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儿童诗教学策略研究_第1页
小学语文儿童诗教学策略研究_第2页
小学语文儿童诗教学策略研究_第3页
小学语文儿童诗教学策略研究_第4页
小学语文儿童诗教学策略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语文儿童诗教学策略研究摘要:儿童诗是倡导儿童本位的文学作品,因其语言具有稚趣、凝练、优美等特点,深受儿童喜爱。本文旨在分析儿童诗阅读指导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小学语文教师在儿童诗语文教学中的占有重要地位,也意识到了儿童诗特有的教育价值,但在实际的阅读指导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在儿童诗阅读指导目标方面:目标制定缺乏科学性、目标设计重知识轻情感;儿童诗阅读指导实施方面。儿童诗阅读指导评价方面:评价语言匮乏、评价主体单一;儿童诗阅读指导反思方面:反思方式被动化、反思内容缺乏针对性等问题比较明显。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小学语文儿童诗的发展,因此本研究立足于现状调查,从阅读指导目标、实施、反思和评价这四个层面进行归因分析和提出合理的优化策略。关键词:小学语文儿童诗教学策略目录TOC\o"1-2"\h\u22182一、小学语文儿童诗教学的问题 11032(一)教学内容缺乏趣味 17186(二)缺乏对目标制定的整体把握 26484(三)教学环境封闭化 38100(四)教师指导反思意识不足 426590二、小学语文儿童诗教学的对策 515707(一)多感官调动体验“童趣” 513138(二)科学制定朗读目标 611092(三)创设能动性的教学环境 615881(四)增强阅读指导反思意识 715469三、结束语 827051参考文献 917635致谢 10一、小学语文儿童诗教学的问题(一)教学内容缺乏趣味当老师们面对“儿童诗”这类文体的时候,备课时往往不知道教什么,上课时往往又教了一些不那么合适的东西。备课需要达成哪些目标,达成这些目标又应该教哪些知识,课标没有提供,教材也没有明示。另外,教学割裂了作者的情感体验与作品言语表达。教师在童诗理论缺乏的环境下,去研究解读儿童诗篇目,往往会导致在教学过程中生硬地把作品的内容形式和作者的情感体验割裂分开。儿童诗的形式和内容是不可分离的,一首儿童诗特定的言语表达传达儿童特定的情感体验和作者本身独特的情感思想,一定的情感体验是蕴含在一定的言语表达之中的。《听听,秋的声音》是一首现代儿童诗歌,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天不同生物的声响,语言生动,意境优美,作者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教师在《听听,秋的声音》这首儿童诗的阅读指导过程中,关注到这位教师充分意识到儿童诗朗读的重要性,其中展现了三种朗读教学形式,即个读、齐读、分角色朗读。但是通过记录发现,教师多次让学生进行个读,个读完后又让全体学生齐读或者分角色朗读,这些朗读形式前的目标十分模糊,也就是说,教师对于指导学生朗读的目的是不明确的,例如:“带着我们学习完的生字一起朗读一遍课文”、“刚刚我听见我们有的同学多读了一个字,我们再来读一遍。”和“接下来,男生读一遍,女生读一遍,看谁读得最有感情”等朗读指令,仅仅是“看谁读得有感情”这样的目标,是无法看出教师的朗读设计是指向明确朗读目标的。从这里可以看出,课堂观察实录和问卷调查的结果是一致的,教师对于朗读形式的目的不够明确。其次,在赏析指导过程中,这首诗描绘了十分丰富的秋的意境,课标也要求学生要一边读一边想象,你听到了哪些秋的声音。但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赏析的过程中,发现教师往往会按照解题─释词─朗读─练习这样的模式来分解和指导儿童诗,指导模式单调统一,且在赏析指导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是单一化的互动,如:师:“你听到了什么?你看到了什么。”生:“我听到了,我看到了...”,认为这样的赏析指导还是以教师为主体,缺乏引导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忽视了学生课堂互动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缺乏对目标制定的整体把握大部分教师为了省时间和精力,往往会直接参考教学参考书或者拿网上现成的教学目标当做儿童诗阅读指导目标。对G小学六位语文教师开展访谈后得知:我们语文部教学组都有统一的教案设计,也会进行集体备课,或者使用统一的教案。一般来说,我们较少自己主动进行儿童诗教学目标的设计。文中涉及儿童诗的篇目是比较少的,我们平时备授儿童诗的机会也比较少,所以对儿童诗这个题材不会特别重视,为了节省备课时间,我会使用自己从网上购买的教参解读。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和教学理念的改变,教师在进行儿童诗阅读指导目标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依据教材内容和教参目标,还要考虑学生自身特点以及接受程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备学生”。在现实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进行目标设计时教师往往忽视学生的学情特征,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展和自身特点及需要,设计出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阅读指导目标,并在达到阅读指导目标的基础上,发挥教师自身的创造性。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价值的认识是不够的,即对同一种情感进行分享或对他人情感的参与,都可以称为同情现象。简言之,同情就是与别人的情感同欢喜共悲伤的过程。儿童诗的主要作用在于提升儿童的语言品位,促进其思维发展,从而丰富儿童的情感。但在现实课堂中,有些教师不明白低年级的儿童诗选材是符合儿童“自我中心思维”和“人造论”等心理发展规律的,所以对于低年级儿童不需要体会儿童诗诗意韵味的看法是有偏差的,所以导致在阅读指导的目标设计方面,出现重知识轻情感,忽视低年级学生情感教育价值培养的现象。因此教师在儿童诗课堂阅读中,可以通过情感和学生进行共鸣,将自身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和赏析传递给学生,营造儿童诗特定的阅读氛围,从而引发学生与教师的情感共鸣,形成为他人的欢乐而感到欢乐,为他人的悲伤而同悲的同情现象。在这样的阅读指导过程中,没有让学生再回到文章的整体去感悟秋之韵。这样平推式的学习,即看到一个词读一词,看到一句话学一句话,在这样的指导方式下,学生看似学了词语和课文,但是他们的学习是支离破碎的,也是没有完整语言系统构建的过程。正确的指导应该是引领学生在文本言语中揣摩中,深入理解秋的具体内涵和情感取向。窦桂梅认为,语言是用来寄托某种意义的一种符号,但在课堂教学中,语言一旦脱离了具体的语意场合,那么符号将没有存在的意义。儿童诗是简短、精致有意境为主要特点的文本,忽视其整体性会弱化儿童诗的意境。因此,儿童诗的阅读指导要求教师必须引领学生在阅读中从单个语句中回到整体再去感悟,从而使得学生对全篇儿童诗形成整体地把握。教学环境封闭化从现今新的教学理念去看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以往的教学环境是封闭的。第一,教学环境的要素是不能改变的。老师创建儿童诗教学情境的时候,他们不会随便地添加新元素,也不会随意删掉原本旧的元素。第二,教学环境当中的要素和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封闭的。教师在创建儿童诗教学环境中的要素之间的组合关系是固定的,既不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也不会影响丢弃旧的内容。例如,教师在课堂由始至终都是站讲台上,这固定了他们在空间中的位置,并赋予学生心理学的权威感。第三,当教师构建教学环境时规则,步骤和框架是固定的。教师在创建教学环境时可以提前了解儿童诗这类文本的具体形式特征,了解该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再作出相应教学环境的更改。严肃、封闭的教学环境给人以僵硬的感觉,教学缺乏活力。因此,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形成了一个没有进化能力的机械系统,它按照固定的框架机械地组织教室内教师教学的设施、工具和媒体,成为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这是一种技术思维和工具思维。在这种思维方式的指导下,教学环境的创造是一个机械化的过程,教师与学生的身体与环境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第四,学生与教学内容是封闭的。教师指导反思意识不足传统课堂教学的内容离身化即教学内容去情境化和教师教学过程离身化。教学内容去情境化的具体表现为教师对单一、静态、客观的教学内容的高度崇拜和迷恋,认为知识是一切世界的绝对反映,是对客观事物的静态呈现。因此,教师在儿童诗的文本内容、教学过程的对待上面,也呈现出静态、独立存在的形式,一味顺从、无批判式地接受符号信息,不加以思考什么是该教的,什么是不该教的内容,又该怎么教。一节课结束后,儿童貌似对所有的知识信息都掌握了,可是回过头再考察他们,能记住的东西却少之又少。此只能挑取比较重要的部分或者最值得研究的部分去讲解。教师教学离身化是指在这个教学内容教授的过程中,部分教师并没有亲身参与进去,课前备课的敷衍,课堂教学时的脱离学生,一味进行知识灌输。在当前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在备课时往往不是把钻研文本作为第一要务,而主要是备教参或到网上去找教案,看过参考书和其他教案之后再进行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对课文只作浮皮潦草的阅读,这样做无疑是急功近利和舍本逐末的做法。在搜集4篇儿童诗教学课例的时候,发现其实很多教师的教学设计都是“大同小异”,甚至出现不同地方的多名教师的教案“雷同”,甚至“丝毫不差”的现象,其原因不言而知。二、小学语文儿童诗教学的对策(一)多感官调动体验“童趣”通过动手、发人深省和其他活动,学生能够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识别和获取积极和事实的信息。物理知识是培训师利用过去的能力将各种知识结合在一起,从而产生更清晰的信息和更好的教学内容的方法。从行为应用的角度来看,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不仅可以理解,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学习身体、情感、社交和个人。这样,学生主体和内容之间就有了联系。这段时间,孩子处于身体健康状态,身体喜欢“动”,尤其是小学生。儿童诗是引人入胜的诗篇,适合儿童多面欣赏。教师通过使用语言和动作创造与儿童诗歌相关的活动,将儿童的身心与信息、肢体语言、自我意识和创造力联系起来。学生知识,拓展学生知识面。心灵、精神世界、物质和环境创造和谐。在少儿诗的实验教学中,从多角度培养孩子,能够理解和暴露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走在少儿诗中感受真、善、美,思想与真理的统一的实践。三年级上册教材中《听听,秋的声音》这首诗歌,作者捕捉到了秋天的自然之声,并用诗歌的语言,赞美了秋天。可以让孩子们在熟读本首诗的基础上,通过想象,根据诗歌,画出心中秋景的画面。我们经常会看到秋景,可是诗人眼中的秋景是怎么样的呢?他听到了什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听一听。出示图片,播放音乐,图文结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让孩子们想一想作者会怎么展开想象。接着出示第一节内容,引导赏析后,再次提问“诗人接着可能会写些什么呢?”让孩子们循着创作的思路,进行想象。在欣赏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一边听着秋声,一边想象景物,使课文中的秋声和相应的景物立体感和形象化。也可以引导同学们想象的同时,进行绘画。科学制定朗读目标对于儿童诗的朗读指导目标的设定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发展的特点以正确的朗读要求来开展诵读。首先,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之一要能够充分意识到在小学不同阶段学生的不同学习特点,那么对阅读指导中的朗读目标设定也是不同的。在第一学段(1-2年级),课标指出教师要能够运用浅近的语言,也就是儿童能听懂的通俗的语言进行指导交流,促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阅读指导下展开想象,同时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出喜欢的情节。这一阶段的学生语言由简单向连续成句语言转变,也是由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转变时期,同时对教材内容还尚处于初步感知的阶段,此阶段的朗读目标不仅要为学生的语言发展做准备,也要使得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第二学段(3-4年级),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开始逐渐向书面语言逐渐转变,但是,小学儿童的口头表达能力比他们听力能力要差得多,对词语能够自己体会和理解出来,但不一定能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所以我们要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引导这一阶段的儿童逐渐向书面语言的表达过渡。课标要求教师要在第一学段的基础上带领其朗读有内涵的儿童诗,在此过程里指导学生徜徉在儿童诗歌优美的意境中,进行天马行空的想象。综合课标这一要求,教师需要充分了解本阶段学生发展的特点,科学且具有针对性地制定朗读目标。具体表现在,第二学段的学生有目的、有意识的想象不断在体验和感受过程中增长起来,这阶段的儿童诗教材如《秋晚的江上》、《听听,秋的声音》、《繁星》等篇目都是极富有画面和想象力的诗文,学习这样的儿童诗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体会儿童诗的优美意境,促使学生进行书面语言生动的加工,帮助学生积累优美的诗词。创设能动性的教学环境一元论是指身与心、学与材的结合,心与物的结合有利于课堂环境的物质,创造情感、身体和环境的整体组合。根据智力概念的技术模型,学习环境的发展首先要保证学习环境的成熟。作为诗人,儿童诗歌有着开放的翻译空间。诗歌的诠释和意象的感知,都依赖于儿童过去的经历和感受,并无异同、封闭。此外,课堂环境本身并不是自主学习。它包括学习者、学习对象、娱乐性学习、学习环境和学习热情。为了儿童诗歌的发展,让儿童产生学习儿童诗歌的愿望和愿望,需要保证环境中的许多事物的平衡。如学习者与学习环境、学习环境与教材、学习者与主题的平衡。课堂内学习环境的表现无法通过课堂外的环境来实现。此外,学习环境的概念,如教育、学习活动和学习环境,都是相互关联的。因此,在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不应将不同层次的学生置于特殊的儿童诗歌环境中。而且还运用技巧和手段来改善学习者之间的关系等等。换言之,教师不仅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儿童诗歌的良好环境,还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学。直觉的概念不仅涉及身体的参与,还涉及身体生活和两者相互作用的环境。认为教学环境影响着学生的身体自由或参与。儿童诗是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文体,展现的就是儿童眼中的世界和孩子心灵的情感,自然是需要孩子在阅读的时候全身心地融入到诗歌里面,真切地感受其中的内涵。身体参与的教学环境是建立在教学动态发展的视角之上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个开放、轻松的和包容的环境,使之环境不断适应和促进学生的认知,让孩子发挥他们的身体意识和参与实践能力。也就是说,当教师在进行儿童诗教学的时候,需要充分利用学习环境的作用,让孩子的身体与心灵产生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进而实现了儿童心灵、身体与环境的共生,师生共同参与到诗境当中,获得“存在”的感觉,从而在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获得奇妙的体验。蒋军晶《雪地里的小画家》的部分教学实录:师:谁来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一读自己认识的字。生:(上台带领大家读)师:(生欲下)你是老师,你不抽查一下吗?生:(抽查)师:你是老师,学生读好了,你不评价一下吗?生:(抽查并评价)师:同学们,《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一首非常有趣的儿童诗,你们是希望老师一句一句教你们读呢?还是自己把它读会。生:自己读。师:老师非常欣赏你们的选择,你们自己试着读读看。生:(自己读)蒋军晶老师在《雪地里的小画家》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扮演了一回小老师,让学生换位成为老师,进行领读、抽查、评价,让学生主动对知识进行三次复习,既温故知新,又能发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还建立了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增强阅读指导反思意识所谓“反思”就是深思熟虑的思考。是对自己已有行为系统化的审视,可以使教师更加清楚地认识自身行为中的当与不当,从而进一步理清自身课堂行为变革的方向。增强阅读指导反思意识,可以首先从儿童的视野反思文本,这要求教师能够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儿童的心理需要出发,去思考和反思教师的教学教法是否满足儿童的需要。认为阅读指导过程的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阅读指导效果的反思。这里的阅读指导指对儿童诗朗读的指导,教师应注重对自己课堂朗读效果是否达到预期、朗读技巧是否满足朗读要求等方面进行反思。如《雪地里的小画家》中:小鸭画枫叶↗(中速),小马画月牙↘,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先快后慢)青蛙为什么没参加↗(偏快)他在洞里睡着啦↘。教师在进行反思时要将这些情与声的关系以及押韵的部分着重标注出来,加强学生对正确儿童诗语音语调朗读的培养,只有教师掌握正确的朗读技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过后才能提升其儿童诗朗读能力,快速地掌握儿童诗内容。这首儿童诗的内容的基调节奏是高亢和轻快相结合,学生不容易读出高亢、深沉的情感,那么教师反思重点之一就是纠正学生的朗读时,要注意避免语气平淡、呆板、没有情感变化。二要根据儿童诗内容的不同,朗读文本时注意“语无定势”,帮助学生了解诗歌的押韵(前鼻音)和结构特点(反复、首位呼应)。所以在儿童诗指导中,教师可以经常性以学生的视角反思教学过程,探析学生对儿童诗学习的表现,从而进一步且更好地携手学生走进文本情境中。结束语本文基于孩子现有的学习水平,结合儿童诗的特质和教学理论,通过整理分析教材以及教育调查,结合教学案例,对目前儿童诗的教学问题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富有具身性和生成性的教学策略。小学语文儿童诗教学的方法有很多种,仅选取了较为符合儿童学情和儿童诗特质的理论——“具身认知理论”来贯穿其教学策略,使儿童诗的教学策略更加有条理性和目的性。儿童诗教学策略的发展与完善,还需要不断摸索和验证。我们在探索的过程中,必须思考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究竟是什么。对于教师来讲才是最重要的是儿童的发展成长与孩子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我们应该关注到儿童的本身,切实地让孩子在教育教学中得到收获。期望本文能够对小学语文教师和教育界引起一些启发或是更加深入的思考,让小学语文儿童诗的教学发展更加高质高效,充满生机。参考文献乔雪.想象让童诗自由地飞翔——论林焕彰童诗的想象艺术[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9(01):29-32.马忠强.一颗童心化诗心——谈谈如何让孩子爱上诗歌[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05):52-53.汤素兰.任溶溶儿童诗的语言艺术[J].中国文学研究,2019(01):98-102.许丹成.韵律与儿童诗[J].湖州师专学报,2019(01):26-29.陆苗.童诗童心童趣小学低年级儿童诗阅读教学探微[J].语文知识,2019(06):75-79.姚方娟.儿童诗教学的几点思考[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12):82.廖伟荣.儿童诗教学的意义及策略[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9(03):259.霍玉英.影响小学儿童诗教学的因素:学科知识与阅读策略[J].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