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福建省厦门市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2-2023学年福建省厦门市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2-2023学年福建省厦门市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2-2023学年福建省厦门市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2-2023学年福建省厦门市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11页2022-2023学年福建省厦门市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理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西方现实主义文论的照搬,也不是中国古代文学现实主义思想的直接延伸,而是西方文化与文学、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学和中国社会现实相互碰撞、融合的产物,由此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中国现实主义一直带有浓厚的浪漫因素,与浪漫主义在纠缠中发展。西方文学思潮大举进入中国的时候,作为流派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都已退潮,自然主义与早期现代主义则正强劲。作为思潮与创作方法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是与自然主义、现代主义同时涌入中国的。但中国文坛接受的,主要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梁启超提出小说有“理想”和“写实”两派。王国维也认为文学有“理想与写实二派”,但又认为“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五四时期,陈独秀、胡适、茅盾等人提倡的“写实主义”有自然主义倾向,浪漫的因素较少。但创造社的兴起,却将中国的浪漫主义推向高潮。20世纪20年代后期,文学研究会的骨干成员茅盾转变立场,不再坚持纯客观的描写,而是强调要有“明确的文学观”,强调“文学须以表现人生为首务,须有个性”。他1932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子夜》带有明显的主观意识,甚至被人批评为主题先行的作品。这里所谓的“主题先行”主要是指作者的主观意识过于明确,影响了现实描写的客观性,实际上是在现实主义表现中掺杂了较浓厚的浪漫因素。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围绕“新写实小说”和“现实主义冲击波”的讨论再次强调、突出了纯客观描写,冲淡了中国现实主义的浪漫色彩。但由于本身的局限,新写实小说和现实主义冲击波作为一种现象或者流派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其理论主张也没有成为文学界的共识。21世纪的主流现实主义(以茅盾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为代表)、网络现实主义、后现代现实主义以及现实主义的异流“神实主义”等,都没有采用纯客观描写的方法,而是在客观描写中加进了较多的主观因素。

在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辩护时,人们经常引用高尔基的一段论述。高尔基说:“在谈到像巴尔扎克、屠格涅夫、托尔斯泰等这些古典作家时,我们就很难完全正确地说出——他们到底是浪漫主义者还是现实主义者?在伟大的艺术家们身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好像永远是结合在一起的。”高尔基的这一论述有一定的文学现象作为支撑,但总体上是可以商榷的。创作方法是复杂的,至少可以分为创作原则和创作手法两个部分。在创作原则上,现实主义主张描写现有的世界,浪漫主义主张描写理想的世界,由此衍生出现实主义重客观、重生活真实;浪漫主义重主观、重理想抒发。在创作手法上,现实主义重写实、重白描、重符合生活逻辑、重作家主观因素通过情节事件人物自然流露;浪漫主义重强烈情感、重工笔、重奇特想象、重极度夸张、重直接的抒情议论。支撑高尔基论述的文学现象主要是在创作手法和衍生原则的层面,实际上是无法作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永远是结合在一起的”充分依据的。

中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纠缠,主要也是在创作手法的层面,少数进入了创作原则的衍生层面,但在创作原则的基本层面,二者还是泾渭分明的。(摘编自赵炎秋《现实主义:中国文学理论的独特底色》)【材料二】

黑格尔认为有限的感性形式容纳不住无限的理念内容,因而引起感性形象的变形和扭曲,显示了有限形式中理性的无限力量,从而引起崇高感。在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中,如何通过浪漫主义写法,将现实主义的文学责任呈现得更为直观,曹雪芹在努力地尝试。在塑造典型人物时,有意地突破了“人”这种感性形式的束缚,使这种形式扭曲、变形,从而以“神”的形态显示出来。天国是人间的摹本,也是人间的理想化。神灵是人的摹本,也是人的理想化,曹雪芹这种将人“神化”的艺术构思,正是他以澎湃的激情对主人公歌颂、对罪恶势力鞭挞的极端形式。《红楼梦》中的爱情,不同于历史上那些轻飘飘甜腻腻的爱情,优美的花娇月媚文字,概括的却是凝重、庄严的悲剧内涵,以“儿女之情”为题材的《红楼梦》,却“不是绮罗儿女言”,具有和历史上其他类似题材迥然不同的美学风貌。无疑,作者采用这种浪漫主义写作手法,会大大增强自己作品的崇高美。(摘编自刘宏彬《现实主义图画的虚幻外壳》)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基于西方现实主义文论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与之碰撞与融合,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学术风格。

B.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差异认知上,梁启超与王国维存在着共性理解,不同的是,王国维认为二者共存,难以区分。

C.现实主义作品中融入了较浓厚的浪漫主义因素,源于创作者呈现出明显的主观意识,茅盾的《子夜》便是此观点下的典例。

D.与现实主义相比,浪漫主义更有利于表现作者自身的价值理解和理想抒发等,常用想象、夸张等创作手法进行创作。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关系,两则材料的立论点并不相同。

B.纯粹的“现有的世界”,在文学作品中往往难以直接呈现,浪漫主义写法于之有益。

C.21世纪现实主义诸多流派,为了冲破“纯客观描写”的困境,介入了较多的主观因素。

D.黑格尔定义的“崇高感”,是一种形式的突破,需要借助感性形象的变形和扭曲。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______

A.马克思:“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

B.恩格斯:“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C.刘勰《文心雕龙》:“故知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原始以要终,虽百世可知也。”

D.何其芳:“《红楼梦》写得人物和生活都那样真实,而又带有大胆的幻想的色彩。”4.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两则材料的论证方法。5.结合材料观点,从浪漫主义创作手法角度解读以下“黛玉葬花”时所吟唱的《葬花吟(节选)》折射出的现实内涵。

葬花吟(节选)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帘中女儿惜春莫,愁绪满怀无处诉。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柳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岁闺中知有谁?(摘编自曹雪芹《红楼梦》(甲戌本)第二十七回)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晓风杨柳唐弢柳枝一弯弯地划着东方正在发白的天空,像是无数灰白的眼睛,在黑夜里张望着,俯临着。

陶渊明昨晚胡思乱想了一夜,一点也没有睡好,这时才觉得有点朦胧,然而给那跷石板的声音惊醒了。他索性从床上缓缓地竖起上身,披上了上衣。

“唉!唉!寄奴,但愿这不是事实呵!”

隔壁传来一阵鼾声。

还想……那个浓眉毛,阔下巴,黑而且丑的面孔,又在渊明记忆里浮了上来。他恍然记起二十年前,在镇北将军的幕里,和这个黑而且丑的面孔是同事,这个人非常会说话,会钻营,成天和这个那个忙着什么,从来不见他发过火。闲来就擎着一本相书,因此也很喜欢批评别人的眉毛生得太低、鼻子太尖、口腔不应该那么小之类的话头。他能喝几杯酒,和自己倒还相得。自从抛弃宦海生涯,就一直没有想起他,他升了官,发了财,因此心里对他越发淡漠了。虽然听说他颇有异志,终以为未必是事实。三年前他收复关中,朝廷很有中兴的气象,自己高兴得很,本想北上游历一转,谁知……

“唉!唉!但愿这不是事实呵!”

“刘寄奴不会做皇帝吧?”

院子静悄悄的,石板地偶然有飞鸟的影子掠过,那只黑狗已经跑得不知去向,风吹着柳树,时时落下一瓣两瓣枯叶来。他踱到板门边喊:“阿舒!”

廊屋里走出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来,瘦长个子,被太阳炙黑了的脸孔,带着忧郁的表情,他垂着手,很恭敬地问:“爹有什么吩咐?”

渊明挥了挥手说:“没有什么。”

“赵家伯父昨天差人来说,请你今天去喝酒。”

……

渊明正在赵家喝酒。

“变了变了!县里出了告示啦!”阿宣满头大汗地跑了进来,喘息着说。

“什么?”大家合口问。

“唉!”阿宣学着渊明的样子,长长地叹了口气,接着说:“县里出了告示,说是宋王登了大宝,大赦天下。现在得叫做大宋永初元年七月了。”

他说着回过头来,向着渊明:“是永久的永,起初的初。”

……

亥时了,陶宅里还没有熄灯。渊明坐在床沿上,疲乏而又忧郁,眼睛深深地陷了进去。身边放着一只竹箧,他好像在整理什么,脸色是那么枯黄,刻板,仿佛病酒的样子,使人看不出一点活气来。

菜油灯点了半夜,那一点黄豆似的火焰,寂寞地泛出了幽绿的颜色。

“唉!”渊明长叹一声。

窗外的月光晶莹地照着,院子里像是洒了水。

“我们现在都是遗民了。”过了一会,渊明放下手里的诗稿,叹气说。

“怎样啦,遗民?我们不再照旧活下去了吗?”阿通问。

“活是总得活下去的。”阿雍参加了意见。

“不过,”渊明说,声音似乎有点嘶哑。“要是我当年不曾辞官……要是我现在还年青……唉!唉!”

“你看见告示上还说些什么?”渊明看着刚进来的第二个儿子问。

“这个,”阿宣想了想说,“我记不清楚了,但现在就得叫做大宋永初元年七月,却是千真万确,一点也不会错的。”

“亡了国,我们不食宋粟,我们到南山采薇去,大家做伯夷,做叔齐。”阿端跑进来说。

“唉!你的话说得活像爸爸。”阿通批评。

“我们要淡泊,要清静无为,不要去管这些俗事,我们得学老聃。”这回是阿雍的意见。

“唉!你的还要像……”阿宣说,“不过,顶好是去请和尚拜几天忏,或者来一个什么法会,祈祷祈祷,救救国家。可惜慧远法师涅槃了。”

“畜生!”渊明厉声喝道,“不要胡说。”

阿宣吃了一惊。

“年青人应该有血气,应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留得身后的名声。”渊明解释着。

“留名声的事情,”阿宣说,“得让大哥去干,我不该抢先。兄弟要友爱,谦让,爹说过的。”

“但是,”阿舒嗫嚅着,“我的身体不行,不及二弟结实。近来还有点神经衰弱。”

“唉!你们都去睡觉吧!”渊明说。

大家一哄而散以后,房间里又开始沉寂了。灯光更加暗下去,蚊虫唱着歌,蝎子偷偷地爬出来,在泥壁上布好阱。

渊明搔着脚趾,默默地,兀自生着气。他觉得人类是没有理智,没有情感,蠢过于一切生物的东西。他悲愤,愧悔。那个黑而且丑的面孔又在他的眼前晃动,摇摆,再也驱不走。忽然变成了青面獠牙,伸出鸡爪似的两手,把他的儿子一个个抓去了,他们柔弱得像羔羊,一点也没有反抗。渊明感到一阵内疚。他定定神,在案头坐下了,摊开诗稿,心里一片乱麻。

但终于动起笔来,这一晚,他写了不少诗。写了《述酒》,写了《咏荆轲》,一直写到寅时尽头,还不曾停笔,呵欠已经打了几十回,然而他想:“我还得写下去,我得留一点教训,我要写到天明。”

杨柳枝叶里萧萧地吹起了一阵晓风。一九三六年五月二日(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永初元年”以不同的形式在阿宣口中反复宣告,侧面反映了陶渊明对改朝换代这一事实一真以来不敢相信的心理。

B.“疲乏而又忧郁”“脸色枯黄,刻板”等描写表现出陶渊明得到刘裕篡位确切消息后内心的郁闷和绝望。

C.“要是我当年不曾辞官……要是我现在还年青……唉!唉!”写出了陶渊明对当年行为的愧悔和对自己现状的无奈。

D.“畜生!”这一声厉喝,打破了父子之间沉闷的谈话场面,表现出陶渊明对儿子学自己语气说话的不满。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文章首尾两段都写到晓风、杨柳,染了凄凉冷清的氛围,烘托了人物心理,暗示了小说的主题。

B.文中通过渊明对“二十年前”刘裕的回忆,表现了刘裕能说会道、善于钻营、热衷交际的性特点。

C.“蚊虫唱着歌,蝎子偷偷爬出来,在泥壁上布好阱”,此处景物描写与初闻改朝换代的陶渊明的不安心理相吻合。

D.本文围绕刘裕篡夺东晋政权的史实,虚构了陶渊明的言行和心理,赋予了历史人物以新的思想内涵。8.小说用了较长的篇幅写陶渊明与几个儿子的对话,请简要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9.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陶渊明:“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这篇小说就塑造了一个并非恬淡退隐的陶渊明形象,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9.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宗初即位,中书令房玄龄奏言:“秦府旧左右未得官者,并怨东宫及齐府左右处分之先己。”太宗曰:“古称至公者,盖谓平恕无私。丹朱、商均,子也,而尧、舜废之。管叔、蔡叔,兄弟也,而周公诛之。故知君人者,以天下为公,无私于物。朕与公等衣食出于百姓,此则人力已奉于上,而上恩未被于下,今所以择贤才者,盖为求安百姓也。用人但问堪否,岂以新故异情?才若不堪,亦岂以旧人而先用?今不论其能不能,而直言其嗟怨,岂是至公之道耶?”

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朕比见隋代遗老咸称高颎善为相者遂观其本传可谓公平正直,尤识治体,隋室安危,系其存没。炀帝无道,枉见诛夷,何尝不想见此人,废书钦叹!又汉、魏已来,诸葛亮为丞相,亦甚平直,尝表废廖立、李严于南中。立闻亮卒,泣曰:‘吾其左衽矣!’严闻亮卒,发病而死。故陈寿称:‘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卿等岂可不企慕及之?卿等若慕宰相之贤者,则荣名高位,可以长守。”玄龄对曰:“臣闻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今圣虑所尚,诚足以极政教之源,尽至公之要,囊括区宇,化成天下。”

刑部尚书张亮坐谋反下狱,百官多言亮当诛,惟殿中少监李道裕奏亮反形未具,明其无罪。太宗既盛怒,竟杀亮。俄而刑部侍郎有阙,令宰相妙择其人,累奏不可。太宗曰:“吾已得其人矣,往者李道裕议张亮云‘反形未具’,可谓公平矣。当时虽不用其言,至今追悔。”遂授道裕刑部侍郎。(节选自《贞观政要•公平第十六篇》)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朕A比B见C隋D代E遗F老G咸H称I高J颎K善L为M相N者O遂P观Q其R本S传T可U谓V公W平X正Y直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东宫,常指太子所居之宫,文中的“东宫”与《陈情表》中“当侍东宫”的“东宫”均代指太子。

B.见在古文中常表被动,文中“枉见诛夷”与《孔雀东南飞》中“君既若见录”的“见”含义相同。

C.表在文中指上表,是臣下写给君主的,可用来陈述请求事由。章、奏、议等也是呈给君主的文章。

D.坐在文中指犯了某种罪,与《蜀道难》中“以手抚膺坐长叹”的“坐”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唐太宗面对房玄龄关于秦府旧部下未得官职而埋怨的上奏,举了尧废丹朱、舜废商均之事来说明君主要以天下为公、不存偏私之心。

B.唐太宗认为用人要看是否有能力,而不能看关系的亲疏远近,如果只因旧部下有怨言,不看能力就加以委任,是不公平的。

C.唐太宗借廖立、李严两人因诸葛亮去世而伤心病亡的故事,强调做官要坚守公平正直的品格,这样才能富有人格魅力,受人尊敬。

D.唐太宗虽然当时没有采纳李道裕关于张亮谋反证据不足的上奏,却看到了李道裕对公平正直的坚守,后来任命其为刑部侍郎。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内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卿等若慕宰相之贤者,则荣名高位,可以长守。

②俄而刑部侍郎有阙,令宰相妙择其人,累奏不可。

③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④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⑤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14.唐太宗发出“何尝不想见此人,废书钦叹”感慨的原因是什么?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9.0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鹧鸪天•怀王道甫①陈亮落魄行歌记昔游,头颅如许尚何求?心肝吐尽无余事,口腹安然岂远谋?才怕暑,又伤秋。天涯梦断有书不?大都②眼孔新来浅,羡尔微官作计周。[注]①王自中,字道甫,是陈亮青少年时代的好友,两人志同道合。登第后,王道甫长期屈居微职,性情志趣也大异于从前。②大都:大抵、大概。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作者首先回忆昔日从游之乐,再写老友久别,几历春秋,相思相忆,书信罕通,但是友情还是时萦怀抱的。

B.二人昔日志同道合,岁月荏苒,韶华易逝,转眼头发已经变白,现在还要追求什么,不应易志变节,随俗浮沉。

C.三四两句明写王自中上书言事,献出了为国为民的一片赤诚本是职责所在,若可为口腹之欲而有所求实为不耻。

D.最后两句既为王道甫怀才不遇、长期官微职卑的处境抱不平,又对他背弃理想,只顾为生活的温饱处心积虑而深表惋惜。16.品味陈亮对待王道甫的态度,请结合内容概括陈亮的交友观。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报任安书(节选)》中,司马迁提到自己编撰这本史书的取材范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2)温庭筠《菩萨蛮》中,写女子因丈夫不在身边而状态懒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3)古代文人擅长借“梦”寄托情思,周邦彦的《苏幕遮(燎沉香)》中“______”,以梦境作结,词人恍惚间飞到了五月的江南。(4)《石钟山记》中,写郦道元交代石钟山的地理位置的一句是:“______。”(5)《青玉案•元夕》中,通过视觉和嗅觉来写女子盛装出行,参加元宵赏灯活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6)在《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作者用谷城公和骊山母的典故来说明即使无人指点,依然能够建功立业的两句是:“______,______。”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古代哲学家墨子认为知识的获取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方式:亲知是亲身实践从直接经验得到知识;闻知是由他人的语言传授或自己阅读获得知识;说知是在闻知亲知的基础上通过逻辑推理得到知识。三种方式在人们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各有其用,相互联系、转化,又共同助益我们获取知识。

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六、其他(本大题共2小题,共7.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立夏过后,小满翩翩而至。

“小满”名称的由来,①_____。《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此时,农作物小有收获,北方地区的小麦等夏熟作物正是籽粒灌浆饱满、将熟未熟的“小得盈满”之际,所以称之为“小满”。

小满,是一时物候。时至小满,乳熟后期青黄相接的麦穗,籽粒刚刚灌浆饱满,但只灌了个半饱,还没有成熟,正羞答答微微低头,在温风中翻腾。小满时节,农田管理也十分重要,不仅要防旱,②_____。大旱则插秧困难,大风雨则易使夏收作物泡汤。

小满,既是一种节气,③_____。天道忌盈,卦终未济,业不求满。大满、太满,自满、完满,都不符合国人的处世哲学。《说文解字》将“满”字释为“盈满”“小满”,有着“满而不足”“满而不盈”的含义。犹如绘画之留白,不经意间之小满,才是为人处世的最好状态。麦已小熟,天未大热,小得圆满,人生佳境。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准确生动地表现了小满时节麦穗的状态,这一表达效果是怎样取得的?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案和解析1~5.【答案】A、C、D、、【解析】(1)A.“基于西方现实主义文论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错误,曲解文意。原文信息“而是西方文化与文学、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学和中国社会现实相互碰撞、融合的产物”,选项缺失“中国社会现实”这一条件。

故选:A。

(2)C.“为了冲破‘纯客观描写’的困境”错误,无中生有。由原文“21世纪的主流现实主义(以茅盾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为代表)、网络现实主义、后现代现实主义以及现实主义的异流‘神实主义’等,都没有采用纯客观描写的方法,而是在客观描写中加进了较多的主观因素”可知,原文并未谈及“为了冲破‘纯客观描写’的困境”。

故选:C。

(3)材料一的观点是“中国现实主义一直带有浓厚的浪漫因素,与浪漫主义在纠缠中发展”。

A.强调“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B.侧重于讲“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

C.强调文学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D.《红楼梦》带有大胆的幻想的色彩,体现了浪漫因素,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

故选:D。

(4)举例论证。结合“他1932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子夜》带有明显的主观意识,甚至被人批评为主题先行的作品。这里所谓的‘主题先行’主要是指作者的主观意识过于明确,影响了现实描写的客观性,实际上是在现实主义表现中掺杂了较浓厚的浪漫因素”可知,以《子夜》中体现的主观意识为例,强调了浪漫因素的介入。

引用论证。结合“在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辩护时,人们经常引用高尔基的一段论述。高尔基说:‘在谈到像巴尔扎克、屠格涅夫、托尔斯泰等这些古典作家时,我们就很难完全正确地说出——他们到底是浪漫主义者还是现实主义者?在伟大的艺术家们身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好像永远是结合在一起的’”可知,引用高尔基的文学理论观点,论证了现实与浪漫主义的融合特点。

对比论证。结合“《红楼梦》中的爱情,不同于历史上那些轻飘飘甜腻腻的爱情,优美的花娇月媚文字,概括的却是凝重、庄严的悲剧内涵,以‘儿女之情’为题材的《红楼梦》,却‘不是绮罗儿女言’,具有和历史上其他类似题材迥然不同的美学风貌。无疑,作者采用这种浪漫主义写作手法,会大大增强自己作品的崇高美”可知,通过《红楼梦》和历史上那些轻飘飘甜腻腻的爱情的对比,突出了浪漫主义写作手法下的崇高美。

(5)“浪漫主义重极度夸张”。作者注重绘景的铺展,如“花满天”一句,写花儿已经枯萎凋残,风儿吹得它漫天旋转。褪尽了鲜红颜色,消失了芳香,有谁对它同情哀怜?渲染了春去的大势,烘托因花落春归而生发的浓郁愁情。林黛玉身体虚弱,稍有风吹草动就会生病,体质较弱更易感受到生命的凋零。

“浪漫主义重直接的抒情”。作者直抒胸臆,“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岁闺中知有谁?”写待到来年大地春回,桃树李树又含苞吐蕊。可来年的闺房啊,还能剩下谁?借“明岁闺中知有谁”来表现人如春花,飘零易逝的人生悲慨。黛玉孤身在贾府比较敏感,感到自己是贾府的寄生虫,寄人篱下的食客。骨子里既敏感又自卑,生怕被嫌弃,越是害怕,越敏感多疑,再加上和视为知己的宝玉有误会,未免触景伤情,自怜自叹。

答案:

(1)A

(2)C

(3)D

(4)①举例论证。以《子夜》中体现的主观意识为例,强调了浪漫因素的介入。

②引用论证。引用高尔基的文学理论观点,论证了现实与浪漫主义的融合特点。

③对比论证。通过《红楼梦》和历史上那些轻飘飘甜腻腻的爱情的对比,突出了浪漫主义写作手法下的崇高美。

(5)①“浪漫主义重极度夸张”。作者注重绘景的铺展,如“花满天”一句,渲染了春去的大势,烘托因花落春归而生发的浓郁愁情。黛玉体质较弱更易感受到生命的凋零。

②“浪漫主义重直接的抒情”。作者直抒胸臆,借“明岁闺中知有谁”来表现人如春花,飘零易逝的人生悲慨。黛玉孤身在贾府比较敏感,再加上和视为知己的宝玉有误会,未免触景伤情,自怜自叹。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论证方法的判断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判断和分析。

(5)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6~9.【答案】D、A、、【解析】(1)D.“对儿子学自己说话的不满”错,结合“年青人应该有血气,应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留得身后的名声”可知,是陶渊明对儿子胸无大志,没有血气的不满。

故选D。

(2)A.“暗示了小说的主题”错,小说塑造了一个为国家命运忧虑的陶渊明形象,首尾的晓风、杨柳的景物描写,主要是渲染氛围,烘托人物心理的作用,没有暗示主题。

故选A。

(3)结合“县里出了告示,说是宋王登了大宝,大赦天下。现在得叫做大宋永初元年七月了”“我们现在都是遗民了”可知,通过对话强调了刘裕篡位的事实:“‘唉!’阿宣学着渊明的样子,长长地叹了口气”“‘怎样啦,遗民?我们不再照旧活下去了吗?’阿通问”“‘亡了国,我们不食宋粟,我们到南山采薇去,大家做伯夷,做叔齐。’阿端跑进来说”,展示了陶渊明几个儿子不同的性格特点。

结合“‘亡了国,我们不食宋粟,我们到南山采薇去,大家做伯夷,做叔齐。’阿端跑进来说”“‘我们要淡泊,要清静无为,不要去管这些俗事,我们得学老聃。’这回是阿雍的意见”可知,儿子们的很多话其实正是陶渊明平常爱说的话,从侧面表现了陶渊明的形象,是他思想性格的反映。

陶渊明与几个儿子的对话,既有父子之间的亲情,也有陶渊明对儿子的失望,“畜生!”“不要胡说。”渊明厉声喝斥阿宣,为下文“忽然变成了青面獠牙,伸出鸡爪似的两手,把他的儿子一个个抓去了,他们柔弱得像羔羊,一点也没有反抗”写儿子被害的幻觉埋下伏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结合“还想……那个浓眉毛,阔下巴,黑而且丑的面孔,又在渊明记忆里浮了上来”“刘寄奴不会做皇帝吧?”“我们现在都是遗民了”“你看见告示上还说些什么?”可知,小说虽然写的是陶渊明晚年的事情,这时他已经归隐田园,但仍关注时局,为国家命运而忧虑;

结合“年青人应该有血气,应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留得身后的名声”可知,小说中写陶渊明教训儿子要“有血气”“应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表现出其内心深处具有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

结合“唉!唉!但愿这不是事实呵!”“写了《述酒》,写了《咏荆轲》,一直写到寅时尽头,还不曾停笔”可知,陶渊明对篡夺政权的刘裕极端愤慨,在深深的绝望中拿起笔来,用写诗的方式进行反抗。这些都能说明陶渊明并非完全是一个恬淡退隐的人。

答案:

(1)D

(2)A

(3)①通过对话强调了刘裕篡位的事实,同时展示了陶渊明几个儿子不同的性格特点;

②从侧面表现了陶渊明的形象,儿子们的很多话其实正是陶渊明平常爱说的话,是他思想性格的反映;

③对话中既有父子之间的亲情,也有陶渊明对儿子的失望,为下文写儿子被害的幻觉埋下伏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①小说写的是陶渊明晚年的事情,这时他虽然归隐田园,但仍关注时局,为国家命运而忧虑;

②小说中写陶渊明教训儿子要“有血气”“应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表现出其内心深处具有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

③对篡夺政权的刘裕极端愤慨,在深深的绝望中拿起笔来,用写诗的方式进行反抗。这些都能说明陶渊明并非完全是一个恬淡退隐的人。

(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相关情节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该情节在文中的位置以及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加以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题干的提示及文本对人物的相关描写进行分析。

解答对文本赏析的选择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10~14.【答案】B、C、、、【解析】(1)句意:我近来见到隋代的旧臣遗老,他们都称赞高颎是做宰相的人才,于是我就去翻阅他的本传。此人真可说是公平正直。

“隋代遗老”作“见”的宾语,G处断开;

“高颎”作“称”的宾语、“善为相者”的主语,O处断开;

“遂观其本传”中,“其本传”是动词“观”的宾语,T处断开。

故选:GOT。

(2)B.“‘见’含义相同”错误,含义不同。“枉见诛夷”中的“见”表被动;“君既若见录”的“见”,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句意:却被冤屈诛杀了。/既然承蒙你这样的记着我。

D.“坐”:犯了……罪;徒,空。句意:刑部尚书张亮因谋反罪被关进监狱。/用手抚胸惊恐不已,徒然地长吁短叹。

故选:B。

(3)C.“唐太宗借廖立、李严两人因诸葛亮去世而伤心病亡的故事”错误。由原文“立闻亮卒,泣曰:‘吾其左衽矣!’严闻亮卒,发病而死”可知,后来廖立听到诸葛亮逝世,哭着说:‘我们大概要亡国了!’李严听到诸葛亮逝世,也发病而死。由此可知,因诸葛亮去世而伤心病亡的是“李严”,廖立没有伤心病亡。

故选:C。

(4)①“卿等”,你们;“荣名高位”,荣耀的名声和尊崇的地位;“长守”,长久保有。

译文:你们如果能够像丞相这样贤良的话,那么荣耀的名声和尊崇的地位就能够长久保有了。

②“俄而”,不久;“阙”,空缺;“妙”,精心;“累”,多次。

译文:不久,刑部侍郎空缺,唐太宗下令宰相精心选择称职的人选,可宰相多次推荐的人选唐太宗都没有同意。

③“谏”,挽回;“追”,补救;“是”,正确。

译文: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确实迷了路,或许走得还不太远,已觉悟到现在的做法是对的,曾经的行为是错的。

④“小人”,古今异义,古义指地位低微的人;“飧饔”,吃早、晚饭;“暇”,空闲。

译文: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们的人口增多,生活安定呢?

⑤“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句,应为“铿然有声之石”;“所在”,到处;“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译文: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5)由原文“朕比见隋代遗老,咸称高颎善为相者”可知,我近来见到隋代的旧臣遗老,他们都称赞高颎是做宰相的人才。由此可知,高颎有宰相之才,得到隋朝老臣的称赞。

由原文“可谓公平正直,尤识治体,隋室安危,系其存没。炀帝无道,枉见诛夷,何尝不想见此人”可知,此人真可说是公平正直,尤其了解治国之道,隋室的安危,跟他的生死关系密切。可惜遇到隋炀帝这样的无道昏君,却被冤屈诛杀了,我何尝不想见到这样的人呢?由此可知,一个人支撑着隋朝安危,可惜被隋炀帝诛杀。

答案:

(1)GOT

(2)B

(3)C

(4)①你们如果能够像丞相这样贤良的话,那么荣耀的名声和尊崇的地位就能够长久保有了。

②不久,刑部侍郎空缺,唐太宗下令宰相精心选择称职的人选,可宰相多次推荐的人选唐太宗都没有同意。

③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确实迷了路,或许走得还不太远,已觉悟到现在的做法是对的,曾经的行为是错的。

④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们的人口增多,生活安定呢?

⑤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5)①高颎有宰相之才,得到隋朝老臣的称赞;

②一个人支撑着隋朝安危,可惜被隋炀帝诛杀。

参考译文:

唐太宗刚即位时,中书令房玄龄上奏说:“秦王府的老部下没有做上官的,他们都埋怨陛下,说前太子宫和齐王府的部下都比他们早先安排了官职。”太宗说:“古时候所谓的大公无私,是指宽容公正而无私心。丹朱、商均是尧、舜的儿子,而尧、舜却废黜了他们,管叔、蔡叔是周公的兄弟,而周公却把他们杀掉。由此可知,作为治理百姓的君主,要以天下为公,不存偏私之心。我们的衣食都出自百姓,这就是说,百姓的人力已奉献给了朝廷,而我们的恩泽却没有遍及民间,如今朝廷之所以要选择贤才,就是要安抚百姓。用人只问是否有能力胜任,怎能因亲疏、新旧关系而区别对待呢?如果才能不堪胜任,怎能因为是旧的下属而先任用?如今你们不谈论他们能不能胜任,而只说他们有怨言,这难道是至公之道吗?”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我近来见到隋代的旧臣遗老,他们都称赞高颎是做宰相的人才,于是我就去翻阅他的本传,此人真可说是公平正直,尤其了解治国之道,隋室的安危,跟他的生死关系密切。可惜遇到隋炀帝这样的无道昏君,却被冤屈诛杀了,我何尝不想见到这样的人呢?就连读书时也时常放下书嗟叹!汉、魏已来,诸葛亮做丞相,也非常公平正直,他曾经上表把廖立、李严罢官放逐到南中。后来廖立听到诸葛亮逝世,哭着说:‘我们大概要亡国了!’李严听到诸葛亮逝世,也发病而死。所以陈寿称:‘诸葛亮执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国家,在当时做了不少有益于国家的事,虽是仇人,该赏的也必须奖赏;对违犯法纪玩忽职守的人,虽是最亲近的人也必须惩罚。’你们难道不仰慕学习他们吗?你们如果能够像丞相这样贤良的话,那么荣耀的名声和尊崇的地位就能够长久保有了。”房玄龄对答道:“我听说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公平正直,如今圣上推崇的治国原则,确实体现了政教的根本,极尽至公的要义,可以用来囊括宇内,教化天下。”

刑部尚书张亮因谋反罪被关进监狱,百官中许多人都说张亮应该杀头,只有殿中少监李道裕上奏说张亮谋反的证据不足,应赦免其无罪。但唐太宗当时正处在盛怒之下,最终把张亮给杀掉了。不久,刑部侍郎空缺,唐太宗下令宰相精心选择称职的人选,可宰相多次推荐的人选唐太宗都没有同意。太宗说:“我已找到合适的人了,先前李道裕在拟议处置张亮的办法时说‘他谋反证据不足’,可见此人很公平。我当时没有采用他的意见,至今仍追悔莫及。”于是就任命李道裕为刑部侍郎。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要结合出处、语境,整体把握语句含意,从易入手,各个突破。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进行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抓住关键词,直译与意译相结合。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此类题答题时,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内容,根据原题所问找到答题区间并对答题区间进行分析与归纳,最终概括出答案。

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15~16.【答案】C、【解析】(1)C.“明写王自中上书言事”错误。三四句表面上写的是自己“心肝吐尽”,实为写给王自中,借以反衬友人只满足口腹之欲,汲汲于利禄行为之可鄙。

故选C。

(2)词的上片开头两句:“落魄行歌记昔游,头胪如许尚何求”,“落魄行歌记昔游”,表明了作者与友人在落魄困厄之时,仍行歌长啸,志向高远。从过去两人的游乐写到现在。过去,两人同处在落魄的境地,但行歌同游。呼号北伐,意气豪迈。而今,两人的头已经白了,尚有何求呢?这里应该注意的是“尚何求”,既有已经老了没有用的意思,也有应该求什么的意思,而这是主要的,是下文的伏笔。这两句交待了两人深厚的友谊、一致的志趣和今天的处境。陈亮对待王道甫的态度是与志同道合、志向高远的人交友。

“心肝吐尽无余事,口腹安然岂远谋”转写自己,说自己多次上书言恢复大计,把心中要说的话都说尽了,尽了自己的一片忠诚,至于温饱,则不为此长计远谋。就是说,人老了还是应该不忘国家事、不忘恢复大计,而不应该改变初衷,去为“口腹安然”长计远谋。坚守初衷,矢志不渝,目光长远,为理想坚持到底,不易志变节,随俗浮沉。用反语嘲讽王道甫不为国家、社稷安危考虑,只为自己的温饱着想。和上片结句写自己“口腹安然岂远谋”作对比,认为王道甫现在的做法不对。对老朋友提出了批评、规劝,也是殷切期望。排斥汲汲利禄之友,对之语重心长责问与讽刺,指责朋友不该丧失曾经的志向和操守。最后两句笔锋一转,突然写道:“大都眼孔新来浅,羡尔微官作计周”人们近来大都眼孔小了,羡慕你出任小官,为自己的口腹安然打算甚周。这既是正话反说,又是借己责人。其本意只在于责怪对方新来“眼孔浅”,为了那“微官”而“作计周”。这里既有为王道甫怀才不遇、长期官微位卑的处境抱不平,又对他背弃理想,只顾为自身的温饱处心积虑而深表失望和惋惜。

答案:

(1)C

(2)①与志同道合之人交友。“落魄行歌记昔游”,表明了作者与友人在落魄困厄之时,仍行歌长啸,志向高远。

②对友人的问题,能加以规劝。当朋友丧失曾经的志向和操守时,“心肝吐尽无余事,口腹安然岂远谋”,是对友人汲汲于口腹之欲的委婉责问。“羡尔微官作计周”正话反说,表达对友人背弃理想,只为眼前而处心积虑的惋惜。

译文:

回想过去的交游,我们在落魄困厄之时,仍行歌长啸!而今已是满头白发,还追求什么?我们只要上书言事,献出了为国为民的一片赤诚就够了,至于丰衣足食,并不难得,何必为此挖空心思、孜孜以求?

暑热难当的夏天刚刚过去,令人伤怀的秋天又到了。时光飞逝,你我天各一方,伤心梦断,相思绵绵,也不知还能否与你通上音信?大约近来我目光短浅了,也羡慕起你虽官低位卑,却善为自己谋划了。

赏析:

在这首词中,作者首先回忆昔日从游之乐,再写老友久别,几历春秋,相思相忆,书信罕通,但是友情还是时萦怀抱的。这首词语言虽较其他篇目委婉,但其中一种刚直愤激之气,却已活脱脱地展露在读者面前,仍不失龙的本色。首先,作者同忆昔日从游之乐。当时他们二人虽同处于困厄落魄的境地,但志在恢复,意气豪迈,携手行歌,视人间富贵如无物,这是很值得留恋的往事。然而“头胪如许尚何求”,岁月荏苒,韶华易逝,转眼头发已经变白,现在还要追求什么。这是陈亮对王自中自述衷曲说的,认为二人昔日志同道合,今天仍然应该采取同样态度,不应易志变节,随俗浮沉。

“心肝吐尽无余事,口腹安然岂远谋”,正是说自己多年来屡次上书,披肝沥胆,力陈救国大义,说尽了心中欲吐之言,既不见纳,无以自效,总算尽心了,再也没有别的什么事值得挂怀的。至于衣食温饱,那是很容易满足的,何须为此而长计远虑、到处奔竞呢。这确是陈亮的真实思想。这句话明写自己,实为写给王自中,借以反衬汲汲于利禄的行为之可鄙。表面是自述胸臆,实则意在责问对方,冀其有所省悟。

下片仍承上意,却不直接指责对方,而先说老友久别,相思相忆,友情时萦怀抱。近来会时时想念友人,作者道:“大都眼孔新来浅,羡尔微官做计周”——不无讽刺地说:大约近来我目光短浅了,也羡慕起你虽官低位卑,却善为自己谋划了。这既是正话反说,又是假己责人。上片明明说自己主张“口腹安然岂远谋”,认为大丈夫应当尽瘁国事,不为一身温饱萦心,这里却又说自己忽然羡慕起对方“微官做计周”了,这当然不是作者本意,实只在于责讽对方新来“眼孔浅”,为了那“微官”而“做计周”罢了。这里既为王道甫怀才不遇、长期官微职卑的处境抱不平,又对他背弃理想,只顾为生活的温饱处心积虑而深表惋惜。这种对友人交织着爱与恨的感情,正是这个一贯以严肃态度对待人生的政治思想家所特有的、建立在原则基础上的诚挚友谊。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观点态度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诗歌,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诗歌鉴赏选择题解题方法:

选择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等,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本题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7.【答案】【小题1】上计轩辕,下至于兹【小题2】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小题3】梦入芙蓉浦【小题4】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小题5】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小题6】岂有谷城公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解析】故答案为:

(1)上计轩辕

下至于兹(重点字:辕)

(2)懒起画蛾眉

弄妆梳洗迟(重点字:蛾)

(3)梦入芙蓉浦(重点字:蓉)

(4)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重点字:蠡)

(5)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重点字:盈)

(6)岂有谷城公付授

也不干曾遇骊山母(重点字:骊)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古诗文默写要做到以下几点:准确无误地背诵和记忆,背写时不添字,不掉字,不写错别字。

高考默写答题时要关注四点:

1.理解题干的情境特征。

2.把握词语语句的指向。

3.体会涉及词句的暗示。

4.细致分析各种手法。

18.【答案】于阅读、实践和思考中获得真知

人的一生都在学习。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中国古代哲学家墨子认为知识的获取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方式,亲知是亲身实践从直接经验得到知识,闻知是由他人的语言传授或自己阅读获得知识;说知是在闻知亲知的基础上通过逻辑推理得到知识。三种方式在人们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各有其用,相互联系、转化,又共同助益我们获取知识。

书籍是经验的积累,是一种传递知识的方式,书籍把一部分人获得的知识更广泛地传播,促进了同地域不同种族的文化和知识的交流的融合,书籍推动了人类的进步。著名文学家冯梦龙曾经说过:“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可见阅读对于拓宽我们知识面增长我们见识的重要作用。通过阅读大量的书籍,我们可以了解到更多的知识,在书的海洋中,我们可以知道更多人的观点,从而让自己的大脑变得更加的充实。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容易变得浮躁,也容易变得暴躁。但是通过读书,我们可以让自己的内心得到一点安慰,在书的世界中,我们可以感受安静与美好,从而帮助我们减少浮躁的情绪。读书也可以提高我们的修养和涵养,让我们拥有更高雅的情操。

古今多少文人墨客,博览群书,满腹经纶,这样的人令人敬佩。但是,若只知道死读书又有何用?文字是沉默的,需要智慧的头脑将它们精彩的故事唤醒。这便要你思考。从书中读到什么,你又悟到什么,这点犹为重要。每个人思维方式不同,获得的启示也不同。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反思,站在巨人的铁肩上,将前人的智慧变为自己的学问,读书的意义方才显现。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思考中悟道,成就更好的自己。善于思考的人总是有一颗玲珑的心,而心亦是镜,平凡的生活中,也可以思考中考获得启发。例如读史,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英雄王霸逐春秋,顷刻兴亡过手。以史为镜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以心为镜则可容世间百味。反思历史,展望未来,不也是一件有趣亦有意义的事吗?

“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泛之,则又大而无当。”这句话出自于17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培根•弗朗西斯先生所著的《谈读书》一文,他巧妙地把人天生的才干比作自然花草,学习则是修建和移接,从此可以看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读书学习是多么的看重,而后半句则更是直接明了地阐述了思考实践对学习的重要性:只学习而不加思考,不以经验泛之,则是“大而无当。”

纵然相差千里,相隔千年,人们对学习和思考的态度,却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距今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孔老先生就提出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至理名言,意思是如果只学不思就会受片面知识所蒙蔽,而空想不学则会令人疑惑甚至是很危险的。

无论是古今还是中外都有许多死学不思与空想不学的人,其中就有许多令人唏嘘和遗憾的可笑事例。

伽利略,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意大利科学家,他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对物体自由落体的研究。他把两个不同重量同样大小的铜球从比萨斜塔上同时丢下去,两个铜球同时落地,伽利略的实验证明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