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流复土新考_第1页
改流复土新考_第2页
改流复土新考_第3页
改流复土新考_第4页
改流复土新考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改流复土新考

“化国为河”是前封建中央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的政治改革,这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对此,论之者不少。但是,与之背道的“改流复土”,论之者往往数语而罢,未予深涉。现不揣浅陋,献芹于识者之前。一、土官归流的最终恢复了村民之间的利益改流复土,顾名思义,指中国封建时代中央王朝对少数地区原实行的羁縻制或土官制改流官制后旋复由民族土著世袭首领统治。封建王朝中央对广西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改土归流,一般认为始于明洪武初年对忻城土县和钦州七峒长官司的改流。其实,早在宋徽宗时已有改土归流之举。宋徽宗是个昏庸的皇帝,坐在火药桶上却歌舞升平,“昔所入贡者,今必城为郡县;昔所羁縻者,今尽纳其土疆”改流复土是废止流官治理,恢复土著首领世袭治理其民的权力。它是伴随着改土归流的出现而出现的。宋代,从州、允州等十州改流后旋而复土;平、观二州改流时间略长了些,可在土人的反抗和廷臣纷纷力言其非的情况下,也分别于政和元年(1111年)和绍兴四年(1134年)恢复为原行的羁縻制。北宋末,朝廷昏庸,边将希赏,将羁縻州改为正州,设汉官治理,似成了一时的风尚,但最终还是落下复土的结局。《宋史·抚水州》载“崇宁间,复议开边,于是安化上三州及思广诸峒蛮夷皆愿纳土,输贡赋,及今广西招纳左、右江四百五十余峒。寻以议者言,以为招致熟蕃非便,乃诏悉废所置州郡,复祖宗之旧焉”,就是说明这种情况的。明代,改流复土的现象随着改土归流的增多也渐其多。洪武初改流的忻域县,孝宗弘治九年(1496年)复为土县。南丹在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十一月改流,英宗正统十年(1445年)复土另外有些土州,虽已改流,但因流官迟迟不能到任视职,州政县事仍由原来土官掌管,也是徒有改流之名,而具复土之实。如明代上石西州(今宁明)因地处僻远,周遭的凭祥、思明二州土官时予觊觎,改流后流官知州殷兴为土人毒死,“其后升授者,概不敢入,多寄孥于太平府(今崇左),以承使令之乏”迨至清代,形势发展,情况变化,广西州县改流之后旋而恢复土官统治的事已属鲜见。雍正七年(1729年)东兰土州改流后的第二年,从东兰州划出一部分土地设置凤山土州,重由其土酋治理历代封建皇帝是家天下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要实现这个目的,是不能让麾下土人另有它图,国中有国的。因此,他们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羁縻制或土官制,只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而实行的一种权宜之计;一旦机会降临,他们便会不失时机地推行流官制,进行直接统治。从这一方面看,封建王朝推行土官制本身就是为了最终改流作准备。他们知道,汉族与各个少数民族间社会发展不同步,文化有互差,土著头人在少数民族中有着神般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穷搜极讨非长计,须有恩威化梗顽”,只有封官许爵,络住土官才能求平安,行教化,蚀其心,裂其势,一政体。所以,封建中央王朝根据民族地区本身发展状况采取羁縻制和其后的土官制之始,即巳包孕了其最终改土归流,甩开“土拐棍”,直接派流官进行治理的意图。但由于情况摸得不准,对不同文化间冲突的力量估计不足,贸然改流而引起动乱,又不得不相形度势,重行复土。不过这种逆道复士,只是统治者由间接统治逐渐向直接统治过渡过程中的一种策略:在改流条件尚未成熟的地区继续实行土官制,以免欲速不达。二、封建王朝的决策在改流复土问题上的作用关于广西地区改土归流的成因,论者多致力于从广西土官地区社会内部去寻求,这是对的;但若仅此而止,还是不充分的,因为改土归流这一举措,是封建中央王朝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地区本身发展状况两方面互动的结果。众所周知,广西自秦汉以降即是封建统一国家的一个组成部分,广西土官制度是唐宋元明清历代封建王朝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民族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土官制度的存在与否,很大程度上由历代封建王朝实行的民族政策决定,亦即由封建中央王朝来决定,少数民族的土官不可能成为封建王朝民族政策的制订者和执行者。广西土官地区土官制的保持、改流、改流复土,由封建王朝来决定,并不意味着广西土官地区社会内部结构及其发展状况对封建王朝对广西土官制度的保持、改流、改流复土的影响被否定,它干系着改土归流的成败。少数民族的土官尽管不是封建中央王朝民族政策的制订者和执行者,但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状况的现实却左右着中央王朝民族政策的制订和执行。改流复土即由广西土官地区社会内部发展尚未达到改流的程度所致。这是改土归流、改流复土的两大原因,任何一个原因都不可偏废。广西地区的改流复土,自宋迄清均有存在,宋代改流的州县较少,复土的自然也较少,但凡是改流的土州县均“还其旧治”;明代广西改土归流十六处,复土就有十一处;清代改流复土仅有一例。可见,改土归流的提出、实施、废弃都是由封建王朝来决定的,他们只以其统治利益为轴心,那怕是冒着改流而复土的风险。同样,他们在改流或复土的问题上有时并不怎么考虑土官地区具体情况,更由不得土官说三道四,讨价还价。我们只稍为留意一下随着封建中央集权制的日益加强,改流日多,复土日少的情况,就可以明白王朝中央决策在改流复土这个问题上的筹码了。在广西地区的历史上,宋代改流不多,改流后全部复土与改流之比是百分之百;明代改流的土州县不少,而复土仅为改流州县的一部分,改流与复土之比是百分之六十八点七五。清代以后改流进一步增多,而复土仅是极个别的一例。这既说明了广西土官地区社会发展状况与改土归流关系的密切性,同时也说明了封建王朝的决策在改土归流与改流复土问题上的作用。改流复土的主要成因是封建王朝的改流指导思想与广西土官地区社会发展状况的矛盾。北宋末南宋初,封建王朝中央强力推行改土归流,引起了动乱,如果不是其时它北临强大的金兵,害怕南边起火,弄得腹背受敌,恐怕它不会示弱于土官,改流之后旋而复土的。明初洪武年间改流后复土,是因为元朝的残余力量仍时时威胁北部安宁。主敌所在,容不得分力于对付不足为患的小小土官势力,于是忍小谋大,示弱于土官,复土以求得后院的平静。明朝中期以后,广西西部土官势力发展,侵邻拓边,以求一统桂西各部,这是桂西土官地区社会发展的结果,但因土官势力的发展直接危害了明王朝的利益,便千方百计挑骨寻衅,制造.事端,派兵镇压,废除土官,扔掉土拐棍,改土归流派官直接统治。比如田州土官岑猛本无反明之意却横加其反明之罪将其杀掉就是其显例。明嘉靖年间,王阳明之所以要在思恩府和田州复土,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当时广西既有大藤峡之火,又有八寨之警,如其连成一片,广西将非明王朝所有,王阳明因时度势,在思田众建土官,复土以笼络头人,让他们去当炮灰,扑灭大藤峡和八寨之火,坐收渔利。这种情况说明封建王朝中央在广西地区改流后是否复土,决定于其根据主观愿望进行的决策是否与其力之相逮有关。封建中央王朝对于被废掉的土官是有叛必剿的,设若剿而不平,是力有不逮,转而示弱于土官,暂时复土以求安定;若剿而平之,则由你土官到黄泉喊冤去,照样改流不误。在改流复土的问题上,我们能仅仅强调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一个方面吗?通观广西历史上的改土归流,从未有过大规模的行动,最多只是一年改流三处,即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将奉议、向武、南丹三州改流;其次是清雍正七年(1729年)东兰土州和下龙司(今龙州)的改流。其余均为零星进行。但总观全局,王朝初建时改流数量为多。明朝改流十六处,嘉靖七年(1528年)以前为十四处,嘉靖七年至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两处,末期为零。清代,雍正十一年(1733年)以前改流十一处,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一处,光绪元年(1875年)、五年(1879年)各一处。王朝初建,其力方张,开国君主为显示其具有包举宇内之武功,欲毕锄逆除奸,灭掉国中之国的土官之功于一役。因而趁势将不对劲的土官除掉,在其地改土归流。但是,国政甫定,百废待兴,根犹未稳,已见被废土官处处点火,群起反抗,大有危及根本利益之势。这时历尽艰辛的开国皇帝纵有吞并海内之心,但权衡利害,觉得不能因小失大,便有和缓众怒之心,宣言顺乎民情,在已改流的地区改流复土,重新恢复土官的统治权力。其改流复土的考虑,重心不是在于计及改流复土地区社会的发展程度,而在其王朝的根本利益上。可以说封建王朝中央对民族地区改流是否复土,主要是根据本集团的利益和能力的限度来进行决策的。比如赵宋王朝改流复土过程就很能说明问题。宋王朝本是个积弱积贫、内外交困的王朝,君昏贪大,佞臣邀功,却又不能切实估价自己的实际能力和羁縻地方的具体情况,贸然改流,岂有不乱之理?当时,宋北有强金压境,西南大理窥伺,南有交趾蠢蠢欲动,内有罗甸、自杞、诚州等地不宁,如他们仍想在边界的南丹等州维持其改流政策,不改流复土,广西之地就会非其所有,战马之源就会断绝。所以,北宋末南宋初南丹等州的改流复土,根本目的就是避祸趋福,求其偏安王朝的存在。当然,封建中央王朝的改流的成败亦系于土官地区具体的社会发展状况。宋代广西土官地区的社会形态,既有原始社会的农村公社,又有奴隶制存在,同时也有农奴制,表现出广西土官地区社会历史发展与封建宋王朝之间明显的反差现象广西土官地区的土官们之所以敢于与封建中央王朝分庭抗礼,阻碍封建中央王朝改土归流的顺利推行,甚至迫使中央王朝在改流的地区复土,最主要的原因是土官对其所辖地区的土地具有绝对的支配权。有了这一条,土官可以自蓄兵力。明代庆远府(今宜山)三土州,“各有精兵近万”除了上面所说的封建王朝中央根据其根本利益需要和参考土官地区具体发展情况进行决策外,广西的改流后之所以复土还有一些非主要的因素。第一,便于“以夷制夷”,达到省兵省力省款,坐收渔利的目的。土官与中央王朝之间经常狼狈相依,互相利用。从土官来看,土官所管辖的地区对于全国而言仅为弹丸之地,他只好俯首听令,从而藉中央王朝之威,利用各方面均胜于已的中央王朝来树立自己的权威,镇慑周边各土官。宋代南丹州莫延葚,“私刻经略安抚司及宜州溪洞司印,效帅府花书行移,以吓诸蕃落”第二,复土官以卫边防。广西土官地区大多处于边防地区。当初宋朝在桂西地区实行羁縻制,“让其酋皆世袭”的目的,诚如《桂海虞衡志·志蛮》所说,是为了“籍其民壮丁,以藩篱内郡,障防外蛮”,这一方针,宋以后为各王朝所袭承,收到很好的效果。明初,朱元璋以为自己可以势大,不把小小的钦州七长官司放在眼里,改流了,可在对付交趾的入侵上却疲于奔命,不得不在改流之后又行复土。第三,流官因土官地区荒僻,其土人势力强大,加上不适其地气侯等,害怕进入刚改流的土官地区,使已改流的地区处千无政府状态,与其让这些地区无人管理,不如仍用土官管理。当然,改流复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滋举其大者,以明历史的反复既有社会发展的必然,亦有主客观偶然的因素。三、广西复土的原因向之学者,凡涉改流复土,皆予负面评价,责之为复辟倒退行为。从社会发展总趋势、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种倾向毋庸置疑是正确的。然任何事物的存在均有其存在的理由,我们只有历史地、客观地看问题,才能对改流复土作出公正的评价,不宜遽尔为论。通过分析改流复土的成因,我们知道,改流复土的主要成因是封建中央王朝一贯主张的改流思想与土官地区社会发展状况之间的矛盾未能调适,封建王朝觉得还有利用土官对其所辖地区进行统治的必要。宋徽宗时改羁縻南丹州为观州而引起莫公晟联络各溪洞聚众反叛;明代上石西州改流而无汉官赴任,奉议设卫而寄治于贵县;南丹建卫而迁宾州(今宾阳),等等,都使这些地区陷入无政府的混乱状态。复土后,这些地区得以安宁,为以后改流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基础。倘若封建中央王朝不顾土官地区的具体情况,一意孤行,那么只能加深这些地区的混乱。明代,广西东部起义纷起,明王朝为在镇压东部起义时不致腹背受敌,在西部已改流的地区复土,这是明智的选择;若不以复土处理西部土官地区,王师在东部开进大藤峡之时,很可能会遭西部少数民族的夹击。明王朝利用复土,不仅使两个对手中的一个与己化干戈为玉帛,而且还利用它去攻打另一个对手,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广西土官地区由于地接交趾,土官及其人民一直担负着保卫祖国边疆的重任。邕州羁縻州广源州为交趾所占,宋熙宁八年(1075年),我国打败交趾侵略者,收复了广源州,把广源州改为正州顺州,任知邕州陶弼为顺州知州,陶弼因劳瘁死于任所,广源州再度为交趾所占。如果宋王朝收复广源州后,不将其改为正州,而是继续实行羁縻制,由土官统治,广源州很有可能不再被交趾吞并。因为羁縻归化州(今靖西县境)在土官侬智会父子的保卫之下,没有被交趾占去。宋王朝自撤藩篱这一教训是深刻的!以后历代封建中央王朝对土官保卫边疆这一作用都有了清楚的认识,《读历史舆纪要》卷106云:“夫西南土司与交趾为邻,交人不敢窥内地者,以土酋力足制之耳,而可自筑其藩垣哉”。所以,明王朝对广西土官的复土要求就采取顺水推舟的办法,以遂其愿。广西的改流复土是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土官制还有一定的生命力所致。鄂尔泰在谈到改土归流时说:“土司改流,原属正务,但有可改者,有不可改者,有可改可不改者,有必不可改不改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