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沁沙地的历史演变_第1页
科尔沁沙地的历史演变_第2页
科尔沁沙地的历史演变_第3页
科尔沁沙地的历史演变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科尔沁沙地的历史演变

1草地与草地条件科尔沁沙地带内蒙古、辽宁、吉林三个省(区)的26个县(旗市),以及328个市(市、苏木),面积240多万hm。涉及内蒙古的阿鲁科尔沁旗、敖汉旗、巴林右旗、巴林左旗、开鲁县、科尔沁右翼、科尔沁左翼后旗、科尔沁左翼中旗、克什克腾旗、库伦旗、林西县、奈曼旗、通辽市、翁牛特旗、突泉县、扎鲁特旗;吉林的双辽县、通榆县、长岭、公主岭、梨树、前郭、乾安;辽宁的昌图县、康平县、彰武县。科尔沁沙地地势起伏开阔,西高东低,南北高中间低,海拔1200~1500m。地表呈沙丘与沙质草甸交错分布,类似沙漠的地貌景观。该沙地属于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3~7℃,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12~-17℃,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0~24℃,≥10℃的积温2200~3200℃。无霜期90~140d。年均降水量350~500mm,其中70%集中于夏季,冬春季节相当干燥,特别是春季,在大部分地区降雨量几乎为零;年蒸发量1500~2500mm,干燥系数1.0~1.8。年平均风速3.4~4.4m·s-1,春季平均风速4.2~5.9m·s-1;≥5m·s-1起沙风日每年出现210~310d,甚至可达330d;每年≥17.2m·s-1的大风日数25~40d,其中沙暴天气10~15d,主要出现于春季。沙区的地带性土壤类型为栗钙土、黑钙土和栗褐土。由于土地沙漠化,地带性土壤正在向风沙土演变。本区水资源相对丰富。虽然降水不足,但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丰富,全区年均水资源总量约124亿m3,其中地表水年均径流量60亿m3,地下水开采储量64亿m3。大部分地区地下水位较浅,仅1~3m,开采容易。而且水质很好,矿化度小于5000mg·L-1。沙区原生植被为沙地疏林草原。由于自辽代以来人类活动加强,特别是清代以后屯垦活动的增多,这里原生的疏林草原景观受到了严重破坏,取而代之的是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杂类草沙地草原景观。生态环境逐步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植被结构趋于简单,植物生长状况变差,植被覆盖度降低,牧场产草量和可食牧草比例下降。2垦殖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科尔沁沙地的主要部分在地质时期都属于松辽大湖的一部分,200~300ka前开始的地质构造运动,使松辽大湖逐渐隆起,最后大湖消失,湖底的沉积沙就成了地面的粉沙层。现在科尔沁沙地上零散分布的小湖泊就是古松辽大湖的残迹。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全新世初期前后这一区域演化成了森林草原生态系统,表层有了一层厚度不均匀的土壤。垦殖活动作为人类获取食物的一种方式,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上,特别是在农业文明时期以来,基本上没有停止过。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造成了无可估量的生态损失,特别是土地的沙漠化,是垦殖活动的直接后果。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耕技术和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人类垦殖活动对生态环境,特别是草地生态系统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范围越来越广。科尔沁地区的开发利用历史以及随之而来的生态环境变化,就是垦殖活动对生态环境负面影响的典例。2.1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据沙漠考古研究,早在近万年以前,科尔沁地区就有人类活动,并有了原始的农牧渔猎生产活动,由于当时的农牧业生产力低下,规模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力极为有限。自全新世以来全球气候进入冰后期,整个科尔沁地区主要是以沙地的逆过程为主,尤其距今7000~4500a,这段时期正是我国气候的暖湿时期,较现在更暖湿,森林草原的界线向西北推移数百公里,至少已经到了锡林郭勒盟小腾格里沙地东部。科尔沁地区在当时自然状态下很难发生整个区域尺度的植被退化现象,风沙活动曾一度销声匿迹。2.2科尔参与垦荒的政治因素辽代以前的科尔沁大草原基本上没有人类活动引起的沙漠化。10世纪上半叶,辽代的大规模强制性移民垦荒代表科尔沁草原沙漠化的开端,据《辽史》记载,移民高峰期新建有60多个州县。垦荒的结果是草原出现了流沙,阻断驿道。现在当地人所称的“地影子”就是当时垦荒的遗迹。到了金代,政府在这一地区仍然推行垦殖政策,这时的草原已经有一些早期开垦的土地因沙漠化而被迫弃耕,加之后来在当时的北部边境地区修建了大规模的边壕城堡,使这一地区的森林植被和表土层受到严重破坏,加快了科尔沁草原沙漠化的进程。金朝以后,清朝初期以前,由于科尔沁草原控制权的更迭和政治经济中心南移,垦荒活动基本消失。人类在这一地区的活动以放牧为主,对植被的破坏大为减轻。由于科尔沁沙地属于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只要人为破坏活动停止,植被具有较强的自我恢复能力。这一时期科尔沁沙地的沙漠化进程基本停止,流动的沙丘(地)也逐渐变为固定、半固定沙丘(地),出现了沙漠化土地的逆转。具有沙漠景观的科尔沁沙地又变成了疏林草原景观的科尔沁草原。18世纪初,清代康熙年间,政府为了发展科尔沁地区的经济,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大规模垦荒,当时游牧民族的贵族看到了开垦耕地带来的巨大利益,也积极推行垦殖。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期,科尔沁草原的土地沙漠化已经发展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严重影响了当时的畜牧业,政府又开始禁止开荒。但是,由于受利益驱动,加上当时内地自然灾害频繁,大量难民进入科尔沁地区,垦荒一直处于“禁而不止”的状态,一直到19世纪初期“禁荒”条例的废止。清朝后期,由于国力的衰败、社会的动荡和外交赔款的巨大压力,科尔沁地区的草地开垦规模达到了史无前例的程度,疏林草原景观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荒漠草原景观,现代科尔沁沙地的轮廓自此时已基本形成。20世纪上半叶,中国军阀割据,政治动荡不安,科尔沁沙地涌入大量难民;这期间,日本军国主义者对这一地区大肆掠夺,组织开拓团进行垦荒;诸多因素造成该地区的土地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土地沙漠化发展迅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千余年的草原开垦历史使科尔沁大草原彻底改变了疏林草原景观,变成了现在的科尔沁沙地;近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是机械化垦殖作业的开始,使科尔沁沙地的土地沙漠化达到了空前的严重程度。3沙漠化土地概况科尔沁沙地现有沙漠化土地520万hm2(含露沙地,以下同),占沙区面积的42.0%;其中,流动沙地42万hm2,占沙漠化土地的8.1%;半固定沙地61万hm2,占11.6%;固定沙地340万hm2,占65.6%;露沙地76万hm2,占14.7%,其他类型的沙漠化土地2400hm2,占0.1%(表1)。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沙漠化的比例由22%发展到现在的42.0%,半个世纪的时间,沙漠化土地扩展了一倍,形势非常严峻。从沙漠化土地的分布上来看,科尔沁沙区沙漠化土地所占比例最高的县是内蒙古的科尔沁左翼后旗,高达78.4%,其次是奈曼旗,占64.7%,其他超过50%的县还有科尔沁右翼、开鲁县和翁牛特旗,均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沙漠化土地中的流动沙地比例最高的是内蒙古的林西县,为25.9%,其次是翁牛特旗和奈曼旗,分别为18.3%和16.1%。露沙地在沙漠化土地当中超过平均数的有内蒙古的突泉县、科尔沁左翼中旗、巴林右旗、克什克腾旗、巴林右旗和阿鲁科尔沁旗,其中突泉县只有露沙地,没有其他类型的沙漠化土地。4沙漠化土地的自然恢复能力应对策略从以上可以看出,科尔沁沙地土地沙漠化的特征是固定沙地为沙漠化土地的主要成分,其次是露沙地,合计占沙漠化土地的80.3%。这两类沙漠化土地上的植被仍然具有水土保持功能,景观上也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地面无流沙出现。这说明科尔沁沙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并没有到不可挽救的地步,只要保护得当,停止破坏,现有的植被在半干旱、半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具有较强的自我恢复能力,再加上适当的治理措施,近期内扭转沙漠化土地扩展的趋势是可行的。(1)要采取因地制宜的策略针对不同区域土地沙漠化的不同特点,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分别制定相应的防沙治沙技术措施。对于流沙比例大的林西县、翁牛特旗和奈曼旗,要采取主动、大力度的治理措施,在流沙的周边栽植适宜的灌木,一方面遏制流沙的迁移,另一方面也为后期草类的生长提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