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1页
【高中语文】《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2页
【高中语文】《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3页
【高中语文】《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4页
【高中语文】《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2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会比较阅读,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理解文中大幅渲染愁绪的用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2、培养学生寻找诗眼的能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诗歌和联想比较。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学习提示这首诗以“泻水”起兴,不同凡响,“无端而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清沈德潜《古诗源》),但诗作表现的情绪却不像泻水自流那样顺畅。水的流向取决于地势,当时人的境遇则取决于门第。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不甘认命,却又无法反抗;他不愿唉声叹气,只好举酒自宽,却又断绝了遣怀的歌吟。寥寥数语就把这种曲曲折折的微妙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正是“举杯消愁愁更愁”。既然不能学“太上忘情”,又无从排遣忧怀,也就只能吞声不言,徘徊不前,在愁闷中自我煎熬了。全诗抒写这种难以言表、如鲠在喉的哀痛,妙就妙在并不直抒胸臆,而是俯仰低回、自具神韵,让读者自然体会到诗人的忧愁愤懑。诵读这首诗,仔细品味它是如何托物寓意,表现心怀的。一、导入新课杜甫的《春日忆李白》中“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赞美李白的诗作既有庾开府诗作的清新之气,也有鲍参军作品那种俊逸之风。注:庾开府指庾信,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鲍参军:指鲍照。南朝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把李白的作品和魏晋南北朝时的庾信;鲍照”相提并论,可见,鲍照诗坛独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二、作者介绍鲍照(约414-466),字明远,东海(今山东郯城)人,南朝宋文学家,家世贫寒。临海王刘子顼镇守荆州时,任前军参军。刘子顼作乱,鲍照为乱兵所杀。其诗风骨遒劲,构想奇逸,在南北朝诗中独树一帜,被称为“跨两代而孤出”(钟嵘《诗品》),尤善乐府。在作品内容上,多表现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愤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少部分诗描写了边塞战争和征戍生活,为唐代边塞诗的萌芽。诗作今存204首,有《鲍参军集》。三、背景介绍鲍照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以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这就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进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这些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门阀制度像大山一样压在鲍照身上,促使他把无比巨大的愤懑不平之气化作《拟行路难》这样的诗篇。四、知识支架诗眼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精练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诗歌意境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诗、全联或全句的字词句。五、题解“行路难”是汉乐府旧题,主要是用来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感情的。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拟,摹仿。即学习模仿《行路难》写的乐府诗。其四,鲍照《拟行路难》共18首,此诗是第四首。《拟行路难》是南北朝时期诗人鲍照创作的一组乐府诗。本诗是其中的第四首,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此诗托物寓意,比兴遥深,而又明白晓畅,达到了启人思索、耐人品味的艺术境界。六、整体感知本首诗以直抒胸臆的方式,着重表现诗人在门阀制度压抑下怀才不遇的愤懑与不平。诗歌开首两句由泻水于地起兴,以水流方向不一来喻指人生的穷达各殊。次二句承接上文:既然人的贵贱穷达就好比水流的东西南北一样,是命运注定、不可勉强的,那又何必烦愁苦怨、长吁短叹不已呢?表面上,这是叫人们放宽心胸,承认现实,其实内里蕴蓄着无限的辛酸与愤慨。把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不正常的现象归之于“命”,这本身就包含着无言的控诉。再往下,认了“命”就借酒消愁来自我宽慰。诗人斟满美酒,举起酒杯,大口大口地喝起来,连歌唱《行路难》也暂时中断了,更不用说其他的牢骚和感叹了。那是否矛盾就解决了?“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陡然翻转,用反诘语气指出:人的心灵不同于无知的树木、石块,怎么可能没有感触?“吞声踯躅不敢言”一句收束全诗,硬是将已经爆发出的巨大悲慨重又吞咽下去。诗篇最后两句一纵一收,一扬一抑,把诗人内心的悲愤难忍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七、文本研读1.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这两句诗歌运用了什么手法?有怎样的作用?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运用了借物起兴手法。诗人信手拈来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遭际,是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因此说,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人惊疑的气势。这是古代的血统论。正如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这正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心情。)2.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命”指什么?这一句寄寓了什么情感?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应该学会自我宽慰。实际上,语言中蕴涵着不平之气。3.从前四句看,诗人为何发愁?诗人因为“命运”发愁,因为个人的际遇发愁。鲍照十九岁,毛遂自荐,但没有得到重视。后又向临川王刘义庆献诗,刘义庆觉得其诗奇异,却也只是赐帛二十匹,后来又才任命他为临川王国侍郎。在最意气风发的年纪,愁怀才不遇,愁碌碌无为,愁位卑人轻。4.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唱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这一句哪些字用得好?请赏析。“酌”“举”,动作、细节描写。欲借酒消愁,结果借酒消愁愁更愁,就连借以倾吐心中悲愤的《行路难》的歌声,也因“举杯”而“断绝”。以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借酒浇愁时悲怆难抑的情态。此句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诗人想要通过酌酒来排遣自己愁绪,宽慰自己,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种种不平在心头激荡。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欲将一腔悲愤倾泻而出。但是因为太过悲痛,连歌也唱不下去了。“愁之解”,无可排解、压抑郁闷,透露出深沉浓重的愁苦悲愤。5.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一方面,自己心非木石,满腹愤懑,有待诉说;另一方面,面对门第决定命运的现实又无可奈何,吞声踯躅,不能诉说。对比手法。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诗的结尾,作者才吐出真情。“心非木石岂无感”,人心不是草木,不可能没有感情,诗人面对社会的黑暗,遭遇人间的不平,不可能无动于衷,无所感慨。写到这里,诗人心中的愤懑,已郁积到最大的密度,达到了随时都可能喷涌的程度。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下面出现的却是一声低沉的哀叹:“吞声踯躅不敢言!”到了嘴边的呼喊,却突然“吞声”强忍,“踯躅”克制住了。社会政治的黑暗,残酷无情的统治,窒息着人们的灵魂。社会现实对于寒微士人的压抑,已经到了让诗人敢怒而不敢言、徘徊难进的地步了。有许许多多像诗人一样出身寒微的人,也只能像他那样忍气吞声,默默地把愤怒和痛苦强咽到肚里,这正是人间极大的不幸。而这种不幸的根源,已经是尽在言外,表现得很清楚了。所以,前文中“人生亦有命”的话题,也只是诗人在忍气吞声和无可奈何之下所倾吐的愤激之词。八、诗歌主旨这首诗抒写了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全篇构思迂曲婉转,蕴藉深厚,此诗托物寓意,比兴遥深,而又明白晓畅,达到了启人思索、耐人品味的艺术境界。九、文本探究1.起笔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参考提示: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诗人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说明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2.第三句写“人生亦有命”,从本诗看,“命”指什么?作者对“命”有怎样的看法?参考提示:“命”指门第,有什么样的门第就决定了人生有什么样的遭际。作者处在“认命”与“不认命”的矛盾中。表面上似乎“认命”,后又似乎“不认命”,最后似乎还是“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的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3.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结合诗歌作简要的分析。参考提示:该诗的诗眼是“愁”,全诗围绕“愁”字展开,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为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更添愁。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比较阅读鲍照《拟行路难(其四)》与李白《行路难(其一)》,并回答下列问题。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4·赏析诗句“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参考答案: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句子简短有力,尾句是疑问句,反复咏叹,节奏短促,声调低抑,写出了诗人面临的困难和坎坷,凸显了诗人苦闷、仿徨、茫然的心理。5.分析这两首诗最后两句所抒发感情的不同。参考答案:李诗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鲍诗表达了诗人在忍气吞声和无可奈何之下所倾吐的愤懑之情。十、总结全诗这首诗托物寓意,比兴遥深,而又明白晓畅,达到了启人思索、耐人品味的艺术境界。从作者的表达情感方式来说,全篇构思迂曲婉转,蕴藉深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