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北京高三(上)期末语文汇编:文言实词_第1页
2020-2021北京高三(上)期末语文汇编:文言实词_第2页
2020-2021北京高三(上)期末语文汇编:文言实词_第3页
2020-2021北京高三(上)期末语文汇编:文言实词_第4页
2020-2021北京高三(上)期末语文汇编:文言实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0-2021北京高三(上)期末语文汇编

文言实词

文言文阅读

(2021•北京东城•高三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桓公与管仲、鲍叔、宁戚饮酒,桓公谓鲍叔:”姑为寡人祝乎?”鲍叔奉酒而起日:“祝吾君无忘其出而在莒

也,使管仲无忘其束缚而从鲁也,使宁子无忘其饭牛于车下也。’‘桓公避席再拜日:“寡人与二大夫皆无忘夫子之

言,齐之社稷,必不废矣。”此言常思明雕之时,必不骄矣。

齐桓公出游于野,见亡国故城郭氏之墟。问于野人曰:“是为何墟?”野人日:"是为郭氏之墟。''桓公曰:“郭氏

者曷为墟?''野人曰:“郭氏者善善而恶恶。"桓公曰:“善善而恶恶,人本善行也,其所以为墟者,何也?“野人日:

“善善而不能行,恶恶而不能去,是以为墟也。“桓公归,以语管仲,管仲曰:“其人为谁?“桓公曰:“不知也。”管

仲曰:“君亦一郭氏也。“于是桓公招野人而赏焉。

桓公田,至于麦丘,见麦丘邑人,问之:“子何为者也?“对日:“麦丘邑人也。“公曰:"年几何?”对曰:“八十

有三矣。”公曰:“美哉寿乎!子基以子寿祝寡人。”麦丘邑人日:“祝主君,使主君甚寿,金玉是贱,人为宝。“桓公

日:“善哉!至德不孤,善言必再,吾子其复之。“麦丘邑人日:“祝主君,使主君无羞学,无恶下问,贤者在旁,

谏者得人。"桓公曰:“善哉!至德不孤,善言必三,吾子一复之。"麦丘邑人曰:“祝主君,使主君无得罪于群臣百

姓。'‘桓公怫然作色曰:“吾闻之,子得罪于父,臣得罪于君,未尝闻君得罪于臣者也,此一言者,非夫二言者之匹

也,子更之。“麦丘邑人坐拜而起曰:“此一言者,夫二言之长也,子得罪于父,可以因姑姊叔父而解之,父能赦

之。臣得罪于君,可以因便睡左右而谢之,君能赦之。昔桀得罪于汤,纣得罪于武王,此则君之得罪于基臣者也,

莫为谢,至今不赦。“公曰:“善,赖国家之福,社稷之灵,使寡人得吾子于此。“扶而载之,自御以归,礼之于

朝,封之以麦丘,而断政焉。

(取材于《新序》)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氐晒的一项是()

A.此言常思用侬之时困隘:困厄窘迫

B.桓公怫然作色曰怫然:愤怒,不高兴的样子

C.可以因便牌左右而谢之便辟:便于解释

D.而胡政焉断政:治理政事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饭牛于车下礼之于朝

B.人本善行也君能赦之

C.以语管仲自御以归

D.子基以子寿祝寡人此则君之得罪于基臣者也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氐碘的一项是()

A.祝吾君无忘其出而在莒也祝愿我的君主不要忘记他流亡在莒国的时候

B.至德不孤最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

C.谏者得人得到称职的谏官

D.麦丘邑人坐拜而起日麦丘邑人跪坐行礼,起身说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事砸的一项是()

A.鲍叔借祝酒提醒桓公君臣不要忘记过去的苦难,着眼齐国社稷,言辞恳切。

B.管仲说桓公"亦一郭氏”,既是委婉的批评,也是提醒桓公不要重蹈郭氏的覆辙。

C.麦丘邑人认为自己的第三句祝辞是前两句的纲领,因为它直接关系社稷安危。

D.文中的“野人”“麦丘邑人”都是民间有才德的人,桓公求贤若渴,才频频出游。

5.将下面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善善而不能行,恶恶而不能去,是以为墟也。

6.麦丘邑人是如何做到让桓公由“怫然作色”变为对他礼遇有加的?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2021•北京海淀•高三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昔守颍上,乐其风土,因卜居焉。及归而居室未完,处之怡然,不以为意。公之在滁也,自号醉翁,作亭琅那

山,以醉翁名之。晚年又字号六一居士,曰:”吾《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

酒一壶,吾老于其间,是为六一。”自为传,刻石,亦名其文曰《居士集》。居颍一年而薨,享年六十有六,赠太

子太师,谥文忠。天下学士闻之,皆出涕阴吊。后以诸子赠太师,追封兖国公。

公之于文,天材有余,丰约中度,雍容俯仰,不大声色,而义理自胜,短章大论,施无不可。有欲效之,不诡

则俗,不淫则陋,终不可及。是以独步当世,求之古人,亦不可多得。公于六经,长于《易》《诗》《春秋》;其

所发明,多古人所未见。尝奉诏撰唐本纪表志,撰《五代史》。二书本纪,法严而词约,多取《春秋》遗意,其

表、传、志、考,与迁、固旧般上下。

公笃于朋友,不以贵贱生死易意。尹师鲁、石守道、孙明复、梅圣俞既没,皆经理其家,或言之朝廷,官其子

弟。尤奖进文士,一有所长,必极口称道,惟恐人不知也。公前后历七郡守,其政察而不苛,宽而不弛,吏民安

之,滁、扬之人,至为立生祠。

昔孔子生于衰周w识文武之道,其称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孳乎?”虽一时诸侯不能用,功业不见于天下,而

其文卒不可掩。孔子既没,诸弟子如子贡、子夏,皆以文名于世,数传之后,子思、孟子、孙卿,并为诸侯师。秦

人虽以涂炭厚之,不能废也。及汉祖以干戈定乱,纷纭未已,而叔孙通、陆贾之徒,以《诗》《书》《礼》《乐》

弥缝其阙矣。其后贾谊、董仲舒相继而起,则西汉之文后世莫能仿佛。盖孔氏之遗烈,其所及者如此。

自汉以来,更魏晋历南北,文弊极矣。虽唐正观、开元之盛,画文气衰弱,燕许之流,便强其间,卒不能振。

惟韩退之一变复古,阕其颓波,东注之海,遂复西汉之旧。自退之以来,五代相承,天下不知所以为文。祖宗之

治,礼文法度,追迹汉唐,而文章之士,杨、刘而已。及公之文行于天下,乃复无愧于古。於乎!自孔子至今,千

数百年,文章废而复兴,惟得二人焉。夫岂偶然也哉!

(取材于苏辙《欧阳文忠公神道碑》)

【注】固:班固,东汉史学家。

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所发明发明:独到阐发

B.文不在慈乎兹:同“滋”,生长

C.秦人虽以涂炭厚之遇:对待

D.便强其间倔强:努力振作

8.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公考在滁也或言之朝廷

B.吾老干其间公笃于朋友

C.皆出涕相吊与迁、固相上下

D.昔孔子生于衰周地识文武之道加文气衰弱

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诡则俗,不淫则陋

不是怪异就是俗气,不是杂乱就是浅陋

B.以《诗》《书》《礼》《乐》弥缝其阙矣

用《诗》《书》《礼》《乐》补救政教的缺失

C.阕其颓波,东注之海

阻挡那每况愈下的颓势,使它像水入大海一样回归正途

D.天下不知所以为文

天下人不知道写文章的原因

10.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因喜欢颍州而居住在那里,去世后凭借儿子的显贵被追封为兖国公。

B.欧阳修行事从容不迫,喜怒不形于色,所写文章繁简得当,当时无人能及。

C.欧阳修在经学、史学方面均有建树,《五代史》的成就可与《史记》等媲美。

D.欧阳修先后做过七郡太守,为官严明又不失宽厚,在世时百姓就为其立祠。

11.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不以贵贱生死易意。

12.文章最后一段说“自孔子至今,千数百年,文章废而复兴”。请根据最后两段,说明“文章废而复兴”的几次变

化。

(2021•北京西城•高三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祖逖,字士稚,范阳遒人也。轻财好侠,慷慨有节尚。往来于京师,见者谓逖有赞世才具。

时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逖进说曰:“今遗民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娜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进

取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帝乃以逖为奋威将军、像州刺史,给千人凰布三千匹,不给第仗,

使自召募。仍将本部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色壮烈,众皆慨

叹。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三年夏六月,祖逖将韩潜与后赵①将桃豹分据陈川故城,豹居西台,潜居东台,出入相守四旬。逖以布囊盛土

如米状,使千余人运上台。又使数人担米息于道,豹兵逐之,弃担而走。豹兵久饥,得米,以为逖士众丰饱,益

惧。后赵将刘夜堂以驴干头运粮馈豹,逖使韩潜邀击于汴水,尽获?。

逖镇雍丘,数遣兵邀击后赵。而赵固、上官巳、李矩、郭默各以诈力相攻击,逖驰使和解之,示以祸福,遂皆

受逖节度。自河以南多叛后赵归于晋,后赵境土渐整。

逖练兵积谷,为取河北计。后赵王勒患之,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逖不举书,画听其互市,收利十倍。±

是公私丰赠,士马日滋。边境之间,稍得休息。

逖在军,与将士同甘苦,约己务施,劝课农桑,不畜资产,又收葬枯骨,为之祭酸,百姓感悦。方当推锋越

河,扫清冀朔,会朝廷将遣戴若思为都督。逖以若思虽有才望,无弘致远识,且已翦荆棘,收河南地,虑大功不

遂;且闻王敦与刘隗等构隙,虑有内难,感激发病。逖虽内怀忧愤,而图进取不辍,营缮武牢城。城北临黄河,西

接成皋,四望甚远。逖恐南无坚垒,必为贼所袭,乃率众筑垒。未成,而逖病甚,俄卒于雍丘。豫州士女若丧考

妣,谯梁百姓为之立祠。

(取材于《晋书》《资治通鉴》)

注释:①后赵:十六国时期羯族首领石勒建立的政权,军事力量强大,与当时南方的东晋政权对峙0

1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屿唧的一项是()

①见者谓逖有赞世才具赞:辅佐,帮助

②大王诚能命将出师诚:如果真的

③不给卷住铠仗:铠甲和兵器

④逖以布囊盛土如米状以:用

⑤逖使韩潜邀击于汴水,尽获之之:这里指敌将刘夜堂

⑥后赵境土渐辱蹙:收缩

⑦逖不抿书报:向上级请示

⑧加听其互市而:却

A.①④B.②③C.⑤⑦D.⑥⑧

1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亚硬的一项是()

A.今遗民遭残贼

现在遗留在中原的百姓遭受欺凌迫害

B.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祖逖如果不能扫清中原敌寇再次渡江南归,就如同这江水(一去不回)

C.于是公私丰赡

于是无论公家还是私人都财富充足

D.且已翦荆棘,收河南地

而且已经清除荆棘(修好了进军的道路),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地区

15.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判断,不氐确的一项是()

A.当时皇帝只想躲在江南,祖逖直言进谏,激励他率部进取中原。

B.在与后赵将领桃豹的作战中,祖逖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

C.赵固、郭默等原本互相混战的队伍,被祖逖收编为自己的力量。

D.祖逖积极筹备北伐时,朝廷却要派缺乏远见的戴若思来做都督。

16.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

17.我国史书讲究措辞,一字之中或有深意。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第二段“仍将本部百余家渡江''中"仍''字体现了

祖逖怎样的精神,并从文中另找出一个可以佐证祖逖具有这种精神的事例。

(2021•北京石景山•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基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

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太史公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

矣,虽户说以妙论,终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夫山西饶材、竹、玉石;山东多鱼、盐、漆;江南出梓、桂、金、珠矶;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筋角;

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此其大较也。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农而食之,虞

[1]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

贵之征贱,各物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顶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

验邪?

周书日:“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

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

足。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2】,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居至而辐

逡。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基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

侯,一匡天下。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也。

故曰:“仓康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

渊深池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

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审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取材于《史记•货殖列传》)

注释:【1】虞:古代掌管山林水泽的官员。此处指开发山泽资源的人。【2】潟卤(xilti):含有过多盐碱成分而

不适于耕种.

1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俗之新民久矣渐:逐渐

B.各彻其业劝:勤勉(从事)

C.原小则弊鲜:少

D.尚犹用贫患:担心,忧虑

1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至治之极若水之趋下

B.民各甘若食茶后齐中衰

C.虞夏以来则桓公以霸

D.不召顶自来渊深池鱼生之

20.下列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心夸矜势能之荣

但是心里以矜持骄傲为荣

B.虽户说以妙论

即使用(老子所讲的)妙论去挨家挨户地劝说

C.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

铜、铁则往往在方圆千里的山中就有出产,(产地)如棋子那样密布

D.^至而辐凑

像绳子串钱似地络绎不绝而来,像辐条汇合于车毂一样聚集

21.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描绘的“至治”社会中,人们自给自足,安居乐业,满足现状,互不往来。

B.各地物产丰富,各有特色,价格各异,其中的商机有助于人们实现财富的增长。

C.太公和管仲都重视经济发展与法治,使齐国一直保持兴盛富强,桓公称霸天下。

D.“人富而仁义附”强调财富的作用,或对人们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

22.将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贫富之道,莫之夺予

23.关于国家经济发展,司马迁提出:“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请

根据文意分别概括可以印证“因之”“利道之”的例子。

(2021•北京朝阳•高三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昔韩退之为潮州刺史,其诗文间亦有述潮之土风物产者,大抵谓潮为瘴毒崎险之乡。而海南帅孔娥又以潮州

小,禄薄,特给退之钱千十百,用其阙乏。则潮盖亦边海一穷州耳。今之岭南诸郡以饶足称,则必以潮为首举,甚

至以为虽江、淮财赋之地,亦且有所不及。岂潮之土地啬于古而今有所非,抑退之贬谪之后,其言不无激于不平而

有所过也?退之为刑部侍郎,谏迎佛骨,天子大怒,必欲置之死。裴度、崔群辈为解,始得贬潮州。则潮在当时不

得为美地,亦略可见。今之所称,则又可以身至而目击,固非出于妄传。皆其地之不同于古,则要为有自也。

予尝谓:牧守之治郡,譬之农夫之治田。农夫上田,一岁不治则半收,再岁不治则无食,三岁不治则化为芜

莽,而匕,匕于瓦砾。苟尽树艺之方,而勤耕耨之节,则下田之收与上等。江、淮政称富庶,当其兵荒之际,凋残废

瘠,固宜有之。乃今重熙累洽之II,而其民往往有不堪之叹,岂非以其俗素习于奢逸,而上之人又从而重敛繁役

之,刑剥环四面地集,则虽有良守牧,亦一暴十寒,其为生也无几矣。潮地岸大海,积无饶富之名,其民贡赋之

外,皆得以各安地利,业俭朴,而又得守牧如退之、李德裕、陈尧佐之徒相望而抚掬梳摩之,故积有今日之盛,实

始于此。理十余年来,富盛之声既扬,则其势不能久也无动,有司者又将顾而之焉。则吾恐今日之潮,复为他时之

江、淮,其甚可念也。

今年潮知府员缺,诸暨骆公蕴良以左府经历擢是任以往。公尝守安陆,至今以富足号,遂用是建重屏其地。继

后循其迹而治之者,率多有声闻。及入经历左府都督事,兵府政清,自府帅下迨幕属军吏,礼敬畏戴,不谋而同。

基于潮州也,以其治安陆者治之,而又获夫上下之心,如今日之在兵府,将有为而无不从,有革而无不听,政绩之

美,又果足为后来者之所遵守,则潮之富足,将终保于无恙,而一郡民神为有福矣。夫为天子尊一郡之福,功岂小

乎哉?推是以进,他日所成,基又可论?公僚友李载场辈请言导公行,予素知公之心,且稔其才,自度无足为赠

者,为潮民庆之以酒,而颂之以此言。

(取材于王阳明《送骆蕴良潮州太守序》)

24.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其阙乏周:周济,接济

B.而比于瓦砾比:至IJ,及

C.理十余年来迩:近

D.夫为天子延一郡之福延:请

25.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特给退之钱千十百苛其地之不同于古

B.江、淮敢称富庶政积有今日之盛

C.刑剥环四面画集则其势不能久晅无动

D.基于潮州也耳又可论

26.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固非出于妄传本来不是出于不实的传闻

B.则下田之收与上等那么下等田地的收成能与上等田地收成相等

C.乃今重熙累洽之日如今天下接连几代都处于太平安乐的时期

D.其为生也无几矣太守们谋生也没有什么门路

27.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韩愈被贬潮州的经历来看,潮州在当时绝不是富饶的地方。

B.作者以农夫治田为喻,意在说明为政者的作为影响州郡发展。

C.骆蕴良曾在安陆任太守,后又在兵府任职,均有良好的政绩。

D.骆蕴良任潮州太守,会将潮州治理好,因而百姓都举酒庆祝。

28.将下面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岂潮之土地啬于古而今有所丰,抑退之贬谪之后,其言不无激于不平而有所过也?

29.骆蕴良即将赴任潮州太守,作者以此文相赠。文章一、二自然段先言潮州、江淮旧事,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

简要阐释。

(2021•北京昌平•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究成各题。

灵、博之山,有象祠【1】焉。名下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宣慰安君,因诸苗夷之请,新其祠屋,而请

记干予。予日:“毁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新之也,何居乎?”曰:“斯祠之肇也,盖莫知其原。然吾诸蛮

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顶座祀焉,举而不敢废也。”予日:“胡然乎?有鼻【2】之祀,唐

之人盖尝毁之。象之道,以为子则不孝,以为弟则傲。斥于唐,而犹存于今;坏于有鼻,而犹盛于兹土也,胡然

乎?“

我知之矣: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乌,而况于圣人之弟乎哉?然则祀者为舜,非为象也。意象之死,

其在千羽既格之后乎?不然,古之瞥桀者岂少哉?画象之祠独延于世,吾于是盖有以见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

泽之远且久也。

象之不仁,盖其始焉耳,又乌知其终之不见化于舜也?《书》不云乎:“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瞽嗖

[3]亦允若,则已化而为慈父。象犹不弟,不可以为谐。进治于善,则不至于恶;不抵于好,则必入于善。信

乎,象盖己化于舜矣!《孟子》曰:“天子使吏治其国,象不得以有为也。“斯盖舜爱象之深而虑之详,所以扶持辅

导之者之周也。不然,周公之圣,而管、蔡【4】不免焉。斯可以见象之既化于舜,故能任贤使能而安于其位,泽

加于其民,既死也人怀之也。诸侯之卿,命于天子,盖《周官》之制,其阳仿于舜之封象欤?

吾于是益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然则唐人之毁之也,据象之始也;今之诸夷之奉之也,承象

之终也。斯义也,吾将以表于世,使知人之不善,虽若象焉,犹可以改;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虽若象之不

仁,血犹可以化之也。”

(取材于王守仁《象祠记》)

注释:【1】象祠:象的祠庙。象,人名,传说中虞舜的弟弟。【2】有鼻:古地名,在今湖南道县境内。相传舜封

象于此。象死后,当地人为他建了祠庙。【3】瞽艘(gusou):舜父名。【4】管、蔡:周公的弟弟管叔鲜和蔡叔

度。

30.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斯祠之争也肇:开始

B.举而不敢废也举:进行

C.不抵于好奸:邪恶

D.其独仿于舜之封象欤殆:疑惑

3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名下诸苗夷之居者?新之也

B.皆尊奉而例祀焉既死而人怀之也

C.而请记于予吾将以表于世

D.画象之祠独延于世通犹可以化之也

3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在千羽既格之后乎

大概是在(舜)用干舞羽舞感化了苗族以后吧

B.进治于善,则不至于恶

自我修养向善,就不会到邪恶的地步

C.象不得以有为也

象在他的封国里无所作为

D.承象之终也

承认了象最终的表现

33.下列理解或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唐朝时,象是被否定的人,因此象祠曾被拆毁。

B.苗民为象立祠,只是为了感恩舜,与象并无关系。

C.作者引用《书》上的话,说明舜用孝德使家人和谐。

D.作者认为,君子的修养和高尚的品德能感化天下人。

3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斯可以见象之既化于舜

35.文章第二段中说“我知之矣”,请概括回答“我”知道的内容。

(2021•北京丰台•高三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假骨董【注】

骨董自来多腰,而吴中尤甚,文士皆借以糊口。近日前辈,修洁莫如张伯起,然亦不免向此中生活。至王伯毂

则全以此作计然策矣。一日,予过王斋中,适坐近一故敝黑几,壁挂败笠,指谓予日:“此案为吾吴吴匏庵先生初

就外传时所据梧。此笠则太祖普赐十高僧,而吾乡姚少师道衍得之,留至今,盖欲以歆予也。”予笑曰:“是诚有

之,然亦何异洪崖得道上升。油垢膜头,李西平破朱泄破绽衲袄也?”王面源无以应。

时娄江曹孝廉家一仆范姓,居苏城,变好骨董,曾购一阎立本醉道士图,真绝笔也。王以廉值胁得之,索价千

金,损之亦须数百,好事者日往商评。不知范素狡黠,已先令吴人张元举临摹一本,形模仿佛,几如桓元子之于刘

越石,酬之十金,王所收者是也,真本别得善价售矣。元举眇一目,偶为王后侮,因宣言于外,谓若双目盲于鉴

古,w调我偏明耶?此语传播合城,引为笑端,王遂匿不敢出。真伪二本,予皆见之。

董太史玄宰,初以外转,予告归至吴门,移其书画船至虎丘,与韩胄君古洲,各出所携相角。时正盛夏,惟余

与董韩。及董所昵一吴姬四人,披阅竟日,真不减武库。最后出颜清臣书朱巨川告身一卷,方叹诧以为神物,且

云:”此吾友陈眉公所藏,实异宝也。“予心不谓然,周视细楷中一行云:中书侍郎开播。韩指谓予日:“此吾郡开

氏鼻祖耶?’‘余应曰:“唐世不闻有姓开,自南宋赵开显于蜀,因以名氏,自所为两姓。况中书侍郎,乃执政大臣,

他不见之《唐书》?此必卢杞所荐关播,临摹人不通史册,偶讹笔为开字耳。鲁公与卢关正同时,此误何待言。”

董急应曰:“子言得之矣。然为眉公所秘爱,姑勿广言。”擎卷而箧之。后闻此卷已入新安富家,其开字之曾改与

否,则不得顾知矣。顷韩宦滁阳,偶谈颜卷,予深悔当年妄发。

(取材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注】骨董:古董。

3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面萩无以应。萩:变红

B.真绝笔也。绝:死亡

C.自析为两姓。析:分开

D.垩卷而箧之。亟:赶快

3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然亦日异洪崖得道上升何不见之《唐书》

B.偶为王外侮此吾友陈眉公所藏

C.画谓我偏明耶则不得画知矣

D.与韩胄君古洲鲁公与卢、关正同时

3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适坐近一故敝黑几

刚好坐在邻近的一个破旧黑色小桌旁边

B.王以廉值胁得之

王伯毂用很少的钱逼迫对方而得到阎画

C.周视细楷中一行云

韩胄仔细观察到一些行云般的小梢字

D.子言得之矣

董太史玄宰说我所说的话是完全正确的

3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董本来就有很多鹰品,吴中一带特别多,当地的文人还能借此维持日常生活。

B.苏州城一范姓人氏,凭着一幅阎立本的画获得数百乃至千金,得到许多人好评。

C.在吴中一带,藏有古董的人常常会相互比试品评,藉此表现其在收藏界的实力。

D.藏家董太史赞叹为“神物”的颜清臣名作《朱巨川告身》卷被“我''视为鹰品。

40.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真本别得善价售矣。

41.文章结尾说“予深悔当年妄发”,你认为作者是“妄发”吗?请据选文简述理由。

(2021•北京房山•高三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论为政之要[11

陈子昂

①今百度已备,但刑急罔密,非为政之要。凡大人初制天下,必有凶乱叛逆之人为我驱除,以明天诛。凶叛已

灭,则顺人情,赦过宥罪。盖刑以禁乱,乱静而刑昼,不为承平设也。太平之人,乐德而恶刑,刑之所加,人必惨

怛,故圣人贵措。刑也。诚宜广恺悌[2]之道,敕法慎罚,省白诬冤,此太平安人之务也。

②官人惟贤,政所以治也。然君子小人各尚其类。若陛下好贤而不任,任而不能信,信而不能终,终而不赏,

虽有贤人,终不肯至,又不肯劝。反是,则天下之贤集矣。

③议者乃云“贤不可知,人不易识”。臣以为固易知,固易识。夫尚德行者无凶险,务公正者无邪朋,廉者。憎

贪,信者疾伪,智不为愚者谋,勇不为怯者死,犹鸾隼不接翼,薰获[3]不共气,其理自然。智者尚谋,愚者所

不听;勇者徇死,怯者所不从。此趣向之反也。诚。能信任俊良,知左右有灼然贤行者,赐之尊爵厚禄,使以类相

举,则天下之理得矣。

④陛下知得贤须任,今未能者,盖以常信任者不效。如裴炎、刘祎之、周思茂、骞味道固蒙用矣,皆孤恩前

死,以。是陛下疑于信贤。臣固不然。昔人有以噎得病,乃欲绝食,不知食绝而身殒。贤人于国,犹食在人,人不

可以噎而止餐,国不可以谬一贤而远正士,此神鉴所知也。

⑤圣人大德,在能纳谏,太宗德参三王,而能容魏征之直。今诚有敢谏骨鲤之臣,陛下广延顺纳,以新盛德,

则万世有述。

⑥臣闻劳臣不赏,不可劝功;死士不赏,不可劝勇。今或勤劳死难,名爵不及;偷荣尸禄,宠秩妄加,非所以

表庸励行者也。愿表显徇节,励勉百僚。古之赏一人,千万人悦者,盖云当也。

⑦今事之最大者,患兵甲岁兴,赋役不省。兴师十万,则百万之家不得安业。自有事北狄,于今十年,不闻中

国之胜。以庸将御冗兵,徭役日广,兵甲日敞。愿审量损益,计利害,势有不可,毋虚出兵,则人安矣。

⑧虺贼【4】干纪,自取屠灭,罪止魁逆,无复缘坐,宗室子弟,皆得更生。然臣愿陛下重晓慰之,使明知天

子慈仁,下得自安。臣闻人情不能自明则疑,疑则惧,惧则罪生•惟赐恺悌之德,使居无过本地。

(取材于《新唐书・陈子昂传》,有删改)

注释:【1】武则天召见陈子昂,使之论为政之要,陈子昂遂作此论。【2】恺悌:和乐平易。【3】薰疣:香草和

臭草。喻指善恶、贤愚、好坏等。【4】虺贼:虺(hui),毒蛇。虺贼,指凶残、狠毒的叛乱之人。

4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乱静而刑思息:停止

B.故圣人贵蒋刑也措:举措

C.遮。能信任俊良诚:果真,如果确实

D.兵甲日敞敝:破旧

4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必有凶乱叛逆之人为我驱除不为承平设也

B.以明天诛以是陛下疑于信贤

C.此太平安人之务也使居无过本地

D.廉净■憎贪千万人悦誉盖云当也

4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凶叛已灭,则顺人情,赦过宥罪

凶徒叛贼业已消灭后,就要顺应民心,赦免罪过。

B.官人惟贤,政所以治也

做官的人只有贤明,政治才能够被治理。

C.以新盛德,则万世有述

来光大崇高的品德,就会万代传颂。

D.偷荣尸禄,宠秩妄加

偷取荣华、空占职位、享受俸禄的人,君主却随意地给予他恩宠、提升他官职。

45.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论及的“为政之要”大多是指向为政之失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来的。

B.作者认为太平时代要广施和乐平易之策、慎用刑罚、清理冤案,以安定民心。

C.在为政问题上,作者很看重贤才的作用,主张对贤才要好、任、信、终、赏。

D.文章最后,作者指出宗室子弟作乱是君主逼迫所致,与开头相呼应。

46.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今事之最大者,患兵甲岁兴,赚役不省。

47.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文章第④一⑦段“为政之要”的具体内容。

(2020•北京丰台•高三期末)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

(1)御民之辔【1】,在上之所贵;道【2】民之门,在上之所先;召民之路,在上之所好恶。故君求之,则

臣獴之;君嗜之,则臣食之;君好之,则臣服之;君恶之,则臣匿之。毋蔽汝恶,毋异汝度,贤者将不汝助。言室

满室,言堂满堂,是谓圣王。

城郭沟渠,不足以固守;兵甲强力,不足?应敌;博地多财,不足以有众。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故祸

不明。

天下不患无臣,患无君以便之;天下不患无财,患无人以分【3】之。故知时者,可立以为长;…无私者,可置

以为政;审于时而察于用,而能备官[4]者,可奉以为君也。缓者,后于事;吝于财者,失所亲;信小人者,失

士。

(取材于《管子》)

注释:【1】辔:缰绳,这里指关键。【2】道:同“导"。[3】分:指合理分配。【4】备官:任用官吏。

(2)古人云:“君犹器也,人犹水也,方圆在于器,不在于水。”故尧、舜率天下以仁,而人从之;桀、纣率

天下以暴,而人从之。下之所行,皆从上之所好。至如梁武帝父子志府浮华,惟好释氏、老氏之教;武帝末年,频

幸同泰寺,亲讲佛经,百寮皆大冠高履,乘车扈从,终日谈论苦空【1],未尝以军国典章为意。及侯景率兵向

阙,尚书郎以下,多不解乘马,狼狈步走,死者相继于道路。武帝及简文【2】卒被侯景幽逼而死。孝元帝【3】在

于江陵,为万纽于谨所围,帝犹讲《老子》不辍,百寮皆戎服以听。俄而城陷,君臣俱被囚攀。庾信亦叹其如此,

及作《哀江南赋》,乃云:“宰衡【4】以干戈为儿戏,缙绅以清谈为由略。”此事亦足为鉴戒。朕今所好者,惟在

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

(取材于《贞观政要》)

注释:【1】苦空:佛教语。【2】简文:梁简文帝,武帝第三子。【3】孝元帝:南朝梁元帝,简文帝第七子。

[4]宰衡:指宰相。

4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无施的一项是

①则臣,之得:找到

②不足以应敌以:用来

③故祸不萌萌:产生

④患无君以便之使:任用

⑤故尧、舜军天下以仁率:全部

⑥至如梁武帝父子志曲浮华尚:增添

⑦君臣俱被囚芋挚:拘禁

⑧缙绅以清谈为顾略庙:朝廷

A.①⑦B.②⑧C.③④D.⑤⑥

4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取i为的一项是

A.毋蔽汝恶没有人能替你掩饰罪恶

B.能备患于未形也能做到防患于未然

C.下之所行在下位的人做的事情

D.未尝以军国典章为意不曾把军机要务、法典制度放在心上

50.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故知时者,可立以为长;无私者,可置以为政

②帝犹讲《老子》不辍,百寮皆戎服以听

51.以上两则短文所论为君之道有何异同?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2020•北京海淀•高三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五年时,某送别介卿【I]于洪州。黄生年十四五,在舟中出入吾二人之间,与众童子无异。其时,从介卿于

淮南,至者独言黄生敏且勤,自此,黄生之能浸浸闻。至介卿之门者,归,莫不爱其为人,而异其业之进。介卿以

书抵黄生之亲,亦零称之。于是黄生之里人皆叹其善自致,而号且慕之。其大父【2】虽己老,其母虽久寡居,闻

黄生之进如此,虽在千里之外,犹朝夕待其旁也;虽书信岁不过三四至,犹朝夕与之上下语也。非特如是也,其喜

箱甚于朝夕待其旁,朝夕与之上下语也。何则?黄生在其家,无以异于众童子,一出而得大贤为之依归,遂以能闻

于人,为其大父与母者,其独能勿喜乎?其不愈于朝夕待其旁,朝夕与之上下语乎?予闻之亦喜甚。

而子自洪州归,虽其身去介卿之侧,其心焦然,食息坐作,无顷焉不在介卿也。至于今且三年。然日孜孜念

之,凡询介卿之事于人,虽奴隶贱人加详焉。于奴隶人犹然,况衣冠降登,洁然为士者乎?况吾介卿朝夕所与居,

教诲而称之者乎?故闻黄生之归也,日企而望之,感乎其来视我也。

居一日,黄生来。望其表,其步趋之节,揖让之容,固有似乎介卿者。入而视其色,听其言,其气愉愉而其音

淳淳,不似乎介卿者少矣;其学其归,得之乎介卿何多也。间而省其书,则又如出诸介卿之手。问介卿之事,皆能

道其远者、大者焉。甚矣!黄生之似吾介卿也。吾得之,废食与寝而从之。吾喜也,惟恐其去我,而尚恨其来之不

早也。嗟乎黄生,岂特一时慰我也!于是知介卿之德,入人之深,化人之速也如此,使得其志于天下,何如哉?

以从介卿于淮南者数人较之,不人人皆然,而黄生独然,则又知黄生之所自致者亦荤荤[3]绝众,使坚且

久,其所至如何哉?用介卿之教诲、黄生之自致而思乎人莫不欲有立,然而有贤父兄之渐泽,而卒不入于善者,其

自反于心如何也?亦思介卿之道德,于今为大备,而黄生为日进,独予断然不一二备而不尺寸进,比其少之时缺且

忘者众矣,其自愧于心如何也?以心之愧也,则欲重警戒自修。是介卿之教不独裕于黄生,黄生之自致不独裕于

己,而皆有以及予也,其喜不又多乎?

(取材于曾巩《喜似赠黄生序》

注释:【I】介卿:即王安石,字介甫。[2)大父:祖父。【3】牵荤:卓越。

5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亦攀称之骤:强烈②而母且慕之畏:敬服

③其喜短甚于朝夕侍其旁殆:大概④虽其身去介卿之侧去:离开

⑤麻乎其来视我也庶:希望⑥其步趋之节节:关键

⑦而尚恨其来之不早也恨:遗憾⑧田介卿之教诲因:通过

A.①⑥B.②⑤C.③④D.⑦⑧

53.下列对“黄生在其家”中的"其''指代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B.黄生C.曾巩D.众童子

5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生之能浸浸闻黄生能够渐渐被人知道

B.而异其业之进而且为黄生学业长进感到惊奇

C.甚矣!黄生之似吾介哪也黄生和我的好友介卿太像了

D.是介卿之教不独裕于黄生这样看来介卿的教诲不只是对黄生有益处

55.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虽书信岁不过三四至,犹朝夕与之上下语也。

56.文中写到“予闻之亦喜甚““吾喜也”“其喜不又多乎”,一个“喜”字贯穿全篇。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回答作者

“喜”的原因。

(2020•北京石景山•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郡苏轼,余之同年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余,称蜀之士,目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

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余。读其文,诚闵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

二生凰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将行,请予言以为赠。余曰:余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

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艾,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余闻之,自顾而笑。

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余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

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余之迂大矣,使生持

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语止于笑乎?然则若余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

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基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

(取材于曾巩《赠黎安二生序》)

或谓迂夫曰:“子之言太迂,于世无益也。“迂夫曰:“子知迂之无益,而不知茶为益且大也;子知迂之有益,

而不知其为损亦大也。子不见夫树木者乎?树之一年而伐之,则足以给薪苏而已,二年而伐之则足以为楠,五年而

伐之则足以为楹,十年而伐之则足以为栋,岂非收功愈远,而为利愈大夫?古之人惟其道闲大而不能挟也,其志邃

奥而不能您也,其言崇高而不能瘴也,是以所适幽也,而或穷为布衣,贫贱困苦以终其身,然其遗风馀烈,数百千

年而人犹以为法。向使其人狭道以求容,迩志以取合,卑鄙以趋功,虽当时贵为卿相,利止于其躬,荣尽于其生,

恶得馀泽以及后世哉!如余者,患不能迂而已矣,迂何病哉!”

(取材于司马光《迂书》)

5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辱以顾余辱:谦词,使对方受屈辱

②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固:必然、一定

③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斯文:礼乐教化、典章制度

④患为笑于里之人患:忧虑,担忧

⑤其志邃奥而不能迩也迩:近、浅近

⑥数百千年而人犹以为法法:取法、效法

⑦利止于其躬迂何病哉躬:身,自身

⑧迂何病哉病:缺点、毛病

A.①⑤B.②⑥C.③⑦D.④⑧

58.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请予言以为赠贫贱困苦以终其身

B.余年知生余本言太迂

C.则于是焉则足以给薪苏而已

D.生若无急于解里人之惑而不知去为益且大也

5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

他们的才情、笔力奔放,似乎是不可估量的

B.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

现在求您的赠言,是想解除同乡人的糊涂看法

C.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

知道有志于圣贤之道,却不懂得附和时俗

D.是以所适能路,而或穷为布衣

因此每到一处总和周围搞不好关系,有的人一生贫穷做普通百姓

60.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①且重得罪,庸诉止于笑乎

②向使其人狭道以求容,迩志以取合,卑言以趋功

61.两段文字的作者对“迂”的态度分别是什么?请具体说明。

(2020・北京大兴•高三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重修书院碑记

侯方域®

顺治八年,燕山王公来守归德②,首下教博士弟子,问以郡之政所宜先者,博士弟子对曰:“归有范文正公③书

院,先太守郑公④,尝艳其意而创大之,以储归之材。居有号舍,赡有田课,试有约。行之既久,归之名公暂卿,

接踵其间,出为当世用不绝,而1•风因群感动淬厉,烝烝以变。今虽废,而人之讴吟思慕郑公之泽者,数十年不

衰。窃以为佐朝廷,兴道育贤,郡国之政,宜莫此为大。”公曰:“博士弟子言是!凡书院之为舍者几楹?再侵而居

之者几何家?资铁之田几区?其官守因而入其租税者几何年?其试士之期月几日?条约之议,详加要者几何?具趣

所司,各以闻以付郡博士收而掌焉。”盖自郑公去,而书院之费,奉四十年,公一朝复之。呜乎,伟矣!

博士弟子曰:“是不可以无记。”谨按:书院之设,始于范文正公。公为诸生,即以天下为己任,其后参大政不

久,未章厥施,然所措置,率弘以远,即如在归,而归有书院,其随地收拾人才之意,是何可一日废也?范公往加

继之来守者,不能识其意,亦浸以湮灭矣。历宋,而元而明,至万历间,始克有郑公再举行之。当时之人,亲被郑

公之泽;至于今,其遗老有能言郑公时事者,犹可书院,仰首唏嘘,不忍辄去,岂人情固习近而遗远耶?抑所以继

范公之遗绪,于兵火丧乱之余,久而不坠者,实郑公力也?然则郑公之遗绪,又岂不待后之人哉!

夫天下法制,代有更变,惟学校弦诵之事,建国者卒无以易也。书院之设,与学校相表里,王化之本,而菁莪

械朴之盛所由自出,是诚不可一日废。乃自范文正公以来,上下千百余年,而其间之创而建,建而兴者,仅公继郑

公而三。然则政之举废存亡,岂不视乎其人欤!倘无以垂永久,则何以告于后之人,俾克守之!

公曰:“博士弟子言是,其勒石为碑。”而属余为之记。呜乎!余之望于守是邦者久矣,塞何敢辞!

(取材于曾巩《喜似赠黄生序》

注释:①侯方域:归德(今河南商丘)人,明末清初著名散文家。本文作于汪顺治九年,时新任归德知府王登进重

修书院。②燕山王公来守归德:燕山王公指王登进,后文提到的“归''都是“归德”的简称。③范文正公:指范仲淹。

④先太守郑公:即郑三俊。

6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尝涉其意而创大之沿:承袭②资佚之田几区馆:粮食

B.③归之名公管卿银:有名望的④具稗所司趣:通“促”,督促

c.⑤季四十年垂:流传⑥未章厥施竟:最终

D.⑦犹过书院过:拜访⑧其勒石为碑勒:刻

63.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储归之材各以闻?付郡博士收而掌焉

B.出为当世用不绝而属余为之记

C.条约之议,详顶要者儿何范公往顶继之来守者

D.基侵而居之者几何家甚何敢辞

6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有号舍,赡有田课,试有约有学习的房舍供居住,有田赋提供费用,定期考试

B.而士风因群感动淬厉因而读书人的学风也因多数人受触动鼓励而变得淳厚

C.不能识其意,亦浸以湮灭矣不能明晓范仲淹的心意,书院也被淹浸而坍塌了

D.而菁莪械朴之盛所由自出于是人才辈出的盛况由此而生

65.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倘无以垂永久,则何以告于后之人,俾克守之!

66.作者在最后一段说“其何敢辞”,结合全文分析他这样说的原因。

(2020•北京密云•高三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与友人论门人书

顾炎武(清)

①伏承来教①,勤勤恳恳,闵七年之衰暮,而惇其学之无传,其为意甚盛。然欲使之效曩者②二三先生,招门

徒,立名誉,以光显于世,则私心有所不愿也。若乃西汉之传经,弟子常千余人,而位富者至公卿,下者亦为博

士,以名其学,可不谓荣欤,而班固乃断之曰:“盖禄利之路然也。”故以夫子之门人,且学干禄。子曰:“三年

学,不至于毂,不易得也。''而况于今日乎?

②今之为禄利者,其无藉于经术也审矣。穷年用习不过应试之文,而问以本经,犹茫然不知为何语,盖举唐以

来帖括③之浅而又废之。其无意于学也,传之非一世矣,拶④纳宽之例行,而目不识字者可为郡邑博士!惟贫而不

能徙业者,百人之中尚有一二。读书而又皆踝竟之徒,欲速成以名于世,语之以五经则不愿学,语之以白沙、阳明

之语录,则欣然矣,以其袭而取之易也。其中小有才华者,颇好为诗,而今日之诗,亦可以不学而作。吾行天下见

诗与语录之刻,堆几积案,殆于瓦釜雷鸣,而叩之以二南、雅颂之义,不能说也。于此时而将行吾之道,其谁从

之?”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熨率。”惹徇众人之好而自贬其学,以来天下之人,而广其名誉,则

是枉道以从人,而我亦将有所不暇。惟是斯道之在天下,必有时而兴,而君子之教人有私淑艾⑤者,虽去之百世而

犹若同堂也。所著《日知录》三十余卷,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惟多写数本以贻之同好,庶不为恶其害己者之所

去,而有王者起,得以酌取焉,其亦可以毕区区之愿矣。

③夫道之污隆,各以其时,若为己而不求名,则可以自勉。鄙哉所以异于今之先生者如此。

【注释】①伏承来教:对他人来信的敬称。承,接受。②曩(nang)者:从前。③帖括:唐宋科举士子为对付科举死记

硬背经书的一种方法。④知l(shen):何况。⑤私淑艾:取人之善以自治其身。私淑,没有得到某人的亲身教授但敬仰并

承传其学术而尊之为师。

6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氐砸的一项是

A.而惮其学之无传悼:痛惜

B.故以夫子之门人,且学干禄干:俸禄

C.读书而又皆躁身之徒躁竞:急于进取而争竞

D.羿不为拙射变其戢率骰率:射箭的标准、要求

68.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闵4年之衰暮/以基境过清,不可久居

B.而班固乃断之曰/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C.荐徇众人之好而自贬其学/皆看空游无所依

D.穷年所习不过应试之文/及其加之既倦,情随事迁

69.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足颈的一项是

A.班固认为西汉传授经书带来的荣耀只是人们走做官谋利的道路造成的结果。

B.文中引用孔子的话,意为:“求学三年,不去求官做的人,是不能见到的。”

C.作者不愿屈从世人的喜欢而自己贬低其所学来招揽天下人,不愿张扬名声。

D.作者通过“大匠”和“(后)羿”这两组类比,表明了自己的心愿和追求。

70.翻译下列句子。

夫道之污隆,各以其时,若为己而不求名,则可以自勉。

71.结合第二段内容简要概括顾炎武“不愿”招徒授学的原因。

(2020.北京房山.高三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卫灵公之时,将之晋,至于濮水之上舍。夜半时闻鼓琴声,问左右,皆对曰“不闻”。乃召师涓曰:“吾闻鼓琴

音,问左右,皆不闻。其状似鬼神,为我听而写之。"师涓曰:“诺。”因端坐援琴,听而写之。明日,日:“臣得之

矣,然未习也,请宿习之。‘‘灵公曰:“可。”因复宿。明日,报曰:“习矣。”即去年晋,见晋平公。平公置酒于施惠

之台。酒酣,灵公曰:“今者来,闻新声,请奏之。”平公曰:“可。“叩令师涓坐师旷【1】旁,援琴鼓之。未终,师

旷抚W止之曰:“此亡国之声也,不可遂。"平公日:“何道出?”师旷日:“师延【2】所作也。与纣为靡靡之乐,武

王伐纣,师延东走,自投濮水之中,故闻此声必于濮水之上,先闻此声者国削。“平公曰:“寡人所好者音也,愿遂

闻之。“师涓鼓而终之。

平公曰:“音无此最悲乎?”师旷曰:“有。”平公曰:“可得闻乎?”师旷曰:“君德义薄,不可以听之。“平公

日:“寡人所好者音也,愿闻之。“师旷不得已,援琴而鼓之。一奏之,有玄鹤二八集乎廊门;再奏之,延颈而鸣,

舒翼而舞。

平公大喜,起而为师旷寿。反坐,问曰:“音无此最悲乎?”师旷日:“有。昔者黄帝以大令鬼神,今君德义

薄,不足以听之,听之将败。‘‘平公曰:"寡人老矣,所好者音也,愿遂闻之。“师旷不得已,援琴而鼓之。一奏

之,有白云从西北起;再奏之,大风至而雨随之,飞廊瓦,左右皆奔走。平公恐惧,伏于廊屋之间。晋国大旱,赤

地三年。

听者或吉或凶。夫乐不可妄兴也。

太史公日:夫上古明王举乐者非以娱心自乐快意恣欲将欲为治也正教者皆始于音音正而行正故音乐者所以动荡

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故宫动脾而和正圣,商动肺而和正义,角动肝而和正仁,微动心而和正礼,羽动肾而和

正智。故乐所以内辅正心而外号贵贱也;上以事宗庙,下场变化黎庶也。

(节选自《史记・乐书》)

注释:【1】师旷:晋国乐官。盲人,善于弹琴,尤善辨音。【2】师延:商纣乐官。

72.下列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