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学生版)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优质备课学案(选择性必修一)_第1页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学生版)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优质备课学案(选择性必修一)_第2页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学生版)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优质备课学案(选择性必修一)_第3页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学生版)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优质备课学案(选择性必修一)_第4页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学生版)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优质备课学案(选择性必修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政治制度【单元综述】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社会治理是国家的基本职能,国家通过政治制度实现社会治理,东西方政治制度既有相似性,又有独特性。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主干知识】一、先秦的政治制度1、夏朝:禹死启继,世袭制(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代替禅让制(原始民主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2、商朝(1)地方:内外服制度。内服即王畿,是商族活动区域,也是商王直接控制的区域;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他们依附于商王,形成内外服制度。商王与附属国是联盟关系,是形式上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附属国接受封号,表示对商王承担义务,商王则承认\t"/item/%E5%86%85%E5%A4%96%E6%9C%8D%E5%88%B6%E5%BA%A6/_blank"附属国所拥有的土地和臣民。商王对外服控制力有限,联盟比较松散,附属国有很大的自主权。周公改内外服制度为分封制。(2)中央:已经形成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3、西周(1)贵族等级分封制①天子是国家最高统治者(天下共主),控制着镐京和洛邑附近的王畿地区,其他地方则分封给同姓亲族、异姓功臣或先代贵族。诸侯在封国内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士,形成贵族等级分封序列;诸侯虽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但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②评价: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传播了周文化;诸侯在自己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后期出现诸侯割据。(2)宗法制①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确定大宗与小宗)的制度,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②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世卿世禄),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3)礼乐制度①含义:是表示等级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范,是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②作用: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4、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1)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其中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有一定制约作用。如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西周国君要征求国人意见,国人也可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2)神权色彩浓厚,王权和神权紧密结合。如商朝以占卜决定国家大事。(3)血缘关系与政治制度相结合,族权与政权合二为一。(4)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5、春秋战国(1)春秋时期,宗法制破坏,分封制解体。(2)战国时期,郡县制等封建政治制度逐渐产生。二、秦朝的政治制度(一)背景: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战乱局面。(二)内容1、中央行政(1)皇帝制度①来历: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把“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②主要特征:皇权至上——皇帝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一切大权;皇帝独尊——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这些称呼为皇帝独享;皇位世袭——“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2)三公九卿制①组成及职权: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是“百官之首”;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协理国政,掌管图籍、文书;太尉主管军务;三公之下是分掌各类政务和皇室事务的卿,泛称“九卿”。②作用: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国家大事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加强了皇权。2、地方治理——郡县制。①内容: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设郡守、郡尉、郡监御史;郡下设县,县下设乡里亭。②特点: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免调动,不得世袭。③影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3、文书: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行政,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公文传递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在中央集权的国家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三)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所沿用。三、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一)中央行政体制1、汉朝(1)汉初:汉承秦制,中央仍实行三公九卿制。(2)汉武帝:为加强集权,将自己的近臣如侍中、常侍、给事中、尚书等组成中朝(可在宫中办公),又称内朝,负责决策;三公九卿成为外朝,负责执行。(3)西汉晚期: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4)东汉: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进一步削弱。2、隋唐:三省六部制。(1)运作程序:中书省负责决策出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封驳,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长官并称宰相,政事堂为其议政场所。尚书省下设六部负责具体事务:礼部(主管礼仪)、吏部(主管官吏)、户部(主管户口)、工部(主管工程)、兵部(主管军事)、刑部(主管刑法)。(2)影响:①加强了皇权:相权一分为三,且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和监督;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宰相数量增多,从而分散相权。②节制了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③进一步完善了中央政权:三省既分工又合作,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决策失误。④局限:无法从根本上对权力进行有效监督。3、宋朝(1)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东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同平章事行使宰相职权。(2)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院(西府)掌军权;设三司掌财权。4、元朝: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总理全国政务,下设六部。5、明朝(1)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亲理政务;由于政务繁多,后设殿阁大学士为侍从顾问。(2)明成祖设内阁,内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成为事实上中央行政的中枢。6、清朝:雍正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办事(跪受笔录,上传下达),逐渐成为处理全国军政事物的中枢,也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二)地方行政体制1、汉朝:汉初实行郡(郡县制)国(分封制)并行制,后出现“王国问题”,影响了中央集权。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取消了诸侯王任免封国官吏和征收赋税的权力。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最终解决王国问题;实行十三州刺史制,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东汉晚期,刺史拥有行政权和领兵权,形成州郡县三级制。2、唐朝:实行道、州、县三级制;唐中期后,在一些战略重地设节度使,统兵作战,逐渐形成藩镇割据。3、宋朝:实行路、州、县三级制;从兵、财、权三方面加强中央集权。集中军权: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集中政权: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知州;集中财权:设转运使,将地方大部分财赋运往中央,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影响:改变了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形成“冗官、冗兵、冗费”局面,成为“积贫积弱”的重要原因。4、元朝: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在地方的派出机构,掌管一省政务,简称“行省”,形成了省、路、府、州、县的多级行政体制。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河北、山西、山东称“腹里”,由中央直接管辖,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5、明朝:三司分权。明太祖鉴于元朝地方行省权力过大,废除行省,设三司。改元朝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统管地方民政和财政;设提刑按察使司,统管地方监察和司法;设都指挥使司,统管地方军政。6、清朝:延续明朝的省府县三级行政体制;巡抚逐渐成为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数省军政大权。【拓展解难】一、识记:时空定位。二、了解:分封的对象。1、王族:即同姓亲族,或姬姓贵族,它是分封的主体,其封地或居于富庶之处,或处在战略要地。如周公长子伯禽封在鲁国,武王之弟康叔封在卫国,成王之弟叔虞封在晋国。2、功臣:如辅佐武王灭商的吕尚(姜太公)封在齐国。3、先代贵族:指商代遗臣和先代帝王的后代,如商贵族微子启封于宋,舜的后代封于陈,黄帝的后代封在楚国。三、理解:嫡长子继承制及大小宗关系。1、嫡子:正妻所生的所有儿子。嫡长子:正妻所生的长子。庶子:妾所生的所有儿子。2、嫡长子继承制:西周初年确立了“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原则,如嫡长子继承天子,其他嫡子和庶子分封到地方做诸侯。3、大宗小宗关系:是相对的,如诸侯对于周王是小宗,但相对于卿大夫是大宗;是双重的,在家族内部是血缘关系,在政治上又是隶属关系。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为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其余诸子被分封为诸侯,诸侯对天子是小宗,在本国是大宗,由嫡长子继承,从而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四、分析: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1、表现:(1)封建政治: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的嫡长子制原则;对祖宗的崇拜;“家国同治”的统治理念等。(2)社会习俗:后世的百家姓丛书、家族家谱修订、宗祠家庙的修建;民间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祭祖扫墓、渴望亲情的传统观念等。(3)思想观念:“忠”“孝”等伦理观念;重视家庭建设、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兄弟相亲、和睦相处等社会公德;男尊女卑、等级贵贱、过分强调家庭本位、任人唯亲等现象。2、评价:(1)积极: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家族观念强,易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2)消极:过分重视人情,与现代平等法治观念相违背;强调家庭本位,个人自主意识与权利受到约束。五、总结:家国同构的内涵及表现。1、家国同构是宗法制重要表现,即家庭或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都是严格的父权家长制,它反映了亲缘与政治的紧密结合。2、家国同构具体表现为“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家长在家庭中就像君主一样,即“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而君主就是全国的严父,各级行政长官也被百姓视为父母,所谓“夫君者,民众父母也”。3、西方古代呈现“家国异构”,重个人、重契约、重私有财产,体现了商品经济的要求。六、总结: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历史特征。项目转型前转型后政治制度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地方分权。宗法分封制崩溃,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雏形出现。选官制度实行世卿世禄制度,形成贵族政治。实行任命制度,形成官僚政治。经济制度工商食官、井田制,土地国有。工商业私营化,土地私有。社会结构宗族占主导,贵族地位高。小家庭形成,贵族衰落,士阶层崛起。思想文化原始神学思想占主导,思想处于蒙昧状态。思想解放,百家争鸣,思想理性化。教育制度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教育。私学兴起,平民接受教育。七、总结:秦朝中央官制的基本特征。1、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中央主要官职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但都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各个官职相互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大权,最终军政大权完全操纵于皇帝一人手中,保证君权不旁落。2、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诸卿中奉常、郎中令、宗正、将作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家国同治是秦朝政治的显著特点。3、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的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建立起来的中央行政权力体系,为以后历代王朝的中央机构开创了模式。八、知道:秦朝地方治理的具体内容。1、郡,其组织机构与中央的三公九卿制有相似之处,如郡守负责行政,郡尉负责郡军事,郡监负责监察。2、县,满万户以上的县设县令,不满万户的设县长。县令、县长负责政务,县尉负责治安,县丞负责司法。3、乡里亭,乡设三老掌教化,啬(sè)夫掌诉讼和税收,游徼(jiǎo)掌治安;乡下设里,\t"/item/%E9%83%A1%E5%8E%BF%E5%88%B6/_blank"里正负责户口和纳税。亭为专门负责治安的机构,十里一亭,设亭长。乡里的作用逐渐强化,民间有知乡里不知郡县的说法。九、理解:乡里制度。指中国古代县以下的各级基层行政区划的制度。乡里制度具有宗法性与行政性的高度整合,它是封建国家的基层行政单位,拥有宣布教化、督催赋税、摊派力役、维持治安和司法的职权,被称为“治民之基”。中央对地方管理机构多有变动,但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长期稳定,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皇权不下县”)。三老:是古代掌教化的乡官,由民间有名望的人担任,秦置乡三老,汉增置县三老,历朝基本沿袭此制。十、对比: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不同。分封制郡县制出现西周出现,东周瓦解春秋战国出现,秦朝推行全国实施的条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按地域划分官吏的产生世袭由皇帝任命,官位不世袭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王室无权干涉地方政权内部事务,无权干涉地方政权首长的废立,地方政权不向王室交纳赋税地方完全服从中央,依据中央政令行政;地方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免;地方赋税必须上缴中央影响诸侯国有很大的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十一、总结:先秦到秦政治制度发生的重大变化。1、从君主层面上看,先秦时期虽然确立了世袭制,但是仍然有兄终弟及现象;君主权力尚未高度集中,保留原始民主传统,君主权力受到王室成员、诸侯、乃至“国人”的制约。进入秦朝,确立了高度集中的君主专制,形成了皇帝制度,掌握国家事务的决定权。2、从官员层面上看,先秦时期官员流动性差,官员的身份以世卿世禄制的诸侯贵族为主;秦以后,官僚制出现,官员由皇帝任免,增加官员的流动性,官员遍布中央地方,保证了国家的政令执行。3、从中央与地方关系来看,先秦时期君主直接控制的是王畿地区,对于其他地区采取了松散的控制方式,虽然西周尝试用血缘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但随着时间的拉长而减弱(代远情疏)。秦以后在地方设立行政区,行政区官员由中央任命,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治理与控制。十二、概括:汉至清中国中枢权利体系及地方制度的演变的特点。1、中央: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分割和削弱直至取消;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逐渐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机构。2、地方:贯穿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越来越强;沿袭中变革是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流;下稳上动,县一级最为稳定;地方监察机构最终多演变为地方行政机构,如刺史、巡抚等都体现出中央对于地方的控制加强。【思考探究】(用双色笔勾划学案重点,并写出以下问题答案的关键词,课前检查,不预习,不听课)一、如何理解夏商西周时期,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二、如何理解贵族等级分封制下大宗和小宗关系的双重性?三、结合史实说明秦朝官制的三大特征。四、有观点认为:“三省六部制是古代中国中央行政体制完善的代表”,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五、如何认识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1、(2022·北京模拟)《礼记·礼运》称禹以前为“大同”之世,禹以后为“小康”之世。前者的特点是“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后者的特点是“天下为私,各亲其亲,各子其子”。体现这一转变的是()A.郡县制替代分封制B.世袭制替代禅让制C.封建制替代奴隶制D.官僚制替代宗法制2、(2022·广东模拟)据《魏书·高祖纪》载:“夏殷不嫌一姓之婚,周制始绝同姓之娶。”周人确立“同姓不婚”原则的目的在于()A.强化礼乐制度B.巩固宗法制度C.促进民族交流D.控制地方诸侯3、(2022·浙江高考)谈及个人的政治抱负和所心仪的时代,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下列项中,与孔子“从周”相关的是(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B.“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4、(2022·湖北模拟)如图为1976年于陕西临潼出土的西周青铜器利簋及其铭文拓片(图略)。据铭文记载,“武王征商,佳(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中国古代典籍《尚书》也说,“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利簋铭文可以佐证A.传世文献对武王克商的记载准确 B.周武王是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C.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术领先世界 D.商周时期的干支纪年法已经完备5、(2022·江苏模拟)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已将领土拓展至甘肃、四川、广东等地。目睹了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逐步丧失的诸侯国君,深切地意识到战争中新增长的土地继续授予卿大夫的后果,一种新的政治制度在此时逐渐萌生。上述现象A.为国家走向统一奠定基础 B.推动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C.表明分封制开始走向解体 D.保证了中央对封国的集权控制6、(2022·北京模拟)下图为湖南里耶秦简博物馆陈列的木简(图略),木简上的文字是“迁陵以邮行洞庭”。此木简插入公文或信函中,告知邮传人员要从“迁陵县”送到“洞庭郡”。对该邮简认识正确的是()A.出土文献——印证了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B.出土文献——呈现了秦中央机构决策程序C.实物史料——记录了郡守和县令征收赋税的职责D.实物史料——反映了秦中央集权国家的治理方式7、(2021·河北·高考)下图为中国古代某皇帝在位期间政令信息承转运行关系示意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尚书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B.分权造成了冗官现象A.尚书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B.分权造成了冗官现象C.决策权与执行权出现分离D.王国问题得到了解决8、(2021·山东·高考)汉高祖时期,王国职官设置与朝廷基本一致。如表为此后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概况,这些调整的出发点是时期A.精简地方行政机构 A.精简地方行政机构 B.节约中央财政开支C.维护国家政治统一 D.废除郡国并行体制汉景帝时期改丞相为相;裁撤御史大夫、廷尉等汉武帝时期郎中令减秩为千石;改太仆(秩两千石)为仆(秩千石)汉成帝时期裁撤内史;令相治民,与郡太守无异9、(2021·辽宁高考)东汉后期,世家大族日益重视家谱、别录、私传的修撰,“赞贤圣之后,班族类之祖,言氏姓之出”,如《崔氏家传》《李膺家录》等。这一做法的实质是A.加强道德修养 B.追求政治利益 C.辨别大宗小宗 D.维护经济特权10、(2021·河北高考)三国时期,魏明帝召集大臣议政。针对刺史制度问题,杜恕建言:“古之刺史,奉宣六条,以清静为名,威风著称,今可勿令领兵,以专民事。”由此可见,与西汉相比,当时魏国A.地方监察制度逐渐完善 B.刺史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C.刺史的职权发生了异变 D.刺史制度保障了吏治清明11、(2022·全国甲卷)西晋至唐初,皇子皇弟封王开府,坐镇地方,手握重权。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此后,唐朝沿用该制度。由此可知,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

)A.削弱了藩镇势力 B.强化了分封体制C.凸显了专制集权 D.动摇了宗法制度12、(2021·湖南高考)据研究,唐代白居易诗中所记中央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无不相合,所记地方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据此可知,当时A.地方势力膨胀B.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C.中央财政紧张 D.地方官吏贪腐比较隐秘13、(2022·山东模拟)唐朝时,为加强边防在沿边重镇设立的节度使,逐渐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北宋建立后,革除前朝之弊,弱化地方权力,形成干强枝弱的局面。元朝的行省官员,常以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但却“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与唐、宋相比,元朝()A.君主专制空前强化B.中央对地方权力分配趋于合理C.行省官员有名无实D.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14、(2022·全国乙卷)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A.规范地方行政 B.防止武人干政 C.提升军事能力 D.削弱州府权力15、(2021·天津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