度下降).按照这一特点推断出图中①地壳,②地幔,③外核(地核又分为内核和外核).(2)地表以下为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

和地核;地表以上为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岩石圈由地壳及上地幔顶部的固体岩石组成.

10.【答案】(1)C

(2)C

【解析】【分析】(1)按照图中地壳等厚度线可直接看出,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由东向西逐渐增厚.(2)

A、海平面以下仍有地壳,故不符合题意;B、岩石圈包括囫囵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假如从岩石圈底部算起就多出了软流层以上的地幔这部分,故不符合题意;C、莫霍面是地幔与地壳的分界面,地壳

厚度是由莫霍面对地表面方向度量的,故正确;D、软流层位于上地幔,软流层以上仍有一部分地幔,故

不符合题意.

故选:(1)C.(2)C

【点评】(1)主要考查了地壳的厚度,按照图中地壳等厚度线的分布特征不难推断出答案.(2)主要考

查了地球的圈层结构,莫霍面是地幔与地壳的分界面,地壳厚度是由莫霍面对地表面方向度量的.莫霍面是地壳的起始位置,由此界面对地表方向分离浮现1千米、2千米等.

二、综合题

11.【答案】(1)C

(2)C

【解析】【分析】

【小题1】读图,按照图中等值线数值,可以看出,地壳厚度北部高,南部低。A、B错。中部地区等值线

最密集,说明厚度变化最大,C对。按照图中数值,可以看到,南部的地壳厚度最薄,D错。

【小题2】地壳是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最外面一层,和地幔之间有一个莫霍面,换句话说就是莫霍面以上是地壳。所以绘制的地壳厚度剖面图中,0千米为莫霍面,C对。地壳可以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大洋地壳在海平面以下的洋底到莫霍面之间,A错。岩石圈包括莫霍面下面的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不属于地壳,B错。软流层位于上地幔部分,D错。

12.【答案】(1)外核;地幔;莫霍界面;纵波;横波

(2)大气;水;生物

(3)④(横波)彻低消逝,③(纵波)波速骤然下降

【解析】【分析】(1)内部圈层由地核、地幔、地壳组成.地核分为内核和外核.故A为外核.地幔与地壳的界限为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的界限为古登宝界面.故B为地幔,②为莫霍界面.地震波分为横波

和纵波,横波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扬,纵波速度快可以在固、液和蔼体中传扬.故③为纵波④为横波.(2)地球圈层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外部圈层为生物圈、水圈与大气圈组成.(3)该图纵坐标为深度,

横坐标为速度,越往右速度越大.故横波骤然消逝,纵波传扬速度下降.

故答案为:(1)外核;地幔;莫霍界面;纵波;横波(2)大气;水;生物(3)④(横波)彻低消逝,

③(纵波)波速骤然下降

【点评】(1)内部圈层由地核、地幔、地壳组成.地核分为内核和外核.地幔与地壳的界限为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的界限为古登宝界面.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扬,纵波速度快可以在固、液和蔼体中传扬.(2)地球圈层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外部圈层为生物圈、水圈与大气圈组成.(3)该图纵坐标为深度,横坐标为速度,越往右速度越大.

13.【答案】(1)横;纵

(2)消逝;骤然下降

(3)固;液

(4)各类岩石;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