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生物热点题型押题专项训练题型09规范答题类_第1页
2023届高考生物热点题型押题专项训练题型09规范答题类_第2页
2023届高考生物热点题型押题专项训练题型09规范答题类_第3页
2023届高考生物热点题型押题专项训练题型09规范答题类_第4页
2023届高考生物热点题型押题专项训练题型09规范答题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题型09规范答题类1.将叶面积相等的甲、乙两种植物分别置于两个相同的、温度恒定且适宜的密闭透明玻璃小室内,给予充足光照,定时测定CO2含量。实验一段时间后,甲、乙装置内均达到平衡且甲装置内CO2含量较低。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达到平衡时甲、乙两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一定相同B.实验过程中甲、乙两植物的呼吸速率相同且一直保持不变C.甲植物固定CO2的能力较乙植物低D.若将甲、乙两植物放在上述同一密闭装置中,一段时间后乙植物可能先死亡【答案】D【分析】植物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密闭小室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是由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共同决定,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密闭小室中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密闭小室中二氧化碳升高,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时密闭小室中二氧化碳浓度相对稳定。【详解】A.达到平衡时,甲装置内的CO2含量较低,说明在相同时间内甲的净光合速率更大,故平衡时虽然都是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但甲的光合作用强度更大,A错误;B.由题干信息无法判断判断甲、乙植物的呼吸速率大小,且因为氧气含量的变化,呼吸作用的速率也是变化的,B错误;C.从达到平衡时甲装置中的CO2含量较低可知,甲植物固定CO2的能力较乙植物高,C错误;D.由于二氧化碳达到平衡时,甲装置二氧化碳浓度较低,说明甲植物二氧化碳的补偿点低,因此将甲、乙两种植物放在上述同一密闭装置中,一段时间后乙植物可能先死亡,D正确。故选D。2.如图甲所示为“逆反”减数分裂现象,经大量样本统计研究发现其染色体分配情况如图乙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逆反”减数分裂是获得重组染色体概率高的卵细胞的途径之一B.“逆反”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重组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C.“逆反”减数分裂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D.“逆反”减数分裂形成的卵细胞中染色体数是体细胞中的一半【答案】B【分析】减数分裂是有性生殖的生物产生生殖细胞时,从原始生殖细胞发展到成熟生殖细胞的过程。这个过程中DNA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产生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本物种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一半。【详解】A.如题图所示“逆反”减数分裂获得重组染色体的卵细胞概率高,A正确;B.“逆反”减数分裂过程中减数第一次分裂发生了交叉互换,根据NR和R卵细胞出现的概率可知,减数第二次分裂发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和第二次分裂,B错误;C.结合示意图可知,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C正确;D.“逆反”减数分裂形成的卵细胞中因染色体减半而为体细胞中的一半,D正确。故选B。3.果蝇的红眼与白眼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有眼与无眼由另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仅有一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现有一只白眼雄果蝇与一只无眼雌果蝇杂交,F1均为红眼果蝇,且雌:雄=2:1,F1红眼果蝇随机交配获得F2,在F2果蝇中发现一只白眼雌果蝇,已知某亲本果蝇的一条染色体缺失了一个片段(同源染色体均不携带该片段中的某基因时,胚胎致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母本的一条X染色体缺失了含A基因的片段B.F2果蝇中存在红眼、白眼和无眼3种表现型C.F2果蝇中白眼雌果蝇的出现是由于基因突变D.F2果蝇中红眼雄果蝇占子二代的比例约为3/28【答案】D【分析】题意分析,现有白眼雄蝇与无眼雌蝇杂交,F1均为红眼果蝇,可理解为有眼与无眼果蝇杂交后代均为有眼,说明有眼为显性,则亲本的相关基因为BB.bb,还可以解读为白眼雄蝇与红眼雌蝇杂交,F1均为红眼,且雌:雄=2:1,说明红眼和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亲本的基因型为XaY、XAXA,又知亲本果蝇的一条染色体缺失了一个片段(同源染色体均不携带该基因时,胚胎致死),由于F1雌:雄=2:1,显然是雄性个体致死,结合致死的信息以及子一代的性状可推测亲本的基因型为BBXaY、bbXAXAO(O表示缺失一个片段,但其中不包含A基因)。【详解】A.结合分析可知,亲本雌蝇带有片段缺失的染色体,且缺失的片段中不包含控制眼色的基因,即其基因型为bbXAXAO(缺失一个片段,但其中不包含A基因),A错误;B.由亲本的基因型可知,F1雄蝇的基因型为BbXAY,F1雌蝇的基因型为BbXAXA.BbXaXAO,让F1红眼果蝇随机交配,所获后代表现型有5种,分别是红眼雄、红眼雌、白眼雄、白眼雌、无眼,B错误;C.F1红眼果蝇的基因型为BbXAY、BbXAXA.BbXaXAO,在F2中出现一只白眼雌果蝇,则可能是F1雄果蝇的基因型发生了改变,也可能是雄蝇的红眼基因A所在片段缺失,产生了不含A基因的X染色体配子受精形成的,或者是雄果蝇产生配子时,基因A所在染色体丢失,导致不含X染色体的配子出现参与受精形成,C错误;D.由亲本的基因型可知,F1雄蝇的基因型为BbXAY,F1雌蝇的基因型为BbXAXA.BbXaXAO,让F1红眼果蝇随机交配,所获后代表现型有5种,分别是红眼雄、红眼雌、白眼雄、白眼雌、无眼,其中红眼雄蝇所占比例为3/4×1/7=3/28,D正确。故选D。4.基因治疗是癌症研究的热点,研究发现,3型β微管蛋白(TUBB3)基因在多种肿瘤组织中的表达高于正常组织,且siRNA可调节基因的表达,实验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组别TUBB3mRNA/表达量TUBB3蛋白/表达量细胞凋亡率/%人胃癌细胞组1.020.312.21siRNA+人胃癌细胞组0.340.2119.88A.TUBB3mRNA的合成标志着细胞已经发生异常分化B.TUBB3基因上3个相邻核苷酸排列而成的三联体称遗传密码C.siRNA可能通过抑制TUBB3基因的转录进而影响其翻译过程D.TUBB3蛋白可能具有促进胃癌细胞凋亡的作用【答案】C【分析】1.遗传密码又称密码子是指信使RNA分子(即mRNA)中每相邻的三个核苷酸编成一组,在蛋白质合成时,代表某一种氨基酸的规律。2.根据表格可知,人胃癌细胞中加入siRNA后,3型β微管蛋白(TUBB3)基因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量都明显减少,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大,说明siRNA可抑制TUBB3基因的转录,影响翻译过程,使TUBB3蛋白减少,增加细胞的凋亡;推测TUBB3蛋白促进细胞的凋亡。【详解】A.TUBB3mRNA的合成既能发生在正常细胞中也能发生在癌细胞中,TUBB3mRNA的合成不能说明细胞已经发生异常分化,A错误;B.遗传密码位于mRNA上,B错误;C.由分析可知,siRNA抑制TUBB3基因表达,其原因可能是通过抑制TUBB3基因的转录进而影响其翻译过程,C正确;D.由实验结果可知,TUBB3蛋白可能具有抑制胃癌细胞凋亡的作用,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以“基因治疗是癌症研究的热点”为情景,考查细胞的分化、癌变和基因的表达。考生要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点,运用分析与综合的科学思维,从实验结果的表格中获取有效信息,对各选项进行推理,准确判断。5.我国科学家模拟植物光合作用,设计了一条利用二氧化碳合成淀粉的人工路线,流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①、②过程与光反应的过程完全相同,③、④过程与暗反应过程完全相同B.该过程与光合作用合成淀粉都是在常温常压下进行的较温和的反应C.该过程与植物光合作用的本质都是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藏于有机物中D.步骤①需要催化剂,②、③、④既不需要催化剂也不需消耗能量【答案】C【分析】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是在类囊体的薄膜上进行的。叶绿体中光合色素吸收的光能将水分解为氧和H+,氧直接以氧分子的形式释放出去,H+与氧化型辅酶Ⅱ(NADP+)结合,形成还原型辅酶Ⅱ(NADPH)。NADPH作为活泼的还原剂,参与暗反应阶段的化学反应,同时也储存部分能量供暗反应阶段利用;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提供能量促使ADP与Pi反应形成ATP。暗反应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在特定酶的作用下,CO2与C5(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两个C3分子。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C3接受ATP和NADPH释放的能量,并且被NADPH还原。一些接受能量并被还原的C3,在酶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的反应转化为糖类;另一些接受能量并被还原的C3,经过一系列变化,又形成C5。分析题图可知,该过程利用无机催化剂将二氧化碳还原为甲醇,再通过酶转化为三碳化合物和六碳化合物,最后转化为聚合淀粉;①②过程模拟二氧化碳的固定,③④过程模拟C3的还原。【详解】A.由分析可知,①②过程模拟暗反应中二氧化碳的固定,③④过程模拟暗反应中C3的还原,A错误;B.由图可知,①过程是利用催化剂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反应过程较剧烈,②③④是在酶的催化下完成的,反应较温和,B错误;C.植物光合作用的本质是利用光能将无机物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同时将光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图示过程也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淀粉,同时储存能量,二者的本质是相同的,C正确;D.分析图示可知,图中②③④需要在酶的催化进行,由小分子聚合成大分子的反应,为吸能反应,同时需要消耗能量,D错误。故选C。6.某水生观赏植物的叶有普通叶和枫形叶两种类型,其种子有黑色和白色两种类型。现让两个纯种的普通叶黑色种子(甲)植株和枫形叶白色种子(乙)植株杂交得F1,再让F1自交得F2,F2的表现类型及比例为普通叶黑色种子:枫形叶黑色种子:普通叶白色种子:枫形叶白色种子=27∶21∶9∶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由杂交实验F2表现类型及比例推测,控制该植株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只有三对,且其中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B.通过分析可知,该观赏植物的叶形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该性状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C.若将F1与乙植株杂交,则所得子代的表现类型及比例应为普通叶黑色种子∶枫形叶黑色种子∶普通叶白色种子∶枫形叶白色种子=1∶1∶1∶1D.若让F2中的枫形叶黑色种子长成的植株相互杂交,则其子代中不可能出现普通叶黑色种子【答案】B【分析】根据题干信息“F2的表现类型及比例为普通叶黑色种子∶枫形叶黑色种子∶普通叶白色种子∶枫形叶白色种子=27∶21∶9∶7”可知,其中普通叶∶枫形叶=9∶7,黑色种子∶白色种子=3∶1,而9∶7=9∶(3+3+1)(9:3∶3∶1的变式),说明该植株的叶形性状受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而种子颜色性状由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控制两对性状的三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若用A/A.B/b来表示叶形的基因型,C/c表示种子颜色基因型,则F1的基因型为AaBbCc,植株甲的基因型为AABBCC,植株乙的基因型为abbcc。【详解】A.由分析可知,该植株的叶形性状受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而种子颜色性状由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A错误;B.由分析可知,该植株的叶形性状受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该性状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B正确;C.若让F1(AaBbCc)与乙植株(aabbcc)杂交,所得子代的表现类型及比例应为普通叶黑色种子(1AaBbCc)∶枫形叶黑色种子(1AabbCc+1aaBbCc+1aabbCc)∶普通叶白色种子(1AaBbcc)∶枫形叶白色种子(1Aabbcc+1aaBbcc+1aabbcc)=1∶3∶1∶3,C错误;D.若让F2中的枫形叶黑色种子长成的植株相互杂交,则其子代中可能出现普通叶黑色种子,D错误。故选B。7.坐骨神经由多种神经纤维组成,不同神经纤维的兴奋性和传导速率有差异,多根神经纤维同步兴奋时,其动作电位幅值(即大小变化幅度)可以叠加;单根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存在“全或无”现象。现欲研究神经的电生理特性,装置如图所示,①为刺激位点,②③④⑤为电表电极位点,电表甲、乙测得的最大偏转幅度如图2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静息时,神经纤维不进行Na+和K+的跨膜转运B.刺激强度小于b时,④⑤处都无电位变化C.刺激强度从a增强到b,兴奋的神经纤维数量增加D.曲线1对应电表乙的结果,曲线2对应电表甲的结果【答案】C【分析】1.坐骨神经是多根神经纤维组成的神经纤维束,神经干细胞的动作电位是多个细胞电变化的代数叠加。而每根神经纤维的兴奋性不同,引起它们兴奋所需的阈强度不同,刺激强度较小时兴奋性高的神经首先被兴奋,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大兴奋性较低的神经也逐渐被兴奋,在一定范围内改变刺激强度会改变被兴奋的神经根数,它们叠加到一起的动作电位幅值就会改变;2.单根神经纤维所产生的动作电位,反映出“全或无现象”,即动作电位不论以何种刺激方式产生,但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的阈值方能出现;阈下刺激不能引起任何反应—“无”,而阈上刺激则不论强度如何,一律引起同样的最大反应。3.分析图2,刚开始刺激强度较小,电表的最大偏转幅度相等,随着刺激的不断增大,兴奋的神经纤维数量会增加,电表偏转的幅度也会增加,多根神经纤维同步兴奋时,其动作电位幅值(即大小变化幅度)可以叠加,曲线1表示的是离刺激点较近的电表甲,曲线2是表示电表乙。【详解】A.静息时神经细胞开放钾离子通道,使钾离子外流,A错误;B.分析图2,刺激强度小于b时曲线对应的纵坐标具有相应的数值,因此电表具有相应的偏转值,④⑤处有电位变化,B错误;C.刺激强度从a增强到b,分析图2的曲线,刚开始2曲线重合,后来出现了差值,说明兴奋的神经纤维数量增加,C正确;D.由分析可知,曲线1对应电表甲的结果,曲线2对应电表乙的结果,D错误。故选C。8.已知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植物,非糯性(A)对糯性(a)显性,非甜(B)对甜(b)显性,且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现让一株纯合的非糯性非甜玉米作父本,一株杂合的非糯性甜玉米作母本进行杂交得F1,F1自由授粉得F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两亲本杂交时,若对非糯性甜玉米进行去雄处理,则可以不套袋B.F1均为非糯性非甜玉米,基因型则有两种且各占一半C.F2中有四种表现型的植株,且比例为45:15:3:1D.若选择F2全部非糯性玉米自由授粉得F3,F3甜玉米所占的比例为1/9【答案】D【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内容及实质:1.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2.实质:(1)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2)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详解】A.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植物,在杂交时,由于题中提示单株种植,所以若对作母本的非糯性甜玉米进行去雄处理,可以不套袋,A正确;B.由题意可知,纯合的非糯性非甜玉米基因型为AABB,杂合的非糯性甜玉米基因型为Aabb,杂交后代F1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1:1,表现型均为非糯性非甜玉米,B正确;C.F1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1:1,把两对性状分开考虑,就非糯性和糯性考虑,F1产生的配子及比例为A:a=3:1,F2中两种表现型及比例为:非糯性:糯性=15:1;就非甜和甜考虑,F1产生的配子及比例为B:b=1:1,F2中两种表现型及比例为:非甜:甜=3:1,故F2中有四种表现型,其比例为(15:1)(3:1)=非糯性非甜:非糯性甜:糯性非甜:糯性甜=45:15:3:1,C正确;D.由于非糯性(A)、糯性(a)和非甜(B)、甜(b)两对性状独立遗传,所以F3甜玉米所占的比例可单独以亲本的甜度进行计算,与是否有糯性没有关联,由C选项可知,F2中两种表现型及比例为:非甜(BB:Bb=1:2):甜(bb)=3:1,所以F2产生的配子B:b=1:1,所以F3的甜玉米所占比例为(1/2)2=1/4,D错误。故选D。9.数学模型可以表示生物部分生理过程中某些物质的数量变化规律。下列有关甲、乙坐标曲线图的叙述错误的是(

)A.图甲可以表示有丝分裂中期、后期、末期核DNA数目的变化B.图甲可以表示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未标记大肠杆菌后,子代32P标记噬菌体的数量变化C.图乙可以表示亲代DNA的一条链发生变异,复制n次后异常DNA所占的比例D.图乙可以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过程【答案】C【分析】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速,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于具体的实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数学模型是指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分析题图可知,甲表示某些物质数量加倍后保持不变,乙则表示某些物质数量减半后保持不变。【详解】A.在有丝分裂中,间期完成DNA的复制数量加倍,进入分裂期后,在前、中、后期核DNA数目不变,但末期结束时核DNA数量减半,A符合题意;B.假设有X个带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由于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方式,子代含32P标记的大肠杆菌就有2X个,并且总是保持2X个,B不符合题意;C.亲代DNA的一条链发生变异,复制时,以该链为模板复制的所有子代DNA都是异常的,以互补链为模板复制的所有子代DNA都是正常的,故复制n次后异常DNA所占的比例为,可用图乙表示,C不符合题意;D.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染色体数目保持不变,当分裂结束时,染色体数目才减半,D不符合题意。故选A。10.香味是水稻(2n)稻米品质的一个重要性状,某品种水稻稻米有香味对无香味为显性。杂合子水稻(类型甲植株)体细胞中部分染色体及基因位置如图甲所示,对其进行诱变处理得到图乙、图丙所示的变异类型。已知类型乙植株中染色体缺失的雄配子的受精能力只有正常雄配子的一半,不含无香味基因或不含有香味基因的个体均不能存活。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类型甲植株可能存在含1个、2个或4个染色体组的细胞B.让类型乙植株自交,所得子代中具有隐性性状的植株约占1/3C.让类型丙植株自交,所得子代中具有隐性性状的植株约占1/5D.类型丙植株的有香味基因与无香味基因并不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答案】B【分析】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详解】A.类型甲植株有丝分裂后期有4个染色体组,其它时期为2个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只存在1个染色体组,A正确;B.已知类型乙植株中染色体缺失的雄配子的受精能力只有正常雄配子的一半,不含无香味基因或不含有香味基因的个体不能存活,故只有杂合子才能存活,故后代无隐性性状的植株,B错误;C.让类型丙植株自交,产生四种配子各占1/4,后代有1/16个体无有关香味的基因,故剩余15份,隐性纯合占三份,故所得子代中具有隐性性状的植株约占1/5,C正确;D.由丙图可知,类型丙植株的有香味基因与无香味基因并不位于同源染色体上,D正确。故选B。11.阈电位是指能引起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用同种强度的阈下刺激分别以单次和连续的方式刺激上一神经元,测得下一神经元的膜电位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阈电位的绝对值高的神经元更不容易兴奋B.上一神经元受到刺激后释放的是兴奋性神经递质C.连续多个阈下刺激可以叠加并引发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D.两种不同方式的刺激均使突触前膜处发生了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变【答案】A【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单次刺激时,膜电位发生了变化,静息电位差值变小,但没有形成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说明刺激强度在阈值之下;连续刺激时,形成了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说明连续的阀下刺激可在突触后膜叠加。细胞兴奋性的高低与细胞的静息电位和阈电位的距离(差值)成反变关系。两者的距离愈大,细胞的兴奋性愈低;距离愈小,细胞的兴奋性越高。【详解】A.由分析可知,神经元的兴奋性与细胞的静息电位和阈电位的距离(差值)成反比关系,差值越大,细胞越不容易兴奋,A错误;B.由图可知,在连续刺激上一神经元情况下,下一神经元产生了兴奋,说明上一神经元释放的是兴奋性神经递质,B正确;C.由分析可知,连续多个阈下刺激能够叠加使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引发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C正确;D.由图可知,在单次刺激和多次刺激下,都导致下一神经元电位发生变化,说明两种情况下突触前膜都释放了不同量的神经递质,即突触前膜发生了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变,D正确。故选A。12.玉米、小麦在即将成熟时,若经历持续一段时间的干热后又遇大雨天气,则会出现种子胎萌现象(种子收获前在田间母本植株上发芽)。下图是植物激素对种子的萌发与休眠的调控模型。据图推测的结论不合理的是(

)注:“+”表示激素存在生理活性浓度;“-”表示激素不存在生理活性浓度;其中GA为赤霉素;CK为细胞分裂素;ABA为脱落酸;数字表示实验组别。A.GA是种子萌发过程中必须具备的激素B.ABA和CK对种子作用的效果是相反的C.胎萌现象可能经历了模型中3到4的过程D.多种激素和一种激素作用的效果可以相同【答案】B【分析】1.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溶液促进根和芽的生长,高浓度溶液抑制根和芽的生长;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对生长素最敏感,其次是芽,最不敏感的是茎。2.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3.赤霉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物的增高,促进种子的萌发和果实的发育。4.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5.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6.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7.某些作物收获时如遇雨水和高温,种子就会在农田中的植株上萌发,这种现象称为胎萌。【详解】A.根据第4组实验结果可知,只要GA有活性,则种子就能萌发,所以GA是种子萌发过程中必须具备的激素,A正确;B.第8组,当GA没有活性时,CK和ABA有活性的情况下,种子均休眠,第1组,当GA.CK和ABA有活性时,种子均萌发,所以ABA和CK对种子作用的效果不是相反的,B错误;C.胎萌现象主要是ABA被分解或被冲刷掉,导致ABA的抑制作用减弱,GA促进了种子的萌发,所以胎萌现象可能经历了模型中3到4的过程,C正确;D.比较第1组合第4组可知一种激素和三种激素都可以促进种子的萌发,所以多种激素和一种激素作用的效果可以相同,D正确。故选B。13.脊髓是中枢神经的一部分,位于脊椎骨组成的椎管内,由上而下分为颈段、胸段、腰段、骶段和尾段。脊髓结构模式图如图所示。医学上一般将第二胸椎以上的脊髓横贯性病变或损伤引起的截瘫称为高位截瘫;四肢丧失运动功能,第三胸椎以下的脊髓损伤所引起的截瘫称为下半身截瘫,以下半身运动功能丧失为主要临床表现。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四肢正常运动都需要大脑皮层参与,脊髓管理的只是低级反射活动B.当直接刺激离体的脊髓腹根时引起3细胞体兴奋后,兴奋沿2和1传递,在背根能检测到神经冲动C.截瘫患者除下半身运动功能丧失外,同时还会出现大小便失禁D.脊髓灰质炎病毒侵染乙处的初期可引起中枢部位细胞代谢加快【答案】B【分析】人脑的高级功能:位于大脑表层的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中央前回为第一运动区。【详解】A.大脑皮层是最高级的神经中枢,可以控制脊髓的低级中枢,例如控制四肢运动,脊髓管理的只是低级反射活动,A正确;B.刺激离体的脊髓腹根时引起3细胞体兴奋,兴奋不能沿2和1传递,因为在突触处兴奋只能单向传递,B错误;C.排尿中枢在脊髓,可以被大脑皮层控制,截瘫患者的信息无法通过上行神经束传到大脑皮层,故大脑皮层不能控制大小便时间,就会出现大小便失禁,C正确;D.脊髓灰质炎病毒侵染乙处的初期可引起中枢部位细胞代谢加快,D正确。故选B。14.为探究0-Mmol/L的萘乙酸(NAA)对某植物茎生长的影响,根据实验结果得出:NAA浓度在0~Nmol/L范围内该植物茎单位生长长度所需的时间与NAA浓度呈负相关;NAA浓度在N-Mm/L范围内,该植物茎单位生长长度所需的时间与NAA浓度呈正相关。综上分析,下列所得结论较为合理的是(

)A.Mmol/L的NAA对该植物茎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B.NAA浓度为Nmol/L时,该植物茎的生长速度最快C.等浓度的NAA要比IAA对该植物茎生长的影响更持久D.该实验的对照组茎的内源NAA对茎的生长有促进作用【答案】B【分析】由题可知,在0-Nmol/L时,浓度越高,生长越快,当大于Nmol/L时生长速率逐渐下降。【详解】A.由于题干未给出Mmol/L的NAA处理的茎长度与对照组茎长度的比较情况,因此不能得出Mmol/L的NAA对该植物茎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的结论,A错误;B.根据实验结果可知,NAA浓度为Nmol/L时,该植物茎单位生长长度所需的时间最短,即该植物茎的生长速度最快,B正确;C.该实验未进行等浓度的NAA与IAA的对照实验,不能得出等浓度的NAA比IAA对该植物茎生长的影响更持久的结论,C错误;D.NAA是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体不能合成NAA,D错误。故选B。15.研究不同浓度的赤霉素(GA3)生长素(IAA)以及脱落酸(ABA)对青稞种子育苗过程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赤霉素和生长素都能促进细胞的伸长,脱落酸能抑制细胞的分裂,并促进果实的成熟和脱落B.生长素和赤霉素对芽和根的生长都是促进作用,二者是协同关系C.随着浓度的增大,脱落酸对根和芽生长的抑制效果增强D.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结果【答案】AB【分析】不同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1.生长素:合成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主要生理功能: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2.赤霉素:合成部位: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等幼嫩部分。主要生理功能:促进细胞的伸长;解除种子、块茎的休眠并促进萌发的作用。3.细胞分裂素:合成部位:正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幼嫩根尖。主要生理功能:促进细胞分裂;诱导芽的分化;防止植物衰老。4.脱落酸:合成部位:根冠、萎焉的叶片等。主要生理功能:抑制植物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促进植物进入休眠;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脱落。5.乙烯:合成部位:植物体的各个部位都能产生。主要生理功能: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器官的脱落;促进多开雌花。【详解】A.赤霉素和生长素都能促进细胞的伸长,脱落酸能抑制细胞的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不能促进果实的成熟,A错误;B.分析图可知,不同浓度的赤霉素都能促进种子芽和根的生长,但是在10μmol/L时生长素对于种子根生长是抑制作用,和赤霉素的作用相反,B错误;C.据图可知,随着浓度的增大脱落酸对根和芽生长的抑制效果增强,C正确;D.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结果,D正确。故选AB。16.李斯特菌是一种胞内寄生菌,实验小组为探讨TNF-α基因对李斯特菌引起的免疫应答的影响,给TNF-α基因敲除小鼠和野生型小鼠分别注射适量的李斯特菌,一段时间后检测两组小鼠体内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的数量,结果如图所示。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有效促进TNF-a基因的表达,能增强小鼠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B.TNF-α基因表达产物不利于初次免疫中免疫系统对抗原的清除C.TNF-α基因表达产物作用于T细胞会影响T细胞增殖分化的方向D.抗原再次入侵时刺激记忆细胞,并由记忆细胞直接发挥免疫效应【答案】ABD【分析】如图:给小鼠注射李斯特菌后,TNF-α基因敲除组小鼠记忆细胞的数量增多,效应T细胞数量减少。【详解】A.本题测量的是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的数量,没有说明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变化,A错误;B.TNF-α基因表达使得效应T细胞数量增多,利于初次免疫中免疫系统对抗原的清除,B错误;C.如图:TNF-α基因敲除小鼠的效应T细胞和野生型相比数量减少,说明TNF-α基因表达产物作用于T细胞会影响T细胞增殖分化的方向,C正确;D.记忆细胞不能直接发挥免疫效应,需要增殖分化成相应的浆细胞或相应的效应T细胞后发挥作用,D错误。故选ABD。17.Scc1是酵母细胞中染色体粘连复合体的一种蛋白质,对于保持有丝分裂中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前的粘连是必需的,Eco1蛋白对于姐妹染色单体的粘连也是必需,但它不是粘连蛋白复合体的组分。现将Scc1ts和Ec01ts(ts表示温度敏感型)突变体酵母细胞的细胞周期同步于G1期起点,然后随即等分为三组,第一组在25℃(正常温度)下培养,第二组在37℃(敏感温度)下培养,第三组先在25℃下培养,待酵母细胞的细胞周期S期结束马上转移至37℃下培养。在不同的时间点取样测定活细胞数,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注:37℃时Scclts和Eco1ts的DNA复制均开始于1.5小时,25℃时Scc1ts和Eco1tsS期在2小时时间点结束;图中的箭头表示从该时间点把25℃转至37℃。A.DNA复制时Sccl是必需的,Eco1不是必需的B.Scc1ts突变体酵母细胞和Eco1ts突变体酵母细胞在37℃下可以生长,但进人S期存活力显著下降C.S期结束以后对细胞增殖影响较大的是ScclD.Eco1ts突变体酵母细胞在完成S期后从25℃转移至37℃以后仍然可以生长并增殖【答案】BCD【分析】分析题图可知:Scc1ts和Eco1ts的突变体在实验开始前均接近100%,说明在25℃和37℃时均能正常生长。1.Scc1ts的突变体在25℃(正常温度)下培养时活细胞数增加,说明该突变体在该温度下生存能力最强且能分裂;在37℃(限制温度)下培养时活细胞数量减少,说明该温度下生存能力最弱;当先在25℃下培养,待S期结束马上转移至37℃下培养时活细胞数减少。由此说明,对于S期和G2及之后的时期,Scc1是必需的。2.Eco1ts的突变体在25℃(正常温度)下培养时活细胞数增加,说明该突变体在该温度下生存能力最强且能分裂;在37℃(限制温度)下培养时活细胞数量减少,说明该温度下生存能力最弱;当先在25℃下培养,待S期结束马上转移至3E7℃下培养时活细胞数稍有减少后增加。由此说明,对于S期,Eco1是必需的,但对于G2期,Eco1不是必需的,。【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在25℃下,Scc1ts和Eco1ts的突变体的复制都开始于1.5小时,在37℃下,Scc1ts和Eco1ts对温度敏感而失活,导致Scc1ts和Eco1ts的突变体数量都下降,说明Sccl和Ecol对于复制都是必需的,A错误;B.Scc1ts和Eco1ts的突变体在实验开始前均接近100%,说明Scclts和Ecolts突变体在37℃下可以生长,但随后活细胞数量减少,因此进入S期则存活力显著下降,B正确;C.在25℃下,S期在2小时时间点结束,待S期结束马上转移至37℃下培养时,Scc1ts的突变体活细胞数量显著减少,而Ecolts的突变体活细胞数稍有减少后增加,说明S期结束以后,Scc1是必需的,Ecol不是必需的,因此S期结束以后对细胞增殖影响较大的是Sccl,C正确;D.Ecolts突变体在完成S期后从25℃转移至37℃以后,活细胞数稍有减少后增加,仍然可以生长并增殖,D正确。故选BCD。18.某雌雄异株植物(XY型)花萼的颜色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花萼的紫色和黄色由基因A.a控制,基因B.b中某个基因可使形成花萼色素的酶失活而呈现白色。一株紫色雌性植株与若干株白色纯合雄性植株杂交,F1中雌株花萼紫色:黄色:白色=3:1:4,雄株花萼紫色:黄色:白色=1:1:2.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等位基因A.a位于X染色体上B.B基因抑制形成花萼色素酶的活性,雌性亲本的基因型是bbXAXaC.F1雌性植株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是1/8D.F1植株中的紫色植株随机交配,产生的F2中黄色植株所占的比例为1/8【答案】AD【分析】一株紫色雌性植株与若干株白色纯合雄性植株杂交,F1雌株与雄株中的表现型比例不同,由于花萼的颜色受到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说明有一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有一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紫色植株肯定含有A基因,由于“基因B.b中某个基因可使形成花萼色素的酶失活而呈现白色”,如果是由B基因存在导致白色的形成,根据题干信息“一株紫色的雌性植株与若干株白色纯合雄性植株杂交”,则白色纯合雄株一定含有BB或XBY,子代雌株都是B_或XBX-,全部表现为白色,不符合题意,因此是因为b基因的存在导致白色的出现,假设等位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B.b位于X染色体上,单独分析每一对等位基因,子代雄株的X染色体来自于雌株,且子代雄株出现了白色,因此亲代雌株的基因型一定为XBXb,由于子代出现紫色和黄色且雄株的紫色:黄色=1:1,故双亲的基因型一定为Aa和aa。故亲本紫色雌性植株的基因型为AaXBXb,而若干株亲本白色纯合雄性植株的基因型为aaXbY或aaXBY,若亲本白色纯合雄性植株只有aaXbY,则后代F1中雌株花萼紫色(AaXBXb):黄色(aaXBXb):白色(AaXbXb和aaXbXb)=1:1:2,若亲本白色纯合雄性植株只有aaXBY,则后代F1中雌株花萼紫色(AaXBX-):黄色(aaXBX-)=1:1,无论何种情况(包括亲本白色纯合雄性植株同时含有aaXbY和aaXBY),F1中雌株花萼紫色与黄色的比例一定为1:1,与题意不符合,所以A/a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B/b位于常染色体上。则紫色基因型是B_XA_,黄色基因型B_XaXa和B_XaY,白色基因型是bb--。一株紫色的雌性植株(B_XAX_)与若干株白色纯合雄性植株(bbX-Y)杂交,形成的F1雌株花萼紫色:黄色:白色=3:1:4,雄株花萼紫色:黄色:白色=1:1:2,由于子代出现了白色,因此亲代雄株一定是bb,雄株的X染色体来自于雌株,且子代雄株出现了黄色,因此亲代紫色雌株的基因型是BbXAXa,F1中雌株花萼紫色:黄色:白色=3:1:4,由(3:1)(1:1)变形而来,因此亲代白色纯合雄性植株基因型有bbXAY:bbXaY=1:1。【详解】A.由分析可知,A/a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B/b位于常染色体上,A正确;B.由分析可知,b基因(纯合)抑制形成花萼色素酶的活性,雌性亲本的基因型是BbXAXa,B错误;C.亲代紫色雌株的基因型是BbXAXa,亲代白色纯合雄性植株基因型有1/2bbXAY,1/2bbXaY,单独分析每一对:F1雌性植株中Bb:bb=1:1,XAXA:XAXa:XaXa=1:2:1。所以纯合子所占的比例是1/2×1/2=1/4,C错误;D.单独分析每一对,F1紫色植株的基因型为Bb,随机交配,产生的F2中B-:bb=3:1,F1植株中的雌性紫色植株的基因型为XAXA:XAXa=1:2,产生的XA:Xa=2:1,F1植株中的雄性紫色植株的基因型为XAY,产生的XA:Y=1:1,随机交配,产生的F2中XAXA:XAXa:XAY:XaY=2:1:2:1,故黄色植株(B-XaY)所占的比例为3/4×1/6=1/8,D正确。故选AD。19.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对磺胺类药物敏感性低,对青霉素、红霉素等敏感度高和高度耐盐化等特性。菌株可在血琼脂平板(完全培养基中添加适量血液)上生长,并能产生溶血毒素(可使红细胞完全溶解)、血浆凝固酶(可使血液中的纤维蛋白沉积于菌体表面或凝固)等物质。研究发现,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mecA基因可编码新的青霉素结合蛋白2a(PBP2a),该蛋白对青霉素类抗菌药物亲和力低,继而对青霉素产生了一定的抗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培养过程中,须在选择培养基中加入10%-15%的NaCl、青霉素B.培养在血琼脂平板上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周围会出现红色的溶血圈C.当金黄色葡萄球菌侵入人体后,其产生的血浆凝固酶可能会阻碍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D.可利用DNA分子杂交技术或PCR技术检测mecA基因,从而检测筛选出MRSA【答案】CD【分析】培养基按功能分为选择培养基和鉴别培养基:①选择培养基: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以抑制不需要的不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促进所需要的微生物生长,培养、分离出特定的微生物(如培养酵母菌和霉菌,可在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在培养基中加入高浓度的食盐)。②鉴别培养基:根据微生物的代谢特点,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指示剂或化学药品,鉴别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如可用伊红-美蓝培养基鉴别饮用水或乳制品中是否有大肠杆菌(若有,菌落呈深紫色,并带有金属光泽)。【详解】A.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对磺胺类药物敏感性低,对青霉素、红霉素等敏感度高和高度耐盐化等特性,故在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培养过程中,须在选择培养基中加入10%-15%的NaCl、磺胺类药物,不能加青霉素、红霉素等,A错误;B.培养在血琼脂平板上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周围会出现透明的溶血圈,B错误;C.血浆凝固酶可使血液中的纤维蛋白沉积于菌体表面或凝固,当金黄色葡萄球菌侵入人体后,其产生的血浆凝固酶可能会阻碍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C正确;D.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mecA基因可编码新的青霉素结合蛋白2a,故可利用DNA分子杂交技术或PCR技术检测mecA基因,从而检测筛选出MRSA,D正确。故选CD。20.荧光定量PCR技术可定量检测样本中某种DNA含量,其原理是在PCR反应体系中每加入一对引物的同时加入一个与某条模板链互补的荧光探针,当Taq酶催化子链延伸至探针处,会水解探针,使荧光监测系统接收到荧光信号,即每扩增一次,就有一个荧光分子生成。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引物与探针均具特异性,与模板结合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B.Taq酶催化子链从3'端向5'端延伸,需dNTP作为原料C.若某次PCR反应共产生52个等长DNA,则需加入6个荧光探针D.反应最终的荧光强度与起始状态模板DNA含量呈正相关【答案】BC【分析】PCR技术:(1)概念:PCR全称为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的核酸合成技术。(2)原理:DNA复制。(3)前提条件: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以便合成一对引物。(4)条件:模板DNA.四种脱氧核苷酸、一对引物、热稳定DNA聚合酶(Taq酶)(5)过程:①高温变性:DNA解旋过程(PCR扩增中双链DNA解开不需要解旋酶,高温条件下氢键可自动解开);低温复性:引物结合到互补链DNA上;③中温延伸:合成子链。【详解】A.引物与探针均具特异性,与模板结合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正确;B.根据图示中引物延伸的方向可以确定,Taq酶可以催化子链沿着5’→3’方向延伸,需dNTP作为原料,B错误;C.TaqMan荧光探针:PCR扩增时在加入一对引物的同时加入一个特异性的荧光探针,该探针为一寡核苷酸,两端分别标记一个报告荧光基团和一个淬灭荧光基团。探针完整时,报告基团发射的荧光信号被淬灭基团吸收;PCR扩增时,Taq酶的5'-3'外切酶活性将探针酶切降解,使报告荧光基团和淬灭荧光基团分离,从而荧光监测系统可接收到荧光信号,即每扩增一条DNA链,就有一个荧光分子形成,实现了荧光信号的累积与PCR产物形成完全同步,若某次PCR反应共产生52个等长的DNA,则至少扩增六次,其余为不等长的DNA,根据每扩增一条链就有一个荧光分子生成,则需加入26=64个荧光探针,C错误;D.题干中提出“加入一个与某条模板链互补的荧光探针”,且加入的原料具有荧光标记,故“每扩增一次,就有一个荧光分子生成”,因此反应最终的荧光强度与起始状态模板DNA含量呈正相关,D正确。故选BC。21.2021年,我国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证明针灸的现代化模式——电针刺小鼠后肢的足三里(ST36)穴位,可在细菌多糖(LPS)引起的炎症反应中发挥抗炎作用,其神经生理学机制如下。(1)低强度电针刺ST36通过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轴发挥抗炎作用,迷走神经是从脑干发出的可参与调节内脏活动的神经,属于神经系统中的_____________(中枢/外周)神经系统。(2)研究发现针刺小鼠腹部天枢穴不能发挥抗炎作用,为探究其原因,科研人员利用敲除PROKR2感觉神经元的小鼠进行研究,确定PROKR2神经元是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通路的关键神经元,支持该结论的实验结果是:针刺敲除PROKR2神经元小鼠的ST36_____________(能/不能)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通路。(3)为进一步验证针刺ST36的抗炎机制,科研人员通过遗传学手段获得在PROKR2神经元中特异性表达光敏蛋白C的小鼠,通过蓝光光纤激活该神经元,检测相关指标如下图1图2。①光敏蛋白C为光敏感离子通道蛋白,蓝光激活后阳离子_____________,PROKR2神经元产生兴奋,使肾上腺释放去甲肾上腺素(NA)等物质、激活淋巴细胞发生免疫反应。②检测去甲肾上腺素(NA)、促炎症因子ⅠL—6的含量,结果如图2,请简述针刺ST36发生抗LPS诱发的炎症反应的机制____。③综上所述,电针刺ST36抑制LPS诱发的炎症反应的结构路径是:电针刺ST36→_________→脊髓→_____→迷走神经→肾上腺(4)任选一题作答:I.从结构与功能的角度分析,针刺小鼠腹部天枢穴不能激活该通路进行抗炎反应可能的原因___。Ⅱ.有人认为目前并没有证据表明经络的存在,中医针灸是毫无根据的“玄学”,请结合本研究提出自己的观点_____。【答案】(1)外周(2)不能(3)内流

针刺ST36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通路后,促进NA的释放,降低IL-6的含量来发挥抗炎作用

PROKR2神经元

脑干(4)腹部天枢穴中PROKR2神经元分布较少,或不受PROKR2神经纤维支配

本研究中确定了针刺足三里穴的抗炎作用是通过PROKR2神经元所在的反射弧发挥作用,因此针灸有其神经学上的结构基础,不是“玄学”【分析】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外周神经系统。【详解】(1)根据分析可知,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外周神经系统,因此根据“迷走神经是从脑干发出的可参与调节内脏活动的神经”,可知其属于外周神经系统。(2)根据题意“PROKR2神经元是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通路的关键神经元”,而低强度电针刺ST36通过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轴发挥抗炎作用,因此针刺敲除PROKR2神经元小鼠的ST36不能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通路。(3)①根据图2可知,添加光敏蛋白C的组血清中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增加,说明在神经支配下肾上腺释放去甲肾上腺素(NA)增加,说明蓝光激活光敏蛋白C后阳离子内流增加,PROKR2神经元产生兴奋,使肾上腺释放去甲肾上腺素(NA)等物质、激活淋巴细胞发生免疫反应。②根据图2可知,与不加入光敏蛋白C的组相比,加入光敏蛋白C后,血清中去甲肾上腺素(NA)含量增加,而IL-6的含量降低,可推知针刺ST36可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通路后,促进NA的释放,降低IL-6的含量来发挥抗炎作用。③根据“PROKR2神经元是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通路的关键神经元”、“低强度电针刺ST36通过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轴发挥抗炎作用,迷走神经是从脑干发出的可参与调节内脏活动的神经”,且神经活动的低级中枢在脊髓,可知电针刺ST36抑制LPS诱发的炎症反应的结构路径是:电针刺ST36→PROKR2神经元→脊髓→脑干→迷走神经→肾上腺。(4)I.根据(3)分析可知,电针刺小鼠后肢的足三里(ST36)穴位,可在细菌多糖(LPS)引起的炎症反应中发挥抗炎作用,而该过程涉及多个神经细胞和相关腺体参与,针刺小鼠腹部天枢穴不能激活该通路进行抗炎反应可能是腹部天枢穴中PROKR2神经元分布较少,或不受PROKR2神经纤维支配。Ⅱ.根据题意可知,本研究中确定了针刺足三里穴的抗炎作用是通过PROKR2神经元所在的反射弧发挥作用,而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据此可知针灸有其神经学上的结构基础,因此不是“玄学”。【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2.野生型果蝇的正常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科研小组用一定剂量的X射线对纯合野生型果蝇进行诱变处理,得到一只雄性卷翅突变型果蝇(甲),为探究突变型与野生型果蝇翅型的遗传机制,进行如下实验。杂交一:甲与野生型雌果蝇杂交,F1突变型雌雄相互交配得到子二代(图1)杂交二:从杂交一F1中选取野生型雌果蝇与甲杂交得到子一代(图2)。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中用一定剂量的X射线进行诱变处理,目的是___。(2)甲的变异来源可能是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___(填“能”或“不能”)通过比较处理前后基因中碱基的数量来判断是否发生基因突变,原因是___。(3)研究表明甲的变异是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突变引起的。科研小组为解释杂交一与杂交实验中突变型与野生型的比例都为2:1的现象,对杂交一亲本的基因型作如下假设:突变型卷翅为显性性状,由A基因控制,当卷翅基因纯合时致死,杂合子存活;同时还存在一个隐性纯合致死基因t(即tt致死),野生型母本不存在基因t。①根据假设,甲的隐性致死基因t应该位于染色体___(填图3中的数字)才符合杂交结果。②写出杂交二的遗传图解:_______。③请以杂交二的F1为实验材料,通过一次杂交实验检验假说的正确性。杂交方案:___。若子代突变型:野生型=___则假说成立。【答案】(1)提高基因突变的频率(2)不能

基因突变除由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外,还能由碱基对的替换引起(3)②

选取杂交二中F1中的突变型自由交配,观察并统计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8:3【分析】基因的连锁和交换定律与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并不矛盾,它们是在不同情况下发生的遗传规律: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或多对)基因,是按照自由组合定律向后代传递的,而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或多对)基因,则是按照连锁和交换定律向后代传递的。【详解】(1)X射线进行诱变处理,能提高基因突变的概率。(2)基因突变指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DNA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等,若是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可以比较基因前后的碱基对数,但是替换不改变碱基对的数目,因此通过比较处理前后基因中碱基的数量不能判断是否发生基因突变。(3)根据该假设,杂交一亲本甲的基因型为AaTt,野生型为aaTT,若甲的隐性致死基因t位于③/④上,则随着基因自由组合,能产生四种配子,不会出现F2中2∶1的比例,则t的位置可能为①或②,若位于①,则甲产生的配子为1/2At、1/2aT,杂交二的野生型为aaTt(若为aaTT,后代不可能出现2∶1),产生配子为1/2aT、1/2at,产生子代为1AaTt、1Aatt(致死)、1aaTT、1aaTt,表现型为突变型∶野生型=1∶2,不符合杂交二的结果,因此t位于②;杂交二的亲本为AaTt、aaTt,遗传图解如下;杂交二的F1为AaTT、AaTt、aaTt,若要通过一次杂交实验验证假说的正确性,可选取杂交二中F1中的突变型(1/2AaTT、1/2AaTt)自由交配,AaTT产生的配子为1/2AT、1/2aT,AaTt产生的配子为1/2AT、1/2at,则突变型产生的配子为1/2AT、1/4aT、1/4at,随机交配,产生的子代为4AATT∶4AaTT∶4AaTt∶1aaTt∶2aaTt∶1aatt,若假设成立,则AA致死、tt致死,子代为4AaTT∶4AaTt∶1aaTt∶2aaTt,突变型(4AaTT、4AaTt)∶野生型(1aaTt∶2aaTt)=8∶3。【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基因的分离及连锁定律,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23.阿尔兹海默症(A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该病的病人脑细胞中沉积大量错误折叠的蛋白(Aβ蛋白),并存在大量的损伤线粒体,且线粒体自噬受阻。图1表示神经细胞部分结构及其细胞内自噬囊泡的产生和运输模式图。(1)神经元的功能是接受刺激,_____________________。据图1可知,脑细胞轴突末端形成的自噬囊泡沿微管运输至胞体并与___________________融合而被降解。(2)研究发现,线粒体自噬过程受阻与BAX蛋白有关,小分子物质UMI-77能够解除自噬受阻,过程如图2所示。据图2推测,在正常神经元中Mcl-1的功能是识别并与__________结合,引起线粒体自噬。阿尔兹海默症患者脑细胞中Aβ蛋白促进了______________的表达,阻碍了线粒体的自噬,从而引起损伤线粒体大量沉积。而UMI-77能与____________特异性结合,阻止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从而可能成为治疗阿尔兹海默症的药物。(3)研究发现H2S也可促进细胞自噬,ATG5蛋白与细胞自噬有关。脑中H2S主要在胱硫醚β合成酶(CBS)的催化下产生。为进一步探究H2S对AD的作用,科研人员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将CBS基因转移到小鼠体内,一段时间后检测相关指标,结果如图3和图4。①请依据上述结果,完善实验方案并预测小鼠行为的变化_________(从a~g选项中选择)实验小鼠侧脑室注射载体小鼠迷宮实验正确率(实验鼠/正常鼠)前测后测对照组①d60%③实验组②c60%④a.正常小鼠b.患AD小鼠c.携带CBS基因的载体d.空载体e.小于60%f.等于60%g.大于60%②结合图3、图4阐述H2S缓解AD症状的作用机理_____________。【答案】(1)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

溶酶体(2)LC3A

BAX基因

Mcl-1蛋白

Mcl-1和BAX(3)B、B、f、g

H2S促进ATG5的巯基化→促进Aβ被溶酶体中的酶分解→缓解AD症状。(或H2S促进ATG5的基化,H2S促进Aβ降解,ATG5的巯基化与Aβ降解呈正相关)【分析】1.结合题意可知,AD病人的自噬囊泡的运输发生障碍,导致神经细胞内淀粉样蛋白(Aβ)沉积后,引起认知功能障碍,记忆力减退等。2.据图2可知,LC3A与Mcl-1和UMI-77的复合体结合抑制了BAX与Mcl-1结合,从而可以解除线粒体自噬过程受阻。【详解】(1)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其功能是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由题图可知,脑细胞轴突末端形成的自噬囊泡沿微管运输至胞体并与溶酶体融合而被降解。(2)据图可知,LC3A与Mcl-1和UMI-77的复合体结合抑制了BAX与Mcl-1结合,从而可以解除线粒体自噬过程受阻,说明正常神经元中Mcl-1可识别并与LC3A结合,促进自噬囊泡形成,有利于自噬清除损伤的线粒体;结合题意可知,线粒体自噬过程受阻与BAX蛋白有关,又知阿尔兹海默症的病人脑细胞中沉积大量错误折叠的蛋白(Aβ蛋白),并存在大量的损伤线粒体,可推测Aβ蛋白促进了BAX基因的表达,抑制了Mcl-1与LC3A的识别和结合,抑制了线粒体自噬,以及Aβ蛋白引起损伤线粒体大量沉积,从而导致阿尔兹海默症;据图可知,UMI-77能与Mcl-1蛋白特异性结合,阻止了Mcl-1和BAX的结合,Mcl-1和LC3A与自噬囊泡形成有关,因此上述过程促进了自噬泡的形成,有利于线粒体自噬。(3)①由题意可知,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H2S可促进细胞自噬的作用。以患AD小鼠为实验对象,对照组是将空载体注射到小鼠侧脑室中,实验组是将携带CBS基因的载体注射到小鼠侧脑室中,注射后检测小鼠体内ATG5蛋白的巯基化、CBS的表达量、Aβ的含量和小鼠迷宫完成情况。注射前,两组小鼠学习记忆能力没有差异,小鼠迷宫实验正确率均等于60%,注射后,CBS组(实验组)小鼠大脑皮层表达产生的CBS增加,H2S的合成量增大,巯基化ATG5/ATG5增大,促进细胞自噬,进而促进Aβ的水解,AD症状得以缓解,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比对照组提高,因此对照组小鼠迷宫实验正确率仍等于60%,实验组小鼠迷宫实验正确率应大于60%,故图示①-④过程分别为B、B、f、g、②结合图3、图4可知,H2S的作用机理是:H2S促进自噬相关蛋白ATG5发生巯基化,促进Aβ被溶酶体中的酶分解,使AD症状得以缓解。【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了囊泡的运输过程及溶酶体的功能,要求考生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属于获取与处理信息能力的考查。24.我国的新疆棉花以绒长、品质好、产量高著称于世。据悉棉花是雌雄同花的经济作物,棉纤维的长绒和短绒(由A.a基因控制)、白色和红色(由B.b基因控制),为两对相对性状。由于长绒浅红棉深受消费者青睐,为了获得长绒浅红棉新品种,育种专家对长绒深红棉M的萌发种子进行电离辐射处理,得到下图所示的三种变异植株。回答下列问题:(1)辐射前控制棉的纤维长度和颜色两对性状的基因_________(遵循或不遵循)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2)棉纤维的长绒和短绒中显性性状是______________。若要确定某一长绒浅红棉植株的基因组成及位置关系是上图中的M1还是M2,请设计一个最简便的遗传实验方案。写出实验思路和预期结果及结论。(3)实验思路:____________,观察并统计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4)预期结果及结论:若子代中________________,则为M1。若子代中__________,则为M2。【答案】(1)遵循(2)长绒(3)将长绒浅红棉植株自交(4)出现长绒深红棉或出现长绒白棉∶长绒浅红棉∶长绒深红棉∶短绒白棉∶短绒浅红棉∶短绒深红棉=3∶6∶3∶1∶2∶1

不出现长绒深红棉或长绒白棉∶长绒浅红棉∶短绒深红棉=1∶2∶1【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长绒深红棉的基因型为AaⅡbⅡb,情况1M1的浅红棉新品种的基因型为Ⅱ-Ⅱb,该技术导致含Ⅱb基因的染色体片段缺失,原理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情况2M2为V号染色体的A.a基因移接到了II号染色体,为染色体结构变异。【详解】(1)辐射前控制棉的纤维长度和颜色两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属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2)棉纤维的长绒和短绒由A.a基因控制,根据图中Aa的个体表现长绒可知,棉纤维的长绒是显性性状。(3)若要确定某一长绒浅红棉植株的基因组成及位置关系是上图中的M1还是M2,最简便的方法是自交,将长绒浅红棉植株自交,观察并统计子代表现型及比例。(4)若发生了情况1所示的变异,则基因型为AaⅡ-Ⅱb,该个体自交后表现为A-(长绒):aa(短绒)=3:1,Ⅱ-Ⅱ-(白色棉):Ⅱ-Ⅱb(浅红棉):ⅡbⅡb(深红棉)=1:2:1,故子代会出现6种表现型,表现型及比例为长绒白棉:长绒浅红棉:长绒深红棉:短绒白棉:短绒浅红棉:短绒深红棉=3:6:3:1:2:1,或出现长绒深红棉;若发生了情况2所示变异,则基因型为AaⅡ-Ⅱb,但此时两对等位基因连锁,故产生的配子只有AⅡ-、aⅡb,该植株自交后代表现为AAⅡ-Ⅱ-(长绒白棉):AaⅡ-Ⅱb(长绒浅红棉):aaⅡbⅡb(短绒深红棉)=1:2:1,或不出现长绒深红棉。【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解答此题关键是要读懂题图,明确诱变后各植株的表现型及基因型,同时要明确,对于植物体来说,验证基因型的方法中最简便的是自交。25.已知果蝇长翅和小翅(A.a)、红眼和棕眼(R、r)各为一对相对性状,分别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为了确定这两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以及控制它们的等位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表现为伴性遗传),甲同学让一只雌性长翅红眼果蝇与一只雄性长翅棕眼果蝇杂交,发现子一代中表现型及其比为长翅红眼:长翅棕眼:小翅红眼:小翅棕眼=3:3:1:1.回答下列问题:(1)在确定性状显隐性关系及相应基因位于何种染色体上时,该同学先分别分析翅长和眼色这两对性状的杂交结果,再综合得出结论。这种做法所依据的遗传学定律是_____。(2)通过分析甲同学的实验结果,长翅与小翅这对相对性状中长翅是_____(填“显性”或“隐性”)性状。(3)可对这两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其等位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做出多种合理的假设,其中的两种假设分别是:翅长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眼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棕眼对红眼为显性;翅长基因和眼色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棕眼对红眼为显性。那么,除了这两种假设外,这样的假设还有_____种。(4)同学乙用两种不同的杂交实验都证实了控制红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并表现为显性。请用同学甲得到的子代果蝇为材料设计两个不同的杂交实验,这两个实验每个实验都只用一个杂交组合,且这两个实验每个实验都能独立证明同学乙的结论。其中一个杂交组合是♀棕眼×♂红眼,写出另一个杂交组合的遗传图解:_____。【答案】(1)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或自由组合定律)(2)显性(3)4(4)【分析】具有两对(或更多对)相对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在F1产生配子时,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这就是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自由组合的结果可看到不同的性状重新组合。【详解】(1)从题意分析可知,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分析是从一对相对性状分析考虑的。分别就翅长和眼色两个性状分析故符合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分离定律,当两对相对性状的组合也就是自由自合定律的分析特征了。故依据是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自合定律(或自由组合定律)。(2)依题意,假设翅长用(A,a),眼色用(B,b)表示,从亲代均为长翅子代出现小翅可知,长翅为显性。(3)由题意:果蝇长翅和小翅、红眼和棕眼各为一对相对性状,分别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可知:两对等位基因不可能都位于X染色体上。由题意:长翅红眼:长翅棕眼:小翅红眼:小翅棕眼=3:3:1:1,可知长翅对小翅是显性,但是红眼和棕眼没法确定显隐性关系,因此对于两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其等位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做出合理的假设:①长翅位于常染色体,红眼是显性,位于X染色体,②长翅位于常染色体,红眼是隐性,位于X染色体,③长翅位于X染色体,红眼是显性,位于常染色体,④长翅位于X染色体,红眼是隐性,位于常染色体,⑤长翅位于常染色体,眼色位于常染色体,红眼是显性,⑥长翅位于常染色体,眼色位于常染色体,红眼是隐性,共6种假设。因此除题意中的2种外,还有四种假设。(4)红眼为显性,且位于X染色体上,要用杂交组合验证同学乙的这个结论,可选择♀棕眼(XrXr)×♂红眼(XRY),也可以选择♀红眼(XRXr)×♂红眼(XRY),遗传图解如下。【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基因的位置及显隐性判断,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分析计算能力。26.果蝇是遗传学研究中的模式生物,摩尔根等科学家都利用果蝇进行了相关实验请回答下列遗传学问题。(1)果蝇具有易饲养、繁殖快等特点,常用于遗传学研究。摩尔根等人运用假说—演绎法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____。(2)已知果蝇的灰身和黑身是一对相对性状,灰身对黑身为显性(用B和b表示,不考虑XY同源区段)。设计一次杂交实验,尝试判断控制灰身和黑身的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只位于X染色体上(可供选择的亲本有:灰身雌性和雄性,黑身雌性和雄性)。实验方案:选择____雌性果蝇与____雄性果蝇杂交,观察其后代的表现型。结果分析:若____,则控制灰身和黑身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若_____,则控制灰身和黑身的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3)现已确定控制灰身和黑身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某纯种灰身雄果蝇经辐照处理后从中筛选出果蝇甲,甲产生的各配子活性相同无致死且基因均能正常表达,请根据下图信息回答:①辐照处理使果蝇甲发生的变异类型是______,其减数分裂能产生基因型为BXB.XB.____、____四种配子。②筛选2____________(可以/不可以)不用光学显微镜就能选出“含异常染色体的个体”?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基因在染色体上(2)黑身

灰身

后代无论雌雄都是灰身,或灰身果蝇与黑身果蝇中都是雌雄各半

后代雌性都是灰身,雄性都是黑身(3)染色体结构变异(或染色体易位)BY

Y

可以

只有表现型为灰身雄的果蝇染色体形态正常,其余表现型均含异常染色体【分析】1.摩尔根等人通过果蝇眼色的杂交实验证明了萨顿的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是正确的。2.已知性状的显隐性,判断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只位于X染色体上的实验方法是:选择纯合隐性雌性个体与显性雄性个体杂交,据子代性状表现是否与性别相关联予以确认。3.由题图信息可知,经60Co照射后,果蝇甲的一条常染色体上的B基因所在的片段移到了X染色体上,说明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详解】(1)摩尔根等人运用假说—演绎法,通过果蝇眼色的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2)已知果蝇的灰身(B)对黑身(b)为显性,欲通过一次杂交实验,判断控制灰身和黑身的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只位于X染色体上,可选择黑身雌性果蝇(隐性纯合子雌性)与灰身雄性果蝇(显性雄性)杂交,观察其后代的表现型:若控制灰身和黑身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黑身雌性果蝇的基因型为aa,灰身雄性果蝇的基因型为AA或Aa,二者杂交,后代的基因型为Aa,或者Aa∶aa=1∶1,表现为雌雄都是灰身,或者在灰身果蝇与黑身果蝇中都是雌雄各半;若控制灰身和黑身的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则黑身雌性果蝇的基因型为XaXa,灰身雄性果蝇的基因型为XAY,二者杂交,后代的基因型为XAXA.XaY,表现为雌性都是灰身,雄性都是黑身。(3)①据图可知,经60Co照射后,果蝇甲的一条常染色体上的B基因所在的片段移到了X染色体上,此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已知果蝇甲产生的各种配子活性相同无致死,且基因均能正常表达。由图可知,果蝇甲的基因型为BXBY,因此果蝇甲经减数分裂产生的四种配子的基因型分别为BXB、XB、BY、Y。②果蝇甲产生四种比值相等的配子,这些配子的基因型分别为BXB、XB、BY、Y,正常黑身雌果蝇乙含有一对黑身基因(bb)和两条正常的X染色体,该雌果蝇乙经减数分裂产生一种配子,即bX,果蝇甲与乙杂交所得的F1中,仅表现型为灰身雄果蝇(BbXY)的个体染色体形态正常,其余均为含有异常染色体的个体(BbXBX、bXBX和bXY),因此筛选2可不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而是通过观察后代的表现型就能选出“含异常染色体的个体”【点睛】本题以图文结合为情境,考查学生对染色体结构变异、基因的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27.铜绿微囊藻(一种蓝藻)多生长在湖泊,池塘等有机质丰富的水体中,营浮游生活。铜绿微囊藻的色素分布于光合片层上,其大量繁殖时,会引起水华现象。研究发现,铜绿微囊藻产生的微囊藻毒素具有强烈的肝毒性。回答下列问题。(1)夏季,铜绿微囊藻较容易大量繁殖,从非生物因素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___。(2)铜绿微囊藻具有的生物膜类型有______________。(3)某兴趣小组查阅资料得知小檗碱能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为了探究小檗碱抑制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机理,进行了相关实验,所得实验结果如图所示。①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可初步得出小檗碱抑制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③该兴趣小组测__________(填“甲”或“乙”)组的铜绿微囊藻内光合色素的含量,结果显示各小组的差异不明显,由此进一步得出小檗碱抑制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机理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为了验证微囊藻毒素具有强烈的肝毒性,以小白鼠为实验对象设计实验时,对照组小白鼠的处理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注:小白鼠肝功能的检测不作要求。)【答案】(1)水温较高,光照较强有利于铜绿微囊藻的光合作用(2)细胞膜和光合片层(3)光照的有无,小檗碱的有无(或浓度)小檗碱可抑制铜绿微囊藻的光合作用

小檗碱抑制光合色素吸收和转化光能或抑制暗反应相关酶的活性等(4)给该组小白鼠饲喂不含微囊藻毒素的食物和水,一段时间后检查它们的肝功能【分析】1.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