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隋书礼仪志三》苍当是乌之误
最近,通过对《隋府地方志》的一些评论,作者注意到了中国出版社(以下简称“中国版”)在文本搜索中有很多问题。现在,这些问题被审查并完成,并以列表形式排列在最后一行中。祈望方家指正。1.“苍豹”第四团“又步卒八十队,分为四团。团有偏将一人。第一团,每队给青隼荡幡一。第二团,每队黄隼荡幡一。第三团,每队白隼荡幡一。第四团,每队苍隼荡幡一。”(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60-161页。以下皆于引文末直接标注页码)按:此言步卒第四团每队给“苍隼荡幡一”。检《通典》卷七六《礼三十六·军一》,“苍”作“乌”。“苍”是青色或白色,“乌”是黑色。从上面引文已明言青、白二色分别为第一团和第三团所用来看,第四团不可能再用苍色,《通典》所载是。故《隋书·礼仪志三》中“苍”当是“乌”之误。2.此句为通“证”,却为提利益“诸侯长子,在一国之内,与皇太子于天子,礼亦不异。”(第187页)按:此句文义不明,疑有讹误。检《通典》卷七一《礼三十一·嘉十六》,此句作“诸侯长子在一国之内,与皇太子于天下,礼亦不异”。《通典》所载文义甚明,可知《隋书·礼仪志四》中“天子”当是“天下”之讹。3.《隋书》卷八四《苏琼传》“废帝乾明中,尚书左丞苏珍芝,议修石鳖等屯,岁收数万石。自是淮南军防,粮廪充足。”(第676-677页)按:此处“苏珍芝”,据《北齐书》卷四六《苏琼传》、《北史》卷八六《苏琼传》可知,此人即苏琼。考《北齐书》《北史》本传,苏琼,字“珍之”,可知《隋书·食货志》中“芝”当是“之”之讹。4.石斛政被处“金川门”外“帝不怿。遇高丽执送叛臣斛斯政,遣使求降,发诏赦之。囚政至于京师,于开远门外,磔而射杀之。”(第688页)按:此言隋炀帝处决叛臣斛斯政于“开远门”外。检《隋书》卷四《炀帝纪下》和卷七○《斛斯政传》、《北史》卷一二《隋本纪下》和卷四九《斛斯政传》、《通鉴》卷一八二“隋炀帝大业十年十一月”条等,均载斛斯政被处决于“金光门”外。又据《隋书》卷二九《地理志上》,开远门是隋都大兴城西面三门之北门,金光门是大兴城西面三门之中门,两门并不在同一处。斛斯政被处决之地究竟是在开远门外,还是在金光门外?遍检史籍,言开远门外者仅见于《隋书·食货志》,言金光门外者则有多处,故疑《隋书·食货志》中“开远门”为“金光门”之误。5.周武帝上柱国“武帝出兵巩、洛,欲收齐河南之地。煚谏曰:‘河南洛阳,四面受敌,纵得之,不可以守。请从河北,直指太原,倾其巢穴,可一举以定。’帝不纳,师竟无功。寻从上柱国于翼率众数万,自三鸦道以伐陈,克陈十九城而还。”(第1250页)按:此记于翼所任之官为“上柱国”,不确。考《周书》卷六《武帝纪下》、《北史》卷一○《周本纪下》及《通鉴》卷一七二“陈宣帝太建七年”条,北周武帝建德四年(575)十月始置上柱国,为十一等勋官之首,《隋书·赵煚传》所述事发生在周武帝建德四年七月至九月间,此时尚未置上柱国,故于翼不可能提前出任此官。再考《周书》卷三○《于翼传》及《北史》卷二三《于翼传》,于翼在周武帝建德年间所任勋官是柱国,至北周末年杨坚执政时始进位上柱国。可知《隋书·赵煚传》中于翼之官名“上柱国”当是“柱国”之误。又按:《隋书·赵煚传》称赵煚从于翼率军“自三鸦道以伐陈,克陈十九城而还”。但据《周书·武帝纪下》《北史·周本纪下》《周书·于翼传》《北史·于翼传》及《通鉴》卷一七二“陈宣帝太建七年”条等载,于翼此次率军出三鸦道攻伐的是北齐,而非南朝陈。故《隋书·赵煚传》中“伐陈”“克陈”的“陈”字均为“齐”之误。6.“子”字的兄弟“李雄字毗卢,赵郡高邑人也。祖榼,魏太中大夫。父徽伯,齐陕州刺史,陷于周,雄因随军入长安。”(第1260页)按:关于李雄之名,检《北史》卷三三《李裔附子李子雄传》、《新唐书》卷七二上《宰相世系表二上》、《全唐文》卷二○一李尚一《开业寺碑并序》,均作“子雄”。且《隋书·李雄传》中有李雄之兄名“子旦”的记载,可知其兄弟是以“子”字来排行的。故《隋书·李雄传》中李雄之名当脱“子”字。然此脱误似乃史官有意省改所致,检《隋书》卷七○《李子雄传》亦载有一人名李子雄,但此人乃渤海郡人,时当隋末,其与上文所言隋初赵郡人李子雄并非同一人,且此人在《北史》卷七四《李雄传》中被改做李雄。由此可知,隋朝时期当有两个李子雄,因二人同名同姓,又皆当立传,故为了区别起见,《隋书》和《北史》均作了不同的改名处理:《隋书》将隋初赵郡人李子雄改做李雄,隋末渤海郡人李子雄则保留其本名;与此相反,《北史》却将隋末渤海郡人李子雄改做李雄,隋初赵郡人李子雄则保留其本名。又按:《隋书·李雄传》称李雄之父李裔(字徽伯)为“齐陕州刺史,陷于周”。但据《魏书》卷三六《李裔传》和《北史》卷三三《李裔传》,李裔于东魏天平初年(534)出任陕州刺史,至天平四年西魏执政宇文泰攻陷陕州时被擒杀,可知李裔并未及至北齐、北周二朝。故《隋书·李雄传》所述李裔为“齐陕州刺史,陷于周”欠准确,“齐”当作“东魏”,“周”当作“西魏”。7.《陈书》卷一四四《韦概》“高梁女子洗氏率众迎洸,遂进图岭南。上遗洸书曰:‘公鸿勋大业,名高望重,率将戎旅,抚慰彼方,风行电扫,咸应稽服。若使干戈不用,兆庶获安,方副朕怀,是公之力。’至广州,说陈渝州都督王猛下之,岭表皆定。”(第1268页)按:此言韦洸在隋平陈战争中遵隋文帝书嘱,率军至广州说降陈渝州都督王猛,使岭南得以平定。考此处所载王猛,本名王勇,归降隋朝后因避皇太子杨勇之讳而改名王猛,传见《陈书》卷一四、《南史》卷二四。但考此处所记王猛之官为“陈渝州都督”则疑有讹误。首先,检《隋书·地理志》,未见南朝陈置有渝州,可知南朝陈亦当无渝州都督之官。其次,检《陈书》卷一四《王勇传》和《南史》卷二四《王猛传》,均载隋平陈时王猛所任之官为东衡州刺史、都督衡广交桂武等二十四州诸军事。又据《隋书》卷三一《地理志下》,陈置东衡州治始兴县(今广东始兴县),至隋开皇九年(589)平陈后于始兴县改置广州,正与上文所言韦洸至广州说降王猛事相吻合。故疑《隋书·韦洸传》中“陈渝州都督”为“陈东衡州都督”之讹误。8.北姜片的拜同三司“约字惠伯,素异母弟也。在童儿时,尝登树堕地,为查所伤,由是竟为宦者。性如沉静,内多谲诈,好学强记。素友爱之,凡有所为,必先筹于约而后行之。在周末,以素军功,赐爵安成县公,拜上仪同三司。高祖受禅,授长秋卿。”(第1293页)按:“性如沉静”,百衲本、殿本、库本皆作“性好沉静”,文义更为通顺。疑中华本“如”为“好”之讹。又按:《隋书·杨约传》称杨约在北周末官拜“上仪同三司”,《北史》卷四一《杨约传》亦同。但据《周书》卷六《武帝纪下》、《北史》卷一○《周本纪下》及《隋书》卷二八《百官志下》等,北周武帝建德四年增置“上仪同大将军”(简称“上仪同”),为十一等勋官的第七等;隋文帝即位后,改北周十一等勋官之制,置为十一等散实官,始改称“上仪同大将军”为“上仪同三司”。由此可知,北周实无“上仪同三司”之名,只有其旧称“上仪同大将军”。故《隋书·杨约传》称杨约在北周末拜“上仪同三司”欠准确,当作“上仪同大将军”或“上仪同”。又按:《隋书·杨约传》称隋文帝即位后授予杨约“长秋卿”之职,《北史·杨约传》亦同。但据《隋书》卷二七《百官志中》和卷二八《百官志下》、《通典》卷二七《职官九·内侍省》等,长秋卿是北齐官名,为长秋寺的长官,以宦者充任。隋文帝即位后,改北齐官制,将北齐中侍中省和长秋寺两个官署合并为内侍省,置内侍二人为其长官,仍以宦者充任,故《通典》杜佑注称“内侍即旧长秋也”。由此可知,隋初已无“长秋卿”之名,而有因改北齐长秋卿所置的“内侍”之职。故《隋书·杨约传》称杨约在隋初被授为“长秋卿”欠准确,当作“内侍”。9.《隋书》卷7《阙》载百私家车本。云:““丈八之室,神位有三,加以簠簋边豆,牛羊之俎,四海九州美物咸设,复须席上升歌,出樽反坫,揖让升降,亦以隘矣。”(第1301-1302页)按:“加以簠簋边豆”,百衲本与中华本同,但殿本、库本、《北史》卷七二《牛弘传》、《册府元龟》卷五八四《掌礼部·奏议》“边”均作“笾”。考“笾”是古代祭祀和宴会时盛果脯的竹器,其与该句中所列的簠、簋、豆皆为常用之礼器,而“边”无此含义。故《隋书·牛弘传》中“边”当是“笾”之讹。10.牛弘激发序是“十二卷”按:此记牛弘有文集“十三卷”。检《北史》卷七二《牛弘传》、《隋书》卷三五《经籍志四》、《旧唐书》卷四七《经籍志下》和《新唐书》卷六〇《艺文志四》,均载牛弘文集为“十二卷”。故疑《隋书·牛弘传》中“十三”为“十二”之讹。11.《通典》卷一六四《职官三美官体系中》,载按:此记李安转官为“黄门侍郎”不确。据《隋书》卷二八《百官志下》、《唐六典》卷八《门下省》、《通典》卷二一《职官三·门下侍郎》,隋初置“给事黄门侍郎”为门下省次官,至隋炀帝大业三年(607)改革官制,去“给事”之名,将“给事黄门侍郎”改为“黄门侍郎”。故《隋书·李安传》于隋文帝初年就称李安转官为“黄门侍郎”欠准确,当作“给事黄门侍郎”。12.中领军事之官:蔡“陈叔宝遣领军蔡徵守朱雀航,闻擒将至,众惧而溃。”(第1340页)按:此记韩擒虎渡江伐陈时,陈后主派守朱雀航的蔡徵所任职官为“领军”,即“领军将军”之省称。检《陈书》卷二九《蔡徵传》和《南史》卷六八《蔡徵传》,均清楚记载隋军渡江伐陈时,陈后主以蔡徵有干用,令其“权知中领军事”,即蔡徵时任职官为代理“中领军”,未见其任过领军将军之职。故疑《隋书·韩擒虎传》中“领军”当是“中领军”之脱文。13.杨采用了“设立”这一等三十五卷,即即传下下,均有主导地位“高祖作相,王谦举兵于蜀,沙氐上柱国杨永安扇动利、兴、武、文、沙、龙等六州以应谦,诏长儒击破之。”(第1350页)按:此记北周末年杨坚执政时,沙氐首领杨永安的官衔为“上柱国”。检《北史》卷七三《达奚长儒传》只称“沙氐杨永安”,未载其官衔。再检《周书》卷八《静帝纪》及卷四九《氐传》、《北史》卷一○《周本纪下》及卷九六《氐传》,均载杨永安的官衔为“开府”,即“开府仪同大将军”之简称。考上柱国为十一等勋官的第一等,正九命,北周时非有大功者不授此官,而归附北周的少数族首领授此官者更是罕见;开府仪同大将军为十一等勋官的第六等,九命,北周时多见归附的少数族首领授此官。故疑《隋书·达奚长儒传》中“上柱国”为“开府”之误。14.河北道路中的尚书开皇“八年,徙为河北道行台度支尚书,吏民追思,相与立碑颂德。”(第1386页)按:此记令狐熙徙官为“河北道行台度支尚书”不确。据《隋书》卷二八《百官志下》和《通典》卷二三《职官五·户部尚书》,隋文帝开皇三年改“度支尚书”为“民部尚书”,各道“行台度支尚书”亦相应改称“行台民部尚书”。故《隋书·令狐熙传》于开皇八年仍称令狐熙徙官为“河北道行台度支尚书”欠准确,当作“河北道行台民部尚书”。15.《隋朝》第六卷,宇按:此记宇文16.《需求法》小序“高祖以魏收所撰书,褒贬失实,平绘为《中兴书》,事不伦序,诏澹别成《魏史》。”(第1417页)按:此记《中兴书》的撰著者名为“平绘”,《北史》卷五六《魏澹传》所载亦同。但据《南史》卷三三《郗绍传》、《北齐书》卷二○《宋绘传》、《隋书》卷三三《经籍志二》等,《中兴书》全称《晋中兴书》,是一部记述东晋、十六国及南北朝初期历史的史书,共七十八卷。该书原为南朝刘宋时人郗绍所撰,但被宋湘东太守何法盛所窃据,遂题称何氏所撰书。后《中兴书》北传,东魏、北齐时人宋绘又依照裴松之注《三国志》的体例为该书作补注。由此可知,《中兴书》的撰著者中并无名为“平绘”之人,而只有为《中兴书》作补注的“宋绘”,与“平绘”之名相近。故疑《隋书·魏澹传》中“平绘”为“宋绘”之讹。17.有关卷一六四《高丽纪》小序中王汤卒年问题,应非隋文帝“开皇初,频有使入朝。及平陈之后,汤大惧,治兵积谷,为守拒之策。十七年,上赐汤玺书曰……汤得书惶恐,将奉表陈谢,会病卒。”(第1815-1816页)按:此记隋文帝赐高丽王汤玺书的时间和汤病卒的时间均在“开皇十七年”,《北史》卷九四《高丽传》所载亦同。检《隋书》卷二《高祖纪下》和《北史》卷一一《隋本纪上》,均载“开皇十年七月”高丽王高阳卒。考本纪所记“高阳”为“高汤”之讹,亦即本纪载高丽王汤的卒年是在开皇十年,隋文帝不可能在开皇十七年赐汤玺书。再从情理而言,隋开皇九年平陈后,高丽王汤始惧隋朝威势,遂治兵积谷为守拒之策,而隋文帝得知高丽有背离之举后,理当快速作出反应警告之,而绝不会拖延八年,迟至开皇十七年才赐汤玺书以示警告。故《隋书·高丽传》中“十七年”当是“十年”之衍误,抑或是“十年七月”之脱误。1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老年人疾病知识课件
- 《翻译理论与实践1》课程介绍与教学大纲
- 医疗评估与执行单规范填写实操指南
- 醉驾安全防护知识培训课件
- 老年人护理学课件教学
- 老年人慢性病的课件
- 连词成句搭桥互动游戏支持39个单词句子update
- 华为公司国际营销策略
- CN120208489A 一种提升水效的智慧一体化净水系统
- 外研版九年级英语下册Module4单元测试试卷-含答案03
- 电梯施工管理
- 《城市热力管道安全风险评估方法》编制说明
-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第17课君主立宪制的英国【课件】r
- 专题26 尺规作图(讲义)
- 北师大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 2024年学校劳务派遣外包合同范本
- 农业无人机项目计划书
- 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
- 人音版小学四年级音乐上电子全册教案
- 小小少年三声部童声合唱谱
- 珍珠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