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1课《老王》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1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1课《老王》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2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1课《老王》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3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1课《老王》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4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1课《老王》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1课《老王》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老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默读文本,体会作者一家与老王之间的珍贵情谊,理解人物形象,重点分析人物的精神品质。

结合时代背景,解读老王临终前赠送香油和鸡蛋的丰富内涵,并由此深入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

结合文章内容,反观“我”对老王的态度从“同情”到“愧怍”的变化,探究作者对老王心怀“愧怍”的深刻原因,由此理解“我”和老王交往的实质,反思那种居高临下、缺乏真正尊重的同情,感受作者的自我批判精神。

【教学重点】

默读文本,体会作者一家与老王之间的珍贵情谊,理解人物形象,重点分析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结合文章内容,反观“我”对老王的态度从“同情”到“愧怍”的变化,探究作者对老王心怀“愧怍”的深刻原因,由此理解“我”和老王交往的实质,反思那种居高临下、缺乏真正尊重的同情,感受作者的自我批判精神。

【教学方法】

默读法、圈点批注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WalterSavageLandorIstrovewithnone,

fornonewasworthmystrife.

NatureIlovedand,nexttoNature,Art:

Iwarm'dbothhandsbeforethefireoflife.

Itsinks,andIamreadytodepart.

——W.S.Landor

【英国诗人兰德《生与死》】

【学生利用自己的英语学习基础,尝试翻译文本内容】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其次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杨绛

提问:在这个译本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杨绛?

【学生朗读杨绛翻译的文本内容,结合文本内容试图分析杨绛的人物品质】

二、作者简介

杨绛(1911—2016)

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著名作家、翻译家。

1940年,在上海“孤岛”任女中校长、家庭教师和小学代课教师;

1946-1949年,任教于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文系;

1949年任清华大学西语系教授;

1953年调入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

1955年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和外国文学研究所(1964年)研究员。

1933年开始发表作品。

1942年起开始话剧创作,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直到2014年还在公演;

20世纪50年代起,主要从事外国文学的翻译,译作《堂吉诃德》曾获西班牙政府奖;

纪实散文集《干校六记》《我们仨》;

长篇小说《洗澡》;

96岁时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

钱钟书:“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娶别的女人。”

【学生结合文下注释和日常积累,自行介绍作者信息。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杨绛的“幸运”】

三、初读文本

(一)读完这篇文章,也许你会联想到下面这些词语:

穷苦

命运

平等

尊重

同情

人道关怀

你能结合课文内容,围绕其中一两个词语谈谈感受吗?

【学生自由阅读文本,在读完文章后畅谈自己的感受】

标题解读

你能从标题中得出哪些信息?

明确:

点明文章主要人物——主要人物姓王,年纪较大,与作者的关系比较亲近。

初识老王

1.阅读课文,想一想,在作者眼中,老王是个怎样的人?请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谋生手段:

身世:

身体状况:

居住条件:

【学生默读文本,在相应的语段中圈点勾画出文中的关键语句。】

明确:

谋生手段:破旧的三轮车,载客运货——无组织依靠失群落伍

身世:哥哥死了,侄儿没出息,老光棍——无亲人可依孤苦伶仃

身体状况:瞎、夜盲症——营养不良,被恶意揣测

居住条件:荒僻,破破落落,塌败——寒酸穷困

总结:老王承受着物质不幸、生理不幸、精神不幸,是一个孤苦、贫穷、卑微、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

请根据文本分析,老王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呢?

【学生默读文本,在相应的语段中圈点勾画出文中的关键语句并进行分析】

示例:他从未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从”和“压根儿”强调的是什么?“大概”同“压根儿”是否矛盾?)

明确:

“从”强调以前从未发生过;

“压根儿”强调一点儿也没有过;

“大概”表明是作者的推测。

——表明作者坚信老王的诚实和善良,他绝不会有欺负主顾的念头。

四、再读文本

(一).细读课文,想一想,在作者眼中,老王和自己处于怎样的社会关系?

【学生默读文本,在相应的语段中圈点勾画出文中的关键语句并进行分析】

示例:

1.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

(一般什么情况下说“当然”?“当然”用在这里,流露了“我们”什么样的心理?)

2.我也连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我”为什么这么说?)

3.文中多次提到“我”付钱给老王,试着找出相关的语句,想一想:在“我”和老王的交往中,钱起到了什么作用?

明确:

1.顺理成章的情况下说“当然”。这里表明作者一家之前帮助老王是诚心诚意的,并不要求老王回报。作者一家也很同情老王的贫苦生活,从来没有占便宜的念头。

2.“我知道”重复两次,表示作者对老王的尊重,因为老王强调“我不是要钱”。“不过……既然……就”的句式,强化了委婉的语气,表明作者怕老王不好意思收钱,以此中方式让老王体面地收钱。

3.作者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一度经济拮据,但整体收入在老王之上,作者同情老王的不幸,敬重老王的人品,所以愿意尽力照顾老王的生意,不让老王吃亏(不要他减半收车费,不让他白送钱先生看病,不白拿老王的鸡蛋和香油)。“钱”在作者这一方,是尊重老王的诚实劳动、表达谢意的方式,也是对生活窘迫的老王表示同情和关怀的物质手段。

(二)细读课文,想一想:

在作者眼中,老王和自己处于怎样的社会关系?

至此,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杨绛?

【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进行分析】

明确:

劳动者与雇主的关系

善良、关心他人

(三)再识老王

细读课文,想一想,在老王眼中,自己和杨绛一家处于怎样的社会关系?

示例:

1.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

(为什么要“车费减半”?)

2.老王帮我把墨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收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请分析画线句中体现的老王的心理。)

3.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为什么要“送我们”?)

【引入资料:

计划经济时代,由于物资匮乏,食品、衣服、工业日用品需要按照政府发放的各种票证限量供应。买布要凭布票,买粮食要凭粮票和粮本,香油和鸡蛋更是市场的短缺食品,凭“副食本”限量购买。因此,老王送的一瓶香油,还有一二十个“新鲜的大鸡蛋”,不仅价格贵,而且超出一位普通市民一个月的额定购买量;也就是说,老王的这份厚礼必然用去他积攒多时或用钱物交换来的票证,而且动用了不少积蓄。】

(四)细读课文,想一想:

在老王眼中,自己和杨绛一家处于怎样的社会关系?

明确:

亲人、朋友

五、探究主旨

(一)课文结尾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作者为什么“愧怍”?

明确:

老王抱病上门送礼要表达最深的谢意,而作者却没有意识到这是最后一次见面,也没完全领会老王的用意,仅以金钱回报,与老王没有进行更多的交流,作者感觉对不起老王的情义。

作者反思自己一直充当给予者,从来没有接受过老王的回赠和无偿的帮助。这样做貌似对得起老王,却让老王始终觉得亏欠了作者一家的情。最后老王送鸡蛋和香油,自己不是感激地收下,而是又拿钱回赠老王,作者懊悔这样做等于“侮辱”了老王的心意,回想起来,老王似乎是带着伤感和遗憾离开自己家的。所以作者一直“琢磨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作者为自己的自命清高、不解人意而“愧怍”。

(二)在作者看来,谁是“幸运的人”?谁是“不幸者”?“幸运的人”真的幸运吗?

【引入资料: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钱钟书、杨绛均被“揪出”,被认为是“资产阶级学术权威”“反动学术权威”,打入了“牛鬼蛇神”的阵营。有人写大字报诬陷钱钟书蔑视领袖著作,钱钟书夫妇用事实澄清了诬陷。1969年11月,钱钟书作为“先遣队”去河南的“五七干校”接受劳动锻炼。1970年7月,杨绛也来到干校。1972年3月,钱钟书夫妇由干校回家,遭到了住在他们家的“革命男女”的毒打、迫害,被迫离家逃走,在外过了三年的流亡生活。】

示例:

“我自己不敢坐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

——因为在文化大革命中,她被剃了阴阳头,有了这样一种标志,坐在三轮车上,让劳动人民出汗,随时随地都可能被认为招摇嚣张而被拉下扯。那时候,杨绛和钱仲书都被扣发了工资,只给了少量的生活费。

总结: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作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